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安史之乱为什么打了8年?

回答
安史之乱之所以持续了长达八年之久,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唐朝自身的制度性脆弱,也有叛乱集团的顽固性,更有军事战略上的僵持和政治上的复杂性。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分析这些原因:

一、 叛乱的突然性与唐朝初期应对的失措

起事的突然性与规模: 安史之乱并非小范围的骚乱,而是由身居高位、掌握重兵的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发起的全国性大规模叛乱。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集结了范阳、河东、河西等地的精锐部队,兵力高达十五六万,其声势和组织程度远超以往的任何叛乱。
唐朝皇帝的低估: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前期励精图治,开创了开元盛世,但晚年宠信奸臣杨国忠,对边疆的警惕性下降。他低估了安禄山的野心和实力,认为叛乱不过是疥癣之疾,未能第一时间采取雷霆万钧之势扑灭。
信息传递与反应迟缓: remoteness 的边疆地区发生叛乱,消息传回长安需要时间,而朝廷的决策和调兵遣将也需要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叛乱集团已经迅速向内陆推进。
人事判断失误: 朝廷在初期未能有效启用能够独当一面的将帅,反而派遣了一些资历浅、能力不足或者对战局判断失误的官员前去平叛,导致早期战役接连失利。

二、 唐朝制度的脆弱性与统治基础的动摇

府兵制瓦解与募兵制弊端: 盛唐时期,府兵制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保证了兵源的素质和对国家的忠诚度。随着军事开支的增加和北方边境压力,府兵制逐渐瓦解,转为募兵制。募兵制虽然可以提供更专业的士兵,但也带来了兵痞化、军阀化的风险。许多士兵是雇佣兵,其忠诚度更多地取决于军饷和长官。
节度使制度的扩张与尾大不掉: 为了应对北方民族的侵扰,唐朝设立了强大的边镇节度使。这些节度使拥有军事、民政、财政等大权,逐渐形成了“握重兵,拥强权,坐拥形胜”的局面。安禄山本人就是三镇节度使,其权力已经远远超过了朝廷的控制范围。一旦节度使反叛,朝廷难以迅速调动其他节度使的军队进行支援,因为这些节度使也各有盘算,甚至会观望不前。
中央集权的削弱: 随着节度使权力的膨胀,中央集权逐渐被架空。地方的军事力量强大,可以与中央分庭抗礼。当叛乱发生时,中央政府的号召力在很多地区已经不如地方节度使。
宦官和外戚干政: 杨国忠的专权乱政,也是导致国家政治腐败、民心不稳的重要原因。他排挤贤臣,导致国家人才凋零,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基础。

三、 军事上的僵持与反复拉锯

叛军的军事优势: 安禄山和史思明都是久经沙场的将领,他们掌握着一支训练有素、战斗力强的北方骑兵部队,这些部队在野战能力上往往强于唐朝的中央军。
战略要地的争夺: 叛乱的初期,叛军迅速攻占了包括洛阳在内的许多战略要地。而唐朝为了收复这些地区,不得不投入大量兵力进行攻防战。例如,收复洛阳的战役就异常艰难,经过多次拉锯。
郭子仪、李光弼等名将的出现: 尽管初期失利,但唐朝也涌现出了郭子仪、李光弼等杰出的军事将领。他们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如避敌锋芒、分割围剿、招降纳叛等,逐渐扭转了战局。
军事行动的周期性: 军事行动的展开需要时间和资源,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御,都需要进行部署、补给、集结兵力。这些过程都可能导致战局的反复和拖延。
内部矛盾与分裂: 在八年的战乱中,叛乱集团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例如,安禄山死后,他的儿子安庆绪继位,但内部斗争不断,史思明趁机崛起。这种内部的分裂虽然给了唐朝机会,但也使得叛乱的最终平息过程更加漫长和复杂。安庆绪被杀,史思明也最终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所杀。

四、 政治上的复杂性与民族矛盾的交织

联合其他民族政权: 安禄山和史思明都与北方的一些民族政权有联系,例如回纥(回鹘)、契丹等。在战乱初期,安禄山就曾请求契丹的支持。后期,唐朝也为了平叛,不得不求助于回纥。这种与其他民族政权的联合与对抗,使得战局更加复杂化。
回纥的介入与反噬: 唐朝为了平定洛阳和长安,曾三次请求回纥援助。回纥军队的到来,虽然在军事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他们也烧杀抢掠,给百姓带来了新的灾难。同时,回纥的强大也给唐朝留下了新的隐患。
各方势力的相互牵制: 在安史之乱的后期,除了中央政府和叛军,还有一些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与中央时而合作,时而对抗。例如,朔方节度使郭子仪虽然忠于朝廷,但也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这使得他在战后与朝廷的关系也变得微妙。
士气与民心的影响: 长时间的战乱,导致民生凋敝,百姓流离失所。士气的高低和民心的向背,对战局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尽管唐朝政府在努力恢复秩序,但战争的创伤难以在短时间内愈合。

五、 战后处理与遗留问题

史朝义的顽抗: 即使在史思明死后,其子史朝义仍然继续抵抗,而且他采取了更加分散和游击式的作战方式,给唐朝的围剿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平叛将领的崛起与权力平衡: 郭子仪、李光弼等人的功劳巨大,但也因此拥有了极高的威望和军权。战乱平息后,如何平衡这些将领的权力,防止新的军阀割据,成为唐朝政府面临的另一个挑战,这也间接影响了战事的彻底结束过程。

总结:

安史之乱长达八年,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点。它之所以如此漫长,是因为:

1. 叛乱发起时唐朝的麻痹大意与应对失措。
2. 唐朝制度性的弱点暴露无遗,尤其是节度使制度的失控。
3. 军事上双方势均力敌,战略要地的争夺反复拉锯。
4. 战局中夹杂着复杂的政治博弈和民族关系的纠葛。
5. 叛军内部虽然有分裂,但其残余势力也展现出顽强的抵抗力。

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不仅使得唐朝的国力遭受重创,也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政治格局和历史走向,为后来的藩镇割据埋下了伏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邺城之战并非唐肃宗多疑或者脑残信任鱼朝恩的问题,而是李郭二人意见始终不合,加上朔方军内讧、回纥军内部大清洗等因素叠加导致的。鱼朝恩只是选择站在了郭子仪一方。

邺城之战中,郭子仪和李光弼两个人和两条军事路线的矛盾贯穿始终,背后分别都有许多支持者,使得唐军缺乏一个公认的最高指挥官,并且开战后两人分别带着支持自己的节度使分头布阵。唐军一贯把回纥骑兵放在关键性的位置以对抗叛军精锐,但回纥骑兵的统帅叶护太子死于前一年回纥继承权斗争,导致前几次战役极为可靠的回纥精锐几乎是一触即溃,带动了李光弼等部的败退。最后,郭子仪和仆固怀恩的矛盾,使得仆固怀恩临阵射杀郭子仪派来监军的吴思礼,郭子仪怀疑他叛变甚至是勾结回纥人叛变,而被迫临阵脱逃,导致作为预备队足以对抗史思明的郭子仪等部未经大战就一并溃退。而最后的沙尘暴,既加剧了败退唐军的损失和混乱程度,却也让史思明无力深入追击,算是用一种特殊的方式为战役划上了句号。这才是邺城之战的完全过程。

以下是我几个月前给《国家人文历史》写的一篇关于邺城之战的分析

安史之乱中规模最大的邺城大战,唐军究竟为何失败?

公元758年初,距离安禄山在河北发起叛乱还不到三年时间,叛军安庆绪的燕政权似乎已经到了穷途末路。前一年,唐军在回纥援军的帮助下相继在香积寺和新店两次决定性战役中歼灭了燕军安庆绪部主力,收复了长安、洛阳两京,安庆绪带着残部勉强在邺城附近站稳了脚跟。唐朝的邺城位于漳水以南今日河南安阳的位置,而位于漳水以北的历史名城邺都早在两百年前就被隋文帝彻底摧毁。甚至连史思明也在前一年底也宣布反正,并且杀掉了安庆绪派来监视他的安守忠等人。安守忠是曾经在之前多次战役中击败郭子仪的名将。全灭叛军、中兴唐朝的功业,仿佛就要在唐肃宗李亨手中完成了。

然而下来发生的事情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先是史思明降而复叛,南下支援安庆绪,随后唐军在邺城附近的决战中失败。据说唐军失败的原因是唐肃宗忌惮郭子仪的独大,因此让宦官鱼朝恩监军,唐军各部互不统属,导致在随后的一场沙尘暴中莫名其妙的大败。邺城之战是安史之乱中最大规模的战役,唐军在此役中的失败标志着唐廷全灭河北叛军的希望化为泡影,奠定了晚唐河北藩镇割据的格局。

读到这段历史时,许多人常会觉得,只要唐肃宗给郭子仪基本的信任,安史之乱早就被平定了,也不会为祸八年,最终唐朝还没能尽歼叛军。那么,邺城决战真的是唐军占尽优势,只是由于唐肃宗猜忌心太重,不愿意独任郭子仪才导致了失败?双方决战时的沙尘暴作用又到底有多大呢?就让我们来仔细看看这场奠定了“安史之乱”结局的决战。

势均力敌的对局,唐军旗开得胜

公元758年秋天,收复长安、洛阳两京的唐军主力结束了近一年的修整,开始进攻安庆绪盘踞的以邺城为核心的地盘。

也许是为了突出唐肃宗的昏庸,包括《资治通鉴》在内的许多说法,把邺城之战的兵力说成是唐军六十万败于史思明军五万。这是典型的剪辑拼接手法:不同史书对唐军总兵力的描述很一致,接近二十万人,对外号称六十万,这就是“唐军六十万”的来源。史思明所部兵力,史书记载的同样很清楚:史思明短暂宣布归降唐朝时清点出来的兵力是八万人,包括吞并原属安庆绪的安守忠、李归仁等部,在修整一年多复叛南下时扩军到了十三万。所谓“五万”,是后来他本人带到邺城附近的兵力,他当时需要面对的也只是唐军的一部分。此外,安庆绪也重新聚集了近十万人的兵力,不过由于安庆绪在前一年争夺两京的香积寺、新店两战中损失惨重,他手下最可靠的将领安守忠、阿史那承庆等部也都已被史思明吞并,此时安庆绪所部大部分都是战斗力很差的新兵,以及田承嗣、蔡希德等资历威望较高他未必控制得住的势力,实际实力相对弱小。

也就是说,这次作战发起时,安、史两部燕军加起来有大约二十三万人,而唐军的兵力比二十万还略少一些,唐军不但没有泰山压顶的绝对优势,单纯的人数优势都不存在。唐军的优势主要在于,安庆绪和史思明现在实际上已经分裂成两个独立的势力,史思明又需要时间整合河北,因此唐军可以利用时间差先平灭盘踞在黄河沿岸狭长地带的安庆绪部,再对付史思明,实现各个击破。在面对单支燕军时,唐军确实有着明显人数优势。

唐军方面,这次作战共出动了九个节度使所部兵力,但并没有设立统一指挥,而是互不统属,由宦官鱼朝恩统一节度。按照记载,“上以子仪、光弼皆元勋,难相统属,故不置元帅,但以宦官开府仪同三司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单个节度使权力太大会重演安禄山故事、威胁皇权,当然是唐肃宗考虑的因素之一。但更主要的是,唐军参战各节度使之间的关系很复杂,让一人节制所有人的可行性确实不高。

九个节度使中排名第一的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和堪称第二号人物的河东节度使李光弼早年关系恶劣,他们共事多年,同桌吃饭时都从不说话。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不计前嫌,推荐李光弼出任河东节度,两人密切合作,在河北一系列重大胜利,但两者之间芥蒂仍在。另一方面,李光弼之前被从洛阳逃出的安庆绪部以少量残兵击败,这次在郭子仪出兵邺城初期取得一定胜利后才到达,郭子仪难免觉得这人单独作战能力不行却还来抢功,因此朔方军上下对李光弼都会有想法。此外,两者作战风格也迥然不同,所以互相之间确实难以节制。强行任命一个人节制另一个人的话,难免会激化内部矛盾。几年后,朝廷让李光弼节制不服气他的仆固怀恩,结果双方就互相拆台,史思明趁机进攻,导致唐军大败。任命郭子仪或者李光弼节制所有军队的话,这一幕很可能会提前上演。

除此之外,王思礼、李嗣业、鲁炅三镇节度使,实力也相对强大。剩余几镇节度使相比之下无论兵力还是战功都差了许多。这么一支成员混杂的军队,各节度使军事上互不统属,后勤上由皇帝信任的宦官统一节度,并不是很致命的安排。唐军下来对安庆绪的连续胜利就将证明这一点。

和唐军作战前,安庆绪因为猜忌深得军心的蔡希德而将他处死,改用善战但是暴戾好杀、不得军心的崔乾佑统兵。临阵换将已是大忌,安庆绪这么一出临阵杀将,对本来就连战连败后重新拼凑起来的军队士气是巨大打击。蔡希德死后,燕军至少有数千人叛逃到唐军或史思明处,更让唐军对燕军的动向了如指掌。可以说,双方还没接战,安庆绪就败了一半。

随着唐军逼近安庆绪领地的重镇卫州,安庆绪亲领七万人前来救援,这几乎是他能调动的所有军队。然而之前燕军的连战连败和杀蔡希德导致安庆绪部人心涣散,原本就处于劣势的燕军完全不是唐军对手,遭到惨败。随后,唐军又向安庆绪的首都邺城挺进。

在唐军压迫下势力日渐萎缩的安庆绪垂死挣扎,出邺城在郊外的愁思冈和唐军的再度激战,燕军又一次遭到歼灭性打击。李嗣业在此战中受重伤,不久死亡。两次大规模会战燕军的伤亡加上杀蔡希德等事件导致士兵大量逃散,安庆绪至此丧失了大部分军队,地盘也基本丢光了,只能带领残部死守在成为孤城的邺城。胜利的唐军则在邺城周边建立起重重工事,把安庆绪残部围困其中。

唐军围困邺城不动如山,史思明被迫寻求决战

到这里,已经事实上脱离安庆绪控制两年的史思明面临一个抉择:要么坐视安庆绪被灭,然后他在河北单独面对唐朝大军,要么南下救援安庆绪,但是这很可能需要克服唐军围城的重重工事。最终,他选择带兵南下。史思明南下后,很快攻破了唐朝此时在河北新收复的重要据点魏州并屠城,基本全歼了在这里驻扎的九节度使之一崔光远部。不过,郭子仪不久也几乎全歼了史思明的偏师李归仁部万余人,双方第一回合算是打了个平手。

在李归仁部惨败后,史思明发现他要面对的唐军并不好对付。在把安庆绪部歼灭大半后,现在围城的唐军在数量上获得了优势,而且郭子仪发动民夫大兴土木,在邺城附近修筑重重工事,史思明如果主动南下,需要以劣势兵力克服这些工事。几年前的嘉山之战,史思明就惨败于郭子仪的工事推进战术之下。就在这时,唐军内部发生了一次较大的战术路线分歧。

李光弼为代表的几个唐将提出,可以留一部分军队继续围困安庆绪,而以主力到魏州附近,盯住史思明亲率的五万精锐,需要的话就进行野战。按照《资治通鉴》的说法,这个绝妙的策略被不做好事的监军大太监鱼朝恩阻止了。但是按照成书更早的《安禄山事迹》所载,“汾阳以诸将欲袭思明谋议不同,汾阳与季广琛同谋,引安阳河水(漳水)浸城,遂筑堰开渠,而浸城焉”。汾阳便是郭子仪,坚决反对李光弼等几个将领战术的,根本不是鱼朝恩,正是郭子仪。作为拥有仲裁权的鱼朝恩,当时站在了郭子仪、季广琛一方,选择继续围困邺城,并且引水灌城。

因为此战唐军失败,李光弼的建议仿佛成了被错过的正确选择。但从后来的实际结果看,主场作战的唐军都最终失败,去了客场胜算只有更小,郭子仪的持重态度比起李光弼的建议来更符合当时唐军的实际状况。后来,鱼朝恩身败名裂,而郭子仪和李光弼都作为正面人物进了史书,于是这个死太监便背了锅,成了这个战术分歧中李光弼的反对者。从下来发生的事情看,郭子仪和李光弼的矛盾将继续发酵,连同其他因素一起,带着唐军走向失败。

在李归仁部偏师遭到郭子仪痛歼后,史思明带领自己的五万精锐,以新夺取的魏州为基地,前往救援邺城。唐军十几万大军,加上修筑工事动员的大量民夫,其后勤线压力巨大。另一方面,唐军各个节度使的部队间互相也难以辨认。史思明利用唐军这个弱点,在邺城附近派出许多支骑兵小分队,骚扰和威胁唐军的补给线,让唐军苦不堪言。但郭子仪不为所动,他深知,等到打破邺城、全歼安庆绪部,史思明这些挠痒痒的把戏就完全丧失了意义。此时在邺城围困中的安庆绪已经到了人相食的地步,一斗米卖到七万多钱,一头老鼠数千钱。

看到郭子仪不动如山,史思明知道再这么下去不行了,等安庆绪完蛋他就会完全陷入被动。他直接带手里的五万精锐,全军直逼邺城附近。他的运气不差,路上居然遇到了正在守卫淹城用漳水堤坝的季广琛部,一番突袭之下,季广琛部惨败。按照记载,史思明部“杀我防堰官健,决我堤堰,又破卫尉县,烧粮车五十乘,驱却牛万头,官健走脱者一半。”

就这样,决战开始了。按照《资治通鉴》的记载:“思明乃引大军直抵城下,官军与之刻日决战。三月,壬申,官军步骑六十万陈于安阳河北,思明自将精兵五万敌之,诸军望之,以为游军,未介意。”我们已经分析了唐军半年前参战总兵力略低于二十万人,但是和安庆绪的激战和围城战中有不小消耗,包括作战最英勇的节度使李嗣业都在这期间伤重不治。史思明南下后,又相继击破了崔光远、季广琛两镇节度使所部。因此,此时实际和史思明对峙的,应当有十万上下的兵力,还是有不小优势。但是唐军已经持续作战和围城半年之久,这一点上远比不上修整了很久的史思明部。所以,在整体实力上,唐军只能说是略占上风。

决战万金驿:被神话掩盖的战局

唐军在邺城郊外列阵迎战史思明部。郭子仪在万金驿附近列阵,李光弼则在韩陵附近列阵,两地相隔不过数里,因此此战时常被称为“万金驿战役”。按照《安禄山事迹》的记载,战前郭子仪和李光弼“所谋不协”,也就是在战场的具体布置上又产生了不小的矛盾,这对双方在战前的布置和战役中的协作都会有不小的影响。和李光弼一起布阵的主要有王思礼、鲁炅、许叔冀三位节度使,郭子仪则统帅剩下的部队,不知这种布置是否和之前讨论围城还是主动迎击史思明时,各节度使的立场有关。

战役开始后,李光弼等四镇军队与史思明部率先展开激战。李光弼等人拼死奋战,和史思明的主力打得不分胜负,“杀略大当”,其中一位节度使鲁炅负伤。郭子仪部主力此时还在列阵,但是感觉机不可失的他立刻派仆固怀恩带领三千回纥精锐骑兵向史思明军冲锋。在之前的多次会战中,回纥人总能最关键的时刻证明他们的可靠性,因此一直被作为最重要的冲锋力量进行使用,久而久之甚至让安史叛军都产生了畏惧心理。这次,郭子仪仍然希望这支部队能打开局面。然而让人意外的事情发生了,这支曾经总在最关键的位置打最艰难的仗、帮助唐军收复了长安和洛阳的回纥精兵,在史思明调集精锐进行攻击时,竟然没有战斗很久就被击溃,成为此战中唐军第一支被打崩的部队!

回纥人在收复两京的战役中得到了大量的掳掠品和赏赐,对战斗意志有所影响。但是真的让他们的战斗力发生断崖式下降的,却是他们的内部形势。一直以来,统帅援唐回纥军的是的回纥可汗长子,被史书称为“叶护太子”,他为唐朝立下了赫赫战功,并且和当时的唐朝太子、后来的唐代宗是结义兄弟。但是就这么一个人,在唐朝收复两京后的双方休整期,竟然因为回纥内部政治斗争被杀了。按照《新唐书》的记载,“始叶护太子前得罪死,故次子移地健立。”叶护太子被杀,他的嫡系都会被清洗打击,这支援助唐朝的回纥军队和叶护太子渊源尤深,此时无论是否遭到清洗,人心不定战斗力大幅下降是必然,因此被史思明击溃。

本来,回纥人的崩溃虽然对唐军不利,但是唐军整体人数占优势,郭子仪所部主力尚未参战,唐军并不至于因此整体性崩溃。但是随后发生的一件事情,却让天平彻底的倒向了史思明一方。

由于史思明的降而复叛,当时唐军许多汉族将领对同阵营的异族将领极为猜忌。郭子仪的牙前兵马使吴思礼某次军事会议上曾经公开扬言:“蕃将怎么可能为国家尽节。”,说完就盯着在会场的蕃将仆固怀恩,双方算是结下了梁子。对蕃将的猜忌在史思明复叛后颇为普遍,连郭子仪都不例外。这次,吴思礼受郭子仪之命在仆固怀恩军中监督仆固怀恩。在回纥人向后败退,军队陷入一片混乱时,仆固怀恩趁机报仇,将吴思礼临阵射杀,然后大叫“吴思礼阵亡了”。

郭子仪明显知道吴思礼之死是怎么回事。由于担心仆固怀恩已经叛变,他做出了一个相当令人咂舌的决定:带着自己还没列阵完毕的朔方军主力,立刻撤出了战场。一代名将郭子仪为何如此失态?得从仆固怀恩说起。

作为安史之乱中效忠唐朝的代表性蕃将,仆固怀恩出身高贵。他的姓“仆固”来源于九姓铁勒中的仆骨部,和同为九姓铁勒的回纥人不但同源,而且某种意义上是平等的关系。因此,回纥王族主动要求同他通婚。取代了叶护太子成为回纥储君、未来将统治回纥二十多年的移地健就是他的女婿。郭子仪有充分理由担心,万一之前回纥骑兵的战败是仆固怀恩和自己的女婿一起勾结史思明放水,等仆固怀恩和移地健临阵倒戈,整个战场的唐军都可能被彻底歼灭。

所以,郭子仪在没法确定事态严重性的情况下,选择逃离战场。看到回纥军大败、郭子仪不战而逃,战场上还在苦战的其他唐军依次崩溃。但是李光弼和王思礼两支最先和史思明交战的唐军反而保持了建制,有条不紊的后退,史思明也一时奈何不了他们。就在这时,一场沙尘暴突然出现,导致唐军的崩溃变得更为严重,自相践踏,死伤枕籍。但是叛军也被沙尘暴冲得七零八落,没能进行有效追击,也开始反向奔逃。这场安史之乱中最大的恶战以这种奇怪的方式结束了。

此次战役,唐军士兵伤亡并不大,但是在无序逃跑过程中,海量的军粮、兵器、战马,基本损失殆尽,征发到邺城附近进行土木作业和后勤的民夫,损失也极为惊人。可以说,唐政府在此败之后,短期内丧失了再组织如此庞大攻势的能力。以郭子仪的朔方军为例,士兵不过“四分损一”,但是“战马万匹,惟存三千;甲仗十万,遗弃殆尽。”李光弼、王思礼两部最先接战,最后撤退,因为维持了秩序,损失反而是最小的。

邺城之战结束了。战后,唐政府把对战败负主要责任的郭子仪召回京师,把此战中表现出色的李光弼提拔为天下兵马副元帅。当时元帅是给皇子挂名的,李光弼出任天下兵马副元帅,意味着对付史思明的重任落到了他肩上。应该说,虽然郭子仪的带头撤退可以理解,但唐廷在战后的处置基本公平,问题不大。后来,鱼朝恩变成此战唐军失败的背锅侠后,这个处分于是变成了死太监对郭子仪的迫害。

对安庆绪和守城士兵来说,可怕的围城终于终结,他们的噩梦却才刚开始。按照记载“庆绪官健六千余人,大半饿不行立,并令安太清等养育之,数内三千三百人是随从庆绪者,亦杀之,食后方移入城。自是禄山之种类歼矣。”唐军败退后城内还活着的安庆绪部六千人基本都饿得不成人样,史思明一口气杀掉了他认为的所有安庆绪嫡系三千三百人,占幸存者的一半以上,安禄山的直系后代到此也全部灭绝。

至此,安史之乱进入了新的阶段。

邺城之战唐军败因之总结

从账面上看,邺城之战唐军的实力略强于史思明军,但并没有压倒性优势。郭子仪成功的逼迫史思明主动到邺城附近自己的主场决战。但唐军此次出兵打击安庆绪到顿兵坚城再到和史思明决战,已经过去半年时间,可谓师老兵疲,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这种优势。而唐军最主要的失败原因,则在于其内部诸多的矛盾在关键时刻集中爆发。

邺城之战中,郭子仪和李光弼两个人和两条军事路线的矛盾贯穿始终,背后分别都有许多支持者,使得唐军缺乏一个公认的最高指挥官,并且开战后两人分别带着支持自己的节度使分头布阵。唐军一贯把回纥骑兵放在关键性的位置以对抗叛军精锐,但回纥骑兵的统帅叶护太子死于前一年回纥继承权斗争,导致前几次战役极为可靠的回纥精锐几乎是一触即溃,带动了李光弼等部的败退。最后,郭子仪和仆固怀恩的矛盾,使得仆固怀恩临阵射杀郭子仪派来监军的吴思礼,郭子仪怀疑他叛变甚至是勾结回纥人叛变,而被迫临阵脱逃,导致作为预备队足以对抗史思明的郭子仪等部未经大战就一并溃退。而最后的沙尘暴,既加剧了败退唐军的损失和混乱程度,却也让史思明无力深入追击,算是用一种特殊的方式为战役划上了句号。这才是邺城之战的完全过程。


邺城之战中唐军的失败,意味着唐朝政府已经没有足够的资源全歼安史叛军,真正意义上重新控制华北。这就奠定了晚唐藩镇割据的格局,最终决定了唐朝的结局。

user avatar

安史之乱的第三年,极有希望提前平定叛乱。

此时的局势是,安禄山死了。长安、洛阳收复了。

叛军的第二号股东史思明宣布降唐。虽然很快复叛,但至少这么一折腾,叛军分裂了。

然后,唐肃宗集结十个节度使,围剿安庆绪。

在此之前,唐军一直采用广平王李俶(即后来的唐代宗李豫)虚领总指挥跟着镇场子、郭子仪担任副指挥实际指挥全军的格局。

而这种格局,唐肃宗睡不着觉。

一怕李俶经常和这些宿将混在一起,形成尾大不掉的势力,也学他来一个丢开老爹称帝的行为,那咋办?还真没办法。所以,太子李俶必须叫回长安,爸爸给你册封太子,乖乖在长安待着。

二怕郭子仪功高盖主,大伙都只认识老郭,老郭要是学老安,咋办?

所以,十节度围剿安庆绪时,唐肃宗表示,这一仗就不要统帅了,广平王不去了。副元帅也不设了,如果没有元帅,那么副元帅不就是元帅,所以不设了。

但是十个节度使各自为战,那不扯了皮了,总要有人筹划全局吧。

于是唐肃宗让他信任的太监鱼朝恩,做“观军容宣慰处置使”,做十个节度使,外加一个仆固怀恩带着的借来的回纥兵的联络员。

……

然后十个节度使,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互相扯皮。

反正就是一团糟,但这时候虽然糟糕,但总算还是有希望的,毕竟尼玛泰山压顶,兵力绝对优势嘛。

安庆绪熬不住了,求史思明拉一把。

史思明来了,但他看到唐军势大,于是驻足于魏州(大名县)观望。

这时候李光弼本能地觉得战机来了,于是去找“联络员”鱼朝恩,说公公,史思明来了。我们兵力占绝对优势,抽调部分兵力专门盯着史思明咋样?

鱼公公表示,玩蛋去。

然后史思明就这么没人管。

这时候,大伙扯皮把李嗣业扯烦了,李嗣业自己率军攻城,结果战死了。

然后史思明发觉唐军指挥不一、互相扯皮的毛病了,于是大胆地派小股部队袭扰唐军粮草。

由于史思明派出的都是小股部队,唐军阵营各将都以为这就是史思明最大的胆儿了,毕竟尼玛此时唐军号称有步骑六十万,虽然都对不能统一指挥有怨言,但谁也不敢提意见,都这么瞎混,准备等安庆绪断粮后主动投降。

结果,史思明率军直接突袭。唐军远远看到史思明大军,以为是友军……这就是没有统一指挥的好处,因为大伙谁也不知道友军都在忙啥……

于是,李光弼、王思礼、许叔冀、鲁炅就这么被史思明打了一个措手不及,鲁炅直接战死。

郭子仪立刻组织列阵,结果沙尘暴来了,导致郭子仪和史思明双方都无法作战,于是各自在混乱中组织撤退。

然后唐军上下都互相传话:“郭子仪和李光弼都败了!”

熟悉古代战争的人一定听说过“兵败如山倒”。部队越多,越集中,就越不能打败仗。否则溃逃和混乱带来的后果,是无法收拾的。

然后,十个节度使的号称“六十万”大军,就这么哗啦啦地全溃散了。郭子仪只带了一部分溃兵集结在了河阳,因为他不知道史思明也撤了,想到的最坏的结果就是叛军乘胜攻打洛阳,所以郭子仪就去了河阳把手洛阳门户。

其他九节度,各自带着溃兵逃回本镇。只有李光弼和王思礼全军而还,其他人的部队,就这么损耗了。

而史思明也是懵逼的,他进邺城后杀死安庆绪,然后把邺城丢给儿子史朝义,就回范阳了。


然后,十节度溃败的黑锅,由郭子仪同志来背。为什么呢,因为你虽然不是总指挥,谁教你以前经常是总指挥呢,而且不知胜败,你居然撤军去河阳,导致全军溃败,这锅你不背谁背?

老郭心里苦啊,尼玛各自为战,老郭要不去河阳,万一出现了最坏的结果。叛军反攻洛阳咋办?妈的十节度都各回各的家了,老子虽然第一个撤退好歹还想着洛阳呢。

但这话不敢说,老郭光荣地接过黑锅,从此暂离指挥线。


然后,唐肃宗夸奖了李光弼,说李光弼是个好同志,能全军而返,封李光弼为天下兵马副元帅,让他指挥前线。

结果,四个月后,史思明大军反攻洛阳。李光弼手里听话的只有带来的五百亲军,其他大将都不服李光弼。于是李光弼就决定利用唐军不团结的“优点”。

怎么利用不团结的优点呢,那就是放弃洛阳,让叛军进占洛阳周围各地。然后我们唐军不是不团结嘛,那么大伙就按照不团结的打发来打,怎么打呢,就不决战了,给每个刺儿头都安排不同的袭扰工作,让这些刺儿头各自为战,袭扰叛军,但不要和叛军决战。

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毕竟李光弼有指挥之才,但真的做不到老郭那样服众。

然后,这种战术弄得叛军虽然得到了洛阳,但焦头烂额被动不已。


几个月后,到了第五年,唐肃宗稳不住了,问李光弼尼玛咋还不能收复洛阳?你是不是怯战?老子给你派仆固怀恩帮忙。

于是李光弼不得不策划与叛军决战。

但是,李光弼对自己手下这些扯皮唐军的野战能力不抱希望,他决定依托邙山列阵。

仆固怀恩觉得,回纥借来的兵得好好用,不能白养活,于是劝李光弼在平原列阵,发挥回纥兵的长处。

然后……

这俩情商极低的家伙,干了一件蠢事。

那就是谁也不迁就谁,谁也不退让。李光弼表示我是天下兵马副元帅,我说了算。仆固怀恩则找关系,拉太监鱼朝恩出来,让鱼朝恩逼李光弼答应自己的计划。李光弼看到鱼朝恩就火大,越不答应了。

然后两人持续撕逼,最终结果就是,唐军不知道该在哪儿列阵。叛军就来了。

然后……唐军再败,洛阳收复无望了。

你说要是让老郭挂帅,这种事儿还能发生?

然后,这次是仆固怀恩背锅,谁TM让你一定要平原列阵的?

然后收复洛阳无望,李光弼开始率军收复其他叛军进占的区域,进展虽然缓慢,但一直比较顺利。


然后就拖到了史思明和唐肃宗都死了。

到了叛乱的第七年。

李光弼率军去了江南,镇压农民起义。因为江南是唐朝赋税重地,这里的农民起义比安史叛军对唐朝的危害大多了。

这时候史朝义赶紧联络回纥,告诉回纥的牟羽可汗,说唐朝皇帝死了,内乱了,没皇帝了,你来我俩平分唐朝,土地人口归我,财货妇女归你。

牟羽可汗于是集结了大军,准备攻打唐朝。然后唐代宗火速派仆固怀恩出使,仆固怀恩一通嘴炮之后,牟羽可汗说我改主意了,我集结兵也不容易,干脆跟着岳父大人你打史朝义吧,好歹我也刷点威望,再抢些东西。

得到了回纥兵之后,第七年的十月,唐代宗立马让儿子李适(后来的唐德宗)为元帅镇场子,仆固怀恩为副元帅筹划全局,准备平叛。

十月底,由于这次唐军有总指挥,顺利收复洛阳。

这时候无论是李光弼还是仆固怀恩,都是老油子了,都能做到服众了。而且仆固怀恩能指挥得动牟羽可汗,这也是关键因素,换其他人,能否和牟羽可汗正常交流都是问题。比如总帅李适(后来的唐德宗)就去看望回纥兵营,结果因为拒绝给牟羽可汗磕头,导致幕僚两人被牟羽可汗派人殴打致死,李适也被逐出回纥兵营……

十一月底,大概是仆固怀恩越来越觉得平叛不能拖了,别的因素不考虑,牟羽可汗天天抢劫欺负人,再不把牟羽可汗和他的士兵送回回纥,会出大乱子。于是仆固怀恩采用了挖墙脚的方法,诏安了史朝义手下四个实力派,导致史朝义成了孤家寡人,然后史朝义就开始逃窜。


第八年,仆固怀恩派各路军队追杀史朝义,结果刚投降唐军没几天的李怀仙率军追上了史朝义,史朝义自杀。

安史之乱这才完全终结……


假如,十节度围剿安庆绪时,继续让唐代宗做摆设元帅、郭子仪做副元帅。

假如,李光弼收复洛阳时,唐肃宗别让仆固怀恩去洛阳,而是让仆固怀恩率回纥兵去袭扰叛军后方。让李光弼独立指挥收复洛阳之战。

……

算了不假如了。

唐肃宗表示:你们这些键盘侠,是不是嫌弃朕?要不是朕跑到灵武篡……哦不继位,要靠朕那个糊涂爹,还不知道弄成啥鸡儿德性呢。朕猜忌郭子仪、李光弼,好歹没弄死啊。李光弼死的比我晚,跟朕没关系,更何况还是他自己气量小跟个太监过不去,自己气死的,怪谁?朕那个糊涂爹,可是把高仙芝、封常清给弄死了。众爱卿说,朕是不是明君?

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陛下圣明(妈卖逼)!

user avatar

因为玄宗的神级微操呗

哥舒翰一个中了风的人,领着士气不高的大军死守天险,非要逼人家和风头正盛的安禄山主力决战,然后一波送穿哥舒翰投降

封常清从疏勒带着安西军万里回援,得,打散人家部队建制,两边将领统帅差不多,一边带满武装农民一边带满三金骑兵封常清拿什么赢?流星火雨吗?

最搞笑的是,高仙芝封常清不愿参合废物李亨和太监们的斗争,就被扣一个只知节度不知君的名号给斩了?我真的是觉得唐到了玄宗这一朝亡了活该,天不佑安禄山的大燕,没多给他一点时间一路推到灵武去把玄宗肃宗这两个废物砍了祭天,以告万千将士百姓在天之灵

user avatar

你要明白安禄山是唐玄宗最为信任的节度使了,给了他平卢、范阳和河东三镇,关键这三个藩镇都是边防野战军,战力极高,都是常年打仗的,并且军队达十五万人,天宝元年边防军总共才四十九万人。和西北野战军不一样,东北的到中央(长安)要容易地多。

你想想安禄山都能叛变,唐玄宗怎么看其他的节度使?最信任的都不可靠,其他人还可靠吗?理解了这一点,你就能理解唐玄宗后期令人智息的操作了。

到玄宗末年的时候,唐朝的均田制和府兵制已经破坏了,玄宗搞节度使的时候下放了财权并采用的是募兵制,这些召募来的职业军人受地方将领的收买笼络,和将领形成一种特殊的盘根错节、牢不可分的关系,实际上造成军队为将领私有。加之节度使掌握地方财权,这就造成节度使发展成地方大军阀。节度使有钱又有军队还有地方权力,那为啥还要听你中央的?

天宝元年边防军占全国总兵数百分之八十五以上,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北边境,中央军不过十二万人,力量孱弱。如果你是玄宗,你慌不慌?很遗憾玄宗不慌,还把三分之一的精锐野战军给了一个人。

所以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中央其实已经快控制不住地方军阀了。最信任的人反叛了,唐玄宗应该是清醒过来了,所以他想的并不仅仅是平叛,还有削藩。所以你就能理解他为什么要把西北野战军将领高仙芝、封常清给弄死,还让哥舒翰带病在劣势下强征……

正是因为玄宗的这一些列操作,致使叛乱进一步失控长安沦陷,这又导致了另一个矛盾的爆发,就是继承人矛盾。

家天下很难解决的问题就是继承人问题,到玄宗时,出现儿子李亨趁安史之乱篡位,而李亨又不信任太子李俶。在安史之乱背景下,这就造成中央权力不稳,进一步给叛军提供了可乘之机。在围剿安庆绪的时候,李亨撤下了太子李俶,统帅的人换上了太监鱼朝恩,关键这货只干过中央警卫团的中层领导,从来也没指挥过野战军啊,甚至都有可能不懂兵法,最要命的是野战军还是九路互不隶属的大军,结果直接造成围剿失败,九路唐军大败。 当然,结合之前中央与地方军阀的矛盾,还指不定李亨给鱼朝恩下了什么命令,没准还有防止九路节度使中有人做大。实际上李亨上台后是谁都不信,尤其是地方军阀,这跟李亨是吓大的有关,还跟玄宗放任地方军阀做大造成中央权威下降有关,自李亨始,李唐地方军阀就已经是听调不听宣了,这可不止河朔三镇。


安史之乱之所以打了八年,很大程度上还是中央与地方矛盾、统治者内部矛盾造成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安史之乱之所以持续了长达八年之久,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唐朝自身的制度性脆弱,也有叛乱集团的顽固性,更有军事战略上的僵持和政治上的复杂性。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分析这些原因:一、 叛乱的突然性与唐朝初期应对的失措 起事的突然性与规模: 安史之乱并非小范围的骚乱,而是由身居高位、掌握重.............
  • 回答
    安禄山确实在造反一年后(公元755年12月造反,757年1月被杀)就去世了,但安史之乱之所以持续了八年(直至公元763年),原因极其复杂,绝非一人之死就能简单概括。这其中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民族矛盾以及唐朝本身的制度性问题。下面我将详细讲述安史之乱得以持续八年的原因:一、 安禄山虽然死亡,但其叛乱.............
  • 回答
    安史之乱后,唐朝皇帝对武将的不信任感确实大大加深,这在设立藩镇以牵制河北三镇的问题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但这并非简单的是“不信任”就“设立藩镇”,其中蕴含着复杂的政治考量和现实的无奈。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唐朝设立藩镇并非仅仅是针对河北三镇的“牵制”。藩镇制度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安史之乱爆发之前,是唐朝军事制.............
  • 回答
    大唐与大汉,同为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王朝,却在面临重大危机时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命运。安史之乱对大唐而言是惊心动魄的劫难,而黄巾起义则直接加速了大汉的死亡。为何大唐能浴火重生,而大汉却因此分崩离析?这背后,是制度的韧性、统治者的决断、经济的支撑以及外部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复杂作用。一、制度的底蕴与调适能力:.............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直击唐朝衰落的核心原因之一。安史之乱确实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而之后节度使权力“越搞越大”的现象,表面上看是政治上的短视,但细究起来,情况要复杂得多,它背后牵扯着唐朝统治集团在战略选择、现实困境以及对危机的误判等多重因素。说它是“自取灭亡”,虽然有些宿命论的味道,但无疑.............
  • 回答
    安史之乱爆发时,安禄山麾下的叛军之所以能在正面战场上击败唐朝由哥舒翰统领的陇右、河西精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政治、军事、士气以及战略等多个层面。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一方的“不行”或另一方的“强大”,而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唐朝在安史之乱前的军事实力是毋庸置疑的强大,尤其是边镇的.............
  • 回答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内乱,发生于唐朝,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这场叛乱给唐朝的繁荣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也为后来的藩镇割据埋下了伏笔。要详细讲述安史之乱的发生原因,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分析:一、 根源性矛盾:藩镇割据的隐患唐朝初期实行的是府兵制和募兵制并行的制度。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
  • 回答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叛军以一隅之地肆虐天下长达七年之久,其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叛军自身的优势,更有唐朝内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深刻弊病所致。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维度来解析: 一、 叛军的自身优势与策略安史之乱的爆发并非偶然,而是由一群精锐的、极具战斗力的军队以及.............
  • 回答
    安史之乱后,太子李亨(后来的唐肃宗)没有随玄宗一同入蜀,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也牵扯到当时复杂的政治格局和李亨自身的政治考量。以下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核心原因:政治权力的转移与李亨的战略选择最根本的原因是,此时唐朝的权力中心正在发生转移。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虽然仍是皇帝,但他失去了对长安的实.............
  • 回答
    安史之乱,犹如一场席卷大唐王朝的狂风骤雨,将这个曾经辉煌强盛的帝国砸得粉碎。然而,奇特的是,即便经历了如此严重的创伤,唐朝并未如同许多帝国那样轰然倒塌,而是挣扎着又延续了一百五十余年。这其中的原因,绝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而是一系列复杂交织的社会、政治、经济和军事层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 中央集.............
  • 回答
    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绝非一日之功,也不是孤立事件,而是根植于唐朝后期社会、政治、经济以及安禄山自身一系列复杂的因素交织的结果。要说清楚,咱就得从头捋一捋。首先,唐朝后期社会结构的变化和潜在的危机。唐朝初期,国力强盛,百废俱兴。但到了盛唐之后,特别是天宝年间,社会结构开始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裂痕。 .............
  • 回答
    安史之乱(755763年)后,唐朝中央政府虽然名义上恢复了对中原地区的控制,但河北三镇(即成德、卢龙、幽州三镇)始终未能被彻底平定,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复杂的历史、政治、经济和军事因素。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中央权威的削弱与地方权力的扩张1. 安史之乱后的政治格局 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政府虽然平.............
  • 回答
    安史之乱后,唐朝并未重新启用府兵制,这并非简单的制度选择,而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下的必然结果。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府兵制本身的特点,以及安史之乱所带来的深刻变革,从而理解为何那个曾经支撑起大唐盛世的军事体系,在乱后已难以为继。一、府兵制:盛唐的基石,亦有其内在的局限性府兵制,作为隋唐以来国家军.............
  • 回答
    唐朝安史之乱后的历史之所以在许多史书中“被一笔带过”,不如其他朝代末年历史那样“有存在感”,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史料、叙事重点、历史分期以及我们今天对历史的理解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原因:一、 叙事逻辑与历史分期的影响: “盛唐”的辉煌过于耀眼: 唐朝的开端到安史之乱前,是公认的“盛唐.............
  • 回答
    安史之乱,这场发生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性事件,绝非一场简单的边疆战事,它犹如一把锋利的刀,狠狠地剖开了盛唐光鲜的外表,露出了其内在的深刻裂痕。而这场动乱之所以被视为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究其原因,在于它从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结构等多个层面,对唐朝乃至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不可逆转的、深远的影响.............
  • 回答
    唐朝安史之乱期间,肃宗李亨前往灵武,这是在极度危急的关头,为了保全大唐江山,也为了自己的性命而做出的战略性撤退和重整旗鼓的举措。这背后充满了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军事博弈,以及命运的捉弄。时局危急,首都沦陷的噩梦安禄山发动叛乱之初,朝廷内部早已矛盾重重,君臣离心。叛军势如破竹,很快就攻破了潼关,兵锋直.............
  • 回答
    安史之乱,这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重笔墨的战乱,常常让人不解:盛世之下,何以会爆发如此大规模的叛乱?生活在唐朝极盛时期,享受着相对安稳和繁荣的百姓,又怎会甘愿走上造反这条绝路?要深入探究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叛军的“疯狂”,而需要层层剥离,深入到当时社会肌理之中,去寻找那些被盛世繁华所掩盖的矛.............
  • 回答
    安史之乱爆发时,长安城,这座承载了盛唐辉煌的帝都,拥有百万之众,号称“百万之城”。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雄伟繁华的城市,却在安禄山叛军的兵锋之下迅速陷落。这绝非简单的兵力悬殊,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悲剧。一、 防御体系的内在脆弱性与外部的严重失衡首先,长安城并非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尽管城市规模宏大,防.............
  • 回答
    安史之乱,我乃睢阳张巡。此刻,叛军兵临城下,兵锋甚锐,然我守城将士,虽英勇,然粮草已尽,弹尽援绝,人心浮动。摆在我面前的,是三条路:一、投降叛军叛军首领安禄山,素有野心,然其麾下将领,亦有勇猛之辈,如尹子奇。若我张巡投降,或可保全一城百姓性命,免受屠戮之苦。然而,我身为大唐之臣,以忠君报国为己任。投.............
  • 回答
    区分“造反”与“起义”并非一道泾渭分明的数学公式,更多的是历史评价、视角以及权力话语权在起作用。当事件发生时,身处其中的人、事后的胜利者、以及后世的史学家,都会从各自的立场出发,给同一群体或事件打上不同的标签。安史之乱和太平天国运动,正是这种复杂性很好的例证。造反:挑战正统,动摇国本“造反”,从字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