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哺乳动物中,吃肉的都不长角?长角的都吃草,这个对吗,为什么?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咱们来掰扯掰扯。简单来说,你说的“哺乳动物中,吃肉的都不长角;长角的都吃草”这句话, 大部分情况下是对的,但并非绝对没有例外,而且背后的原因也挺复杂的。

先别急着下结论,咱们一步步来分析。

为什么大部分食肉哺乳动物不长角?

首先,咱们得明白角是什么,它在动物身上有什么作用。角,通常是由骨质的角心包裹着角鞘构成的,也有的是纯粹的骨质突起。在哺乳动物身上,它们的主要功能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防御和攻击: 这是最主要的功能。雄性动物用角来争夺配偶、保护领地,或者在受到威胁时进行自卫。
2. 信号交流: 角的大小、形状、颜色等都可以作为一种视觉信号,传递个体的信息,比如成熟度、健康状况等。
3. 其他用途: 有些动物用角来挖掘、刨地,或者帮助梳理毛发。

现在来看看食肉哺乳动物,比如狮子、老虎、狼、狗、豹子等等。它们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策略是什么?

敏捷的捕食者: 大部分食肉动物依靠的是速度、力量、利爪和锋利的牙齿来捕捉猎物。它们更需要的是爆发力、耐力、灵活性,以及能在复杂环境中悄悄接近目标的能力。
隐蔽和突袭: 为了能成功捕猎,它们往往需要保持低调,善于利用地形和植被进行隐蔽,然后发动突然袭击。
搏斗方式不同: 食肉动物之间的“打斗”或者争夺,更多时候是围绕着猎物分配、领地争夺,它们可能会通过咆哮、示威、撕咬、扑咬等方式来解决冲突。

如果一个食肉动物长着一对显眼的角,会带来什么问题呢?

想象一下,一只狮子头上长着一米长的牛角,会怎么样?

行动不便: 在茂密的丛林、灌木丛中穿行,或者进行快速、灵活的捕猎时,长角会成为巨大的阻碍,容易被挂住,影响速度和隐蔽性。
暴露行踪: 显眼的角在隐蔽方面非常不利,很容易被猎物发现。
不匹配的武器: 食肉动物主要依靠嘴和爪子来制服猎物,长角在近距离的撕咬和抓挠中可能反而不方便,甚至成为弱点。如果它们真要用角来攻击,那种笨拙的冲撞方式也不适合捕猎那种快速移动的猎物。
能量消耗: 骨质角鞘需要持续生长和维护,这对能量需求本就很大的食肉动物来说,是一种额外的负担。

所以,从演化的角度看,长角对于大多数食肉哺乳动物来说,并没有明显的生存优势,反而可能带来很多劣势。 自然选择会倾向于淘汰那些因为长角而行动不便、容易被发现、捕猎效率低下的个体。

为什么长角的哺乳动物大部分都吃草?

再来看看食草哺乳动物,比如牛、羊、鹿、羚羊、犀牛、长颈鹿等等。它们的生存方式和食肉动物有什么不同?

被捕食者: 它们是自然界中的“猎物”,需要时刻警惕食肉动物的威胁。
群体生活: 很多食草动物会组成群体,以增加发现捕食者的机会,并利用数量优势进行防御。
防御是关键: 对于食草动物来说,有效的防御手段至关重要。长角在这个方面就发挥了巨大作用。

角在食草动物身上的作用:

抵御捕食者: 雄性用角来击退前来捕猎的食肉动物,保护自己和群体。有些角非常锋利,能够造成致命的伤害。
同性竞争: 雄性之间为了争夺交配权,会进行激烈的角斗。角是它们主要的“武器”。这种竞争优胜劣汰,使得拥有更强壮、更具攻击性的角的个体更容易繁殖后代。
挖掘和刨食: 有些食草动物用角来刨开地面,寻找草根或植物块茎,或者推开雪来获取食物。
信号功能: 角的大小和形状也向同类传递信息,比如年龄、力量、健康状况。

从演化的角度看,对于食草动物而言,长角是它们在充满危险的自然环境中生存和繁衍下去的宝贵“装备”。 拥有角能够提高它们的生存几率和繁殖成功率,因此自然选择会倾向于保留和发展出长角的特征。

那有没有例外呢?

当然有!生物的演化是一个极其复杂和多样的过程,总会有一些奇特或者不那么符合“常规”的例子。

犬科动物(狗、狼、狐狸等): 普遍没有角。它们依靠速度、耐力、团队协作和锐利的牙齿来捕猎。虽然狼在打斗时会用头撞击,但并没有长出真正的角。
猫科动物(狮子、老虎、豹子等): 同样没有角。它们是伏击型的捕食者,依靠爆发力、隐蔽性、利爪和牙齿。
熊科动物(熊): 熊是杂食性动物,但更偏向肉食。它们体型庞大,力量惊人,主要依靠前爪和强大的咬合力来制服猎物或获取食物。它们也没有角。

长角的“例外”或“边缘”情况:

犀牛: 犀牛是大型食草哺乳动物,它们的“角”严格来说是角质化的毛发堆积而成,但功能上与骨质角类似,是它们强有力的防御武器。它们主要吃草或嫩枝。
海象: 海象的上犬齿非常长,形似象牙,虽然不是真正的角,但也是一对巨大的突起物。它们是食肉动物,主要吃甲壳类动物和软体动物。这是个非常明显的例外! 海象的象牙主要用于上岸时的支撑、破冰、防御和争斗,但在捕食时,它们主要依靠强有力的下颚和舌头来吸食猎物。可以说,它的长突起物更多是适应环境和同性竞争,而非直接的捕食工具,并且并没有影响其成为出色的食肉动物。
长鼻猴(Nasal Prosthesis): 虽然不是角,但长鼻猴雄性有一个又大又长的鼻子,非常显眼。它们是食草动物。这个例子只是说明,大型的头部附肢在食草动物中更常见,并且往往与繁殖或社会展示有关。

总结一下:

你提出的“哺乳动物中,吃肉的都不长角;长角的都吃草”这个说法, 从总体趋势和绝大多数情况来看是正确的。

食肉哺乳动物 的生存策略更侧重于速度、力量、灵活性、隐蔽性和高效的捕食技巧,长角在这种模式下弊大于利,因此演化上很少出现。
食草哺乳动物 则需要强大的防御和同性竞争能力来应对捕食者和争夺配偶,长角是实现这些目标的有效演化策略,因此普遍拥有长角。

最显著的例外是海象。 它们的巨大“象牙”是演化适应的产物,服务于多种功能,其中也包括在陆地或冰上支撑身体,但它们本身是食肉动物。这说明了演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则。

所以,下次看到长着大角、温顺地啃着草的动物,你应该能理解它们为什么需要这些“装备”。而那些在草原上或丛林中疾驰、悄无声息的猎食者,则用它们的速度、力量和智慧在没有角的头上,依然取得了生存的胜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多图杀猫~后面有视频

题主问长“角”的动物,可知有一种蛇叫角蝰

(正文已更新)

角蝰学名Cerastes cerastes)是爬虫纲有鳞目蝰蛇科角蝰属的生物。具毒性,主要分布于北非中东地带,它们有着明显的特征,其双眼位置有一对竖立的刺状角鳞,因此容易辨认。不过也曾发现过没有角鳞的角蝰。----wikipedia


图/wikipedia

角蝰攻击速度极快,并且拥有强力的毒性,其毒性与锯鳞蛇性质十分相似。著名的埃及妖后更以宠物角蝰的有毒咬击自尽而死。

根据历史记载,罗马帝国的屋大维率军大败安东尼,当时屋大维住在埃及王宫内,埃及艳后克里奥佩特拉则被屋大维囚禁于王宫旁的陵墓,她命人偷偷运进一条致命的毒蛇角蝰,让卫兵将一封自杀遗书交给囚禁她的屋大维。
原文網址:kknews.cc/news/pobnkz.h


图/wikipedia

角蝰当然吃肉,这个就是废话了。来给大家看一个视频,关于角蝰如何吃小白鼠的。


无知的小白鼠在转悠

角蝰在一旁看着

无知的小鼠还不知道自己的处境

无知的小白鼠靠近了

(*Φ皿Φ*)角蝰

Σ(っ °Д °;)っ

/(ㄒoㄒ)/~~


注射完毒液后,甩开了无知的小白鼠。

没事走两步……


十几秒就嗝屁了

接下来就是美餐时间。。。


所以回答题目,

答案就是吃肉的动物也可能长角,长角的不一定都吃草。

-----------

正文时间:

先说结论:

吃肉的动物可能会吃植物。

吃植物的动物可能吃肉。

人们总是觉得兔子该吃胡萝卜,猫只吃鱼,羊只吃草……这算得上常识性的错误吧。现实生活中,诸多食草动物吃肉的新闻都会啪啪啪的打脸。


鹿吃兔子


鹿吃鸟


麂羚食蛤


大象也会捕鱼,去youtube上看吧


亚达伯拉象龟在吃同类的尸体。图片:David Attenborough (1984)

其实动物性蛋白比植物蛋白好消化多了,就像你会选择买增肌粉不会买安利的大豆蛋白粉增肌的道理一样。虽然这些现象都不是常态,但也不能说没有是吧。

也许人家只是尝了第一口就觉得吃肉真美妙呢?


关于食肉动物却很少吃草,为啥,人家吃草的消化能力比吃肉的强太多了,所以吃个肉根本没问题;反过来,吃肉的让它去消化纤维素这种这么难啃的东西,肯定不行啊!

肉食动物有能力(尖牙利爪,强大的咬合力及强大的肌肉)吃肉,但食草动物没有猎食能力,但好吃的东西摆在你面前的时候,食草的不会动心吗?吃同类尸体的现象实在太多了,平时吃不起而已。


畜牧业就是给了这些草食动物吃荤的机会,比如鱼粉,骨粉,血粉


鱼粉用一种或多种鱼类为原料,经去油、脱水、粉碎加工后的高蛋白质饲料原料。


骨粉是将来自制作动物源食品业的下脚料(哺乳动物组织和骨头,不包括皮毛,除非皮毛与头和蹄角粘连),经过炼油、干燥和粉碎后的产品。


血粉是一种非常规动物源性饲料,将家畜或家禽的血液凝成块后经高温蒸煮,压除汁液、晾晒烘干粉碎而成,


草食动物主要吃植物,主要原因是它们没这个能耐。

肉食动物主要吃肉,主要原因是没这个消化能力。

但不管草食动物还是肉食动物,它们能吃的东西的界限本来就不是绝对的。


https://www.zhihu.com/video/872266390999027712



知乎相关问题链接:

为什么羊会吃小鸡?

食草动物会吃肉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咱们来掰扯掰扯。简单来说,你说的“哺乳动物中,吃肉的都不长角;长角的都吃草”这句话, 大部分情况下是对的,但并非绝对没有例外,而且背后的原因也挺复杂的。先别急着下结论,咱们一步步来分析。为什么大部分食肉哺乳动物不长角?首先,咱们得明白角是什么,它在动物身上有什么作用。角,通常是由.............
  • 回答
    这确实是个非常引人关注的问题,自然界中的其他哺乳动物有没有大量感染新冠肺炎?答案是肯定的,确实有。而且,这个话题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也远不止是“有没有”这么简单。最初,当我们开始了解新冠病毒(SARSCoV2)时,我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人类身上。毕竟,它最早是在人类社会爆发的,也对我们造成了巨大.............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膜上的磷脂,以及它们在水面上摊开时的面积变化。首先,得明白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这个特点:它们是没有细胞核的。这点很重要,这意味着它们在发育过程中,将大部分细胞器,包括那些负责合成和加工脂质的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等,都丢掉了。因此,成熟红细胞的膜成分,主要是靠从前体细胞.............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大多数哺乳动物能够自行合成维生素C,而人类却不能,我们需要深入到生物化学的根源以及我们漫长的进化历程。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丧失”,而是一个复杂且具有深远意义的演变故事。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维生素C的合成过程。在能够自行合成维生素C的动物体内,这个过程发生在肝脏(或在某些动物中是肾脏)中。关键.............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对自然界和数学的深刻感知。圆形(以及更普遍的三维世界里的球形)之所以会让我们觉得“神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是如此的普遍、高效,并且蕴含着简洁而深刻的数学规律,这些规律在自然界中以各种形式显现,让我们不禁思考其背后的原因。让我们逐一拆解你提到的几个例子,看看圆形/球形.............
  • 回答
    在哺乳纲这个大家族里,要论谁的“块头”最大,单从数量和整体重量上来看,鼠科(Muridae)绝对是当之无愧的王者。你可能会觉得奇怪,我们平时最熟悉的,比如狮子、老虎、大象,它们个体庞大,看起来很“重”,为什么反而是那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家伙们,比如老鼠,能成为生物量上的巨头呢?这其中的道理,还得从几个.............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演化生物学中一个非常核心的概念——“地位”。我们不妨就从这个“地位”说起,细细道来鸟类在恐龙家族中的位置,以及灵长类在哺乳动物大家庭里的角色,看看它们之间有没有异曲同工之妙。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在谈论演化上的“地位”时,我们通常不是指某个群体有多么“重要”或者“高级”,而.............
  • 回答
    牛的乳汁之所以成为人类社会中最普遍的食物,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长期互动、相互强化的结果,这背后是一段漫长而 fascinating 的驯化与文化演进史。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1. 生物学上的优势: 乳汁成分的普适性与营养价值: 相较于其他哺乳动物,牛的乳汁在脂肪、蛋白质(尤其.............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真是挺让人五味杂陈的。咱们就从几个角度来捋一捋,看看这事儿为啥会闹成这样,还有背后可能牵扯到的那些事儿。首先,咱们得明白这姑娘为啥会想到要这“生孩子后颜值受损费”。“颜值受损费”这个说法一出来,就挺抓人眼球的。一般人很难理解,生孩子怎么还能跟“颜值受损”挂钩,并且还要“收费”。咱们仔细.............
  • 回答
    哺乳动物确实拥有一系列复杂且精妙的生物机制,帮助它们在不同环境下调节食欲和能量消耗,其中就包含了“自我节食”以维持适当的体型和健康状态。当然,我们不能完全将人类的“节食”概念套用到它们身上,毕竟它们的动机和行为方式与我们大相径庭,但其核心在于对能量摄入和消耗的动态平衡。这套机制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 回答
    关于哺乳动物巴氏小体和单孔类的性染色体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且需要细致解答的课题。咱们一步一步来聊,保证把这事儿说明白了。首先,什么是巴氏小体?咱们先从“主角”巴氏小体说起。它是哺乳动物雌性细胞核内,由于X染色体剂量补偿机制而失活的一条X染色体,在显微镜下呈现为一个浓缩的、小的染色质团。简单来说,.............
  • 回答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背后其实涉及了生物学、物理学和地质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很多人会觉得,既然我们现在知道身体太庞大可能会被自身重力压垮,那为什么那些庞然大物——恐龙,能够安然无恙地站立行走,甚至在地球上称霸数千万年呢?答案并非一个简单的“它们没被压垮”,而是藏在它们独特的身体构造、生理机能以及当时地球的.............
  • 回答
    在你提问的“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内有RNA吗?”这个问题上,答案是:几乎没有。我们通常所说的“成熟红细胞”,也就是哺乳动物血液中循环的、负责输送氧气的那些细胞,它们为了最大化氧气运输能力,进行了一个非常精密的“自我优化”过程。这个过程的关键之一就是将绝大部分细胞器,包括细胞核和核糖体,全部清除出去。你.............
  • 回答
    哺乳动物之所以需要“憋尿”,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为了维持体内水分和电解质平衡,以及有效地排出废物,才演化出了复杂的排尿机制。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背后涉及一系列精密的生理调控。首先,我们得明白“尿”是什么。尿液是我们身体代谢的产物,主要是身体利用水来溶解并排出那些无用甚至有害的物质,比如尿素(蛋白质.............
  • 回答
    大型哺乳动物确实绝大多数分布在陆地和海洋,而不在天空中。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哺乳动物的生理结构、演化历史以及天空环境的限制来分析。一、 为什么大型哺乳动物不在天空中?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方面来理解:1. 缺乏飞行能力: 生理结构限制: 飞行是一项极其耗费能量且需要高度特化.............
  • 回答
    确实,当我们观察自己,或者其他哺乳动物的身体构造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腰腹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肚子这一块,似乎没有像胸腔或盆腔那样坚固的骨骼提供直接保护。这让人不禁要问,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系列与演化、功能和生物力学紧密相关的考量。首先,我们得从哺乳动物的共同祖先说起。地球上生命演.............
  • 回答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之所以普遍丧失细胞核,这可不是个随便的决定,而是它们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为了更高效地履行“运货”任务而做出的重大“牺牲”。你想啊,它们最核心的职责是什么?就是把氧气从肺部送到身体的各个角落,再把二氧化碳运回来。为了把这趟活儿干得又快又好,它们可真是下了不少功夫。丧失细胞核的直接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深入。其实,说“哺乳动物没有恐龙那样的牙齿”并不完全准确,更精确的说法是:绝大多数哺乳动物的牙齿种类和形态与恐龙牙齿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哺乳动物牙齿的演化路径与恐龙是截然不同的。 要想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恐龙和哺乳动物各自的牙齿特点,以及它们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所面临的不同生存环.............
  • 回答
    哺乳动物极少有毒,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而有趣的演化选择和生态位制约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其他许多动物类群相比,哺乳动物的“毒性”能力确实显得相对有限,但这并不代表它们完全缺乏化学防御或攻击手段。相反,这种“少毒”现象本身就揭示了哺乳动物在演化道路上采取了不同的策略。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要明白“毒”在动物.............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可以从好几个角度来拆解,就像我们看一个复杂的机器,得从它的零件、设计原理到使用环境都得研究一遍。哺乳动物之所以没长出六条腿或者八条腿,不是因为我们“不够努力”或者“没想到”,而是受到了一系列生物学、物理学以及演化过程中的限制。首先,我们得回到哺乳动物的“祖宗”那儿去看看。哺乳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