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手上有94年到2009年的科幻世界。柳公子的2000年科幻世界黄金时代最爱读,07年之后科幻世界开始食之无味,08年之后又习惯性购买了一年,大约09年之后就只买不看了。10年左右腿坑再没看过。
简单地说,90年代的科幻世界,介于故事会和先锋青年文学之间。有的科幻小说根本就没法看,基本就是故事会里寡妇村奇案最终凶手是王麻子做出来的机器人。还有的小说甚至不亚于王小波,灵光乍现先锋无比,但是很难说这些小说有什么“科学”味道,只是单纯的那个时代的先锋小说罢了,而且作者往往就是灵光一闪之后就再也见不到了。
2000年前几年的时候大角崛起,开始喊“科幻奇幻不分家”“软科幻硬科幻之争很傻,小说才是第一位的,科学理念什么的要为小说服务,单纯追求纯技术流不可取”。背景就是科幻世界占了高考作文的光,瞬间崛起,再加上中国的一些传统惯性,认为科幻小说没有科学打底子就不行,颇有一些文以载道的味道,以至于科幻很久被化成了低幼科普读物的范畴。大角那时候就是想跳出来。
那个时候和科普流对立的软科幻印象里代表的就是水妖精,写了几个小说基本与其说是科幻,不如说是奇幻北京的青春美文,细腻咬人的文笔很吸引人,但是这些作品是在都是小豆腐块,体量撑不起来大故事。
另一个银河奖的得主(好象是呀呀?记不清了)写的比水妖精长一点,也形成了世界观,但是一样说不上是“科”幻,讲的是女娲九尾狐龙凤都是外星人,在宇宙里另一颗星球写山海经。印象里第一部小说好像是地球一个实验室爆发了生化危机,主角是个废柴,有一天一只外星九尾狐从天而降被主角捡了,然后狐狸变成了他老婆,再然后两人打BOSS拯救世界,狐狸养了几十年伤之后两个(虐狗的)男女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这个也说不上什么科学成分,和起点小说也没啥区别。
最后大刘能脱颖而出,除了高产之外,就是大刘真正用了科学的思维模式来解构小说的世界观了。大刘之前,科幻世界的小说八成都是男男女女谈恋爱才是主旨,或者是主角寻宝逃命的惊悚冒险。基本上,把科学背景换成古代魔法没啥维和。
而大刘的科幻小说,在他成熟之后,基本上科学的模式是无可替代的。
大刘写球状闪电的时候也很惊悚,前期到处都是“死人复活”的阴影,但是大刘没往惊悚里一直挖,而是很快就揭秘:并非死人复活,甚至那些人都不能说是死了,那些人只是被转换为量子状态了。整部小说主角的目标一致很明确:把握住不可把握的球状闪电,不管他是高温火球还是量子转换。惊悚的成分是佐料,理科生的实验室摸索的科学精神始终如一。
同样的,韩松(应该没记错吧?)也写了一个地铁惊魂,地铁一开就无尽头了,车厢内的世界开始急速进化,唯有跳出车厢的人能够观察到。用量子观察完全可以说的通,但是地铁是怎么进入量子状态的?韩松没写清楚,所以最后整个小说还是一个惊悚小说,没啥“科学”味道,这个小说剥去科幻外皮,投稿鬼故事完全没问题,里边的各种“科学”元素完全没有不可代替性。
与其说大刘是第一人,不如说写科幻的,真正具有科学精神的,只有大刘一个。
这么多赞真不好意思。
雨果奖对于大刘的小说只是一个小小的注脚。我再补充一点新的认识吧。
大刘是彻底改变了科幻文学定义的人。
在大刘之前,科幻小说事实上并非“科学幻想”,而是“科技幻想”。
以星球大战为代表的冒险类科幻,其实不过是披着科技外衣的骑士故事。把城堡换成星球,把剑换成激光的,仅此而已。
以银翼杀手为代表的科幻文学,开始探讨的是科技伦理。所依托的依然是现实中的种族、文化等概念进行延伸。
事实上,大刘是一个极其有野心的作家。他很早就在突破科技幻想的筐臼。
如果要写文学史,那么《球状闪电》是不可忽略的,因为他探讨的是科学问题:如果微观世界的规律在宏观世界存在,那么世界将会怎样?
而《三体》事实上是这个路径的华丽展开。
《三体1》如果说依托的情感线索还有大国竞争之类的影子,到了《三体2》就开始认真推演宇宙文明之间的伦理,这个已经是脱离了我们现有的历史经验。
《三体3》与其说是一部小说,更不如说是一个以亿年为跨度的预言书。
《三体》小说的出版,是对整个科幻文学的降维打击。他完全推演出了整个宇宙的未来和人类的处境。在它这里,以前的所有科技幻想都成了渣渣,而未来的科学幻想,又被罩得死死的,未来的科幻小说作家除了给他做注脚,别无选择。
同时,在如此严密的逻辑框架之下,现实主义文学那点东西,只要一抬头,面对大刘也得低下去。
宇宙的故事都讲完了,人类还有多少故事可讲?
所以,我说大刘封圣并不是胡吹乱捧,什么雨果奖乃至诺贝尔,也只能给他做注脚而已。
仅此而已。
再补充一点吧:大刘是一个价值观极其清晰,视野极其辽阔,写作手法自成一体的作家。
他不仅仅是中国科幻第一人,甚至完全有资格称为中国当代文学第一人。
《三体》的主题极其明确:局限性的沉迷必将走向毁灭。
整个三部曲就在讲圣母婊如何一步步毁灭人类乃至毁灭宇宙。
他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个讲宇宙残酷真相袒露于世人的作家。仅凭这一点,我们有信心看到,他必定是世界文学史上与莎翁平级的人物。
大家可能忽略了一个事实。
刘慈欣是建国以后,唯一一个完全不舔菊西方价值观,不卖惨,不卖穷,不刻意展露愚昧,不攻击体制,而获得整个西方社会认可的作家。
这个意义上讲,刘慈欣是当今中国最伟大的作家,完全够格。
很多人说《三体》点子太多,大刘不计后果,我寻思有点不对头。
《流浪地球》整个电影长达2小时,获得票房46亿人民币,而《流浪地球》只是借助了刘慈欣原作《流浪地球》里不到300字的一段,而《流浪地球》里原作还能拿出来拍的有多少?
雪原奥运会、主角父母和主角以及加代子的爱恨情仇,地下城的建造,叛军的爆发,宇宙舰队(原文里是有宇宙舰队开小行星)的一堆东西。
刘慈欣跟其他科幻小说作者最大的对比就是,其他科幻小说作者大多数是在现实的基础上给你造一个社会出来,刘慈欣很多作品是真真的开天辟地。
他是开天辟地给你一个新的世界和时代出来,自然很多都是点子包袱扔里面,随便挖出一个东西就能写文章拍电影了。
而且三体的很多点子很多人还是低估了他的含量。
我举个例子,罗辑在二维化之前说了一句:“把字刻在石头上!”
就这七个字,王晋康有一篇相关的小说,叫《决战美杜莎》,字刻石头上就是这篇小说的核心,各位可以去看看,刘慈欣随手丢了七个字,王晋康拿着七个字写一篇中篇,感受一下。
当然,也可能是大刘从王晋康那里得到的启发,但两个人互相交情应该还不错,我只是想表达一下两个人在点子这方面的差距。
说句不客气的话,三体三和前两部压根不是一个概念的,高Way那个跌入黑洞就够很多作者写一篇中篇了,为了抵抗光粒打击的木星背面城市拍电影给整出个三部曲来毫无压力,包括那个十万人派对都能给你整两部艺术片。
破解云天明故事那段几万字的剧情能拍出两部电视剧不带喘气,死神永生这本书才37万字,但说实话从里面整出几十部电影电视剧跟玩一样,能撑起中国影视圈玩十年都不止。
刘工豁出去了呗,一个汉堡的钱人家给你一全家桶还是plus版的。
《球状闪电》也是大刘的代表作,其核心构思就是围绕着宏原子展开的。也足够扯出来一部中篇。
《三体》可好,什么引力波、黑暗森林、安全声明、光粒打击、水滴、二向箔、归零者、高维空间……随便哪一个单独提溜出来都能单写一本。结果刘工抱着一副不过了的决心给你全码一盘儿里了。
就好比斗地主起手一个王炸,然后四个二,然后10JQKA……轰你个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靠,看完《三体》就跪了,原谅我是个不爱看科幻小说的女生,身边也很少有科幻迷,但是大刘凭借他的《三体》,给一个眼光狭隘的女生建立了一个宏大的宇宙观。
《三体》这本书没有很华丽的词藻,就是平平淡的讲述,但是这平淡的用词下是一个宏伟的宇宙空间。
《三体》的第一部,可能只是入门级别,印象深的就是书里的三体游戏和红岸计划,通过游戏展现一个外太空文明,一个不稳定的文明——三体文明,这个星球面临着三个太阳,随时有可能灭亡。而红岸计划,一个地球普通的女人(或许也并不普通,她经历了太多的痛苦,早年文革的打击和后来劳改经历的背叛,晚年的丧女之痛),和三体文明里一个低等的监听员,几次对话就替人类文明和三体文明做了选择。
我最爱的是《三体》的第二部,真的太爱罗辑这个人物了。他就是一个小人物,担不起什么大任,甚至有点贪生怕死,但是最后就是这个小人物成了人类的救世主,凭一己之力争取到了人类与三体谈判的机会,最后给人类争取了活下去的机会。
那些二话不说就无私奉献的人,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是在面临生死,个人利益和人类利益面前,我想大多数人都会挣扎,都会犹豫,这样的煎熬是错吗?我觉得正是这样的煎熬,才让我感受到这个人物的血肉。
《三体》第二部里的两条定理:“第一,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第二,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宇宙中的物质总量保持不变”。大刘厉害的就是能让读者感觉到即使在讲科幻的故事,也能让你对现实有所思考。在极端情况下,为了生存,要不要人性,毕竟“失去兽性,失去一切”,而一种文明也不可能无限制的扩张。
《三体》的第三部,却像是你以为已经看到宇宙了,其实你看到的只是一个小小的银河系。二向箔,降维打击,像是打开了另一个世界(感觉有点像俄罗斯套娃,哈哈哈)。
所以《三体》不仅给我建立了一个宇宙观,更激起了我对科幻小说的兴趣,在我心里,大刘是第一。
我说个让我惊掉下巴的事。
去年,共和国70周年成就展在北京展览馆开展,我跑去看了。
那是对从建国以来,70年时间里我国各方面取得的成就的一次集中展示,涉及面太广,而展厅又面积有限,所以,真的是寸土寸金。
能在展览里露个面有几句话介绍,都是不得了的事,很多我们从教科书上学到过的知名作家,什么余华啊,格非啊,方方啊,我印象中在展览里连名字都没出现过。
然后!我居然看到了刘慈欣!
一个人占了一个展柜,还放了他的三体全集。
要知道这个展览几乎可以算是建国以来分量最重的展览了,每个方面都是要平衡的,比如农业,卫生,军事,经济,文化等等,每个方面下又分很多领域,都是要照顾到的。
刘慈欣能出现在那个地方,已经证明他的历史地位了。
另,这种国家级展览,基本是无数领导层层报审,各部门联合研商,所以不可能是几个工作人员喜欢刘慈欣就放上去的。
知乎老是把三体相关的问题给我刷出来,很长时间没回答相关的问题了,这个问题就答一个吧。
为什么能成为第一人?主要就是下面的原因咯:
工程师+事业性单位+看着老苏联走完历程+长期科幻圈内的交流+短篇积累+生死抉择
知道大刘的应该是知道上面意思的,尤其是最后那个扳机,彻底触发了作家的创作欲。于是顺手推舟的将自己前期的短篇进行了梳理与整合,在生命思考的宏大架构下,一切都合理起来。
由于作家的社会经历,在认可英雄的前提下,也深刻理解大众是推动历史进程的绝对力量。这个与早期宗教式(基督教,东正教都有圣人)的圣人科幻形象有鲜明的对比,无疑拓展了科幻作品的人文范围,使得科幻更加接地气和市民化,这是东方文化对科幻界的助力。
安德的游戏,电影都看过了吧,去看看安德的家庭背景,整个故事有点像兄弟姐妹闹矛盾,惹得世界乱糟糟的意思。顺带吐槽一下新时代的夏洛克,最后整的也是一家兄弟姐妹大闹不列颠。正反各一个代表,然后还有一个中坚力量,亦正亦邪,把科幻家族三国戏给充实起来。
火了多少年的星球大战,真的不知道讲的什么,讲来讲去都是那一小撮天赋神权的贵族之间的爱恨情仇,最后无非就是野心将整个贵族群体摧毁,岁月不再静好。几十年下来,曼达洛人一出来,风评就很不错,为什么?因为这里暂时没有贵族,而是拿钱办事的游侠。其实,很怕后面这个曼达洛游侠又变成了失落的王子,前面的角色回忆已经有了一些不好的苗头。
日本二次元的科幻,动画看了些。只记得高达扎古杨威利,就杨威利角色的人生历程,感觉挺像一个人,六祖慧能,普通人(文盲),机缘,开悟,逃亡,开宗。而日本的科幻有个很烦的地方是撒,讲着讲着就来个“心”“悟”,然后整个故事的宏大目标就没了,虚化了,最后就成了“我来过,我感悟过”转进到戛然而止。
为撒前面举的例子时不时冒出宗教的影子,因为现在大刘已经被众人推到了这个封神的位置,他就是那个罗辑。
始于教室,终于教堂,历史的进程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