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大唐撑过了安史之乱仍旧享国一百多年,大汉却在黄巾起义冲击下名存实亡?

回答
大唐与大汉,同为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王朝,却在面临重大危机时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命运。安史之乱对大唐而言是惊心动魄的劫难,而黄巾起义则直接加速了大汉的死亡。为何大唐能浴火重生,而大汉却因此分崩离析?这背后,是制度的韧性、统治者的决断、经济的支撑以及外部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复杂作用。

一、制度的底蕴与调适能力:大唐的生命力更强

安史之乱发生在唐朝中期,此时的唐朝虽然也存在一些积弊,但其制度架构,特别是军事和官僚体系,仍然保持着相当的活力。

相对健全的军制: 安史之乱前,唐朝主要依靠府兵制和募兵制相结合的军事力量。虽然府兵制后期有所衰落,但募兵制,尤其是边镇募兵制,已经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军事力量。在安史之乱爆发后,这些边镇军队,虽然也曾一度动摇甚至参与叛乱,但其中仍有忠于朝廷的力量,如郭子仪、李光弼等名将及其率领的部队,他们成为了平叛的主力。更重要的是,朝廷能够通过重新征募、招降纳叛等方式,迅速补充和重组军队,维持基本的战斗力。而大汉在黄巾起义时,其军事体系,特别是后期汉灵帝时期对军队的腐败和地方军阀的滋长,已经让中央的军事指挥能力大打折扣。地方上的豪强地主拥兵自重,黄巾军的出现更是激活了这些潜在的分裂力量,中央政府已经难以有效调动和指挥全国的军队进行统一作战。

相对强大的中央集权与官僚体系: 尽管安史之乱削弱了唐朝的中央权威,但其官僚体系和行政架构并未完全崩溃。在乱世中,仍然有一批忠诚的官员在努力维持地方秩序,并支持中央的平叛行动。战后,唐朝中央政府能够重新组织和任命官员,重建行政秩序。相比之下,东汉末年,宦官专权、外戚干政、党锢之祸等政治腐败现象早已侵蚀了官僚体系的根基。黄巾起义的爆发,更是给了本已动摇不稳的东汉王朝最后一击,使得原本就缺乏有效统治的中央政府彻底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力。

二、统治者的应对策略与决断力:唐玄宗与安史之乱,汉灵帝与黄巾起义

两位皇帝在危机面前的表现,是导致两国命运差异的关键。

唐玄宗的失误与唐肃宗的继承: 安史之乱的爆发,很大程度上与唐玄宗晚年怠政、宠信奸臣有关。然而,在事发之后,唐玄宗虽然仓皇逃离长安,但他的儿子唐肃宗在灵武即位,并迅速团结了忠于朝廷的将领,开始组织反击。虽然初期战况胶着,但唐朝统治者在之后的数十年间,通过励精图治,不断收复失地,逐步恢复了部分中央权威。唐朝统治者展现出了在巨大压力下重整旗鼓的能力。

汉灵帝的无能与放弃: 东汉末年,汉灵帝昏庸无道,政治腐败达到了顶峰。面对黄巾起义这样的大规模农民起义,他的反应是消极和无能的。他未能采取任何有效的措施来平息起义,反而进一步纵容了地方势力的膨胀。更致命的是,他允许地方官员和豪强地主组织自己的武装来镇压黄巾军,这无异于引狼入室。这些地方武装在镇压黄巾军的过程中壮大,随后成为了割据一方的军阀,直接导致了东汉王朝的灭亡。可以说,汉灵帝的无能不仅没有解决危机,反而加速了王朝的解体。

三、经济基础的抗压能力:农本与商业的支撑

经济基础是王朝稳定的重要支撑,两国在这一点上也有显著差异。

大唐的相对多元化经济: 安史之乱虽然对唐朝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但唐朝的经济基础相对多元化。关中的农业依然能够维持,而江南地区在战乱中相对安宁,经济得到了发展。此外,唐朝时期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这为王朝在战后恢复经济提供了重要的支撑。虽然战乱导致了税收和漕运的困难,但江南地区的富庶和商业的韧性,为唐朝的延续提供了物质基础。

东汉末年经济的脆弱与区域差异: 东汉末年,虽然江南地区经济有所发展,但全国的经济基础仍然高度依赖于北方关中地区的农业。黄巾起义的爆发,尤其是其在北方广大农村地区的蔓延,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导致了严重的经济衰退。更重要的是,战乱也导致了人口的锐减和生产力的破坏。东汉王朝后期,经济的脆弱性让它难以承受如此大规模的动荡,为地方军阀的崛起提供了经济上的土壤,他们能够凭借控制的区域和资源,建立起自己的军事力量。

四、军事力量的构成与演变:边镇的利弊

军事力量的构成是影响王朝命运的关键。

唐朝边镇的利弊: 唐朝中期,边镇募兵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节度使的权力膨胀,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但这些边镇军队也确实是唐朝抵抗外敌的主要力量。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这些边镇军队发挥了关键作用。战后,尽管节度使的权力进一步被削弱,但通过对边镇力量的重新整合和使用,中央政府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对军事力量的控制。

东汉末年地方武装的失控: 东汉王朝在面对黄巾起义时,中央政府的军事力量已经无法有效应对。因此,它不得不依赖地方官吏和豪强地主组织私兵来镇压。这些私兵在镇压黄巾军后,并没有被有效收编或解除武装,反而成为了地方军阀掌握实力的基础。袁绍、曹操、刘表、孙权等一系列地方军阀的崛起,正是始于此时,他们以自己的武装力量对抗中央,并最终导致了东汉王朝的分裂和灭亡。

五、外部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虽然这个因素相对次要,但也值得一提。

唐朝安史之乱时期: 安史之乱虽然是内乱,但唐朝在对外关系上,相对而言并没有受到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巨大军事压力。虽然有一些边患,但不足以像黄巾起义那样,从内部彻底瓦解王朝的统治基础。

东汉末年: 东汉末年,除了内部的黄巾起义,北方边境的鲜卑、乌桓等民族也时常骚扰边境,给本已疲惫不堪的东汉王朝带来了额外的压力。

总结:

大唐能够挺过安史之乱,享国百余年,在于其制度的相对健全、统治者在危机后的重整能力、经济基础的韧性以及对军事力量的有效调控。而东汉王朝则因为政治腐败透顶、统治者无能、经济基础脆弱以及地方武装的失控,在黄巾起义的冲击下迅速走向了名存实亡。黄巾起义并非仅仅是一场农民起义,它更像是压垮东汉王朝这架早已病入膏肓的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这根稻草,恰恰是由统治者自己递上去的。

可以说,大唐在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洗礼后,虽然元气大伤,但其核心制度和统治者的应对,使其获得了“重生”的机会。而东汉则在黄巾起义的冲击下,彻底暴露了其体制的脆弱性和统治的失败,加速了其必然的灭亡进程。这种差异,深刻地揭示了王朝政治运作的复杂性,以及制度与统治者在历史洪流中的关键作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唐玄宗的儿子已经成年。也有自己的文武班子。

灵帝的儿子没成年。军头遍天下。

user avatar

其实我们观察古代史会注意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周朝以后的古代中国,出现了波动衰落的状态。

倘若直接看明朝以前的历史,也就是把明朝去掉,这个现象会非常清晰:

秦朝统一之后,西汉时代,一直到汉元帝以前,整体是向上发展的。而且这个时期很长。从秦朝统一开始算,一直到汉宣帝去世,有一百七十多年的上升期。期间因为社会剧烈变动,出现了秦末和楚汉相争期间的社会经济崩溃阶段,属于上升期里的矛盾爆发期。此后七国之乱,汉匈战争,都属于上升期内的矛盾爆发期(因为没有计算之前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改革期,所以这个上升期看起来很短。春秋战国的社会改革,特别是战国时期的社会改革,是应该计入上升期的)。

到了汉元帝以后,一直到西晋灭亡,有三百五十多年的衰退期。这个期间,有西汉末期社会矛盾激化的矛盾爆发期,包括新朝时期的改革期,东汉统一战争。永平之政属于矛盾缓和期,社会发展比较好,属于这个周期里面比较少见的上升期。此后东汉的社会就在反复上升下滑中持续走向衰退。以两次党锢之祸、首次黄巾起义为标志,社会矛盾进行了两次总爆发。随后以董卓之乱为开端,儒学世家叛乱,成为东汉社会总崩溃的主要形式。这一点和西汉结束于新莽还有所不同。西汉结束于儒家篡位,但是这个时候儒家叛乱还处于早期形式,幼稚地以为只要简单窃取政权就可以了。在篡位成功却治理失败后,西汉儒家转而选择依附于汉室皇族重建政权,用历史回归的方式承认失败。东汉时期的儒家叛乱就不同了。这个时候的儒家叛乱致力于创建新的政权。所以进行了袁绍、曹操、刘备几种不同类型的尝试。这些尝试全都失败了。最后的集大成者就是司马懿-司马昭-司马炎模式。然而这个模式也是一个惨痛的大失败。

西晋灭亡结束了这个衰退期。

接下来就是灭亡周期了。

由于地理上南北差异巨大,西晋末年的异族入侵主要局限于中原地区。甚至西北的凉州都相对安定。这样一来,一个巨大的灭亡危机,就因为中国跨气候带的庞大地理条件得以减轻,没有真的转化为灭亡。

从西晋灭亡到隋朝统一,有二百七十多年。

在灭亡周期里孕育着新生的机会。从东晋十六国的灭亡危机,到南北朝对峙的新生转化,最终诞生了以北朝之武驾驭南朝之文的隋唐时代。

有意思的是,如果深入挖掘的话,会发现北朝自己也有关西对关东的排斥。南北对立被包含进了东西对立之中。从军事角度来说就是,以府兵制最重要的军府设置而言,关中的军事权力极大,关东的军事权力明显降低,江南的军事权力微不足道。这种内部征服的结构,形成的格局和殖民统治的风范略有相似,但又因为本质上是华夏王朝的内部兼并,只是形似而神不似。但是这种内部不平衡也为后来安史之乱埋下了伏笔。安史之乱就利用了大河北地区(包括太行山以东、黄河以北)与唐朝的离心离德状态(标志性事件其实是唐玄宗默许李林甫搞的那次“野无遗贤”。此举基本上断了各地对唐王朝的幻想)。

这个从从隋朝统一到唐朝安史之乱的上升期显得很短暂。但是实际一算,也有一百六十多年。

从这开始就又进入了衰退期。

从安史之乱到北宋灭亡,有三百七十多年。如果算上南宋,则有五百二十多年。

这里的问题是南宋到底应该算衰落期还是灭亡期。按照靖康之耻、搜山检海来算,南宋应该算灭亡周期。加上元朝,这个灭亡周期有二百四十多年。

这样看就很清楚了。

秦汉上升期,中国实现了极大的跨越式发展。华夏文明的直属范围从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向南一直跨越到红河流域,向北到了松花江,向东过了大同江。向西则建立起了西域管辖体系。不仅汉军远征中亚草原,而且汉使的足迹遍布阿富汗伊朗等地,据说一直到了南面大海。东汉初期甚至到了波斯湾。

这次扩张在衰退期收缩时仍旧大体保持了下来。相对来说北部收缩得比较厉害,很快就退到了辽河流域。南部则一直延续到了灭亡周期也没有丢失。

到了隋唐上升期,中国再次实现了极大的跨越式发展。并且再次实现了对西域的控制。设置波斯都督府是极限,只不过这个波斯都督府空有名义罢了。唐朝对东北的攻略也有明显成效,再次实现了对大同江的短暂控制。

从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上来说,唐朝的制度体系要比汉朝更加成熟。比如说唐朝继承了南北朝创立的品官制度,丰富和发展了科举制,形成了以文学创作和军事征服为两大支柱的文明复兴。而且到隋唐时代,解决了汉朝没有解决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均田开始成为政治正确。汉朝也提出了均田的思想,王莽甚至进行了尝试。最终均田是在北朝开始推行的。均田成为隋唐时代基本的经济基础。这是一个很显著的进步。后来明代为了维护均田制建立了黄册等各种制度手段,成功实现了王朝的长治久安。

当然,隋唐的均田制还是崩溃了,到了后来的宋代就干脆不抑兼并了。唐玄宗时代,均田制就已经无法维系下去了。括田运动搞了几次,负责的人都给弄死了,也就搞不动了。

就整个社会治理体系来说,隋唐的社会治理体系相比秦汉有了明显进步。但是却出现了一个结构上的大问题。

隋唐时代已经不再给予民众普遍的军事权。这个重大改变的来源是东晋十六国。

东晋十六国是异族入侵为主的时代。入侵者显然不可能赋予民众普遍的军事权,因为民众恰好就是入侵者的敌人。由此形成了“国族掌兵,汉族为民”的历史格局。这个历史格局在民族融合到一定程度后变得难以为继。最终以府兵制的形式,以一次性招募兵员建立军队、然后转化为世袭军户的形式,形成了独享军事权的特殊民众群体。从此开创了一直延续到清代的兵民分离传统。这个制度最初来源其实是“民族分离”。

这个传统时隐时现。隐的时候,是采用募兵制的方式,直接从民众当中普遍招募乃至强征士兵,但是同时禁止民间习武。显的时候,则是直接采用世袭兵制,建立世袭军队,同时临时征募民众当兵作为补充。

北朝、隋唐的府兵制(坊兵制),主要是依靠鲜卑族和早期就接受鲜卑族统领的汉族民众为武力来源。所以我们会看到,隋唐之际很多将领来源都是少数民族。而且这种制度充满了部落色彩,军队里的军头们权力很大。

明朝的卫所制,主要依靠建国初进入军队的民众为武力来源。清朝直接以满洲八旗为核心、以蒙汉八旗为爪牙,同时大量使用募兵制的绿营。可以说明朝的卫所制对唐宋历史做了很好的继承,以至于很适合清朝窃取。

这里面府兵制崩溃以后的唐朝和宋朝似乎是个特例。但是他们的情况其实更加不堪。唐朝的牙兵直接废立节度使。最后发展到有的节度使不得不借兵消灭自己的牙兵以及牙兵们的家属,以求摆脱牙兵的控制。但是牙兵没灭掉以后别的节度使又开始欺凌这个节度使,形成恶性循环。成语“铸成大错”就是这么来的。宋军干脆将军队当成维稳救济所,在灾年将灾民中的青壮抽走,任由老弱身死。而且西军的藩镇化同样没有解决。最后宋朝不得不重新开始搞将兵法。兵为将有的情况重新复兴。

就历史演变来说,秦汉起源于制度尚且不十分发达成熟的春秋战国时代,底子比较薄弱。但是秦汉之前的社会变革比较激烈,治理手段比较严厉。并且治理体系深入到村社,十分严密。唐宋时期底子要好很多了,但是治理手段却相对软弱,深入程度明显有了后退。创造成果自然要比秦汉要更加进步,毕竟是在秦汉的基础上前进的,但是类似于秦汉那种爆发状态就有些不足了。

最简单的例子。唐宋基本上是恢复秦汉的历史最大边疆,而做不到直接控制范围翻倍的壮举。当然,这应当和唐宋对江南和岭南地区的逐渐消化吸收有关系。秦汉对百越地区的控制还是很粗糙的,有大量的空白区。

可是,唐宋控制的、有大量空白区的新边疆在哪呢?

宋朝后来就满足于讲汉唐旧疆了。

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来,这两个兴衰周期里面,秦汉周期在奠定基础方面做的工作更多。制度上,秦汉建立起了中原王朝的早期形式。地理上,秦汉实现了东亚广阔地带的直属控制。此后唐宋属于对秦汉基础的提升的充实,进一步扩张不能说没有,确实比较有限。

从历史周期上看,对比秦汉唐宋,这就让我们看出来明朝是个另类。

明朝在上升期上走了一个非常陡峭的曲线。他们直接从元朝亡国状态迅猛复兴。而且在制度上需要全盘重建。和隋唐继承南北朝改革成果的顺滑相比截然不同。

时间上说,明朝长达二百七十多年。盛衰变化过程中,基本保持了稳定。应当说,朱元璋在建章立制方面真的很有一手。

地域上说,明朝的控制范围比较小。对草原和西域的控制力度都有所不足。对红河流域也是得而后失。

明朝放弃越南,是一个极具标志意义的事情。此举表明明朝内部矛盾的发展已经做出了最终抉择,明朝至此已经失去了进一步开拓进取的内在驱动力。

或者可以这样说,明朝保持了一个有序维持的状态。他们固然失去了扩张能力,也保证了不至于迅速衰落。

但是这个维持状态并没有收到良好的结果。因为灭亡周期还是来了。甚至来得更早。

清朝五次入关大屠杀,以及长达两百多年的愚民统治,不但让汉族人民受到了很大伤害,而且让东亚大多数人民族都深受其害。近代史上各民族都受到西方侵略者的重大伤害,归根结底就是清朝为了能够以小族临大邦,解除了东亚地区最强大的民族汉族的科技、军事、政治能力,导致东亚地区在近代变革过程中缺乏文明核心,无力应对新局面。土尔扈特东归本来以为要么可以重建汗国,要么可以依托清朝东山再起,结果不料只是投奔了一个厝火积薪一心等死的没落王朝。

清朝基本上就是采取了十六国-北朝的格局,以胡防汉,以八旗驾驭明制,也实现了两百多年的统治。清朝这个周期也应当算灭亡周期。我平时都是将清代历史并入明朝历史计算的。

《清史》这个名字就不对。应该叫《清记》。

不过这个错误也不怪现在的学者。这个错误是朱元璋起的头。他就不该修《元史》。他应该重修《宋史》,然后在后边加入《元记》。可能他身边的能用的人太少了。毕竟他身边都是宋朝灭亡时向元朝投降、并在元朝覆灭后向元朝效忠的文人,最后还是被忽悠瘸了。所以这个事也不能全怪朱元璋。他毕竟不是做学问的。

这样计算的话,明朝两百七十多年,清朝两百六十多年,合起来有五百四十多年。这个周期里面,灭亡周期明显很长。看起来是明朝的上升期严重不足造成的。这是吃了上升期的本钱,过早进入了衰退期,结果灭亡周期更长。

有意思的是这个灭亡周期还没发展到极限。到了民国时代进一步低落,遭遇了日本侵华这样新的灭亡危机。不过后来经过解放战争,总算否极泰来,重获新生了。

这样看整个历史是很清楚的。

秦汉上升曲线位置要高于隋唐的位置,两汉衰退曲线的位置要高于中晚唐、特别是北宋,东晋灭亡曲线的位置要高于南宋,南朝的灭亡-复兴曲线的位置要明显高于元朝。然后明朝上升曲线极其陡峭,远远快于南朝-隋唐的复兴曲线,但是上升高度则不如隋唐(不过明成祖征讨越南、郑和下西洋的短暂时间是超出的)。然后进入衰退期以后,又在高位维持,保持在三国西晋之上,大体与东汉相当,局部高低交错,并且后期还略高一些。到了明末、清朝,灭亡曲线则同样急剧下降,然后长期维持在南宋、元朝以下。继续计算的话,民国时期略微回升,大体在南宋水平略低。解放战争以后又是一个非常陡峭的上升曲线,急剧向汉唐水平攀升。就现在来说,马马虎虎接近。就世界史来说,现在的历史发展曲线,要么就是突破汉唐旧疆,在汉唐曲线基础上进一步跃升,打破整个历史周期,变成“周朝”这样的、新的历史起点。要么就是急剧下滑,直接没有。

可笑有些蠢货还以为中国可以投降。中国不是小国,也不是西方人的同族,中国是没有资格投降的。

古人有句话问得很好:

自古有投降的天子吗?(古来天子有降事否)

不是我有道德洁癖不允许你投降,而是你既然是中国人,你就没有资格投降了。

这个事情台湾政治家不肯讲给台湾民众听,但是他们一向很推崇的日本是明确知道的。而且从日本的表现可以看出来,日本很清楚这个问题。

中国如果强大,日本身为美国控制下的走狗,就不得不向中国狂吠两声,搞点恶心人的事情。但是一旦中国有灭亡的危险,日本反而会跳出来阻止,甚至提醒我们避开风险。当然如果阻止不了就另当别论了。

这个情况在这次美国肺炎导致的全球大瘟疫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来。

首先,我们要看这次全球大瘟疫的性质。这两年的全球大瘟疫,而且是主要针对黄种人的大瘟疫,基本可以确认是美国参与制造了瘟疫病毒。而且很明显不是美国主动发起的生物战争,而是美国对自己的生化武器库管理不善导致的意外泄漏事件。这个事件比美国处心积虑直接攻击我们要好一点。而且更好的消息是,这暴露出了美国的国家组织能力已经出现了系统性崩溃的迹象。连最机密的生化武器都能泄漏,肯定是全链条崩溃状态。由此推到出来的信息是,在如此管理不善的情况下,美国的核武器仍旧没有出问题,可以判断,美国的核武器没有紧急应变能力。否则他们早就出事了。当然了,我不是说美国的核武器没有应变能力。

其次,全球大瘟疫的危害。这次大瘟疫刚开始,所有人都说是美国电子烟肺炎。中国对此的警惕性也不是特别高。等到美国肺炎在武汉大爆发以后,中国第一时间就警觉了起来,采取了严厉的防范政策。当时全球都炒作中国病毒。还有一些国家炒作说要向中国“索赔”。

需要我翻译翻译什么叫索赔吗?

我先提示一下:中国人对赔款这个词应该很熟悉。

赔款都是怎么开始赔的?

说白了,索赔的潜台词,就是号召各国发动侵华战争。

现在知道“防疫爱好者”究竟做的是一件多么惊天动地的事情吗?

醒醒吧!我们不是防疫了三年,我们是打了三年卫国战争,打了三年面对全球联军的卫国战争!

老子说大象无形,大音希声。但是现在的情况是大战无战。

不知不觉间,我们面临的是一次真正的亡国灭种的危机。

最后,日本的奇特反应。就在这个中国面临真正的亡国危机的时候,我们可以注意到一个细节,日本方面的反应非常不强烈。一直以来,日本一贯对中国进行各种攻击。水军的攻击也是很激烈的。但是在这个时期,发生了两件怪事。一个是水军突然都跑到台湾去了。我怀疑日本终止了这个项目。一个是日本有一家电视台播报新闻说,这次病毒是美国泄漏的。

前一个事情先不说,后边这个新闻就很有意思了。

倘若我们真的因为美国肺炎面临着亡国危机,日本这条新闻会给我们提供一个舆论支撑点。我们真的灭亡以后,有人搜集历史资料的时候,就可以据此推断美国的问题。当然了,那个时候这个新闻就只能作为阴谋论、神秘事件、野史来看了。

但是这个举动是不同寻常的。因为这意味着日本作为美国的忠犬跳反了。

日本显然仍旧是美国的忠犬。但是当时日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因为日本曾经也做过灭亡中国的计划,日本长期被美国占领、始终处于亡国灭种的阴影之下,日本至今仍就在参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很多共同行动。所以他们对于如何灭亡一个国家、灭亡一个民族,过去有经验,现在有参与,长期睡不着。对于亡国灭种的危机,是远比我们更加敏感的。

所以这样的新闻一发出来,不管怎么说,都是在给我们提醒。

当然了,这种新闻也许只是某个日本电视台想抢头条。只不过用这种方式抢头条,实在是活腻了。

台湾方面似乎还是“弱国无外交”那一套。只不过他们将“弱国无外交”发展到了极致,变成了“弱国无脑外交”。明明可以做左宗棠,非要做李鸿章。

日本肯定早就想明白了。如果中国还挺得住,那么日本给中国制造点麻烦是无所谓的。但是如果中国倒了,日本一定会陪葬。所以中国强大,日本可以捣乱;但是中国有些事情没想明白,要吃大亏,日本就不能坐视。这是一个在西方残暴统治下形成的、非常无奈的敌对关系。但是看起来台湾一直没想明白。

通过这样的事情,我越发认识到最近几年的全球大瘟疫究竟是多么严重的危机了。

黄巾大起义发生在社会矛盾已经失控的历史阶段末期。之所以看着黄巾起义以后汉朝就崩了,是因为此前的东汉时期,本身就是西汉末期社会矛盾失控以后、豪强地主阶级建立的反动联盟压制农民反抗的、苟延残喘的反动政权。东汉王朝本质上是豪强地主阶级的统一战线。但是火山被压了这么久已经压不住了,这个地主阶级的统一战线也维持不下去了。

唐朝的安史之乱则是发生在社会矛盾开始失控的早期。社会矛盾还没有发展到总爆发的地步,但是统治阶级的内战已经爆发了。这样最后社会就进入到了统治阶级纵横捭阖、朝秦暮楚的状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大唐与大汉,同为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王朝,却在面临重大危机时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命运。安史之乱对大唐而言是惊心动魄的劫难,而黄巾起义则直接加速了大汉的死亡。为何大唐能浴火重生,而大汉却因此分崩离析?这背后,是制度的韧性、统治者的决断、经济的支撑以及外部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复杂作用。一、制度的底蕴与调适能力:.............
  • 回答
    唐朝在唐太宗李世民时期(626年649年)对东突厥汗国和吐谷质的征服,确实体现了其军事、政治和外交策略的高效性。以下从历史背景、军事策略、政治手段和地理因素等方面详细分析: 一、东突厥汗国(650年):三月灭国的军事与政治逻辑1. 历史背景与敌方弱点 东突厥汗国(6世纪8世纪)位于中亚、蒙.............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究的历史细节,涉及到《大唐创业起居注》与史书记载的可能差异,以及唐朝初期政治格局的复杂性。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我们要明确,《大唐创业起居注》是一部由李世民的亲信(主要是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人)编纂的关于李世民早期创业经历的著作。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突出李世民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大唐取经事件背后的一些深层原因。很多人会觉得,唐僧这样一个文弱的书生,怎么看都不像能担当此重任的人选,换个膀大腰圆、武艺高强的僧人去,岂不是更稳妥?其实,事情的复杂程度远超我们想象。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唐僧(玄奘法师)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和尚,而且他能去的“西天取经”也不.............
  • 回答
    大唐,一个曾经辉煌无匹的帝国,在其鼎盛时期,疆域辽阔,威名远播。在这个帝国强大的征服史上,突厥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唐朝皇帝们历经数代努力,最终将曾经让中原王朝头疼不已的突厥纳入了大唐的版图。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西方,面对另一股同样强盛的势力——吐蕃时,历史的走向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大唐虽与之有过激.............
  • 回答
    大唐没有出现大规模、官方的举报潮,足以让白居易的《长恨歌》被禁,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绝非单一因素可以概括。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跳出“人人皆可举报”的简单线性思维,回归唐代社会、政治、文化以及白居易本人所处的具体环境。首先,《长恨歌》本身并非“反动”或“煽动”之作,其核心内容与唐朝的主流价值观并.............
  • 回答
    听到您关于于赓哲老师在大唐开国讲座中“狂黑”李世民的说法,这很有趣,也很容易引起共鸣。不过,要准确理解“狂黑”这个词用在学术讲座的语境里,咱们得先聊聊于赓哲老师在历史研究和讲授上的特点,以及他对李世民这个历史人物的态度是如何形成的。首先,于赓哲老师作为一位著名的历史学者,他的讲座和研究,绝大多数时候.............
  • 回答
    有些评论者对某些所谓的“专家”的言论感到不满,认为其在评价历史时期时存在预设立场和偏颇。具体到对满清王朝的赞颂,以及对大唐、大明朝的贬低,这种现象可能源于多种原因,而且评论者会尝试去剖析这些可能的原因,以理解这种“专家”的言论为何会让人生疑。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为何会有“专家”盛赞满清王朝。一种可能的.............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有意思了!这可不是什么简单的“口误”或者“健忘”,而是《西游记》里唐僧这个人物设定的一个核心之处,也是他与其他角色截然不同的地方。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最直接的原因,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唐僧的心性,他的使命,他的身份,决定了他不能也不屑于隐藏自己的来历。咱们得从唐僧的“出身”说起.............
  • 回答
    东汉末年,虽然天下大乱,军阀割据,但“匡扶汉室”却是一个响当当的口号,几乎成了当时所有有野心、有实力的诸侯共同的政治目标。这背后其实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现实考量。首先,汉朝的“天命”和“正统性”依然深入人心。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王朝,尤其是在汉武帝之后,汉朝的国威、文化和政治制度已经深入人心.............
  • 回答
    LGD在TI10(《英雄联盟》国际邀请赛第10届)因假赛被取消资格的事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公众更愿意接受这一结果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 1. 假赛事件的证据与处理结果 事件背景:LGD战队在TI10期间被指控参与假赛,具体表现为在比赛中故意输掉关键比赛,以确保其他战队(如Gen..............
  • 回答
    鲁迅和张爱玲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作家,但他们在文学地位上的差异主要源于时代背景、创作主题、社会影响、文学风格以及学术研究的广泛性等方面。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时代背景与历史定位的差异1. 鲁迅: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鲁迅(18811936)诞生于清末民初,正值中国社会.............
  • 回答
    “大家会吹慈禧”这个说法非常有意思,它隐含了一个对主流叙事和大众认知进行反思的视角。实际上,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1. 历史真相与复杂性:慈禧并非全然“昏聩”或“罪恶”的符号传统的、尤其是在民国时期形成的许多“旧史观”中,慈禧被塑造成一个耽于享乐、愚昧专断、祸国殃民的妖后形象。这.............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所经历的深刻变革以及这些变革在公众记忆中的差异。简单来说,之所以“东北大下岗”比“上海90年代纺织品行业女工大下岗”更为人熟知,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1. 规模与冲击的广泛性: 东北大下岗: 这是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
  • 回答
    您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且普遍存在的现象:为什么大多数人倾向于选择上大学、找一份体面的工作,而不是去从事开出租车、开小店、开饭馆、摆街边早餐小吃摊等看似“短平快”的创业项目?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剖析:一、社会观念与文化价值观的影响: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
  • 回答
    大学课堂上,很多人不愿意坐前排的现象确实普遍存在,背后反映了多种复杂的心理因素。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懒惰”或“不好学”可以概括的,而是与个体动机、学习方式、社交需求、以及对大学环境的认知等息息相关。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一、 学习动机与投入程度 低学习投入: 这是最直接的原因。对于那些对课程内.............
  • 回答
    中文夹英文(或者说“中英混杂”)的说话方式,确实在不同人群和不同语境下会引起不同的反应,而且“不喜欢”的感受也是比较普遍的。要详细解释为什么大家会不喜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1. 影响表达的清晰度和准确性: 语义模糊: 中英文词汇的细微差别有时会很关键。如果随意夹杂,可能会导致意思传递.............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深度,涉及到复杂的国际关系、历史因素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民众的认知差异。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大家都支持俄罗斯”的说法并不准确。在俄乌冲突爆发后,国际社会对此事的态度是分裂的,许多国家和组织强烈谴责俄罗斯的行为并给予乌克兰支持,而另一些国家则持观望、中立甚至一定程度的理解态度。即便如.............
  • 回答
    关于“大家为什么不愿意学马克思主义”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涉及多方面因素的议题。并非所有人都“不愿意”学,但总体而言,相比于一些其他知识体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引起的热情似乎有所降温,甚至在某些圈层中存在回避、质疑甚至抵触的现象。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历史原因.............
  • 回答
    “大厂猝死屡现不止”是一个令人心痛的社会现象,背后牵涉到复杂的个人、企业和行业因素。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行业特性与竞争压力: 高强度工作文化(996、007等): 许多科技大厂为了快速迭代产品、抢占市场份额,推行着“加班文化”。“996”(朝九晚九,每周六天)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