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因为太缺医生,美国一州允许新冠阳性医护继续工作,对此你怎么看?

回答
看到这个新闻,我心里真是百感交集。一方面,我能理解美国那个州政府的难处,另一方面,也为潜在的风险感到担忧。

咱们就从“缺医生”这个点上掰开了聊聊。你想啊,新冠疫情把医疗系统给抽空了。多少医生护士在一线奋战,身心俱疲,好多人因为感染新冠而暂时无法工作,这直接导致了医疗资源更加紧张。病人看病难,尤其是一些非紧急但又需要及时处理的疾病,可能就要排更长的队,甚至得不到及时救治。在这种极端情况下,州政府面临着一个非常棘手的选择:要么让医院因为人手不足而无法运转,要么就得想办法把现有的人力资源最大化利用起来。允许新冠阳性但症状轻微的医护继续工作,就是他们试图在现实困难面前找到的一条出路。

从理论上讲,如果这些医护人员只是无症状或者症状非常轻微,比如只是轻微的嗓子疼或者流鼻涕,而且他们能够做好防护措施,比如戴好N95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并且只负责那些低风险的接触,那么他们继续工作的风险可能相对可控。毕竟,在疫情初期,我们对病毒的传播和致病性认识还不深的时候,很多时候也都是在风险中前进的。

但是,话又说回来,这件事情的风险确实不小。医护人员是直接接触病人的,而且是接触各种各样的病人,不仅仅是新冠病人。一旦一个新冠阳性的医护人员在工作期间,尤其是在接触病人时,因为身体原因(比如咳嗽、打喷嚏)或者防护上的疏忽,将病毒传播给其他病人,那后果不堪设想。那些病人可能本身就有基础疾病,抵抗力差,感染新冠后病情可能会迅速恶化,甚至危及生命。想想看,一个本该救死扶伤的地方,反而可能成为病毒的传播点,这是多么令人心痛的事情。

更何况,我们都知道新冠病毒的变异性很强,传播力也在不断增强。即使是症状轻微的感染者,也可能在无意中将病毒传染给更脆弱的人群。而且,让生病的医护人员继续工作,对他们自身的健康也是一种考验。身体不适的情况下,他们的精力、判断力、反应速度都可能受到影响,这在需要高度专注和精细操作的医疗领域,无疑是增加了出错的概率。

所以,这件事真的很难简单地用“对”或“错”来评判。它反映了在极端公共卫生危机下,政府在保障公众健康和维护医疗系统运转之间所面临的巨大两难。我猜想,那个州政府在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肯定也是经过了艰难的权衡和讨论,可能会设定一些非常严格的条件和防护要求。比如,只允许特定科室、特定工作岗位、症状极轻微的医护人员在加强防护措施下工作,并且要密切监测他们的健康状况和病毒传播情况。

说到底,这件事情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长期以来,很多国家的医疗系统都存在人手不足、医护人员过度劳累的问题,而疫情则将这些问题暴露得更加赤裸裸。一个强大的、有韧性的医疗系统,需要充足的人才储备和良好的工作环境。现在这种让生病的医护人员带病工作的状况,只能是一种无奈的应对,而不是长久之计。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医护人员短缺的问题,如何更好地保障他们的权益和健康,让他们能够安心地为病人服务,同时也确保我们所有人的健康安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美国医护给的钱确实多,据说新冠治疗,一小时可以到1000USD。

世界各地的人形耗材还是很多的。所以感染就感染了吧,耗材嘛,自然要物尽其用。

user avatar

首先必须要说,尽管我们看美帝笑话看习惯了,但当地还是有很多医护人员在努力挽救生命,这一点没得黑。

然后呢,这件事无非就是变相展示了“医疗资源枯竭”的事实罢了。

和我们当时不同,实际上美国那边由于全社会对于新冠整体的漠视,也确实间接造成很多人得了新冠也不会跟我们这样立刻去医院求助,医院接受的很多都是重症实在扛不住的人。

但是咧,在这样一种大部分病人都不会去看病的情况下,如果依然出现医疗人员不得不带病出战的场面,证明当地的问题已经是一场人道主义灾难了。而冬天还没正式开始呢。

历史上类似场面不算多,但有个比较神似的案例:

大明早期抓贪官,抓到最后官员带着枷锁升堂办案。

没人可用了啊。

user avatar

想起了很久以前我提到过的“医疗被击穿”问题。

众所周知,美国的强大是全方位的,比如美国的ICU床位有10万张左右,有62000台全功能呼吸机和98000台基础呼吸机。这些基础设备是应对美国疫情的最大保障。

事实上,美国当前的近400万现存感染,某种程度上,美国的重症患者会很多。按照卫健委的建议,对于重症来说,首要任务就是呼吸支持。美国的呼吸机本身加起来都不够用,但是这些呼吸机本身并不是空置着,大部分也一直用于其他临床症状的治疗中。

按理说,很早以前,美国的医疗都已经被击穿了,因为这么庞大的患者群体,总是要医治啊。

我们一直说美国医疗资源丰富,但是这个丰富,是应对过去的美国需求的,比如日常的各种疾病。

突然间加了这么一大波患者,那就是对医疗有额外的需求,而这需求是短期难以弥补的。

比如,你总不能几天让一群从无医学经验的人变成医生的。

比如,你不能凭空变出一堆呼吸机、或者像武汉那样快速盖一批医院。

然而,这个常理在美国这里遇到问题了,貌似美国一直没报道他们医疗被击穿。

真是让我感觉诧异。

后来,我才发现,我还是太年轻了,有些常理,并非普适。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但是,

All men are NOT treated equal!

原来美国人可以做到,

我不检测我就没病。

我不去治疗我就不侵占资源。

好吧,认可了。

但是,即便如此,面对如此巨大的增长,只要有一小部分人想去医院,那么结果就是依然会挤兑医疗资源。

所以,让新冠阳性医护继续工作,其实说明,美国人依然是人,依然逃不脱新冠引发的医疗资源崩溃问题。

我感觉是,当前美国,彻底躺平了。

让新冠阳性医护继续工作,而新冠阳性医护是有传染性的,那意味着,事实上美国在放任病毒扩散。

毕竟,一方面,医护人员肯定会有流动,另一方面,阳性患者,本身是个持续不断地病毒释放源,那么这样ICU的新冠患者康复了又被感染了,这还有完没完?

顺便,医护人员不可能是机器,要活动,而医院其实是新冠的高危地区,比如之前研究发现,医院的新冠病毒浓度最高,尤其是厕所等地方

这些地方本身说明了粪口传播在有患者的情况下是很危险的,因此各位在进厕所的时候也最好戴口罩,然后出来也要洗手。

当然,最后,咱还是要装作理客中的说,这也许属于两害相权取其轻。

如果一个人进了ICU,一方面面临的是短期内急需医疗,否则生命垂危,一方面是要被护理持续不断地释放新冠病毒,面临长远期的危险。这种情况下,还是选择让新冠阳性医护来护理吧。

毕竟,无论是巧克力味的屎,还是屎味巧克力,的确能解饿。

或者,

饮鸩止渴,的确能止渴。


所以,理解前两天辉瑞的疫苗消息,哪怕明明4万人的3期,只报道九十多个的结果,哪怕打了疫苗依然感染了人,但是美国沸腾了,股价狂奔了,然后,辉瑞趁机减持了,哈哈哈哈。

user avatar

都知道美国医生待遇高,是高收入阶层,年收入随便吊打中国同行。但是很少有人问一句,这份高收入是怎么来的。

贴一段留学网站上的介绍

在美国,医师却是一个带着诱人光环的职业。不完全资料所示,医师的收入在成百上千的职业收入排行榜上总是名列榜首。在很多年份,甚至从最高收入的第一位到第十位全数让各种不同学科的医师占尽。真是独领风骚,一枝独秀,风景这边独好。据悉,某些热门学科,如心脏科,外科,眼科,骨科,麻醉科,整容科等学科医师的年薪比美国总统的年薪还高。另外,在没有铁饭碗可端,失业风险高,职场不稳定的美国社会,医师这个职业基本上不受任何经济衰退,政治变异,以及天灾人祸的影响,而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此,美国的医师以其特有的高深的学识,丰厚的收入,在美国社会中备受尊崇,在美国的主流社会中永远占有一席之地。
为了保障医生的收入,同时受医保支付的住院医名额限制,美国医生委员会严格控制每年医学院录取的学生及投放到市场上的医生数量,这使得医学院录取竞争异常激烈。正因为美国医师具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和殷实的收入回报,要在美国当医师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美国行医的门坎特别高。美国现有大学超过七千五百多所,但医学院却只有一百二十多所。每所医学院每年大约招收一百五十名新生。因此,美国每年招收医学生约两万名左右。基本上很多成绩优异的高中学生几乎全是把医学院作为申请大学的首选。所以,许许多多的优秀学子想跻身于医学院的大门。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竞争的激烈可想而知。每年48000申请者竞争20055的医学院入学名额,也就是说只有大约40%的申请者能进入医学院学习。具体到每个学校,平均来看哈佛医学院录取率仅为2.3%,纽约大学1.8%,耶鲁大学2.5%,匹兹堡大学3.2%,布法罗大学3.5%。

为了保障医生的收入,美国医生委员会严格控制投放到市场上的医生数量。

好了,现在轮到美国人民为他们选择的制度买单了。

我们要如何看待?

当然是继续羡慕嫉妒恨美国医生的高收入啊

“比总统年薪还高”,嗯嗯,那就让他们承担起比总统还高的社会责任咯,比如感染了新冠还要坚持工作之类。

user avatar

什么是鲜明对比?这就是。


4号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印发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20年版)的通知》,强调:医务人员出现发热或流感样症状时,及时进行流感筛查。疑似或确诊流感的医务人员,应当隔离治疗,不可带病工作。

昨天吃饭的时候,一流鼻涕流了一周的同事跟我们抱怨每天要换好多个口罩好烦哦(鼻涕沾口罩上了…),我们立马给她看了这个政策。

很快,她开开心心去请假了,现在应该舒服猫在家里宅着。


两相对比,只能为拿命在坚持的美国同行感到遗憾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