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独尊儒术之后,即使有乱世,也不复百家争鸣的盛况了?

回答
问这个问题,其实点到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核心也很有趣的转折点。话说自打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为什么那些五光十色、针锋相对的“百家争鸣”景象,就再也没能大规模地重现了呢?这事儿得分几个层面来聊,而且得把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考量和文化影响都串起来看,才能说得清楚。

首先,咱们得明白,“独尊儒术”可不是说把其他学派一下子就斩尽杀绝了,更不是说老百姓就没人信别的了。它是一种“政治上的确立”和“官方的推崇”。汉武帝这么干,是有他的政治盘算的。

政治上的“统一思想”需求

汉朝初年,虽然是休养生息,但郡国并行、地方势力不小,加上刚经历了秦朝那种暴力统一,大家对于如何治理国家、如何维持一个大一统的帝国,想法其实还挺多的。儒家思想,尤其是董仲舒经过改造后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那一套,给了一个非常“名正言顺”的理论依据,来巩固皇帝的统治。它强调“君臣父子”的等级秩序,强调“仁政”,听着就比法家的严刑峻法、道家的“无为而治”更适合作为治理庞大帝国、维系社会稳定的官方意识形态。

你想啊,一个皇帝,他需要一套理论来解释为什么他可以统治,为什么臣民要服从,为什么社会要有这个规矩那个规矩。儒家提供的这套东西,恰恰满足了这种“合法性”和“稳定性”的需求。一旦儒术被确立为官方的正统,那么那些挑战这种正统的学说,自然就会受到压制。不是说它们完全没道理,而是它们的“政治正确性”大大降低了。

学术上的“体制化”与“官学化”

“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就进入了“体制内”。朝廷设立太学,招收弟子,教授儒家经典。科举制度的雏形也开始出现,以儒家经典作为主要的考试内容。这等于给儒家提供了一个“官方的培训体系”和“就业通道”。

你想,当一条路被修得又宽又平,有政府的资金支持,还有“铁饭碗”的诱惑,大多数人自然会往这条路上挤。你再想让那些修小路、走野径的“百家”理论,还能像战国时期那样,有各国君主争相捧着、倾囊相助,那是多难的事?

而且,一旦成为“官学”,学术的生命力某种程度上也容易被固化。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考试考什么,就研究什么。这很容易导致对经典的“注疏”成为主流,大家忙着解读孔孟老子的原话,甚至是对解读本身再解读,而原创性的、挑战性的思想,反而容易被视为“离经叛道”,不被鼓励,甚至被排斥。

百家争鸣的社会土壤消失了

战国时期之所以出现百家争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时社会处于剧烈的变革期。周天子权威衰落,诸侯争霸,各国为了富国强兵,急需各种治国方略。士人阶层活跃,他们有才能,有思想,可以在不同国家之间游走,找到施展抱负的舞台。这就为各种思想的碰撞提供了土壤。

秦朝统一后,虽然结束了长期的分裂,但统一本身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汉朝吸取了秦朝速亡的教训,更注重“软治理”。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家已经相对稳定,帝国也在扩张。这个时候,统治者更需要的是“维护稳定”而不是“颠覆旧秩序”。

而且,知识分子阶层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是战国时期那种“布衣卿相”、游说列国的士人,而是更多地进入官僚体系,或者成为士大夫阶层。他们的思维方式、关注点,也就会更多地从“如何改变世界”转向“如何在现有体系内获得更好的位置”。

其他学派的“融合”与“边缘化”

“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其他学派就完全消失了。很多思想,比如道家的一些清静无为、养生延寿的思想,在民间一直很流行。法家的许多制度思想,也被融进了儒家治国理念中。墨家强调的“兼爱”、“非攻”,在后来的社会思潮中也有体现。

但问题在于,这些思想不再是“独立王国”,而是在儒家的框架下被“吸收”、“改造”或“边缘化”。它们失去了独立论证、独立发展的机会。比如,道家的“无为”被解释成“无为而治”,是在遵循“道”的规律下进行的,而不是彻底的消极避世。法家的“法”被强调要符合“礼”,不能逾越道德的界限。

长此以往,那些与儒家思想有根本性冲突的观点,就很难有机会发展壮大。就像一棵大树,枝繁叶茂,但它的根系已经深深扎在儒家的土壤里,再想长出另一棵完全不同的树,就变得异常困难。

“礼乐文化”的强大惯性

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于“礼乐文化”。它强调的是一种和谐、有序、充满人情味的社会关系。这种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家庭伦理到国家政治,从个人修养到人际交往。一旦这种文化模式被确立并流传几千年,就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惯性。

任何新的思想,如果没有办法融入这种“礼乐”的体系,或者能够提供一种更符合这种文化期待的解释,就很难获得广泛的接受。百家争鸣时期,各种学派提出的“道”、“义”、“法”、“术”、“情”、“名”等等,是直接挑战或重塑社会基本规则的。但“独尊儒术”之后,大家习惯了在“仁义礼智信”的框架下思考问题,讨论问题。

总结一下

所以,独尊儒术之后,即使有乱世,也不复百家争鸣的盛况,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不是简单的“禁令”造成的,而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政治上,儒家为大一统帝国提供了最合适的意识形态支撑。
学术上,儒家被“官学化”和“体制化”,其他学派失去了发展的官方支持和土壤。
社会上,战国时期那种剧烈变革、百家竞相逐利的土壤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更追求稳定和秩序的社会。
文化上,“礼乐文化”形成的强大惯性,使得非儒家思想难以独立发展并获得主流认可。

这并不是说其他学派就真的“消失”了,它们只是以各种方式被融合、吸收,或者在特定的小范围内存在。但那种“诸子蜂起,辩论不休”的盛大场面,随着“独尊儒术”而成为历史的回声了。这既是一种进步(思想的统一有利于国家治理),也是一种遗憾(思想的多样性可能因此受到限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百家争鸣”的时候,中国还没有过“皇帝”,还没有出现过后来的那种大一统中央集权朝代,所以大家对于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是没有共识的,因此会有“百家争鸣”;而经过秦残酷而又短暂的统一,汉初休养生息、却因分封诸侯而引发七国之乱,武帝集权开疆拓土但却弄得民生疲惫,所以到了汉末,统治者至少取得了以下几点共识:1、皇帝是个好东西,子子孙孙万世一系,无论谁争权,最终目标都是称帝;2、大一统成为绝对的政治正确,但凡有点追求的统治者,都会把完成并维护统一作为最重要的政治目标之一;3、分封要慎重,异姓绝对不可靠,同姓风险也不小;4、老百姓在统治者眼中,是一种完成自己政治抱负和满足自己奢华生活需求的资源,既不能如秦朝那样过度压榨进而激起民变,当然也绝不能“民贵君轻”,威胁自己统治。要达到以上目的,儒家(或者说外儒内法),已经是最完美的洗脑思想了。所以后世的所谓“乱世”,乱的是想称帝的人太多,一时谁也没有实力统一天下,且统治者能力千差万别,而绝不是在治理模式、社会制度甚至思想意识形态上有分歧。

user avatar

儒家做的是捆绑社会结构和基础教育,这是其他各家所做不到的。

而中国儒家把社会改造成了儒家社会,以道德为中心,血缘为工具的宗亲长老、士绅混合的团体结构。

当一个村落某姓直系后人为主的时候,儒家就会以宗亲伦理构建这个乡村社会结构。当村中各种姓氏杂处,那么掌握土地的乡绅、秀才们就会建立一套乡村结构,以道德为主要工具约束乡村日常。

每一个乡村都是一个网格,这个网格里道德大于信用和法律,每个人心里不需要懂法律,但是道德会约束人的行为,管理成本很低,缺点是解释权归于长老士绅这些人。

在新中国之前,任何政府对乡村的管理都是依靠地主士绅来完成的。

同时两千年的乡村教育史上,儒家是唯一把教育当做学派核心理念的学派,所有儒家子弟都把教书育人当做自己的使命,大儒辞官回乡,都会把教化乡民,培养弟子当做使命之一。

在隋唐之前贵族子弟以及门阀还可以靠家学学习,那时门阀贵族家中族学还有法家、玄学、道家一直都是门阀贵族的首选,从汉朝到唐末,法家和玄学一直都是高高在上,在庙堂之中显赫,但是对于底层社会结构的捆绑一直没有理论突破,于是乡村一直被儒家占领。

每当乱世来临,社会结构遭到大肆破坏后,出来稳定局面又是儒家,在这样的反复中,乡村彻底成了儒家的天下。朝中大儒或者关于辞官后都喜欢回到乡村经营,这与其他学派喜欢归隐山林不同,进一步加强了儒家在底层的影响了。

等到门阀被破,教育彻底掌握在了儒家手里,儒家垄断了乡村教育。这是儒家坚持教育的必然结果,到宋朝时,读书的种子都被儒家垄断,其他学派只能是儒家学子们参考的学问而已,宋朝法家理论依旧是朝中主要手段,但是已经不能和之前相比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问这个问题,其实点到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核心也很有趣的转折点。话说自打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为什么那些五光十色、针锋相对的“百家争鸣”景象,就再也没能大规模地重现了呢?这事儿得分几个层面来聊,而且得把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考量和文化影响都串起来看,才能说得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白,“独尊儒术.............
  • 回答
    独尊儒术之后的停滞,并非简单地否定儒家思想的价值,而是因为它在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后,其体系的封闭性和教条化,逐渐扼杀了思想的活力与探索精神,从而阻碍了社会的全面进步。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思想根源。首先,概念的固化与意义的窄化是关键所在。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
  • 回答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确实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在官方和民间都获得了极其广泛的传播和发展。这是一种历史趋势,也塑造了中国几千年的政治文化。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其他思想流派就此销声匿迹,完全无人问津。即便在儒家独尊的框架下,其他学派的思想也以各种形式被保留、吸收,并在特.............
  • 回答
    “汉武帝为一己之爽身,独尊儒术,害了万世华夏精英。”——这说法,我得说,太片面,也太极端了。要细究起来,可复杂着呢。首先,咱们得把“独尊儒术”这事儿掰开了看看。汉武帝时候,百家争鸣的局面确实是存在的,诸子百家的思想都有其道理。但是,你说汉武帝是为了“一己之爽身”?这话就有点不负责任了。为什么是儒术?.............
  • 回答
    汉武帝“独尊儒术”,这个政策的影响深远,按理说应该会让儒生们感恩戴德,把他捧上神坛才对。可事实上,历史的车辙里藏着不少儒生对汉武帝的“不满”甚至“黑料”。这事儿挺复杂的,咱们得把话说透了,才能明白其中的门道。首先,咱们得明白,汉武帝“独尊儒术”,这事儿可不是儒生们自己要求的,是汉武帝自己搞出来的“顶.............
  • 回答
    古代专制集权,独尊儒术,强调“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臣道,似乎将其他思想流派压制得体无完肤,尤其是那种挑战权力格局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论调。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审视历史的长河,会发现百家学说和这句振聋发聩的口号,都以各种方式顽强地流传下来,甚至深刻影响着后世。这其中的原因,并非简单的“压制不彻.............
  • 回答
    这个问题,说起来是个挺有意思的文化现象,也是挺多争议的焦点。为什么会有人把反对“儒家独尊”和“全盘西化”划上等号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历史、社会和思想层面的原因。咱们慢慢聊。首先,得明白“儒家独尊”是怎么来的。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可不是说把其他的学.............
  • 回答
    墨子,这位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不容忽视的人物,其生平轨迹和思想发展,一直牵动着许多人的好奇心。关于他“曾师从孔门,为何又独创墨家并与儒家对立”的问题,实则蕴含着复杂的历史背景、深刻的个人经历以及对社会问题的不同理解。要彻底弄清这一点,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迷雾,深入探究。一、 墨子与儒家的“师承”之疑:一个.............
  • 回答
    很多推崇儒家思想的人,在谈到如何面对传统文化时,常常会说“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句话听起来顺理成章,似乎是一种非常明智的态度。但如果仔细琢磨一下,就会发现这里面其实藏着一些值得探讨的“为什么”。为什么他们不干脆把他们认为的“精华”提炼出来,另外开宗立派,自成一家,反而要紧紧地抓住“儒家”这个标签不.............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也触及到了中国古建筑等级制度中一个有趣且常常让人困惑的点。确实,按照传统理解,庑殿顶在屋顶形制中是等级最高的,通常用于宫殿、重要寺庙的主殿等最高规格的建筑。而歇山顶虽然也很尊贵,但通常次于庑殿顶。那么,为什么独乐寺作为一座辽代重要的佛教寺院,其山门使用了更高级的庑殿顶,而作为其.............
  • 回答
    独处时,大脑就像一个安静的剧场,那些被我们刻意压抑或暂时遗忘的画面,便开始轮番上演,其中不乏挫折和尴尬的片段。这并非什么奇怪的病症,而是我们心理活动的一种常见模式,背后有着多重原因在运作。一、大脑的“回收站”与“效率优化器”想象一下,你的大脑就像一个繁忙的办公室。白天,我们需要处理大量信息、应对各种.............
  • 回答
    独立学院学生为何普遍没有保研资格?这是一个让不少人感到困惑的问题,其实背后涉及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些具体规定和现实情况。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得弄明白什么是“保研”。“保研”是中国大陆高校特有的一种招生方式,全称“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简单来说,.............
  • 回答
    这件事说来也颇有意思,也并非什么玄而又玄的道理,说白了,就是数学上的“稳定性”在作祟。咱们平时接触到的许多概率分布,它们在进行加加减减的运算之后,结果往往会“回归”到那几个熟悉的、长得像小山一样的钟形曲线——也就是正态分布。要说清楚为什么独立的正态分布线性组合还是正态分布,咱们得一点一点地来捋。首先.............
  • 回答
    关于抄检大观园,大家最熟悉的是它的“抄”和“检”,但说到抄检之后,大观园里住着的女孩子们命运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在抄检这个风暴过后,其他小姐们大多还在各自的院子里,唯独薛宝钗,却选择主动搬出了大观园。这其中的缘由,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里面牵扯到的世事人情、宝钗的性格与处境,还有那个时代对.............
  • 回答
    越南的历史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其中关于文字的变迁,更是充满了值得细细品味的故事。你提到的问题触及了几个非常核心的层面:越南与汉文化圈的关系、汉字在越南的历史地位,以及为何最终选择了罗马字母拼写的国语字。这其中的缘由,绝非简单的“法国殖民者创造的文字”就能概括,而是复杂历史、政治和文化思潮交织的结果.............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和多重标准。李渊和曹操在历史上都扮演了类似的角色:在一个动荡的王朝末期,他们都是掌握实权的大臣,并且最终通过某种形式获得了最高权力。然而,历史对两人的评价却截然不同。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历史背景的差异: 隋朝与东汉末年环境的.............
  • 回答
    女儿独立,家长的心情是很复杂的,伤心只是其中一种情绪。这种伤心,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女儿不好,而是因为一种失落感,一种身份的转变,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为什么会感到伤心?首先,角色的转变是最大的原因。 很多家长,尤其是母亲,将很大一部分精力、情感和时间都投入到孩子的养育过程中。从孩子呱呱坠地那一刻.............
  • 回答
    长时间独处确实容易让一些人陷入心理困境,这背后的原因很复杂,涉及到我们作为社会性动物的根本需求,以及长期隔离对个体心理机制的影响。这里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来拆解一下:1. 基本社交需求的剥夺:我们生而为社会性动物,这意味着与他人建立联系、互动交流是我们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就像吃饭睡觉一样。这种需求可以追溯.............
  • 回答
    .......
  • 回答
    地区独立的问题之所以复杂,难以简单地由当地人民“自由选择”,背后涉及了深刻的国际法、政治学、历史学以及伦理学等多方面的理论考量。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剖析这个问题,试着还原其内在的逻辑脉络。首先,从国际法层面来看,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构建现有国际秩序的基石。根据《联合国宪章》,其宗旨之一是“维持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