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被民科攻击最多的埃及学就有这种现象。
比如美尼斯,这人现在可以确定是那尔迈,但美尼斯这个名字到新王国以后才变得多见,关于其人事迹的记载到埃及晚期才变得丰富,什么统一埃及、修大坝、建孟菲斯、发明祭祀仪式甚至文字等等,传得神乎其神。
类似地还有左塞尔、伊姆霍特普、胡夫等人。胡夫的暴君传说也是晚期才出现,古王国的考古材料不支持这种暴虐形象,中王国文学中的胡夫也还没有被污名化,像什么让女儿卖淫凑石头的荒诞传说更是一点儿影都没有。
偶然发现颜海英教授提到过中王国故事中胡夫的形象,和某些早期的埃及学者一样,颜教授认为胡夫与魔法师的故事反映了胡夫的“坏名声”,但我觉得这有点断章取义。在韦斯特卡纸草的几个故事里胡夫表现得好学而慷慨,他以古代贤者为榜样,并慷慨地给予他们丰厚的祭品,对待魔法师德迪这事上虽然有私心(他想从德迪口中套取神圣知识以帮助完成自己的陵墓),但最终还是表现得很宽容明理,算不上自私自利的暴君。德迪劝胡夫用鹅代替囚犯,胡夫也愉快地接受了他的提议。这人后来还作出非常大胆的预言,断定第四王朝将会在胡夫孙子的统治之后灭亡,一个新家族将登上埃及的王座。即使听闻如此噩耗,胡夫也只是有点闷闷不乐,最后竟然还给予了“大逆不道”的德迪国王级别的赏赐,而且对于预言中将诞下新王朝统治者的家庭,他也没有像希律王对待耶稣那样将其斩草除根 ,做到如此地步又岂是“暴君”?
伊姆霍特普的崇拜也是愈晚愈昌盛,新王国的书吏在写作时会向他献祭一滴墨水;曼涅托说他是石砌建筑艺术的发明者;托勒密时代的碑文记载他曾受左塞尔之命去赫尔摩波利斯的网之屋咨询哈比神的故乡,后又前去调查耶布的库努姆神庙,以求找出解决饥荒的方法;希腊罗马时代的文献中有关于他的长篇故事,非常像小说;他后来被神化,并被与希腊的阿斯克勒庇俄斯等同;但第三王朝的史料对于他没有这么详细的记载,只提供了他的名字和头衔。
晚期文学中左塞尔的形象比胡夫更好,他在都灵王表中的名字用红笔书写,书记官以此表示对他的尊敬;托勒密时期的文献赞美他将埃及从七年饥荒中拯救出来;在伊姆霍特普的故事里他还被描述为领导了与亚述的战争(这个故事像封神演义一样充满了魔幻和穿越)。
在古埃及晚期,祭司们通过编造古代名人的传奇故事来招揽香客的行为屡见不鲜。他们还会向香客兜售这些历史名人的纪念品,比如胡夫的护身符小雕像啥的。
这一时期埃及还兴起过一阵复古热潮,舍易斯王朝的艺术家潜入古王国的遗迹,努力学习埃及黄金时代的艺术风格,所以在古埃及晚期的艺术作品(甚至包括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到明显的复古倾向,而这种倾向在以前是很罕见的。比如拉美西斯二世对古代的纪念碑就不怎么尊重,在他眼里那只是一种便利的可复用的素材,他的儿子倒是对古代文物很感兴趣,并致力于孟菲斯古老遗迹的修复和保护(现代埃及学者赞誉他是历史上第一位埃及学家)。与之类似的是北宋的复古运动以及宋朝文人对金石学的热爱,都体现了一种复古思潮。
托古托名的现象也有,曼涅托说在他的时代还可以看到第一王朝的哲尔王写的解剖学论文。反正我是不信这种记载的真实性,曼涅托看到的著作八成是托古作品,就跟黄帝内经一个性质。
话说回来,中国历史文献的层累现象恐怕是世界顶级水平。非常好奇各种传世文献的最早抄本究竟都是什么年代?能多接近原稿的年代?有多少传世文献的内容可以在出土文献中找到早期版本?早期版本与传世版本的差异有多大? 年代又有多早?
上面这座雕像是埃及晚期的复古作品。我知道很多人眼里埃及艺术3000年间完全没有变化(柏拉图甚至说埃及艺术一万年不变),但这是非常外行的看法,埃及人又不是神,即使他们刻意保持旧有的风格,但也绝不可能做到几千年毫无变化。上面提到舍易斯王朝的艺术家推崇古代艺术,制作了许多仿古作品,从这座雕像就可以观察到他们在这方面的努力,但也可以看到他们的仿古并不彻底,就像宋代的仿古物件一定会有时代烙印,埃及晚期的复古主义作品也有时代印记。
这座雕像明显融合了古王国和中王国的风格,作者有意将埃及过去两个黄金时代的艺术风格合而为一。例如男子使用了古王国的发型和短裙,作者在这里似乎犯了错,这种款式的短裙在古王国时期并非普通人可以拥有,它是国王的装束,但在这里却错误地用在普通人身上;女子的装束带有浓郁的中王国特色,但肩带的形制是古王国的特点;雕像的整体构图模仿中王国的多人组像,细节上又流露出古王国的特色。
ps:又有人拿鼻子说事。告诉你们,这是古代的一种诅咒,与毁坏鼻子相伴随的是左/右手臂的毁坏,而在王室雕像中王冠、蛇标、漩涡花饰也是毁坏的重点对象,却也没见你们拿这些来说事。你们的观察力也太逊了,就你们那种眼力水平能看出什么?知道为什么埃及学界的人不理睬你们吗?因为他们看你们在这里唧唧歪歪就像在看猴戏一样,还真把自己当回事儿了?
眼睛、鼻子和左臂遭受破坏的案例,这种破坏将使这座雕像的主人无法嗅到奠香的气味,也无法亲自献祭(埃及人习惯用左手献祭)。
这是面部和右臂遭受破坏的案例,如图所示,埃及人用右手接受供品。这种蓄意破坏通常带有极强的目的性。
这是王室雕像的破坏案例,破坏者的重点攻击对象是Nemes头巾、Uraeus标志以及鼻子。
这是国王埃赫那吞浮雕的破坏案例,破坏者集中抹去了异端法老的头部(包括脸和王冠)以及他身上的Cartouche,经过这样的处理后这些石块被后来的法老回收到自己的纪念碑中。
浮雕的另一边,这里重点毁坏了阿吞的赞美诗,但放过了公主的形象。
对于自己雕像遭人毁坏的恐惧也表现在当时的文献中,铭文中雕像主人极力诅咒胆敢破坏雕像的罪人。埃及人相信他们的雕像能看、能嗅、能听、能说。针对这一点,先知书特别讽刺道当时的异教偶像口不能言、耳不能闻、鼻不能嗅、眼不能视。埃及人心目中的雕像是一种神奇的物件。
“是的,雕像,阿斯克勒庇俄斯。看看你多么不信任!我是指,被赋予了灵魂的有知觉的雕像,充满吹息,成就伟业;预知未来,以命运、预言、梦境和其他多种方式预测未来的雕像;使众人生病并且治愈他们,依各人所值为他们带来痛苦和欢乐的雕像。”
说实话,我在最初了解顾颉刚先生的学说的时候,就有一种极为熟悉的感觉,因为近代圣经批判法就有类似的应用。
比如,旧约可以用,摩西五经的排序就不是其创作形成的顺序,创世纪的故事内容最早,但反而是形成最晚的文本。
新约里也可以用,传统上认为马太福音早于马可福音,把马可视为是对马太的缩写。可是实际上,新约历史研究上认为,马可应该是早于马太,为什么呢?
其中一个理由就是,因为马太比马可多了很多细节内容,比如耶稣的童年故事。甚至在之后的伪经中都出现了有关更细致描写耶稣童年复活飞鸟的故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