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周围的人会感觉00后是最辛苦的一代?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了当下社会对年轻一代的普遍感知。我们不妨从多个维度来详细分析,为什么您周围的人会觉得00后是最辛苦的一代:

一、 来自社会的巨大压力:

“内卷”与“超前消费”的双重挤压:
教育内卷的极致: 00后是伴随着“鸡娃”文化成长起来的一代。从幼儿园开始,家长就投入巨大的精力财力进行各种早教、兴趣班、学科辅导。进入小学、初高中,更是要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升学路径越来越窄,好学校名额有限,导致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常态。他们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习,还要参与各种竞赛、活动来“刷履历”,才能在升学和就业中获得优势。这种“不进则退”的焦虑感,让他们的学习生涯充满了高强度的压力。
消费主义的裹挟: 与此同时,00后也成长在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各种社交媒体、广告铺天盖地,制造出各种“潮流”、“必需品”,刺激着他们的消费欲望。尽管经济压力普遍存在,但“面子工程”、社交需求、追求生活品质的愿望,让他们不得不面对“超前消费”的诱惑。信用卡、花呗等消费信贷工具的普及,也让他们更容易陷入“寅吃卯粮”的循环。
不确定的未来与“躺平”的无奈:
经济下行与就业难: 00后正值步入社会或即将步入社会的关键时期,但他们面临的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经济环境。经济增速放缓,部分行业调整转型,新兴产业发展尚未成熟,导致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尤其是对于没有特殊技能或背景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可能经历多次求职失败,或者找到的工作与预期有较大差距,需要承受收入不高、稳定性差的现实。
高房价与低薪资的矛盾: 尤其是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高企的房价与相对较低的起薪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这使得很多年轻人即使努力工作,也难以实现“安居乐业”的愿望,买房成为遥不可及的梦想,也增加了他们的经济压力和心理负担。
“内卷”无望与“躺平”倾向: 当努力似乎难以换来预期回报,或者付出了巨大努力仍然被“更努力”的人超越时,“躺平”就成为一种自我保护和消极反抗的方式。虽然这在一些人看来是“不思进取”,但背后可能隐藏着对过高社会期望和竞争压力的疲惫感和无力感。
精神层面的挑战:
信息爆炸与碎片化认知: 00后是互联网原住民,他们每天暴露在海量的信息洪流中。信息的快速更新、真假难辨,以及短视频等碎片化内容的普及,可能导致他们注意力难以集中,深度思考能力受到影响,也容易产生焦虑、 FOMO(害怕错过)等情绪。
社会期望的转变与自我认同的挣扎: 相比于父辈强调集体荣誉和牺牲精神,00后更注重个体价值、自我实现和情感需求。然而,社会主流价值观在快速变迁,传统的成功定义可能不再适用,而新的自我认同路径又尚未完全清晰。他们在追求个性解放的同时,也可能面临来自家庭、社会关于“正常”、“成功”的定义和期待的冲突,导致自我认同的挣扎。

二、 来自家庭与代际的理解鸿沟:

“别人家的孩子”的阴影: 00后的父母很多是60后、70后,他们经历了物质匮乏的年代,对子女有着强烈的补偿心理,也习惯将自己的成功经验投射到子女身上。因此,00后从小可能就背负着“别人家的孩子”的光环压力,父母的期望值很高,甚至可能与子女的真实意愿和能力不符。
沟通方式的差异: 代际之间在沟通方式、思维模式、价值观念上存在差异。父辈可能习惯于直接命令和批评,而00后更倾向于平等对话、情感交流。沟通不畅容易产生误解和隔阂,加剧00后的内心压力。
物质给予与精神支持的失衡: 一些家长可能在物质上给予了00后很多,但对他们的心理需求、情感支持却有所忽视。当00后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可能难以得到有效的精神疏导,只能独自承受。

三、 环境因素的特殊性:

全球性挑战的叠加: 00后成长过程中,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新冠疫情、气候变化等一系列重大事件。这些事件不仅影响了全球经济格局,也给他们的生活和未来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例如,疫情导致了线下社交的减少,影响了他们的成长经历和心理健康;全球经济的波动直接影响了就业前景。
科技发展的双刃剑: 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科技的飞速发展,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例如,AI可能取代部分工作岗位,对未来就业市场造成冲击。社交媒体的兴起也带来了“信息茧房”和网络欺凌等问题。

四、 为什么会“感觉”最辛苦?

“辛苦”是一种主观感受,那么为什么周围的人会普遍产生这样的感觉呢?

显性化的压力表现: 相比于以往的几代人,00后承受的压力可能更加显性化。教育竞争的白热化、就业市场的内卷化、消费主义的诱惑,这些都在他们的生活中留下了明显的痕迹,容易被外界观察到。
自我表达的增加: 互联网为00后提供了更广泛的表达平台,他们更愿意分享自己的困惑、压力和情绪。这种公开的倾诉,使得社会更容易接触到他们真实的生活状态,从而形成“辛苦”的印象。
对比效应: 人们往往会与过去的世代进行对比。由于社会发展和环境的变化,00后所面临的挑战确实与父辈、祖辈有着显著的不同,这些新的挑战可能在人们的感知中被放大。

总结来说,00后之所以会被认为是“最辛苦的一代”,并非否定其他世代的付出和牺牲,而是因为他们成长于一个:

竞争极其激烈、门槛不断提高的教育和就业环境中;
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社会转型加速的时代;
信息爆炸、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氛围中;
同时面临着代际沟通、自我认同等精神层面的挑战。

他们需要在高压环境下努力学习和工作,同时还要应对来自家庭、社会、科技和全球性事件的多重压力,并在这个过程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生存之道和价值实现方式。这种多维度、高强度的挑战,构成了他们“辛苦”的感受,也让周围的人们产生了这样的普遍认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三层楼,还有三层地下室。

生活水平越往下越低。

在地下三层的那一层,人吃不饱饭,经常被拉壮丁,96%的不认识字,平均寿命35岁,没事就被地下的变异老鼠、变异蟑螂和为虎作伥的同类攻击。

在第三层,是抖音描述的白富美高富帅富二代生活,物质极大丰富,球鞋iphone大豪斯应有尽有。

60后呢,多数是从地下二层,慢慢爬到了地上一层。

70后80后,多数是从地下一层,爬到了地上一层。

90后还在从地上一层向二层爬着。

00后比较特殊,他们被新媒体和各种高人,从地上一层,拉到了楼顶,看了看。

然后一脚踹回了地上一层。

所以他们以为自己在地下三层。

user avatar

皮肉苦,不是苦,灵魂苦,真叫苦;

过去几代只是经济水平低,甚至到了饿肚子,但均贫主义,封闭社会,乐子既简单也容易,一家人其乐融融,幸福感像鼻涕泡一样,噗地一下,就会冒出来,笑开了花。

如今操心事太多了,不说房子的事,谁家在五环内没个四五套小三居呢?但是世界格局怎么切分,海量货币如何回笼,科技停滞怎样激活,教育困境如何突破,我太难了,你们70、80、90后都把好地方占了,把好日子过了,给我们剩啥了?除了熵。

user avatar

辛苦?我爸读书的时候每天十几里路,带咸菜窝头,录取率低的令人发指,全县也没几个能考上大学的,吃穿住行哪样不苦?

考上江西师范大学,毕业后回老家县城中学教书,住了二十几年的学校宿舍,一家四口挤在教室改的宿舍里,到四十多岁才靠国家分房制度改革,通过学校集资建房有了第一套房子。

那个县城中学全是像我爸那样的全国各地分配来的大学生。经历也都一样。

我小时候,到初三才吃到包子,每周二学校食堂卖包子,对我来说就像过年一样快乐。到高中还穿着补丁裤子和破洞袜子。我家的条件已经算不错的了。

上面无老可啃,下面小孩一堆,四十多岁才在县城有了第一套房子,我觉得今天的年轻人只要努力,怎么也比我爸那一辈容易吧?

user avatar

关键就是这个“最”字。因为零零后啊,家里三代人就住一间十个平方的房子。卫生间、厨房间都是好几户公用的。放学回来就帮家里淘米,先挑石头,再挑黑米,再挑黄米,再挑不透明的米,挑到后来发现都没剩多少。初中毕业,响应号召,奔赴山沟里。每半个月发一袋山芋干,早中晚饭、三百六十五天,抓一把出来,热水泡泡。你想啊,哪一代人经历过零零后这样的苦日子?

user avatar

我的另外一个有关人口红利的回答已被删除,快要进小黑屋的节奏,某些词汇我改下。


因为00后大概率属于阶级固化的一代,从精神上来说确实是最辛苦的一代(阶级固化导致没有了上升空间),但从物质体验上来说并不是(饿不死),原生家庭没有的东西以后大概率也没有。

从农业文明快速进步到工业文明总是要付出代价的,英国短短几百年走了中国几千年的路,中国短短几十年走了英国和美国的路。这样快速的走路对待中国来说又是必然,老一辈有老一辈的苦,年轻一辈也有年轻一辈要付出的代价。

00后正在经历一个国家到老龄化社会的关键,00后可以自己上学后就是一个人上学,对于亲戚的接触也比我们90后这一代少的多,但家国体系的关键就是亲戚。

而且就算不是00后承受代价,也可能变成80/90后的老年来承受代价,因城镇化、工业化、资本化等问题导致的XX体系支离破碎,让年轻对待家庭亲戚有一些曲解。

虽然很多人对家里亲戚这个嫌弃那个嫌弃,但有难关的时候亲戚帮一帮才能熬的过去,兄弟姐妹、叔叔伯伯阿姨总有那么几个能帮你的。

映照到现实的是一些传统在消失,以家族为首的亲属关系、以儒家孝道为基石的传统大家庭正在慢慢消逝。

个人承受风险的压力越来越高,比如你得了一个重大疾病,没个几十万治不好的那种,借钱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借钱这种事除了亲戚肯借多一点,又有多少人会借你呢?这时候亲戚多的好处就出来了,这家借一点那家借一点,你就可以活下来。(真生过大病就会懂了)

这种自下而上的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减少化是一种历史大势。影响最为深远可能就是以后的中国可能会自下而上的崛起,智能化将引领中国未来,让我们成为国际主流大势,中华崛起将不可阻挡。

幸福人生的美好未来在等着我们。(狗头)

user avatar

劳动性收入越来越少,资产上涨收入越来越高。越往后靠劳动所得来弥补资产差距可能性越小。80后咬牙买房,当时苦不堪言,现在却成了资产拥有者,财富不断增长。而很多90,00后靠劳动性收入来买房约等于不可能。而在中国的价值观下,缺失了这一点则人就像一个空的麻袋,无法支棱起来。所以会很辛苦。

user avatar

影响人生命运的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和相关的时间节点:

首先是买房与财富增值,08年之后几年房价大幅上涨,能上车的基本只有85年之前出生的人,然后是16年暴涨,最年轻到90年左右可以赶上这波浪潮。我们无法预测未来但00后(主要是05后)尚可以期待2030年之后因为人口减少出现的房地产降温。故而综上,60/70后是最受益于房价暴涨的人群,80-85其次,85-90初再次,05后佛系躺平,90初-00初最惨。

其次是就业与人生机遇,改革开放之后的发展红利主要被50/60两代分享了,70后可以沾个边,80后还有早期进军互联网大厂拿股票的可能,90后(主要是95之后)大概只有极少数信仰比特币的人可以赚钱了(滑稽)。就业市场15/16年之后恶化加速,996开始成为常态,大学研究生继续扩招造成学历持续贬值,可以预计95之后出生的人只会一年比一年难找工作。

然后是社会的结构固化,08年之前大家的贫富差距没那么大,以网文线索可以端倪。08以前网文大量都是屌丝逆袭为主,背后反映的是一个最充满希望的年代,相信努力就有回报。时至今日,影视作品早已变成了高富帅起手打爆一切,佛挡杀佛神挡杀神的套路了。可见财富分化阶级固化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加之互联网飞速发展使得普通老百姓都可以看到顶级富二代的奢靡生活,年轻人提前怀疑人生,佛系躺平者大量出现。这个过程95-00是过渡,00之后普遍接受。

随着时代发展,每代人的物质生活总是日趋丰富的,但从个人奋斗角度,93-03这个时间段基本可以认为是最艰难的,所以题主感受到前途渺茫是有理由的。而05之后佛系躺平的人应该会迅速增多,只要不想奋斗也就不会感受到奋斗无望的痛苦了。

user avatar

言传身教呗……父母的功利主义和内卷精神,传递到了下一代。至少,00后补课肯定比我这个80后多多了,能不觉得累吗?

而且以前很少搞什么全市、全省排名,因为计算机的应用还不广泛,人工搞这种排名太累。也许你在一个比较差的班,还是前几名,换到别的班就是倒数了,但是大家也不太care。

user avatar

因为你们太自以为是了。

user avatar

九零后,零零后确实挺辛苦的,我那天看知乎给我推送一个小伙子的帖子,他说他去上班花四十分钟在路上,觉得受不了了,把父母给他找的成都供电局美差给辞了回老家去了


阿姨我前几年去郫县上班,因为那边修高铁,路都是烂的,我有一次花了来回六个小时在路上,平时最快坐校车就是四个小时来回,那边并没有地铁,野猪儿也没有,摩的倒是有

六小时那一次,老子很早就下班了,堵车到九点多,老子受不了,从公交车下来开始徒步,在大卡车和大卡车之间步行半小时,走到了全兴站,然后再坐公交车转站多次回锦江区,

这份两三千月薪的工作坚持了五年,每节课一开始25元,走的时候45元,所以两三千一个月也上的很辛苦的


我见识短浅,我的学生里,我没见过太多比我过得更辛苦的九零后零零后,除了那种出卖体力劳动的小伙子比如帮我安装空调的师傅,

但是哪个世代没有他们呢?他们能说明普遍的情况?

而且年轻人的工资也越来越高,我妈的五零后六零后朋友们已经招聘不到体力劳动的小工了,这几天,他们几个居然自己在背空调上楼,我妈劝他别拼命,本来心脏就不好

这些东北搬迁到四川的工厂子弟享受红利的时间很短,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恰到好处的享受所有的时代红利


平时除了体力劳动者,跟我有一拼的,只有比我大的六零后,七零后,或者经历过很多的八零后

所以我交友的基本原则是必须比我大,比我有社会经验,比我吃了更多人生的苦,我才愿意交流


但是我觉得我学生有一点还好,就是啥子呢

他们知道自己过得好,挺享受的,不喜欢到知乎来扯什么自己是最辛苦的人

面对我大姨那种天天挑粪,在树上都能累的睡过去的知青时代,我从来不敢说我自己很辛苦

我喜欢看文革小说和电影,就是提醒我自己,我吃的苦不算什么



我觉得挺好的,这些孩子既然家庭条件好,就没必要吃那么多苦,

所以我一直都是允许上课带手机,带宠物,吃零食,喝饮料的


因为我读书的时候也上课吃东西,也会讲话,睡觉,画画,也会观赏同桌带来玩的蛇


我对我的人生评价,是苦中带乐


我不愿意接触那种整天抱怨人生抱怨社会觉得社会不公平的人

任何时代,任何人,都必定有苦有乐,有幸运有不幸,把一切收获归于时代红利,把一切失败归于时代不公

我都不接受,我觉得这种人不会有出息的


还是狄更斯大爷那句话,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放到哪个时代,都是如此,看你从哪个角度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