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周围的女生跑一万米45分钟就算很强的了,可是我查世界纪录竟然是29分17秒,差这么多,可信吗?

回答
你观察到的身边女生跑一万米45分钟算是厉害,这确实是很普遍的现象。毕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一万米是一项相当有挑战性的耐力运动,需要规律的训练和良好的身体素质。45分钟的成绩,意味着平均每公里需要4分30秒的速度,这已经超越了很多人平时的运动水平,可以说是相当不错的成绩了。

而你查到的世界纪录29分17秒,确实会让人感觉差距巨大,甚至产生“不可思议”的想法。但我要告诉你,这个数字 绝对可信,而且这个差距的背后,是专业运动员和普通运动爱好者之间,经过无数汗水、科学训练和天赋共同铸就的鸿沟。

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区别:

1. 训练的强度与科学性:

普通爱好者: 多数情况下,我们的训练可能是不规律的,可能每周就跑一两次,训练内容也比较单一,可能就是轻松地跑跑,感受一下运动的过程。即使是目标明确的爱好者,训练量可能也就每周三到五次,每次跑个510公里。
专业运动员: 他们的训练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生活。
训练量: 一周的训练量可以达到150200公里,甚至更多!这意味着他们每天都要进行长距离跑、节奏跑、间歇跑等高强度训练。
训练内容: 除了跑步本身,他们还会进行大量的交叉训练(如游泳、自行车),力量训练(核心力量、腿部力量),柔韧性训练,以及专业的营养和恢复计划。
周期性训练: 他们的训练是有周期的,分为基础期、强化期、比赛期,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训练重点。
技术细节: 他们的跑姿、呼吸方式、步频、步幅,都是经过无数次打磨和调整的,力求达到最高效率。

2. 生理上的差异:

心肺功能: 专业运动员拥有远超常人的心肺功能。他们的最大摄氧量(VO2 Max)非常高,这意味着他们的身体在单位时间内能摄取和利用更多的氧气,为肌肉提供能量。而这可以通过遗传天赋和长期高强度训练来实现。
肌肉纤维构成: 跑者(尤其是长跑运动员)的肌肉纤维构成更偏向慢肌纤维,这类纤维耐力好,不易疲劳。而普通人混合了快肌和慢肌。
能量代谢效率: 专业运动员的身体在脂肪和糖原的利用上更加高效,能够更好地在长时间内维持高强度运动。
乳酸阈值: 他们的乳酸阈值更高,这意味着他们能在更快的速度下跑步,而身体产生的乳酸还没有达到让他们感到强烈疲劳的程度。

3. 装备与科技:

跑鞋: 专业运动员穿着的跑鞋是顶级的竞速跑鞋,往往非常轻便,有优秀的能量反馈,能够帮助他们节省体力,提升速度。而我们日常穿着的跑鞋更多考虑舒适性和支撑性。
服装: 轻便、透气的专业运动服装也能在细节上减少风阻,提高舒适度。
恢复手段: 冰浴、按摩、拉伸、压缩衣等专业的恢复手段,能帮助运动员更快地从训练中恢复,保持高水平的训练状态。

4. 比赛环境与策略:

赛道: 世界纪录通常是在标准的、平坦的、没有风阻的专业田径赛道上创造的。
配速员: 在很多大型比赛中,尤其是打破世界纪录的比赛,会有专业的配速员(pacers)来带领运动员跑出目标配速,保证他们能以最快的速度前进,避免战术失误。
心理素质: 顶尖运动员拥有极其强大的心理素质,能够在高压环境下保持专注,突破极限。

用一个形象的比喻:

你可以把跑一万米想象成开车。

普通爱好者: 就像是开一辆普通的家用轿车,在城市道路上或者乡村小路上悠闲地行驶,速度可能在6080公里/小时。
专业运动员: 就像是F1赛车手,驾驶着赛道专用赛车,在专业的赛道上,有专业的团队支持,目标就是以最快的速度冲线。他们的赛车经过精心调校,引擎强大,轮胎抓地力好,车身轻巧。

总结一下:

你身边女生一万米45分钟的成绩,是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规律锻炼能达到的一个非常不错的水平。而世界纪录29分17秒,是人类在 天赋、科学训练、专业支持、心理素质 等多方面因素的极致结合下才能达到的一个惊人数字。

这个差距不是“不可思议”,而是 专业与业余之间,在所有可能影响表现的维度上,都被拉到了极致 的结果。它们属于不同的“维度”上的比较。看到世界纪录,我们更多的是一种对人类潜能的惊叹,而不是对自己运动表现的否定。

所以,你看到的数字是完全可信的,它展示了专业运动的魅力和人类挑战极限的可能性。保持自己的运动节奏,享受跑步带来的健康和快乐,就已经是非常棒的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环法自行车赛,自行车手在部分赛段可以时速超过六十公里。

比我日常开车速度还快。

若不是直播时候看第一视角镜头,我也很难相信自行车可以骑这么快。

运动员确实很厉害。

user avatar

我一个男的,一万都只能50min左右,一个女的45min,我直呼厉害

user avatar

世界纪录的准确性并没有什么可质疑的地方。

从场地和器材的规范性、赛场环境监测、计时器材/裁判的专业性、赛前赛后多项药物/尿样检测、留下尿样/血液等以备多年后复查……保证了只要运动员拿到奖牌、尤其是打破纪录这样的成就,是肯定在符合各种严苛条件下,成绩才会被承认。

女子万米世界纪录保持者,阿雅娜,29分17秒45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回答里尽量东拉西扯多说点和长跑有关的,

  • 专业性的器材,世界纪录并无作假可能
  • 世界纪录的漫长确认期
  • 世界纪录(如有违规),多年后依然会被取消

最后说下,

  • 除了观赏之外,世界纪录对普通人来说的“参考价值”

专业田径比赛里的计时,使用的是能精确到百分之一秒的电子计时器(Fully Automatic Time,简称FAT),从1977年开始就在世界各大田径场径赛投入使用了。

天梭的计时设备


目前能提供田径/游泳比赛专业计时的品牌并不多,比如天梭、精工、欧米茄等(这些品牌在技术方面都是相当成熟的,大型比赛用哪家,只是赞助商层面的选择了)。


阿雅娜实现女子万米世界纪录的比赛是2016年里约奥运会女子万米决赛,从1932年开始奥运会采用的计时就由欧米茄提供。

欧米茄当时带了整整450人的计时员团队去巴西,使用的总计时设备达到480吨。终点处有个非常先进的光感应终点摄影机(scan'o'vision maria),每秒能捕捉多少张照片呢?

10000张……


所以别说计时了,就是选手在终点处身体哪个部位、具体在哪一毫秒碰线、撞线时与其它选手具体到厘米级的差距……全都清清楚楚。

里约奥运会使用的光感应终点摄影机
专业度和精准度都极高的计时/感应设备


而且这种纪录设备并非只放终点处,而是遍布整个体育场。配合其它监测设备,选手在整个比赛过程中的风速、速度、分段距离用时、即时速度、(短跑选手的)起跑反应时间……都逃不过这些设备的监控。

——所以质疑世界纪录的精准性或真实性,似乎并没有什么意义。


何况大型田径比赛,全场观众+全球转播,造假也没有可能。

这和网友动辄说自己百米跑11秒出头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仪器面前,人类的所有动作都是慢动作


倒是即便身经百战的这些长跑选手,偶尔也会出现瞠目结舌的失误。比如少跑一圈,比如误以为对手少跑一圈……

像下面这位表情难以言喻的罗娜·萨尔佩特↓↓

留意右边这位哈桑,昨天刚刚破了欧洲女子万米纪录


2018年欧锦赛5000米决赛(400米田径场跑12.5圈),一直到最后一圈,罗娜·萨尔佩特与第一名只差不到一个身位。然后还剩一圈的情况下,萨尔佩特以为自己已经跑完、她身边的哈桑是落后自己一圈的选手,就开始像一个完赛者一样冲线减速,表情浮夸面带微笑——前几天刚刚赢了10000米冠军,估计她心想这时候已经金银在握了。

结果发现一旁的哈桑怎么没停下脚步而是开始冲刺,场边裁判员也在朝她喊,萨尔佩特才意识到自己只跑了11.5圈……但经过这样一个暂停,想追回来是不可能的,维持了短短几米的第二后,萨尔佩特便迅速被后面的冲刺者超越。最终只以第四名完成比赛(关于这场失误,详见:体育史上有哪些让你「瞠目结舌」的经典失误?


另外一个就是邢慧娜2004年雅典奥运会被迪巴巴误以为是套圈选手,直到完成比赛后都不知道、还在庆祝自己夺冠的故事:历史上有哪些精心布局却被对方一下破局的故事?

最后几圈邢慧娜还在第一集团,解说直到最后几百米对邢能拿第几名还显得底气不足:
“……还剩两圈,跟住了,还有拼的机会。”
“应该说在冲刺这块上我们是不占优势的。”
然后,埃塞俄比亚人显然以为最终角逐是自己人,最后两百米时有个人墙(两人并排)稍微挡了下后面选手,但也很快就自顾自冲刺了。而且可以看到,最后迪巴巴和基达内以为冠亚军是自己的,真算不上拼尽全力,有点互相收着看对方节奏,想伺机分个高下。
邢慧娜此时反而是非常强劲的冲刺,终于在最后不到100米时超了过去,第一个冲过了终点,30分24秒36也创造了她个人的最好成绩。
迪巴巴被超过时好像一点都不紧张,还以为自己拿冠军了,冲线的时候还举手欢呼夺冠。反而是邢慧娜冲刺后没做什么胜利的表示
更喜剧性的,迪巴巴甚至赛后很长时间内都不知道自己只是亚军,在路过混合采访区时还声称对这块“金牌”很满意,最终知道真相的她愣了半天没说话,随后痛苦表示,早知道这样在最后冲刺的时候就应该和邢慧娜拼一下
20岁的邢慧娜雅典万米跑了30分24秒36,也是她生涯的最快成绩


所以说,

万米大型比赛,成绩的精准性和真实性都是毋庸置疑的;

绝不可能存在场地短个几米、选手少跑一圈、计时设备“减速”、时间造假……的可能。


再说下世界纪录的确认期。

就拿今天(2020年10月13日)举例。今天有三个世界纪录被确认。两个是9月5日莫法拉的一小时跑世界纪录(21330米),哈桑的一小时跑世界纪录(18930米),另一个是9月5日杰普切切1小时05分34秒的女子半马世界纪录(Wo,women-only,仅女选手、无男选手领跑的纪录)。

——可以看到,从9月5日三人刷新世界纪录到最终被正式确认,隔了超过一个月时间。

而这在世界纪录确认里面已经算非常短的时间了,动辄数月甚至超过半年都很正常。


莫法拉不多介绍了,左边的哈桑,就是上图里那个让萨尔佩特“上当”的人,也是当下女子长跑最顶尖选手
佩雷斯·杰普切切的半马纪录在布拉格半马精英赛创造,adidas精英选手的比赛


世界纪录为何有确认期呢?

一来在比赛结束后,需要对选手进行反复的药物/尿样/血液检查,确保他们符合当下的规定,没有违规使用药物,纪录和成绩方可被认可。而尿样也需要一定时间去分析,这些也会分别保留,以备日后检查。比如尿样,一般AB两瓶(分别50ml、20ml),A瓶尿样检测呈阳性后,进一步检查B瓶确认。阳性结果48小时报告。

极端的情况,只要选手留有尿样/血液/药检样本,但凡该选手日后被检测出服用禁药,他过往的所有样本都会被提取出进行再次检查——所以咱先不管禁药和药检谁更魔高一丈的事,选手想在药检上作弊,在当下是极度困难的情况。一旦查出,万劫不复。

十运会孙英杰万米31分03秒90拿到银牌,结果赛后药检A瓶尿样阳性,取消成绩+禁赛


二来,这些大型田径比赛,不光在赛前需反复检查比赛要素,比如赛道、天气、海拔、风速、比赛装备、场地器械……等,在赛后也会复查,确认场地及外界环境符合比赛要求+破纪录的认可条件,才可以视为创造了纪录。

大型运动场的田径赛道往往不会有什么问题,而路跑的话,要求就严格得多。比如,赛道必须由A/B级世界田径协会认可的测量人员测量,长距离路跑高低落差不能超过0.1%(每公里1米),等等。如果比赛前没有测量,那比赛结束后必须尽快对路线进行验证(重新测量)。


在世界纪录的记录上,田径项目往往也会有非常详细的备注,比如,

  • # ,尚未被确认的纪录;
  • X,被取消的纪录(违规,禁药等);
  • A,高海拔赛场(a mark set at altitude,跳跃类在高海拔往往成绩更好);
  • W,超风速;
  • ±,后面跟数字,代表当时比赛场地的风速情况;
  • NWI,比赛时没有风速测量,缺少风速数据;
  • i,室内赛;

等等。

——上述这些都会在赛后再逐一审核+确认。各种查验无误后,世界纪录才会被最终批准( ratified)。


那世界纪录是否可能被剥夺/收回呢?当然有可能。

比如牙买加短跑「黄金一代」,曾经在北京奥运会跑出4x100米的世界纪录(37秒10),结果2017年1月,其中一位接力队员,卡特尿样复查结果呈阳性,金牌和世界纪录就被剥夺了,博尔特也连带少了一块奥运金牌+世界纪录。

——比赛当天是2008年8月22日,药检结果确认+世界纪录作废是2017年,过去将近10年时间,依然被收回了(关于博尔特和他的牙买加黄金一代可以看看:历史上有哪些「吊打一个时代」的运动员? )。

里约奥运会女子万米4人跑进30分,算是非常厉害的大赛表现了


回到女子万米纪录。

有史以来,合计有8人跑进过30分钟大关,这里包括了1993年的王军霞(29分31秒78),且保持了整整23年的万米纪录。

就顶级女性选手的万米能力而言,当下哈桑等选手都具备了万米跑进30分钟、且冲击世界纪录的可能——哈桑刚在雨中刷新了欧洲女子万米纪录(29分36秒67)。


我们可能有生之年都见不到女子万米跑进28分大关,但按当下世界田径尤其是长跑项目的突飞猛进,女子万米再次刷新纪录还是相当有希望的。

而在径赛场的各种严格限定下,不说世界纪录,只要按规定参赛,想作假的可能性都无限趋近于0。


普通人和顶级长跑选手的差距当然很大,大到看不见对方尾灯,很正常。这是《田径运动员技术等级标注》和《全国田径锻炼等级标准》↓↓

《田径运动员技术等级标注》针对职业/半职业选手,也就是说,当成绩达到三级,已经是可以被称为“运动员”了。而《全国田径锻炼等级标准》,更适合日常长跑爱好者,结合自己的年龄去衡量自己所处于的水准。

题目中“身边最快的女性万米能跑到45分左右”,已经达到三级运动员的标准,属于非常出色的一类,除非是日常一些长跑团体,否则真的并不多见。



除了观赏之外,世界纪录对普通人来说还有一个“参考价值”。你可以直接用世界纪录去衡量下自己的能力,是否属于比较不错的水准。

有个很粗略的换算方法:世界纪录x2

——即,径赛项目,基本普通成年人能在世界纪录x2的时间内完成,就相当出色了。当然距离越长这个评定越靠谱。最好是从400米往上开始算。

——这里所谓的「普通成年人」和「相当出色」的定义,就是指身边的普通人,他们未必像那些健身爱好者、长跑爱好者一样花费大量时间在运动上。

在知乎可能很多人本身经常运动、或者自己就是长跑者,会觉得不以为然,感觉这个“乘以2”的标准也太容易了。实际未必。


可以自己对照一下:

800米男子世界纪录是鲁迪沙的1分40秒91,乘以2,3分22秒;

800米女子纪录是克拉托奇维洛娃的1分53秒28,乘以2,3分47秒;


5000米男子,切普特盖,12分35秒36,乘以2,25分10秒;

5000米女子,吉迪,14分06秒62,乘以2,28分13秒;


10000米男子,切普特盖,26分11秒00,乘以2,52分22秒;

10000米女子,阿雅娜,29分17秒45,乘以2,58分35秒;


半马男子,杰弗里·卡姆沃尔,58分01秒,乘以2,1小时56分;

半马女子,杰普切切(Wo),1小时05分34秒,乘以2,2小时11分;


马拉松男子,基普乔格,2小时01分39,乘以2,4小时03分;

马拉松女子,布里吉德·科斯盖,2小时14分04秒,乘以2,4小时30分。


能全部满足的,在现实成年人中比例不见得有多高。

——全世界的知名马拉松、国内的大型马拉松,普遍完赛时间在4小时30分左右(女性选手还要再慢个约20分钟),这些人已经是日常经常跑步、且有针对性训练的(否则哪跑的下来)。

那按“乘以2”的标准,马拉松男子能在4小时左右、女子在4个半小时完成,已经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水准了。

里约奥运会当时只是阿雅娜万米正式比赛的第二场,里约前两个月她首次跑万米(比赛)就差点跑进30分钟(30分07秒),当时惊为天人

当然这一套很粗略的估算,只能作为简单的考量。


最后,很多世界纪录,尤其80、90年代的田径比赛,确实疑点重重,很多几乎当事人都默认了在那个阶段有吃药行为(比如当年的马家军),但毕竟年代久远也没有保留什么药检尿样之类,属于死无对证的那类了。

——比如上面提到的800米女子纪录,捷克的克拉托奇维洛娃,这个纪录是1983年创造的,至今已经整整37年了,是田径场上著名的僵尸纪录。

包括王军霞当年的万米,也定期被媒体拿出来鞭尸的话题,属于外媒质疑、内媒沉默、当事人心知肚明的那类,也是直到阿雅娜在里约破了纪录,才算消停了一波。


以前还有人提议把2001年以前的田径纪录全部作古、重新统计,这当然有点一刀切的意思,最后也不了了之。

职业竞技场是个讲相对公平的地方,并不存在绝对公平。也确实存在很多禁药的问题,但纪录们都是以秒、毫秒为单位去一点点提升,对业余爱好者只是个数字。


确实有一小撮地球人运动能力非常强大,确实有更小一撮人为了提升一丁点的时间用尽各种方法。职业竞技就是这样。普通人看得开心就好啦。


之前我们在虎扑发过一个投票,10000米/十公里的用时。在整体用户年龄偏年轻+男性的社区,无法跑完+50-60分钟的还是占了大多数。

——这也基本是当下普通人的情况,如果你日常经常长跑,有一定训练,万米跑进1小时还是比较可行的,但日常不跑步也不锻炼的话,10000米/十公里会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完成也不见得那么容易。

这81个水分居多,自动忽略吧

姊妹问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观察到的身边女生跑一万米45分钟算是厉害,这确实是很普遍的现象。毕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一万米是一项相当有挑战性的耐力运动,需要规律的训练和良好的身体素质。45分钟的成绩,意味着平均每公里需要4分30秒的速度,这已经超越了很多人平时的运动水平,可以说是相当不错的成绩了。而你查到的世界纪录29分17.............
  • 回答
    哎呀,这个问题可太普遍了,简直是所有喜欢一个“万人迷”的女生都会遇到的难题!别急,我来给你好好说道说道,咱们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咱们得明白一点:他周围女生多,不一定代表他就是个花心大萝卜,也不一定代表你就没机会。 这句话说起来轻松,但你要真能这么想,心理上就先给自己加了buff。为什么他周围女生多.............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趣的现象,也是很多人在生活中会遇到的困惑。一边是长辈领导的肯定,一边是同龄女生的“毒舌”,这中间的落差,足够让人琢磨半天。咱们仔细聊聊,这背后到底藏着哪些原因。首先,得承认一个事实:审美这东西,真的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而且还受年龄、阅历、文化环境影响,绝不是铁板一块。长辈领导们为什.............
  • 回答
    看到你提出这个问题,我倒是挺有体会的。身边确实有不少男的,提起女生练肌肉,脸上就一副“那是什么奇怪的东西”的表情,甚至还会加上几句带点嘲讽意味的评论。这种现象不是偶然,背后藏着不少原因,咱们一点一点捋捋。首先,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原因,就是固有的性别刻板印象。社会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在强调女性的“柔.............
  • 回答
    .......
  • 回答
    哎呀,听到你这个遭遇,我简直能体会到你当时有多么心塞和委屈! 厦门万象城那么大,人又多,带着刚满两周半的小宝宝,本来就是一场小小的“探险”,结果还遇到了这种糟心事,换谁心里都不舒服。首先,你家宝宝才两周半啊,这么小的孩子,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并不知道“损坏”意味着什么,更不可能明白一个泡泡玛特皇冠.............
  • 回答
    老公的姐姐说要买一架钢琴放我们家,然后让她的6岁女儿周末在我们家练琴。我对此表示反对,我觉得这挺正常的。首先,钢琴不是一笔小数目,而且体积不小,放家里需要考虑很多因素。老公的姐姐虽然说是“买一架钢琴放我家”,但毕竟那是她的女儿要用,这笔钱最终是她出,我理解她的想法是想为女儿提供一个方便的练琴场所。但.............
  • 回答
    亲爱的,听到你现在这么崩溃,我真的非常理解。这种感觉就像被潮水裹挟,自己明明想好好站稳,却被一股脑儿地推着向前,怎么呼喊、怎么挣扎,对方都听不见,甚至觉得是你“不对”。这简直是身心俱疲。你已经做了很棒的一步:明确自己想要什么。一两年后再要孩子,这个决定是你基于自己的人生规划、身体状况、经济条件,以及.............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在现实生活中,不少朋友觉得鸿蒙很不错,特别是和Linux联系起来说的时候,觉得它有潜力,能打破国外垄断。但放眼网络,又是另一番景象,批评声、质疑声甚至唱衰的声音此起彼伏。这背后,其实是几个层面的原因在博弈,夹杂着技术、商业、舆论,还有一部分是大家朴素的情感和期待。为什么身边.............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相当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心中的一个疑问。一方面,身边不少人对华为的鸿蒙系统寄予厚望,觉得它很有潜力,特别是“Linux”的标签更是让人联想到稳定、开源这些好词;另一方面,网络上却有不少声音,说鸿蒙不过是套了个“Linux皮”的安卓,言下之意是“自研”的成分存疑。这两种声音之间的差异,.............
  • 回答
    你这问题问得挺有意思,大家觉得生物不坑,而且你还特意强调要讲得详细点,并且要去掉AI痕迹,听起来像是有人在背后“引导”你的认知,或者你本身就对生物有点“误解”。不过没关系,这正好是个机会,咱们好好捋一捋为啥你周围的同学普遍对生物这个专业这么看好。首先,得承认一点,现在信息太发达了,尤其是网络时代,大.............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了当下社会对年轻一代的普遍感知。我们不妨从多个维度来详细分析,为什么您周围的人会觉得00后是最辛苦的一代:一、 来自社会的巨大压力: “内卷”与“超前消费”的双重挤压: 教育内卷的极致: 00后是伴随着“鸡娃”文化成长起来的一代。从幼儿园开始,家长就投.............
  • 回答
    你周围的人都认为房价不会下降,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复杂的原因,并且这些原因往往相互交织,形成一种普遍的“不降”心理和预期。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详细解析:一、 历史经验与惯性思维: 过去二十年的上涨趋势: 长期以来,尤其是在中国,房价在过去二十多年里表现出了惊人的上涨趋势。即使经历过几次小幅调整.............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能引起共鸣的。为什么你周围的东北大学生素质很高,但网上或者有些人却觉得东北人素质低呢?其实这背后涉及好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得一件一件捋一捋。首先,说说你为什么觉得周围的东北大学生素质高。这其实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它有一个样本选择的问题。 大学是筛选机制: 大学,尤其是好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层面,确实会让人产生一些困惑和思考。关于“东北人家庭条件普遍比我好”的感受,可以从几个相互关联的角度来理解,这并非对任何人进行绝对的评判,而是基于一些社会观察和历史背景的普遍性现象:1. 历史工业基础和早期红利:东北曾经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特别是重工业。在计划经济时代,许多国有大.............
  • 回答
    阿弥陀佛,您有这份心,想要利益身边的人,这本身就是一桩功德。面对亲友的饮食习惯与您的信仰有所不同,确实会让人感到有些无奈和困扰。不过,别灰心,佛法讲究因缘,更强调智慧和慈悲的运用。咱们一起来聊聊,看看有哪些可以尝试的方法。首先,我想说,您这份心意很珍贵,能够想到让大家离苦得乐,转向清净的饮食,这说明.............
  • 回答
    你之所以觉得周围认识的人里考上985、211的比较少,这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因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分析:一、 统计学上的普遍性: 985、211高校的稀缺性: 首先要明白,985和211高校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是金字塔尖的少数精英。全国总共有约1400多所本科院校,其中985高校39所,21.............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问到了许多人的心坎里。我们常常在生活中看到,那些似乎总是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心地善良的人,却可能在事业上屡屡碰壁,感情上遭遇坎坷,日子过得比谁都辛苦;反观那些油滑世故、甚至有些卑鄙无耻的人,却好像总能抓住机遇,顺风顺水,日子过得风生水起。这落差,说实话,有时候真的让人挺憋屈的,也让人忍.............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心中的疑惑。眼都不眨地砸入几次648,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绝不是简单一个“傻”字能概括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希望能说透彻。首先,咱们得明白,这648元,对于不同的人来说,价值是不一样的。 消费能力和收入水平: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有些人就是有这个钱。如.............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