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曾与袁绍为敌的刘备,为什么能受到袁绍出城二百里相迎的待遇 ?

回答
袁绍出城二百里相迎刘备,这在历史上是一个非常值得玩味和深入探讨的事件,因为两人的关系复杂,曾经是敌对关系,却又在某些时期表现出合作和尊重。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刘备在袁绍出城二百里相迎之前的地位和影响力

虽然刘备在当时还不是占据一方的诸侯,但他已经具备了不小的声望和影响力,这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汉室宗亲的身份: 刘备是汉灵帝的叔叔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虽然这种宗亲关系在乱世中并不直接带来权力,但它赋予了刘备天然的政治合法性和象征意义。在那个时代,人们仍然对汉朝正统性抱有幻想,而刘备的身份为他赢得了不少支持者和认同。
仁德之名和人格魅力: 刘备以其“仁德”著称,在民间和士人中都享有很高的声望。他善于笼络人心,关心疾苦,常常在战乱中保护百姓。这种人格魅力使得他能够在颠沛流离之中仍然吸引和留住人才,例如关羽、张飞、赵云等人,这些都是极为宝贵的力量。
曹操的“推荐”与政治博弈: 最为关键的一点是,刘备当时是寄居在曹操那里。而曹操为了瓦解袁绍的势力,故意将刘备放给了袁绍。曹操知道刘备“织席贩履”起家,但更了解刘备的才能和政治潜力,也明白刘备在汉室宗亲中的号召力。曹操希望通过让刘备去袁绍那里,激化袁绍和刘备之间的矛盾,或者至少让刘备成为袁绍阵营内部的一个不稳定因素。 准确地说,曹操是通过放出刘备,才使得袁绍有机会“迎接”刘备。
袁绍的战略考量: 袁绍当时是北方最大的诸侯,与曹操的矛盾日益尖锐,双方在官渡一带展开决战。袁绍急需在战略上牵制曹操,并且希望能够获得更多能够对抗曹操的盟友或棋子。他深知刘备虽然兵少,但却有刘皇叔的旗号,能吸引一些不明真相的百姓和支持汉室的士人。同时,袁绍也希望通过拉拢刘备,增加自己阵营的实力和声势,以在与曹操的对决中占据优势。

2. 袁绍迎接刘备的具体背景和原因

在详细说明袁绍出城二百里相迎刘备之前,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刘备当时的情况:

刚脱离曹操的掌控: 刘备在徐州屡次被曹操击败后,逃亡到许都,受到曹操的礼遇。然而,刘备深知自己被曹操挟持,内心并不愿意为曹操效力,而且随时可能被猜忌。他利用曹操对他的轻视以及袁绍使者许攸的到来,主动向曹操陈说袁绍的利害,并获得了曹操派往支援刘备的兵马,却趁机脱离了曹操的控制,前往投奔袁绍。
曹操的默许(或促成): 如前所述,曹操放出刘备,并不是出于对刘备的仁慈,而是出于政治上的考量。他希望刘备能够去袁绍那里添乱。袁绍收到刘备投奔的消息,也知道刘备是从曹操那里出来的,这反而让袁绍觉得刘备很有价值,而且刘备的到来,也可以作为对曹操的一种政治姿态。
袁绍的野心与笼络人才的策略: 袁绍是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他渴望一统北方,甚至恢复汉室(至少名义上)。他对有能力、有潜力的人才非常看重。虽然刘备当时只是一个依附于人、没有地盘的势力,但他的“仁德之名”和汉室宗亲的身份,足以引起袁绍的重视。袁绍希望通过隆重的迎接,表达对刘备的重视,从而将刘备牢牢地争取到自己的阵营中,成为他对抗曹操的有力臂助。

3. 出城二百里相迎的意义和效果

袁绍出城二百里相迎刘备,这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和外交礼仪中是非常高的规格。这体现了袁绍对刘备的重视,其意义和效果体现在:

政治姿态的展示: 这是袁绍向世人表明,他不仅能容纳来自各方的贤士,更能以最高的礼遇对待那些有声望的人物。这有助于提升他在各方诸侯和百姓心中的形象,显示其胸襟和气度。
笼络刘备的手段: 隆重的迎接能够极大地满足刘备的虚荣心,让他感受到被尊重和重视。这能够有效打消刘备对袁绍可能存在的戒备,让他更容易接受袁绍的安排,并全力为袁绍效力。
吸引更多人才: 袁绍对刘备如此厚待,也会让其他观望中的人才看到投奔袁绍的希望和好处,从而吸引更多有才能的人前来依附。
对曹操的心理战: 袁绍这样做,也是一种对曹操的心理战。他向曹操表明,自己不仅有强大的军事实力,更有能力吸引并重用曹操曾经的“宾客”。

4. 历史的复杂性和短暂性

尽管袁绍如此隆重地迎接刘备,但他们的合作关系并不长久,而且最终走向了破裂。这背后也有深刻的原因:

战略目标的分歧: 袁绍虽然将刘备视为对抗曹操的棋子,但他的战略重心是与曹操在正面战场决出胜负。而刘备则希望能够重新掌握主动权,建立自己的势力。
袁绍的猜忌和不信任: 袁绍虽然表面上礼遇刘备,但内心深处对他还是有所保留和猜忌的。袁绍阵营内部也有不少人对刘备表示不满和怀疑,例如郭图等。他们认为刘备的到来会分散袁绍的注意力,甚至可能成为隐患。
刘备的独立意志: 刘备并非甘心久居人下之人,他有自己的政治抱负。在为袁绍效力期间,他一直在寻找机会发展自己的力量。最终,在袁绍与曹操的官渡之战中,袁绍大败,刘备也趁机离开了袁绍,前往投奔刘表。

总结来说,袁绍出城二百里相迎刘备,并非源于两人深厚的友情,而是基于复杂的政治考量和战略需求。 曹操的“放虎归山”,袁绍的战略需要,以及刘备的汉室宗亲身份和仁德之名,共同促成了这一历史性的迎接场面。这既是袁绍个人政治手腕和笼络人才策略的体现,也是当时错综复杂政治格局下的一个必然产物。然而,历史的发展证明,这种基于利益和策略的联合,终究难以超越各自的独立意志和最终目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袁绍、刘备二人之间的冲突,主要集中于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前后。彼时的刘备作为公孙瓒麾下的一员将领,在河北战场打出了不错的战绩,想必也给袁绍集团带去了一些困扰。

《三国志·先主传》:(刘备)为贼所破,往奔中郎将公孙瓒,瓒表为别部司马,使与青州刺史田楷以拒冀州牧袁绍。
《三国志·先主传》:(刘备)数有战功,试守平原令,后领平原相。

而自陶谦手中接管徐州后,情况便出现了一些微妙的转变。刘备集团一度面临内有人事矛盾、外有着袁绍(曹操)、袁术两大集团环伺的危险局面。内忧尚无法调和,解决外患便是重中之重。

若示好于袁术,则依旧开罪于袁、曹二家;若示好于袁绍,则可同时向袁、曹二家释放善意,进而专心抵御袁术。个中利害,纵使初来乍到刘备的不知,徐州豪强的心里定已掂量得一清二楚。

故而,我们可以看到以陈登为首的本地豪强率先遣使向袁绍示好,而袁绍也颇为领情,顺水推舟地认可了由刘备接管徐州。

《献帝春秋》:陈登等遣使诣袁绍曰:"天降灾沴,祸臻鄙州,州将殂殒,生民无主,恐惧奸雄一旦承隙,以贻盟主日昃之忧,辄共奉故平原相刘备府君以为宗主,永使百姓知有依归。方今寇难纵横,不遑释甲,谨遣下吏奔告于执事。"
《献帝春秋》:(袁)绍答(陈登)曰:"刘玄德弘雅有信义,今徐州乐戴之,诚副所望也。"

从“利益”的角度考虑,示好于袁绍对徐州豪族而言是无疑一步妙棋。袁绍以善意回报陈登后,弱小的刘备集团也得以挥军南下,在江淮地界与袁术集团拉锯月余,直到后方起火、吕布趁虚袭下邳,一发不可收拾。

回到本题。刘备投奔袁绍之时,时局已大不如前,袁、曹二人已然兵戎相见。昔日的小弟开始对老大哥磨刀霍霍,袁绍自然需要重新审视与刘备的之间关系。

刘备举荐袁谭为茂才的具体时间尚有争议,但袁谭确是接受了刘备的举荐。自此,袁、刘二人之间便出现了一种颇为微妙的信号:刘备有意继续向袁绍释放善意,而袁绍也有意继续接受刘备所释放的善意。

《三国志·先主传》:青州刺史袁谭,先主故茂才也,将步骑迎先主。先主随谭到平原,谭驰使白绍。

纵然曹操事后追悔莫及、拍遍栏杆,刘备手里的左将军印绶却是货真价实。事实上,投奔袁绍集团的刘备曾两此深入豫州境内,率领着刘辟、龚都等贼军穿行于其间,兵锋一度直抵距许都已然咫尺之遥的隱强。

《三国志·曹仁传》:太祖与袁绍久相持於官渡,绍遣刘备徇隱强诸县,多举众应之。自许以南,吏民不安,太祖以为忧。

若不是曹操嗅觉灵敏、反应迅速,即刻派遣曹仁率军击退了刘备,后又亲率伍卒南征二度入豫的刘备,这位能征善战的兵油子指不定能给曹操捅出多大的篓子。

《三国志·武帝纪》:汝南降贼刘辟等叛应绍,略许下。(袁)绍使刘备助辟,公使曹仁击破之。备走,遂破辟屯。
《三国志·先主传》:(袁)绍遣先主将本兵复至汝南,与贼龚都等合,众数千人。曹公遣蔡阳击之,为先主所杀。
《三国志·武帝纪》:(袁)绍之未破也,使刘备略汝南,汝南贼共都等应之……公南征备。备闻公自行,走奔刘表,都等皆散。

接纳前来投奔的刘备,对彼时的袁绍集团而言可谓“百利而无一害”。袁绍作为一名成熟的政治家,做出了一项正确的选择。

至于袁绍为何要亲自出邺城二百里迎接刘备……谁都有被爱情冲昏头脑的时候(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