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西方史籍不如中国史籍详尽吗?

回答
“西方史籍不如中国史籍详尽吗?”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不同文明在历史记录方式上的差异,以及我们评价“详尽”时可能存在的视角偏颇。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而是需要深入探讨其中的复杂性。

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传统史学在某些方面确实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详尽程度,尤其是体现在官修史书上。

中国史籍的详尽之处:

官修史书的体系性与连续性: 从《史记》开始,中国就形成了一套以“纪传体”为主的官修史书体系,后世如《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以及二十四史等,都遵循着类似的编纂原则。这种体系强调国家大事的记录,从皇帝的起居、朝政到官员的任免、战争的胜败,几乎都有章可循。它试图构建一个完整连贯的国家叙事,保证了历史事件的接续和国家政治运作的脉络清晰。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理念: 中国传统史学深受“以史为鉴”思想的影响。史官的职责不仅仅是记录,更是要评价和监督。因此,很多史书不仅记录了事件,还会附带史臣的评论,对皇帝和大臣的行为进行评判,其目的就是为了给后世统治者提供教训。这种评价性往往使得史书在叙事之外,增添了一层分析和解读的深度,间接增加了内容的丰富度。
详实的奏折、诏令与公文记录: 官僚体系的严谨性也催生了大量的官方文件。奏折、诏令、敕书、谕旨、各类公文……这些都是国家机器运转的原始材料,很多被收入史书中,或作为史书编纂的直接依据。这些文件往往包含着具体的政策细节、法律条文、官员的奏报和辩解,其信息量是相当惊人的。例如,唐代的《唐会要》就以类书的形式汇集了大量的制度性史料。
地方志与家谱的补充: 除了国家层面的史书,中国还有非常发达的地方志和家谱传统。地方志记录了特定地区的地理、人物、风俗、经济、灾害等方方面面,为我们了解地方历史提供了宝贵的细节。家谱则记录了家族的繁衍、迁徙、重要人物事迹等,虽然更侧重家族层面,但也能折射出更广阔的社会变迁。这些非官修的史料,极大地丰富了历史的肌理。
人物传记的精细: 史书中对重要人物的传记,往往会详细记载其生平事迹、政治生涯、思想言论,甚至是生活习惯。虽然有“春秋笔法”的评价和倾向,但其对人物行为的刻画和情节的铺陈,确实做得非常细致。

然而,西方史籍在某些方面同样拥有其独特的详尽和价值,我们不能忽视:

注重个体、法律与制度的细致描绘: 相较于中国官修史书对国家和集体的关注,西方史学,尤其是在近代以降,更倾向于关注个体的经验、法律的演变、制度的细节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古希腊罗马的历史学家如修昔底德、塔西佗等,虽然篇幅可能不及中国史书的宏大体量,但他们对政治辩论、军事策略、人物动机的剖析,以及对社会结构和公民生活的描绘,都达到了相当的深度。
哲学与思想的深度探讨: 西方史学与哲学、思想史的联系更为紧密。很多西方史学家本身也是哲学家或思想家,他们更愿意在史书中探讨历史的意义、文明的演进规律、人类理性的作用等哲学层面的问题。这种对抽象概念的探讨,虽然不是对具体事件的细致“罗列”,但其思想的详尽和深刻是另一种层面的详尽。
考古学与文献学的双重支撑: 近代以来,西方史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考古学和语言学的发展。大量的考古发现为文献记载提供了实物佐证,也填补了文献的空白。例如,对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研究,大量依赖于考古遗址的发掘和古代文献的解读,这种研究方式本身就要求对细节的精确考证。
地方性、区域性研究的深入: 随着西方史学研究的细分,大量关于特定地区、特定领域(如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的研究著作涌现,这些研究往往极度详尽,深入到具体的统计数据、社会习俗、地方文献等,在特定领域的详尽程度上,并不亚于中国史籍。
个人回忆录与非官方记录的丰富性: 虽然中国也有文集、笔记等个人记录,但西方世界在个人回忆录、书信、日记等方面的留存和研究传统似乎更为普遍和深入。这些第一手材料为我们了解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社会生活的细节提供了独特且翔实的视角。

为什么会产生“西方史籍不如中国史籍详尽”的印象?

1. 侧重点不同: 如上所述,两者在记录的侧重点上存在差异。中国史籍的“详尽”更多体现在政治、军事、国家大事和人物的宏大叙事上,而西方史籍的“详尽”可能更多体现在思想、法律、社会结构、个体经验的深度分析上。我们评价时,往往会将自己熟悉的或认为更重要的方面,作为衡量“详尽”的标准。
2. 史学发展的不同路径: 中国的官修史书传统,其编纂的目的是服务于国家统治和历史传承,因此有强大的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能够持续不断地编纂。西方历史学的起步和发展则更为多元和分散,其“详尽”更多体现在学术研究的深化和个体著作的积累上。
3. 可获得性与接受度: 对于非专业研究者而言,阅读和理解中国官修史书的语言和框架可能更容易入门(尽管也需要专门知识),因为它们往往有清晰的叙事主线。而一些西方史学著作可能更侧重理论分析或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门槛相对较高。
4. 对“详尽”的定义: 如果“详尽”仅仅指事件发生的次数、人物的出生入死时间、官职的升迁链条等,那么中国史籍在这方面确实做得非常极致。但如果“详尽”也包括对某个社会现象的成因分析、某个政策的深层影响、某个观念的演变过程,那么很多西方史学著作也达到了极高的详尽程度。

总结来说:

“西方史籍不如中国史籍详尽”这样的说法,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片面的概括。中国史籍,尤其是官修史书,在国家大事的连续记录、政治制度的细致呈现、人物事迹的客观铺陈等方面,确实达到了极高的详尽水平,这得益于其独特的史学传统和制度保障。

然而,西方史籍在对个体命运的关注、法律与制度的深入剖析、思想与哲学的探讨、社会生活的具体描绘等方面,也展现出了独特的详尽和深刻。尤其是在近代以来,西方史学在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和研究领域的细分化上,也积累了大量极为详尽的学术成果。

更准确的说法或许是,中国史籍和西方史籍在“详尽”的维度和方式上有所不同,它们各有侧重,也各有长处。 要评价哪个更“详尽”,需要我们明确评价的标准,并理解不同文明在历史记录上的不同取向和贡献。不能因为自己更容易接触或更熟悉某种形式的详尽,就否定了另一种形式的价值。两者都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去深入学习和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前看过一个故事,叫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大门被打开了,一个洋人传教士来到一个中国西部特别偏远的农村,然而这个村的村老见了这个洋人然后就问你是从遥远的西方来的吧?这样人就特惊讶,都这么偏僻的地方了居然还能知道我是洋人?这TM也太有见识了呀!后来细问之下,这村老从祖祠中取出来一本记录,详记了这个村里发生过的大事儿,其中一条清楚的记录着,在唐朝年间有一个赤发靛眼,来到了他们村里,他自称是从遥远的西方而来,还在这个村里住了几年。。。

以前看这个故事,它是表达中国古代农村是有多么一成不变,然而突然看到了那这个问题,发现放在这里非常合适!

官方修正史就不说了,事实上中国是一个非常注重传承的民族或者说中国的文化非常注重传承,这是至上而下的,试问西方哪个国家能和中国比的了。。。

user avatar

中国通史 (豆瓣)

简而言之,各有所长。中国具有悠久的,稳定的官修史学传统,部分士大夫也热衷于修私史写笔记,这确实为后世的研究者提供了相当的便利。但是中国一手的,微观的"文书"少,二手的,宏观的"文章"多,而西方和日本保存着一定量的原始记录,这个是中国史学研究的一块短板。当然随着一些文献的出土,这个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大大缓解了。

user avatar

首先,史料并不仅仅是【史书】,史料极其广泛,史书仅仅是史料的一小块部分。

而政府的公文,档案,人的信件,各种文物,器皿,遗留建筑,风俗,歌乐等等都是属于【史料】。

如果是我国的史料数量与整个西方相比?那么我国的【史料】数量恐怕是不如西方世界的,毕竟西方不是一个【国家】,但是如果是说中国是否是全世界【史料】数量最多的国家,那么我觉得毫无疑问我国是世界第一,只是我国目前史料学与历史学起步较欧美较晚,很多的研究手段还较为落后,还有不少人甚至业内的一些人事还在把史学与史料学当作一回事,甚至不承认史料学与历史学的科学性。

而西方的的确确,在很长的一部分时间之内,是没有官方史官的,其实本身古代文明中,尤其是古典时代,拥有广泛记录历史的习惯的国家数量是普遍较少的,而拥有长期记史传统的文明也就是中国的东亚文明与地中海文明罢了。这方面没什么好不承认的,古代中国就是古代文明里最热衷记录历史的,哪怕是欧洲也的的确确是不如的,这点我们应当正视,但也不应该因此就妄自尊大,而排斥他国的史料与记录。

user avatar

首先要明白一点基本概念,那就是史料并不仅限于文字记载。而是包括历史记录、历史著作、文献汇编、史部以外的群籍、政府文件、团体文件私人文件、生产工具、生活资料、历史事件的遗迹、回忆录、调查记录、群众传说、文艺作品。

而大部分人认为史料只是仅仅几部历史著作而已,而实际上并不如此,根据上述所提到的,史料第一多的国家应为法国,其次才是拜占庭和中国。

因此不存在什么只有中国人热衷于记载历史,如果是只外国缺少历史著作等的话,事情也并不对。事实上如果只算文献记载方面的话,排名还是和上边一样,法国一修道院的买菜的菜单可以追溯到

900-1000

年前,单就这一点就是一个丰富的记载了。不过你们要说有没有用,那就是另一个问题了,但是研究社会方面的和多层次性的话,这东西就相当有用了。


当然也有的国家和地区对此并不热衷,如印度、中亚、西亚一些时期(不过穆斯林其实是有丰富的文献资料的),也有的则是发展限制问题,如美洲、黑非洲地区,不过同时他们也有留下了丰富的其他史料,可以帮助我们去研究,如建筑、碑文等,有时候这些比文献具有更高的可信度。

而中国在史料上其实也有不少的遗憾,如建筑材料上的问题导致保存下来的建筑的数量,对史料的筛选和分辨问题,国内史料学的学术上和欧美的差距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西方史籍不如中国史籍详尽吗?”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不同文明在历史记录方式上的差异,以及我们评价“详尽”时可能存在的视角偏颇。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而是需要深入探讨其中的复杂性。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传统史学在某些方面确实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详尽程度,尤其是体现在官修.............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点,也触及了伪史论者思维模式的一个核心。要理解为什么他们往往“选择性”质疑,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深入分析。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伪史论者并非全然不质疑西方史前遗址,但他们对这些遗址的态度和质疑的方式,与他们对古代文明的质疑,在根本上是不同的。1. 历史的“他者化”与“亲缘性” .............
  • 回答
    关于“西方古代文明不真实”(即所谓的“伪史论”)在网络上流行的现象,其背后涉及复杂的学术、社会和文化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 一、历史研究中的争议与不确定性1. 史料的碎片化与断代难题 西方古代文明(如古希腊、罗马)的历史记录主要依赖于考古发现、文献残卷和后来的编年史。.............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没有收录海德格尔,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时间性、罗素的哲学取向、以及海德格尔思想的独特性和复杂性。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时间上的不匹配。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于1945年出版。海德格尔最重要的著作,如《存在与时间》(Sein und Zeit),虽然在1927年就问世.............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切中要害,也揭示了一个常常被忽略但却至关重要的战略视角。史书上说关中“函谷关、潼关以遏山东”,强调的是从东方攻打关中的难度,但您反过来问,为何从西方进攻关中,对东方势力来说同样是“天险”,却守不住?这背后其实是历史地理、军事策略、政治体制以及时代发展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我们得先理.............
  • 回答
    顾颉刚先生的“层累古史论”是否适用于西方史料,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我的理解是,“层累古史论”的核心方法论,即对史料进行“辨伪”和“层层剥离”的分析,其精神和原则上具有普适性,同样可以启示我们如何审慎地看待和解读西方历史文献,但直接套用其具体结论和模式则不一定完全契合。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首.............
  • 回答
    西方伪史论之所以能够流行,并非仅仅是因为它“多读两本书就能反驳”,而是因为它触及了人们内心深处的一些情感、认知和对世界运作方式的某些期待,并且其传播方式也十分契合现代信息社会的一些特点。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流行的原因:一、 情感与心理驱动:1. 对现有秩序的不满与质疑: 许多相信西方伪史论的人,往往.............
  • 回答
    西方伪史论在近二十年间确实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者,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原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并尽量剔除那些过于“标准答案”式的分析框架。首先,得承认,人们对“既定事实”的质疑本身就是一种普遍的心理倾向。历史上,无论是科学还是历史,都曾有过被认为是铁板钉铁,后.............
  • 回答
    “西方伪史论”:西方历史是捏造的?“西方伪史论”并非一个严谨的历史学概念,而更像是一种边缘化的、非主流的观点集合。它的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我们目前所熟知的、被广泛接受的西方古代文明(尤其是古希腊、古罗马)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后人,特别是17、18世纪的欧洲人,为了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的需要而捏造或.............
  • 回答
    在西方摄影的璀璨星河中,有那么几位摄影家,他们的作品不仅仅是现实的记录,更像是灵魂的低语,每一个镜头都饱含着独特的思考和情感,构图更是他们内心世界的鲜明写照,让人一眼便能辨认出那是“他”的作品。他们用镜头雕刻光影,用构图诉说故事,将个人特质融入每一帧画面,成为摄影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1. 安塞尔·亚.............
  • 回答
    西方伪史论在国内拥有相当一批信众,其原因错综复杂,是多种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剖析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1. 对“中国中心论”的心理投射与文化自豪感的维持:首先,这与一部分国人内心深处对中华文明的极端自豪感,以及希望其历史地位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应有”承认的愿望息息相关.............
  • 回答
    西方伪史论者眼下的盛行,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它并非一个孤立的观点,而是多种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西方伪史论的核心观点与表现形式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西方伪史论”指的是什么。简单来说,它是一种质疑和否定西方历史,特别是其传统叙事和.............
  • 回答
    劝说相信“西方伪史论”的人放弃这一观点,是一个复杂且需要耐心和策略的过程。这类观点通常根植于深层的不信任感、对主流叙事的质疑以及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直接的驳斥往往效果甚微,甚至可能加剧对方的抵触情绪。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种循序渐进、注重理解和引导的方式。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如何进行劝说:一、 .............
  • 回答
    您好,非常乐意与您探讨西方伪史的观点。要理解这一议题,我们需要先明确几个关键点:1. “伪史”的定义: 在讨论西方伪史之前,首先要弄清楚“伪史”这个词本身包含的意义。它通常指的是那些被认为是虚假、捏造、歪曲了历史事实的叙述或理论。这可能涉及到对历史事件的篡改、人为的制造或夸大某些文化或文明的起源,.............
  • 回答
    各位知友,你们好。关于“西方伪史论”为何至今仍有市场,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现象。这个问题,绝非简单的一句“无知”或“偏见”就能概括的,其中牵扯到的心理、社会、文化乃至历史认知等诸多复杂因素,值得我们细细道来。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一种历史叙事,都难免会受到当时社会环境、.............
  • 回答
    关于“有较高学历的人是否倾向于西方伪史论”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细致的分析,而不是简单地给出“是”或“否”的答案。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西方伪史论”。通常,“西方伪史论”是指一种观点,认为西方历史,特别是古代史和中世纪史,是由某些群体(例如天主教会、某些学者或政治.............
  • 回答
    “西方伪史论”这个说法,近些年确实在一些圈子里被炒得挺热。简单来说,它试图论证我们现在所熟知的西方历史,包括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甚至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等,都是后人编造出来的,目的是为了构建某种话语权或服务于特定的政治目的。“西方伪史论”的主要论点,我为你梳理一下,它们通常围绕着几个核心: 考古.............
  • 回答
    最近关于团中央学校部公号发表的何新“西方伪史观点”的文章,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如果要深入聊聊这个事,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咱们得承认,作为团中央学校部,它代表的是共青团这个具有官方背景的组织,尤其是针对学校和青少年群体。这也就意味着,它在信息传播上,特别是对于历史知识的普及和价值观引导.............
  • 回答
    关于大英博物馆是否是“顽固的强盗政治姿态和西方殖民罪恶史的耻辱柱”这一问题,需要结合历史背景、文物获取方式、国际争议以及当代伦理讨论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详细阐述: 一、大英博物馆的历史与殖民主义的关联大英博物馆成立于1753年(原为汉斯·斯隆爵士的私人收藏),其建立本身是欧洲殖民扩张和全.............
  • 回答
    要说西方史学界所采取的“史料”,这个概念本身其实是随着历史研究方法和理论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演变的。与其说有一套固定不变的“史料清单”,不如说西方史学界一直在探索和挖掘能够提供关于过去的知识的一切可感知的痕迹。简单来说,西方史学界所依赖的史料,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类别,但请记住,这里的划分不是绝对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