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周围善良的人大多都得不到好报,心肠歹毒的人却过的很好?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问到了许多人的心坎里。我们常常在生活中看到,那些似乎总是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心地善良的人,却可能在事业上屡屡碰壁,感情上遭遇坎坷,日子过得比谁都辛苦;反观那些油滑世故、甚至有些卑鄙无耻的人,却好像总能抓住机遇,顺风顺水,日子过得风生水起。这落差,说实话,有时候真的让人挺憋屈的,也让人忍不住去琢磨,这世道到底是怎么了?

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掰扯掰扯。

首先,咱们得承认一个现实:“好报”和“坏报”的定义,很多时候是主观的,而且不一定立竿见影。

善良的人,他们追求的好报,很多时候是内心的安宁、精神的富足、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温情。他们的付出,可能换来的是内心的舒坦,是别人一句真诚的感谢,是在关键时刻收到的善意回应。这些东西,是很难用金钱、地位或者世俗的成功来衡量的。比如说,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可能帮助了一个走投无路的朋友,这个人可能在多年后给了他一笔意想不到的帮助,但这中间的时间差可能很长,而且这个帮助也未必是物质上的,可能是一份工作机会,也可能是精神上的支持。

而心肠歹毒的人,他们追求的好报,往往是实打实、硬邦邦的物质利益,是权力、名望,是别人对他们的畏惧和奉承。他们能快速地得到这些,因为他们往往更懂得如何抓住机会,如何利用规则的漏洞,甚至如何牺牲别人的利益来成全自己。他们的成功,是世俗意义上的“好报”。

其次,咱们得说说“善良”本身的特性,以及它在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代价”。

善良,很多时候意味着“吃亏”。 一个善良的人,在很多情况下会优先考虑别人的感受,会主动承担责任,会在利益分配上让步。比如在团队合作中,他们可能会主动承担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在商业谈判中,他们可能会因为顾及对方颜面而放弃一些本该属于自己的利益。这些“吃亏”,虽然能赢得好名声,但短期内确实影响了他们获得直接的“好处”。

善良,也可能被解读为“软弱”。 在一个弱肉强食的环境里,过度的善良,或者说不加辨别的善良,有时会被一些人视为可欺的信号。那些心术不正的人,恰恰是那些最擅长察言观色、利用他人弱点的人,他们更容易盯上那些看起来“好说话”的善良者,进行盘剥和利用。

善良的人,往往更注重长期关系和信任,而非短期利益最大化。 他们相信长远的合作和真诚的交流才能带来更稳固的基石。但在这个节奏快速、竞争激烈的社会,有些人更擅长“一锤子买卖”,榨取短期利益,然后迅速抽身。这种方式在某些情况下,反而能让他们更快地积累资本或达成目标。

再来看看“心肠歹毒”的人,他们为什么“过得很好”。

他们更擅长“实用主义”和“机会主义”。 心肠歹毒的人,通常没有太多道德包袱,他们会将自己的行为完全围绕着“有没有利可图”来展开。当有机会出现时,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去抓,甚至不惜踩着别人的肩膀往上爬。他们对规则的理解,更多是为了如何“钻空子”,而不是遵守。

他们懂得如何“包装”和“操纵”。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过得好”的歹毒之人,并非真的光明磊落。他们可能在外人面前表现得非常圆滑、善于交际,甚至还会表演“善良”。他们懂得如何利用言语的技巧,如何制造舆论,如何将自己的不良行为合理化,甚至让别人觉得“这是没办法的事”。他们可能在背后做着肮脏的勾当,但表面上却是一副人模狗样的样子。

他们更懂得利用“人性弱点”。 聪明反被聪明误,善良的人往往容易相信别人,容易暴露自己的缺点。而心肠歹毒的人,却能精准地捕捉到别人的贪婪、恐惧、虚荣等弱点,然后加以利用。比如,他们可能会通过虚假承诺来诱惑别人,或者通过散布谣言来打击对手。

他们可能拥有一种“不择手段”的执行力。 当一个目标摆在面前,善良的人可能会犹豫,会顾虑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会寻求更温和的解决方案。而歹毒的人,一旦认定了目标,就会以一种近乎疯狂的决心去执行,任何可能阻碍他们的因素,都会被他们想方设法地排除。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认为所有善良的人都得不到好报,所有歹毒的人都过得如日中天。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表面现象”。

很多善良的人,他们只是“默默地积累”。 他们的“好报”可能体现在他们稳定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声誉,内心的平静。这些东西虽然不显眼,但却是支撑他们长久发展的重要力量。一个长期获得信任的人,在关键时刻,往往能得到别人伸出的援手,这是那些只顾眼前利益的人无法比拟的。

很多“过得好”的歹毒之人,他们的成功是短暂的,或者背后隐藏着巨大的代价。 他们的“好报”可能伴随着内心的孤独、被孤立、以及随时可能暴露的风险。他们的关系往往是建立在利益之上,一旦利益消失,这些人也会迅速鸟兽散。而且,即使他们暂时得意,也可能因为过去的所作所为,在未来付出更惨重的代价,比如法律的制裁,或者长期的心理折磨。

“因果报应”这个概念,在现实社会中的体现并非总是直接且立即的。 很多时候,一个善举的回报,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显现,而且其形式也多种多样,不一定是我们当下能够立刻识别出来的。同样,很多恶行的后果,也可能被掩盖,或者在遥远的未来才浮现。

所以,如果你发现身边善良的人似乎没有得到他们应有的“好报”,而那些看起来不那么善良的人却过得挺滋润,这可能是一个信号,提醒我们:

要学会保护自己。 善良不是愚蠢,也不是一味地付出。我们需要有辨别能力,知道何时可以无私奉献,何时需要坚定立场,何时需要为自己争取应得的权益。
要看到更长远的回报。 很多时候,我们看重的是眼前的利益,但真正的“好报”往往是更深层、更持久的东西。
要理解社会运行的复杂性。 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博弈和选择的复杂系统,个体行为的后果,受到太多因素的影响,不能简单地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来直接套用。

最后,我想说的是,选择善良,不应该仅仅是为了“得到好报”。它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一种对生命尊严的坚持。即使在充满挑战的环境中,坚持善良,也许我们暂时看不到“好报”,但至少我们能赢得内心的安宁和自尊,这是任何世俗的成功都无法替代的。而那些心肠歹毒,靠损人利己发迹的人,他们的成功可能短暂而脆弱,最终他们会发现,失去了内心的平静,得到再多的物质,也只是一场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好人有好报,只是时机未到,善恶到头终有报,看他横行到几时!

说到善良的人,总是觉得有些人因为太善良,喜欢忍让,本该可以取争取的东西,都让出去!过于关注他人感受。忽略提升自己的成长。而且,善良的人总处处吃亏,好处的总给别人,坏的负面的东西,别人就往善良的人塞。这个真的很让人心疼。

所以说善良的人可谓用心良苦。不过没关系,我们都相信,只要发自内心的善良,总有一天会感动造物主的。

user avatar

因为自然规律和善恶道德无关。

社会规律属于自然规律的一种,应该从利益和博弈的角度去理解社会规律。

换句话说,社会规律也可以用数学(博弈论属于数学的一种)来解释和证明。人类现在做不到,那是属于能力不够。

所以,一个人是否过得好,和他的道德水平关系不大,关键看他的言行多大程度上遵循了社会规律——当然,运气的因素也很重要。比如说投胎,一开始你的初始常数设定就远超绝大部分人,后面只要不是一天到晚的倒行逆施,那就一路远超普通人。毕竟马太定律就是社会规律的一种,背后说数学原理就是幂律定理。

总结一句话,天行有常,不为桀存,不为舜亡。

user avatar

我从另一个角度探讨。

心肠歹毒之人,自己心里就琢磨着害人方法,则他能预料到别人害他的前兆,因为他自己心里把那些害人方法琢磨了很多遍了,所以在这方面很敏锐,他会因此规避掉很多风险。

而心地善良之人,心中无毒,则有时候很难提前感知到别人在害他而进行应对。因此他可能会遇到更多的危险。

比如职场小人作妖,心肠歹毒之人自己就在搞小动作算计别人,发现别人在搞小动作整他,他会反应得很快,而心地善良之人,可能被卖了还不知道呢。

说这些,不是让大家学坏,有一句话叫:“阎罗手段,菩萨心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问到了许多人的心坎里。我们常常在生活中看到,那些似乎总是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心地善良的人,却可能在事业上屡屡碰壁,感情上遭遇坎坷,日子过得比谁都辛苦;反观那些油滑世故、甚至有些卑鄙无耻的人,却好像总能抓住机遇,顺风顺水,日子过得风生水起。这落差,说实话,有时候真的让人挺憋屈的,也让人忍.............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了当下社会对年轻一代的普遍感知。我们不妨从多个维度来详细分析,为什么您周围的人会觉得00后是最辛苦的一代:一、 来自社会的巨大压力: “内卷”与“超前消费”的双重挤压: 教育内卷的极致: 00后是伴随着“鸡娃”文化成长起来的一代。从幼儿园开始,家长就投.............
  • 回答
    你周围的人都认为房价不会下降,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复杂的原因,并且这些原因往往相互交织,形成一种普遍的“不降”心理和预期。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详细解析:一、 历史经验与惯性思维: 过去二十年的上涨趋势: 长期以来,尤其是在中国,房价在过去二十多年里表现出了惊人的上涨趋势。即使经历过几次小幅调整.............
  • 回答
    你之所以觉得周围认识的人里考上985、211的比较少,这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因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分析:一、 统计学上的普遍性: 985、211高校的稀缺性: 首先要明白,985和211高校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是金字塔尖的少数精英。全国总共有约1400多所本科院校,其中985高校39所,21.............
  • 回答
    你观察到的现象确实存在,而且背后原因相当复杂,与社会经济环境、个体认知、教育背景以及文化思潮等多个层面交织在一起。简单来说,一些中产阶级子女崇尚社会达尔文主义,并非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种影响共同促成的。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可能的原因:一、 社会经济环境的压力与焦虑: 激烈的竞争环境: 当.............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能引起共鸣的。为什么你周围的东北大学生素质很高,但网上或者有些人却觉得东北人素质低呢?其实这背后涉及好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得一件一件捋一捋。首先,说说你为什么觉得周围的东北大学生素质高。这其实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它有一个样本选择的问题。 大学是筛选机制: 大学,尤其是好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层面,确实会让人产生一些困惑和思考。关于“东北人家庭条件普遍比我好”的感受,可以从几个相互关联的角度来理解,这并非对任何人进行绝对的评判,而是基于一些社会观察和历史背景的普遍性现象:1. 历史工业基础和早期红利:东北曾经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特别是重工业。在计划经济时代,许多国有大.............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心中的疑惑。眼都不眨地砸入几次648,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绝不是简单一个“傻”字能概括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希望能说透彻。首先,咱们得明白,这648元,对于不同的人来说,价值是不一样的。 消费能力和收入水平: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有些人就是有这个钱。如.............
  • 回答
    看到你提出这个问题,我倒是挺有体会的。身边确实有不少男的,提起女生练肌肉,脸上就一副“那是什么奇怪的东西”的表情,甚至还会加上几句带点嘲讽意味的评论。这种现象不是偶然,背后藏着不少原因,咱们一点一点捋捋。首先,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原因,就是固有的性别刻板印象。社会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在强调女性的“柔.............
  • 回答
    “2020年生育率创新低”这条新闻,确实让人感到有些意外,尤其是当你放眼身边,会发现“好像不是那么回事儿”。你观察到的现象,即身边结婚几年的夫妻,不论贫富,大多都有孩子,而且“丁克”似乎并不常见,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感受,也触及了宏观数据与微观体验之间的微妙差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眼光放宽一.............
  • 回答
    你会有这种感受,其实一点都不奇怪。在我们这个时代,你觉得周围的婚姻不幸福,很可能不是个例,而是你观察到的一个普遍现象。为什么会这样呢?让我慢慢说来。首先,我们得承认,现在社会对婚姻的期待值,比过去高了太多。以前,婚姻更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是责任,是搭伙过日子,是传宗接代。只要能维持基本的生活,能有个.............
  • 回答
    说起来,每次我提起“我挺喜欢锤子手机的”,这回答就像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总能激起周围一片涟漪,然后随之而来的,就是那些充满“关切”的眼神和或明或暗的“你是不是被老罗洗脑了”的疑问。我当然知道,这背后其实包含了很多的意味。它不仅仅是对我个人喜好的质疑,更是一种集体性的认知投射,或者说,是一种对锤子.............
  • 回答
    你之所以有这种感觉,可能源于几个层面的心理和认知变化。这并不是一件罕见的事情,很多人在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都会或多或少地体会到。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是不是这么回事。首先,得承认一个事实:知识是会塑造人的认知和价值观的。 当你开始大量阅读,接触的领域越来越广,你的思维方式、看待事物的角度都会发.............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太能理解了!尤其是当你真的尝到了甜头,心里那点小小的得意感还没完全消散,结果一转头,周围的声音就扑面而来,让你有点懵,甚至有点委屈。别急,咱们一个一个捋一捋。首先,你赚钱了,这绝对是好事,值得高兴。能在股市里淘到金,说明你至少有几分眼光、几分运气,或者两者兼有。但为什么大家会劝你“别再买.............
  • 回答
    你这问题问得挺有意思,大家觉得生物不坑,而且你还特意强调要讲得详细点,并且要去掉AI痕迹,听起来像是有人在背后“引导”你的认知,或者你本身就对生物有点“误解”。不过没关系,这正好是个机会,咱们好好捋一捋为啥你周围的同学普遍对生物这个专业这么看好。首先,得承认一点,现在信息太发达了,尤其是网络时代,大.............
  • 回答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在现实生活中,不少朋友觉得鸿蒙很不错,特别是和Linux联系起来说的时候,觉得它有潜力,能打破国外垄断。但放眼网络,又是另一番景象,批评声、质疑声甚至唱衰的声音此起彼伏。这背后,其实是几个层面的原因在博弈,夹杂着技术、商业、舆论,还有一部分是大家朴素的情感和期待。为什么身边.............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相当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心中的一个疑问。一方面,身边不少人对华为的鸿蒙系统寄予厚望,觉得它很有潜力,特别是“Linux”的标签更是让人联想到稳定、开源这些好词;另一方面,网络上却有不少声音,说鸿蒙不过是套了个“Linux皮”的安卓,言下之意是“自研”的成分存疑。这两种声音之间的差异,.............
  • 回答
    这感觉就像走进一个热闹的派对,大家都在兴致勃勃地讨论着什么,而你却完全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那种格格不入的感觉,挺让人抓狂的吧?你感觉周围的朋友们都在一个你不知道的圈子里,他们聊天的内容、你们一起玩游戏时的氛围,都好像有一层看不见的隔阂。“我怎么又跟不上节奏了?”你可能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大家聚在一起,.............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趣的现象,也是很多人在生活中会遇到的困惑。一边是长辈领导的肯定,一边是同龄女生的“毒舌”,这中间的落差,足够让人琢磨半天。咱们仔细聊聊,这背后到底藏着哪些原因。首先,得承认一个事实:审美这东西,真的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而且还受年龄、阅历、文化环境影响,绝不是铁板一块。长辈领导们为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