问题

为什么百家争鸣发生在战国,而后世有没有再次发生?

回答
百家争鸣,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生机勃勃的色彩,它描绘的是一个思想的盛宴,一个智慧的春天,而这个春天,却是在战国那个乱世中绽放的。为什么是战国,而不是其他朝代?这个问题,得从战国本身的时代特质说起。

首先,我们得明白,百家争鸣并非凭空出现,它与之前那个被称作“春秋”的时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春秋时期,虽然礼乐崩坏,周天子的权威已经名存实亡,但诸侯之间的争霸,更多的是在维持一种旧秩序下的权力游戏。诸侯争霸,更多的是为了土地、为了臣民、为了名号。然而,到了战国,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战国时期,旧的周朝封建体系彻底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强大起来的国家,他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称霸,而是开始了更加彻底的、你死我活的兼并战争。这种战争的规模、烈度和残酷性,远超春秋。在这种巨大的社会变革面前,旧的观念、旧的制度,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

想象一下,当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时,统治者们迫切需要找到能够让国家富强、能够战胜对手的方法。这时候,那些能够提供切实可行方案的思想家们,就有了用武之地。他们不再是简单地坐在宫廷里与贵族们谈笑风生,而是走出门去,到各个国家去游说,去推销自己的学说,去争取统治者的赏识和支持。

因此,战国时期之所以能够涌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 “士”阶层的崛起和活跃。在周朝初期,知识和权力掌握在贵族手中,普通人很难接触到思想的领域。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战争对人才的需求,一些出身不高但有才华的人,比如孔子的弟子,甚至是平民,都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成为有影响力的“士”。这些“士”是思想的传播者和创造者,他们以自己的学识和口才,在各国之间奔走,形成了“布衣卿相”的可能,也让思想的交流变得空前活跃。

更重要的是,各国统治者的政策鼓励。当时的各国,为了能够在残酷的竞争中生存下来,都在积极寻求富国强兵之道。各国君主,不论是秦国的商鞅,还是齐国的邹忌,又或者是楚国的屈原,他们都看到了思想的力量。他们开放门户,广招贤士,不拘一格地任用那些能够提出有效建议的人。这种“养士”之风,为思想家们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纵横家等等,这些学派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正是因为他们找到了能够被采纳和实施的路径。比如法家,直接为国家提供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和法治建设的蓝图,这正是战国各国君主所需要的;墨家提倡的“兼爱非攻”,虽然在当时受到很多质疑,但其严密的组织和实践,也吸引了一批追随者;纵横家凭借其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辩才,在国家的外交和军事决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可以说,战国时期是一个“天时、地利、人和”都恰好聚齐的时代。“天时”是周朝礼乐制度崩坏后,旧秩序的瓦解,催生了对新思想、新理论的渴求;“地利”是各国林立,竞争激烈,为思想的传播和实践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人和”则是“士”阶层的崛起和各国统治者的开放政策,共同促成了这场思想的盛宴。

那么,后世有没有再次发生过百家争鸣呢?

答案是,没有,至少没有像战国时期那样,呈现出如此广泛、如此多元、如此激烈、又如此具有实践性的思想大爆发。

我们必须承认,后世也并非没有思想的活跃。比如汉代的“独尊儒术”之前,也曾有过黄老之学、法家思想的争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盛行,佛教也开始在中国扎根;唐朝的佛学繁荣,宋朝的新儒学又是一次重要的思想革新。这些时期,都有思想的交流和发展,甚至在某些方面,其思想的深度和精妙程度,可能还会超过战国。

但是,战国百家争鸣的独特性,在于它的“普遍性”和“冲击性”。

首先,战国时期的争鸣,几乎覆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仅是学术上的辩论,更是对政治制度、经济模式、道德伦理、人生价值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的探讨。而且,这种探讨是面向全社会的,不论是贵族、官员、还是平民,都能从中受到影响。

其次,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他们提出的理论,往往是直接针对国家发展和解决社会矛盾而设计的,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他们不仅是思想家,更是政治家、改革家。他们的学说,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所以能够得到各国统治者的重视和采纳,并付诸实践。这种“学以致用”的程度,是后世很少能企及的。

再者,战国时期的思想是高度多元化和对立性的。各种学派之间,为了争夺话语权,往往采取非常激烈的辩论方式。这种思想的碰撞,反而促进了各自学说的发展和完善。不像后世,尤其是在“独尊”某一种思想之后,思想的多元性和争鸣性就被极大地压制了。

那么,为什么后世没有再次发生类似的情况呢?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 “统一”和“集权”的强化。随着秦朝统一中国的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逐渐确立并发展。一个强大而统一的中央政府,往往会倾向于推广一种官方意识形态,以巩固统治,维护社会稳定。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一旦确立了主流思想,其他思想就会受到压制,争鸣的空间自然被大大压缩。

另一个原因是 思想的“内化”和“精英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战国时期的思想,如儒家、道家、法家等,已经融入了中国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再是激进的、颠覆性的力量,而是成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同时,思想的传播也变得更加精英化,主要在士大夫阶层内部进行,普通民众直接参与思想辩论的机会减少。

此外,社会结构的演变也是一个原因。战国时期,“士”作为一种独立于贵族和农民的阶层,扮演了思想传播者的角色。而随着科举制度的出现,读书人更多地是为仕途而学习,思想的原创性和独立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后世的思想活跃。每一朝代都有其独特的思想流派和学术争论。比如宋明理学,它是在吸收了佛道思想的基础上,对儒家思想进行的深刻改造,也引发了激烈的辩论,其影响之深远,不亚于战国时期的某些学派。但是,如果以战国百家争鸣那种“群星璀璨、百舸争流”的宏大图景来衡量,后世的思想发展,更多的是在既有思想框架内的深化、整合和演变,而缺乏那种从根本上挑战旧秩序、重塑社会价值观的原创性和爆发力。

所以,战国百家争鸣,是一场属于那个特定时代、特定土壤的独特而辉煌的文化现象。它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时代的必然。后世虽然有思想的繁荣,但那种如同火山喷发般的、全面而深刻的思想解放,恐怕再也难以重现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我觉得回答这个问题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在这里我只从简单的角度来回答。

百家争鸣本身由春秋战国时代五百多年的自由土壤所孕育出来,在华夏大地上并没有哪个势力足以掌控全体思想。各个地方势力都想在大争之世中占得先机和优势,所以都对人才有着特殊的尊重,对各种思潮都能忍耐(接受),这就为广大的游士提供了思想舞台,私学盛行于世,独立思考的思想流派自由竞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秦国一统天下之后,嬴政、李斯团队就把中华政治文明的内核开发了出来,其内核为“大一统、定于一”。“大一统”不仅仅是版图的统一,更是思想、制度、文化等方面的统一;“定于一”其要义在于最高统治者对一切意识形态的合理性拥有最高裁决权、解释权、使用权。这个内核也恰恰保证了华夏文明的统一、繁荣、稳定。这个政治文明的内核被历代统治者、地方豪强、甚至是没有实力的野心家所继承。

百家争鸣式的思想局面,与封建帝国政治内核格格不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百家争鸣,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生机勃勃的色彩,它描绘的是一个思想的盛宴,一个智慧的春天,而这个春天,却是在战国那个乱世中绽放的。为什么是战国,而不是其他朝代?这个问题,得从战国本身的时代特质说起。首先,我们得明白,百家争鸣并非凭空出现,它与之前那个被称作“春秋”的时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春秋时期,.............
  • 回答
    假如知乎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派,那这“学派”的出现本身就足以掀起一场思想的风暴,甚至可能颠覆当时的知识传播和论辩模式。我们不妨细细想象一下,这会是怎样一番景象。知乎学派的诞生与特质:首先,知乎学派的创始人,我们不妨称之为“问者先生”或“答者君”。他们的核心思想便是“集众智而解万惑”。在那个以口传、.............
  • 回答
    清末民初,中国仿佛经历了一场思想的地震,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那个时期涌现出无数新思想、新学说、新思潮,犹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究其原因,并非偶然,而是时代洪流裹挟下的必然产物,是剧烈变革与深层危机交织的生动体现。一、 外部冲击与文化碰撞:巨变催生新思维首先,我们必须看到清末民初这个时期,中国正面临着.............
  • 回答
    问这个问题,其实点到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核心也很有趣的转折点。话说自打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为什么那些五光十色、针锋相对的“百家争鸣”景象,就再也没能大规模地重现了呢?这事儿得分几个层面来聊,而且得把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考量和文化影响都串起来看,才能说得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白,“独尊儒术.............
  • 回答
    百家争鸣,这是一个多么恢弘的时代啊!如果非要我从中选一个最喜欢的思想,我大概会毫不犹豫地倾向于道家。我喜欢道家,不是因为它有多么高深的玄理,也不是因为它描绘了一个多么理想化的乌托邦。恰恰相反,我欣赏道家那种近乎“无为”的态度,那种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的生存哲学。在这个纷繁复杂、充满焦虑的现代社会,我们.............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了中国历史发展与欧洲历史发展之间一个非常关键的比较点。将西周的分封制、百家争鸣与西欧的采邑制、文艺复兴进行类比,确实能看到一些有趣的相似之处,但最终导向了截然不同的社会形态。为什么中国未能进入资本主义,即使有了这些“相似”的种子,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深入剖析:一、 西周分封制与西.............
  • 回答
    古代专制集权,独尊儒术,强调“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臣道,似乎将其他思想流派压制得体无完肤,尤其是那种挑战权力格局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论调。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审视历史的长河,会发现百家学说和这句振聋发聩的口号,都以各种方式顽强地流传下来,甚至深刻影响着后世。这其中的原因,并非简单的“压制不彻.............
  • 回答
    “百家讲坛”的衰落是一个复杂的话题,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讲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内容模式的固化与创新乏力这是最核心的原因之一。“百家讲坛”早期之所以火爆,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名家讲历史”、“通俗化解读”、“故事性强”的特色。 早期优势的消退: .............
  • 回答
    明代中后期,所谓的“百家争鸣”景象,严格来说,并不能与春秋战国时期那种思想流派林立、各抒己见的真正意义上的“百家争鸣”相提并论。虽然在思想、学术、文学、艺术等领域都出现了新的发展和多元化的趋势,但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与古代的“百家争鸣”相比,确实显得有限,原因也非一言蔽之。首先,我们需要明白,明代中.............
  • 回答
    您好!关于您百家号质量指数低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让很多创作者感到困扰的状况。一个低的质量指数,直接影响到您的内容分发、推荐量甚至收益,所以了解原因并加以改进非常重要。我们可以从几个大的方面来分析可能导致百家号质量指数低的原因,然后深入剖析每个方面。首先,我们要理解百家号的“质量指数”到底是什么?百家.............
  • 回答
    百家号不被推荐,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不少学问,并非某个单一原因就能概括。作为一个内容创作者,遇到这种情况确实挺让人头疼的。我琢磨了一下,大致有这么几方面的原因,咱们一点点聊:1. 内容质量是硬道理,但也不是唯一指标。 低俗、虚假、煽情内容: 这是最直接的“劝退”因素。标题党、博眼球的内容,或者夹杂着.............
  • 回答
    百家讲坛曾是许多知识分子崭露头角的平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在上面走红的学者,比如刘心武和于丹,却在知识界内部遭遇了冷遇,甚至出现了一些批评的声音。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嫉妒”或“站队”,而是涉及到了学术研究的严谨性、知识传播的方式以及学者自身的定位等诸多复杂问题。关于刘心武,知识界不欢迎他的原因,大.............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尖锐,也触及了中国传统社会复杂而多维的特质。事实上,将中国古代社会简单地标签化为“中央集权、奴化思想、儒家正统文化”,虽然抓住了某些重要面向,但同时也可能忽略了其内在的张力、多样性以及民间和学术思想的活力。理解“中央集权、奴化思想、儒家正统文化”的局限性: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中央集.............
  • 回答
    .......
  • 回答
    最近,“动漫达人”百家号账号大量抄袭知乎和B站原创文章的事件,在动漫圈和内容创作者圈子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这件事可不是小打小闹,它触及到了内容创作的根本,也暴露了当前一些平台在内容审核和原创保护上的不足。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事情的严重性。当一个被平台认证为“达人”的账号,竟然靠着大肆搬运他人辛苦创作.............
  • 回答
    《搜索引擎百度已死》这篇文章以及其提出的观点,是围绕着百度作为一家搜索引擎的现状和未来所展开的讨论,其中涉及了对其核心业务的质疑、商业模式的转型以及市场竞争力的评估。要全面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如何看待《搜索引擎百度已死》一文?这篇(或类似主题的)文章的出现,通常源于用户在.............
  • 回答
    百度客户端4月8号突如其来的分频道整改,这消息一出来,不少人心里咯噔一下,尤其是百家号的作者们,更是如同被投入了一颗重磅炸弹,脑子里瞬间涌出了无数问号:这到底是要搞哪一出?对我们这些靠内容吃饭的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整改背后的“百度逻辑”:首先,咱们得琢磨琢磨百度这么做,背后可能的考量。搜索引擎嘛,.............
  • 回答
    近年来,自由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确实呈现出明显的衰落趋势,这一现象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技术、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互动。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自由主义衰落的原因: 一、经济全球化与贫富差距的加剧1. 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局限性 自由主义经济学强调市场自由、私有化、减少政府干预,但其在21世.............
  • 回答
    俄乌战争期间,虚假信息(假消息)的传播确实非常广泛,其背后涉及复杂的国际政治、媒体运作、技术手段和信息战策略。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1. 信息战的直接动因:大国博弈与战略竞争俄乌战争本质上是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北约)之间的地缘政治冲突,双方在信息领域展开激烈竞争: 俄罗斯.............
  • 回答
    政府与军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政治与军事体系问题,其核心在于权力的合法性和制度性约束。虽然政府本身可能不直接持有武器,但通过法律、组织结构、意识形态和历史传统,政府能够有效指挥拥有武器的军队。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法律授权与国家主权1. 宪法与法律框架 政府的权力来源于国家宪法或法律。例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