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都说「无条件投降」,难道还有有条件投降?

回答


“无条件投降”这一术语在战争史中具有特殊意义,它不仅涉及军事行动的终止方式,更与战后国际秩序、道德责任及历史教训紧密相关。以下从定义、历史背景、典型案例和现实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解析:



一、“无条件投降”的核心含义
“无条件” 指的是交战一方在战争结束时完全接受战胜方提出的全部要求,不附加任何谈判或保留条款。这种投降形式通常意味着:
1. 彻底解散军队:交战国必须放弃军事力量,防止未来再次发动侵略。
2. 领土与资源的丧失:可能需要割让部分领土、赔偿战争损失,甚至放弃战略要地。
3. 政治制度的重塑:可能涉及推翻战前政权(如法西斯或军国主义政府)。
4. 道德责任的清算:承认战争罪行并接受国际审判。

相比之下,“有条件投降”则是指交战方在投降时提出某些限制性条件,例如保留部分主权、避免彻底军事解体,或要求特定政治安排。这种形式相对罕见,且往往引发争议。



二、历史中的“无条件投降”案例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与日本
德国(1945年):
德国在二战中被盟军彻底击败后,于1945年5月7日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根据协议,德国必须解散所有军队、放弃占领区、接受纽伦堡审判,并承担战争责任。这一形式的投降确保了战后欧洲的稳定。

日本(1945年):
日本在广岛和长崎原子弹轰炸后,于8月15日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但初期要求保留天皇制。盟军最终同意保留天皇作为象征性国家元首,但这被视为“有条件投降”的例外。然而,日本仍需彻底解除军事力量,并接受东京审判。

2.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
德国在一战中虽未完全无条件投降,但《凡尔赛条约》的苛刻条款(如巨额赔款、领土割让)被后世视为“不完全的无条件投降”。这种形式导致德国经济崩溃和民族主义复兴,为二战埋下隐患。



三、“有条件投降”的例外与争议
尽管历史上“有条件投降”较少见,但以下情况可能被视为类似:
1. 日本天皇制保留(1945年):
美军在占领日本后,允许天皇继续存在作为国家象征。这一安排被部分学者视为“有条件投降”的体现,因为美国承认了战前体制的延续。

2. 意大利的停战谈判(1943年):
意大利在二战中曾与盟军秘密谈判,并于1943年9月签署停战协议。尽管这被视作“有条件投降”,但德国迅速占领意大利北部,导致协议未能完全实施。

3. 冷战时期的“有限战争”:
在局部冲突中(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交战方可能通过外交手段达成暂时性协议,但这通常不被视为正式投降,而是停火或和谈。



四、为何“无条件投降”更被推崇?
1. 防止未来威胁:
无条件投降彻底摧毁敌对国家的军事潜力,避免其再次发动侵略(如二战后德国与日本的非军事化)。

2. 道德责任与正义审判:
通过清算战争罪行(如纽伦堡和东京审判),确保战败国为暴行付出代价,维护国际法权威。

3. 稳定战后秩序:
彻底瓦解敌对政权(如希特勒的纳粹德国)可避免权力真空引发新一轮冲突。例如,二战后的欧洲通过“去纳粹化”和民主化进程重建。

4. 法律与政治象征意义:
无条件投降书通常以国际法形式签署,具有强制执行力,而有条件条款易被质疑为“妥协”。



五、历史教训与现实反思
1. 一战后德国的失败:
《凡尔赛条约》虽看似严厉,但未彻底摧毁德国军事体系,反而激化民族主义情绪。这一教训促使二战中盟军采取更严格的无条件投降政策。

2. 冷战后的“有条件”处理:
冷战结束后,美国在伊拉克战争(2003年)和阿富汗战争中,试图通过“民主改造”实现非军事化,但实际效果有限。这显示现代战争中“无条件投降”的复杂性。

3. 当前国际局势的挑战:
在俄乌战争等冲突中,“有条件投降”可能涉及领土问题(如克里米亚或顿巴斯),但俄罗斯与乌克兰目前尚未达成正式协议,说明这一议题仍具争议。



六、总结
“无条件投降”是现代战争结束的核心原则之一,其目的在于彻底终结敌对状态并维护世界和平。尽管历史中存在个别“有条件投降”的案例(如日本的天皇制保留),但这类例外通常被视为特殊背景下的权宜之计。从二战后的国际秩序可以看出,无条件投降不仅是军事行动的终点,更是道德、法律与政治责任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 @朱理沐 其实提了一个不错的科普问题,是一个普及“无条件投降”真实内涵的好机会。“无条件投降”的含义和目的不能仅仅依靠字面来理解,否则很容易产生诸如”11区不是无条件投降“这样的暴论。由于对“无条件投降”的认识存在偏差,国内的一些媒体和路人曾经错误传播了一些不该传播的观点。比如7年前,《炎黄春秋》的一偏《日本是无条件投降吗?》几乎原原本本地把日本极端右翼势力的所谓“有条件投降论”复制粘贴到了国内。(原文我没找到,反正也是错误观点,我就不粘贴了。下面贴的是当年反驳的文章之一)

“无条件投降”的提出

“无条件投降”事实上是一个二战时才提出的概念,是专门针对轴心国量身定做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战争中没有“无条件投降”这个概念。1943年1月24日,卡萨布兰卡会议之后的记者发布会上,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第一次公开使用了“无条件投降”这个术语

卡萨布兰卡会议,是指一场由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参与,自1943年1月14日至24日在摩洛哥刚刚被盟军攻占卡萨布兰卡举行会议。会议中讨论了二战晚期非洲地中海太平洋战争和尔后对轴心国作战问题。[1]

尽管在此之前,历史上也出现过要求敌人“没有条件地投降”的情况。

美国内战中,格兰特将军在1862年的Fort Donelson战役中给南方守军将领的回信中写道“除立刻无条件投降外不接受任何条款(no terms except an unconditional and immediate surrender can be accepted)”。最终,格兰特将军在南方军拒绝投降后战胜。

此次大捷极大鼓舞了北方的士气,媒体和林肯总统用"U.S."简写作为外号来称赞格兰特将军的胜利——格兰特将军名字Ulysses Simpson Grant,因而他本来就被叫做U.S,Grant;“U.S.”还代表格兰特将军要求敌人无条件投降(Unconditional Surrender);同时,“U.S.”亦是合众国(the United States)的缩写。[2]

但事实上,宏观上来看,整场战争的最终结果是南方的投降并非无条件。因而尽管美国内战中就有军官要求敌人无条件投降,但“无条件投降”本身作为一个相对成熟的术语和概念还要等到近80年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1943年1月,罗斯福总统在卡萨布兰卡会议的声明中,引用格兰特将军的名言,要求德、意、日法西斯“除无条件投降外,其余一切皆不可接受”。[3]

Nearly eighty-one years later on January 24, 1943, President Franklin D. Roosevelt concluded a press conference at the end of the Casablanca Conference with his British allies: “Some of you Britishers know the old story – we had a General called U.S. Grant. His name was Ulysses Simpson Grant, but in my and the Prime Minister’s early days he was called ‘Unconditional Surrender’ Grant. The elimination of German, Japanese and Italian war power means the unconditional surrender by Germany, Japan and Italy. This means a reasonable assurance of future world peace. It does not mean the destruction of the population of Germany, Italy or Japan, but it does mean the destruction of the philosophies in those countries which are based on conquest and the subjugation of other peoples.” FDR added: “This meeting may be called the ‘unconditional surrender’ meeting.”[4]

罗斯福总统在面对记者时说:“你们英国人应该知道一个故事,我国名将U·S·格兰特亦被称为(让敌人)无条件投降·格兰特。消灭德国、日本和意大利军国势力就是这三个国家的无条件投降。这是对未来世界和平的有效保障。无条件投降并不代表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人口的毁灭,但它是那种以征服和奴役别国人民为根据的哲学在这三国的毁灭。”罗斯福对记者表面,卡萨布兰卡会议又可被称为(让法西斯轴心国)“无条件投降”会议。

当时要求“无条件投降”的原因[5]

“无条件投降”是二战中作为处置法西斯轴心国的政策被提出的,但其首要目的并不是针对轴心国的,而是为了保证同盟国内部的团结

由于苏联自1941年起直接承担着对抗法西斯轴心国的绝大多数责任,盟军内部之间一直存在着无法忽略的矛盾。斯大林持续要求英美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减轻苏联承受的巨大压力,但因为种种客观和主观因素,这一要求一直被英美拖延。1942年夏天,英国皇家空军对德国发动了“千次轰炸”,直接打击德国法西斯本土[6]。但这和苏联在东线承担的巨大压力与牺牲相比,依然远远不够。

虽然共同面对着强大的法西斯邪恶势力,但斯大林实在没法对丘吉尔产生过多的信任,同盟国的关系必然产生裂痕。苏联根本无法百分百确认,她的英美盟友(尤其是英国和丘吉尔)会不会有些破坏反法西斯大局的想法。

CCTV曾经引进过一部暴露年龄(划掉)1973年的苏联电视剧《春天里的第十七个瞬间》, 内容背景就是在1945年苏联即将解放德国时,德国部分军方高层试图和西方单独沟壑,剧情虚构的苏联英雄、潜伏德国帝国安全局的侦查员施季里茨利用17天阻止部分纳粹高官和西方单独媾和的阴谋的故事。

《春天里的17个瞬间》虽然是艺术演艺,但其整个故事情节的基础——同盟国之间严重的不信任却是真实存在、贯穿整个二战的。《春天》的故事背景在1945年,法西斯败局已定。然而在1942年,法西斯在大多数战场依然处于攻势(个别战场出现僵持,还有极个别战场(嗯,就是对抗意大利法西斯的埃塞俄比亚)已经胜利了)。彼时苏联正处在二战中最艰难的时刻,斯大林开辟第二战场的要求迟迟得不到满意的回复。就在英国进行“千次轰炸”同时,曼施坦因占领了克里米亚和刻赤半岛;之后一个月,德军保卢斯上将率领第六集团军开始进攻斯大林格勒,之后成为整场战争转折点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打响。同盟国之间的分歧有可能严重威胁最终对法西斯的胜利,彼时同盟国比之前任何一个时刻都更需要团结。

在这种背景下,“无条件投降”有力保证了同盟国的团结。因为“无条件投降”直接堵死了任何停战谈判的可能,使得同盟中的某些国家单独与法西斯媾和不再成为可能。虽然苏联要求的“第二战场”依然没有开辟,但斯大林可以肯定西方盟国会会苏联一起战斗到法西斯无条件投降

这一目的也直接赋予了“无条件投降”的核心意义,即拒绝敌国提出的一切条件。因为要堵死轴心国离间同盟的一切可能,保障同盟国的任何成员都不会单独与敌人媾和,就必须拒绝敌国提出的任何条件。否则敌国有可能通过投降条件来分化同盟国。

拒绝敌国提出的一切条件这一“无条件投降”核心内涵同时还意味着,同盟国内部协商达成的对轴心国投降的具体的规定并不违反“无条件投降”的目的。因为这是盟国内部已经达成一致的条件,不存在被法西斯敌国“分化离间”的危险。

“无条件投降”的内涵

通过同盟国提出“无条件投降”的目的,我们已经得出了“无条件投降”的核心内涵,即拒绝敌国提出的一切条件。同时还有此推导出,同盟国内部协商达成的对轴心国投降的具体的规定并不违反“无条件投降”的目的

这也就否定了部分学者在“无条件投降”的概念加入的“双方无条件”的概念。所谓“双方无条件”,即战胜国对战败国不得提出具体的投降条件,战败国不得向战胜国提出任何保留。[7]

在敌人投降前,不对其提出任何具体条件或承担任何义务,更不允许敌方对投降条件进行讨价还价。战胜国在受降时和受降后提出的任何条件,战败国只有毫无保留地接受义务,而无讨价还价之权利。反法西斯同盟在接受意大利和德国投降时均遵循了这些原则。[7]

中国日本史学会常务理事、北大历史系博士徐康明教授是“双方无条件”概念的提出者。他在《日本的“有条件投降”及其消极影响——日德两国投降情况比较》中声称德国和意大利的投降遵循了“双方无条件”,而日本法西斯的投降却没有。[7]

然而,稍微了解一下意大利在1943年的投降过程,就可以很轻易地看出这个所谓的“双方无条件”并没有在实践中得以遵循。

1943年7月25日,墨索里尼被国王解职,亚的斯亚贝巴公爵(划掉)佩特罗·巴多格里奥将军担任首相,开始与同盟国谈判投降。在早期接触中,同盟国要求意大利军队立即停止军事行动,为表诚意一名被俘的英国军官也被秘密移交给同盟国。8月31日,意大利3名将军与同盟国代表商谈投降具体事宜。期间,同盟国方面代表、英国大使罗纳德·甘宝勋爵(Sir Ronald Hugh Campbell)还向意大利方面提出一些附加条件,但不知出于何种原因意大利将军Zanussi接受了条件、却完全没告知自己的上级;意大利方面的卡斯特拉诺将军请求盟军协助意大利的国防,以免德国国防军在意大利投降后侵略意大利,同盟国做出了一些含糊的承诺,包括派遣空降师到罗马,并且将意大利方面所请求的在停战协定签订前行动改为在停战协定签定时同时进行。[8]

显然,同盟国在意大利投降过程并不符合所谓的“双方无条件”。但意大利的投降显然是毫无争议的“无条件投降”。巴多格里奥政权在9月29日正式投降后继续运转,并于14天后向纳粹德国宣战;意大利的国王维克多·埃马努埃莱三世继续在位,直至1946年逊位给王储;君主制也在意大利继续存在,直到1946年公投中意大利人民选择共和制。

但与某战败国不同,意大利从未有过“有条件投降论”。

“无条件投降”之外的投降

现在回到题主问题的后半部分,即“有没有有条件的投降”。只要不是“被拒绝提出的一切条件”的投降,都可以被称为“有条件的投降”。

但事实上,我们必须分清楚的是,相当多数的战争和冲突中,敌对行动的结束方式并不是投降,而是停战,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停战(Suspension of Arms)是交战双方通过互相协议停止战争行动。[9]投降是指交战一方承认自己战败而要求对方停战战争行为。

很多常被误认为是“投降”的行为,事实上是“停战”。这种误解非常常见,比如: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战役的结束就是通过1940年6月22日《贡比涅停战协议》(以及之后24号的《法国-意大利停战协议》)结束的。但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法国是投降的。

题主所问的“有条件投降”案例是非常多的——毕竟二战时无条件投降才出现。

比如1781年10月19日约克镇英军投降。

在这次投降中,英国指挥官康华里勋爵就提出了很多投降条件,大多是19号投降仪式的排场、礼节等等;华盛顿则代表美法联军拒绝了很多条件,并要求英军将滑膛枪颠倒放置;康华里则拒绝出席仪式,而华盛顿则拒绝接受康华里的副官在投降仪式上向他递交佩剑。在这次投降中,很明显能看到双方在讨价还价,就一些仪式问题争来争去。而这在无条件投降中是不会存在的,无条件投降的战败方没有资格提出这些条件。

1871年法国的投降(似曾相识?)也是一例。

尽管法国在2月19号的停战协议中得到的条款极其苛刻,但法国的投降依然是有条件地。法国和普鲁士的停战谈判在1871年1月23日就已经开始,期间双方都提出了很多条件。比如1月27日法方就以担心投降消息公开后国民警卫队可能造反为由向卑斯麦寻求让步。

最后,科普“无条件投降”的意义

之所以有必要科普“无条件投降”,是因为某个二战中无条件投降的战败国存在着“有条件投降论”,而且不仅在日本传播,还通过种种途径传到了中国。

“有条件投降论”的危害当然不在于它违背常识和国际法,而是因为它意味着日本仍然剩余一部分主权,从而推导出修改日本《和平宪法》是日本内政、其他国家不应干涉的结果

因而日本主张这一谬论的全部都是右翼学者,极端右翼势力以此宣传自己的主张。即使很多右翼政客都不太敢明目张胆为这种谬论站台,所以他们更倾向于拐弯抹角地否认“日本无条件投降”这一常识。非常典型的就是2007年安倍晋三在面对众议院铃木议员的质询时,答复中体现的对“无条件投降”的观点。

安倍在这份约13年前(平成19年是公元2007年)的答复中,对“无条件投降”是这样陈述的:

「無条件降伏」の定義について一概に述べることが困難であるということもあり、お尋ねについては様々な見解があると承知している。[10]
“无条件投降”的定义很难一概而论,就我所知对这个问题(注:指“日本是否无条件投降”)存在各种各样的见解。

安倍由于当时的首相身份,直接支持“有条件投降论”势必引起外交风波。所以他换了个方法,用“对这个问题有各种各样的见解”来反方向贬低“日本无条件投降”这一常识。

在这个问题下也存在因各种原因认为日本有条件投降的答案。日本极段右翼势力拿这个谬论给修改《和平宪法》铺路,哪怕是很多右翼政客都不方便明目张胆这么讲,咱们作为中国人,就别在这帮腔了。

当然不能否认,有一部分中国人确实在这个问题上完全采纳了日本右翼学者的观点,认为日本投降是有条件的,比如一开头提到的《炎黄春秋》的那篇文章。但我必须在这里指出,这种观点不是任何一个国家(无论是在中国还是日本,或是其他别的国家)的主流,其术语的使用和论述也存在很多错误,并且直接和我国官方的立场完全冲突,没有多少学习参考的价值。

参考

  1. ^ http://www.history.com/this-day-in-history/roosevelt-and-churchill-begin-casablanca-conference
  2.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attle_of_Fort_Donelson
  3. ^ https://www.amazon.com/Roosevelt-Hopkins-Intimate-Robert-Sherwood/dp/1929631499
  4. ^ https://lincolnandchurchill.org/peace-unconditional-surrender/
  5. ^ 管建强博士,《中日战争历史遗留问题的国际法研究》第一章第二节
  6.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ousand-bomber_raids
  7. ^ a b c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reed200002010.htm
  8.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rmistice_of_Cassibile
  9. ^ 见《陆战法规和惯例的章程》第36条
  10. ^ http://www.shugiin.go.jp/internet/itdb_shitsumon.nsf/html/shitsumon/b166022.htm
user avatar

电影《集结号》的开头,谷子地为什么被处分?

那是因为在战场上,国民党士兵明明已经把枪扔到地上表示愿意投降了,但是报仇心切的谷子地命令国民党士兵把枪从地上捡起来,并且表示:

在现代战争法中,即使是无条件投降,也意味着享有最基本的人道权力的保障。但如果别人连最基本的人道权力都不想给你,那就是“不接受投降”。

user avatar

即使是无条件投降也是有条件的。因为无条件投降中的“投降”,本身就是一种条件。

还有一种东西,叫“不接受投降”。。。

user avatar

日本在1945年初的时候,本来是打算过投降的,向主要交战方,也就是英美(当时日本还没跟苏联开战呢)开出过投降条件,保住在中国东北的部分权益,保住在朝鲜的全部权益,在日本国内部保留天皇制度,不追究天皇的战争责任。当时的首相是天皇的原侍卫长铃木贯太郎,他由于跟日本天皇关系极好,所以一力要促成此事,于是派遣外相东乡去找苏联,让苏联跟英美谈,可是这货不知道,人家三巨头在雅尔塔开会的时候,已经秘密把世界瓜分完毕了,东北,特别是旅顺大连,还有当成称为南满铁路、北满铁路的中长路,也就是现在的哈大线(称呼真他妈多啊,一个国家一个称呼)是苏联不能退让,一定要保留的权益,绝无可能出让给日本。而且苏联已经答应,等欧洲战事一结束,三个月之内对日本出兵,所以人家根本就不上心。

日本见事态不对,又挑拨英美关系,说美国已经跟日本秘密达成协议了,单独和日本媾和,准备一起平分在华英国利益,说得有鼻子有眼的,逼得美国代理国务卿格鲁在1945年7月10日发表正式声明,说美日两国从没有像谣言传说的那样秘密接触过,日本才停止造谣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日本最后打算通过跟美国关系不错的蒋介石政府向英美传递有条件投降的信息

7月上甸,日军中国派遣军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奉命秘密到河南省周口的新站集,会见中国第10战区副司令长官何柱国,提出:“日本希望日华两国的直接和平谈判,不知中国方面是否有接受的打算?”何柱国强调说:“日华单独和平在《开罗宣言》以后的今天,无论如何也没有实现的可能性。……日本如果希望同中国和平,那么必须同时要把世界和平作为不可缺少的重要事项。”[《今井武夫回忆录》,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203~204页。]

当时的交战各国一致认定,日本已经没有资格再讲条件了,所以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联合发表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

其实如果英美与日本接触接触,有可能谈一谈,日本的价码还会降得更低,战后日本的史料表明,当时只要英美保证不对天皇制下手,其他的权益都可以丢掉,只不过英美连一点谈判的余地都没给日本留。即使是后来美军大兵压境,对日本直接占领了,动天皇制的时候,还幺蛾子频出,看来这日本对于天皇制还真是忠心到不行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