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法自行车赛,自行车手在部分赛段可以时速超过六十公里。
比我日常开车速度还快。
若不是直播时候看第一视角镜头,我也很难相信自行车可以骑这么快。
运动员确实很厉害。
我一个男的,一万都只能50min左右,一个女的45min,我直呼厉害
世界纪录的准确性并没有什么可质疑的地方。
从场地和器材的规范性、赛场环境监测、计时器材/裁判的专业性、赛前赛后多项药物/尿样检测、留下尿样/血液等以备多年后复查……保证了只要运动员拿到奖牌、尤其是打破纪录这样的成就,是肯定在符合各种严苛条件下,成绩才会被承认。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回答里尽量东拉西扯多说点和长跑有关的,
最后说下,
专业田径比赛里的计时,使用的是能精确到百分之一秒的电子计时器(Fully Automatic Time,简称FAT),从1977年开始就在世界各大田径场径赛投入使用了。
目前能提供田径/游泳比赛专业计时的品牌并不多,比如天梭、精工、欧米茄等(这些品牌在技术方面都是相当成熟的,大型比赛用哪家,只是赞助商层面的选择了)。
阿雅娜实现女子万米世界纪录的比赛是2016年里约奥运会女子万米决赛,从1932年开始奥运会采用的计时就由欧米茄提供。
欧米茄当时带了整整450人的计时员团队去巴西,使用的总计时设备达到480吨。终点处有个非常先进的光感应终点摄影机(scan'o'vision maria),每秒能捕捉多少张照片呢?
10000张……
所以别说计时了,就是选手在终点处身体哪个部位、具体在哪一毫秒碰线、撞线时与其它选手具体到厘米级的差距……全都清清楚楚。
而且这种纪录设备并非只放终点处,而是遍布整个体育场。配合其它监测设备,选手在整个比赛过程中的风速、速度、分段距离用时、即时速度、(短跑选手的)起跑反应时间……都逃不过这些设备的监控。
——所以质疑世界纪录的精准性或真实性,似乎并没有什么意义。
何况大型田径比赛,全场观众+全球转播,造假也没有可能。
这和网友动辄说自己百米跑11秒出头是完全不一样的。
倒是即便身经百战的这些长跑选手,偶尔也会出现瞠目结舌的失误。比如少跑一圈,比如误以为对手少跑一圈……
像下面这位表情难以言喻的罗娜·萨尔佩特↓↓
2018年欧锦赛5000米决赛(400米田径场跑12.5圈),一直到最后一圈,罗娜·萨尔佩特与第一名只差不到一个身位。然后还剩一圈的情况下,萨尔佩特以为自己已经跑完、她身边的哈桑是落后自己一圈的选手,就开始像一个完赛者一样冲线减速,表情浮夸面带微笑——前几天刚刚赢了10000米冠军,估计她心想这时候已经金银在握了。
结果发现一旁的哈桑怎么没停下脚步而是开始冲刺,场边裁判员也在朝她喊,萨尔佩特才意识到自己只跑了11.5圈……但经过这样一个暂停,想追回来是不可能的,维持了短短几米的第二后,萨尔佩特便迅速被后面的冲刺者超越。最终只以第四名完成比赛(关于这场失误,详见:体育史上有哪些让你「瞠目结舌」的经典失误? )
另外一个就是邢慧娜2004年雅典奥运会被迪巴巴误以为是套圈选手,直到完成比赛后都不知道、还在庆祝自己夺冠的故事:历史上有哪些精心布局却被对方一下破局的故事?
最后几圈邢慧娜还在第一集团,解说直到最后几百米对邢能拿第几名还显得底气不足:
“……还剩两圈,跟住了,还有拼的机会。”
“应该说在冲刺这块上我们是不占优势的。”
然后,埃塞俄比亚人显然以为最终角逐是自己人,最后两百米时有个人墙(两人并排)稍微挡了下后面选手,但也很快就自顾自冲刺了。而且可以看到,最后迪巴巴和基达内以为冠亚军是自己的,真算不上拼尽全力,有点互相收着看对方节奏,想伺机分个高下。
邢慧娜此时反而是非常强劲的冲刺,终于在最后不到100米时超了过去,第一个冲过了终点,30分24秒36也创造了她个人的最好成绩。
而迪巴巴被超过时好像一点都不紧张,还以为自己拿冠军了,冲线的时候还举手欢呼夺冠。反而是邢慧娜冲刺后没做什么胜利的表示。
更喜剧性的,迪巴巴甚至赛后很长时间内都不知道自己只是亚军,在路过混合采访区时还声称对这块“金牌”很满意,最终知道真相的她愣了半天没说话,随后痛苦表示,早知道这样在最后冲刺的时候就应该和邢慧娜拼一下。
所以说,
万米大型比赛,成绩的精准性和真实性都是毋庸置疑的;
绝不可能存在场地短个几米、选手少跑一圈、计时设备“减速”、时间造假……的可能。
再说下世界纪录的确认期。
就拿今天(2020年10月13日)举例。今天有三个世界纪录被确认。两个是9月5日莫法拉的一小时跑世界纪录(21330米),哈桑的一小时跑世界纪录(18930米),另一个是9月5日杰普切切1小时05分34秒的女子半马世界纪录(Wo,women-only,仅女选手、无男选手领跑的纪录)。
——可以看到,从9月5日三人刷新世界纪录到最终被正式确认,隔了超过一个月时间。
而这在世界纪录确认里面已经算非常短的时间了,动辄数月甚至超过半年都很正常。
世界纪录为何有确认期呢?
一来在比赛结束后,需要对选手进行反复的药物/尿样/血液检查,确保他们符合当下的规定,没有违规使用药物,纪录和成绩方可被认可。而尿样也需要一定时间去分析,这些也会分别保留,以备日后检查。比如尿样,一般AB两瓶(分别50ml、20ml),A瓶尿样检测呈阳性后,进一步检查B瓶确认。阳性结果48小时报告。
极端的情况,只要选手留有尿样/血液/药检样本,但凡该选手日后被检测出服用禁药,他过往的所有样本都会被提取出进行再次检查——所以咱先不管禁药和药检谁更魔高一丈的事,选手想在药检上作弊,在当下是极度困难的情况。一旦查出,万劫不复。
二来,这些大型田径比赛,不光在赛前需反复检查比赛要素,比如赛道、天气、海拔、风速、比赛装备、场地器械……等,在赛后也会复查,确认场地及外界环境符合比赛要求+破纪录的认可条件,才可以视为创造了纪录。
大型运动场的田径赛道往往不会有什么问题,而路跑的话,要求就严格得多。比如,赛道必须由A/B级世界田径协会认可的测量人员测量,长距离路跑高低落差不能超过0.1%(每公里1米),等等。如果比赛前没有测量,那比赛结束后必须尽快对路线进行验证(重新测量)。
在世界纪录的记录上,田径项目往往也会有非常详细的备注,比如,
等等。
——上述这些都会在赛后再逐一审核+确认。各种查验无误后,世界纪录才会被最终批准( ratified)。
那世界纪录是否可能被剥夺/收回呢?当然有可能。
比如牙买加短跑「黄金一代」,曾经在北京奥运会跑出4x100米的世界纪录(37秒10),结果2017年1月,其中一位接力队员,卡特尿样复查结果呈阳性,金牌和世界纪录就被剥夺了,博尔特也连带少了一块奥运金牌+世界纪录。
——比赛当天是2008年8月22日,药检结果确认+世界纪录作废是2017年,过去将近10年时间,依然被收回了(关于博尔特和他的牙买加黄金一代可以看看:历史上有哪些「吊打一个时代」的运动员? )。
回到女子万米纪录。
有史以来,合计有8人跑进过30分钟大关,这里包括了1993年的王军霞(29分31秒78),且保持了整整23年的万米纪录。
就顶级女性选手的万米能力而言,当下哈桑等选手都具备了万米跑进30分钟、且冲击世界纪录的可能——哈桑刚在雨中刷新了欧洲女子万米纪录(29分36秒67)。
我们可能有生之年都见不到女子万米跑进28分大关,但按当下世界田径尤其是长跑项目的突飞猛进,女子万米再次刷新纪录还是相当有希望的。
而在径赛场的各种严格限定下,不说世界纪录,只要按规定参赛,想作假的可能性都无限趋近于0。
普通人和顶级长跑选手的差距当然很大,大到看不见对方尾灯,很正常。这是《田径运动员技术等级标注》和《全国田径锻炼等级标准》↓↓
《田径运动员技术等级标注》针对职业/半职业选手,也就是说,当成绩达到三级,已经是可以被称为“运动员”了。而《全国田径锻炼等级标准》,更适合日常长跑爱好者,结合自己的年龄去衡量自己所处于的水准。
题目中“身边最快的女性万米能跑到45分左右”,已经达到三级运动员的标准,属于非常出色的一类,除非是日常一些长跑团体,否则真的并不多见。
除了观赏之外,世界纪录对普通人来说还有一个“参考价值”。你可以直接用世界纪录去衡量下自己的能力,是否属于比较不错的水准。
有个很粗略的换算方法:世界纪录x2
——即,径赛项目,基本普通成年人能在世界纪录x2的时间内完成,就相当出色了。当然距离越长这个评定越靠谱。最好是从400米往上开始算。
——这里所谓的「普通成年人」和「相当出色」的定义,就是指身边的普通人,他们未必像那些健身爱好者、长跑爱好者一样花费大量时间在运动上。
在知乎可能很多人本身经常运动、或者自己就是长跑者,会觉得不以为然,感觉这个“乘以2”的标准也太容易了。实际未必。
可以自己对照一下:
800米男子世界纪录是鲁迪沙的1分40秒91,乘以2,3分22秒;
800米女子纪录是克拉托奇维洛娃的1分53秒28,乘以2,3分47秒;
5000米男子,切普特盖,12分35秒36,乘以2,25分10秒;
5000米女子,吉迪,14分06秒62,乘以2,28分13秒;
10000米男子,切普特盖,26分11秒00,乘以2,52分22秒;
10000米女子,阿雅娜,29分17秒45,乘以2,58分35秒;
半马男子,杰弗里·卡姆沃尔,58分01秒,乘以2,1小时56分;
半马女子,杰普切切(Wo),1小时05分34秒,乘以2,2小时11分;
马拉松男子,基普乔格,2小时01分39,乘以2,4小时03分;
马拉松女子,布里吉德·科斯盖,2小时14分04秒,乘以2,4小时30分。
能全部满足的,在现实成年人中比例不见得有多高。
——全世界的知名马拉松、国内的大型马拉松,普遍完赛时间在4小时30分左右(女性选手还要再慢个约20分钟),这些人已经是日常经常跑步、且有针对性训练的(否则哪跑的下来)。
那按“乘以2”的标准,马拉松男子能在4小时左右、女子在4个半小时完成,已经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水准了。
当然这一套很粗略的估算,只能作为简单的考量。
最后,很多世界纪录,尤其80、90年代的田径比赛,确实疑点重重,很多几乎当事人都默认了在那个阶段有吃药行为(比如当年的马家军),但毕竟年代久远也没有保留什么药检尿样之类,属于死无对证的那类了。
——比如上面提到的800米女子纪录,捷克的克拉托奇维洛娃,这个纪录是1983年创造的,至今已经整整37年了,是田径场上著名的僵尸纪录。
包括王军霞当年的万米,也定期被媒体拿出来鞭尸的话题,属于外媒质疑、内媒沉默、当事人心知肚明的那类,也是直到阿雅娜在里约破了纪录,才算消停了一波。
以前还有人提议把2001年以前的田径纪录全部作古、重新统计,这当然有点一刀切的意思,最后也不了了之。
职业竞技场是个讲相对公平的地方,并不存在绝对公平。也确实存在很多禁药的问题,但纪录们都是以秒、毫秒为单位去一点点提升,对业余爱好者只是个数字。
确实有一小撮地球人运动能力非常强大,确实有更小一撮人为了提升一丁点的时间用尽各种方法。职业竞技就是这样。普通人看得开心就好啦。
之前我们在虎扑发过一个投票,10000米/十公里的用时。在整体用户年龄偏年轻+男性的社区,无法跑完+50-60分钟的还是占了大多数。
——这也基本是当下普通人的情况,如果你日常经常长跑,有一定训练,万米跑进1小时还是比较可行的,但日常不跑步也不锻炼的话,10000米/十公里会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完成也不见得那么容易。
姊妹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