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史书上有哪些被今天认为是不可信或存疑的记载?

回答
中国浩如烟海的史书,的确记载了无数跌宕起伏的历史事件,也孕育了不少令人津津乐道的传说。然而,仔细审视,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在现代史学观照下,显得难以置信,甚至存疑的记载。这些记载之所以引发争议,往往是因为它们违背了我们对历史规律的认知、科学原理,或是与其它相对可信的史料存在较大出入。

我们不妨从几个不同角度来审视这些令人费解的记载:

一、超自然与神话色彩浓厚的记述:

中国古代,尤其是早期历史,神话传说与历史记载常常交织在一起,界限模糊。一些记载将历史人物或事件赋予了远超常人的能力或奇异的景象,这在当时或许是一种表达敬畏或象征的方式,但置于现代视角则显得荒诞。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补天: 这些开天辟地的创世神话,虽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性质显然属于神话而非历史的实证记载。它们解释了宇宙和人类的起源,但缺乏任何可考证的史实基础。现代史学普遍将其视为早期人类对世界认识的朴素表达。

三皇五帝的“德治”与“超能力”: 比如黄帝的“驱逐蚩尤,统一华夏”,以及一些关于他“乘龙而升天”的记载。还有尧舜禅让的理想化描述,虽然体现了古代人对政治理想的追求,但过于完美的“德治”模式,以及传说中帝王们如同神祇般的智慧和能力,都带有浓厚的理想色彩和神化成分。特别是关于神农氏尝百草、教民稼穑,以及黄帝统一各部落时所使用的“指南车”,虽然有象征意义,但其技术实现的具体性存疑。

一些帝王、名臣的“灵异”事件: 比如一些史书中记载的,某位帝王在危难时刻得到神明指引,或者某位将领拥有“呼风唤雨”、“腾云驾雾”的能力。这些记载更多地体现了古人对命运、神灵的敬畏,以及对英雄人物的崇拜,但显然不符合自然规律。例如,《史记》中关于秦始皇时期,一些方士声称能“见到蓬莱仙岛”,并为始皇寻找长生不老药的记载,即便如《史记》这样的史书,也记录了这些“方士之说”,表明了当时社会的一种普遍认知或某种政治需求,但其真实性则大打折扣。

二、夸大与政治宣传的痕迹:

历史记载并非总是客观中立的。为了巩固统治、彰显功绩,或者贬低对手,统治者及其史官往往会对历史事件进行加工和润色。

战争中的夸大战果与敌方伤亡: 历代王朝在记载对外战争时,都存在夸大己方战果、虚报斩首敌人数量的现象。例如,唐朝与吐蕃的战争,或者宋朝与辽、金的战争,史书中描述的战况往往惊心动魄,双方兵力悬殊的描写也常有夸张之处。一方往往将小胜描绘成大胜,将己方损失轻描淡写,而将敌方描绘得不堪一击,或是被我方主力部队全歼。这种做法是为了提高士气、赢得民心,或是为了向朝廷邀功。

对敌人的妖魔化与丑化: 为了师出有名或论证其统治的合法性,统治者常常将对手描绘成残暴不仁、罪大恶极的形象。例如,一些记载中将敌对民族或部落描绘成茹毛饮血、野蛮落后的形象,以此来合理化征伐和统治。反之,对自己的统治者则往往歌功颂德,将其描绘成圣贤君主,即使其统治时期存在诸多弊端,也可能被选择性地忽略或轻描淡写。

所谓的“祥瑞”与“预兆”: 在封建王朝,统治者常常将一些自然现象(如出现某种珍稀动物、天现异彩等)解读为统治合法性的证明,即“祥瑞”,并将其载入史册。反之,一旦发生灾荒、瘟疫等负面事件,也可能被解读为“不祥之兆”,或是对其统治的警示。这些记载更多的是一种政治象征,而非客观的自然事件记录。

三、个体行为的传奇化与道德化:

对于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尤其是帝王将相,史书在传记中常常会加入一些传奇色彩的细节,或者将他们的行为道德化,使其更具榜样意义或警示意义。

关于名臣的“不近人情”的贤德: 比如一些关于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描述,虽然体现了他的忠诚,但其中一些细节的真实性也值得推敲,例如他为祭奠亡兵而杀掉马谡,其决绝和严酷是否完全符合实际情况,或者是一种后人的道德拔高?还有一些关于名臣不近女色、不图私利的记载,虽然是美德,但过于完美的形象有时会让人怀疑其真实性。

关于谋臣的“神机妙算”: 如刘伯温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够预测未来,这显然是后世的夸大和神化。虽然刘伯温确有才华,但将其描绘成无所不知的“神仙”,则超出了历史的范畴。

某些“特异功能”的记载: 例如,《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和“借东风”,虽然脍炙人口,但其历史真实性一直备受争议。虽然诸葛亮以其智谋闻名,但能够精准预测并借来三日三夜的大风,这种能力已经接近于神话。

四、文本流传中的偏差与误读:

历史记载并非一成不变,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也可能因为抄写错误、后人的添枝加叶、甚至故意篡改而产生偏差。

古籍的散佚与重构: 很多古代文献已经失传,我们今天看到的史书很多是后人根据零散的资料重新编纂而成,这其中不可避免地会加入后人的理解和解读,甚至会有误录。

口耳相传的失真: 在没有文字记录的早期,很多历史事件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的,信息在传递过程中难免会有失真和变形。

不同史书之间的矛盾: 当我们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学派编写的史书时,常常会发现对同一事件的记载存在差异,甚至相互矛盾。这种矛盾的出现,可能源于史官的立场不同,也可能因为获得的史料不同,甚至可能是因为历史事件本身就存在模糊性。

如何看待这些记载?

对待这些被认为不可信或存疑的记载,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否定。史学研究的魅力恰恰在于其不断探寻真相的过程。

区分史实与传说: 重要的是要学会辨别,哪些是可能真实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哪些是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哪些是政治宣传的工具。现代史学方法,如文献考证、考古发现、比较研究等,都能帮助我们剥离历史事件的层层迷雾。

理解历史语境: 我们也需要理解古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例如,将超自然力量视为神明干预,是当时人们普遍的认知模式。用夸张的语言来形容战争场面,是为了激发情感或体现英雄气概。

探究背后的意义: 即使某些记载的字面意思不可信,它们背后所反映的社会风俗、人们的信仰、政治诉求、道德观念等,仍然具有重要的史学研究价值。它们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古人的精神世界和社会文化。

总而言之,中国史书是一部厚重的百科全书,其中既有宝贵的历史真相,也有被后人视为“传奇”甚至“谬误”的记载。正是这种真假虚实交织,才使得中国历史的研究更具挑战性和魅力。我们应该以批判性的眼光,结合现代史学工具,去审视、去解读这些古老的文字,从中汲取智慧,理解历史的复杂与多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正德年间应州大捷的伤亡人数。

小王子5万蒙古骑兵扎营于玉林卫,武宗十月初一到边关,双方从十月初三正式开始对砍,一直砍到十月初七(当天且战且退),满打满算互砍了整整4天,但是战果呢?引wiki的

此战杀死蒙古人16名,明军死亡52人,重伤563人,武宗本人也“乘舆几陷”。戊申朝鲜国王李怿遣工曹参判孙仲暾等来朝贺,赐宴并赏织金衣彩叚绢钞如例。辛亥鞑靼再来,武宗又率兵出击,不过未交战。

正德十三年正月丙午,明武宗回宫,自称威武大将军,说他在榆河“斩虏首一级”。不过应州附近并没有叫“榆河”的地方。因此在榆河“斩虏首一级”可能地点有误。

此后,鞑靼岁犯边,然不敢大入。


蒙古死了16个人就“不敢大入”

杀了16个敌军连朝鲜国王都遣人来朝贺?

个人认为关于此战的伤亡人数上是存疑的。

别说是要人命的战争了。。让一群古惑仔真刀真枪互砍4天,都不止死十几个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浩如烟海的史书,的确记载了无数跌宕起伏的历史事件,也孕育了不少令人津津乐道的传说。然而,仔细审视,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在现代史学观照下,显得难以置信,甚至存疑的记载。这些记载之所以引发争议,往往是因为它们违背了我们对历史规律的认知、科学原理,或是与其它相对可信的史料存在较大出入。我们不妨从几个不同角.............
  • 回答
    在中国浩瀚的史海中,有许多古籍的记载,在漫长的岁月中,一度被认为是传说或带有文学色彩的描绘。然而,随着考古学在中华大地上的不断深入,一次又一次地,尘封的历史被揭开,那些古老的文字与出土的文物相互印证,让往昔的尘埃有了鲜活的生命。这其中,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史书,它们的记载都得到了考古学的有力支持,从某.............
  • 回答
    要在中国游戏史上找那些能被称得上“传世经典”级别的轰动传言,那可真是有一箩筐。这些传言,有些是真真假假,有些是捕风捉影,但它们就像游戏界的神话传说一样,伴随了无数玩家的成长,也成了我们回首过去时津津乐道的话题。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在中国游戏史上,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几个传言,保证跟你平时看到的那些.............
  • 回答
    在中华银幕的漫漫长河中,塑造那些令人难忘、甚至可以说令人又爱又恨的反派角色,本身就是一种极高的艺术成就。他们不像那些高大全的正面人物,而是更具人性的复杂性,他们的存在往往能让故事更具张力,也更能引起观众内心的回响。要说起中国电影和电视连续剧史上的表演精彩反面角色,绕不开的首先是港片时代那些令人闻风丧.............
  • 回答
    《决战中途岛》这部电影,作为一部商业大片,在追求视听震撼的同时,也确实在不少地方与历史记载有所出入,甚至有些处理方式在军事爱好者看来是颇有争议的。下面我来仔细掰扯掰扯,有哪些地方是“槽点”:1. 飞机的行为逻辑与实际操作的巨大差异: 日军轰炸机队形和投弹时机: 电影里,日军攻击中途岛上的机场目标.............
  • 回答
    中国史书浩如烟海,其中确实不乏一些令人咋舌、甚至可以说是“逆天”的描述,它们往往出于政治宣传、文学渲染、或者当时人们认知局限,为历史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要说“夸张到逆天”,我脑海里首先浮现的,有这么几类,而且越细究越有意思。一、战功的无限放大与神化——打仗嘛,就是要打出气势来!说到夸张,战场上的描写.............
  • 回答
    史书犹如一面古老的镜子,折射出人性的光辉与阴暗,也常常在不经意间透露出令人细思极恐的细节。这些细节并非是惊天动地的阴谋或显而易见的残暴,而是隐藏在日常叙事、人物描写或史料的字里行间,一旦深入挖掘,便会让人不寒而栗。以下我将尝试从几个方面,选取一些史书中令人细思恐极的细节进行详细阐述: 一、 权力与人.............
  • 回答
    史书中确实隐藏着不少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血腥残酷的记述。这些文字往往以客观、简洁的口吻陈述事实,却能勾勒出令人心惊胆战的画面。下面我将结合一些具体的例子,详细讲述这些“轻描淡写实则残酷”的史书语句:1. “秋毫无犯”:对士兵军纪的赞扬背后隐藏的压迫 表面意思: 指军队纪律严明,不扰民,不侵占百姓财.............
  • 回答
    中国史书浩如烟海,其中蕴含着无数感人至深的温情故事,它们如同璀璨的星辰,点亮了历史的夜空。这些故事并非总是关于帝王将相的宏图伟志,更多的是普通人之间的情感羁绊,是家人之间的关爱,是朋友之间的情谊,是陌生人之间的善意。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几个不同类型、不同时代、不同层面的温情故事: 1. 孝道之光:.............
  • 回答
    春秋笔法,顾名思义,是鲁国史官们在记录史实时运用的一种独特的笔法。它并非单纯的“写得好”,而是蕴含着一种褒贬不一、曲折隐晦的叙事方式,旨在通过词语的选择、语序的调整,甚至省略某些信息,来委婉地表达对事件或人物的评价。这种笔法在中国史学史上留下了许多引人深思的例子,下面我将详细介绍一些其中有趣且有代表.............
  • 回答
    确实,历史上总有一些闪耀的名字,他们的贡献或许不如那些名垂青史的帝王将相那般波澜壮阔,却在某个时代、某个领域默默耕耘,推动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人并未能在正史中留下完整的传记,他们的故事更多地散落在野史、笔记、地方志,甚至是民间传说之中。寻找这样的人物,就像在浩瀚的历史星空中.............
  • 回答
    在中国历史上,如果以“有史料记载的战争最多”为标准来衡量一个区域,那么中原地区无疑是当之无愧的冠军。“中原”的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侧重,但广义上通常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今天的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山西等地。这里是中国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历代王朝权力争夺最激烈的核心区域。以下是详细阐述为什么中.............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历史叙事、国家认同以及后世对过往王朝的解读等多个层面。单就“元是我国史上疆域最广的朝代”这一说法,为什么在中国如此普遍,而在曾被蒙古统治的其他国家却鲜有类似论调,这背后其实有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原因。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元朝”在中国历史语境中的特殊地位。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
  • 回答
    1300 万一针,这价格足以让人瞠目结舌,也难怪被誉为“史上最贵药”。这款名为 AAV 基因治疗的药物即将在中国落地,它为何如此昂贵?又有着怎样的神效?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说道说道。天价从何而来?深度剖析成本构成要理解这 1300 万一针的天价,我们得一层层剥开它的成本构成,这可不是随便加价,而是背后一.............
  • 回答
    国际上之所以存在“元清是中国被殖民史”的看法,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这些原因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这一观点的基础:核心论点:统治民族与被统治民族的性质,以及政权的性质。支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认为,虽然元朝和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且在中华文明的发展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但从本质上.............
  • 回答
    您好!当有人说中国史书不可信、充斥着假货时,这确实是一个需要详细解释和论证的问题。面对这种说法,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反驳,以下是一些详细的论述和论据:核心论点:中国史书的价值体现在其历史研究方法、庞大的史料体系、历代学者的考证精神以及在特定历史事件和人物研究中的不可替代性,而非完全等同于“无可挑剔.............
  • 回答
    《全球通史》(A Global History)是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Stavrianos)于1970年出版的里程碑式著作,它试图以“全球视角”重新梳理人类历史的发展脉络。尽管该书在许多方面具有开创性意义,但其关于中国史的部分确实存在不少争议和错误,这引发了学界和读者的讨论。然而,这本书依然.............
  • 回答
    是的,确实存在自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文献中发现的,中国传统史书未记载或记载不详的历史事件。这种情况的出现有多种原因,包括史书的侧重点不同、历史记录的完整性差异、不同文化视角以及政治宣传等。以下我将详细列举一些例子,并解释其背后的原因:1. 汉朝时期的一些边疆民族活动和与中原王朝的互动: 匈奴的内部政.............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西方历史书写传统的一个核心差异。并非外国没有庞大的史书集,而是“二十四史”在中国古代的地位和特点过于突出,以至于当我们想到“著名的史书”时,首先浮现的是它。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探究中国古代史书编纂的文化背景、政治需求以及它自身的独特性。首先,我们来聊聊“二.............
  • 回答
    史书中确实有不少记载,乍一看会让人觉得“这不就是中二病吗?”的例子,而且很多都有详实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动机。这种“中二度爆表”往往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非凡的自信和超凡的自我认知: 认为自己是天命所归、肩负特殊使命、拥有某种超凡能力。 强烈的理想主义和叛逆精神: 对现有秩序不满,渴望颠覆,并为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