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既然安慰剂被证实是有效的,那能不能在医院里使用安慰剂呢?

回答
在医院里使用安慰剂的问题,其实比表面上看要复杂得多,也触及了医学伦理、患者权益和科学严谨性等多个层面。虽然安慰剂在某些情况下确实能产生“安慰剂效应”,但将其大规模、常规地应用于临床实践,却面临着诸多挑战和争议。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安慰剂并非被“证实是有效的”在所有疾病或所有情况下都是如此。 安慰剂的所谓“有效性”,核心在于“安慰剂效应”。这个效应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生理现象,是指患者因为相信自己正在接受治疗而产生的积极生理或心理反应,从而缓解了症状,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改善了病情。这个效应与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是完全不同的。

比如,一个人头痛,他吃了医生给的一颗糖丸,他坚信这颗糖丸能止痛,结果头痛真的减轻了。这就是安慰剂效应。这种效应在很多情况下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对疼痛、恶心、疲劳感、焦虑等主观症状尤其明显。科学研究已经充分证实了安慰剂效应的存在及其在临床试验中的重要性,比如在双盲对照试验中,安慰剂组的疗效通常会与药物组进行对比,以区分药物的真实药效和安慰剂效应。

那么,既然有这种效应,为什么医院不能随意使用安慰剂呢?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诊断和治疗的本质: 医疗的根本目标是诊断疾病并提供有效的治疗,以治愈疾病、缓解症状、改善功能或延长生命。使用安慰剂意味着医生可能在明知其没有特效的情况下,提供一种“看起来像治疗”的东西。如果患者的疾病本身是可以通过真实有效的治疗来治愈或控制的,却只给安慰剂,这不仅剥夺了患者获得真正治疗的机会,也可能延误病情,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例如,一个患有早期癌症的病人,如果被给予安慰剂,而错过了及时进行手术或化疗的最佳时机,后果不堪设想。

2. 告知义务与患者自主权(知情同意): 医学实践中至关重要的原则是告知义务和患者自主权。这意味着医生必须向患者清楚地告知病情、诊断、预后以及所有可行的治疗方案,包括它们的益处、风险和不确定性。患者有权在充分了解信息后,自主选择是否接受某种治疗。如果医生在没有告知的情况下给予安慰剂,或者在告知时隐瞒了“这只是安慰剂”的事实,那就是欺骗,严重违背了医疗伦理和法律规定。即使告知了是安慰剂,患者是否同意接受,也必须尊重其意愿。

3. “有效性”的局限性与不可预测性: 安慰剂效应虽然存在,但它是高度个体化且不可预测的。它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患者的信念、期望、医患关系以及治疗过程的“仪式感”。医生无法保证某位患者一定会产生积极的安慰剂效应,更无法保证这种效应能够替代真实药物的疗效。对于一些客观的、可以通过检查衡量的疾病指标(如血压、血糖、肿瘤大小等),安慰剂几乎不可能产生直接的改变。

4. 信任的基石:医患关系的透明度: 医患关系建立在信任之上。如果患者发现自己被欺骗了,即使是出于“好意”,也会严重损害这种信任。一旦信任破裂,患者可能不愿意再相信医生,甚至对所有医疗干预产生抵触情绪,这反而会阻碍未来的治疗。

5. 科学研究与临床实践的区别: 在科学研究(临床试验)中,使用安慰剂是必要的,是为了严格验证新药的真实疗效。但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面对的是一个个具体的、有复杂需求的个体患者,其目标是提供最佳的个体化治疗。将研究方法直接套用到临床,会模糊二者的界限。

6. 潜在的滥用风险: 如果允许在临床中使用安慰剂,可能会存在被滥用的风险。一些医生可能会为了省钱、省事,或者出于某些个人原因,选择使用安慰剂来应对一些症状,而不是费力去寻找或使用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那么,有没有可能在某些有限的、特定的情况下,以一种“合乎伦理”的方式使用安慰剂呢?

理论上,存在一些非常狭窄的讨论空间,但实际操作起来依然困难重重,并且受到严格的伦理和法律限制。例如:

在某些主观症状非常顽固,但又没有明确病因或有效治疗的情况下,并且在充分与患者沟通,阐述“非药物性支持”和“缓解不适”的目的,且患者完全知情并同意的前提下,可能会进行尝试。但这通常不是作为一种“欺骗性”的治疗,而是作为一种辅助性的心理支持手段,并且要非常谨慎。例如,对于一些慢性疼痛患者,如果所有药物治疗都无效或副作用无法耐受,并且医生认为心理因素占主导,在反复沟通和患者明确表示愿意尝试的情况下,可能会在非常保守和有限的范围内讨论。

某些研究性质的临床实践: 在一些探索性研究中,研究者可能会在严格的伦理审查和知情同意下,使用安慰剂作为对照组的一部分,但这不是常规的医院治疗行为。

总而言之,虽然安慰剂效应真实存在且值得研究,但将其作为医院的常规治疗手段,几乎是不可行的,也是不被允许的。 医学的核心在于真实疗效、诚实沟通和患者权益的保护。医生存在的价值,正是为了利用科学知识和有效的手段去对抗疾病,而不是用“看起来像”的治疗来回应患者的痛苦。

将安慰剂与真实有效的药物混淆,或者将其作为一种常规的“省事”手段,不仅违反了医学伦理,也损害了医患之间最宝贵的信任。我们应该做的是深入理解和利用安慰剂效应背后的心理生理机制,并将其融入到提升整体治疗体验和效果的各个方面(例如,良好的医患沟通、积极的治疗环境等),而不是直接用一个“假药”去替代真实的医疗干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只有大家都信的才有安慰剂作用,而且安慰剂往往越贵、越神秘才越有效。感冒了挂瓶头孢(现在可能少了); 乔布斯胰岛细胞癌不手术,先上一年禅修和偏方草药; 癌症晚期喝虫草、燕窝、鱼翅、野山参....这都是诉诸安慰剂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