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都说曹兵精锐,精锐在哪里?

回答
大家都说曹操的军队精锐,这话可不是空穴来风。要说曹兵的精锐之处,得从几个方面掰扯开来。这可不是简单地装备好就能解决的,那得是战略、战术、军事制度、将领能力,甚至士兵的士气和训练,方方面面都得跟得上。

首先,咱们得说说曹操他本人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是个军事天才,这一点毋庸置疑。他不仅仅是个政治家,更是个杰出的军事统帅。他懂兵法,有战略眼光,更重要的是,他懂得怎么用人,怎么激励士气。三国时期,战乱频仍,群雄逐鹿,各路诸侯都有自己的军队,但曹操的军队能脱颖而出,跟他本人的军事素养是分不开的。他能够根据战场形势灵活调整战术,而不是死守教条。

然后,咱们得说说曹操他的军队是如何组织的。曹操在统一北方之后,建立了一套相当完善的军事制度,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屯田制”和“卫戍制”。

屯田制:这可不是光为了种地养活自己,屯田制最大的意义在于,它为军队提供了稳定的粮草供应,大大减轻了军队的后勤压力。你想啊,一支军队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弹药,再能打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了屯田制,曹操的军队就能长时间地在野外作战,而且士兵们自己也参与生产,既保证了军需,也增加了士兵的归属感,减少了军中矛盾。而且,屯田兵一旦战时需要,可以直接拉上战场,这相当于给军队增加了一个庞大的预备役和后勤保障体系,这在当时绝对是领先的。

卫戍制(募兵制和军屯的结合):曹操早期的军队很大一部分是靠募兵,他能够吸引很多有能力、有经验的士兵加入他的阵营。但更重要的是,他后期将募兵制和军屯制结合起来。他建立了一些常备军,这些常备军是接受严格训练,装备精良,并且长期服役的。这些部队就是曹操军队的“尖刀连”,比如他的“虎豹骑”。这些精锐部队,是曹操南征北战的王牌。

说到“虎豹骑”,这绝对是曹操军队精锐的代表。这支部队可不是一般的步兵或骑兵,它是曹操亲自掌握的禁卫军,也是他最精锐的骑兵部队。这支部队从组建之初就有着极高的标准:

选拔极其严苛:只有那些身体强壮、武艺高强、家世清白(或者说家族有军事传统)的士兵才能被选入。曹操亲自过问这些士兵的选拔,可以说是万里挑一。
装备最精良:虎豹骑的士兵使用的武器装备绝对是当时最顶级的。战马都是优良品种,骑兵的盔甲更是厚重精良,能够有效抵挡敌人的攻击。他们的武器也都是经过严格挑选和锻造的。
训练最刻苦:虎豹骑的训练科目非常艰苦,不仅要求士兵具备高超的骑术和射箭技巧,还要熟练掌握各种骑兵战术,包括冲击、迂回、包抄等。他们经常进行实战演练,以确保在战场上能够发挥最大的战斗力。
战斗经验丰富:虎豹骑是曹操最倚重的突击力量,经常被部署在最关键的战场上,参与最激烈的战斗。他们经历了无数场大战,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战斗意志和技战术水平都非常高。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关键战役中,虎豹骑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在征讨袁绍时,曹操就曾以虎豹骑为先锋,一举击溃了袁绍的精锐部队。

除了虎豹骑这样的精锐部队,曹操军队的整体战斗力也很强。这得益于他对军事训练的重视。

军事训练的常态化:曹操非常注重士兵的日常训练,强调队列的整齐、武器的熟练掌握以及战术的执行。他会亲自或者派遣优秀的将领去督导训练,确保士兵们时刻保持良好的战斗状态。
战术的创新与运用:曹操善于运用各种战术,并且能够根据敌情和地形进行灵活调整。比如,他在官渡之战中奇袭乌巢,就是一场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这背后是对敌情判断的精准和对战术执行的果断。他的军队也擅长弓箭的使用,在某些战役中弓弩齐发,威力巨大。
奖惩分明的制度:曹操的军队有明确的奖惩制度。作战勇猛、立下战功的士兵会得到丰厚的奖励,而畏缩不前、临阵脱逃的则会受到严厉的惩罚。这种制度能够有效地激励士兵的士气,让他们愿意为了胜利而拼命。

再者,曹操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优势,那就是他麾下聚集了大量的优秀将领。像夏侯惇、夏侯渊、张辽、徐晃、乐进、于禁、张郃等等,这些都是跟随曹操多年的老将,他们有丰富的作战经验,有各自的军事才能。这些将领不仅是冲锋陷阵的勇士,更是曹操军事战略的执行者和战术的运用者。他们能够带领自己的部队,按照曹操的战略部署,在战场上发挥作用。他们的存在,进一步增强了曹操军队的整体作战能力。

最后,咱们还得提一句士气。曹操虽然有时手段比较严厉,但他在激励士气方面也很有办法。他对士兵的关心,以及每次战前对胜利的描绘,都能极大地鼓舞士气。而且,曹操军队的士兵通常来自于北方地区,他们普遍生活比较艰苦,对战争的适应性更强,而且经历了多年战乱,也更渴望一个稳定的局面。曹操的胜利,也让他的士兵看到了结束乱世的希望。

所以说,曹兵精锐,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曹操本人的卓越军事才能、科学的军事制度(屯田制和募兵制)、精锐部队(如虎豹骑)的强大战斗力、严格的军事训练、灵活多变的战术运用、赏罚分明的制度,以及一批骁勇善战的将领。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造就了曹操军队在三国时期的强大实力。这可不是随便说说,而是实实在在打出来的声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曹操的中军即便不是东汉末最强,定然也是数一数二,况且单以战斗经验来讲,确实高于其余的军阀。

曹操中军初建如下史料。他最初得到张邈、卫兹资助三千兵力,曹操自己招募二千兵,合众五千讨伐董卓,可是这支部队在汴水之战就几乎全军覆没,于是曹操进行了第二次募兵。曹操与夏侯惇在扬州招募得精锐丹杨兵四千人,因士卒多变,回到徐州后又招募了千余人补充。

大土豪曹洪自有家兵千余,又得庐江二千人,到丹杨得数千人,成绩比曹操、夏侯惇还好。再有曹仁麾下本就有泗淮豪杰千余人。曹操到东郡后收乐进为部下,又得千余人。于禁是都伯,麾下有五十人,可忽略不计。曹操中军的班底大约有一万出头。

曹操的新兵开始那两年自说不上精锐,偏偏曹操的敌人很适合练兵,最初打的不是黑山贼、匈奴联军,就是青州黄巾军。后来挑选黄巾贼精锐为伍,大约又有二三万。伐徐州得朱灵三营部队。接着曹操被袁术、陶谦、公孙瓒、于毒群殴,曹操一支部队转战千里,把敌人打出兖州,练成了长期奔袭作战的经验,使其中军成为名副其实的精锐。

初平二年到初平四年间,曹操从没停止过战斗,下图可从史料中统计出曹操经历的战场,伐徐州和讨黄巾有些战役地点不明。有一点,曹操在这些战斗中全是胜仗,直到吕布偷袭后,才开始吃了败仗。可能陈寿专美传主,没记载曹操的败绩,但毫无疑问就以战斗经验而言,曹操部队的作战经验都是实打实。

另外我不认为袁绍的部队弱于曹操,田丰之言更多是指曹操擅于用兵,变化无方,难以应敌。官渡之战时曹操军伤亡亦不小,袁绍是败于战略。

蔡邕曾说:“幽州突骑,冀州强弩,皆天下精兵。国家赡核,四方有事,未尝不取办於二州。”

袁绍收编冀州军,赵浮、程奂的一万强弩自当到袁绍麾下。麴义麾下的弩兵也是精锐,且又擅长骑兵作战。张郃的部队自讨黄巾起已经建立,到官渡时已有十数年。袁绍又与乌丸、鲜卑联盟,还达成联姻,故又得到了一些幽州突骑。袁谭经营青州多年,部队也没闲着。

《三国志》是记载袁绍众数十万,简精卒十万,骑兵一万。袁绍于官渡之战的主力,显然是他所有精锐部队,只是这支部队后来被曹操杀了七八万之多,张郃、高览向曹操投降,袁绍讨伐黑山贼、公孙瓒的精锐老部队大概没剩多少。

曹操的精锐部队也可以说是战略格局逼出来,兖州这处四战之地让曹操不得不四处奔袭作战。曹操最擅长就是迅速击溃战,如他讨伐徐州时,陶谦组织反击时,曹操已经打到彭城。刘备夺走徐州不久,没来得及布防就被曹操击溃。袁术入陈留时,先锋刘祥被迅速击败,曹操接着一路追着袁术打。曹操初被吕布所败,后三战败之,从此以后就一直压着吕布打。袁术、吕布、陶谦都是被曹操硬生生打残废。袁术部队的战斗力姑且不提,吕布的部队是边戎军,陶谦的部队以丹杨兵为主力,并不弱。


《三国志·武帝纪》:裴注:世语曰:陈留孝廉卫兹以家财资太祖,使起兵,众有五千人。
裴注:《先贤行状》曰:合兵三千人,从太祖入荥阳,力战终日,失利,身殁。
《三国志·武帝纪》:太祖兵少,乃与夏侯惇等诣扬州募兵,刺史陈温、丹杨太守周昕与兵四千馀人。还到龙亢,士卒多叛。至铚、建平,复收兵得千馀人,进屯河内。
《三国志张邈传》:太祖与邈首举义兵。汴水之战,邈遣卫兹将兵随太祖。
《三国志曹仁传》:曹仁字子孝,太祖从弟也。少好弓马弋猎。后豪杰并起,仁亦阴结少年,得千馀人,周旋淮、泗之间 ,遂从太祖为别部司马,行厉锋校尉。
《三国志曹洪传》:扬州刺史陈温素与洪善,洪将家兵千馀人,就温募兵,得庐江上甲二千人,东到丹杨复得数千人,与太祖会龙亢。
《三国志乐进传》:乐进容貌短小,有胆烈而跟随曹操,为帐下吏。被遣回所属郡募兵,募得千多人,归还后升军假司马、陷陈都尉。
user avatar

主要还是因为官渡1:10的惊天大翻盘,因为以河北的富庶,都只能支撑11万袁军发起战略进攻,曹军能一战灭11万袁军,自然风评就立刻变成“其锋不可当,天下莫敌”了,当然1:10翻盘的过程中,许攸和张郃高览的因素相当大。

袁绍总共有“数十万”人马,但只能发步兵10万骑兵1万进攻许都,因为再多了后勤物资就供应不上了。中原当时混战之后远比河北贫瘠,后勤物资状况更差,所以曹军起初明显少于袁军还是没有疑问的。只是除了主力数万人之外还动用了臧霸、夏侯惇等偏师防守其它地段。

曹军首先在白马、延津击破颜良、文丑,其中仅延津之战袁军就动用了“五六千”骑兵,结果仍被曹军大败。所以估计这两战袁军共损失步兵1万多、骑兵数千(大部分),剩余9万左右。其中延津之战曹军用步兵+几百骑用饵兵之计击溃了文丑骑兵主力。

接下来的官渡合战,曹军大败,曹操中军“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这个数字很多人质疑,但是荀彧传里也说“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说明至少陈寿本人是真的很认真的认为,官渡合战后曹军只剩袁军十分之一(估计曹军9000多袁军9万余)。

随后许攸反水,曹操带5000人攻乌巢,留4000多人守大营,结果曹操击破淳于琼万余守军后火烧乌巢,袁绍派张郃高览进攻曹操大营不克,两人忧惧之下投降曹操。这支部队很可能对曹操的惊天逆转起了决定性作用,人数从裴注“凡斩首七万余级”相减,估计甚至可能多至2万余,而且张郃高览带的估计还都是袁军精锐(原文:而以重兵攻太祖营),不然袁绍也不会派此二人主攻曹操大营。

于是最后一阶段,曹军+张郃高览3万对袁军剩下的5-6万(9万余-1万余-2万余),而且袁军人心惶惶战力大减。于是曹操发动总攻全歼袁军,将俘虏的剩余降卒尽数坑杀(估计也就剩下2-3万,所以裴松之说8万袁军非1万曹军所能执我看并不存在)。

所以曹操才把张郃反水比作“微子去殷、韩信归汉”啊。不过过程中延津(以步破骑)、乌巢(以少胜多)、官渡最后阶段(横扫千军)确实还是具有很高的含金量的。


此外有人说袁尚袁谭河北之战表现不错是因为袁绍留的家底实在太过雄厚,我觉得此说很有道理。官渡之战袁绍只是损失掉了南下的11万精兵,而且曹操精兵的损失也很惨重。之后吞河北之战打了7年之久,其实过程依然是非常惨烈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