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都说曹丕篡汉,却没人说刘邦篡秦?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而且放在历史的语境下细究,里面门道可不少。大家普遍说曹丕“篡汉”,是因为他一步步架空、取代了汉朝的统治,最终自己称帝,彻底终结了汉朝。而刘邦建立汉朝,虽然推翻了秦朝,但人们很少用“篡秦”这个词来形容他,这其中有几个关键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

一、政权合法性的不同来源:

曹丕的“篡汉”: 曹丕是通过一系列合法性操作,名义上是“接受”汉献帝的“禅让”。但这个“禅让”的背后,是曹操父子几代人通过军事力量、政治手段,将汉献帝架空、控制,使其形同虚设。汉献帝的“禅让”是在武力胁迫下、失去实际统治权的情况下做出的决定,从很多历史观来看,这是一种强行剥夺皇位的行为,而非光明正大的权力交接。因此,“篡夺”的意味非常浓厚,破坏了既有的皇权正统。
刘邦的“推翻”秦朝: 刘邦之所以能建立汉朝,是因为他是在秦朝末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的背景下,响应天下人反抗秦朝暴政的号召而起的。他不是直接从秦二世胡亥手中接过政权,而是通过与项羽等其他起义力量的斗争,最终击败了强大的反秦势力,并战胜了最主要的竞争对手项羽,才得以建立自己的王朝。他所做的是结束一个已经腐朽不堪、众叛亲离的王朝,并在此基础上开创了一个新纪元。这更像是“革命”或“推翻”,而不是“篡夺”一个尚有一定统治基础的政权。

二、历史叙事的侧重点:

对汉朝的特殊情感: 汉朝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大部分文化根基和民族认同,更是许多人心目中强大、正统的王朝象征。当汉朝最终走向灭亡时,人们对这个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曹丕,自然会带着一种“破坏者”的视角去看待,强调他如何“毁掉”了这个伟大的王朝。因此,“篡汉”这个词汇,更像是对汉朝终结的一种惋惜和批判。
对秦朝的负面认知: 秦朝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书同文、车同轨”、“统一文字”、“郡县制”等功绩之外,更被广泛认知的是其残暴的统治、严苛的法律、繁重的徭役以及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等。秦朝的灭亡,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拨乱反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告别一个黑暗时代的开始。因此,刘邦推翻秦朝,更多的是被视为“解救人民于水火”的英雄行为,而不是对一个“好”政权的破坏。

三、道义和合法性基础的差异:

曹丕: 曹操父子虽然在名义上拥护汉室,但实际权力却早已架空了汉献帝,并在政治和军事上形成了强大的独立王国。曹丕登基,是从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角色,直接转变为自己成为皇帝,这是权力从“借用”到“独占”的本质转变,其过程充斥着对汉室名义的利用和最终的背叛。
刘邦: 刘邦的起兵,从一开始就打着“反秦”的旗号,他的权力基础来自于他能够团结一批人,并在此基础上取得军事上的胜利。他能够吸纳前朝人才,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治理,虽然早期也经历过混乱,但其建立的汉朝,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秦朝的制度遗产,并加以发展,而非彻底否定。他的合法性来自于他强大的军事能力和治理能力,以及他对天下民心的争取。

四、语境和称谓的使用习惯:

“篡汉”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强烈的负面色彩,用于形容改变政权性质、夺取皇位的不正当行为。而“篡秦”这个说法,在汉语的习惯用法中,并不常用。人们更习惯说刘邦“建立汉朝”、“取代秦朝”、“推翻秦朝”。这些说法更侧重于他行为的结果和过程,而非对其行为本身的道德评判。

举个更形象的例子:

想象一下,一个人手里拿着一把已经坏了的钥匙,他用这把钥匙打开了一扇门,但门锁已经快要散架了。另一个人,则是在一个被锁住的房间里,用一把新做的钥匙,打开了房门,然后把这个房间重新装修了一下。

曹丕就像是那个用一把旧钥匙强行打开快散架的门的人,他名义上是接过了钥匙,但实际上是把门框都弄坏了,然后自己住进了里面。这给人一种“破坏”和“非法占有”的感觉。
刘邦则像是那个用新钥匙打开锁住的房间,并重新装修的人。他不是在破坏一个好房子,而是在解决一个被锁住的麻烦,并创造了一个新的居住空间。

所以,虽然两者都是建立了自己的王朝,但“篡汉”和“推翻秦朝”在历史的语境、合法性的来源、人们的情感寄托以及叙事习惯上,都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使得大家对曹丕的行为有“篡”的定论,而对刘邦则更多的是“建立”的功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刘邦和秦朝的关系不是你想的那种关系。

刘邦在释放囚犯并且带着大家一起投降后就公开成了秦朝的叛徒,他的名字按照当时的法律是一定会上通缉令的。

而刘邦在公开成为秦朝的罪犯时只是一个亭长,和秦朝的羁绊(契约金额)是非常低的。

这就意味着刘邦对秦朝做什么都只能看结果。

我们接着看。

刘邦随后加入了楚国阵营,成为楚怀王麾下的贵族沛公。

那么这个时候刘邦就从秦朝的罪犯变成了秦国敌国楚国的贵族,那么刘邦此时和秦朝的关系是什么呢?

是正大光明的敌人关系。是你死我活的关系,是只能活一个的关系,因为楚国对秦国有灭国之恨,根据先秦同态复仇的原则,楚国只有灭亡秦国,才能够自立于天地之间,所以沛公作为楚国的贵族,必须灭亡秦国。

然后沛公就打进了咸阳,灭亡了秦国。

这个时候根据同态复仇原则,秦国对六国后代做了什么,楚国也就必须同样做,在这种情况下,刘邦赦免了末代秦王,并没有把秦王移交给楚怀王,而是让他就地安置,这是比秦国要宽大的,这是沛公的政治闪光点。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天下共主楚怀王死于鲁公项羽的谋杀,沛公发于义愤,决定诛灭暴徒项羽,最终赢得了胜利,被诸侯拥代为皇帝。

从整个历史事实可以看出来,沛公的天子位并非得之于子婴,而是得之于楚怀王。

所以沛公没有篡夺秦朝。

因为历史事实是这样的,所以秦朝的合法性长期被汉儒所争论,甚至被废黜,这个节点是汉确立火德,直接继承德行于周朝,而中间的秦被汉儒认为是非法的(虽然刘邦本人不这么看,所以刘邦时期的汉朝仍然是水德,我们可以把水德时代的汉朝看做秦朝的正统继承者)。

综合秦亡汉兴这件事,故人说的非常明白,叫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是秦朝自己先搞砸了,巨鹿之战前后还在内讧,巨鹿之战之后章邯因为对赵高寒心,带着几十万军队和远远超过项羽储备的后勤辎重投降了项羽。结局是什么?

结局就是子婴和赵高的唯一共识就是这个皇帝我们当不下去了,我们还是改叫秦王吧。

那么我们用这个历史定论看一看汉末。

汉末的历史相当于秦朝持续了四百年后终于面临了危机(这场危机不涉及楚国的复仇,甚至不涉及饥荒,如果熟读后汉书会发现黄巾爆发前汉朝刚刚经历了农业丰收),黄巾没有摸到洛阳的边就被剿灭了,李斯本人随后打爆了北方叛乱者,但是拿南方的巴国和楚国没办法,这个时候李斯的儿子李丕逼迫秦王子婴把皇帝位置让给了他。

嗯。。这就很尴尬了。

曹操和汉庭的契约金额是非常高的,从一开始的司空到后来的丞相(东汉几百年都没有丞相)。

曹操获得第一支军队的宣称是什么?是贼臣董卓操弄朝政,我作为汉朝的忠臣孝子要为君父除暴乱。

曹操求贤令的基础是什么?是曹操宣称我代表皇帝诛灭暴乱,我就是皇帝最锋利的剑,而天下赶赴洛阳庶竭驽钝的人才相信了曹操。

但是结局呢?结局是伤感的。是征西将军和安汉公这两个原本势不两立的人,最终合成了一个专有名词:

操莽之志。

嗯,因为没被另一个刘秀诛灭,名字还排在了王莽前面。

user avatar

刘邦算哪门子篡秦啊,当年秦帝国一波骚操作,搞得民怨沸腾。“伐无道,诛暴秦”是广大民众的心声。刘邦趁势而起,上顺天意下顺民心何来篡逆之说?

user avatar

刘协禅让后对曹丕喊皇帝万岁,被曹丕安排成为山阳公。

子婴投降后也没有对刘邦喊秦王万岁吧?刘邦没有对子婴有任何安排。

篡位指臣子替代君主,曹丕是东汉丞相魏王,之前是五官中郎将、副丞相,一直是东汉帝国的臣子。

刘邦接受子婴投降时是楚国砀郡长,武安候,对秦王子婴来说就是敌国臣子,就好比蜀国最后不也投降邓艾是一个道理。只是邓艾最后被杀,刘邦最后当了皇帝而已。

一国之君对敌国臣子投降叫做篡位,脑回路真的是不可思议。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