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刘慈欣长时间没有新作品?

回答
关于刘慈欣长时间没有推出新作品的原因,这是一个科幻迷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创作的规律、作者的个人情况、市场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虽然刘慈欣本人并未对此进行过非常详尽的公开解释,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推测和分析,力求提供一个相对详细的说明:

一、 创作的规律与高产的难度:

科幻作品的复杂性与周期长: 刘慈欣的作品,尤其是像《三体》这样的史诗级长篇,其核心在于宏大的世界观、严谨的科学设定、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曲折的故事情节。构建一个能自圆其说的庞大宇宙,需要大量的科学知识储备、逻辑推理、想象力构建以及反复的打磨和修改。这不同于一些类型小说,其创作周期通常会非常漫长。
思想的沉淀与突破: 好的科幻作品不仅仅是技术或概念的堆砌,更是对人类文明、宇宙规律、哲学思考的深刻探索。刘慈欣的作品之所以能引起巨大反响,很大程度上在于其思想深度。这种深度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作者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观察、思考、学习和沉淀,从中挖掘新的灵感和视角。
“《三体》”的珠玉在前: 《三体》系列已经达到了一个难以超越的高度,它不仅在中国科幻界是里程碑式的作品,在全球范围内也享有盛誉。这无疑会给作者带来巨大的压力,如何在达到如此高峰后还能有新的突破,写出能与之媲美甚至超越的作品,是巨大的挑战。任何后续作品都难免会被拿来与《三体》进行比较,这种压力可能也会影响创作的状态。

二、 作者的个人情况与生活状态:

工作与生活: 刘慈欣在创作《三体》系列期间,以及在其成名之后,仍然保持着相对低调的生活状态,并且他并非全职作家,曾有报道指出他曾在国电公司工作。虽然《三体》的成功为他带来了名利,但他似乎并没有因此彻底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创作模式。回归到普通人的生活,处理日常事务,也需要时间和精力。
灵感枯竭的可能性: 虽然刘慈欣的思想和想象力令人惊叹,但任何创作者都会面临灵感枯竭的阶段。长时间专注于一个领域,积累的素材和想法可能会消耗一部分,需要新的生活体验和外部刺激来激发新的创作火花。
对创作的严谨态度: 作为一名有责任感的作家,他可能不愿意为了迎合市场或读者的期待而仓促推出作品。他更倾向于在心中构思成熟、逻辑严谨、思想深刻的作品后再动笔,而不是“写完一本再开始下一本”的模式。

三、 市场与媒体环境的影响:

IP 的开发与运营: 《三体》的成功催生了巨大的 IP 价值,包括电影、电视剧、游戏等衍生品。刘慈欣作为 IP 的核心人物,可能也需要参与到这些项目的开发和推广中,处理版权、合作等事宜,这也会占用他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他可能会关注《三体》电影的进展,或参与相关的讨论和规划。
媒体的关注与消费: 随着《三体》的全球性成功,刘慈欣本人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焦点。媒体的频繁采访、商业活动的邀请等,可能会分散他用于创作的时间和精力。他本人似乎并不特别享受这种过度曝光,倾向于保持低调。
创作环境的改变: 中国科幻市场的崛起和变化,以及全球科幻文学的发展趋势,也可能让刘慈欣在创作新作品时,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考量。

四、 作者本人的“自我要求”与新的探索方向:

不重复自己: 任何一位优秀的作家都不希望陷入“吃老本”的境地,刘慈欣可能也在思考如何在保持自己风格的同时,进行新的艺术探索和思想突破。这需要时间去打磨和尝试。
新的主题和视角: 也许他正在酝酿一些全新的故事、新的主题或新的思考方向,这些都需要长期的构思和孕育,无法预测何时才能成熟。
对不同形式的思考: 除了长篇小说,刘慈欣也可能在思考其他创作形式,例如短篇故事、电影剧本的创作,甚至是对科幻的某种理论性探索。这些都可能与传统的长篇小说创作模式有所不同。

总结来说,刘慈欣长时间没有新作品,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长篇科幻作品本身的创作难度和周期。
对作品质量的极高要求和思想深度沉淀的需要。
“《三体》”的巨大成功带来的心理压力与创作瓶颈。
个人生活状态与工作的平衡。
《三体》IP 的开发与运营可能占用的精力。
对未来创作方向的探索与思考。

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不写了”来概括,更可能的情况是,他正在为下一部能再次惊艳世界的作品进行着不为人知的积累和打磨。他的沉默,或许正是为了下一次的爆发做准备。作为读者,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持耐心和期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写稿了吗?”

“没有。”

“我也是。”

“哈哈哈哈”

user avatar

关于这个问题最好把刘慈欣的作品年表(时间可能有误差)和工作经历放在一起看看。而且还要记得刘慈欣接受采访时说过的话“写作科幻是逃避沉闷生活的一条道路

1985年,二十二岁,刚参加工作,同年写作的《宇宙坍缩》文笔还比较稚嫩,虽然故事创意不错而且借鉴了回文诗的技巧,但是有严重灌水嫌疑,另外丁仪第一次出场。

1991年,二十八岁,《超新星纪元》是第一部长篇,估计受了熊孩子的打击做了噩梦,所以文章里满世界都是熊孩子采用各种方式相爱相杀。

1994年,三十一岁,结婚了,所以沉寂了好几年没怎么写东西,不过很正常,陷入婚后柴米油盐的家庭生活后,刘慈欣必然会与家庭越接近,就与宇宙越远离。

1997年—2001年,从三十四岁到三十八岁,这五年是刘慈欣最高产的五年,二十一个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球形闪电》都是出自这个时段,而且这其中还有一年女儿刘静出生,应该是1999年或者2000年这个时段,不论《带上她的眼睛》里的温情,还是《鲸歌》里的自嘲,这五年包括各种写作风格的尝试,而且也积累了很多将来会在《三体》中用到的点子、人物、情节。另外从《球形闪电》小说里林云的形象和情节,其实可想而知刘慈欣心里也应该存在个求不得的梦中情人的。

2002年—2005年,从三十九岁到四十二岁,这四年里一共写了五个短篇,刘慈欣又陷入了类似婚后几年的写作低潮期,不过这也是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三体》开始酝酿了。

2006年5月—2010年11月,从四十三岁到四十七岁,这接近五年是刘慈欣的第二个高产五年,可以说把刘慈欣从1985年积攒到2006年整整二十年的所有点子、人物、情节都用在了《三体》这长达三部的小说里,特别是娘子关发电厂的关停和电厂职工的最终去向,使得《三体3死神永生》充满了黑暗和压抑,歌者高高在上的扔个二向箔毁灭太阳系的行为,其实在刘慈欣视角看来就和随便签个字决定发电厂关停的大领导一样。

这之后,八年过去了,刘慈欣今年已经五十六岁了,作为一个喜欢刘慈欣作品的人,既然之前我已经看过那么多,我真不在乎他以后还写不写什么新书,很多作家都是在逆境中在沉闷生活中才能写出更多更好的文字来,如果刘慈欣今后因为生活不沉闷而写不出来东西了,其实也是件好事。

user avatar

借用方舟子的逻辑,这件事很容易解释。

下面是我学习方大师理论后,尝试创作的一篇神论:


刘慈欣如果真的会写作,怎么可能完成大作《三体》后好几年,连短篇都很少?

刘慈欣这么长时间没出新书,证明他根本没有写作能力,其多篇文章很有可能是代笔。

比如《乡村教师》对于农村的描述极为深刻。

试想,一个长期从事电力工作的城市居民怎么可能对农村这么熟悉?

众所周知,文学创作源于生活,没有相应的生活,是不可能对基层乡村这么熟悉的。

如果他描写电厂能达到这种程度,我们可以相信是他自己创作,因为那是他长期工作生活的地方。

但是刘慈欣所有文章根本没有多少涉及电厂的。对于熟悉的不写,对于不熟悉的却写得很好,这不能不让人怀疑。

如果是请人代笔,且代笔者不止一个,就说得通了。

代笔的话,作者自然只能写自己熟悉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刘慈欣文章里看不到电厂,却可以看到那么多他很少涉足的场景,比如农村(《乡村教师》)、煤矿(《地火》)、军队、大学、研究所(《球状闪电》)……

阅读《乡村教师》不难发现其中深厚的人文关怀。

一个小山村的贫苦教师,竟然通过教育间接拯救了地球,文章中对于教师职业的崇敬溢于言表。这又是一个极大的疑点。

因为在刘慈欣成名作《三体》中,最强大的英雄是人们津津乐道的章北海、史强、罗辑、维德等人。

其中章北海是个心思缜密的谋杀凶犯,为了辐射推进飞船不择手段;

史强毫无底线,从警害死过人质,且未表现出一丝忏悔之意,对付ETO的时候杀人不眨眼;罗辑私生活混乱,让史强替他找女人,还发射信号摧毁一颗恒星,可能犯下世界毁灭罪;

维德多次进行谋杀,杀人未遂却说应该打头,还企图使用反物质武器搞恐怖袭击……

作者对这些嗜血狂人的赞誉溢于言表,把他们包装成推动历史进步的人。

对于真正充满人文关怀的程心呢?却编排出种种悲剧效果,让读者恨透了她,“圣母”从此成为贬义词。

难道这不矛盾吗?

经常上网的人都知道,想改变一个成年人的观点和立场是很难的。

从《乡村教师》到《三体》这样大的转变能发生在一个四十多岁,思想已经成型的男人身上吗?可能性不大。

如果《乡村教师》和《三体》的作者不是同一个人,就很好解释了。

不仅仅是上面两部作品,《赡养人类》中,作者对底层民众的生活抱有极大同情,对于资本主义深恶痛绝。“终产者”得到了整个星球,其中一位平民的母亲梦游吸到了室外的空气,被机器人扼死。父亲为了维持生态循环,把自己还原成水、脂肪、钙片……震撼人心,让读者冷汗直流。

到了《镜子》却来了个360°大转弯!

故事中,超弦计算机模拟出我们的宇宙,可以同步所有已发生或发生中的事件,贪腐和黑暗被摧毁了。人类却因为不敢犯错,都穿上了古板的服装,不拘言笑,小心翼翼,结果文明毁灭。

超弦计算机毁灭的是什么样的罪恶?

就是主角所在城市各种犯罪、贪腐的丑态。(这里请阅读刘慈欣原文,一旦举例必然敏感)

作者却试图解释这一切是发展的必须,如果被毁灭,就会导致文明消亡,所以必须把超弦计算机毁掉。

这根本不可能是同一个作者的思想,而这两部作品的创作时间,竟然间隔不到一年!不到一年!


(答主并不赞同上述推论)


真爽


下面说一下如何反驳方学逻辑。

比如该回答提到农村生活的问题,其实不在农村生活也可以写出来。比如《乡村教师》里面有个细节:二蛋妈难产,二蛋爸知道是个男娃,就决定只要孩子了。于是把二蛋妈放在驴背上一圈圈转,硬把二蛋挤出来,血洒了满院子……

这个事情是真的,我记得余杰《火与冰》里提到过,用来批评中国传统社会。

所以说,即使没有在农村生活过,也可以把那里写得震撼人心。

《全频带阻塞干扰》中,有垒尸体做战壕的细节。这事也是真实的,就发生在上甘岭战役中。叶雨蒙的《血雨》采访12军老战士,说过这个事。刘慈欣还多次借非洲科学家之口说道:“我们的血也是红色的”,这句话来自电影《野鹅敢死队》。

作家只要读书多,完全可以写出各种不同的生活,还能写得像自己经历过一样。

至于《赡养人类》和《镜子》中立场的变化,其实也容易解释。前者其实是刘慈欣对早就持有的一个观点进行强化:技术决定一切。

这是个纯理性的推断,他多年来都是这么想的:技术进步,利用冬眠、基因技术延长寿命、记忆遗传等技术可以使人类不同阶层产生不可逾越的鸿沟,垄断了知识和寿命的群体,将进化为另一物种。《赡养人类》对于贫富分化的描写,就是在强化这一观点。

至于《镜子》,小说的结论与刘慈欣偏保守主义的立场十分符合。

这两篇非但不能作为代笔的证据,反而能证明绝对是他自己写的。


这些我都知道。

但是我要用方学开黑,就不能替对方考虑,否则目的就达不到了。

而且方学开黑非常爽。你的思维摆脱了一切枷锁和限制,不需小心求证,短时间就能搞出一篇言之凿凿的质疑文,越写越带劲。


再看看《乡村教师》和《三体》。

不难发现,两部作品中“村民”与“地球人”十分相似。

都是“精英”拯救世界,“庸众”将世界毁灭。

“村民”不会背牛顿三定律,如果没有那位教师,地球就得吃奇点炸弹。

“地球人”立法禁止逃亡,还把程心选成执剑人,于是太阳系被二向箔压成饼。

实际上,这两部作品的核心思想是一致的。但是我搞方学嘛,嘿嘿嘿嘿……

user avatar

记者:你为什么要天天走穴?

大刘:没有钱了,肯定要走穴啊!不走,不走的话没有钱用。

记者:那你不能继续写书吗,有手有脚的。

大刘:写书那什么…写书是不可能写书的,这辈子都不可能写书的,想点子又想不出来。

记者:那也不至于出几十本选集吧。

大刘:就是把老作品排列组合出选集,才能维持的了生活这样子。

记者:你觉得走穴感觉怎么样?

大刘:走穴像回家一样。

记者:你干嘛不回家呢?

大刘:我一年回去…大年三十晚上都不回去,就平时家里出点事,就回去看看这样子。

记者:那你觉得在家里好还是走穴好?

大刘:走穴的感觉呢…走穴的感觉比家里感觉好多了。

记者:为什么?

大刘:在家里一个人好无聊,都没有朋友玩,写书也写不出来。上了节目个个都是人才,说话又好听,嚯哟,我超喜欢走穴的。



过千赞了,谢谢大家!对于评论区里个别义愤填膺的人,有必要说明一下,“走穴刘”是磁铁圈子里的老梗了,就像“坑神马丁”一样,是一种表面戏谑、实则亲昵的调侃,不是黑,不是黑,不是黑,我们非常乐于在媒体上看到大刘的身影,尤其是对我这种从sfw上的《地火》开始看大刘的铁粉,别说走穴了,他就是开个直播吃烧烤,我也会无脑打钱的好吗?

user avatar

作为IP持有者,刘慈欣名利双收的日子可能才刚开始。

但作为一个创作者,虽然没有宣布封笔,但他的创作生涯结束了也很正常。


刘慈欣大约从1985年(22岁)就开始摸索创作科幻小说,但1999年(36岁)之后才进入盛期,2010年(47岁)之后基本停止了创作,只有零星短篇。

这是一个作家寻常的周期,和人自身脑力体力的状态有关。

虽然也有少数作家是比这早或者晚,但总体来说巅峰期都是这个年纪。

比如大家熟悉的金庸,31岁开始连载武侠小说,48岁封笔。


(是不是因为中国科幻小说界有王晋康这个老当益壮的例子,所以会让人产生“五六十岁也能高产”的错觉?)

user avatar

12.17补充

为什么对《三体》讨论的很多,对《球状闪电》的关注要少些? - 冀钦的回答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3589

感谢 @Blue Space 提供的连接,上面是大刘在创作《球状闪电》时误以为自己身患绝症绝症的出处。



9.5补充:

关于大刘被误诊绝症这件事,我是在几年前知道的,时间太久已经忘记是什么渠道获得的消息,只记得有这个事情。但是百度现在完全找不到相关的文章或话题提到这件事,评论区也有些人知道这件事,确定了这件事不是空穴来风。

所以如果有人能找到相关的描述,欢迎在评论区补充!

以下是原文:


没几个说到点子上的,我先说一句,刘慈欣的确是江郎才尽了!

如果是大刘的忠实作者,其实可以发现,在《三体》之前的作品大多是脑洞大开的,文笔非常轻快,纯粹是秀刁钻的角度。

比如《超新星纪元》和《带上她的眼睛》等,可以说是无忧无虑的创作。甚至《超新星纪元》里有很多无厘头的描写风格,就像在看一场闹剧。除了最后交换国土有些震撼,倒真的没什么记忆犹新的情节了。

然后,大刘一直这么轻松的写作,直到《球状闪电》

这本小说突然出现了理科生不应该有的浪漫在里面,可以说是对感情描写最生动的一本小说,甚至包括了很多对生与死的深度思考。为什么一个理科生突然会出现这种感悟和理解呢?

原因是那时候大刘被医院误诊,以为自己得了绝症。

照道理来说,第一时间应该是去大医院确诊,但是大刘这个人现实生活中是个很闷的人,交心的朋友也不多,就自己闷在葫芦里,默默地创作了《球状闪电》。一个结婚刚刚十年不到的男人,生活处在蒸蒸日上的正轨,突然被诊断为绝症,这该是多大的打击。

《球状闪电》中,最令人熟知便是小说结尾处的量子玫瑰。在黑暗中静静的散发着香味,但是你想去找它的时候却又消失不见。这正是大刘在小说中对妻子对孩子的遗言,自己即便不在了,也会默默的守护家人。

小说完稿后,大刘鼓足勇气,又去医院复查,结果自然发现是误诊,自己只是小毛病而已。这让大刘如释重负,同时也感叹人生苦短,紧接着便有了《三体》的创作计划。

《三体》是世界科幻史上绝无仅有的一部作品,经历过生死考验的大刘觉得自己不能再这么摸鱼。脑子里的硬货这么多,要是慢慢挤牙膏,真的挤到一半自己身体出问题了,那世人就再也看不到自己精彩的构思了。于是他将自己毕生所学,以及所有的创意构思,全都一股脑塞进一个故事里。没有哪一个科幻作者会一次性把自己的点子用光,饭要慢慢恰才行。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在看完《三体》后都会疑惑,为什么每个面壁人的计划不写成独立的小说。四个面壁人的计划都完全独立并且非常工整,风格迥异,因为它们在大刘构思之初很有可能的确是四本小的大纲。甚至三体每一部之间都有着巨大的风格差异。

大刘就是这么一个实诚的人,不管你喜不喜欢,也不管自己专不专业,《三体》里实在塞了太多太多的东西。里面有大刘擅长的基础科学,也有不擅长的高低维度理论。看到最后,《三体》给我的感觉不是小说,而是一部编年史。大刘只是把自己脑子里一切的一切,以一定顺序排列展示给我们看,展品太多,以至于逐渐失去了主题,只不过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记录发生的事实而已。

总结,《三体》已经用尽了大刘所有的构思,当然这并不妨碍他有新的想法。大刘曾经说自己所有的作品都是来自于对亚瑟·克拉克的拙劣模仿,或许随着科技的逐渐进步,他又会从生活中各个地方领悟到更多的灵感也说不定。

user avatar

因为他有点子洁癖,据说新作已经写了十几万字了,发现撞点子又被他废了(不记得在哪看到的了,也有可能是谣言)。如果是真的,呼吁大刘赶紧治好点子洁癖,现在信息时代,我认为不撞点子是比较难的了,以前网络不发达的时候,只要大刘没看到过他就可以认为没撞,而一个人的阅读量是有限的,所以保持这个洁癖是很容易的。但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可能他一搜自己想到的点子就会发现某个冷门作品已经使用过了。举个例子前段时间流浪地球火了后,扒出一个日本冷门动画片以及一个台湾作家在大刘之前用过这个点子,在大刘创作流浪地球的年代,他不太可能接触到这些,所以他当时写出来了,但要是现在,他搜一搜就可能搜到这些冷门作品然后就放弃这个点子了。

user avatar

懒得写缺热情或者三体大火造成压力

点子文学一说顶多能解释他不写长篇,但其实他这辈子就那么几本十万字以上的小说

全频段阻塞干扰,乡村教师,地球大炮,镜子,西洋,这些能把科幻粉爽的反复高潮的短篇,其实根本没什么特别的点子在里面

能把稀松平常写烂了的点子写出花来,所以他是大神

有这能耐因为,他文笔真的好啊!

user avatar

我提一个非常恶毒的可能性:刘慈欣的新作可能没有过审,现在正在想办法删改以避免政治敏感。

虽然刘慈欣在大红之后经常被标榜为体制派作家,小粉红精神领袖。然而真正关注过他早期作品的人都知道刘慈欣经常会写些缓则的东西,然后因为通不过就不得不改内容。超新星纪元改了五次,从20世纪改到21世纪,改到最后一版因为计算机技术普及太快连设定都改了不少。

全频带阻塞干扰干脆写了两遍,中国一遍俄国一遍。然而我没记错的话科幻世界曾经提醒作者外国可以写,但尽量不要写苏联和俄国,所以这个招式很有可能现在已经不通用了。

中国2185干脆发不出来,内容实在是太恶毒太刺激了。

所以刘的新作现在很可能因为政治敏感根本发表不出来,连诉苦都没法诉 。然后只能一遍遍改,甚至不得不推倒重写。至于这是真是假,只能等到新作出来后才能确定了。但如果这是假的,我希望这是真的,如果这是真的,我希望它更牛逼一些。这样我们就可以自豪地宣传,下一个雨果奖是如何被扼杀在摇篮里的了 。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刘慈欣长时间没有推出新作品的原因,这是一个科幻迷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创作的规律、作者的个人情况、市场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虽然刘慈欣本人并未对此进行过非常详尽的公开解释,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推测和分析,力求提供一个相对详细的说明:一、 创作的规律与高产的难度: .............
  • 回答
    刘亦菲作为一位家喻户晓的明星,拥有出众的容貌、精湛的演技和广泛的影响力,吸引了无数粉丝的喜爱。然而,关于她为何没有被“富豪一掷千金”的猜测和讨论,其实涉及到了多方面的因素,远非简单的“是否被追求”可以概括。下面我将从几个角度详细解读这个问题:1. 刘亦菲的个人价值观与生活选择: 事业心与自我价值.............
  • 回答
    刘慈欣在《三体》系列等作品中,确实阐述过一个令人深思的观点:所有能够成长起来的文明,最终都会走向星舰文明。 这并非一个随意抛出的论断,而是建立在他对宇宙规律、文明演进以及生存挑战的深刻洞察之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1. 宇宙的广阔与生命的渺小: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宇宙的尺度。银.............
  • 回答
    长坂坡一役,刘备的狼狈逃窜,仓促撤离,确实让人捏一把汗。但话说回来,在那样危急关头,刘备并非毫无章法,他心中自然是有盘算的。至于为什么认为江陵能够接纳他,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当时的江陵守将——糜竺。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往前拨一拨,看看刘备和糜竺之间那份深厚的渊源。糜竺,这.............
  • 回答
    《中国机长》中,刘长健之所以选择在四川双流国际机场而非军用机场迫降,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综合考量,绝非一时冲动或个人偏好,而是基于他对整个事件的判断、对机组人员及乘客安全的最高优先级以及对现实情况的精准分析。首先,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安全是压倒一切的考量。 国际机场的成熟保障体系: 双流国际机场作为.............
  • 回答
    刘亦菲的粉丝,说到“长情”这两个字,确实是再贴切不过的形容了。这可不是一句空泛的赞美,而是渗透在她出道这些年里,一点一滴积累下来的真实情感。你想想,她从那个灵气逼人的王语嫣,到英姿飒爽的赵灵儿,再到仙气飘飘的小龙女,几乎是承包了一代人的“神仙姐姐”梦。那个时期的她,颜值简直是降维打击,是多少少男少女.............
  • 回答
    汪峰老师在《中国好歌曲》的舞台上,曾经说过一句让很多人印象深刻的话:“我挺害怕看见刘文天长发的样子。” 这句话背后,其实隐藏着汪峰对刘文天音乐风格和个人魅力的深刻理解,以及一种复杂的情感。首先,我们得明白当时刘文天在舞台上的形象。他以一头标志性的长发示人,这头长发不仅是他外形上一个极为显著的特点,更.............
  • 回答
    东汉末年,刘备集团的力量远不如曹魏和孙吴,为了对抗强大的曹操,孙刘联盟应运而生。这个联盟的基石,在于共同的敌人和对天下大势的判断。孙刘联盟并非牢不可破,其内在的张力,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借荆州”这一事件上。从战略思想的角度来看,孙刘联盟最初的目标是一致的:先联合抗曹,然后再图谋天下。孙权和刘备都明白.............
  • 回答
    关于吕雉为何放过刘邦的长子刘肥,这个问题背后牵扯着复杂的政治考量、人伦关系以及吕雉自身的权谋。虽然史书对吕雉屠杀刘邦众多儿子这件事有记载,但说她“杀了很多”是有一定夸大的成分。更准确的说法是,吕雉对刘邦的儿子们,尤其是那些被立为藩王的,进行了残酷的政治斗争,导致其中一些人非正常死亡,但长子刘肥确实是.............
  • 回答
    小时候看《三国演义》觉得刘备是仁君,长大后再看却觉得他更像一个伪君子,这种感受并非个例,而是许多人在阅读和理解《三国演义》过程中常见的转变。这种转变的背后,是我们阅历的增长、认知的深化以及对“仁君”和“伪君子”这两个概念理解的演变。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为什么长大后看待刘备会有这样的转变: 一.............
  • 回答
    说曹操在长坂坡错失杀死刘备的“最好机会”,这观点颇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脑海中挥之不去的一个经典场景。但要深究的话,我倒觉得,长坂坡或许是曹操“有可能”抓住机会的地点,却未必是绝对意义上的“最好”机会。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得把时间线拉得长一些,看看曹操和刘备之间的几次关键对决,以及长坂坡这场仗到底是.............
  • 回答
    徐雷执掌京东,刘强东聚焦乡村振兴:一场战略转身的深层解析京东集团近日宣布,原首席执行官(CEO)刘强东将卸任CEO一职,由原总裁徐雷接任。同时,刘强东将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京东公益基金会的乡村振兴事业中。这一人事变动和战略调整,无疑是京东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对京东乃至整个行业都将产生深远的.............
  • 回答
    刘慈欣和唐家三少都是中国文坛的佼佼者,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他们在收入上存在显著的差距,这其中涉及多方面的原因。以下将尽量详细地分析:一、 创作领域和市场定位的不同 刘慈欣:科幻文学的“独孤求败” 领域: 刘慈欣是纯粹的科幻作家。他的作品,尤其是《三体》系列,以宏大、硬核、深刻的科.............
  • 回答
    刘慈欣之所以能被誉为中国科幻界的“第一人”,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必然结果。他的崛起,是中国科幻产业从萌芽到繁荣的关键时期,他本人更是以一人之力,将中国科幻推向了世界舞台的中心。要细致地剖析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解读。首先,他以无可匹敌的想象力与宏大叙事,填补了中国科幻在“硬度”上的.............
  • 回答
    刘慈欣之所以被称为“大刘”,这可不是什么官方封号,而是科幻迷们,尤其是中国科幻迷们给他的一个亲切又带着几分敬意的昵称。这背后有着不少故事和原因,咱们不妨一点点掰扯开来。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浅显的原因,就是他名字里的“刘”。大家叫他“大刘”,就像叫其他同姓长辈或者在某个领域有成就的人一样,是习惯性的称呼.............
  • 回答
    刘慈欣作为一个科幻作家,被“黑”的现象确实存在,而且原因复杂,涵盖了作品解读、个人言论、价值观输出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讲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一步步来拆解。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什么叫“被黑”。在网络语境下,“黑”通常指的是负面评价、批评、攻击,甚至是指被恶意解读、放大缺点、歪曲事实。刘慈欣作为一位在中国乃.............
  • 回答
    我理解你对《三体II》中黑暗森林法则的质疑,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引人深思且有争议的设定。很多人都会有和你一样的感受,觉得这个法则在现实逻辑或者其他角度上看,似乎有些站不住脚。我试着从几个你可能会觉得“不成立”的点来展开,希望能和你一起探讨:首先,关于“猜疑链”和“技术爆炸”的假设,是否过于绝对?黑暗森林.............
  • 回答
    确实,即便在刘慈欣的科幻迷群体中,也偶尔能听到关于他文笔的讨论,甚至有些人会直言“文笔不好”。这并非全盘否定,更多的是一种基于阅读体验的细致评价。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拆解开来看,从几个层面聊聊:1. 语言的“纯粹”与“朴实”:刘慈欣的文字,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它往往服务于他宏大叙事的需要,非常“.............
  • 回答
    《三体》系列读完,很多人都会有一个挥之不去的疑问:为什么刘慈欣没有给太阳系一个“好”的结局?在第三部《死神永生》的最后,我们眼睁睁看着它走向了那个令人扼腕的命运。要回答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说刘慈欣“没给”,而是他以一种近乎残酷的现实主义,甚至是宿命论的方式,揭示了宇宙文明生存的残酷真相,而太阳系的结.............
  • 回答
    刘慈欣的《三体》系列之所以被很多人批评文笔,主要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与传统文学标准和主流审美存在差异这是最核心的原因。《三体》的文笔并非不差,而是它更偏向于硬科幻小说特有的风格,而这种风格与许多读者习惯的、更注重情感细腻、语言优美、人物刻画深刻的“传统文学”或“主流文学”作品有所不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