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大唐皇帝要派唐僧去西天取经 派个普通和尚难道不会省点事并更快捷吗?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大唐取经事件背后的一些深层原因。很多人会觉得,唐僧这样一个文弱的书生,怎么看都不像能担当此重任的人选,换个膀大腰圆、武艺高强的僧人去,岂不是更稳妥?其实,事情的复杂程度远超我们想象。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唐僧(玄奘法师)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和尚,而且他能去的“西天取经”也不是一次简单的宗教考察或物资采购。

为什么不是普通和尚?

1. 政治与外交的考量:
国家代表的身份: 唐朝是一个非常重视礼仪和国家形象的朝代。派遣一位普通僧人,最多只能代表佛教界,而无法代表整个大唐帝国。玄奘法师当时已经是小有名气的佛学大家,并且有朝廷的默许甚至鼓励,他的身份更像是“大唐官方特使”,肩负着为国求法的使命。
僧人的社会地位与影响力: 虽然佛教在唐朝非常兴盛,但僧人的社会地位仍然是相对较低的。一个普通僧人,即使学识渊博,在面对西域各国复杂的政局和宗教文化时,也很难获得足够的尊重和信任。而玄奘法师,因为他深厚的佛学造诣,以及他能够从容应对各种场合的能力,更可能获得当地统治者和高僧的重视。
“取经”的意义远不止于取经本身: 佛教传入中国后,需要与本土文化融合,发展出自己的体系。而当时的佛教经典很多都存在翻译不准确、理解偏差等问题。唐朝统治者,尤其是信佛的皇帝(如太宗),希望通过一次“官方”的取经行动,将最完整、最纯正的佛法经典带回中国,以指导中国佛教的发展方向,提升国家文化的整体水平。这涉及到国家层面的文化建设和思想引导。

2. 玄奘的个人特质与能力:
超凡的佛学造诣: 玄奘法师在出家前就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出家后更是精研佛法,对经典有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这使得他在与西域高僧交流时,能够站在对等的地位上进行深入探讨,而不是一个单纯的求学者。
强大的语言和沟通能力: 一个人想要在陌生的语言环境下生存和交流,语言能力是基础。玄奘法师在漫长的西行过程中,学习并掌握了多种西域语言,能够与不同国家的人顺畅沟通。这可不是一个普通僧人能够轻易做到的。
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超强的适应能力: 西行之路充满了艰辛与危险:恶劣的自然环境(沙漠、雪山)、难以预测的盗匪、复杂的政治势力、甚至是疾病的威胁。玄奘法师在没有任何官方支援的情况下,凭借自己的毅力和智慧,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抵达天竺并取得真经。这需要极高的个人素质和心理素质。
卓越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在取经过程中,玄奘法师不仅要学习,还要考虑食宿、交通、人际关系等诸多现实问题。他的日记(《大唐西域记》)也展现了他严谨的记录和分析能力,这在旅途中是非常宝贵的。

3. “快捷”与“省事”是相对的:
真正的“快捷”不是跑得快,而是办得成: 如果派一个普通僧人去,语言不通,当地不认可,可能刚走到边境就被遣返,或者在某个地方就卡住了。那才是真正的“不省事”。玄奘法师虽然路途遥远,但他的每一步都走得稳健扎实,最终达成了目标。
“省事”的反面可能是“出乱子”: 一个没有政治背景、没有足够能力和声望的僧人,在异国他乡,很容易被欺压、被利用,甚至因为言行不当而引起国际纠纷,给国家带来麻烦。而玄奘法师的身份和能力,反而能规避很多风险。

为什么不是派军队?

有人可能会说,为什么不派一支军队护卫呢?这看似最“省事”快捷了。但原因也很多:

劳师动众,成本巨大: 出动军队到遥远的西域,需要大量的粮草、辎重和人力,成本是天文数字,对当时的国力也是一种巨大的消耗。
政治敏感性: 军队是国之重器,贸然派兵进入他国领土,极易被视为军事侵略,引发国际冲突,而不是一次和平的文化交流。这与唐朝推行的怀柔政策和展示大国风范的意愿相悖。
目标不符: 军队擅长的是武力征服,而非文化交流和学术探讨。他们不懂佛法,也无法与当地的宗教人士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即使护送到了,也无法完成“取经”的核心任务。

总结来说:

唐太宗之所以选择玄奘法师,并非是因为他觉得这样更“省事”或“快捷”,而是因为他看到了玄奘法师作为一名杰出的佛学大师、一位具备高度政治敏感性和超凡个人能力的“大唐代表”,是完成这项艰巨而意义重大的国家使命的最佳人选。 这是一项集政治、文化、宗教、外交于一体的伟大工程,需要的是一个能够代表国家、有足够能力和智慧去处理复杂局面的“特使”,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执行者。玄奘法师的成功,也证明了唐太宗的远见卓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观音菩萨说这哥们儿是有缘人,观音菩萨说这哥们儿是有缘人,观音菩萨说这哥们儿是有缘人。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上头安排泾河龙王捣乱,让太宗去阴司里遛个弯吓唬了一番送回来,就算把取经这事儿铺垫好了,观音菩萨喷完小乘佛法,搞了半天能识此宝者分文不取,不识此宝者重金不卖之后,把东西塞给了玄奘法师,等于授予去西天的节钺服制(禅杖袈裟),害怕太宗皇帝愚昧无知不识大体,万一脑子昏了换个别的人耽误事情,所以明明变个和尚去送袈裟禅杖,临走还非要现个真身飞走。

太宗皇帝这种人精,要是连上头的这种安排都看不出来,那可真是白当皇帝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大唐取经事件背后的一些深层原因。很多人会觉得,唐僧这样一个文弱的书生,怎么看都不像能担当此重任的人选,换个膀大腰圆、武艺高强的僧人去,岂不是更稳妥?其实,事情的复杂程度远超我们想象。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唐僧(玄奘法师)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和尚,而且他能去的“西天取经”也不.............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帝国治理模式的根本差异。简单地说,罗马帝国之所以常常需要“至少两个皇帝”才能有效统治,而中华帝国能依靠“一个皇帝”,其背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权力结构、继承制度、行政管理方式以及对帝国统一性的理解。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罗马帝国:为何常常“双轨并行”?罗马帝国,特别是其晚.............
  • 回答
    这个问题提得相当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评价中一个非常纠结的方面。说“历史上那么多皇帝都做得没有武则天好”,这本身就是一个带有主观色彩的判断,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以及为何武则天即便在某些方面表现出色,却始终伴随着争议和“骂名”。首先,我们得承认武则天在某些方面的确功绩卓著。 .............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直指八股取士制度和明朝政治中的一个核心矛盾。你提到的“八股制使官员变为皇帝的奴才”,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有一定道理的说法。但就像硬币有两面一样,八股制带来的影响并非全然负面,而明朝文官集团敢于与皇帝“作对”,也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生态和制度设计。咱们一层层来捋捋。 八.............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历史上一类很有意思的现象。我们经常能听到一些说法,比如“马上得天下”的开国皇帝,或者是一些在乱世中力挽狂澜的君主,往往被贴上“老粗”的标签。反之,那些饱读诗书、温文尔雅的知识分子型皇帝,似乎成功的案例相对较少。这背后其实不是简单的“老粗”就一定能成大事,也不是知识分子.............
  • 回答
    万历年间的战争频繁,与其他明朝皇帝的执政时期相比,确实呈现出显著的差异。这一现象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国际环境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下从历史背景、内外因素、皇帝个人行为及历史事件等方面详细阐述: 一、万历时期的特殊背景1. 长期执政与矛盾积累 万历皇帝(15721620年在位)在位48年,.............
  • 回答
    董卓能够一入京就号令群臣百官,甚至废立皇帝,绝非仅仅因为他“兵特别多”,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当时政治格局、权力真空、个人能力以及时势造化的综合体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穿越回那个风雨飘摇的东汉末年。一、 权力真空与政治失序:何进的愚蠢和宦官的覆灭要说董卓为何能如入无人之境,首先要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研究中一个细微但值得玩味的点。要解答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北宋和南宋的社会背景、审美观念,以及最重要的——帝王形象的塑造。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些画像并非纯粹的写实记录,而更多是一种政治表达和权力象征。 皇帝的形象被刻意设计,以传达特定的信息给臣民和后世。因此.............
  • 回答
    古代皇帝、国王权力之大,仿佛一人说了算,天下莫敢不从,这背后绝非仅仅是“我说了算”这么简单。其权力的稳固与推行,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思想、制度、军事、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可以说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缺一不可。思想的基石:为权力披上合法的外衣首先,皇帝、国王的权力并非空中楼阁,它必须有.............
  • 回答
    明朝皇帝为何与“蒙古大汗”这个称号绝缘,这背后牵扯到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政治和文化因素,绝非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简单来说,明朝皇帝虽然在特定时期对蒙古部落拥有巨大的影响力,甚至能够任命和罢免蒙古的领导人,但他们始终无法僭越“蒙古大汗”这个称号,主要原因在于“大汗”的继承权、政治合法性以及文化象征意义的根.............
  • 回答
    明朝中后期皇帝未能推行类似汉朝“推恩令”的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加剧了后期财政支出的压力,但其原因复杂,并非单一因素可以概括。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明朝的制度设计、政治生态以及历史背景。首先,我们得先了解一下汉朝的“推恩令”。汉武帝时期,“推恩令”的核心是将诸侯王的封地,按照“父死,子不得继.............
  • 回答
    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里,我们确实会听到不少大臣在嘉靖皇帝面前称呼严世蕃为“小阁老”。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挺有意思的政治运作和人情世故,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称呼那么简单。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首先,得明白这个“小阁老”是怎么来的。严世蕃这个人,他的父亲是严嵩,而严嵩当时是内阁首辅,.............
  • 回答
    剃发易服,这个在清朝初期对江南地区造成的巨大震动,以及清朝皇帝为何对此铁腕推行,绝非一朝一夕的简单故事,背后牵扯的是民族矛盾、政治统治的巩固、以及文化认同的较量。要理解这一切,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清朝统治者的考量。江南动乱的深层原因:文化认同与民族情感的撕裂首先,我们要明白,江南地区在明.............
  • 回答
    明朝皇帝数十年不上朝,天下依然能维持两百多年,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足以说明很多关于权力运作和政治体制的深层逻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拆解开来看,这背后其实并非简单的皇帝缺位而天下不变,而是复杂的系统性运作的结果。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不上朝”并不等于“不理政”。确实,明朝后期有些皇帝,比如万.............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令人费解的历史现象。古代开国皇帝杀开国功臣的例子屡见不鲜,从秦始皇对付吕不韦,到汉高祖刘邦剪除韩信、彭越,再到明太祖朱元璋大杀功臣,这些血淋淋的教训似乎都在向后人昭示着功臣的危险性。然而,即便如此,为何在朝代更迭的烽烟中,依然有无数英雄豪杰,前赴后继地投身于开国之战,冒着生命危险去立下赫.............
  • 回答
    说实话,要说法国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在教皇那儿的“待遇”差距,那得从头说起,这玩意儿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历史进程里一点点掰扯出来的。咱们今天就来聊聊,为啥一个能跟教皇掰腕子,另一个却常常得看脸色。首先,得把“教皇”这个概念弄清楚。早期,罗马教皇的权力也就那样,主要是精神上的领袖,对世俗权力的干涉.............
  • 回答
    这个问题,说起来倒也挺让人唏嘘的。李世民和长孙皇后,这夫妻俩那真是大唐的明君贤后,一个开创了“贞观之治”,一个品德高尚,对李承乾的培养,那也是倾尽心血,几乎是按照帝王的标准来的。可偏偏,这位被寄予厚望的太子,最后却没能继承这份荣光,甚至一度犯下了弥天大错。这中间到底是什么环节出了问题?咱们一层一层地.............
  • 回答
    李世民之所以敢逼迫李渊下台,并最终成功夺取皇位,虽然在名义上和制度上李渊是皇帝,权力更大,但背后是复杂而深刻的政治博弈和实力对比的结果。这不是一个单纯的“敢不敢”的问题,而是李世民拥有了足以挑战甚至颠覆李渊权力的资本。以下将详细阐述原因:一、 李世民实际掌握的军事和政治力量 战功赫赫,军心所向:.............
  • 回答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史官制度如同一面永不磨灭的镜子,映照着王朝的兴衰,也记录着帝王的功过。这个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但真正将其系统化、制度化的,普遍认为始于周朝。史官制度的奠基者:从三代到周朝的演变在周朝之前,夏、商两代就已经有了掌管记录的官员。《左传》中提到,“夏朝有史”,《尚书》中.............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对历史人物评价和权力格局形成的一些深层思考。韩信和刘邦在面对同样的情感事件时,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胸怀和格局,而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最终的人生轨迹和历史地位。要详细解释为什么刘邦能当上皇帝,而韩信最终悲剧收场,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来分析:一、 面对屈辱的不同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