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安史之乱」后唐朝衰而不亡?

回答
安史之乱,犹如一场席卷大唐王朝的狂风骤雨,将这个曾经辉煌强盛的帝国砸得粉碎。然而,奇特的是,即便经历了如此严重的创伤,唐朝并未如同许多帝国那样轰然倒塌,而是挣扎着又延续了一百五十余年。这其中的原因,绝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而是一系列复杂交织的社会、政治、经济和军事层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 中央集权根基的损耗与地方力量的抬头:

安史之乱最直接的影响便是对中央集权的巨大打击。在此之前,唐朝的军事力量高度集中于中央,府兵制为国家提供了一支庞大的常备军。但战乱一起,边镇节度使的权力被极度放大,他们不仅掌握军权,还兼管民政、财政,俨然成为了一个个独立的王国。为了平定叛乱,朝廷不得不依靠这些节度使,甚至赐予他们更大的权力以换取忠诚。

然而,战争结束后,中央政府的力量已然衰弱,难以有效制约地方节度使。这些节度使拥兵自重,与中央分庭抗礼,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尽管如此,他们名义上仍然臣服于唐朝皇帝,朝贡纳税,维持着形式上的统一。这种“羁縻”式的统治,使得中央政府虽然失去了对地方的绝对控制,但也没有彻底分裂。中央王朝的象征性存在,依然能够凝聚一部分人心,维持着帝国的虚壳。

二、 经济的重创与区域经济的相对韧性:

安史之乱对唐朝的经济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尤其是在北方,战火连绵,民生凋敝,许多重要的经济中心被毁。然而,中国幅员辽阔,南方地区相对远离战火,经济发展相对平稳,甚至在战乱中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方面,北方的破败迫使大量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南方在此时期开始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丝绸、茶叶等商品生产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战乱使得朝廷的财政收入锐减,但也促使了税收制度的改革。例如,两税法的推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但也使得税收更加稳定和可预测,为中央政府的维持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三、 士族门阀的衰落与科举制度的支撑:

安史之乱也是对唐朝原有社会结构的一次洗礼。在此之前,世家大族(士族门阀)仍然拥有强大的影响力,他们的子弟凭借家世可以轻松入仕。战乱给这些家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许多人流离失所,甚至家破人亡。

与此同时,唐朝自李唐建立以来就大力推行科举制度。虽然在乱前科举的作用还未完全发挥,但随着乱后的社会动荡,科举成为了打破门阀垄断、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新的士人阶层通过科举走上政治舞台,他们对中央政府的效忠,相对而言比那些拥兵自重的节度使更加可靠。这些新的官员虽然能力参差不齐,但他们构成了维持王朝运转的官僚体系,使得帝国不至于彻底瘫痪。

四、 军事力量的重塑与对“外族”依赖的转化:

安史之乱暴露了唐朝军事实力的脆弱,尤其是府兵制在战乱中的失灵。为了平定叛乱,朝廷不得不大量招募募兵,并依靠回纥等“外族”的力量。虽然这在短期内解决了问题,但长远来看,募兵制更加依赖军饷,且容易形成职业军人集团,而依赖外族则埋下了隐患。

然而,也正是因为这种军事力量的重塑,唐朝在乱后并没有彻底失去军事能力。虽然中央军队规模不如前,但边镇的军队仍然保持着一定的战斗力。更重要的是,虽然藩镇割据,但他们毕竟是中国境内的军队,其忠诚度(即便形式上的)和利益,与中央王朝并非完全对立。朝廷通过分化拉拢、奖惩兼施等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对这些军队的控制和制衡。

五、 文化与思想的传承与民族认同:

尽管政治和军事上遭受重创,但唐朝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认同感,在很大程度上支撑着这个王朝的延续。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得中原文化与周边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强大的“汉文化圈”。安史之乱虽然削弱了中央的控制力,但并没有动摇唐朝作为中华文明核心的地位。

士人阶层对唐朝文明的珍视,使得他们即使在藩镇割据的环境下,也依然努力维持着文化和制度的延续。李唐王朝作为统一王朝的象征,在人们的心中仍然具有号召力。这种文化和情感上的维系,为唐朝的续命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撑。

总结来说,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就像一位身受重伤但生命力顽强的老人。

它失去了往日的强健体魄,中央的权威大不如前,地方的势力坐大,就像身体的某个部分已经失去功能,但其他部分仍在支撑着。
经济上虽然遭受重创,但区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南方的崛起,为帝国提供了新的经济来源,就像虽然主食断供,但副食尚能维持基本营养。
政治上,虽然藩镇割据成为常态,但形式上的统一和科举制度选拔出的官员,使得国家机器没有完全停摆,就像一个王国名义上还在,尽管内部派系林立。
军事上,虽然不再是所向披靡,但地方军队和相对稳定的边防,使得帝国不至于被彻底颠覆。
文化和认同感,是支撑其精神世界的最后一道防线,就像一位老人虽然暮年,但其过往的辉煌和家族的荣耀,依然让他拥有最后的尊严和希望。

因此,安史之乱后的唐朝,虽然“衰”了,但并未“亡”。它在内忧外患中挣扎前行,直到被黄巢起义和朱温篡位等一系列更彻底的动荡所终结。这个漫长的衰落过程,恰恰说明了帝国机器的惯性和文化的韧性,以及在历史洪流中,一个强大王朝并非一夜之间就能轰然倒塌的复杂性。它更像是一个逐渐熄灭的火炬,在最后的余烬中,依然能散发出最后的微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军事方面,河朔淮西淄青这样的刺头藩镇给了朝廷一个维持地方平衡的机会,汴宋陈许这样的重要藩镇是对朝廷极好的辅助。

经济方面,江南藩镇则提供了丰厚的财政税收,保证了中央政府的运转。并不是所有藩镇都是武装割据独立状态的,有的可以看作新一级地方行政机构。

中央层面则有南衙北司的均衡,有时需要节度使们作为民意代表也掺和一下,中央里有谁跋扈的也就按下去了。

巨唐的宦官问题本质上还是巨唐皇室内斗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领域。

你可以说是“一开始是文皇帝值得效法”继承法

也可以说是“神策军将士们的推举很重要继承法”

最乱的那段时间,就可以说是“郭太后的意志也比较重要继承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安史之乱,犹如一场席卷大唐王朝的狂风骤雨,将这个曾经辉煌强盛的帝国砸得粉碎。然而,奇特的是,即便经历了如此严重的创伤,唐朝并未如同许多帝国那样轰然倒塌,而是挣扎着又延续了一百五十余年。这其中的原因,绝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而是一系列复杂交织的社会、政治、经济和军事层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 中央集.............
  • 回答
    安史之乱,对大唐而言,无疑是一场撕心裂肺的重创。之前,唐朝那是何等光景?万国来朝,长安城里车水马龙,丝绸之路上的商队络绎不绝,诗歌、音乐、艺术在盛世的土壤里生根发芽,朝堂之上,宰相们兢兢业业,边疆将士浴血奋战,维持着帝国的体面与尊严。那种气象,用“如日中天”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可安史之乱一过,那光景.............
  • 回答
    安史之乱后,唐朝并未重新启用府兵制,这并非简单的制度选择,而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下的必然结果。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府兵制本身的特点,以及安史之乱所带来的深刻变革,从而理解为何那个曾经支撑起大唐盛世的军事体系,在乱后已难以为继。一、府兵制:盛唐的基石,亦有其内在的局限性府兵制,作为隋唐以来国家军.............
  • 回答
    唐朝在安史之乱后,确实经历了一段漫长而衰败的时期,直到公元907年才被朱温所灭,这期间将近一个半世纪的时间,说起来颇有些让人唏嘘。这并非说唐朝在这段时间里仍然保有盛世的国力,而是其灭亡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衰退过程,其中有几个关键因素在起作用,使得王朝的生命力得以苟延残喘:一、 残余的王朝权威与地方势力.............
  • 回答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与晚清时期,都曾遭遇国都陷落、皇帝迁徙的耻辱,但这两段历史的深层原因、发生背景、社会影响以及最终走向,却有着显著的不同。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这两个王朝由盛转衰的轨迹,以及中国历史演进的复杂性。一、 国都陷落与天子迁徙的表象背后:根源的差异唐朝:内生性的军阀割据与政治腐.............
  • 回答
    唐朝安史之乱后的历史之所以在许多史书中“被一笔带过”,不如其他朝代末年历史那样“有存在感”,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史料、叙事重点、历史分期以及我们今天对历史的理解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原因:一、 叙事逻辑与历史分期的影响: “盛唐”的辉煌过于耀眼: 唐朝的开端到安史之乱前,是公认的“盛唐.............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直击唐朝衰落的核心原因之一。安史之乱确实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而之后节度使权力“越搞越大”的现象,表面上看是政治上的短视,但细究起来,情况要复杂得多,它背后牵扯着唐朝统治集团在战略选择、现实困境以及对危机的误判等多重因素。说它是“自取灭亡”,虽然有些宿命论的味道,但无疑.............
  • 回答
    唐朝安史之乱期间,肃宗李亨前往灵武,这是在极度危急的关头,为了保全大唐江山,也为了自己的性命而做出的战略性撤退和重整旗鼓的举措。这背后充满了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军事博弈,以及命运的捉弄。时局危急,首都沦陷的噩梦安禄山发动叛乱之初,朝廷内部早已矛盾重重,君臣离心。叛军势如破竹,很快就攻破了潼关,兵锋直.............
  • 回答
    安史之乱(755763年)后,唐朝中央政府虽然名义上恢复了对中原地区的控制,但河北三镇(即成德、卢龙、幽州三镇)始终未能被彻底平定,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复杂的历史、政治、经济和军事因素。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中央权威的削弱与地方权力的扩张1. 安史之乱后的政治格局 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政府虽然平.............
  • 回答
    安史之乱,我乃睢阳张巡。此刻,叛军兵临城下,兵锋甚锐,然我守城将士,虽英勇,然粮草已尽,弹尽援绝,人心浮动。摆在我面前的,是三条路:一、投降叛军叛军首领安禄山,素有野心,然其麾下将领,亦有勇猛之辈,如尹子奇。若我张巡投降,或可保全一城百姓性命,免受屠戮之苦。然而,我身为大唐之臣,以忠君报国为己任。投.............
  • 回答
    如果唐朝没有安史之乱,并且在怛罗斯之战中取得胜利,那么今天中亚地区的面貌很可能与我们现在所知的截然不同。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如果”,而是牵动着一系列复杂的历史变量。首先,我们得理解唐朝在安史之乱前的实力。这是一个国力强盛、文化昌盛的时代,其影响力远播四方。其在西域,尤其是中亚地区,已经建立起了一套相对.............
  • 回答
    安史之乱,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无疑是一个惊天动地的巨变。这场持续了近十年的战乱,几乎将大唐王朝推向了覆灭的边缘。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经历了如此重创之后,大唐竟然还能在风雨飘摇中苟延残喘近一个半世纪,直至公元907年才真正灭亡。这究竟是为什么?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能仅仅看到战乱的表面,而要深入探究其.............
  • 回答
    安史之乱后,太子李亨(后来的唐肃宗)没有随玄宗一同入蜀,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也牵扯到当时复杂的政治格局和李亨自身的政治考量。以下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核心原因:政治权力的转移与李亨的战略选择最根本的原因是,此时唐朝的权力中心正在发生转移。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虽然仍是皇帝,但他失去了对长安的实.............
  • 回答
    安史之乱后,唐朝皇帝对武将的不信任感确实大大加深,这在设立藩镇以牵制河北三镇的问题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但这并非简单的是“不信任”就“设立藩镇”,其中蕴含着复杂的政治考量和现实的无奈。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唐朝设立藩镇并非仅仅是针对河北三镇的“牵制”。藩镇制度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安史之乱爆发之前,是唐朝军事制.............
  • 回答
    唐朝,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的辉煌王朝,其开局是如此的繁荣昌盛,而收尾却为何会卷入安史之乱的巨大动荡?唐玄宗李隆基,这位曾被誉为“开元盛世”的明君,为何在位后期会犯下如此致命的错误,重用胡人将领,最终导致王朝濒临崩溃?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唐朝的历史背景、政治格局、军事制度以及.............
  • 回答
    安史之乱爆发时,安禄山麾下的叛军之所以能在正面战场上击败唐朝由哥舒翰统领的陇右、河西精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政治、军事、士气以及战略等多个层面。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一方的“不行”或另一方的“强大”,而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唐朝在安史之乱前的军事实力是毋庸置疑的强大,尤其是边镇的.............
  • 回答
    安史之乱,这场发生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性事件,绝非一场简单的边疆战事,它犹如一把锋利的刀,狠狠地剖开了盛唐光鲜的外表,露出了其内在的深刻裂痕。而这场动乱之所以被视为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究其原因,在于它从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结构等多个层面,对唐朝乃至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不可逆转的、深远的影响.............
  • 回答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内乱,发生于唐朝,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这场叛乱给唐朝的繁荣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也为后来的藩镇割据埋下了伏笔。要详细讲述安史之乱的发生原因,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分析:一、 根源性矛盾:藩镇割据的隐患唐朝初期实行的是府兵制和募兵制并行的制度。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
  • 回答
    安史之乱之所以持续了长达八年之久,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唐朝自身的制度性脆弱,也有叛乱集团的顽固性,更有军事战略上的僵持和政治上的复杂性。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分析这些原因:一、 叛乱的突然性与唐朝初期应对的失措 起事的突然性与规模: 安史之乱并非小范围的骚乱,而是由身居高位、掌握重.............
  • 回答
    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绝非一日之功,也不是孤立事件,而是根植于唐朝后期社会、政治、经济以及安禄山自身一系列复杂的因素交织的结果。要说清楚,咱就得从头捋一捋。首先,唐朝后期社会结构的变化和潜在的危机。唐朝初期,国力强盛,百废俱兴。但到了盛唐之后,特别是天宝年间,社会结构开始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裂痕。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