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曾与苹果在美国有分庭抗礼之势的黑莓迅速陨落了?

回答
想当年,黑莓(BlackBerry)那可是风光无限,在智能手机的黎明时期,它绝对是行业内的“王者”。尤其是在美国市场,跟苹果(Apple)的iPhone较量,那简直是势均力敌,谁也不让谁。但就在大家觉得黑莓会继续称霸江湖的时候,它却像是被按下了快进键,迅速地从顶峰跌落,消失在大众视野里。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原因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里面掺杂着技术、市场、战略,甚至还有点“命”的味道。

要说黑莓的陨落,得从它的辉煌说起。

黑莓的黄金时代:安全、高效、商务的代名词

在iPhone横空出世之前,黑莓手机可以说是商务人士和政界要员的标配。它的核心竞争力在于:

Push Email(推送邮件): 这是黑莓的杀手锏。它能实时地将邮件推送到手机上,而且安全性极高,加密技术堪比军用级别。这对于需要随时处理邮件的商务人士来说,简直是福音。
全键盘: 黑莓标志性的QWERTY全键盘,手感极佳,输入效率远高于当时的电阻屏手机。很多人就是为了这个键盘而选择黑莓。
BlackBerry Messenger (BBM): 这个即时通讯工具,同样以安全著称,而且能让用户之间免费发送消息,这在当时可是非常超前的。BBM一度成为很多人的沟通首选。
强大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由于其专注于企业和政府市场,黑莓在安全性方面投入巨大,系统稳定可靠,几乎不会出现崩溃的情况。

凭借这些优势,黑莓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在美国,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它的CEO,吉姆·贝尔斯利(Jim Balsillie),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带着一副“非我莫属”的气势。

转折点的出现:iPhone的颠覆性冲击

然而,智能手机的世界从来不缺乏搅局者,2007年,苹果推出了iPhone。这不仅仅是一款手机,它改变了人们对手机的认知,也正是iPhone的出现,成为黑莓走向衰落的第一个关键节点。

用户体验的革新: iPhone以其革命性的多点触控屏幕、直观的操作系统和应用商店(App Store)彻底改变了用户交互方式。黑莓引以为傲的全键盘,在iPhone的虚拟键盘面前显得笨重且功能单一。用户可以轻松地滑动、捏合放大,体验前所未有的流畅与便捷。
应用生态的爆发: App Store的推出,吸引了无数开发者,各种各样的应用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手机的功能。而黑莓的操作系统,虽然稳定,但其应用生态相对封闭,开发者适配难度大,无法与苹果的App Store相提并论。黑莓的App World(后来的BlackBerry World)直到2009年才推出,而且应用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落后。
消费市场导向: iPhone从一开始就瞄准了消费者市场,注重娱乐、社交和个性化体验。而黑莓虽然也试图向消费者市场扩张,但其骨子里仍然是商务机思维,设计、功能和营销上都显得较为保守,无法吸引追求时尚和新潮的年轻消费者。

黑莓自身的“傲慢”与“迟钝”

面对iPhone的强大冲击,黑莓并没有及时做出有效的应对,反而显得有些“傲慢”和“迟钝”。

低估了触摸屏的潜力: 黑莓高层一度认为,全键盘输入效率更高,触摸屏不够精准,无法取代物理键盘。他们过于自信于自己产品的优势,未能认识到用户对更直观、更便捷交互方式的渴望。
对BlackBerry OS的固执: 黑莓一直坚持使用自己的BlackBerry OS操作系统,虽然它有安全性等优势,但在开放性、应用兼容性和用户体验方面,与iOS和后来的Android相比,差距越来越大。他们没有及时拥抱更开放、更具活力的平台。
转型缓慢且方向不明: 当市场风向标已经明显转向以应用为核心的消费级智能手机时,黑莓却在努力优化自己的传统优势,比如BBM。虽然BBM确实很好用,但它无法支撑起整个生态。黑莓在2013年推出的BlackBerry 10系统,试图追赶苹果和Android,但为时已晚,而且用户对新系统的接受度不高。
错失了Android机会: 后来,有人认为黑莓应该考虑基于Android系统进行开发,这样可以立即获得海量的应用和用户基础。但当时黑莓高层似乎对此持保留态度,担心Android的开放性会影响其安全性。

谷歌(Google)和三星(Samsung)等对手的崛起

与此同时,谷歌的Android操作系统凭借其开放性,迅速获得了众多硬件厂商的支持,包括三星、HTC、摩托罗拉等。Android设备以其多样的品牌、丰富的功能和更具竞争力的价格,迅速占领了全球市场,尤其是在消费者市场。

三星凭借其Galaxy系列手机,迅速成为Android阵营的领头羊,其产品线覆盖了高中低端市场,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Android阵营的集体发力,加上其开放的生态系统,对黑莓的封闭式体系构成了巨大的压力。

战略失误与公司治理问题

除了技术和产品上的问题,黑莓自身的战略和公司治理也存在不少问题。

管理层变动频繁,战略不清: 在关键的转型时期,黑莓的管理层也经历了一些动荡,导致战略方向不够稳定,决策迟缓。
过于依赖特定市场和客户: 黑莓在企业和政府市场的成功,让它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消费者市场的变化和需求。当这些传统客户也开始转向其他更方便、功能更丰富的设备时,黑莓就显得更加被动。
过早的定价策略: 在iPhone和Android设备价格日益多元化时,黑莓部分高端机型的定价依然偏高,进一步限制了其市场竞争力。

最终的挣扎与转型

黑莓也做过一些尝试,比如推出触屏手机BlackBerry Storm,但体验不佳,饱受诟病。它也曾尝试过基于Android的设备,比如Priv,但市场反响平平。

最终,黑莓公司将重心从手机硬件制造转向了软件和服务,特别是网络安全和物联网(IoT)解决方案。2016年,黑莓宣布停止自行设计和生产手机,并将手机业务外包给其他公司。虽然现在市面上依然能看到“BlackBerry”品牌的手机,但它们已经不是那个由黑莓自己掌控核心技术的时代了。

总结来说,黑莓的陨落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颠覆性技术(iPhone)的出现,改变了游戏规则。
2. 黑莓未能及时拥抱触摸屏和应用生态。
3. 对自身传统优势(全键盘、安全)的过度自信,忽视了市场变化。
4. Android阵营的快速崛起,提供了更多选择。
5. 内部的战略失误和决策迟缓。

黑莓的经历,就像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巨人,因为没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最终黯然离场。它留给人们的,是关于技术迭代、市场变迁和企业战略的深刻教训。曾经那个靠着小小的全键盘和安全推送邮件征服世界的黑莓,最终在智能手机的浪潮中,成为了一个令人唏嘘的传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做了一年半时间的黑莓开发,算是国内最早一批接触 BlackBerry 10 OS 的开发者和用户了。

昨天在母校做一个产品设计的分享,提到了黑莓,遇到了几个爱好者,一起感叹了一下这几年黑莓的变化。今天看到这个问题,作为一个曾经的黑莓开发者,一定要答一下。

那一年我真的是超级爱黑莓,无视所有Android 和 iOS 的好,眼里只有黑莓的酷、小众和高效。而黑莓也带我进入了互联网的圈子,我从它身上学会了应用开发、产品设计和认识了一大帮后来帮助我的朋友。

但是我现在只能说,黑莓已经是我的过去式了。

非要说为什么的话,我想说,是黑莓官方让中国的很多开发者失望了。

BlackBerry 10系统发布的时候,所有粉丝和开发者都在熬夜看发布会,我是提前就拿到了测试机做好了测评视频,在正式发布之后才解锁给大家观看。那个时候,我们觉得黑莓就要翻身了,成为第三大操作系统还是很有希望的。但是黑莓发布新系统,都做了些什么呢?

最伤人的,就是兼容 Android App。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要选择黑莓这样一个小众的平台做开发,每次我都回答他们,同样的应用,放在 Android 和 iOS 市场里,不会有任何人注意到,因为我水平不够,同类产品又太多。但是黑莓不一样,这里是空白,这里需要我,我在这里可以赚到钱和名声。那么兼容 Android App 的后果就可想而知了——辛苦开发的应用,还比不上人家从 Android 转制过来的兼容 App,原本的优势荡然无存。国人都是习惯免费的,尽管是小众的黑莓用户也是这样,也许是我们本来就做的不够好,所以也理所应当地被淘汰了。但是我想说,那些有能力的开发者,看到既然已经有了这么多转制的 App,可能也不想再加入这个平台了,毕竟话说的再漂亮,赚不到钱一样没有用。

兼容 Android App 的时候,官方提供了一个转制工具,可以很容易地将 Android App 转换到黑莓平台。有一个新闻大家肯定看过,在新系统发布时,整个黑莓应用超市里有近80%的 App 是Android 转制而来的,试问这样一个市场,怎么能够吸引开发者和消费者呢?另一方面,Android 转制的 App 效率是不高的,当时第一批次的 Z10机器,本身做工和系统就还不够完善,再加上 ART 运行的不兼容,导致整体发热、耗电严重,根本没有办法正常使用。

黑莓自身也是不重视中国市场的。我是最早一批开通黑莓推送服务的用户,当时联通要一个月68元,这对于一个在校学生,还是比较高的手机费用支出,但我因为可以使用 BBM 和邮件推送而自豪。销售方面,印尼和美国是他们的主要销售阵地,而中国几乎新机型都没有引进,而行货都是一些天价的过时机器。13年初,我参加一个黑莓10移动应用开发大赛,获得了第三名,奖品是现金三万元和两台『即将』发布的 BlackBerry Z10手机。奖金是很快到账给我们了,但是手机,一直到今天,都没有送给我们。当时比赛一共承诺会送出几十部新手机,也算为了新系统造势,我相信全部都没有实现。

后来,我和当时比赛的活动公司沟通过(负责人早已离职,并且告诉我黑莓中国都准备撤掉了),也和黑莓总部邮件沟通过。我的邮件是这么写的:

Dear all,

My name is Leon Wang, a Chinese BlackBerry 10 developer. About April last year(2013), I participated in 2013 BlackBerry 10 develop match(bbappscontest.mmmooo.com) and won the third price. The workers told us we could get 30,000 RMB and two Z10 devices as price, and we received the money quickly. However, we still not got the devices and when we consult the marketing department of BlackBerry in China, they just told me I would get that when Z10 go on the market of China.

You must know the BlackBerry company in China is absolutely quit and there are no one we can contact now. Also the Z10 device will not publish in market of China, so all we developers and the match participants can not get the price we should have forever.

I don’t believe this is the way a international and great company do to his lovers and developers. We built groups and websites to publicize BlackBerry device are how brilliant and useful. We created App for you one by one, just we love it and we want to do something for it. We participant the match to win the price and prove ourselves.

MMMOOO’s CEO Jonah can prove the match and all the price we won. I have saved all Email and evidence about this match and what we should have. It is so disappointing that all our developers of China, we just think a compony should honored it’s promise.

I am waiting for your answers.

Yours Leon.

大意是,我不相信我曾经这么热爱的黑莓公司,会这样对待异国的开发者和粉丝,我认为这不是一个大公司应该有的做法。官方给我过一次回信,说因为国内的新机器发行被取消,同时由于海关问题,不能邮寄手机进来。我提供了新加坡朋友的地址,但是后来无论我再怎么发信,都不再有回音。

黑莓在中国是有一定的粉丝群的,而且这个群体非常忠诚,比任何 Android 和 iOS 粉丝都忠诚。

但是黑莓不重视中国的开发者和用户,又怎么能祈求良好的应用生态环境?

在谈谈黑莓现在的手机策略以及市场定位。连我妈都知道美国五角大楼都开始更换 iOS 设备了,不管是对于企业还是个人用户,黑莓都面临着大量的用户流失。原本引以为豪的安全性,现在优势已经不那么明显(尤其是对个人用户而言,黑莓用户最喜欢抨击 Android 的开放性,但是其实谁又真正在乎那些权限?好用才是基本),而绝大部分死忠喜欢黑莓,都是因为它的独特,以及那块高效的全键盘。我不是反对黑莓试水全触屏设备,但是从BlackBerry 10 OS 开始,这个系统的各种手势操作本身就是为了全触屏打造的,而 Q 系列的机器同时可以触屏和全键盘,真的很奇怪。

等到黑莓既兼容了 Android App,又开始想要主打全触屏操控,新用户会想我为什么不买 iOS 或者 Android?老用户会觉得你伤了我们最爱的那份纯粹。

我和朋友在12年底办了一个黑莓论坛——爱尚黑莓。这个社区现在依然很活跃,日 PV 在10W 左右,注册用户超过1W,每天都有小一千的发帖和讨论。我们在社区里设置了『光影下的黑莓』、『BBMME』、『黑莓故事』等板块,都是为了粉丝能够有一个分享、交流、寻找同好的场所。整个网站没有接过任何一次广告,所有的费用都是我们三个合伙人自己掏钱租服务器、开发和维护。我们不想靠它赚钱,只想给黑莓用户一个可以安静分享的地方。

最后再说一个关于这个论坛的故事。当年黑莓的官方活动公司来找我们进行合作,主要是为了给新机器上市推广,在谈妥并签合同之后,付了一定比例的首付款。但是当黑莓取消新机器发布之后,活动公司还过来找我们想要回款项——而当时,活动方案、宣传资料设计都已经做好了,活动发布对我们来说反而是成本最小的一个环节。这也足以证明,商业利益总归是最重要的,粉丝和支持者的心情,似乎就可以往后放放了。

对黑莓,真的是曾经爱过,也真的非常遗憾。

希望它以后还能走下去。

user avatar

黑莓的坠落,很多人归结为系统选择错误。

但是更进一步考虑呢?坚持自有系统的背后,其实是「 niche market 迷思

1 商务市场

----
niche market (细分市场)是个很有诱惑力的词。你可以不是最好,最强的 - 毕竟能达到这个境界的只有少数 - 但是你可以在市场上切割出一块地方,还活的不错。

黑莓其实原来就是细分市场品牌, RIM 850 是在 1999 年推出的。

RIM 850 通过 AT&T 的前身支持广域网络下的 email 访问:永不关机,永远在线。

这是 1999 年啊亲!!!

iPhone 还不知道在哪里,而 Palm 能链接广域网络吗? Treo 180 也要等到三年之后,成熟的推送技术则要等待更久。


之后,RIM 857 奠定了黑莓的雏形,后面十多年就没有变过。

而且,2000 年,黑莓就发布了自己的 Java 开发环境。(与之对比, 7 年后发布的 iPhone ,仍然没有准备好 AppStore 。)


早期黑莓的特点很明显:

  • 专属广域网络
  • email 推送支持
  • 全键盘
  • 第三方商务应用支持

这些卖点,其实一直在持续的支持黑莓。也给黑莓带来了最早的用户:政府官员和商务人士。这些用户也让品牌展现了明显的 niche market 特征

商务人群重视安全,所以黑莓一直在坚持自己的专用网络,甚至包括自己的专用系统。

商务人群重视 email ,所以黑莓一直重视 email 的推送功能,却不太重视浏览器。也没有想过 IM 甚至游戏也需要 Push 。

商务人群重视输入,所以黑莓一直在改进键盘。而其实在大众市场,宽阔的屏幕是比舒适的输入更重要的事情。

商务人群需要的 Apps 有限,所以其实黑莓上的生态圈一直没有蓬勃发展起来。

2 好莱坞

---

黑莓不是没有走向大众市场的机会。

2008 年到 2011 年,虽然 Jobs 已经发布了 iPhone ,但是真正革命性的产品 iPhone 3,4 和 AppStore 以及 iOS 推送构架才刚刚开始。

而黑莓凭借优秀的产品继续攻城略地。黑莓最好的时光应该是这前后,黑莓展现出走出 niche market 的气质:大量好莱坞明星开始使用黑莓。

黑莓的产品,也在 8xxx/9xxx 系列登峰造极。

(Leonardo 用的貌似 Q10 ,Emma 手里的应该是 8xxx 系列, Lady Gaga 则是 9xxx 系列。)

但是,黑莓似乎还沉浸在 911 专属网络安全而稳定的表现上,并没有思考这个趋势在产品上应该作出的改变。

3 苹果 + Google

---

重创黑莓的,其实不仅仅是 iPhone ,还包括 Android 。

iPhone 3G/Gs,4 以及同期的 Android 手机的产品是不错,而真正致命的,还应该包括

  • 运营商网络的进化( 2G -> 3G)
  • AppStore 和 Google Play 构筑的 Apps 生态圈的形成
  • Android 和 iOS Push 技术的完善。

当苹果和 Google 准备就绪之后, 2011 年,黑莓开始走下坡路。(蓝色苹果,红色 Android ,橙色黑莓)


有趣的是,虽然 Jobs 号称 iPhone 重新发明了手机,可其实,你把黑莓在 1999 年的特性拿过来就会发现:

苹果仅仅是在大众,而非 niche market 的角度上,重新解读了黑莓在 1999 年具备的这些特性。

BB

  • 专属广域网络
  • email 推送支持
  • 全键盘
  • 第三方商务应用支持

大众需要更广阔,更便宜的覆盖,我们使用运营商网络就可以了。

大众不仅仅需要 email 支持,还需要浏览器, IM Apps 等全面连接互联网的设备。

大众看的更多,输入更少。所以屏幕大于键盘

大众更重视娱乐而非商业应用,所以 AppsStore 以及 iOS 生态圈的重头戏,迅速变为游戏 Apps 。

于是,苹果把黑莓领先接近十年的优势,在大众市场的角度重新定义之后,我们看到的,就是一款革了黑莓命的产品。

iPhone

  • 运营商网络支持
  • 全面互联网连接
  • 全屏幕
  • 游戏为主的 iOS Apps 生态圈

niche market( Blackberry ) vs 大众市场 ( iPhone ),展现了思维方式的根本不同。这种定位,而非技术,可能才是苹果超越 RIM 的地方。

Jobs 在发布 iPod 的时候说过:我们要做一款人人想要的产品。而黑莓和他的商务用户站在一起,嘲笑 iPhone 用户“在玻璃上打字。。。

(Google 的聪明之处在于他紧跟了苹果,而非黑莓的步伐。)

最后的话

---

「 niche market 迷思」,几乎可以解释黑莓所有决策失误。

比如坚持自己的专属网络(黑莓在 2010 年之后,每年还给 ATT 大笔投入),比如坚持自己的专属系统,比如尝试建立自己的 Apps 生态圈,比如坚持全键盘。

所有这些选择,在 niche market 领域看,都是对的。但是,站在一个人人想要的产品的角度看,却都是错的。

黑莓并非没有机会,凭借巅峰时期的 7500 万用户,早点转向 Android ,仍然可能坐 Android 阵营的 Top3 。走到今天的末路,也许是因为他们坚持了一件本来被视为真理的事情:

服务好你的用户。

这里面的问题是:“用户” 到底如何定义?

利益相关:黑莓 和 iPhone 脑残粉。迷恋 BB 的键盘,热爱 iPhone 的交互。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