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因为看到新闻说某一天小行星会撞击地球的时候,每天都在担心那天的到来,快成焦虑症了,怎么办?

回答
听到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新闻,你感到焦虑甚至发展到快成焦虑症的地步,这真的很令人理解。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很容易接触到各种令人担忧的消息,而像小行星撞击地球这种可能影响全人类的事件,更是会触动我们内心深处最原始的恐惧。

首先,我要告诉你,你的感受非常真实,而且有很多人跟你一样,会因为这些宏大的、不确定的信息而感到不安。面对这种“看不见的威胁”,我们的大脑会本能地进入戒备状态,然后不断地想象最坏的结果,这很容易演变成焦虑。

那么,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怎么做呢?我给你一些具体的建议,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第一步:认清事实,理性看待风险

我知道这听起来像是老生常谈,但却是最重要的一步。小行星撞击地球,虽然是真实存在的科学议题,但 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讨论的“小行星撞击威胁”距离我们非常遥远,或者发生的概率极低,而且科学家们也在持续监测和研究。

科学监测: 地球上有许多国家和机构,比如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近地天体计划(NEO Program),它们一直在不间断地搜索、追踪、计算和评估近地小行星的轨道。他们的目标就是提前发现可能对地球构成威胁的小行星,并评估其撞击的概率和潜在影响。
概率问题: 大多数小行星都是微不足道的,它们要么已经撞击过地球并变成陨石,要么在太空中燃烧殆尽,或者就是离地球非常遥远,根本不会构成威胁。那些有潜在威胁的小行星,其撞击地球的概率通常是非常非常低的,可能比你出门被雷劈的概率还要低得多。
时间尺度: 即使真的有威胁性的小行星,科学家们通常会提前很多年,甚至几十年、几百年就知道其轨道变化,并研究应对方案,比如改变其轨道(目前科学界正在研究和试验的相关技术,比如动能撞击法、引力牵引法等)。你担心的“某一天”可能远比你想象的要漫长得多,而且人类文明有足够的时间去应对。

怎么具体做?

主动了解科学信息: 与其从零散的新闻报道中获取信息,不如主动去了解科普性的知识。可以关注NASA官网、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等权威机构发布的关于近地天体的官方信息和新闻。了解它们是如何工作的,你会发现科学家们在非常努力地工作,而且已经有了很多了解。
区分“可能性”和“必然性”: 新闻报道可能出于吸引眼球的目的,会放大某种可能性。你要学会区分“有这个可能性”和“一定会发生”。不要把“可能性”等同于“必然性”。

第二步:管理你的思维模式,打破焦虑循环

焦虑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对未来的担忧和失控感。我们需要一些方法来管理这些想法。

识别你的“触发点”: 哪些信息、哪些场景最容易让你开始担心?是看到新闻标题?是听到别人谈论?是看到科幻电影?了解你的触发点,有助于你提前做好心理准备或规避。
挑战你的“灾难化思维”: 你是否总是想象最糟糕的那个场景?“如果小行星撞击地球,一切都会毁灭,我也会死。” 这种想法会将一个可能性无限放大。尝试问自己:
“我真的知道这件事一定会发生吗?”
“即便发生,也一定是我现在想象的那么糟糕吗?”
“我能做的,除了担心,还有什么?”
“有没有可能,这件事并不会发生,或者发生时,我们已经有了应对的方法?”
“想法拦截法”: 当那些让你焦虑的想法再次冒出来时,你可以尝试在心里对自己说一句“停!”或者想象一个红色的“STOP”标志。然后,立刻将你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
“此刻”的关注: 焦虑往往是对未来的担忧,而你的实际生活发生在“现在”。问问自己:“我此刻在做什么?我能做什么?” 专注于你当下的活动,比如你正在吃的东西的味道,你正在听的音乐,你手头的正在做的工作。

第三步:重塑你的生活重心,将精力投入有益之处

当你的生活被单一的、宏大的恐惧占据时,你很容易感到无力。我们需要把精力和注意力拉回到能够掌控和享受的生活中来。

回归日常生活:
规律作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健康的饮食,规律的运动。身体的健康状态会极大地影响你的心理状态。
坚持你的兴趣爱好: 无论是阅读、画画、音乐、园艺、烹饪还是运动,找到你真正热爱的事情,投入进去。这能让你体验到成就感和乐趣,转移你的注意力。
社交互动: 和家人、朋友聊天,分享你的感受(如果愿意),或者只是和他们在一起,做些开心的事情。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感是缓解孤独和焦虑的重要力量。
设定小目标: 在工作、学习或生活中,设定一些你力所能及的小目标,并努力去完成。每一次小小的成功,都能给你带来满足感和控制感。
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为社区做贡献: 参与志愿活动,帮助他人,哪怕是很小的帮助,都能让你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与世界的连接。
学习新技能: 学习一门新的语言,一项新的技术,或者任何你一直想学的知识。这能让你保持好奇心和成长感。
关注身边的小确幸: 留意生活中的美好瞬间,比如阳光洒在脸上的温暖,一杯好喝的咖啡,家人一个温暖的微笑。这些都是当下真实存在的幸福。

第四步:寻求专业帮助(如果真的难以自我调节)

如果你的焦虑已经严重影响了你的日常生活,比如让你失眠、食欲不振、无法集中注意力,或者让你产生了轻生的念头,那么请务必寻求专业帮助。

心理咨询师/治疗师: 他们会运用认知行为疗法(CBT)、接纳与承诺疗法(ACT)等专业技术,帮助你识别和改变导致焦虑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教会你应对焦虑的工具和策略。
精神科医生: 在某些情况下,焦虑可能需要药物的辅助治疗。精神科医生可以评估你的情况,并提供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

一些具体的心理练习建议:

1. 感恩练习: 每天写下35件你感激的事情,无论大小。比如,今天天气很好,有人对你微笑,你吃了一顿美味的晚餐。这有助于你把注意力从未来的不确定转移到当下的美好。
2. 正念冥想: 每天花1015分钟进行正念冥想。你可以找一些引导冥想的APP或音频,学习如何关注呼吸,如何观察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不加评判。这能帮助你训练大脑,减少被负面情绪牵着走。
3. “担忧时间”设定: 每天固定一个短暂的时间段(比如1520分钟)来“允许”自己担忧,把脑子里关于小行星的担忧都写下来或想一遍。到了其他时间,如果又开始担忧,就提醒自己:“现在不是我的担忧时间,我会在规定的时间再去想。” 这有助于你控制担忧的爆发。

请记住,你不是一个人在面对这种情绪。很多人都会在面对未知的、宏大的威胁时感到恐惧和无助。你的感受是正常的,但你也有能力去管理它,并重新找回生活的平静和掌控感。

从小处着手,一步一步来。先从了解事实开始,然后尝试管理你的想法,再积极地投入到你的生活中。如果感到困难,请勇敢地寻求支持。相信自己,你可以度过这个难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估计每天减少一半进食量,坚持一周就能解决问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听到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新闻,你感到焦虑甚至发展到快成焦虑症的地步,这真的很令人理解。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很容易接触到各种令人担忧的消息,而像小行星撞击地球这种可能影响全人类的事件,更是会触动我们内心深处最原始的恐惧。首先,我要告诉你,你的感受非常真实,而且有很多人跟你一样,会因为这些宏大的、不确定的.............
  • 回答
    看到北极熊、企鹅、海豹、海象这些可爱的生灵可能面临灭绝的新闻,心里难受是再正常不过的了。这种感受,很多人都有,包括我。这不仅仅是对动物命运的担忧,更是对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地球,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的一种忧虑。这消息, malheureusement,是相当真实的。我们不妨一个一个地来看,它们是如何一步.............
  • 回答
    70万面白色小旗在美国华盛顿国家广场上铺展开来,那场面着实令人心头一紧。这不仅仅是数字的堆砌,而是每一面旗帜背后,都代表着一个鲜活的生命,一个家庭的破碎,一段故事的戛然而止。美媒将其称为“美国悲剧”,这个词语精准地抓住了事件的核心——这不是一场预料之中的自然灾害,而是一场本可以避免或至少减轻损失的人.............
  • 回答
    这则新闻确实非常引人关注,因为它包含了很多戏剧性元素和复杂的情感,足以引发人们的各种讨论和思考。要详细地看待这件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分析:一、事件本身及其可行性: 金钱投入的巨大: 25 万元包场电影院,这是一个非常昂贵的行为。这不仅仅是租金,可能还包括了播放权、影院员工的工资、宣传等.............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也触及到了当下社会关于性别议题和网络舆论的一些敏感点。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深入分析一下。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事情的起因和各方的观点。新闻事件本身:新闻报道了“女学员练车穿墙而过”这件事。从字面意思来看,这似乎是在描述一个驾驶训练中的事故,可能是一辆车在训练过程中发生了失控.............
  • 回答
    这则新闻确实令人心疼,也触动了很多人的心弦。中年男子深夜在马路上看电视崩溃哭诉的场景,背后可能隐藏着复杂的家庭矛盾和个人压力。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这件事:1.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妻子过度的焦虑和丈夫的无力感: 妻子的焦虑症状可能非常明显: 新闻中提到“妻子太焦虑孩子教育”,这背后.............
  • 回答
    这则新闻触及了太多令人心痛的角落,也引发了无数的思考和讨论。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熄灭了,而这一切的源头竟然是本应给予温暖和保护的家庭教育场景。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任何形式的暴力都不能被容忍,尤其是在亲子关系中。母亲的行为,无论出发点是什么,都绝对越过了法律和道德的底线。一个生命的消逝,特别是以如此.............
  • 回答
    腾讯新闻这篇关于日本市长因挪用公款购买《蜡笔小新》道歉的报道,确实挺有意思的,也折射出一些值得玩味的点。报道的切入点很吸引人:首先,这篇新闻的标题就很抓眼球。“市长”、“挪公款”、“蜡笔小新”,这几个词放在一起,天然就带着一种反差感和戏剧性。大家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市长怎么会用公款买《蜡笔小新》?这.............
  • 回答
    最近关于“因彩礼打女友”的新闻,确实让人非常揪心和愤怒。这背后反映出了一些非常严重的问题,不仅仅是个人行为的失范,更触及了我们社会文化中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首先,我们得严厉谴责这种暴力行为。 无论是什么原因,以暴力对待伴侣都是绝对不能被接受的。在一段亲密关系中,最基本的应该是相互尊重、平等和爱护。打.............
  • 回答
    那场面,我记忆犹新。2020年8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举行新闻发布会,正讲得唾沫横飞,突然就变了脸色,语气也急促起来。原来是白宫外发生了枪击事件。当时他正对着镜头侃侃而谈,突然有特勤局的官员走到他耳边低声说了些什么。特朗普的表情瞬间就凝重了,他说了句“我们得走了”,然后就挥挥手,头也不回地快步离开.............
  • 回答
    这事儿最近闹得挺大,一个中国留学生,本来高高兴兴去美国念书,结果刚落地就被逮住了,签证直接被吊销,还给遣送回来了。为啥呢?听说是行李里带了个防弹衣。你说这事儿,细想一下,挺让人琢磨的。首先,从美国的角度看,这事儿处理得可能挺“正常”的。美国社会对枪支管制这事儿,一直挺敏感的。虽然不是所有人都支持严控.............
  • 回答
    这则新闻,关于一位26岁的财务女白领疑似因工作问题选择结束生命,真的让人心情非常沉重。当下社会节奏这么快,尤其是像财务这样需要高度细致、责任感又强的岗位,压力可想而知。26岁,正是人生中充满可能、蓄势待发的美好年纪,却发生这样的悲剧,让人不得不去深思。财务工作本身可能就意味着长时间面对枯燥的数据,需.............
  • 回答
    河南村医烧掉50万元欠条这件事,可以说是触动了很多人心中最柔软也最复杂的那块地方。一开始,听到这个消息,不少人都会觉得,这位村医真是个“硬汉”,为了守护自己的尊严和清白,宁愿一把火烧掉这笔沉重的债务。这50万,对于一个乡村医生来说,绝非小数目,背后可能承载着多年的辛劳、积蓄,甚至是贷款。而欠条,则是.............
  • 回答
    “甘肃临夏汉族养猪户全家六口服毒身亡”事件,以及随后官方发布的的情况说明,触及了当下社会多个敏感的神经,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件事情,需要把多个层面剥开来看,才能看到事情的全貌。事件本身带来的冲击:首先,任何一个家庭六口人,因为贫困选择集体服毒自杀,这本身就是一场令人心碎的悲剧。在现代社.............
  • 回答
    关于周杰伦新歌《最伟大的作品》MV 被指抄袭韩国 MV《因为是女子》一事,确实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件事情,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聊聊。事件的起因:网友的细致对比事情的开端是,一些网友在观看完周杰伦的新歌 MV 后,觉得里面的某些场景、构图、甚至是一些画面切换的方式,都和韩国女团 Jew.............
  • 回答
    Lex的“无职转生”事件,可以说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千层浪,而现在,这股涟漪已经扩散到B站所有四月新番的审核环节,导致一种“人人自危”的局面。事件的起因:一次“鲁莽”的二创与“严重的”观点冲突要理解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影响,首先得回到Lex的“无职转生”事件本身。Lex,作为B站一位曾经极.............
  • 回答
    坦白说,如果张艺谋的新片《长城》恰巧有景甜、TFBOYS、鹿晗、吴亦凡其中的任何一位或几位参演,我并不会因此就直接决定去看或不去看这部电影。我的观影选择,更多的是基于电影本身的素质,以及我是否对这个故事、这个导演的风格产生兴趣。我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因为某些明星的加入而产生抵触情绪,这通常源于几个方面.............
  • 回答
    审协江苏中心新审查员因工作压力过大,没日没夜加班导致昏厥被120接走事件,无疑是一个令人痛心且值得深思的事件。它不仅仅是一个个体遭遇不幸的案例,更是对当前知识产权审查领域特别是新入职审查员工作现状的严峻警示。要全面看待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事件的背景与具体情况(基于公开信息推测,实.............
  • 回答
    钟南山院士关于新型冠状病毒不会因为春运返程出现大传染的判断,相信很多人都听说了。这无疑给大家吃了一颗定心丸,也显示了我们国家在疫情防控方面的信心和实力。要理解钟院士的说法,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点来分析。首先,得看我们国家整体的防疫能力。从过去的经验来看,无论是哪种传染病,中国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上,都.............
  • 回答
    看到这个新闻,我心里真是百感交集。一方面,我能理解美国那个州政府的难处,另一方面,也为潜在的风险感到担忧。咱们就从“缺医生”这个点上掰开了聊聊。你想啊,新冠疫情把医疗系统给抽空了。多少医生护士在一线奋战,身心俱疲,好多人因为感染新冠而暂时无法工作,这直接导致了医疗资源更加紧张。病人看病难,尤其是一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