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有了,但意义有限。
目前的工厂化农业一般使用生物反应器培养丝状蓝菌、色藻、单细胞真菌之类,产物经过深加工做成单细胞蛋白或保健品。人类的消化系统和代谢不适合直接食用上述生物。用这些东西生产的蛋白质制造“人造肉”给人吃的实践已经在缓慢地开展,但更普遍的用法是作为饲料添加剂来饲养家畜。毕竟,“蛋白质棒”不是现今广大群众喜爱的食物。
现存的单细胞蛋白产业使用的生产原料,你可以看一看:
“纤维质废草、废料、垫草等废物、蔗渣”,能直接拿去喂畜禽的高品质草不舍得用的了。
这在大规模上只是将种草→养牛羊变成了种草→养微生物,能量效率并不高——尤其是“种甘蔗和甜菜然后用已经成熟的工业流程去制糖”比“整一堆纤维素再让真菌去分解出葡萄糖”来得容易,蔗渣和亚硫酸法制糖的废液都在上面的原料表格里。目前这技术主要用在工农业排放的含营养物质的废弃物上。微生物用糖蜜、纸浆废液、木材糖化液、烃类等廉价原料都能大量制造蛋白质。微生物的蛋白质产量是动植物无法比拟的,1份真菌1天内就可以变成5份,蛋白质含量40%~80%,其氨基酸组成无需转基因就和动物蛋白相当。
要用微生物生产动植物蛋白的话,人们已经完成了让转基因大肠杆菌·转基因酵母菌发酵合成大豆蛋白·鸡肉蛋白的实验,但这是许多人谈之色变的转基因食品。
如果机器加工程度很深,单细胞蛋白饲料可以做成人类食物。但这些东西没必要直接给人吃,以3~10%的比例添加到饲料里喂给畜禽就可以改善生产,规模化养殖可以高效地管理,单位重量的碳排放也低于个人养殖。
如果要让机械化培养系统代替基于植物的农业,你得培养生产者,例如节螺藻(螺旋藻[1])代表的丝状蓝菌和小球藻代表的绿藻。
在这方面,中国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小球藻工厂化生产技术日臻完善,利用气候适宜地区的砾石岗地、盐碱沙丘、海边滩涂等开池培养,不与农田争地,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此外,种草→养昆虫的效率高于养牛羊[2],但也还是农业那回事[3]。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