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大唐三个月就能灭了东突厥?四个月就能灭吐谷浑?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回答


唐朝在唐太宗李世民时期(626年649年)对东突厥汗国和吐谷质的征服,确实体现了其军事、政治和外交策略的高效性。以下从历史背景、军事策略、政治手段和地理因素等方面详细分析:



一、东突厥汗国(650年):三月灭国的军事与政治逻辑
1. 历史背景与敌方弱点
东突厥汗国(6世纪8世纪)位于中亚、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亚,是唐朝北疆的主要威胁。其统治者突厥汗国在620年代已衰落,内部分裂严重,汗位继承混乱,贵族之间矛盾激化。
唐太宗时期(626649年),东突厥汗国的可汗泥熟匐(627630年在位)与突利思可汗(630634年在位)之间长期争斗,导致汗国分裂为多个小政权,削弱了其整体军事能力。

2. 唐朝的军事部署
战略目标:唐太宗以“断其右臂”为目标,切断东突厥与中亚的联系,削弱其对唐朝的威胁。
兵力与后勤:唐朝军队以精锐骑兵为主,依托长安至漠北的补给线,利用草原骑兵的机动性快速推进。
关键战役:
630年,李世民率军从灵武(今宁夏)出征,迂回至阴山,切断东突厥与漠北的联系。
634年,李世民击败突利思可汗,东突厥汗国分裂为多个小政权,最终被唐朝彻底征服。
时间压缩:虽然整个战争持续数年,但唐朝通过分化敌方、切断补给线,最终在634年完成对东突厥的征服,可能被后世误传为“三月灭国”。

3. 政治手段
联姻与分化:唐朝与东突厥贵族联姻(如与突利思可汗的联姻),但通过政治手段削弱其统治合法性。
利用内部矛盾:唐朝支持东突厥内部的分裂势力,使其无法形成统一抵抗。



二、吐谷浑(663年):四月灭国的地理与战术逻辑
1. 历史背景与敌方弱点
吐谷浑(351年663年)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与唐朝争夺青海地区的控制权。其统治者慕容诺曷步浑(613663年)因与唐朝关系紧张,多次被唐朝击败。
663年,吐谷浑与吐蕃联合,试图反击唐朝,但内部矛盾加剧,军队士气低落。

2. 唐朝的军事部署
战略目标:唐朝以“收复青海”为目标,切断吐谷浑与吐蕃的联系。
兵力与后勤:唐朝从长安调集精锐骑兵,利用青海地区熟悉的地形(如青海湖、河湟谷地)快速机动。
关键战役:
663年,李治(唐高宗)派李道宗率军出征,与吐谷浑军队在青海湖一带交战。
663年4月,唐朝军队突袭吐谷浑主力,导致其溃败,吐谷浑王慕容诺曷步浑被俘,政权灭亡。
时间压缩:虽然战争持续数月,但唐朝通过快速机动和突袭,最终在4个月内完成对吐谷浑的征服。

3. 地理与战术优势
地形利用:唐朝军队熟悉青海地形,利用湖泊、山脉等地理特征迂回包抄敌军。
后勤保障:唐朝控制河西走廊,确保后勤补给线畅通,而吐谷浑因地理位置偏远,补给困难。



三、共同因素:唐朝的军事与政治优势
1. 军事体系
唐朝拥有强大的中央集权军事体系,军队训练有素,战马优质,后勤保障高效。
通过“府兵制”动员大量民兵,形成快速反应能力。

2. 政治策略
分化敌方:通过联姻、册封、分化敌方贵族,削弱其统治基础。
外交孤立:联合周边民族(如吐蕃、回鹘)对抗敌方,孤立其盟友。

3. 地理与补给
唐朝控制河西走廊和丝绸之路,确保对边疆政权的补给线安全。
对东突厥和吐谷浑的地理位置进行精准分析,选择最佳进攻路线。

4. 统治者能力
唐太宗和李治均具备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能快速决策并调整战略。
高效的行政体系确保军队调动和后勤补给的协调。



四、历史记载的争议
时间压缩:历史记载中,东突厥和吐谷浑的灭亡并非“三个月”或“四个月”,而是长期战争的总结。但唐朝通过分化敌方、切断补给线,确实能在短时间内决定性胜利。
后世误传:可能因关键战役(如东突厥的634年战役、吐谷浑的663年战役)被后世简化为“三月”或“四月”,导致时间被压缩。



结论
唐朝能快速灭亡东突厥和吐谷浑,核心在于:
1. 敌方内部矛盾:东突厥因汗位斗争分裂,吐谷浑因与吐蕃冲突内耗。
2. 唐朝军事优势:精锐骑兵、后勤保障和地形利用。
3. 政治分化:通过联姻、册封和外交手段削弱敌方。
4. 战略精准:针对敌方弱点制定快速打击计划。

这些因素共同促使唐朝在短时间内完成对这两个政权的征服,巩固了唐朝在西北和北方的统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关吐谷浑的著作我没怎么读过,这里暂不回答唐朝如何平吐谷浑。本回答主要说说人们喜闻乐见的唐灭东突厥问题。吴玉贵先生在《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研究》一书中对此问题有专门章节论述。这里主要援引他的观点,即贞观三年唐军北伐前夕,东突厥汗国业已分崩离析,唐军主要是“收拾残局”。

1.突厥内部因为汗位继承问题,素来严重存在矛盾。颉利可汗与突利、郁射设、阿史那思摩等突厥贵族互相猜忌,由来已久。加上颉利重用粟特人,又把更多的突厥贵族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

武德九年的渭桥之役,突厥之所以貌似强大,仅仅是因为上述矛盾暂时还没有公开化。但突厥兵临长安之际,唐太宗就发现对方“众虽多而不整,君臣之志,唯贿是求”,即草原各部是基于经济利益才追随颉利出兵,并不是真心想与唐朝打仗。甚至渭桥之会前夕,已有很多突厥贵族私下单独与唐廷媾和,颉利竟不能制,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汗独在水西,达官皆来谒我)。这明显是颉利的“帝国”要散摊子的征兆。

果然,到贞观二年,颉利就与上面提到的突利、郁射设相继发生火拼。到贞观三年,突利、郁射设皆率部降唐。两三年间其他降唐的突厥部落还有不少。仅贞观三年一年之内,塞外部落及散落在蒙古高原上的汉人降唐者就达120万口。这无疑严重削弱了东突厥汗国的实力。

2.对于颉利而言,祸不单行的是,草原其他民族也趁机群起反抗突厥。其中以铁勒人的打击尤为致命。铁勒是与突厥存在同源关系的游牧集团,其部落众多,是突厥汗国重要的财源和兵源。《隋书》称突厥正是因为控制了铁勒的人力物力,才得以统一蒙古高原。

大约在武德九年或贞观元年,九姓铁勒在漠北群起反抗颉利。铁勒人共推薛延陀首领夷男为可汗,打败了前来讨伐的突厥拓设和欲谷设。按两唐书的说法,突厥损失人马在“十万”以上。不单如此,突厥统治者的大本营,即鄂尔浑河与土拉河流域也于贞观二年被铁勒人占领。颉利的主力应该是遭受了重创,只好“播迁”到漠南的残山剩水苟延残喘。

问题是漠南也不安生。贞观二年,也就是颉利丢掉漠北半壁江山的同年,契丹人主动脱离了突厥统治,内附唐朝。颉利以默许唐廷吞并梁师都为代价交换契丹,被唐太宗强硬拒绝。最后突厥既保不住梁师都,也没要回契丹。可见东突厥汗国已经内外交困,奄奄一息。

3.唐朝的情报工作做得也比较合格。大约是在铁勒人在漠北击溃突厥主力后不久,唐廷就得知了这一消息,并于贞观三年与夷男结盟,册封其汗位。考虑到古代的交通条件,唐朝的这一举动可谓相当迅速。双方约定南北夹击突厥。颉利败亡的命运就此注定。

前文提到,贞观三年,颉利还在与突利他们打内战。唐太宗毫不犹豫,与薛延陀结盟完毕,即于此年八月筹备北伐,并在十一月出兵。大厦将倾之下,不少突厥贵族不仅不予抵抗,反而争先归附,突利即于十二月间降唐。颉利的宠臣康苏密(粟特人)也带着萧后和杨政道投降唐军。颉利这时已组织不起像样的抵抗,与唐军的两次接触,均是不战自溃。比如歼灭颉利主力的阴山之战,在苏定方率两百唐军前锋(唐军主力也只有一万)出现在距离颉利的阴山大营尚有七里左右的位置时,号称还有十多万人突厥主力立即作鸟兽散,最后大部投降,颉利本人骑良马逃走。所谓“强大”,不过尔尔。然后就是李靖追击颉利残余的戏份。

4.总的来看,东突厥汗国灭亡前的两三年内,突厥的实力已经消耗在了内讧与铁勒人的战争上。重创东突厥汗国主力的几场硬仗,也基本都是铁勒人打的。唐军出兵后,并没有经历大规模血战就取得了胜利。因此唐太宗在战胜突厥后颁布的大赦令中讲此役“不劳卫、霍之将,无贾、晁之略,单于稽首”——他承认唐军基本上是捡漏。

user avatar

因为灭东突厥的战争前后打了几十年。只不过大部分人不懂什么叫军事包围政治孤立经济封锁罢了。

唐朝几次灭国战争,都是对对手完成包围圈后消灭对手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