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医院能不能把检查室ct、x光等独立为一个互联网机构,可以避免转院需要重新检查,关键是时间特别久…?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设想,也是当前医疗体系中普遍存在的痛点。让医院的影像检查部门(如CT、X光等)独立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互联网机构,理论上确实能解决不少问题,尤其是避免重复检查和缩短等待时间。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这个事儿。

现在的状况是怎么样的?

想象一下,你身体不舒服,去一家医院看病。医生根据你的情况,开了CT或X光的检查单。你拿着单子,可能还要去另一个楼层,排队挂号,然后等待叫号。检查完,结果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出来,而且这个结果通常是属于这家医院的,如果你需要转到另一家医院,或者专家建议你去更专业的医院复查,你就得从头再来一遍,重新排队、重新付费、重新检查。

这个“重新来一遍”的过程,不仅仅是费钱费力,更耽误的是宝贵的时间。对于一些病情进展快的疾病,比如脑出血、肺部感染等,每一分钟都可能至关重要。反复的检查不仅会消耗患者的体力和精力,也可能因为延误病情而影响最终的治疗效果。而且,很多时候,医学影像信息是数字化的,理论上是可以共享的,但现实中却被“锁”在了各个医院的系统里。

如果CT、X光等独立出来,成为互联网机构,会怎么样?

这就像是把医院的“影像检查服务”打包,变成了一个独立的第三方服务提供商。你可以这样理解:

1. 一个专门的“影像诊断中心”网络: 这些独立的机构不再隶属于某一家医院,而是像一个全国性的“影像诊断服务网”。你可以根据医生建议,选择离你最近、设备最优、或者性价比最高的这个独立机构进行检查。

2. 信息互联互通是核心: 这才是关键!一旦独立,这些机构就可以建立一个统一的、安全的云平台。你的所有影像资料(CT、X光、MRI、超声等)都会上传到这个平台,形成一个属于你个人的、可被授权访问的数字影像档案。

3. “随查随用”的便利性: 当你转院时,你的新医生只需要获得你的授权(比如通过手机APP或网络),就能立刻调取你在任何一个独立影像机构做的检查结果。无需重复检查,医生可以直接阅片,根据已有信息进行诊断和治疗。

4. 效率和成本的优化:
对患者而言: 最大的好处就是节省时间,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检查费用,也减少了舟车劳顿的辛苦。
对医生而言: 能够更快地获取患者的完整影像资料,有助于更准确、更及时地做出诊断和治疗决策。
对医疗资源而言: 可以更集中地建设高水平的影像设备和专业诊断医生团队,提高设备利用率,也避免了各家医院重复投入巨资购买昂贵的影像设备。

具体怎么实现?

这需要一个比较系统性的规划和建设:

立法和监管体系的建立: 首先得有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和法规保障。需要明确这些独立机构的性质、审批流程、服务标准、收费标准,以及最重要的——患者隐私和数据安全的保护措施。
技术平台的搭建: 需要开发一个强大、安全、标准化的信息管理平台,能够对接各种不同品牌的影像设备,进行影像数据的采集、存储、管理、传输和共享。这个平台需要符合国际通行的医学影像标准(如DICOM)。
专业诊断能力的建设: 独立的影像机构需要组建高水平的影像诊断医生团队。这些医生不属于任何一家医院,而是专注于影像诊断本身。他们可以通过远程阅片等方式,为全国各地的患者提供服务。
医保和支付体系的对接: 最终要能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并且支付流程要简便快捷,才能真正惠及大众。

可能面临的挑战:

当然,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会伴随着挑战:

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 影像数据涉及患者的个人健康信息,一旦泄露后果严重。必须建立极其严格的安全防护体系。
技术标准统一: 不同厂家、不同型号的影像设备,其输出的数据格式可能存在差异,需要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接口。
利益链条的调整: 现有的医院体系中,影像科是其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这种模式的改变可能会触及一些既得利益。
责任界定: 如果发生误诊,责任应该由哪个环节承担?是设备制造商、影像机构的医生,还是上传数据的医院?需要有清晰的界定。
初期投入巨大: 建立这样一个全国性的、技术先进的互联网影像诊断体系,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

总结一下:

让医院的CT、X光等影像检查部门独立为一个互联网机构,从根本上讲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设想。它能极大地解决患者重复检查、耽误时间的问题,提高医疗效率和资源利用率。这就像是在医疗领域建立了一个更高效、更便捷的“影像服务中心”。虽然实现过程中会遇到不少阻碍和挑战,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高效医疗需求的增长,这种模式的探索和实现,很可能是未来医疗服务的一个重要方向。

想象一下,未来你只需要带上手机,就能让医生随时随地查看你的完整医学影像,而无需再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排队和重复检查,那将是多么令人期待的改变。这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对患者体验的极大提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于外行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因为不明真相的群众,往往觉得壁垒在于医院为了黑钱而不可能同意这种做法,但事实是这在普通人眼中看似很简单的事,其实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方面当前的现状主要是1.一般三甲医院已经能建成了PACS系统,也就是院内的图片和结果可以实现全院调阅,当然医学图片的阅片对设备要求很高,所以其它科室即使能看,看到的图片信息是有丢失的,所以诊断的主要依据还是影像医生的报告;2.部分城市或医院已经能够实现结果互认,例如广州的部分三甲医院之间,由于亲缘关系(同一所大学的附属医院),相互签署协议,可以互认影像检查结果,但是这已经是极限了,未来更深入的互认其实不太可能了。

至于大家最关心的原因有很多,大概有以下几个:

1.病情的发展。例如淋巴瘤的化疗,基本每两个疗程就要做一次检查评估疗效,又或者是脑出血,是要反复检查确认病情的进展的,别说外院的结果,就算是2个小时前的结果都不可信了;

2.设备和技术的问题。三甲医院之间还好,地方医院做出来的结果,有些是用了十几年的设备了,机器也差,技师的水平也有限,有些医院的机器甚至几年都不做一次质控,做出来的图像真的不敢认,拿着这样的结果下诊断万一错了那真是砸招牌;

3.信任问题。其实基层还是一个比较混乱的地方,如果有坏人和一般小县城甚至莆田系的医院里的某个人合作拍个假的片,然后到大医院就医,如果真的无差别的相信外院的检查结果,到时候医闹真的一闹一个准;

4.隐私和科研问题。一个病人的数据,如果被泄露了出去,在一个医院里还是很好查的,但是如果所以医院的有权看别的医院的数据,那么坏人就很好办事了,这个看看卖明星飞行记录的就知道了。同样道理也适用于科研,自己的数据全给别人用了,这个有多惨,医生都懂的。

5.实现技术问题。这个是最难的,不要以为去医院拍个片和手机照个相一样,就是个几M的大小,医学图像的数据量是很大的,一个病人一次的CT的量,少说也有几百兆了,就算是建个PACS系统,也要花很多很多钱了,要实现题主说的功能,需要所有医院都有PACS系统,即使将来都有了,数据的检索和传输有多难,相信搞计算机的都知道, 别说这种海量的数据了,就算婚姻登记系统要实现全国联网都很难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