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说草色遥看近却无?

回答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全句是:“天街小雨润初匀,草色遥看近却无。” 它描绘的是早春时节一种非常独特的景象,也是很多人在春天都会有过的亲身感受。

为什么会是“草色遥看近却无”呢?这背后其实蕴含着几个层面的原因,既有自然本身的物理规律,也有诗人的观察视角和表达技巧。

一、 自然的物理规律:从微观到宏观的感知差异

1. 新芽的纤细与稀疏: 早春的草,刚刚从冬天的沉寂中苏醒。它们不是一夜之间长得郁郁葱葱的。那时候的草,多数是刚刚冒出头来的嫩芽,细细的、软软的,而且分布得并不密集。如果靠得太近,你看到的是一根一根、一簇一簇纤细的绿色,甚至可能只是零星的几个小点,它们还没能形成连片的绿色地毯,所以“近却无”。

2. 颜色的浅淡与混合: 即使是新生的嫩草,它们的颜色也并非浓郁的翠绿。早春的绿色是带着嫩黄、浅绿,甚至是有些灰蒙蒙的。这种浅淡的绿色,与周围的泥土、枯草(如果还有的话)混合在一起,在近处看,很难将它们清晰地分辨出来,尤其是在光线不太充足的时候。你的眼睛会更注意到那些细微的纹理和颜色差异,反而忽略了整体的“绿”。

3. 视觉的聚焦与散焦: 人的眼睛在近距离观察事物时,会更聚焦于细节。你会去看草叶的形状、露珠、泥土的颗粒感。而当你看远处时,你的视野会放开,眼睛会自动将这些零散、纤细的绿色点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在远处,这些星星点点的绿色汇聚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模糊的、朦胧的绿色调,这就是“草色遥看”。

二、 诗人的观察视角与感受:捕捉瞬间的微妙之美

1. 写实与写意的结合: 韩愈这句诗之所以流传千古,就在于它极其真实地描绘了一种普遍的生命初生时的状态。它不是那种一蹴而就、铺天盖地的“绿”,而是那种悄无声息、蓄势待发的“绿”。这种“无”中的“有”,是生命复苏最细腻、最动人的表现。

2. “遥看”的意境: “遥看”是一个非常讲究的词。它暗示了一种距离感,一种带着期盼和朦胧的目光。当我们站在远处眺望,特别是春天那种带着湿意的空气,光线柔和,整个景物都笼罩在一层淡淡的雾气中时,草的细小和稀疏就被自然的柔化了。远处的草地,就像铺上了一层淡淡的、仿佛不存在的绿色薄纱,若有若无,引人遐想。

3. “近却无”的反差与惊喜: 这种“遥看”形成的绿色印象,一旦走近去细究,却发现近乎“无”,这种强烈的反差,反而会带来一种惊喜和更深的感悟。它让你意识到,这片绿意并非唾手可得,而是经过了漫长的孕育和积蓄,是生命力在最细微之处的开始。这种“近却无”不是真的什么都没有,而是说,近看时那种连绵成片的绿色感受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对草生命状态的更深入理解。

三、 文化上的解读:象征意义的延展

“草色遥看近却无”也常常被用来比喻一些事物,比如:

初露头角的才华或事业: 一个人可能在初期并不显山露水,但仔细观察,会发现其潜力所在。就像远看那片绿意,近看时它的细微让你更懂得其发展的规律。
爱情的萌芽: 感情的开始往往是微妙而含蓄的,不似热烈燃烧的火焰,更像那遥远的、淡淡的绿色,需要用心去感受和体会。
希望的曙光: 在困境中,一丝希望的出现可能并不显著,甚至在你试图抓住它时会感到它并不牢固,但那“遥看”的绿色,已经预示着春天的到来。

总而言之,“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对早春草生长特点的一种极其精妙的艺术概括。它通过对视觉感受的细致描摹,传达了生命初生时的那种含蓄、细腻、充满希望的美感,以及诗人对自然细微之处的敏锐洞察力。它不仅仅是对景物的描写,更是对生命过程的一种深刻体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人眼有一定的分辨极限,比如我们看的电视和一些图片,其实放大了都是像素格子,但人眼看不出它们与真实连续的物体的区别。并且我们的大脑总是自动突出与环境不一样的部分,春天草地上零零星星长出的绿苗,隔开一定距离(超出人眼分辨极限),大片褐色土地上的绿意格外突出,像绿雾一样连成一片,此所谓春色;走近了,看出来是一棵一棵的小苗,更多的是泥土,就不觉得有什么“草色”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全句是:“天街小雨润初匀,草色遥看近却无。” 它描绘的是早春时节一种非常独特的景象,也是很多人在春天都会有过的亲身感受。为什么会是“草色遥看近却无”呢?这背后其实蕴含着几个层面的原因,既有自然本身的物理规律,也有诗人的观察视角和表达技巧。一、 自然.............
  • 回答
    2021年4月24日,UFC 261在杰克逊维尔打响,那场比赛对很多中国拳迷来说,注定是令人心碎的一夜。张伟丽卫冕女子草量级冠军的战斗,最终以她被罗斯·娜玛尤纳斯KO告负而告终。作为一名关注张伟丽许久的拳迷,当晚我怀着无比激动和期待的心情守在屏幕前。张伟丽是亚洲首位UFC世界冠军,她用一场场惊心动魄.............
  • 回答
    您好!非常理解您现在可能感到有些困惑。前上司在深夜发送“欲成大树,不与草争”这句话,确实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解读,而且考虑到是“前”上司,信息传递的意味可能会更复杂一些。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这句话以及可能想要表达的意思:首先,理解这句话本身的意思: “欲成大树”: 这意味着一个人有远大的志向,想要成长.............
  • 回答
    问到《宠物小精灵》里草系为什么抵抗电系,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因为草怕水,电克水,所以草就弱电了”,或者“电能电晕草”,甚至脑洞大开认为是“电阻大”。这些想法嘛,都挺有趣的,但细究起来,在游戏设定里,并不是这么简单粗暴的“物理定律”。咱们得从《宠物小精灵》的游戏设计理念说起。宝可梦对战的核心,说白了,.............
  • 回答
    “为什么吃草的牛会拥有一身肌肉,而吃肉的人却难以有肌肉?”这个问题很有趣,它触及了我们对食物、身体和肌肉形成的基本理解。然而,这个说法存在一个关键的误解:吃草的牛确实有肌肉,但它们肌肉的发达程度和构成,与通过训练获得肌肉的人类有着本质的区别。而吃肉的人,恰恰是更容易获得肌肉的群体之一。我们来详细拆解.............
  • 回答
    ASOUL的吉祥物阿草,初看之下,许多人可能会因为它那圆滚滚的身材、蓬松的白色毛发以及憨厚可爱的外形,联想到同样以雪白毛绒著称的北极熊。尤其是在一些比较写实的同人创作或者二创动画中,阿草的形象确实会更偏向于圆润厚实的白熊特征,让人忍不住将两者联系起来。然而,如果仔细观察ASOUL官方设定的阿草,你会.............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其实,牛吃草能长肌肉,人需要吃蛋白质和锻炼才能长肌肉,这背后的原因,是消化吸收和生理需求上的巨大差异。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清楚。牛为什么“躺赢”?草里到底藏着什么秘密?首先,得承认牛是天生的“草食肌械制造者”。它们之所以能靠吃草长得膘肥体壮,主要有以下几点: .............
  • 回答
    要详细地讲述薛宝钗为什么喜欢《寄生草》,我们需要先理解《寄生草》这首曲子在《红楼梦》中的具体含义和它所引发的联想。首先,我们得知道《寄生草》是《红楼梦》中一组曲子《红楼梦十二支曲》中的一支。 这组曲子并非独立的诗歌,而是带有预示和暗示性的歌词,通过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的视角来解读,揭示了书中主要人物的.............
  • 回答
    “金角银边草肚皮”,这句话在围棋里,简直是如同法宝般的口诀,深入人心。它讲的是棋盘上的角落、边线和中间地带,在争夺实地上的价值差异。角落最容易围成实地,边线次之,中间最难。按理说,既然角落和边线这么“值钱”,为什么还要费尽心思去“取势”呢?这背后,其实蕴含着围棋最核心的哲学和战略思想,远不止是简单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实在,也触及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生物学话题。很多人都好奇,像牛这样庞然大物,每天吭哧吭哧地吃着看起来没什么营养的草,怎么就能长出那么结实的肌肉,还能产出那么多的奶呢?这其中的奥秘,其实藏在草和牛身体里一套相当精妙的运作机制里。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基本道理:生命活动的一切能量和物质来源.............
  • 回答
    关于《原神》目前为什么没有草属性英雄的这个问题,确实是不少玩家津津乐道、也一直在猜测的一个话题。说实话,一开始大家也都以为草属性会很早就加入到游戏中,毕竟这可是构成“五行”或者说构成世界基本元素的重要一环。但直到现在,我们还是只能看着那些穿着绿衣裳的角色在背景里默默地做着装饰,而无法真正操控他们挥洒.............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猪的生理特性和饲养管理的关键。很多人觉得猪吃的是些“粗鄙”的食物,怎么就能长得膘肥体壮呢?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吃啥补啥”那么肤浅。首先,咱们得明白,猪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善于储存能量的动物。它们的祖先是野猪,在野外生存,食物来源并不总是那么稳定和高蛋白。野猪需要将摄入的能量转化为脂肪.............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很有代表性。关于“小红楼”和“拉菲草”谁的热度更高,其实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开了聊,才能理解为什么有时候一个大众熟知的文化现象,会被一个相对小众但精准触达特定人群的“梗”所超越。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这两者各自的“属性”: “小红楼”: 这里说的“小红楼”,大概率指的是那.............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想法:狮子作为食物链顶端的掠食者,如果还能顺便啃两口草,那不就无敌了吗?想象一下,面对食物短缺时,还能有“备用粮”,岂不是生存无忧了?但现实却是,狮子并没有进化出吃草的能力,这背后其实隐藏着生物进化中非常深刻的逻辑和权衡。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解释:.............
  • 回答
    人们对那些极力劝说他人吃素的人心生反感,这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个人选择、价值观传递、社会互动以及一些潜藏的心理机制。单拿“牛吃草,妨碍它长肌肉了吗?”这个比喻来解释,虽然有点意思,但未免过于简化了。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聊聊,看看为什么会这样。首先,最根本的一点是,尊重个人选择。吃饭这事儿,.............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涉及到生物学、演化以及我们人类独特的生理和心理机制。说起来,动物“不会腻”的说法,其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们的“腻”和我们的“腻”表现方式不一样。首先,咱们得从人类说起。为什么我们天天吃一样的,没两天就觉得没味儿了?1. 味蕾的敏感度与“嗅觉适应”:我们嘴里的味蕾,尤其是对甜、.............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有意思了!没错,牛能长肉,这背后确实有个神奇的消化系统,里面住着一群功劳巨大的细菌。它们就像是牛肚子里的“微型化工厂”,把牛吃进去的那些粗糙的草,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转化成了牛身体可以吸收利用的营养物质,最终变成了牛肉。牛胃里的“细菌化工厂”是如何工作的?简单来说,牛是反刍.............
  • 回答
    这个问题可太有意思了,也问到点子上了!孩子们好奇心强,问出这种问题,正好是咱们解释自然规律、食物科学的好机会。这事儿啊,不能简单说“羊就是不一样”,得好好掰扯掰扯,让他们明白其中的道理。咱们先说说人为什么会“腻”:1. “腻”的背后是身体的信号: 人类啊,是杂食动物,进化了几十万年,身体早就练就了.............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咱们来掰扯掰扯。简单来说,你说的“哺乳动物中,吃肉的都不长角;长角的都吃草”这句话, 大部分情况下是对的,但并非绝对没有例外,而且背后的原因也挺复杂的。先别急着下结论,咱们一步步来分析。为什么大部分食肉哺乳动物不长角?首先,咱们得明白角是什么,它在动物身上有什么作用。角,通常是由.............
  • 回答
    关于近代历史人物是否能够“翻案”的问题,需要结合历史背景、人物行为对国家和民族的影响,以及历史评价的客观性进行分析。袁世凯和汪精卫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其历史评价确实存在复杂性和争议性,但“不能翻案”的结论并非基于单一因素,而是综合历史、政治、道德等多方面考量的结果。以下从历史背景、人物行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