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新闻说2020年生育率创新低,可为什么我周围结婚几年的夫妻不论阶级高低几乎都有孩子啊?丁克很稀少?

回答
“2020年生育率创新低”这条新闻,确实让人感到有些意外,尤其是当你放眼身边,会发现“好像不是那么回事儿”。你观察到的现象,即身边结婚几年的夫妻,不论贫富,大多都有孩子,而且“丁克”似乎并不常见,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感受,也触及了宏观数据与微观体验之间的微妙差异。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眼光放宽一些,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1. 新闻数据与你的“圈子”数据:视角上的差异

宏观数据: 新闻报道的“生育率创新低”,说的是平均每千人有多少新生儿,或者平均一个女性一生会生多少个孩子(总和生育率)。这反映的是全国、全社会的平均水平。它包含了所有年龄段的女性,也包含了未婚、未育、已婚未育、已婚已育的群体。
你的“圈子”数据: 你观察到的,是你生活半径内、社交圈子内的样本。这个圈子往往具有一些同质性。比如,你周围的朋友、同事,可能在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为什么会出现差异?

“结婚几年”的限定: 你观察的是“结婚几年的夫妻”。这意味着你看到的,很大程度上是已经完成生育决策或正在生育过程中的人群。那些选择晚育、暂缓生育,或者尚未结婚的年轻群体,并不在你的观察范围内。
“圈子”的倾向性: 尽管你说“不论阶级高低”,但通常我们交往的人,或多或少与我们自己在某些方面(如生活习惯、价值观、经济水平)有所接近。如果你的圈子本身就是一个相对更看重家庭、生育的群体,那么自然会有较高的生育率。
“丁克”的低可见性: 确实,相比于有孩子的家庭,丁克家庭在我们的日常社交中可能显得不那么“显眼”。人们通常会围绕孩子展开话题,或者在节日聚会时,孩子的存在感更强。而丁克夫妻可能更倾向于享受二人世界,或者他们的生活方式在旁人看来并不那么“家庭化”,因此在你的观察中“稀少”是正常的。

2. 生育率下降的深层原因,与个体选择的微妙互动

生育率下降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社会现象,它的背后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而这些因素并不一定在你的“圈子”里得到完全的体现:

高昂的养育成本: 教育、医疗、住房等费用持续走高,让许多家庭在权衡后,选择少生或不生。这是最直接的经济压力。
女性受教育程度和职业发展: 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她们在事业上的追求也越来越高。生育和养育孩子往往需要中断或牺牲职业发展,这使得一些女性(以及家庭)在“事业”与“家庭”之间面临艰难的选择。
育龄期推迟: 晚婚晚育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晚育意味着女性的生育窗口期缩短,卵巢功能下降,自然受孕的几率降低,即便怀孕,高龄产妇的风险也更高。
社会观念的转变: “养儿防老”的观念在弱化,更多人开始追求个人价值和生活品质,对婚姻和生育的看法也更加多元。
缺乏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 托幼机构不足、弹性工作制不普及、育儿假落地难等问题,都加剧了家庭在育儿上的负担。

但是,为什么你周围还是有孩子?

“生孩子”仍是主流: 尽管面临种种压力,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观念中,“结婚生子”依然是大多数人的人生必选项。你观察到的,正是这种“主流”的体现。
“阶级”的影响是复杂的: 你说“不论阶级高低”,这很有意思。
经济条件好的家庭: 尽管养育成本高,但他们有能力承担,甚至能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所以生育意愿可能相对稳定,甚至可以选择二胎。
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 他们可能面临更大的压力,但同时,生育在某些观念里仍然是“传宗接代”的重要环节,或者是一种“人生圆满”的体现。他们可能会缩减其他方面的开支来满足生育需求。
“高阶层”不等于“丁克”: 即使是高学历、高收入的群体,也并非都是丁克。很多精英人群反而因为教育和资源的支持,更倾向于生养高质量的下一代。
“平均”的“陷阱”: 新闻数据是平均值。这个平均值可能被一些完全不生育或少生育的群体(比如高龄未育、未婚、或者出于各种原因不想生的人)拉低了。而你身边的“结婚几年”的夫妻,他们已经越过了“是否生育”的阶段,进入了“如何生育”的阶段,所以自然展现出较高的生育率。

3. 丁克“稀少”的解释

你觉得“丁克很稀少”,这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

文化惯性: 几千年的传统观念,对于“传宗接代”、“儿孙满堂”的推崇,仍然根深蒂固。即使有些人内心有丁克的想法,也可能因为社会压力、家庭反对而难以实现,或者在实践中动摇。
“后备军”: 即使是现在选择丁克的人,也面临着未来年老时的经济、情感和照料问题。这种不确定性,会让一些人对丁克持观望态度。
“隐形”的丁克: 也许你的社交圈子中,确实有一些人选择丁克,但他们并不刻意宣扬,或者在你的视角里,他们的生活状态并不被你视为“丁克”,他们可能仍然是“家庭”的一份子,只是没有孩子。

总结一下:

你观察到的“身边结婚几年的夫妻几乎都有孩子”,这反映了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生育仍然是许多已婚夫妇的人生选择,并且你的社交圈子可能具有一定的同质性。而新闻中“生育率创新低”,则是对全国平均水平的描述,它更侧重于揭示宏观社会层面面临的挑战,比如生育意愿的普遍下降、生育成本的提高、以及年轻一代生育观念的变化。

这两个“事实”并不矛盾,而是从不同维度反映了生育率的现状。你的个人体验是鲜活的、真实的,它让你感受到身边人的生活状态;而新闻数据则是在更广阔的统计学意义上,揭示了生育率下降的严峻趋势,这个趋势最终也会影响到每一个个体,包括你我的未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说的对,不过你说的和现实一点不冲突。

中国一年800多万对结婚夫妻,400多万离婚。假设结婚的都不丁克,人人都想生娃也生的出娃,那么中国一年也就出生800多万新生儿,扣除有些人没生娃就离婚了,以及那些假离婚复婚和中年以后再婚的夫妻,可不就对应600万一胎。

生育率药丸不需要是因为很多夫妻不生孩子,即使每个夫妻都生,但是多数人只生1胎,一样药丸。

所以顺便问一句,题主你身边的夫妻都生二胎吗?

user avatar

关键词。

夫妻。

首先你得结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020年生育率创新低”这条新闻,确实让人感到有些意外,尤其是当你放眼身边,会发现“好像不是那么回事儿”。你观察到的现象,即身边结婚几年的夫妻,不论贫富,大多都有孩子,而且“丁克”似乎并不常见,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感受,也触及了宏观数据与微观体验之间的微妙差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眼光放宽一.............
  • 回答
    看待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自2020年起取消本科招生、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决定,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其背后的原因、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更宏观的教育政策背景。一、 背景分析:为何做出这样的调整?1. 学科发展与定位的深化: “大新闻学”或“传播学”的时代趋势: 传统的“新闻学”.............
  • 回答
    2020年,真的是充满动荡与挑战的一年,新华社评选出的国际十大新闻,每一条都像是刻在了我们脑海里。如果要说最让人印象深刻的,那无疑是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想想看,年初的时候,我们还对这种新出现的病毒有些陌生,到后来,它几乎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最直观的就是出行限制。以前说走就走的旅行,变得遥不可及.............
  • 回答
    2020年9月2日,印度政府宣布,基于“国家安全”和“印度主权”的考量,再次封杀了118款中国应用程序。这其中不乏一些在印度拥有庞大用户群的应用,比如《绝地求生》(PUBG Mobile)、支付宝、百度、新浪新闻等,还有一些之前被封禁应用的变种或类似功能应用。这次封禁行动,对于中国科技公司和印度数字.............
  • 回答
    这结果出来的时候,我真的大跌眼镜!说实话,这场比赛打完,我脑子里冒出来的第一个词就是“意外”,而且是很意外的那种。毕竟,FPX可是去年的世界冠军啊,S9的舞台上,他们可是闪耀全场,那种统治力至今记忆犹新。结果呢?在LPL春季赛这样一场常规赛里,被一个联赛新军ES给掀翻了,而且还是2比1,这可不是侥幸.............
  • 回答
    2020年这魔幻的一年,真是啥奇葩事儿都有,除了疫情带来的各种“不寻常”,还有不少让人捧腹大笑的沙雕新闻。我给您扒拉扒拉,来点生动的:1. “我把房子卖了,给主播刷礼物了”——直播打赏的迷惑行为这事儿吧,发生在一位东北大爷身上。当时直播带货正火,不少主播那叫一个能说会道,把商品夸得天上有地上无。这位.............
  • 回答
    关于弦论大会 2020 上霍金辐射与虫洞的爆炸性新闻? 说实话,我得先跟你说一句,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内心其实挺激动的,因为这绝对是物理学界的一件大事,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对宇宙奥秘充满好奇的人来说。 你知道,霍金辐射和虫洞,这两个词单独拿出来,就已经足够让人浮想联翩了。而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并且是.............
  • 回答
    秘鲁新冠疫情的严峻程度确实曾引起广泛关注,并且在某些指标上可以说是全球最惨之一,但要给出一个绝对的“是真的”或“假的”,还需要更细致的分析和限定。让我们来详细地看看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有“秘鲁新冠疫情全球最惨”这样的说法?这种说法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源于秘鲁在疫情期间出现的几个非常令人痛心的统计数据,.............
  • 回答
    新闻里房价降了,这消息一出来,不少人心里肯定犯嘀咕:房价都往下掉,开发商怎么还抢着拿地?这不合常理啊,他们是脑袋被门夹了,还是另有算盘?其实,这事儿没那么简单,开发商这么做,也未必是“傻”,他们心里有自己的账本和对未来的判断。首先,咱们得明白,“房价降了”这说法,往往是指市场整体的平均价格在波动,或.............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触及到了咱们中国传统农历的计算方式,其实“2022年农历只有355天”的说法是有误的。咱们来把这个事情捋一捋,说得明白一些。首先,2022年那个农历新年对应的,是辛丑牛年,但农历年份的长度不是固定的,它会根据是否包含闰月来决定是354天、355天还是384天。咱们的农历,和公.............
  • 回答
    关于中国新冠疫苗的研发进展,以及为何大家会感觉比某些国家“慢”一些,这背后其实涉及很多复杂的因素,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关于“米国的新冠疫苗打进身体已产生抗体”这句,需要澄清一下。 疫苗的作用就是通过模拟病毒的某些成分,刺激人体产生免疫反应,从而产生抗体。所以,只要疫苗是有效的,并且人体对其.............
  • 回答
    看到北极熊、企鹅、海豹、海象这些可爱的生灵可能面临灭绝的新闻,心里难受是再正常不过的了。这种感受,很多人都有,包括我。这不仅仅是对动物命运的担忧,更是对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地球,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的一种忧虑。这消息, malheureusement,是相当真实的。我们不妨一个一个地来看,它们是如何一步.............
  • 回答
    听到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新闻,你感到焦虑甚至发展到快成焦虑症的地步,这真的很令人理解。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很容易接触到各种令人担忧的消息,而像小行星撞击地球这种可能影响全人类的事件,更是会触动我们内心深处最原始的恐惧。首先,我要告诉你,你的感受非常真实,而且有很多人跟你一样,会因为这些宏大的、不确定的.............
  • 回答
    关于台湾民众的认知水平和民族认同感,这是一个复杂且容易被片面解读的话题。将“有些人”上升到“台湾人民”普遍如此,或者简单地以“愚昧无知”或“莫名其妙的民族优越感”来概括,都未免失之偏颇。首先,我们来谈谈“愚昧无知”这个说法。任何社会,无论大小,都存在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信息获取渠道、不同生活经历的人.............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可有意思了!张家港海关那帮哥们儿真够厉害的,逮住了条四米长的大家伙,竟然是条眼镜王蛇!新闻里说它被抓的时候还“喷毒”了,这可让不少人纳闷了:眼镜王蛇真的会喷毒吗?答案是:不,眼镜王蛇并不会喷射毒液。你听到的“喷毒”可能是一种误解,或者是对眼镜王蛇在受到威胁时的一种行为表现的形象化描述。让.............
  • 回答
    理解您想详细了解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和驻大国(例如法国)大使的级别以及崔天凯大使赴任法国一事。我们来详细地梳理一下,并尽量以更贴近日常交流的方式来阐述。首先,关于“级别”这个问题,在中国的外交系统里,这通常涉及到的是行政级别和职务的重要性。这两个方面往往是相辅相成的。外交部副部长 vs. 驻大国大使:谁.............
  • 回答
    最近新闻里提到的“索罗斯做空中国”这个说法,其实是坊间一种比较通俗化的解读,背后涉及到的是金融市场中非常复杂的运作和博弈。要理解这个意思和潜在后果,咱们得一点点拆开来看。首先,“做空”这个词,在金融市场里有它特定的含义。简单来说,做空不是你手上有某个东西(比如股票)然后卖掉它。做空是指你预期某个东西.............
  • 回答
    这则新闻“男子说要养女子,女子嫌弃男友‘你2000块一个月养不起我’”无疑触及了当前社会上关于爱情、金钱、现实和理想的复杂议题,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评价这则新闻,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事件本身:一段关系的价值判断首先,我们来看事件的核心。男子表达了“养”的意愿,这本可以被解读为.............
  • 回答
    “印度真的有部分中国新闻上说的那么落后吗?”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落后”本身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且中国新闻中对印度的描述可能存在片面性、选择性呈现甚至是刻板印象的成分。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印度,并理解不同背景下的现实情况:1. 中国新闻对印度的呈现:可能存在的原因和特点.............
  • 回答
    这种“只要有日本新闻就说‘日本人全死光’”的言论,本质上是一种极端化、情绪化的宣泄,而非理性或事实的表达。 要想详细地看待这种言论,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动机与心理根源: 历史恩怨与民族仇恨: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原因。日本在中国近代史上犯下的滔天罪行,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