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都说曹丕篡汉,却没人说刘邦篡秦?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而且放在历史的语境下细究,里面门道可不少。大家普遍说曹丕“篡汉”,是因为他一步步架空、取代了汉朝的统治,最终自己称帝,彻底终结了汉朝。而刘邦建立汉朝,虽然推翻了秦朝,但人们很少用“篡秦”这个词来形容他,这其中有几个关键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

一、政权合法性的不同来源:

曹丕的“篡汉”: 曹丕是通过一系列合法性操作,名义上是“接受”汉献帝的“禅让”。但这个“禅让”的背后,是曹操父子几代人通过军事力量、政治手段,将汉献帝架空、控制,使其形同虚设。汉献帝的“禅让”是在武力胁迫下、失去实际统治权的情况下做出的决定,从很多历史观来看,这是一种强行剥夺皇位的行为,而非光明正大的权力交接。因此,“篡夺”的意味非常浓厚,破坏了既有的皇权正统。
刘邦的“推翻”秦朝: 刘邦之所以能建立汉朝,是因为他是在秦朝末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的背景下,响应天下人反抗秦朝暴政的号召而起的。他不是直接从秦二世胡亥手中接过政权,而是通过与项羽等其他起义力量的斗争,最终击败了强大的反秦势力,并战胜了最主要的竞争对手项羽,才得以建立自己的王朝。他所做的是结束一个已经腐朽不堪、众叛亲离的王朝,并在此基础上开创了一个新纪元。这更像是“革命”或“推翻”,而不是“篡夺”一个尚有一定统治基础的政权。

二、历史叙事的侧重点:

对汉朝的特殊情感: 汉朝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大部分文化根基和民族认同,更是许多人心目中强大、正统的王朝象征。当汉朝最终走向灭亡时,人们对这个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曹丕,自然会带着一种“破坏者”的视角去看待,强调他如何“毁掉”了这个伟大的王朝。因此,“篡汉”这个词汇,更像是对汉朝终结的一种惋惜和批判。
对秦朝的负面认知: 秦朝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书同文、车同轨”、“统一文字”、“郡县制”等功绩之外,更被广泛认知的是其残暴的统治、严苛的法律、繁重的徭役以及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等。秦朝的灭亡,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拨乱反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告别一个黑暗时代的开始。因此,刘邦推翻秦朝,更多的是被视为“解救人民于水火”的英雄行为,而不是对一个“好”政权的破坏。

三、道义和合法性基础的差异:

曹丕: 曹操父子虽然在名义上拥护汉室,但实际权力却早已架空了汉献帝,并在政治和军事上形成了强大的独立王国。曹丕登基,是从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角色,直接转变为自己成为皇帝,这是权力从“借用”到“独占”的本质转变,其过程充斥着对汉室名义的利用和最终的背叛。
刘邦: 刘邦的起兵,从一开始就打着“反秦”的旗号,他的权力基础来自于他能够团结一批人,并在此基础上取得军事上的胜利。他能够吸纳前朝人才,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治理,虽然早期也经历过混乱,但其建立的汉朝,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秦朝的制度遗产,并加以发展,而非彻底否定。他的合法性来自于他强大的军事能力和治理能力,以及他对天下民心的争取。

四、语境和称谓的使用习惯:

“篡汉”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强烈的负面色彩,用于形容改变政权性质、夺取皇位的不正当行为。而“篡秦”这个说法,在汉语的习惯用法中,并不常用。人们更习惯说刘邦“建立汉朝”、“取代秦朝”、“推翻秦朝”。这些说法更侧重于他行为的结果和过程,而非对其行为本身的道德评判。

举个更形象的例子:

想象一下,一个人手里拿着一把已经坏了的钥匙,他用这把钥匙打开了一扇门,但门锁已经快要散架了。另一个人,则是在一个被锁住的房间里,用一把新做的钥匙,打开了房门,然后把这个房间重新装修了一下。

曹丕就像是那个用一把旧钥匙强行打开快散架的门的人,他名义上是接过了钥匙,但实际上是把门框都弄坏了,然后自己住进了里面。这给人一种“破坏”和“非法占有”的感觉。
刘邦则像是那个用新钥匙打开锁住的房间,并重新装修的人。他不是在破坏一个好房子,而是在解决一个被锁住的麻烦,并创造了一个新的居住空间。

所以,虽然两者都是建立了自己的王朝,但“篡汉”和“推翻秦朝”在历史的语境、合法性的来源、人们的情感寄托以及叙事习惯上,都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使得大家对曹丕的行为有“篡”的定论,而对刘邦则更多的是“建立”的功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刘邦和秦朝的关系不是你想的那种关系。

刘邦在释放囚犯并且带着大家一起投降后就公开成了秦朝的叛徒,他的名字按照当时的法律是一定会上通缉令的。

而刘邦在公开成为秦朝的罪犯时只是一个亭长,和秦朝的羁绊(契约金额)是非常低的。

这就意味着刘邦对秦朝做什么都只能看结果。

我们接着看。

刘邦随后加入了楚国阵营,成为楚怀王麾下的贵族沛公。

那么这个时候刘邦就从秦朝的罪犯变成了秦国敌国楚国的贵族,那么刘邦此时和秦朝的关系是什么呢?

是正大光明的敌人关系。是你死我活的关系,是只能活一个的关系,因为楚国对秦国有灭国之恨,根据先秦同态复仇的原则,楚国只有灭亡秦国,才能够自立于天地之间,所以沛公作为楚国的贵族,必须灭亡秦国。

然后沛公就打进了咸阳,灭亡了秦国。

这个时候根据同态复仇原则,秦国对六国后代做了什么,楚国也就必须同样做,在这种情况下,刘邦赦免了末代秦王,并没有把秦王移交给楚怀王,而是让他就地安置,这是比秦国要宽大的,这是沛公的政治闪光点。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天下共主楚怀王死于鲁公项羽的谋杀,沛公发于义愤,决定诛灭暴徒项羽,最终赢得了胜利,被诸侯拥代为皇帝。

从整个历史事实可以看出来,沛公的天子位并非得之于子婴,而是得之于楚怀王。

所以沛公没有篡夺秦朝。

因为历史事实是这样的,所以秦朝的合法性长期被汉儒所争论,甚至被废黜,这个节点是汉确立火德,直接继承德行于周朝,而中间的秦被汉儒认为是非法的(虽然刘邦本人不这么看,所以刘邦时期的汉朝仍然是水德,我们可以把水德时代的汉朝看做秦朝的正统继承者)。

综合秦亡汉兴这件事,故人说的非常明白,叫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是秦朝自己先搞砸了,巨鹿之战前后还在内讧,巨鹿之战之后章邯因为对赵高寒心,带着几十万军队和远远超过项羽储备的后勤辎重投降了项羽。结局是什么?

结局就是子婴和赵高的唯一共识就是这个皇帝我们当不下去了,我们还是改叫秦王吧。

那么我们用这个历史定论看一看汉末。

汉末的历史相当于秦朝持续了四百年后终于面临了危机(这场危机不涉及楚国的复仇,甚至不涉及饥荒,如果熟读后汉书会发现黄巾爆发前汉朝刚刚经历了农业丰收),黄巾没有摸到洛阳的边就被剿灭了,李斯本人随后打爆了北方叛乱者,但是拿南方的巴国和楚国没办法,这个时候李斯的儿子李丕逼迫秦王子婴把皇帝位置让给了他。

嗯。。这就很尴尬了。

曹操和汉庭的契约金额是非常高的,从一开始的司空到后来的丞相(东汉几百年都没有丞相)。

曹操获得第一支军队的宣称是什么?是贼臣董卓操弄朝政,我作为汉朝的忠臣孝子要为君父除暴乱。

曹操求贤令的基础是什么?是曹操宣称我代表皇帝诛灭暴乱,我就是皇帝最锋利的剑,而天下赶赴洛阳庶竭驽钝的人才相信了曹操。

但是结局呢?结局是伤感的。是征西将军和安汉公这两个原本势不两立的人,最终合成了一个专有名词:

操莽之志。

嗯,因为没被另一个刘秀诛灭,名字还排在了王莽前面。

user avatar

刘邦算哪门子篡秦啊,当年秦帝国一波骚操作,搞得民怨沸腾。“伐无道,诛暴秦”是广大民众的心声。刘邦趁势而起,上顺天意下顺民心何来篡逆之说?

user avatar

刘协禅让后对曹丕喊皇帝万岁,被曹丕安排成为山阳公。

子婴投降后也没有对刘邦喊秦王万岁吧?刘邦没有对子婴有任何安排。

篡位指臣子替代君主,曹丕是东汉丞相魏王,之前是五官中郎将、副丞相,一直是东汉帝国的臣子。

刘邦接受子婴投降时是楚国砀郡长,武安候,对秦王子婴来说就是敌国臣子,就好比蜀国最后不也投降邓艾是一个道理。只是邓艾最后被杀,刘邦最后当了皇帝而已。

一国之君对敌国臣子投降叫做篡位,脑回路真的是不可思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而且放在历史的语境下细究,里面门道可不少。大家普遍说曹丕“篡汉”,是因为他一步步架空、取代了汉朝的统治,最终自己称帝,彻底终结了汉朝。而刘邦建立汉朝,虽然推翻了秦朝,但人们很少用“篡秦”这个词来形容他,这其中有几个关键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一、政权合法性的不同来源: .............
  • 回答
    曹操那句“生子当如孙仲谋”,绝非一时兴起,更不是一句客套话,而是他对孙权这个年轻对手最深刻的认知和最由衷的赞叹。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以及曹丕是否真的比不上孙权,我们需要深入曹操当时所处的环境、他对孙权才能的观察,以及对曹丕的期望。曹操为何赞叹孙权?首先,我们要回到公元207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志在.............
  • 回答
    大家都说曹操的军队精锐,这话可不是空穴来风。要说曹兵的精锐之处,得从几个方面掰扯开来。这可不是简单地装备好就能解决的,那得是战略、战术、军事制度、将领能力,甚至士兵的士气和训练,方方面面都得跟得上。首先,咱们得说说曹操他本人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是个军事天才,这一点毋庸置疑。他不仅仅是个政治家,更是个杰.............
  • 回答
    夏侯惇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咱们聊聊,为什么老有人觉得他“废物”,但实际上,他这人也并非一无是处。你觉得他不是那么不堪,这没错。事实上,在很多人看来,夏侯惇这个人,虽然不是那种能独当一面、算无遗策的顶尖名将,但绝对是个忠心耿耿、勇猛过人的猛将,而且在曹操早年创业时期,他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为啥有.............
  • 回答
    曹芳用“大家不都是中国人吗?”来为马斌辩护,这句话的背后,承载着复杂的情感和立场。从不同角度来看,这句话的含义和影响也各不相同。从曹芳的视角来看,这是一种直接、朴素的民族情感表达。 在他看来,无论是马斌犯了什么错,或是受到了怎样的质疑,他们共同的身份认同——“中国人”——应该是最重要的连接点。这句话.............
  • 回答
    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这评价,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说。这可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基于他一生的功业、治国的方略,以及他在那个乱世中扮演的角色来下的定论。首先,理解“治世之能臣”这几个字。什么是“治世”?那就是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国家稳定,政通人和。什么是“能臣”?就是在这样的“治世”中,能够独当一面.............
  • 回答
    毛泽东对刘备和曹操的评价,可以说是洞察中国历史,尤其是三国时期政治格局和人物性格的深刻体现。他之所以对两人有截然不同的定性,根源在于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以及对“非常之人”和“超世之杰”的定义,更侧重于其能力、抱负与时代契合度的高度统一,以及对局势的掌控力和开创性。我们先从刘备说起。毛泽东认为刘备.............
  • 回答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出自《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注引《吴历》。这句话的背后,是对孙权在政治、军事、用人、治国等方面的多维度评价,绝非仅仅因为一场战役的胜负。虽然张辽八百破十万的合肥之战确实是孙权军事生涯中的一次重大挫折,但并不能因此断定“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评价就是基于此。为什么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问到了一个非常细微但又很重要的点。确实,大家说到三国,习惯性地说“曹魏”、“孙吴”,但很少有人说“刘蜀”。这里面其实隐藏着历史命名习惯、政治正统性以及后人叙事角度的多种因素。咱们一点一点掰扯开来。一、 历史命名习惯和政权性质的差异:首先,最直观的一点是,“魏”和“吴”本身就是他们政.............
  • 回答
    很多人对曹植这位三国时期的文坛巨匠的印象,除了他那“七步成诗”的传奇,便是他一生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可就在这样一个志向远大的青年,却在随父亲曹操出征前,上演了一场令人费解的“酩酊大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他难道不怕因此断送前程,辜负自己的理想吗?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跳出“建功立业”这单一的视角,走进.............
  • 回答
    鲁肃这番话,其实是站在当时严峻的政治和军事形势下,对孙权的长远利益进行了一番深刻的分析。如果单看刘琮投降的结果似乎“挺好”,那只是看到了表面,忽略了背后隐藏的巨大风险和更深层次的道理。首先,我们要明白鲁肃当时的立场。他是孙吴政权的核心谋士,他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孙权的基业能够稳固发展,甚至有机会扩大。而.............
  • 回答
    赤壁之战中,曹操并非“轻易”相信黄盖,而是经过一系列铺垫和分析后,才最终采信了他的“诈降”。黄盖的受刑只是“诈降”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旨在增加说服力,而非唯一的决定因素。要理解曹操为何会相信黄盖,需要深入分析当时曹操所处的环境、他自身的性格特点以及黄盖“诈降”的精妙之处。 曹操所处的环境与心态:1.............
  • 回答
    刘裕的身世,确实是个让人有些费解的议题。明明他的父亲当过郡功曹,祖父做过太守,但史书上却普遍把他归类为“寒门”。这背后,隐藏着东晋时期门阀制度的复杂运作,以及“寒门”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梳理一下东晋的社会结构。一、 东晋的门阀制度:士族统治的坚固壁垒东晋时期,是士族门阀政.............
  • 回答
    公元208年,曹操挥师南下,目标直指荆州。此时的刘备集团尚在荆州新野落脚,实力相对薄弱,而曹操的兵锋锐不可当。在即将对新野发起总攻的关键时刻,曹操做出了一个看似高明却又充满风险的决定——派徐庶去劝降刘备。要理解这个决策的深层原因,以及刘晔为何会对此提出质疑,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当时的人物关系和背景。徐.............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解读的一个关键点。为什么“关羽威震华夏”这事儿,总被人们反复提及,甚至被奉为圭臬?你提到周瑜和曹爽,确实,他们也都有过轰轰烈烈的时期,也曾在各自的舞台上搅动风云。但“威震华夏”这几个字,用在关羽身上,总能引起一种特殊的共鸣,而且这种共鸣,并非简单的“谁更厉害”的比较.............
  • 回答
    我们谈论历史人物的出身,往往会被一些约定俗成的标签所左右,仿佛人物的宏图伟业,必定要有一段“寒门崛起”的传奇色彩才算完整。曹操和武则天,这两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他们的家族,真如一些论调所说的“寒微”吗?这个问题,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先来看看曹操。说他出身寒微,最常被引用的便是他那位“养父.............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差异,以及历史评价的复杂性。如果咱们抛开《三国演义》的影响,单从史书的记载来看,汉水之战赵云大败曹操这件事,即使属实,追谥时只提当阳之役,背后是有着相当的逻辑和历史考量的。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就是你说的“《云别传》”,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三国.............
  • 回答
    “无条件投降”这一术语在战争史中具有特殊意义,它不仅涉及军事行动的终止方式,更与战后国际秩序、道德责任及历史教训紧密相关。以下从定义、历史背景、典型案例和现实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解析: 一、“无条件投降”的核心含义“无条件” 指的是交战一方在战争结束时完全接受战胜方提出的全部要求,不附加任何谈判或保留.............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涉及到游戏行业中“抄袭”与“借鉴”、“风格化”的界定,以及玩家群体对不同游戏的认知和关注度。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一、 关于《原神》与《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的“抄袭”争议:“原神抄袭塞尔达”的说法之所以广泛流传,主要源于两者在视觉风格、核心玩法机制以及部分设.............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值得探讨的现象。我们确实常常听到“碎片化信息无用论”,但同时很多人,包括你,也从中获得了知识和启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碎片化信息”的本质、它对学习的影响,以及为什么你的感受与主流论调有所不同。一、 为什么主流论调认为碎片化信息无用?主流观点之所以对碎片化信息持保留态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