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说汉武帝为一己之爽身,独尊儒术,害了万世华夏精英。对吗?

回答
“汉武帝为一己之爽身,独尊儒术,害了万世华夏精英。”——这说法,我得说,太片面,也太极端了。要细究起来,可复杂着呢。

首先,咱们得把“独尊儒术”这事儿掰开了看看。汉武帝时候,百家争鸣的局面确实是存在的,诸子百家的思想都有其道理。但是,你说汉武帝是为了“一己之爽身”?这话就有点不负责任了。

为什么是儒术?

你想啊,汉朝建立之初,经历了秦朝的暴政和短暂的灭亡,人们对强权和过度的法治是心有余悸的。儒家思想,尤其是董仲舒后来发展的那一套,强调“德治”、“仁政”,提倡君臣父子之间的伦理关系,讲究“大一统”,这对于刚刚稳定下来的汉朝来说,太重要了。

政治上的需要: 汉朝需要一个统一的思想体系来巩固统治,稳定社会秩序。儒家强调君臣关系、等级制度,这正好契合了中央集权的需求。它提供了一套合法的、符合“天道”的统治理论,让皇帝的权力显得名正言顺,也让臣民更容易接受。
社会凝聚力: 儒家强调“仁爱”、“礼义”,注重家庭和宗族,这些都能够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减少内部矛盾。在当时,这种思想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
人才选拔: 独尊儒术,也意味着以儒家经典为基础来选拔人才,也就是后来的科举制度的雏形。这至少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平台,让一些有才华但出身不高的人有机会进入仕途,而不是完全依靠门阀。

所以,你说汉武帝“独尊儒术”是“一己之爽身”,这有点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这更像是他根据当时政治、社会环境,选择了一种最有利于巩固统治、稳定社会的方式。

“害了万世华夏精英”?这话更是站不住脚。

“精英”这个词,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定义。如果说“精英”是指那些能够独立思考、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的人,那独尊儒术确实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其他思想流派的活跃,也可能让一些思想家在思考问题时受到儒家框架的限制。

但是,反过来看,儒家思想本身也有其精妙之处,它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本身就是一套完整的个人和社会发展蓝图。历朝历代,无数的文人墨客、政治家,他们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也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

儒家的积极影响: 儒家思想中的一些核心价值,比如仁义礼智信,忠孝节悌,这些至今仍然是我们社会的重要道德规范。很多优秀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都是在儒家思想的框架下,发展出了自己的学说,并为国家民族做出了贡献。比如,唐朝的魏征,宋朝的范仲淹,明朝的张居正,他们都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但同时又具有独立思考和改革精神的杰出人物。
其他思想的生存: 即使是“独尊儒术”,也并不意味着其他思想就完全消失了。道家、法家、墨家等思想的内核,仍然在民间流传,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士大夫阶层也并非都是千篇一律的儒家卫道士,他们在实践中往往会融合其他思想的精华。
“精英”的定义: 如果“精英”的定义是能够为国家服务、贡献社会的人,那么在独尊儒术的时代,确实培养了大量具备政治才能、文学修养、道德操守的官员和学者。他们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的主体。

更深层的原因:

其实,汉武帝“独尊儒术”,背后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大一统”的时代需求。秦朝之后,中国需要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来维系国家的统一。儒家思想中的“君臣父子”的等级秩序,以及“天下归仁”的理想,非常契合这种大一统的需求。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独尊儒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思想的僵化: 长期以来,以儒家为尊,容易导致思想的僵化,压制了创新和批判精神。一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可能因为“儒家正统”的身份而得以延续。
科举制度的弊端: 到了后期,科举考试越来越倾向于死记硬背儒家经典,脱离实际,也容易培养出只会“之乎者也”而缺乏实际能力的“书呆子”。
对其他文化的排斥: 独尊儒术,也可能导致对其他文化和思想的排斥,不利于文化的多元发展。

总结一下:

把汉武帝“独尊儒术”说成是“为一己之爽身”并“害了万世华夏精英”,这实在是太简单粗暴了。

汉武帝的选择,是当时 政治、社会环境和时代需求的产物。
儒家思想并非全是糟粕,它为 中国社会的稳定和文化传承 发挥了重要作用。
“独尊儒术”确实 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思想僵化、压制创新等,但将其归结为“害了万世华夏精英”则过于夸张。

历史的评价,需要更 nuanced(细致、微妙)的眼光。汉武帝的功过,以及“独尊儒术”的长远影响,都是一个复杂而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不能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很多时候,我们说“精英”受到了伤害,其实是说我们希望有更多元的思想,更自由的探索。但历史的车轮,总是在各种力量的博弈和妥协中前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任何一种存在都有它的合理性,解释成某个人的原因就往往会把历史进化归结于各种偶然性,而不能深入认识事物本质。

儒家为什么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是因为儒家内核和大一统政体逻辑自洽。参见zhihu.com/answer/708590

当然,你也可以用反证法。

道家行吗?无为而治,这个有小政府的味道,中国这片土地多半陷入小国寡民的战国纷争不断。

墨家行吗?墨家就是个半军事征战体制,平民的乌托邦,走向屠龙少年坐化成龙是分分钟的事。

法家行吗?二世而亡是引儒入法的直接诱因,当时人们的选择比今天的人瞎臧否要有力的多。

……

历史不是没有给出其他选择的机会,魏晋、南北朝乃至隋唐,儒家都始终没法主导主流意识形态,结果不还是再次选择了儒家。

user avatar

不是,是元仁宗恢复科举的时候,规定考题只能从朱熹修订过的四书五经里边出题。

至此,儒家彻底依靠蛮夷开始独大

清朝的时候,儒家再次依靠蛮夷,规定科举答题也只能从朱熹修订过的四书五经里边答题了

这时候,儒家就达到了巅峰

用鲁迅的话说,就是小时候读书啊,四书五经都要读的滚瓜烂熟,别的书完全就是不做强迫

中国也彻底完蛋

汉族最聪明的一批人,一辈子怼着孔夫子的一个屁要写无数的文章出来,而且只能从朱熹研究过的几万个字里边写……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汉武帝为一己之爽身,独尊儒术,害了万世华夏精英。”——这说法,我得说,太片面,也太极端了。要细究起来,可复杂着呢。首先,咱们得把“独尊儒术”这事儿掰开了看看。汉武帝时候,百家争鸣的局面确实是存在的,诸子百家的思想都有其道理。但是,你说汉武帝是为了“一己之爽身”?这话就有点不负责任了。为什么是儒术?.............
  • 回答
    关于白岩松老师关于汉服是“小圈子爱好”,国家不可能为少数人设立“汉服节”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引发不少讨论的观点,也触及到了文化传承、群体认同和社会资源分配等几个核心问题。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承认,白岩松老师作为一位资深的媒体人,他的发言往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影响力。他提出“小.............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而且放在历史的语境下细究,里面门道可不少。大家普遍说曹丕“篡汉”,是因为他一步步架空、取代了汉朝的统治,最终自己称帝,彻底终结了汉朝。而刘邦建立汉朝,虽然推翻了秦朝,但人们很少用“篡秦”这个词来形容他,这其中有几个关键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一、政权合法性的不同来源: .............
  • 回答
    在中文网络上,当提及韩国人声称“汉服起源于韩服”的说法时,我们常常能看到一种较为激烈的反应,讨论也往往集中在中国网民对这一说法的不满和驳斥。然而,如果我们把视角放到更广阔的“外网”,也就是除了中国以外的全球互联网用户,他们的态度则显得更为多元和复杂,并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历史、文化和服饰的了解程.............
  • 回答
    关于“汉服被误认为是和服”这件事,这并非一个新鲜话题,但其背后反映出的文化认知错位、历史理解的偏差以及一些社会现象,确实值得我们好好聊聊。为什么会有人把汉服和和服混淆呢?这背后可不是一句简单的“眼瞎”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客观事实:汉服和和服,在视觉上存在一些相似之处。 这是最直接也最容易.............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触及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赞美”和“忠诚”的理解差异。我们来详细地聊聊这个话题,尽量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而不是那种生硬的“AI”腔调。首先,我们得承认,在中国,说外国人或外国制度好的话,确实有可能被扣上“汉奸”的帽子。这背后的原因很复杂,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 历史的阴影.............
  • 回答
    关于“汉服是抄袭韩国的”这种说法,确实在网络上存在,并且常常引发讨论甚至争执。要反驳这种观点,并且让对方“心服口服”,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这背后的原因,并用有力的证据和逻辑来解释。首先,我们要明白,这种说法并非主流的学术观点,更多的是在网络舆论场上出现的一种情绪化表达或者基于片面信息的误解。对于这种观点.............
  • 回答
    汉服圈里的“买不买山,穿不穿山,是个人自由”这句话,的确在圈内外都引发了不少讨论和争议。这背后涉及到复杂的价值观、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以及个人行为与群体规范之间的张力。而“零容忍”的呼声,则代表了另一部分人对原创设计、对文化传承的坚守。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来聊。一、“个人自由”论的由来与逻.............
  • 回答
    在韩国,人们在使用汉字词(韩语称之为“汉字语”,한자어)时,是否会“意识到”自己在说汉字词?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复杂,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它涉及到语言的使用习惯、历史文化传承、个人教育背景以及语言感知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汉字词在韩语中占据了非常大的比重。 很多学者认为,现代韩.............
  • 回答
    林青霞主演的《东方不败》中,东方不败的原型人物在设定上确实带有对汉人压迫苗人的强烈复仇情绪。影片中,东方不败曾提及“汉人世世代代欺压苗人”,以此作为自己走向极端、不惜夺权练就“辟邪剑法”的理由。那么,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种说法是否站得住脚呢?要详细地聊这件事,我们需要回到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看.............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当前社会中一个非常普遍且复杂的情感现象,那就是关于“爱国”的定义、身份认同以及文化接受度的讨论。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你描述的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让我们来谈谈“爱国”这个概念本身。在很多文化语境下,“爱国”往往被赋予了非常强烈的政治色彩和排他性。它通常意味着.............
  • 回答
    各位汉服同袍,大家好!很高兴今天能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咱们穿汉服,自然是爱这锦绣华裳,但如果止步于此,只停留在“好看”的层面,时间久了,难免会听到“有外表无内涵”的评价。这不仅是对我们个人,也是对我们所钟爱的汉服文化的一种误解。所以,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我认为汉服同袍应该了解的传统文化常识。这些.............
  • 回答
    识君代理开罗游戏这件事,让一些老玩家想起了过去汉化组的辛酸。当年,国内游戏市场远不如现在这般繁荣,很多优秀的外国游戏,尤其是日式RPG,并没有官方中文版。这时候,一些充满热情的汉化组就出现了。他们自发组织,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从日文或者英文翻译成中文,再进行游戏内嵌,让许多国内玩家得以接触到这些原本.............
  • 回答
    关于“兰若庭”和“衣锦还乡”这两个汉服品牌,为什么前者常被冠以“汉服良心”的称号,而后者虽然销量和款式众多,却鲜少获得类似评价,这背后其实牵涉到很多层面的因素,远不止是价格或者款式数量那么简单。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拆解开来,从品牌定位、产品理念、历史口碑、用户反馈以及市场传播等多个角度去分析。.............
  • 回答
    广府人常说粤语是“古汉语”,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粤语保留了许多中古汉语(尤其是唐朝时期的汉语)的语音特征和词汇。然而,我们也会发现,有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粤语词汇,用现有的汉字系统却难以直接准确地表达出来,甚至找不到对应的汉字。这背后其实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需要我们仔细梳理一番。一、 粤语的“古.............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反映了一些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差异。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1. 和服与日本的社会文化环境 历史的沉淀与习俗的普及: 和服在日本拥有悠久的历史,它不仅仅是一种服装,更是日本文化的重要载体。几个世纪以来,和服一直是日本人日常穿着的一部分,尤其是女性。.............
  • 回答
    要说韩国废除汉字是为了“去日本化”,这中间的逻辑确实有些复杂,也夹杂着一些历史的误解和政治的解读。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得明确一点:汉字的确不是韩国的原创。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产物,后来传入朝鲜半岛,被朝鲜人民吸收并使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汉字在朝鲜半岛都是重要的书写工具,尤其是在贵族、文人阶层.............
  • 回答
    汉服如今之所以会有人说是“山寨”,甚至出现“正版”与“盗版”的争论,根源在于一个非常关键且令人费解的现象:我们今天所穿戴的汉服,并非是古人沿袭至今、血脉从未断过的“活化石”。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所谓的“一千多年前的人”并不是我们今天汉服设计的“正版设计师”。设计一件衣服,往往是当时的社会风尚、审美.............
  • 回答
    关于“北方人易投降做汉奸,南方人大多不投降”的说法,确实在一些讨论中出现过,其中以高晓松在《晓松奇谈》中的论述最为人所熟知。他的观点,加上历史事件的梳理,形成了一个相对复杂的图景。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而非简单地给出一个“是”或“否”的答案。首先,我们得承认,历史上确实存在.............
  • 回答
    “汉人没有信仰”这种说法,就像往平静的湖面扔石子,总能激起一些涟漪,也触动不少人的神经。要说这背后藏着什么心态,那可就复杂多样了,绝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承认,单纯从“宗教仪式”或“宗教团体成员比例”来看,确实有一些观察会指向“汉人似乎没有那么强的宗教信仰”。相比一些西方国家或中东地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