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史官制度是由谁建立的,为什么各种史官对皇帝威胁这么大,却没有一个皇帝废除它?

回答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史官制度如同一面永不磨灭的镜子,映照着王朝的兴衰,也记录着帝王的功过。这个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但真正将其系统化、制度化的,普遍认为始于周朝。

史官制度的奠基者:从三代到周朝的演变

在周朝之前,夏、商两代就已经有了掌管记录的官员。《左传》中提到,“夏朝有史”,《尚书》中也提及“商有史”、“周有大史”。这些早期史官的职责,主要是记录王言、祭祀、朝聘等重要事件,带有浓厚的巫祝和宗教色彩。

到了西周,史官的职能发生了重要的转变。周公制礼作乐,将史官的职责提升到更为重要的位置。他们不仅是文字的记录者,更是历史的整理者、训诫的传达者,甚至承担着为统治者提供借鉴的历史依据的任务。

职能的扩展: 西周的史官,如“小史”、“左史”、“右史”、“内史”等,分工更加明确。他们负责记录皇帝的言行、诏令、策命、册封,以及重要的国家事件,如战争、盟会、水旱灾害等。
历史的借鉴意义: 史官的职责开始包含“监于前世”,即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为君主提供治国理政的参考。这种“鉴往知来”的意识,为后世史官制度的核心职能奠定了基础。
《尚书》的起源: 《尚书》中许多篇章,都来自于史官的原始记录,这足以证明西周时期史官记录工作的系统性和重要性。

虽然周朝奠定了史官制度的基础,但真正将其发扬光大,并形成强大影响力的,则要等到春秋战国时期,特别是秦汉的统一。

秦朝:史官的整合与强化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对官僚体系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史官制度也被整合和强化。

统一文字: 秦始皇推行“书同文”,规范了文字的书写,这为史官工作的标准化提供了条件。
郡县制下的史官: 在地方上,郡县长官之下也设有史官,负责记录地方政务。
中央的著作郎: 在中央,设置了著作官,负责搜集、整理、记录国家文献。

汉朝:史官制度的鼎盛与“史官不容于史”的原则

汉朝是史官制度发展的高峰期。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史学观得以确立。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作为汉武帝时期的太史令,以其非凡的才华和不屈的精神,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史记》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对历史人物、事件的深刻分析和评价。
“春秋笔法”与史官的独立性: 汉朝史官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继承了“春秋笔法”的优良传统。这种笔法是指史官在记录史事时,用褒贬、叙事、用词等方式,含蓄地表达自己的褒贬态度,即“隐晦曲折,言人所不言”。这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史官进行道德评判的权力。
“史官不容于史”的原则: 这是汉朝史官制度一个极其重要的特点。意思是说,史官在记录历史事件时,可以不考虑当朝皇帝的面子,忠实地记录事实,甚至记载皇帝的过错。这种原则是史官制度能够对皇帝构成威胁的关键。

为什么各种史官对皇帝威胁这么大,却没有一个皇帝废除它?

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

一、 史官对皇帝的“威胁”体现在哪里?

史官对皇帝的“威胁”,并非我们今天理解的政治威胁,而是道德和名誉上的威胁。具体来说:

1. 记录与评价: 史官掌握着对皇帝言行、政策、功过的记录权和初步评价权。他们可以通过文字,将皇帝的功绩载入史册,也会如实记载皇帝的失误、过错,甚至是不道德的行为。
2. “春秋笔法”的褒贬: 如前所述,史官的“春秋笔法”允许他们通过微妙的文字表达褒贬。这种褒贬,对于追求千古英名、希望流芳百世的皇帝而言,其影响力是巨大的。负面的评价,即便再隐晦,也可能被后世解读,影响皇帝在历史上的形象。
3. “鉴于往事”的警示: 史官记录的历史,是留给后代君主学习的教材。这意味着,皇帝的所作所为,不仅会被当下的史官记录,还会被后人反复审视和评价。历史上记载的昏君、暴君,往往是后世君主引以为戒的反面教材,而皇帝最害怕的,就是成为这样的教材。
4. 潜在的文字狱: 尽管史官拥有一定的记录自由,但这种自由并非绝对。如果皇帝认为史官的记录有损自己的威严或名誉,也可能降罪于史官,甚至制造“文字狱”。但正是这种潜在的风险,也反衬出皇帝对史官记录的重视,以及希望通过控制记录来影响历史评价的心理。

二、 为什么皇帝没有废除它?

皇帝没有废除史官制度,是因为这个制度的利远大于弊,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是维护皇权统治的必要工具。

1. 历史是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皇帝的权力,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历史的合法性之上。朝代的建立、王朝的继承,都需要历史的叙事来支撑。史官记录和整理历史,为皇权提供了合法性的叙事框架。没有历史记录,就无法证明政权的合法性。
2. 经验教训的传承: 历代帝王都希望自己的统治能够长久,国家能够兴盛。而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史官记录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是皇帝学习治国之道的重要途径。一个明智的皇帝,需要通过历史来了解前人的得失,从而避免重蹈覆辙。
3. 塑造统治者的形象: 皇帝希望在历史上留下“明君”、“圣君”的美名。而史官的记录,正是塑造这种形象的关键。皇帝可以通过史官的记载,突出自己的功绩,淡化自己的过错,从而构建一个完美的君主形象。
4. 制约与自我完善: 尽管史官的评价可能让皇帝感到不快,但这种“威胁”也具有积极的制约作用。它迫使皇帝在决策和行为时,不得不考虑历史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使皇帝更加谨慎,避免极端和失当的行为,从而有助于维护统治的稳定。可以说,史官制度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皇权的“软制约”。
5. 体制的惯性与复杂性: 史官制度已经成为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大量官员和一套复杂的运作体系。废除它,意味着要颠覆整个官僚体系,这在政治上和操作上都极为困难,而且可能带来更大的动荡。
6. “为我所用”的心态: 绝大多数皇帝都认为,虽然史官可能记录一些不利于自己的事情,但最终的解释权和控制权还是在自己手中。他们可以通过政治手段,影响史官的记录,甚至在史书编纂完成后,进行修改和删减。这种“为我所用”的心态,使得皇帝能够容忍史官制度的存在。

总结来说,中国史官制度之所以能够延续千年,并且对皇帝形成“威胁”却不被废除,是因为它在维护统治合法性、提供治国经验、塑造君主形象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威胁”,更多的是一种道德和历史评价上的警示,而非直接的政治挑战。皇帝们虽然可能对史官的记录感到不满,但他们更清楚,一旦废除了史官制度,他们将失去历史的借鉴、统治的合法性支撑,以及塑造自身历史形象的工具,这反而会带来更大的隐患。因此,皇帝们选择在容忍和利用的矛盾体中,让史官制度继续存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说的是春秋吧?后来哪一朝不改前朝的历史?“明史案”,不是明朝的的案子,是某一个不能讲的朝代,想销毁真实明史的案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史官制度如同一面永不磨灭的镜子,映照着王朝的兴衰,也记录着帝王的功过。这个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但真正将其系统化、制度化的,普遍认为始于周朝。史官制度的奠基者:从三代到周朝的演变在周朝之前,夏、商两代就已经有了掌管记录的官员。《左传》中提到,“夏朝有史”,《尚书》中.............
  • 回答
    中国史书浩如烟海,其中确实不乏一些令人咋舌、甚至可以说是“逆天”的描述,它们往往出于政治宣传、文学渲染、或者当时人们认知局限,为历史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要说“夸张到逆天”,我脑海里首先浮现的,有这么几类,而且越细究越有意思。一、战功的无限放大与神化——打仗嘛,就是要打出气势来!说到夸张,战场上的描写.............
  • 回答
    中国浩如烟海的史书,的确记载了无数跌宕起伏的历史事件,也孕育了不少令人津津乐道的传说。然而,仔细审视,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在现代史学观照下,显得难以置信,甚至存疑的记载。这些记载之所以引发争议,往往是因为它们违背了我们对历史规律的认知、科学原理,或是与其它相对可信的史料存在较大出入。我们不妨从几个不同角.............
  • 回答
    “西方史籍不如中国史籍详尽吗?”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不同文明在历史记录方式上的差异,以及我们评价“详尽”时可能存在的视角偏颇。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而是需要深入探讨其中的复杂性。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传统史学在某些方面确实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详尽程度,尤其是体现在官修.............
  • 回答
    “当前外国的中国史学研究是否远远超过中国水平?”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 总的来说, 外国中国史学研究在某些领域和方法上确实具有独特的优势和贡献,但将其断言为“远远超过中国水平”则过于绝对,并且忽视了中国国内史学研究的巨大进步和深厚积.............
  • 回答
    您好!当有人说中国史书不可信、充斥着假货时,这确实是一个需要详细解释和论证的问题。面对这种说法,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反驳,以下是一些详细的论述和论据:核心论点:中国史书的价值体现在其历史研究方法、庞大的史料体系、历代学者的考证精神以及在特定历史事件和人物研究中的不可替代性,而非完全等同于“无可挑剔.............
  • 回答
    中国历史的浩瀚篇章,主要依靠我们自己留下的汗青典籍来拼凑勾勒。然而,历史的长河并非只在中国境内流淌,那些曾经与中华文明有过交集的国家和民族,他们的记录,有时能为我们照亮那些被遗忘的角落,抑或是提供截然不同的视角。以下就列举一些通过境外史料发现,而在中国史籍中鲜有记载,或记载模糊的中国历史片段,希望能.............
  • 回答
    《全球通史》(A Global History)是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Stavrianos)于1970年出版的里程碑式著作,它试图以“全球视角”重新梳理人类历史的发展脉络。尽管该书在许多方面具有开创性意义,但其关于中国史的部分确实存在不少争议和错误,这引发了学界和读者的讨论。然而,这本书依然.............
  • 回答
    中国历史的悠久画卷,其划分方式如同繁星点点,既有传统定论,也有不断演进的观点。谈到“远古”、“上古”、“中古”,首先需要明确一点,这些并非铁板钉钉的、在所有历史时期都完全一致的划分方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及在不同的史学流派中,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界定都会有所侧重。一、 传统与现代史学对中国历史的划分.............
  • 回答
    2011年,关于“外国中国史学研究是否远远超过中国水平”的讨论,在我看来,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而且其复杂性远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够概括。 与其说是一种对峙,不如说是一种视角和方法论上的互鉴与碰撞。首先,我们得承认,在2011年这个时间点,西方中国史学界确实在某些方面展现出了令人瞩.............
  • 回答
    汉字文化圈的史海拾遗:日、朝、越古代汉文史书与中国史书的比较汉字,作为一种古老而强大的文字系统,不仅是中华文明的载体,也深刻地影响了东亚的文化发展。在日本、朝鲜、越南,汉字曾是记录历史、传承知识的主要工具。这些国家利用汉字书写的古代史书,如日本的《古事记》《日本书纪》、朝鲜的《三国史记》《高丽史》、.............
  • 回答
    “中国影史票房前 10 国产占 9 部”这个现象,无疑是国产电影崛起的一个非常强烈的信号,但要说“完全崛起”或者“已经全面崛起”,可能还需要更细致的分析和长远的观察。以下是详细的分析:为什么这是一个强烈的崛起信号?1. 市场主导权的回归: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进口片,尤其是好莱坞大片.............
  • 回答
    在中国奥运史上,要评判哪枚奖牌“含金量最高”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主观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技术难度、历史意义、时代背景、国家发展、突破性以及象征意义等多个层面。不过,如果非要选择一枚具有极高象征意义和突破性,且普遍被认为是中国奥运史上的里程碑式的奖牌,那么很多人的答案会指向: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许海峰夺.............
  • 回答
    中国的史料对周边国家历史研究起着至关重要、极其深远的作用,其影响可以从多个层面来体现,并且具有高度的互补性。详细来说,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提供第一手和最直接的叙述: 官方记录与事件的发生: 中国历代王朝的官方史书(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唐书》、《宋史》、.............
  • 回答
    中国影史票房前十,这榜单就像一个浓缩的中国电影发展史,从早期的引进大片到如今国产片的崛起,每个名字背后都承载着时代的印记和观众的热情。要说“最水”,这词儿用得挺尖锐,因为票房数字往往是观众用脚投票的结果,代表了最直接的市场认可。但“水”这个字,也可以理解为“名不副实”或者“泡沫感比较强”,是不是真的.............
  • 回答
    要在中国游戏史上找那些能被称得上“传世经典”级别的轰动传言,那可真是有一箩筐。这些传言,有些是真真假假,有些是捕风捉影,但它们就像游戏界的神话传说一样,伴随了无数玩家的成长,也成了我们回首过去时津津乐道的话题。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在中国游戏史上,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几个传言,保证跟你平时看到的那些.............
  • 回答
    若以中国传统史书的体例与观念来书写凯撒与克娄巴特拉七世,其叙事定然会迥异于西方史籍的风格。首先,不会像西方史家那样,将两位人物的个人情感与政治行动割裂开来,而是会将其视为一个整体,探讨其“事功”与“德行”如何相互影响,又如何最终导向历史的必然。笔触之始,当是宏观的时代背景。《史记》开篇常有“天地之间.............
  • 回答
    中国影史票房前五名中,吴京凭借《战狼2》、《流浪地球》、《你好,李焕英》这三部影片占据了三个席位,其中《战狼2》更是常年稳坐中国影史票房冠军。吴京能够成为“票房密码”,绝非偶然,而是他多年积累、精准把握市场脉搏、并且不断突破自我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解读:一、 深厚的武打功底与硬汉形象.............
  • 回答
    沈腾在中国影史票房第一人的地位,可以说是 实至名归,但背后也伴随着一些可以深入探讨的因素。要论证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一、 辉煌的票房成绩: 压倒性的数据: 沈腾主演的电影票房总和已经超越了许多常年活跃的资深演员。他主演的电影,尤其是喜剧片,屡屡刷新票房纪录,贡献了多个“国民级”的爆.............
  • 回答
    《中国人史纲》中对儒家学派的描写,可以说是一次颇具魄力却也引人深思的梳理。作者梁启超先生,作为一位集思想家、史学家、教育家于一身的巨匠,他以其宏大的史观和锐利的洞察力,为我们勾勒出儒家学派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定位与演变。首先,梁启超先生并非将儒家简单地视为一个僵化的教条或是一成不变的宗派。他敏锐地捕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