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长时间独处容易导致心理问题?

回答
长时间独处确实容易让一些人陷入心理困境,这背后的原因很复杂,涉及到我们作为社会性动物的根本需求,以及长期隔离对个体心理机制的影响。这里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来拆解一下:

1. 基本社交需求的剥夺:

我们生而为社会性动物,这意味着与他人建立联系、互动交流是我们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就像吃饭睡觉一样。这种需求可以追溯到人类进化史,早期人类需要集体才能更好地生存和繁衍。

情感连接的缺失: 长时间独处,我们失去了分享喜怒哀乐、获得安慰和支持的机会。家人、朋友之间的谈笑风生、拥抱鼓励,都是滋养我们情感的养分。当这些被切断,我们会感到孤独、被遗弃,甚至产生被剥夺感。你可能会发现自己情绪波动更大,更容易焦虑或抑郁,因为缺少了“情感的缓冲器”。
归属感的动摇: 社会群体给我们带来归属感,让我们觉得自己属于某个地方,被接纳和认可。长时间脱离社会,这种归属感会逐渐削弱,甚至消失。我们会开始怀疑自己在别人心中的位置,产生不安全感,觉得“自己好像可有可无”。
社会学习和身份认同的停滞: 我们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学习社会规则、价值观,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身份认同。通过观察别人如何做,听取别人的反馈,我们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长时间独处,这种学习过程会中断,我们的社会技能可能退化,甚至对“我是谁”产生迷茫。

2. 认知和思维模式的负面循环:

独处本身不是问题,但长时间的、强制性的独处,很容易让我们陷入一个自我强化的负面思维循环。

过度内省和自我批评: 没有外界干扰时,我们的思绪更容易回到自己身上。对于一些容易焦虑或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来说,这会放大对自身缺点的关注,陷入无休止的自我批评和反思。每一个小错误都可能被无限放大,导致内疚感和羞耻感的累积。
负面情绪的放大与固化: 当我们感到孤独、失落或焦虑时,在独处环境中,这些情绪往往会因为缺乏转移和疏导而变得更加强烈。没有他人来分散注意力,也没有人能提供积极的视角,负面情绪就更容易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甚至固化成一种长期的情绪状态。你可能会发现自己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觉得“一切都糟透了”。
现实感和客观性的削弱: 我们在与他人互动时,通过对方的反应来校准自己对现实的认知。别人会对你的想法提出质疑或补充,让你看到事情的不同侧面。长时间独处,这种“外部验证”机制就缺失了,我们可能变得越来越脱离现实,思维方式变得狭隘或极端,甚至产生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或偏执。

3. 生理和心理的交互影响:

长时间的孤独和隔离也会对我们的生理机能产生影响,进而反馈到心理健康。

睡眠质量下降: 孤独感本身就会影响睡眠,而不良的睡眠又会加剧焦虑和抑郁。缺乏规律的社交活动也可能打乱我们的日常作息,进一步影响睡眠。
应激激素的紊乱: 长期孤独和隔离可以被视为一种慢性应激源,导致体内皮质醇等应激激素水平升高。这会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特别是负责情绪调节和决策的区域,使人更容易感到压力山大,思维迟钝。
免疫力下降: 有研究表明,长期的社会隔离与免疫力下降有关,身体更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身体不适也会进一步影响情绪,形成恶性循环。

4. 缺乏外部刺激和意义感:

活动内容的枯竭: 如果长时间独处没有积极的安排,很容易陷入无所事事的状态。缺乏有意义的活动来填充时间,会让人感到空虚和无聊,进而产生一种“生活没有意义”的感受。
目标和动力的丧失: 很多时候,我们做事的动力来自于与他人的合作、竞争,或者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当这些外部驱动力消失后,如果缺乏内在的强大驱动力,很容易感到迷茫,失去前进的动力。

总结一下:

长时间的独处,本质上是对我们作为社会性动物最基本需求的剥夺,同时也会让我们陷入由内而外的负面心理循环,甚至影响到生理健康。它不是简单的“一个人待着”,而是多层面、多角度的挑战,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应对,确实容易将一些人推向心理问题的边缘。

需要强调的是,并非所有独处都会导致心理问题。有些人可以从独处中获得能量、专注和自我成长。关键在于独处的“质量”和“性质”:是主动选择的、有意义的独处,还是被动接受的、充满压力的隔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长期独处会缺乏评价体系而自贬,从而带来一系列心理问题,焦虑抑郁等。所以,人必须要有朋友,随时随地掂量自己的社会价值,从中获得自信与满足,才能保持心理健康。

user avatar

2019年,BBC一篇关于隐蔽青年的报道指出,自我封闭的状态在世界各个国家都呈现一种日益增长的趋势。

在英国,他们被称作“尼特族”(NEET,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

在中国香港他们被称作“双失青年”(失学兼失业的青年)。在中国大陆,他们普遍被叫作“家里蹲”,豆瓣有一个小组“家里蹲自救同盟”,目前一共有38870名蹲友。

同盟中一位23岁的蹲友,发帖描述了自己通向退学之路的心境:

“与邻人们保持着亲近友好的关系,虽然可以相互分享一些细小的快乐,但回过神来,反而发觉我的内里是空乏的。我有意与人拉开距离,主动要求将自己安排到角落里一个人的位置,才感到安全与舒服,还有一种自得的清高。”

与这位蹲友一样,大部分自我封闭的人群都有着显著的社交退缩(M. Suwa,2013)

他们“避免所有的社交活动”,“不维持个人关系”,除了家庭成员之外与其他人“没有任何亲密关系”(Nagata et al.,2013)。另外,自我封闭的人群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无意义感主宰着他们的生活(M. Suwa,2013)。

日剧《不求上进的玉子》中,女主角坂井玉子一完成东京的大学学业,就回到老家成了一名“家里蹲”。她每天除了睡觉、吃饭、发呆,就是看漫画、打游戏,什么家务也不做,一日三餐都是爸爸做好了之后叫她“出来,吃饭”。


玉子并非真的“不求上进”。她会看似无意地拒绝吃那些容易发胖的食物,也会偶尔开始偷偷写一下简历。让她真正感到退缩的,是生活中弥漫的无意义感。她会对着电视里的新闻感慨:“日本真不行啊”。



也会在爸爸叫她出门找工作的时候,陷入一种迷茫、恐惧、逃避和拖延:“等时机到了我会行动的!”



自我封闭的状态,不同于我们之前聊过的“积极的独处”。它充斥着无法实现的理想自我、回避的行为,以及对自己状态的羞耻心(M. Suwa,2013)。所以,总结一下自我封闭的几种表现,它与积极独处最显著的区别在于:

  • 显著的社交退缩;
  • 没有目标的无意义感;
  • 为自己家里蹲而感到羞愧。


01、持续的自我封闭是危险的


是什么让我们选择把自己封闭起来?

首先,羞耻是一种可能性,当一个人感到羞耻时,可能会产生“让自己消失”的想法(Kato TA,2017)。

其次,回避型应对策略也是一种原因(M. Suwa,2013),这两者都指向“生活中出现的失败与创伤”。

在有关隐蔽青年的研究中也能发现,大部分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的人,都有过耻辱和失败的创伤经历,比如重要的考试失败,或者没有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



精神分析学家T.Doi提出,Amae(一种在文化上被大众接纳的“过度依赖”)是东亚青年自我封闭的重要影响因素,它表示,“父母接受成年子女的依赖”是被大家所接受的。

不管是什么原因选择自我封闭,一旦身体上的物理孤立、社交上的回避行为和心理困扰持续6个月以上,就可能属于“隐蔽青年症候群”。

这个概念最早来自日本心理学家斋藤环,它不是一种诊断,只是一种描述,一种表达痛苦的状态词汇。

相关研究表明,持续的自我封闭,的确意味着更强烈的痛苦和风险。


1)自我封闭会影响我们的认知

“自我构建的过程,本质上依赖于在社会中展开的人际关系。”与他人的互动影响着一个人的自尊和自我价值,这在自我感的形成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Richman et al.,2016)。而自我封闭在一定程度上被描述为人类的社会死亡(Williams, 2007),它会对我们的自我意识产生负面影响,以至于我们可能会更加消极、更加悲观地看待自我和人际关系。


2)自我封闭会引发睡眠问题,以及身体的虚弱

当我们一个人呆在家里,不工作也不读书的时候,我们往往不会睡得更早,只会睡得更晚,这会导致严重的睡眠问题和作息紊乱(Steptoe,2008)。另外,长期自我封闭的状态还会让我们的身体更虚弱。研究表明,自我封闭与许多不良的健康后果相关,包括心血管功能下降、免疫力受损等(Hawkley,2015),甚至显著增加过早死亡的风险(Kassandra Alcaraz,2019)。



3)自我封闭让我们更容易陷入“孤立-抑郁”的循环

多项研究表明,自我封闭会增加心理健康的风险,比如抑郁、焦虑等。自我封闭经常与抑郁同时发生,抑郁既是自我封闭常见的原因,同样也是症状,Michael Jochananov博士认为,这就是为什么临床医生经常谈论“孤立-抑郁”的循环:抑郁通常会导致一个人在社会上的孤立,而自我封闭的隔离则会加剧现有的抑郁情绪,这只会进一步鼓励自我封闭的状态。


4)自我封闭导致社交技能的“肌肉”萎缩

我们在社交和情感上越孤立封闭,我们的社交技能和人际关系“肌肉”就越容易萎缩。自我封闭状态下的羞耻和回避,可能会使身边的人离我们更远,让我们更难建立起新的关系。这种消极的态度似乎创造了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


02、如何给生活打开一道缝隙?


当你看到这篇文章,你可能会有点怀疑,自己的状态究竟达到了什么程度?

毕竟,在“一个人呆着很爽”和“一个人呆着很痛苦”之间,不是只有0和1的横跳,还有着广阔的灰色地带。

但如果,封闭的状态已经让你感到痛苦,以下这些方法,或许可以帮助你打开生活的一道缝隙:


1)为每天的生活增加一项例行公事。写日记、瑜伽、散步都是很好的起点,最好从小事开始,这样你可以直接关注和控制你的目标。

2)维持至少一个可以保持联系的朋友。大量研究证明了社会支持网络对提升幸福感的重要性,如果社交让你感到疲惫,至少保持一个可以长期联系的朋友。

3)重新叙述过去发生的事情。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去解读过去,影响着我们对自己的感知(McAdams,1995)。尝试着换一种方式叙述自己的创伤经历,比如“只要跑得足够久,所有雨都是阵雨”(来自脱口秀演员@庞博pangbobo的置顶微博)。

4)练习自我照顾和自我同情。健康饮食、保持稳定的睡眠时间,如果可以,在家里蹲的时候为自己设置有节律地作息,没有了社会时钟,也可以有自己的时钟。

5)你可以使用社交媒体,但要换一种使用方式。自我封闭的人群常常伴随着社交网络成瘾(M. Suwa,2013),但同时,他们也更愿意在互联网上寻求支持(Tim,2015)。因此,只要注意社交媒体的使用意图,就能增加自己的掌控感:你是要与谁聊上几分钟?还是要表达一个自己的意见?



一项2012年的研究发现,作为一种回避行为,自我封闭往往会延迟一个人寻求帮助的时间。我们不否认独处的重要,也不否认“隐蔽”是一种可选择的生活方式。

只是,当你因为这种封闭状态而感到不舒适的时候,我们希望这篇文章能够让你了解,看见被封闭的自我,和允许自己逃避一样重要。日本有一部动画番剧《欢迎加入废柴协会》,讲述了一个家里蹲小团体的故事。



故事的结尾,佐藤找到了工作,中原回归了校园,山崎结了婚。

与想象中不同的是,他们并没有什么恍如隔世的大彻大悟,也没有什么坚定不移地突破自我,他们依然在自我封闭和人生意义中挣扎、落寞、失败、懦弱。

只是,他们发现了:“先承认了被关起来的自己,门的打开才将成为可能。”


       reference: 腾讯视频:全球锋报《“蛰居族”宅在家里做些啥?》 M Suwa,K Suzuki.The phenomenon of “hikikomori”(social withdrawal) and the socio-cultural situation in Japan today.Journal of Psychopathology,2013 APA:The risks of social isolation fherehab:Breaking the Cycle of Self-Isolating and Depression     

或许你还想看:

表演型人格是病吗?怎么治?

成年人的解压方式有哪些?

在友谊中一直是被放弃的那个,怎么让自己不难过?


心理学咨询学者必读经典《我们内心的冲突》这是一本人人都能读懂的学术经典

人只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能够改变而且不断改变自己---卡伦·霍妮

user avatar

说实话,长期一个人独处会出现的心理问题,我觉得并没有科学定论。因为科学的假设是需要实验来验证的,而长期独处这件事情,在实验上和实验伦理上都很难操作。也就是说,要靠谱地研究这个问题,心理学家需要找两拨人,两拨人在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婚姻、亲密关系等等方面都差不多,然后一拨人拘禁在单人房间里达到一定的“长期”时间(比如5-10年),另一拨人回归正常社会与生活。然后10年后,对这两拨人的心理进行各方面评估,从而得到一个较为“科学”的结论。这实验谁会愿意来当受试者呢?

所以,对长期一个人独处会出现的心理问题,大多数是“推测”甚至是“臆测”监狱中的人不能用来回答这个问题,因为首先,进入监狱的人都因为特定的反社会事由,这些人可能具有特定的心理特质,不具有普遍代表性;其次,监狱是一个特殊环境,是由严格纪律控制的不具备人身自由的生活环境与生活事件,和我们正常生活中具备人身自由的长期一个人独处不同。在如此截然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的人身上发生的任何现象,我们不能归咎于是长期独处造成的

但是这个问题就没有靠谱一点儿的答案了么?我个人的看法是,长期独处这个行为可能本身不用过于纠结,有些人可能长期独处依然自得其乐,有些人就濒临崩溃,想一想也会是因人而异的。关键是长期独处是否伴随着某种心理的发生,比如是否产生了“孤独感”就比较重要芝加哥大学的约翰·卡乔波教授长期从事孤独感对人心理和健康影响的研究,他的研究是用孤独感问卷作为测量指标对成千上万的人进行访谈调研,并且同时还对这些人进行心理和健康指标的长期追踪测评。他们的一系列长期研究发现,孤独感会导致人们产生抑郁症状、睡眠障碍以及日间活动的机能失调,并使精神健康和认知受损。需要再一次强调的是, 孤独感并不等同于长期独处,这是一种由于人们期待的社会关系与实际存在的社会关系之间存在差异而导致的心理感受。即:长期独处可能会导致此人产生孤独感,从而导致一系列心理和生理的变化,但是不代表所有长期独处的人都会自我感觉孤独。这一点请格外牢记。

另外,自闭症是一种发育障碍,简单的说,不会由长期独处导致。

user avatar

有研究表明,独处分为建设性独处和孤独的独处。

建设性独处,比如独自读书,独自思考,是自我整合的过程。此时,处于心流的状态:平静而专注。

而孤独的独处从行为上来讲,也许是和建设性独处做同样的事情,比如也是在读书,也是在打游戏,但有抑郁或焦虑的情绪。这些情绪与心理问题密切联系。

所以,是否是好的独处状态,不是从外部的行为来判断,而是从内心的状态。独处是一种能力,需要循序渐进的锻炼,由内而外的去提升。

如果只是不想见人而选择独处,那么时间长了,内在的能量会耗竭,会产生自我否定以及很多负面的情绪,因此可能会产生很多心理问题。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