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悠然见南山 ,“悠然”写的是作者自己的心情,这难道不是以我观物,为什么说是无我之境呢?

回答
“悠然见南山”,这句诗出自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其中“悠然”二字,确实描绘了作者悠闲自在、心神安宁的心情。然而,这并非就是“以我观物”的狭隘理解,更不是否定了“无我之境”的说法。恰恰相反,正是因为陶渊明达到了“无我之境”,才能如此“悠然”地“见南山”。要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理解“以我观物”和“无我之境”这两个概念,以及陶渊明这句诗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1. 理解“以我观物”和“无我之境”

“以我观物”:
狭义的理解: 通常指的是以个人的主观感受、情感、经历、偏见或利益为出发点来认识和评价事物。在这种情况下,人的“自我”是认识的中心和尺度,事物被纳入个人的认知框架,往往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例如,一个人心情不好时,看到什么都觉得不顺眼;一个人喜欢某人,就觉得对方做什么都可爱。这里的“我”是有限的、有执念的、充满个人得失的。
广义的理解: 也可以理解为,任何认识活动都离不开主体(我)的存在。我们通过感官去感知,通过大脑去思考,这些都离不开“我”。然而,这种理解并非否定“无我之境”,而是认识到主体性的存在是认识的必要条件,关键在于这个“我”是否被膨胀、被固化,是否成为认识的障碍。

“无我之境”:
哲学意义上的“无我”: 在佛教等哲学思想中,“无我”并非指“没有我”,而是指认识到“我”的虚幻性、不究竟性,破除对“自我”的执着和妄念。这个“我”不是一个独立、永恒不变的实体,而是由各种因缘条件聚合而成的现象。一旦破除了对“自我”的执着,就摆脱了个人私欲、得失、名利等种种束缚。
文学艺术上的“无我”: 在文学艺术创作中,“无我”指的是一种超越了个人主观情欲和功利目的的创作境界。在这种境界下,作者不再将自己的情感、观点强加于作品,而是以一种超然、客观、和谐的态度去描摹事物,让事物本身展现出生命力。这里的主体“我”并非消失,而是升华为一种超然的、与万物融合的境界。作者不再是作为独立的、带有私欲的个体去“观”物,而是与物融为一体,物我两忘。

2. “悠然见南山”为何是“无我之境”?

现在,我们回到“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的“悠然”确实是他当时的具体心情,但这并不是一种狭隘的、被功名利禄、烦恼忧愁所困扰的“以我观物”。相反,正是因为他已经从世俗的羁绊中解脱出来,进入了“无我”的精神境界,才能感受到如此纯粹的“悠然”。

具体分析如下:

背景与“我”的超脱: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这是一个政治黑暗、社会动荡的时期。他曾出仕为官,但因不满官场腐败和束缚,毅然辞官归隐。在他辞官归隐之前,内心一定充满了对现实的失望、对自由的渴望,也可能存在着对仕途的某种执念或失落。
然而,“悠然见南山”这句诗,是他辞官归隐后在田园生活中发出的感慨。此时的他,已经超越了对功名利禄的追逐,超越了对世俗烦恼的计较,超越了对个人得失的忧虑。他不再被“我”的欲望所驱使,不再将自己的价值建立在世俗的评价之上。他摆脱了那个被功名利禄束缚的“小我”。

“悠然”的本质是“我”的消融:
如果说“悠然”仅仅是“我”的心情,那么这种心情就可能是有对象的、有条件的。例如,“因为我得到了休息,所以感到悠然。”这仍然是以“我”为中心。
但陶渊明这里的“悠然”,更像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一种与周遭环境和谐统一的状态。这种“悠然”并非主动去追求的结果,而是因为他已经放下了对“我”的执着,消解了“我”与外界的对立感,从而进入了一种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
在“无我”的境界中,主体“我”不再是孤立、尖锐的存在,而是融入了广阔的天地之中。南山不再是“我”的对立面,而是“我”的一部分。“我”与山、与云、与田园,都成为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在这种融洽的状态下,一种纯粹的、不带附加条件的宁静和自在便油然而生,这便是“悠然”。

“见”的超越性:
“见”在这里也不是简单的用眼睛去看。在“无我”的境界中,“见”是一种心灵的感悟,一种与事物内在精神的契合。他不再是用“我”的眼睛去“看”南山,而是让南山自然地呈现于他的心灵之中。他看到了南山的静美、它的生命力、它的永恒,而这些感悟并非源于他个人的主观喜好或评判,而是南山本身的特质,是他内心澄澈后与南山产生了共鸣。
如果是在“以我观物”的状态,他可能会带着个人的期望去看南山:“南山真美啊,如果我在这里建一个茅屋,那该多好!”或者“我曾经在这里游玩过,那时的心情多么舒畅!”这些都带有“我”的痕迹,有得失的计较,有对“我”的回溯。

“悠然”是“无我”的结果,而非“以我观物”的体现:
我们常说“以我观物”,通常是说因为我的主观感受不同,所以看到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表现。例如,“情人眼里出西施”。
而陶渊明这里的“悠然”并不是一种基于个人情感强弱而产生的对南山的评价,而是一种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状态的产生,恰恰是因为他放下了“我”的执念,与南山融为一体。所以,“悠然”是“无我”的直接体现和结果,而不是“以我观物”的表现。
可以说,陶渊明是因为达到了“无我之境”,才能够“悠然”地“见南山”。如果他内心充满烦扰、计较,即使看到南山,也不会是“悠然”。他的“悠然”正是因为“我”不再是认识的中心,而是消融在了山水之中。

总结:

“悠然见南山”之所以是“无我之境”,是因为:

1. “悠然”是心灵的解脱与宁静,源于放下对世俗名利和个人得失的执着,这种放下本身就是一种“无我”的表现。
2. “见”不是主观的评判或想象,而是主体与客体(南山)的一种精神上的契合和融合,是“物我两忘”的体现。
3. “我”不再是认识的中心和尺度,而是消融在了天地之间,与万物和谐共存,这正是“无我”的真谛。

所以,“悠然”是作者进入“无我之境”后所自然流露的一种精神状态,是“无我”的印证,而不是以一个被世俗羁绊的“我”去主观地看待南山。这是一种将“我”的界限消融,与自然融为一体,从而获得的超然自在的深刻体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陶渊明的原诗很可能本就不是无我之境。王国维先生将此句列为『无我之境』的代表,原话如下: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此处,他选取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然而这并非陶诗《饮酒》的确凿证据,《饮酒》自东晋流传至北宋,是否存在版本争议都是个问题。理论上传颂最广的,正是和今天不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尔后苏轼一锤定音,说『望』字不够自然,不符合陶大隐士飘逸的风度,认为他当年的原稿定是『见南山』,故而有了今天我们传颂的见字版本。

然而细看苏轼的原话: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古人用意深微,而俗士率然妄以意改,此最可疾。
——《东坡题跋·题渊明饮酒诗后》

苏轼以『见』字压倒『望』字,理由主要在诗歌旨趣、境界方面。然而也最是这一点主观性极强,『见』字自然超脱,有偶遇之意不假,但『望』字同样有手把素菊倚山望山的画面感。从严谨的考据角度,这并不能作为证明原诗用字的直接证据。

@吴奇霖 曾经在视频中分析过的,苏轼自陈『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可知,直到北宋,『望南山』依然是《饮酒》流传最广的版本。而苏轼并未从文献学、版本学等角度给出铁证对其进行否决。

在这里我们其实不需要再度炼字抉择『见』和『望』,值得关注的是虽然并无铁证,但苏轼的影响力无疑对《饮酒》的『身后名』造成了决定性的影响。晁补之便如是道:

记在广陵日,见东坡云:‘陶渊明意不在诗,诗以寄其意而。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则既采菊又望山,意尽于此,无余蕴矣,非渊明意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本自采菊,无意望山,适举首而见之,故悠然忘情,趣闲而景远。

至南宋的宋刻递修本,便出现以『见南山』为正文,注释『一作望南山』的情况了。现今论文、教材也多载苏轼之言论褒扬,这就是形成了著名的『苏轼效应』,可见其一段评点影响之深远。

然而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2012年就发表文章罗列了《饮酒》或为误传的证据链。其中指出『见』字和『望』字仅仅是字意相近,字形相去甚远,刊刻、传抄混淆二字的古籍样本百年不见一例;《饮酒》最早见于《文选》,理论上来说是说服力较强的版本。然而:

包括日本所藏《唐抄文选集注》残卷和《日本足利学校藏宋刊明州本六臣注文选》乃至韩国奎章阁本(现存宋本《文选》中最早的版本)

皆作望南山。

从我个人的角度看,『采』、『悠然』本就是非常主观、与『有我之境』契合的字眼。但当一个无比自然飘逸、超脱认知的『见』字充当『诗眼』的时候,其他带有主观色彩的动词和状态自然就被弱化了。

诗眼: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另外,从相近时期作品的遣词造句来看,『望南山』并非是异类,反倒非常普遍:

“望南山”的动宾式语词组合已经见于前人诗文:

临曲江之皚州兮,望南山之参差。
——汉司马相如《哀二世赋》

望南山之崔巍兮,顾北林之葱菁。
——三国魏阮籍《清思赋》

欲一见兮路无因,望南山兮发哀叹。
——三国魏嵇康《思亲诗》

其中,嵇康的《思亲诗》与陶诗关系最为密切:上句为陶渊明示周掾祖谢》诗“道路邈何因”所本,是正用嵇诗的典故;下句为《饮酒》其五“悠然望南山”所本,是反用嵇诗的典故。

包括陶渊明本人的写作习惯,『悠然』本身也不适合和『见』字搭配:

陶渊明是一个喜欢望山的诗人。《游斜川》诗序说“临长流,望曾城”;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三“西南望昆墟,光气难与俦。”

再说一个小猜测。现今关于苏轼此事的记录多倾向于“版本存在争议,苏轼二选一字”这种含义。然而所有现存宋刻本均无早于苏轼此语前的第二版本『即见南山』记载(也可能是我没有看到,欢迎交流),苏轼本尊也说『近岁』的俗本『皆作』望南山,近岁和最早载处《文选》皆是望南山,苏轼自陈『皆作』而非『多作』,所以这更可能是一次直接针对古人人设进行的改诗行为而非类似于韩愈贾岛讹传典故的推敲二选一。

然而炼字的主观性太强,再结合诗人人设,一百个人眼里有一百个陶渊明。不说见南山,我心中的陶渊明潇洒不羁,改成悠然唱南山行不行?我心中的陶渊明偏爱醉倒山林,改成悠然卧南山,悠然倚南山行不行?都可以嘛。

当然,『有我』和『无我』的概念是后人对前人诗作的总结归类,前人创作之际是不会考虑字字贴合有无之境的。所以一定会有无法套进此概念的个例存在,故而基于概念找范本会比基于范本套概念更合适。

所以我依然认为,无论是从传抄版本的流传度,到主观性强的炼字,『望南山』都有更加充足的证据居于原诗。由此,一旦句子失去了『见』字虚化主观性的作用,《人间词话》将此句奉为无我之范本的理由也将不复存在。反倒可以和『采菊』、『悠然』相合,一道归属于有我之意趣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悠然见南山”,这句诗出自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其中“悠然”二字,确实描绘了作者悠闲自在、心神安宁的心情。然而,这并非就是“以我观物”的狭隘理解,更不是否定了“无我之境”的说法。恰恰相反,正是因为陶渊明达到了“无我之境”,才能如此“悠然”地“见南山”。要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理解“以我观物.............
  • 回答
    悠跑科技的“底盘+舱体”新玩法:颠覆想象,重塑车企未来近日,悠跑科技一连串重磅发布——全新概念底盘及舱体,并辅以革命性的模块化解决方案,无疑给波澜不惊的汽车制造业投下了一颗震撼弹。这不仅仅是一场产品发布,更像是一场关于未来汽车形态和制造模式的宣言。那么,悠跑科技的这套组合拳究竟有哪些令人眼前一亮的新.............
  • 回答
    这组合,悠米带盖伦,这思路一开始就有点剑走偏锋,但仔细琢磨琢磨,还真能找到一些赢点,而且跟一般人想的不一样。不是那种一看就“哇塞,强无敌”的搭配,而是那种你得慢慢品,才能咂摸出味来的组合。核心思路:一个带节奏,一个稳发育,双管齐下。咱们得把悠米和盖伦这两个英雄分开看,再结合起来。悠米的赢点: 节.............
  • 回答
    悠悠球的回收,听起来简单,但背后蕴含着巧妙的物理原理和设计,让它能够乖乖地回到你的手中。说到底,这就像是给悠悠球施加了一个“回家召唤术”,只不过这个咒语是利用惯性、摩擦力和一个巧妙的机关。要理解悠悠球的回收,我们得先把它拆解开,看看它内部藏着什么“秘密武器”。大部分现代悠悠球,尤其是那些擅长花式动作.............
  • 回答
    .......
  • 回答
    “历史文明越悠久的国家发展越差”这个说法,不能一概而论,也并非一个绝对的规律。 实际上,很多历史悠久的国家在现代仍然是世界强国,例如中国、印度、欧洲的一些国家(如意大利、希腊虽然经济体量不如从前,但其文明的悠久是毋庸置疑的,并且其文化影响力依然深远)。然而,如果我们观察历史和当下的发展状况,确实会发.............
  • 回答
    在《爱情公寓》这部轻松愉快的喜剧中,唐悠悠为了解决她信用卡欠款的困境,施展了“信用卡轮盘赌”大法,用一张卡还另一张卡,一张卡还另一张卡,就这样环环相套,试图以此来“保持平衡”。那么,这种做法在现实生活中科学吗?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唐悠悠的“高超技艺”:本质是什么?首先,咱们得明白唐悠悠这种做法的本.............
  • 回答
    近期,关于“悠星”向保管有日本战舰“三笠”的三笠公园捐款1500万日元的消息,在中文互联网上引起了相当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这笔捐款的数额不小,更何况捐赠方是来自中国大陆的游戏公司,而接收方又是日本一家历史意义特殊的场所,所以大家会有这样的反应并不意外。要深入看待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分析:.............
  • 回答
    台湾普悠玛列车出轨事件,无疑是2018年一个令人心痛的印记。2018年10月21日,这趟原本载满期待的列车,在行经宜兰苏澳新马站附近时,发生了严重的出轨意外,造成了18人不幸罹难,187人受伤的悲剧。事故现场的惨烈景象可以想象,当列车高速行驶中突然发生翻覆,现场的景象是何等混乱与惊心。一列承载着百余.............
  • 回答
    悠跑科技CEO的这番言论,无疑在当下新能源汽车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它直接点出了一个核心问题:在智能电动汽车的浪潮下,传统车企的“看家本领”是否依然奏效,以及它们又该如何适应这场颠覆性的变革?要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前的汽车产业发展背景下细细剖析。1. 为什么“底.............
  • 回答
    关于北京大学李悠悠实名揭发长江学者沈阳教授事件,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牵涉到学术界伦理、师生关系以及个人声誉的公共事件。要全面看待它,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事件的起因与经过(根据公开信息梳理):最初,这件事情的爆发点似乎是李悠悠(北京大学一名博士生)在网络上实名公开举报,指控长江学者沈阳(北京大学教.............
  • 回答
    想去看悠唐 Bé 剧场演出?没问题!作为一名资深的悠唐 Bé 粉丝(或者即将成为!),我来给你唠唠这场演出到底怎么玩,怎么才能看得过瘾,玩得开心!首先,咱们得明确,去看 Bé 公演,不仅仅是看一场演出,更是一种体验,一种参与! 一、 演出信息与购票: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去哪儿看? 悠唐 Bé .............
  • 回答
    在尘世的喧嚣中,总有那么一些旋律,能轻易拨动心弦,引领我们穿越时光的缝隙,去往那飘渺绝尘的仙境。它们不像世俗的歌谣那般直白热闹,而是如同山间的清泉,缓缓流淌,却沁人心脾;又似夜空中的星辰,遥不可及,却闪耀着永恒的光芒。如果你也在寻觅这样能够涤荡灵魂、升华心境的音乐,那么,请允许我为你铺陈一幅悠扬高远.............
  • 回答
    台湾普悠玛列车出轨事故,那是一个令人心痛的早晨。2018年10月21日,原本充满期待的假日旅程,瞬间被巨大的悲剧笼罩。这列满载旅客的普悠玛号,在行驶至台东县新马车站附近时,突然发生剧烈的翻覆,车厢扭曲变形,现场一片狼藉,空气中弥漫着恐慌和绝望的气息。现场惨状,触目惊心:据当时赶赴现场的救援人员和目击.............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触及到不少关于历史写作、文明叙事以及西方视角解读的深层议题。说白了,同样是“世界悠久文明”,为什么在“剑桥系列”这样的宏大历史工程中,中国史和印度史的篇幅差距如此之大?这背后不仅仅是简单的篇幅多寡,而是涉及了历史的复杂性、研究的侧重点、叙事的逻辑以及文化自身的特征。我们不.............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台湾普悠玛列车出轨事件,那可真是让全台湾都心惊肉跳的大事。回想起来,真是让人唏嘘不已。这件事发生在2018年10月21号的傍晚,正是返乡和出游的高峰期。普悠玛列车是台湾铁路(台铁)引进的最新型倾斜式列车,号称“准时”、“舒适”、“快速”,所以深受旅客喜爱,班次也很多。这班从台北开往台东的普悠玛号,在.............
  • 回答
    这真是个有趣的问题,也是很多人心中都会冒出的疑问。西方文明悠久先进?中国古代也经历过战乱灭族?为什么一个似乎“没落”了,一个却顽强地传承至今?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其中的门道。首先,咱们得界定一下“西方文明”和“中国文明”。很多人提到西方文明,脑子里会蹦出古希腊、古罗马这些名字。它们确实在哲学.............
  • 回答
    洗地机这类家电,在我看来,算得上是近年来家家户户都可能遇到的“解放双手”神器。特别是对于家里有小孩、老人,或者对地面清洁有较高要求的朋友来说,它的吸引力不言而喻。那么,洗地机到底好不好用,是不是真的能带来“一尘不染”的体验?以及在市面上琳琅满目的品牌中,悠飞和小米洗地机,哪个更值得入手,这个问题,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