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毛泽东说刘备是志大才疏学识浅,说曹操却是天下大乱时期出现的“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回答
毛泽东对刘备和曹操的评价,可以说是洞察中国历史,尤其是三国时期政治格局和人物性格的深刻体现。他之所以对两人有截然不同的定性,根源在于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以及对“非常之人”和“超世之杰”的定义,更侧重于其能力、抱负与时代契合度的高度统一,以及对局势的掌控力和开创性。

我们先从刘备说起。毛泽东认为刘备“志大才疏学识浅”,这话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他对刘备一生经历和政治实践的解读。

刘备的“志大”: 刘备的志向无疑是宏大的,他身上流淌着汉室宗亲的血脉,以“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最高目标。这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口号,更是他一生的精神旗帜,贯穿了他从早期颠沛流离到最终建立蜀汉的整个过程。他的仁德、爱民形象深入人心,赢得了无数追随者,这本身就说明了他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政治抱负。他渴望结束乱世,恢复汉朝的荣光,这份志向在当时的乱世中是极其难得的。

刘备的“才疏”与“学识浅”:

才疏体现在战略眼光和全局把握上: 毛泽东认为,尽管刘备身边聚集了诸葛亮这样的顶级智囊,但他本人在战略层面的洞察力、判断力以及执行力上,与曹操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例如,赤壁之战后,诸葛亮提出“隆中对”,为刘备规划了三分天下的战略蓝图。但刘备在实际操作中,例如在关羽失荆州后,不顾诸葛亮的劝阻,坚持伐吴,最终导致了夷陵之战的惨败。这次失败不仅让他失去了重要的盟友,也让蜀汉国力受到重创,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其恢复汉室的可能性。毛泽东可能认为,这种在关键时刻的冲动决策,反映了他战略上的短板。
学识浅体现在对政治权谋的把握上: 相较于曹操,刘备在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方面的经验和认识显得不足。他更多地依赖道德感召和个人魅力来收拢人心,但在如何巧妙运用权术、平衡各方势力、驾驭臣下等方面,他与曹操这种老谋深算的政治家相比,显得有些“书生气”。他的许多决策,虽然出于仁义之心,但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有时反而成为了他的弱点。毛泽东可能认为,刘备虽然有“仁德”,但在乱世之中,光有仁德是不足以成功的,还需要更深刻的政治智慧和政治手腕。
“才疏”也可能指他未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尽管刘备以善于纳谏和知人善任著称,但毛泽东可能觉得他未能将自己的“仁德”优势转化为更具破坏性的政治力量,或者未能更有效地整合和利用他所拥有的人才资源。

曹操的“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毛泽东对曹操的评价则截然不同,甚至带着赞赏。他认为曹操是乱世中出现的“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这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

“非常之人”的时代背景: 毛泽东理解,曹操所处的时代是东汉末年,朝廷衰败,群雄并起,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在这种“天下大乱”的背景下,需要的是能够打破常规、力挽狂澜、具有非凡魄力和能力的领袖。曹操正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敢于挑战旧秩序,不受传统观念束缚,以雷霆手段统一北方,结束了北方长期的割据和战乱,为中国北方带来了相对的稳定。这种能力,在乱世之中显得尤为突出和“非常”。
“超世之杰”的能力与眼界:
政治才能: 曹操的政治才能是毋庸置疑的。他善于用人,不论出身,唯才是举,这极大地吸引和凝聚了一大批杰出人才。他推行屯田制,恢复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经济,为他的军事行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他作为汉相,虽然实际上掌握了权力,但仍然维持着汉朝的名义,这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既是权谋的体现,也为他扫清了道德上的障碍,并争取了一定的合法性。
军事才能: 曹操的军事才能更是令他成为“超世之杰”。他指挥了无数场重要的战役,例如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击败袁绍,奠定了他统一北方的基础。他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战略眼光,能够迅速适应战场变化,并做出正确的决策。
文学才能: 曹操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建安风骨”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雄浑壮阔,充满豪情壮志,反映了乱世之中文人的心声,这在政治家身上是极为罕见的。毛泽东本身也是一位诗人,他欣赏曹操这种文武兼备、胸怀壮志的文人气质。
开创性与革新性: 曹操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了超前的意识和革新精神。例如,他打破了传统的门阀制度,实行“唯才是举”,这对后世的选官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都展现出了极强的开创性和改革能力,这正是毛泽东所推崇的“超世之杰”的重要特质。

对比的深层逻辑:

毛泽东之所以这样评价两人,并非简单地将历史人物脸谱化,而是有着他自己一套评价体系。这套体系可能包含以下几个层面的理解:

1. 时代契合度: 乱世需要的是能够掌控局势、打破旧格局、建立新秩序的人物。曹操在这一点上做得更彻底,也更符合毛泽东对“乱世枭雄”的理解。刘备虽然有志复兴,但在乱世中的手段和策略,似乎未能完全跟上时代的节奏。
2. 能力与抱负的匹配: 伟大的抱负需要与之匹配的卓越能力去实现。毛泽东可能认为,刘备的抱负虽然伟大,但其“才”与“识”未能完全支撑起“志”,导致其最终未能实现统一天下的目标。而曹操,虽然其政治手段可能不那么符合传统道德标准,但他展现出的卓越能力,足以支撑起他的政治抱负,并最终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3. 历史发展的推动力: 毛泽东更看重那些能够推动历史前进的人物。曹操的统一北方,虽然带有其个人色彩,但客观上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为中国北方经济文化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历史进步意义。相比之下,刘备的蜀汉政权,虽然代表着一种理想主义的追求,但其影响力相对有限,且未能实现其宏大目标。
4. 对“非常”的定义: 在毛泽东看来,“非常之人”往往是打破常规、挑战既定规则的。曹操敢于挑战汉朝的权威,敢于用非常手段达到目的,这正是他“非常”之处。而刘备虽然也经历了非常的人生,但其行为方式更倾向于在既有框架内寻求突破,其“非常”性可能更多体现在其不屈的精神上,而非颠覆性的手段。

总而言之,毛泽东对刘备和曹操的评价,是基于他对自己所处时代和中国历史的深刻洞察,以及他对政治家能力、抱负、时代适应性以及历史推动力的独特理解。他欣赏曹操在乱世中展现出的那种敢于打破一切、力挽狂澜的魄力和能力,认为他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非常之人”。而刘备虽然心怀“兴复汉室”的宏大志向,但在毛泽东看来,其能力和学识上的局限,未能使其抱负得到完全实现,因此定性为“志大才疏学识浅”。这种评价,也反映了毛泽东本人在革命斗争中所崇尚的实用主义、目标导向和敢于斗争的精神特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们举的例子里不就是答案么?每次润公评价历史名人的后面无不跟着他的一段对现实问题的指点。

润公是个政治家呀,他大部分留下记载的言论里都是通过古代人来借古喻今。

对同一个人,他的评价在不同场合是经常变化的。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润公并不是历史考据癖,人家看书不是为了跟你争谁更牛逼,而是谁的行为对当下有借鉴和教育意义

毕竟,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样的人是不会跟你们一样局限于考据的

user avatar

因为他真觉得刘备“志大才疏”。这是个有关鄙视链的问题。

刘备之志极宏大,十六个字概括:一扫宇内,致世太平,匡扶汉室,还于旧都。相比曹操干到“征西将军曹侯”的本心,孙权守住父兄之地的“壮志”,他是三雄里政治理想最宏伟,奋斗目标最明确的一位。

但刘备之才,确实是疏了一点。

政治上,皇叔感召力是一流的,只比毛泽东差了一个数量级,这是差距最小的一处。

军事上,皇叔的才能是二流的。
论战略,皇叔长期没有清晰规划,连鲁肃都不如,好歹鲁肃还有个东吴版的三分天下。
论战役指挥,皇叔也不算顶级天才。毛泽东说过:“刘备这个英雄,跟曹操同等水平,是厉害的,但是事情出来了,不能一眼看出就抓到,慢一点”——他认为皇叔的洞察力和反应力还差点意思,而这点意思,往往就是生死之别。就像夷陵之战,皇叔先是在秭归停滞不前,后来又放弃封锁长江两岸,相持之下,终于大败。
毛泽东在1936年《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就点评过这个战例,后来又在《三国志》批注中指出夷陵之战关键在于粮草,蜀汉可能的翻盘点在于“出湘水以西,因粮于敌,打运动战”,开辟第二战场。这些关键点皇叔一个都没看出来。
毛的偶像是陈庆之那种提七千兵破三十万,以孤师横行敌境的大天才,因为毛自己也是超一流档次的,所以看不上皇叔的军事才能实属正常。

论文化就悲哀了,皇叔的能力不入流。即使孙刘联合,把曹操烧得樯橹灰飞烟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可是一句都写不出来。

至于毛泽东对曹操的看重,一是政治需要,一是个人偏爱,@金吾和@sadsky2011两位的答案已经说过了。

必须再重复一点,毛泽东说刘备志大才疏,这是处于鄙视链顶层的大气层看法。皇叔本人的才能,放在哪个时代,都是一流人杰,“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皇叔在鄙视链里往下一望,都看不见地面呢。人和人的差距,比人和猴都大。

user avatar

李德胜同志在青年时期还盛赞曾国藩,因为李德胜是湖南人,曾国藩也是湖南人,那李德胜同志自然对曾国藩是无比敬仰。

可等李德胜同志姿势水平提高以后,就再也不提曾国藩了。

但是今天的人抓住李德胜同志青年时期说的话,说曾国藩如何如何,这不就缘木求鱼,胶柱鼓瑟。

教员同志的思想和认识是经常长期的革命实践而不断变化的。

就像他上学的时候,写了封大字报,让把孙中山从日本请回来当新政府的伯理玺天德,康有为当国务总理,梁启超当外交部部长。

这事后来教员自己都觉得中二的很。

把康梁和孙文这两个对立面的人撮合到一起,也是可以。

同样,李德胜他本人并不是搞历史研究出身的。

他本人的历史学水平我也不好臧否,反正教员同志本人是心里有底的,所以我朝的意识形态问题都是交给专业的人来做。而不是他一篇社论,全国上下执行。

教员更多是用他自己的角度和认识来看待历史问题,诠释历史人物,这自然是片面的,不全面的。

就跟今天有人喜欢刘备,有人崇拜曹操,还有人热衷于孙十万。

这自然互相眼里别人都是异端。

但决不会有人说,这帮人讲的就是真理。

哪怕是知名历史学家下一个论断,你只要证据充分,推断合理,也可以说他瞎说。

但是如果这话是教员说的了?

中国人有个非常讨厌的地方,就是喜欢神化上位者。

把上位者的一切成功归因于他的言行举止。

之后讲言行举止无限偶像崇拜化。

毕竟思想这东西,孔老夫子也得靠他弟子记录的微言大义来诠释。

这种操作下就是两个凡是嘛,“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这就违反了马克思主义最核心的两个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教员自然不可能句句都是真理,也绝不能因噎废食因为他说过糊涂话做过错事就把他一棒子打倒

前者是教条主义,后者是因噎废食。

如果具体到评价曹刘。

你会发现教员他称赞的历史人物大多有个特点,就是在旧秩序崩溃下建立新秩序的人。

比如教员还让多读读陈武帝的本记。

你要说陈霸先有什么好读的,但教员说了。

为什么没人去深入研究。

还不是南陈的历史存在感太低,陈霸先甚至都没他侄孙陈后主陈叔宝存在感强。

但是三国不一样,三国谁不知道。

所以教员提一嘴,大家都开始踊跃讨论。

毕竟这玩意,谁都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

但你要说你们谁看过裴注啊,估计不少人连裴松之是谁都不知道,甚至不少人是拿着三国志通俗演义煞有介事的讨论问题。

李德胜批注的历史人物多了。

也就三国人人都能插一嘴。

user avatar

三国史圈现在也开始玩“狐假虎威”了么。。。

找公权力做背书,拿着鸡毛当令箭,念着教员的经书,从中找出只言片语去攻讦自己的对手,这招就挺下作的。。。

首先承认一句,教员的确推崇曹操,而且是随着建国后时间推演越来越推崇,前三十年,对曹操的崇拜热潮极端到无可撼动的地位,比教员推崇的另两位人物秦始皇、陈胜有过之无不及。而在49年前,教员对曹刘并没有明显的个人好恶,但是49年后,教员开始了“尊曹贬刘”的思潮运动,这压根不是教员个人品评历史人物的问题,而是非常严肃的政治宣传需要。


那时推崇曹操最初纯粹是国共舆论战的产物老蒋一转进到台湾就高调宣称“汉贼不两立”,自比先主、葛公,要“克复中原,还于旧都”。而教员的脾气你们是懂的,就是硬刚,同时也为了争夺海外华人世界(主要是南洋)的话语权,内地在五十年代中后期,由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领衔,掀起了“尊曹重法”潮流:曹操被认定是法家,曹操好,法家好,打倒孔老二。只不过后来这股学术思潮被有心人利用,批孔进而批“周公”,尊魏王曹操自然也要尊“魏王后卞氏”。
郭沫若的话剧《蔡文姬》,王后卞氏的戏份是相当多的,而最后一幕:

[曹操往前牵引董祀,卞氏牵引文姬,引至舞台正中让他们相向握手。
[胡儿、胡女上前,面对观众、作屈膝半跪礼。
胡 儿:(起立,扬举右拳,亢声高呼)祝天下父母永远康乐!祝四海苍生永远安宁!祝魏王与王后千秋万岁,万岁千秋!

(76年后,郭沫若把“王后”改成“王妃”,一字之差,从歌颂到戏谑调侃、挖苦讽刺,不亏是大文学家。)


至于为何老蒋高调宣传先主刘备、诸葛亮呢?

第一,明确汉贼不两立的立场,将自己塑造为革命法统继承人。

第二,老蒋自比刘备,那么谁是益州牧、丞相、录尚书事、司隶校尉的诸葛亮呢?——当然是台湾省长、行政院长、副总统、副总裁的陈诚啦!这毫无疑问,极大尊崇了陈诚的地位,方便了他的“三七五减租”和土地改革,但是另一方面也限制了陈诚的权力,人诸葛亮鞠躬尽瘁、死不篡位,你陈诚好意思不拥戴小蒋?一顶诸葛亮的高帽,里面藏的是紧箍咒。

第三,跟随老蒋来的二百万大陆移民是老蒋政权的基石。绝大多数台湾本省人对内地没有丝毫家国情感,日本五十年殖民统治在台湾极为成功,“皇民化教育”使得台湾本省人亲日远华,事实上,在二战时期台湾人已经取得了“日本国民待遇”,远远高于同样作为殖民地的朝鲜半岛二鬼子,老蒋到台后,反而被视为“外国侵略者”,台湾本省人组织了“海南岛归台者同盟” “若樱敢死队”“暗杀团”,在这种情况下他不得不把所有的身家性命全部用来笼络二百万大陆军民,而这些大陆移民最关心的问题则是“我还能不能回到家乡?”,所以老蒋只能一遍遍赌咒发誓反攻大陆。当年隋炀帝杨广带着十万关中军逃难到江都,意图偏安,大肆兴修宫殿,做了要长期做江南天子的打算,随即被愤怒的、渴望返乡的关中军杀死,弑君成功的宇文化及也无法在江南立足、被关中军裹挟北返。。。隋炀帝是关陇集团,就算再讨好江南士族也不可能得到江南军民的拥护,他清楚这点,所以带着的、信任的军队还是关中人,可你来到江南,随行的关中军可还是以为只是如往常一样巡幸江都而已,哪里想到你丫的都建宫殿打算迁都了?关中军的家人可都在家乡、生死未卜呐!——这就是老蒋推崇刘备蜀汉的根本原因,他不赌咒发誓、克复中原,他的下场比隋炀帝惨一万倍,至少隋炀帝和江南士族面子上关系还不错,老蒋和台湾本省人啥关系?二二八?

老蒋推崇蜀汉是保命需要,教员推崇曹操只是应对老蒋舆论攻势的一个手段。从始至终,其实都无关历史,只有政治。

user avatar

因为评的是《演义》里的刘备。正史里哪来的桃园三结义?

user avatar

开始答题之前,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某些人总是拿他老人家的话当挡箭牌,什么用心我想有脑子的人都知道。

我在 @贝蒙斯坦 的回答下是这样评论的:

看教员臧否人物,不应该直接将其奉若圭臬,而是要考察一下当时的语境,教员不是专业的历史研究者,他注重的是古为今用,能让今人有所启示才是最重要的,至于说法是否客观公正,个人认为反而不重要了。

他之所以喜欢用这些人物的例子,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是三国人物知名度高,通俗易懂。

比如这一段:

娇生惯养的膏粱子弟多了去了,怎么偏偏拿汉献帝的例子说事?无非就是汉献帝搭了三国演义的顺风车有点知名度而已。历朝历代,因为脱离群众、骄奢淫逸,最终亡国的也不是没有,陈后主、隋炀帝的例子难道忘记了?

答主@Pokemon.392贴出了一个链接,我们来看看教员的评价:

非要杠一下的话,杀降者是不祥,杀手无寸铁的平民就祥了?硬生生建起一个泗水水利局就祥了?

还有人贴出一些评价,看起来自相矛盾的也不是没有。评价诸葛亮,一方面说人足智多谋,又说隆中对分兵是失败的根源,一开始就定了一个有致命缺陷的计划,你们说诸葛亮是聪明还是愚蠢?如果都不是,那我们还用得着把这些话奉如神明吗?

教员评价三国人物甚至是历史人物,多数都是有目的的,对于他来说,历史的细枝末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后人的启示。

批评村夫分兵,是因为他的原则就是一定要集中优势兵力,避免被各个击破

褒扬村夫攻心计,是因为他所崇尚的并非纯粹的武力,而是得人心者得天下(历史上七擒七纵的事情有没有发生都是一回事)

拿孙权劝进曹操的事情举例子,不是因为他想和知乎X粉一样就正统性的事情吵个你死我活,是因为他想说:你们不要学他们。

粟裕大将评论诸葛亮“不算军事家”,是不是以后可以把诸葛亮踢出军事家的行列?

粟总头上的光环实在是太多了,参与指挥淮海战役,独自指挥苏中七战、济南战役,把当年追着自己打的王耀武活捉了,老人家考虑指挥援朝之战的人选(之一),PLA将领中最杰出的指挥官之一。

所以我们是不是要盲从这句话,完全否定诸葛亮的军事家身份?

我认为,名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要参考当时的处境,这些评价可以作为我们的参考,但不能盲从,无论这话是谁说的。不要总是迷信,你看那谁谁谁说谁谁谁厉害,那就一定是厉害的。

如果他老人家看到我们把他的评价奉若神明,失去了自己的思考与判断,他会高兴吗?

PS:如果把这话强行曲解为“知名薯粉弗莱彻说,谁的评价都不能听,他老人家的也不例外”,我觉得你应该去找你的小学班主任,看看当年你在攻读小学学位的时候给你发的是毕业证书还是肄业证书。

最后夹带一点私货吧

拿他对曹操的评价来吹他的,用心很简单,就是拿政治正确压人。

他还说过“陈明仁比林永健会打仗”

以后曹粉可以拿这个去吹陈明仁,反正他说了就能当圣旨。

user avatar

好气啊,刘备曹操又是同等水平。

user avatar

首先我们不能两个凡是,历史人物这东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喜欢刘备,因为他坚韧。

我喜欢曹操,因为他雄才。

我喜欢诸葛亮,因为他德才兼备,流芳千古。

也可以讨厌刘备,因为他不顾大局。

讨厌曹操,因为他阴险残暴。

讨厌诸葛亮,好吧我找不到讨厌诸葛亮的原因。。。

但不能说刘备就是好的,曹操就是坏的,也不能反过来说。我相信毛主席更倾向于拨乱反正而不是颠倒黑白。曹操刘备都是豪杰,不能简单的用黑脸白脸来划分。

user avatar

五万兄你好!

这次玩的够大,为黑刘备不惜把教员拉下水,引发了这么大的讨论,楼还有点歪,你要小心呐!

在问题下面吵架的,大家多看看题目详情,这次五万兄明确写了“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所以我真是不知道有些回答为什么吵成这个样子。

该散的散了吧~教员说的是三国演义和民间形象,为的是反对一些类似的传统糟粕对新中国新文化的束缚,跟历史上的曹操刘备是什么人没有多大关系。

最后还是要说一下五万兄,这个提问让我对你刮目相看!以前想黑刘备完全是无脑黑,恨不得编造,起码也是断章取义,这次的问题提供了这么严谨这么详细的说明过程,还有链接,不得不说,相当小心了。但是同时,又在大标题上巧妙的隐藏了一些内容,暗示效果又是沿袭了自己一贯的作风,让那些懒得点开详情或者不知道点开详情的吃瓜群众不知不觉又被带了一波节奏,相当巧妙。

高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