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韩国人在使用汉字词时会意识到自己在说汉字词吗?

回答
在韩国,人们在使用汉字词(韩语称之为“汉字语”,한자어)时,是否会“意识到”自己在说汉字词?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复杂,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它涉及到语言的使用习惯、历史文化传承、个人教育背景以及语言感知等多个层面。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汉字词在韩语中占据了非常大的比重。 很多学者认为,现代韩语中大约有六七成甚至更多的词汇都是汉字词。这些词汇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日常交流到学术研究,无处不在。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意识到”这个词该如何理解呢?

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韩国人可能并不会刻意去“意识到”自己在说一个汉字词。 为什么呢?

自然融入,如同母语词汇: 很多汉字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已经完全韩语化了,它们在发音、语法结构上都和纯粹的固有词汇一样自然。比如“학교”(学校)、“병원”(医院)、“사랑”(爱情,这个词虽然有汉字词源,但现在更像是固有词的感受)、“사람”(人)等等,这些词在韩国人听来,就和“밥”(饭)、“물”(水)这些纯粹的固有词一样,是韩语本身的一部分,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他们不是在用“外来语”的感觉来使用它们,而是把它当成日常表达的一部分。
非母语者才可能有的“意识”: 比如说,一个学习英语的人,在说“information”这个词的时候,可能会意识到它来自英语,而且知道它的拼写。但对于英语母语者来说,他们不会特别去想“我在说一个来自拉丁语的词”。同样的,对于大多数韩国人来说,汉字词就像他们的母语词汇一样,不需要刻意去识别其来源。

然而,在某些特定情况下,韩国人是会“意识到”自己在用汉字词的:

1. 词源的明确性与对比时:
理解词义的来源: 当一个词的意思不太直观,或者需要解释其内涵时,人们可能会提及汉字词源。比如,“정의”(正义)这个词,如果解释其含义,可能会用到“公正的道理”之类的解释,这个时候“정의”这个汉字词的意义就与汉字“正”和“义”联系起来了。
区分固有词: 有时为了强调或者说明,会刻意区分汉字词和固有词。比如,在讨论“가족”(家族)和“식구”(家口,更偏向生活在一起的亲属)时,可能会有人提及它们的来源不同,一个是更正式的、基于血缘关系的定义,一个是更生活化的。
学习语言时: 学习韩语的外国人,或者对语言学有研究的韩国人,在学习过程中会特意去了解汉字词的来源、读音和对应汉字,这种时候“意识”是非常强的。
文本分析或文学讨论: 在对文学作品、诗歌或者历史文献进行分析时,研究者会深入探讨汉字词的运用及其文化含义,这种场合下,对汉字词的“意识”是高度集中的。

2. 汉字在教育中的残留:
过去的汉字教育: 尽管现代韩国的初等教育不再强制教授汉字,但过去(尤其是中老年一代)的教育体系中,汉字教育是相当重视的。他们习惯在学习词汇时看到或了解其对应的汉字,所以对汉字词的来源是有概念的。
现在的汉字教育(有限): 虽然不像过去那样普及,但一些学校或课程仍然会教授基本的汉字,并且在一些需要区分同音异义词的情况下(比如大学的专业课程或法律条文),会特别标注汉字。
词典的标注: 韩国的词典在解释词语时,很多都会标注其对应的汉字(例如:학교 (學校))。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人们对汉字词源的关注。

3. 发音上的微妙感受:
音节和声调: 虽然韩语不再使用声调,但一些源于汉语的词汇,在一些韩国人听来,仍然保留着一些“汉语感”。尤其是那些发音比较长的或结构比较特殊的词汇,可能会让一些人联想到它们“可能”是汉字词。但这是一种比较模糊的感受,不像直接看到汉字那么明确。

4. 时代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怀旧情绪和传统文化: 有些韩国人,尤其是那些对传统文化或历史感兴趣的人,可能会有意使用或强调汉字词的来源,认为这是一种文化传承。
精英意识或学术表达: 在某些比较正式的场合,或者知识分子之间交流时,使用一些比较“书面化”或“学术化”的汉字词,有时也可能带有一种文化资本的含义,此时使用汉字词本身就是一种有意识的选择。

总的来说,这种“意识”是一种程度问题,而不是一个绝对的“有”或“无”的状态。

大多数时候,汉字词在韩国人的语言使用中是“潜意识”的。 它们就像身体的一部分,自然而然地被调用,不需要去思考其“汉字”属性。
在特定语境下,这种“意识”会被激活。 比如在学习、解释词源、区分同音词、进行文化讨论或者受到教育的影响时,人们会更清晰地意识到自己正在使用一个汉字词,甚至会联想到其对应的汉字。

所以,与其说“意识到自己在说汉字词”,不如说韩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对这些词汇的“来源”和“汉字属性”有着不同程度的、有时是间接的感知。这种感知,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基因的印记,而非刻意的语言行为。当他们说出一个汉字词时,他们可能想到的是词义本身,而不是“我在用一个来自中国的词”。但如果被问及,很多人也能说出一些词的汉字来源,或者理解汉字词在韩语中的重要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小时候在首尔长大,大概5岁就学会了谚文,6岁的时候就能看懂报纸上关于广岛亚运会的新闻了。当年,首尔地铁4号线修到了安山,我此前就能把4号线从당고개到사당的站名都背下来,还编成小曲哼哼。

我7岁那年到了帝都,从零开始学中文,大概用了1年学说话,再用了2年学读写,到了10岁的时候,说话写作跟一般的中国小朋友就基本没有差距了。

此后我很长时间没有回韩国,等到我再回韩国,已经是2004年了。我惊讶地看到:很多路牌、站名上都加上汉字了!

于是,我小时候背过的、自认为读起来“高洋上”的地名都开始以汉字浮现出来了,于是我感觉〇都碎了……

병점(地铁1号线):餅店——您家以前卖炊饼?

구파발(地铁3号线):舊把撥——谁告诉我这是啥?

가락시장(地铁3/8号线):可樂市場——哈哈哈哈哈哈哈。

这些地名用韩语读,是完全没有笑点的!我小时候还觉得很好听很有韵律感-_-#

我感觉韩国大街小巷的路牌加上汉字标注,是为了方便东亚(中国大陆、日本、中国台湾等)的游客,韩国人自己在生活中是意识不到这些词的汉字的,研究这些基本和考据差不多。不懂汉字的人完全不会把병점和年糕联系起来……

直到80年代,韩国大量的出版物都是现在日本书刊的模样,就是汉字词用汉字印刷,其它的用谚文。

是不是该晒家藏了?

家藏1——1964年《聖經全書》



这是韩国以前最主流、最正式的写法,竖排书写。



家藏2——1977年的数学书



多见于学术类书籍,外来语直接用英文写出。

90年代,随着计算机的使用,输入汉字会使行文效率急剧降低,所以汉字的使用频度迅速下降。
首先是对比较冷僻的汉字词,直接写成谚文。

家藏3——2002年《韓國財政史》

可以看到,汉字词基本上消失了。

但是,仍有群众反映,看不懂“經濟”这个词。于是就出现了正文全部用谚文,在必要场合(容易混淆,或者需要知道汉字怎么写)用括弧注明的情况。

家藏4——2004年的基督教歌本《많은물소리.BLUE》(众水的声音)

可以看到급전직하(急轉直下)。这是韩国目前最常见的标注法。

这也确实要考虑输入效率的问题,即便是在日本,用电脑或手机输入汉字,无论对于输入法研究人员,还是普通使用者,都并不是特别随意的事情。

当然,如果学汉语者变多,倒是有可能使全民都不懂汉字的情况略有好转,但是韩国很多汉字词是日本词,跟现代汉语还是有差别的,比如

숙제——宿題

시합——試合

거래——去來

这些词在中国大陆分别是作业、比赛、交易。

另外,实用性也是个重要的因素。比如기린的汉字是[麒麟],但是几个韩国人会有耐心去学它怎么写?况且这个词除了指代长颈鹿以外,没有任何其它义项。中国人不会手写[喷嚏]的还一大把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韩国,人们在使用汉字词(韩语称之为“汉字语”,한자어)时,是否会“意识到”自己在说汉字词?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复杂,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它涉及到语言的使用习惯、历史文化传承、个人教育背景以及语言感知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汉字词在韩语中占据了非常大的比重。 很多学者认为,现代韩.............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韩国人在公众场合说话声音大这事儿,确实挺多人有这个感觉的。要说为什么,倒也不是一概而论,背后可能牵扯到不少文化和社会层面的原因,而且这种现象在不同场合、不同人群中表现得也会有差异。咱们就来聊聊这事儿,尽量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承认的是,咱们对“声音大”的感受,有时候也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不同文化背景.............
  • 回答
    中国人与韩国人在旅行这件事儿上,刨去一些共性,细究起来,还真有不少有趣的、甚至可以说是“刻在骨子里”的差异。这不像是突然冒出来的时尚潮流,更像是长年累月文化、历史、经济发展交织出的不同出行基因。1. 行前准备:一个“搞定一切”,一个“精打细算”中国人出国旅行,尤其是疫情前,常常有一种“一站式”的打包.............
  • 回答
    关于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在印度种姓制度中的地位,这个问题其实比较复杂,并且没有一个简单直接的答案能将他们完全套入现有的种姓框架中。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回顾一下印度种姓制度的本质,然后再探讨外部群体如何被看待。首先,印度种姓制度(Varna)最初是基于古印度社会的功能划分,主要有四个大类: .............
  • 回答
    关于韩国人在巴基斯坦冒充中国人骗吃骗喝骗感情的说法,我理解您想了解的是这类事件的现象、可能的动机以及影响。这类事情听起来挺让人恼火和不舒服的,毕竟涉及到欺骗和利用。我们来分析一下这种行为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一、 这种现象是否存在?可能的表现形式有哪些?首先,需要强调的是,任何国籍的人都有可能存在个别.............
  • 回答
    在中国,你因为讨厌韩国人,并且看到他们随地扔垃圾,就动手打了他们,这件事情在中国法律上会涉及到殴打他人的违法行为。具体会怎么处理,需要根据你打人的程度、对方的伤情以及具体情况来判断。首先,咱们得弄清楚“打人”在中国是什么性质的事。在中国,任何公民的人身安全都受到法律的保护。你不能因为对方是韩国人,也.............
  • 回答
    关于“网上有人反对韩国人在疫情持续期间入境青岛”的现象,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和分析,这是一个涉及公共卫生、国际关系、社会情绪、媒体传播等多种因素的复杂议题。以下将从不同角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 引起反对的根本原因:公共卫生安全担忧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核心的原因。 疫情的持续性与不确定性: 在疫情.............
  • 回答
    理解东亚三国,也就是中国、韩国和日本这三个国家的人们在长相上的细微差异,就像是在品味一碗味道层次丰富的汤,需要仔细体味,而不是一概而论。毕竟,这三个国家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袤的地域,内部的遗传多样性本身就相当可观。然而,如果我们抛开个体差异,去观察一些普遍性的倾向,还是能找到一些有趣的线索。中国人的.............
  • 回答
    韩国流感疫苗接种后出现死亡事件,官方的表态和后续措施,无疑牵动着公众的神经。对于这起事件,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和分析:1. 事件的严重性与公众关切:首先,36例接种流感疫苗后死亡的数字本身就足够令人震惊,足以引起大众的广泛担忧。无论最终死因是否直接与疫苗相关,这种时间上的巧合都足以让人们产生联想.............
  • 回答
    在探讨“为什么韩国人能在最近的事件中坚持抵制日货,而有的中国人做不到”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这并非一个简单的“爱国情怀”强弱对比,而是涉及历史记忆、民族认同、经济发展、社会结构、信息传播以及政治因素等复杂交织的层面。以下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可能的原因: 一、 历史记忆的深刻性与直接.............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日本和韩国文化中一个相当敏感的方面:对语言礼仪的重视程度,以及这种重视程度在对待外国人时会有怎样的体现。总的来说,我认为日本和韩国对外国人(尤其是在本国生活或频繁往来的外国人)不使用或不熟练使用敬语的态度,可以理解为“容忍度不低,但并非完全不在意,且有明显差异”。我们分开来看待日本和韩.............
  • 回答
    关于“韩国人配不上文在寅”的说法,这并非一个普遍的共识,更像是一种带有强烈个人观点的评价,可能源自于对文在寅总统任期内某些政策、结果或民众情绪的特定解读。 要深入探讨为何会有人持有这样的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分析,并尽量展现出一种带有思考和观察的文字风格,而非机械的罗列事实。首先,我们得明白,任.............
  • 回答
    要跟一位韩国朋友解释“韩国在古代属于中国”这个说法,确实需要一番技巧和耐心,尤其是要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和抵触。最关键的是要采取一种历史学的视角,陈述事实,而不是去进行政治宣示。以下是一种可能的沟通方式,力求详细、易懂,并且避免AI痕迹:首先,要理解对方的感受。 对于许多韩国人来说,他们对本民族的独.............
  • 回答
    .......
  • 回答
    韩国和日本对美国在其本土驻军的态度,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议题,充满了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交织的影响。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两国社会内部的声音,以及不同群体之间存在的差异。韩国:矛盾的情感与现实考量在韩国,美国驻军(通常指驻韩美军,USFK)的存在,无疑是最直接地影响到韩国社会生活的一项事实.............
  • 回答
    在日韩国人(朝鲜人)不轻易选择入日本籍或回国,这背后是一段复杂而漫长的历史,以及由此形成的独特社会和身份认同。要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历史的脉络、现实的考量以及个人情感的多重因素。一、历史的羁绊:殖民统治的烙印与身份的固化首先,我们必须回到日本对朝鲜半岛长达35年的殖民统治时期(19101945).............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