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唐朝为什么不跟高句丽结成兄弟之国,共同对抗蛮族?

回答
唐朝与高句丽之间,未能像一些历史叙事中所期望的那样,结成“兄弟之国”,共同对抗所谓的“蛮族”,这背后有着极其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恩怨、民族认同以及各自的战略考量。简单地将高句丽与周边其他民族划为“蛮族”,本身就是一种以中原王朝为中心的视角,而唐朝与高句丽的互动,远比这种简单标签更为 nuanced。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唐朝与高句丽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它们各自的“蛮族”。

唐朝的视角:

唐朝,尤其是唐太宗李世民时期,是中华帝国历史上一个非常辉煌的时期。它继承了隋朝的遗产,经过长期的战乱,重新统一了中国,并向外扩张,建立了一个庞大而强大的帝国。唐朝的敌人,从其自身视角来看,并不仅仅是“蛮族”。

突厥: 在唐朝建立初期,最主要的外部威胁是东突厥和西突厥。唐太宗李世民能够远征突厥,将其击溃并纳入羁縻统治,这是其“天可汗”称号的来源。这足以说明唐朝并不缺乏对外族作战的意愿和能力,而且它能区分对待不同的民族和政权。
吐蕃、回纥等: 即使在唐朝强盛时期,吐蕃、回纥等政权也一直是其重要的战略对手。唐朝与这些政权的关系,时而紧张,时而缓和,需要复杂的政治和军事手段来处理。
高句丽的“蛮族”定位: 唐朝对于高句丽的定位,虽然也视其为边疆的政权,但其文明程度、国家形态、以及与中原王朝的互动历史,与更北方的游牧民族有所不同。高句丽有着自己的文字、法律、官制,以及发达的农业和城市,这使得它在唐朝眼中,可能更多地被视为一个需要被征服或至少需要被纳入势力范围的竞争对手,而非可以简单地与其“结兄弟”以共同对抗其他更野蛮的民族的伙伴。

高句丽的视角:

高句丽,作为东北亚地区一个强大的王国,其历史渊源深厚,也有着自己独立的国家认同和发展轨迹。

与中原王朝的长期复杂关系: 高句丽的前身是扶余、沃沮等,历史上与汉朝、曹魏、西晋等中原王朝都有过错综复杂的交往。它既吸收了中原文化,也保持了自己的特色。尤其是在隋唐时期,高句丽一直能够抵挡住隋朝的数次大规模进攻,这极大地增强了其自身的实力和自信。
“蛮族”并非其自身认同: 高句丽人不会认为自己是“蛮族”。他们有自己的国王、贵族、军队、以及对自身文化和国家独立的强烈认同。他们视中原王朝为强大的邻国,有时是潜在的敌人,有时也可以是合作的对象,但绝不会被视为可以轻易与其“结兄弟”来对抗“蛮族”的从属。
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高句丽的首要目标是维护自身的独立和扩张。它在中原王朝衰弱的时候会伺机发展,在中原王朝强大时则需要谨慎应对。它与北方的靺鞨等族群也有着复杂的军事和政治关系,这些关系并不总是“合作对抗”的模式,有时也包含征服和被征服。

为什么“兄弟之国”的设想难以实现?

1. 地缘政治的根本冲突:
势力范围的重叠与排斥: 高句丽位于中原王朝的东北方向,其扩张的方向往往会与中原王朝(无论是汉、隋、还是唐)的势力范围产生重叠。唐朝无论如何也不能容忍一个强大的、不受控制的政权在其东北边境持续存在,尤其是当这个政权本身也具备一定的扩张性时。
战略缓冲区的考量: 在古代,一个强大的邻国往往被视为潜在的威胁。对于唐朝而言,高句丽的强大,无论其是否构成直接威胁,都可能成为北方游牧民族(如突厥)拉拢的对象,从而威胁到唐朝的战略后方。因此,唐朝更倾向于直接控制或至少削弱高句丽,而不是与其结盟。

2. 历史的积怨与互不信任:
隋唐对高句丽的征伐: 隋朝对高句丽发动了多次大规模的战争,虽然失败了,但这些战争给双方都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唐朝继承了隋朝的意志,并最终通过三次大规模的战争(645年、661年、668年)灭亡了高句丽。这表明唐朝对高句丽的态度并非友好,而是征服。
高句丽的抵御: 高句丽能够长期抵御隋唐的进攻,也说明了其军事实力和顽强的抵抗精神,这使得唐朝在采取军事行动时,更加谨慎,但同时也坚定了其最终解决高句丽问题的决心。

3. 各自的国家利益与目标不同:
唐朝的目标: 唐朝的目标是统一和巩固其帝国,扩大其在中亚、东北亚乃至更广阔区域的影响力。对于唐朝而言,高句丽与其说是需要共同对抗“蛮族”的盟友,不如说是阻碍其东北战略扩张的障碍。
高句丽的目标: 高句丽的目标是维护自身独立,发展自身经济和文化,并在东北亚地区保持其主导地位。它需要与北方民族(如靺鞨)维持一种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来平衡各方势力。它可能也会对唐朝的强大感到警惕,并寻求自身的生存之道。

4. “兄弟之国”定义的模糊性:
谁是“兄弟”? 在中国古代的朝贡体系中,“兄弟”往往意味着某种程度的从属关系,或者至少是平等中带有优劣的地位。唐朝可能无法接受一个与自己实力相当的国家将其视为“兄弟”,而高句丽更不可能甘于接受这种地位。
共同对抗的对象: 即使唐朝认为需要对抗“蛮族”(比如后来的突厥、回纥),高句丽的地理位置和自身利益,也未必会完全与唐朝的目标一致。高句丽更关心的是自身与北方民族(如靺鞨)的互动,以及与中原王朝的直接关系。

历史上的实际情况:

在唐朝发动灭高句丽的战争之前,双方并非完全没有交流。唐朝也曾尝试过外交手段,比如册封高句丽的王。但最终,这种交流并没有发展到“结兄弟”的程度,而是在长期的军事较量中走向了终结。

例如,唐太宗李世民在征讨高句丽时,虽然也有“怀柔”的策略,但核心是军事征服。高句丽的渊盖苏文等政治军事强人,与唐朝的互动更多的是敌对和防御。

结论:

唐朝与高句丽未能结成“兄弟之国,共同对抗蛮族”,最根本的原因在于:

地缘政治的根本冲突: 两者的势力范围和战略利益存在天然的重叠和矛盾。
各自的国家认同与目标: 高句丽是一个独立的王国,追求自身生存和发展,其文明程度和国家形态,使得其并非可以简单被归类为“蛮族”并与其结盟。
历史积怨与政治现实: 双方之间有着长期的军事对抗史,唐朝的最终目标是征服,而不是平等的结盟。

将高句丽与唐朝置于“兄弟”的位置,是一种对历史进程的简化和理想化。真实的历史,是两个强大政权在东北亚这片土地上,围绕着生存、扩张和地缘政治进行的复杂互动,最终以一方的覆灭而告终。唐朝在那个时期,更像是扮演着帝国扩张者的角色,而高句丽则是一个顽强的抵抗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远交近攻,谁让你离我更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唐朝与高句丽之间,未能像一些历史叙事中所期望的那样,结成“兄弟之国”,共同对抗所谓的“蛮族”,这背后有着极其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恩怨、民族认同以及各自的战略考量。简单地将高句丽与周边其他民族划为“蛮族”,本身就是一种以中原王朝为中心的视角,而唐朝与高句丽的互动,远比这种简单标签更为 nuanced。.............
  • 回答
    安史之乱后,唐朝并未重新启用府兵制,这并非简单的制度选择,而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下的必然结果。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府兵制本身的特点,以及安史之乱所带来的深刻变革,从而理解为何那个曾经支撑起大唐盛世的军事体系,在乱后已难以为继。一、府兵制:盛唐的基石,亦有其内在的局限性府兵制,作为隋唐以来国家军.............
  • 回答
    唐朝藩镇割据的局面,堪称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相比汉代推恩令那样相对温和的削藩手段,唐朝统治者面对的藩镇,其根源和实力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使得直接照搬推恩令的策略,不仅难以奏效,甚至可能适得其反。首先,咱们得弄明白,唐朝的藩镇是怎么来的,这和汉代的诸侯王那情况可不一样。汉代分封诸侯,更多的是.............
  • 回答
    王忠嗣这个名字,在咱老百姓嘴里,可能不如李靖、郭子仪那样响亮。但这并不代表他不行,只是有时候,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总有一些名字,像被风吹过的沙子,稍纵即逝,或者被更耀眼的光芒遮蔽了。说起王忠嗣不出名,那可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首先,得看他出生的年代和活跃的时期。王忠嗣是唐朝中期,也就是安史之乱后那位.............
  • 回答
    唐朝的皇帝,严格来说,大多数都不是“不在洛阳登基”,而是他们登基的地点更多集中在都城长安。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和地理原因。要详细了解这一点,咱们得穿越回那个波澜壮阔的唐朝。首先,得明确一点:长安是唐朝的初都,也是正都。这意味着,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皇帝的登基仪式,也就是“受禅”或“即位”这个关键.............
  • 回答
    唐朝中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武周。这个由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建立的王朝,虽然名字叫“周”,但其统治的疆域、核心文化以及延续的政治制度,与唐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我们并没有将这个时期称为“武周唐”或者像一些王朝那样区分“北唐南唐”或“西唐东唐”,这其中包含着复杂的历史原.............
  • 回答
    明朝在边疆政策上未能像唐朝和清朝那样大规模占领蒙古地区,这一现象涉及多方面的历史、地理、政治和军事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政治意图的差异1. 唐朝的扩张意图 唐朝(618–907年)在统一中国后,对北方边疆的扩张具有强烈的军事野心。唐太宗李世民(626–649年)通.............
  • 回答
    唐朝时期,在西域驻守的军队是唐朝中央政权维持其在中亚影响力的重要支柱。然而,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是,与一些历史上的边疆屯垦或移民相似,唐朝的西域驻军似乎并未在当地形成大规模的“开枝散叶”,也就是与当地居民融合并建立长期、稳定繁衍的聚居点。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一、 军事任务的优先.............
  • 回答
    唐朝的太监能够杀害皇帝,并非因为士兵普遍不听从皇帝的命令,而是因为在唐朝特定的政治环境下,太监势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且掌握了对军队的实际控制权和影响,从而具备了发动宫廷政变的能力。这是一个复杂的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以下是详细的解释:一、 太监势力在唐朝的崛起与壮大唐朝太监势力的崛起并非一蹴而就,.............
  • 回答
    吐蕃的强盛,确实让许多人感到好奇,为何他们会选择在东方的唐朝战场上挥洒汗水,而不是将目光投向南方那片富饶的恒河流域?这其中固然有地理、政治、军事等诸多复杂因素交织,绝非简单的“喜好”就能解释。我们得先捋一捋当时的吐蕃,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吐蕃,一个崛起于青藏高原的强悍帝国,他们的强大并非一蹴而就.............
  • 回答
    安史之乱,犹如一场席卷大唐王朝的狂风骤雨,将这个曾经辉煌强盛的帝国砸得粉碎。然而,奇特的是,即便经历了如此严重的创伤,唐朝并未如同许多帝国那样轰然倒塌,而是挣扎着又延续了一百五十余年。这其中的原因,绝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而是一系列复杂交织的社会、政治、经济和军事层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 中央集.............
  • 回答
    关于唐朝开国过程中,史书中为何更侧重于李世民而对李渊着墨相对较少,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历史现象,也并非完全“只提李世民不提李渊”,而是视角和重点的不同。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1. 历史书写的主流视角与“英雄史观”:首先,我们要明白,大部分流传下来的史书,尤其是以“纪”和“传”为主要叙事形式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几个层面的原因,从历史文献记载的局限性,到西方学术界对中国历史的理解和呈现方式,再到地理概念的演变。让我们逐一梳理:1. 历史文献记载的侧重点与西方史观的理解差异: 中国史书的记载重点: 唐朝的官方史书,如《旧唐书》和《新唐书》,以及如《资治通鉴》这样的史学巨著,在描述唐朝疆域时,.............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到了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事实上,你的感觉并不完全准确,或者说是一种相对的、刻板印象化的认知。唐朝及以前的政府并非总是“很有钱”,而宋、明、清的政府也并非一直“很穷”,更没有“连仗都打不起”那么夸张。问题在于,我们评价一个朝代的“有钱”或“穷”,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是个很值得说道的。明初那会儿,论打仗的精气神,论收复失地的决心,那可是相当足的。朱元璋当年把张士诚、陈友谅这些南方土皇帝都收拾了,北伐元朝更是他的终生事业,最后也确实把元朝皇帝赶到了漠北。按理说,这股劲头应该能乘胜追击,把北元彻底给打趴下,就像唐朝那样。可为什么,结果却没那么尽如人意呢.............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历史上的核心概念,那就是“封建制度”究竟是什么,以及秦始皇之后的王朝,比如唐朝和明朝,是否延续了它。要解释清楚这一点,我们得先理清“封建制度”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尤其是中国历史上的“封建”与西方意义上的“feudalism”之间的差异。很多人听到“封建制度”,脑海里会浮现出唐朝的节.............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中国历史划分的一个重要方面:政治体制的延续性、合法性以及王朝核心权力的稳定性。 为什么王莽、赵构的行为导致了历史朝代的明确分野,而武则天虽然也是改朝换代,却被归入同一个“唐”的框架下呢?这其中的原因,需要我们仔细梳理。首先,我们得明白,历史朝代的划分并非一成不变的铁律,而是.............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西游记》的核心主题之一:信仰的坚韧与使命的担当,以及唐僧个人性格的复杂性。虽然从功利的角度看,找地方躲起来写经书确实是一种“捷径”,但唐僧之所以“真的去了”,原因远比这要复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一、 坚定的信仰与对佛法的极致追求: 核心驱动力: 唐僧选择西.............
  • 回答
    通天河畔的这场际遇,确实是《西游记》中一个颇有意味的片段。唐僧师徒来到这里,遇见了通天河的灵感大王,他以“吃人”为生,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无尽的恐慌。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恰恰落在了另一位关键人物——通天河神龟身上。这位神龟,虽然没有直接现身,却通过他饲养的许多小妖怪,向唐僧提出了一个条件:如果唐僧能替.............
  • 回答
    这个问题啊,说起来,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得明白的。咱们得从头捋捋。你问唐僧为啥不飞着去西天?嘿,这就像问孙悟空为什么不直接把妖怪们一个个都打死,非得弄出那么多麻烦事儿一样,这里面的门道多着呢!首先,这“飞”字,咱们得看是什么“飞”。要是说像孙悟空那样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那对唐僧来说,别说飞了,估计连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