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小红楼”的热度抵不过拉菲草?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很有代表性。关于“小红楼”和“拉菲草”谁的热度更高,其实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开了聊,才能理解为什么有时候一个大众熟知的文化现象,会被一个相对小众但精准触达特定人群的“梗”所超越。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这两者各自的“属性”:

“小红楼”: 这里说的“小红楼”,大概率指的是那位女性作者的某部作品,以其大胆、直白、充满争议的描写著称,涉及的题材比较敏感,触及了社会某些阴暗面,也引发了关于人性、阶级、性等话题的广泛讨论。它的热度主要来源于其文学价值(或者说争议价值)、社会影响力以及背后所代表的某个时代的缩影。这是一种相对“深度”的文化消费。
“拉菲草”: 这个词本身带有明显的网络文化属性,通常是一种带有调侃、戏谑、甚至反讽意味的表达。它可能源自某个网络段子、论坛讨论、或者某个事件的戏谑化解读。它的传播方式更偏向于社交媒体的病毒式裂变,其核心是一种“玩梗”文化。这是一种更“浅层”但传播力极强的娱乐化消费。

那么,为什么在某种语境下,“拉菲草”的热度会“抵不过”或者说在传播速度和范围上显得比“小红楼”更“火爆”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传播媒介与速度的差异:
“小红楼” 的讨论更多地发生在读书圈、评论界、甚至学术圈,虽然也可能引发大众关注,但其信息的传递和扩散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深度解读。它的影响力是累积的,需要读者去理解其内涵。
“拉菲草” 则是一种纯粹的网络语言,诞生于即时通讯工具和社交平台。一旦被创造出来,它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点赞、转发、评论等方式迅速扩散到更广泛的人群。一个简短的词汇,配上一张表情包,或者一段场景化的文字,就能被无数人秒懂并模仿。这种传播方式的“短平快”是其核心优势。

2. 受众群体与参与度的不同:
“小红楼” 的受众相对更具“门槛”。首先,需要对文学有兴趣,愿意花时间去阅读和思考。其次,对作品中涉及的敏感话题可能也有一定的接受度。这是一个相对“小而美”但粘性可能很高的群体。
“拉菲草” 则是一种全民参与式的网络狂欢。它的理解成本极低,几乎所有人都能在看到相关内容后,通过模仿和二次创作来参与进来。这种低门槛带来的高参与度,是其能够快速“出圈”的关键。大众参与感越强,话题的生命力往往就越旺盛(至少在短期内)。

3. 话题的“生命周期”与“情绪价值”:
“小红楼” 的话题价值在于其深刻的社会反思和文学探讨。这种讨论虽然有深度,但可能需要持续的观察和分析,并且可能会触及到一些令人不适的层面。它的“情绪价值”是复杂的,包含了思考、批判,甚至压抑。
“拉菲草” 的“情绪价值”则更多地体现在一种轻松、幽默、甚至有点“丧”或“自嘲”的玩乐感。在信息爆炸、生活压力巨大的当下,这种能够快速带来短暂快乐或共鸣的“梗”更容易被人们青睐。它提供了一种情绪的宣泄,一种社交的谈资,一种逃避现实的出口。这种“情绪价值”的即时性和易得性,使其在短时间内能吸引更多注意力。

4. “新奇感”与“流行趋势”:
网络世界永远在追逐新的热点和新的表达方式。“拉菲草”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流行语或梗,自带“新奇感”。而“小红楼”虽然经典,但其话题的讨论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新鲜感相对会减弱。人们天然会受到新鲜事物的影响,更容易被“新”的东西吸引目光。
网络流行语本身就是一种文化风向标,它们往往能折射出当下社会的情绪和关注点。当一个“梗”足够有趣或切中了某种心理时,它就能迅速成为流行。

5. “易用性”与“传播载体”:
“拉菲草”作为一个词汇,可以轻易地嵌入到各种聊天记录、评论区、短视频脚本中,甚至作为一种表情包的注解。它的“易用性”极高。
相比之下,“小红楼”的讨论,更多地需要文字叙述、引用原文,或者进行复杂的解读。虽然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传播,但直接将其变成一个“梗”并快速扩散的难度更大。

举个更具体的例子来说明:

想象一下,你在微信群里和朋友聊天。如果有人提到了“小红楼”,大家可能会开始讨论它的文学价值、里面的某个情节,或者它带来的社会影响。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几分钟,而且参与的人可能只是对文学或社会话题感兴趣的那几个人。

但如果有人发了一个带有“拉菲草”的表情包,或者在某个讨论中说了一句“今天又是拉菲草的一天”,那么整个群的氛围可能会瞬间活跃起来。大家会立刻理解这个“梗”的含义(即使是很模糊的含义),然后开始模仿,开始用自己的方式来运用它,甚至开始创造出新的变体。这个过程可能只需要几秒钟,而且几乎所有人都可能参与进来。

所以,不是“小红楼”不经典,也不是它不重要,而是“拉菲草”这种网络流行文化,在传播速度、参与门槛、即时情绪价值和新奇感上,拥有更强大的短线爆发力和病毒式传播能力。 它抓住了当下网络社交的特点,通过一种轻松、娱乐化的方式,迅速攫取了大众的注意力,并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其“流行”的生命周期。

反过来想,如果“小红楼”能够被成功地“梗化”,或者说它的核心精神被提炼成一个极具传播力且易于理解的“网络符号”,那么它的热度也未必会输给“拉菲草”。但显然,这两种文化形式的传播逻辑和受众基础是截然不同的。

总而言之,这是一种传播效率和大众参与度上的此消彼长,而非价值高低的直接比较。一个追求深度,一个追求“好玩”。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好玩”往往能更快速地抓住眼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年初就已经结案的“上海小红楼”事件却在年底带出如此轰轰烈烈的舆情,已经超出了事情本应有的逻辑。老胡作为穿越了这些年互联网一次又一次激烈舆情的新闻“老司机”,想对朋友们说一句:任何一个国家面对这样的舆论冲击,其应对手段都是有局限的

老胡必须要说一句公道话,在中国,民众舆论受到的政治重视程度远高于欧美国家。在欧美国家,大家看上去好像“什么都能说”,但同时的情况又是“说什么都没用”。那里出一个提案,只要议会上的票够,强行通过就是了。中国这边反对意见一刷屏,外国人永居法草案就得进行修改了。中国互联网上只要是形成了集中意见的,大多都会在后来的政策中体现出来。有时候一些言论被删掉了,但是它们实际产生的政策性反思和影响并没有删掉

所以呢,中国互联网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玩法”,这当中不断有碰撞,磨合。老胡希望的是,这会是一个不断促进官民沟通和社会理解的过程,当发生摩擦时,大家都多一些耐心、理解和包容。别把一些事情看得太重,给接下来的磨合多留一些空间

老胡认为,我们大家必须从情绪中回到常识和事物的原本逻辑,探寻事情原本的脉络,摆脱那些夸大的东西和试图误导我们大家的用意,让理性的旗帜在情绪的海平面上重新飘扬起来,才能让这场风波以最符合中国公众利益的方式来着陆

就事论事地对恶性案件发表评论,老胡认为是正常的,有时因为信息不对称,出现一些误解和莫须有的责怪,也不奇怪。但是形成针对异性、上海市、甚至是政府的负面舆情,老胡就不认为是正常的了

老胡不能不说,舆论场针对上海小红楼事件的激烈发酵,有一些是信息不对称所致,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带节奏”的结果。在我们国家最困难、最需要团结的时候,一起年初的案件却突然发酵,引起了男女以及阶级之间的对立,说实话,以老胡的经验,打死我都不相信这是一个完全自然的过程

到了这时,我觉得大家需要让理性出来帮着做一些整理了。在具体的争议层面,事情是一个逻辑,但当我们的判断涉及国家的安定团结时,一定要有战略利益和动机会参与其中。作为中国人,我们有义务维护国家的稳定,让上海小红楼的事情始终在它的原点周围徘徊

对小红楼本身的正常批评没有问题,老胡今天就在微信朋友圈上批评了它,但今天形成的针对男女、阶级以及政府的舆论面貌,不能不说令亲者痛仇者快。我们不能这样干啊,警惕不被人朝那样方向带了节奏,这是我们中国人在这个复杂时代必须拥有的集体情商

user avatar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都是小管家替你负重前行

user avatar

因为如果拉出来让各位冲热度,那之前批判韩国N号房的话可以原封不动地打回来,然而韩国已经被定性为财阀统治全民变态只拍电影不改正的人皆可诛腐朽国家,毕竟我们已经消灭了公知,那你说还能怎么办,你说啥都是五十万,所以当然是 比较好。

user avatar

虽然天天吐槽小管家,但能看到这个问题,知乎已经是硬着头皮在扛了。

其他平台都是删的干干净净,微博从热搜爆款第二直接消失,小红书也是斩草除根,根本不给发声机会,知乎留这个发声空间,不求你谢它,最起码不能埋怨它。

知乎也是个平台,也想活着,也有投资人的压力。

你们嘲笑它恰烂饭的样子真难看,嘲笑它叼着饭盆子摇尾巴,有你们的道理。

可港真,一个法律都解决不了的问题,一个其他平台都在封禁的话题,凭什么指望被嘲笑的知乎做炮灰呢?

user avatar

上海版的天上人间。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