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安史之乱百万人口的长安为什么守不住?

回答
安史之乱爆发时,长安城,这座承载了盛唐辉煌的帝都,拥有百万之众,号称“百万之城”。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雄伟繁华的城市,却在安禄山叛军的兵锋之下迅速陷落。这绝非简单的兵力悬殊,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悲剧。

一、 防御体系的内在脆弱性与外部的严重失衡

首先,长安城并非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尽管城市规模宏大,防御设施也修建得相当完善,但其真正的防御能力却被许多被掩盖的矛盾所削弱。

“京畿五府”的空虚: 尽管名义上,围绕长安设有五京畿府,兵力充裕,但长期的和平以及重文轻武的政策,使得这些地区的兵力其实早已“虚有其表”。精锐部队多被调往边疆与吐蕃、突厥等敌对势力作战,留守京畿的往往是训练不足、装备陈旧的厢兵和禁军。而且,安禄山叛乱的突然性和集中性,使得这些原本分散的防御力量在第一时间无法有效地集结起来。
军事人才的匮乏: 盛唐前期虽然名将辈出,但到了安史之乱爆发时,许多经验丰富的将领要么已经老迈,要么战死在边疆。朝廷中枢能独当一面的将帅屈指可数。更糟糕的是,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已经消耗了太多宝贵的军事资源和人才。许多被提拔的将领,并非凭借真才实学,而是依靠派系或者恩荫,导致了指挥上的混乱和低效。
城防部队的士气低落: 长安城内的禁军虽然是精锐,但在长期和平时期,其训练和实战能力也逐渐退化。更重要的是,在面对叛军的强大攻势时,以及长期遭受政治腐败、官员贪婪的剥削后,许多士兵的士气已经非常低落。他们更看重眼前的利益,而非为朝廷奋不顾身。当叛军兵临城下,特别是看到部分将领的怯懦和无能时,士气更是雪上加霜。
情报的失误与反应迟缓: 安禄山集团的叛乱并非毫无征兆,朝廷并非对安禄山在河北的实力和意图一无所知。然而,由于朝中奸臣的误导、皇帝的懈怠以及某些将领的私心,导致对叛乱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应对措施迟缓。当叛军大举南下时,朝廷仓促调兵遣将,很多部署都显得被动和无效。

二、 内部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长安城百万人口的背后,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结构。然而,这繁华的表象之下,早已暗流涌动,为叛乱的成功提供了温床。

政治腐败的渗透: 繁荣的背后,是朝廷内部日益严重的腐败。宦官专权、外戚干政、权臣弄权,这些都极大地削弱了朝廷的权威和效率。许多官员只顾个人的荣华富贵,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更谈不上为保卫京城而拼死一战。这种腐败不仅侵蚀了军队,也使得社会民众对朝廷产生了深深的不信任感。
民族矛盾的激化: 安禄山本身是胡人,而其叛乱也得到了北方边疆许多少数民族的支持。在安史之乱前,唐朝对外族的政策虽然曾经辉煌,但长期的征伐和管理也累积了一些民族矛盾。安禄山抓住这些矛盾,利用自身在边疆的影响力,迅速集结了大量军队。当这些带有民族仇恨的军队涌向中原时,对汉族主导的唐朝统治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经济的失衡: 盛唐的经济虽然繁荣,但这种繁荣并非雨露均沾。北方地区尤其是安禄山所在的范阳,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又承受着沉重的军费开支和边疆戍守的压力。安禄山正是抓住了这些地区民众的不满情绪,以“清君侧”为名,裹挟了大量基层官兵和民众。而长安作为皇城,虽然富饶,但如果失去了稳定的外部环境,内部的经济基础也难以维系。

三、 战略决策的失误与战术上的被动

即便拥有百万人口的京城,如果在战略和战术上出现重大失误,也难以抵挡训练有素、士气高昂的叛军。

潼关防线的崩溃: 长安的屏障是东部的潼关。潼关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易守难攻。然而,在关键时刻,负责镇守潼关的将领哥舒翰,因误判形势和朝廷的犹豫不决,竟然主动率军出关迎战安禄山大军。这无异于将长安暴露在敌人面前。潼关一旦失守,叛军便长驱直入,直逼长安。
内部的涣散与投降: 当叛军攻入长安城时,城内的抵抗力量也并非铁板一块。一些官员和军队由于缺乏有效的指挥和统一的作战计划,出现了混乱和溃散。甚至有部分官员和军队在叛军的威逼利诱下选择了投降,这使得叛军能够更加轻松地控制城市。
“百万之城”的虚名: “百万之城”固然人数众多,但其中有多少是真正能拿起武器战斗的士兵?有多少是妇孺老弱?多少是依附于皇权或权贵而生存的普通百姓?真正能够投入战斗的青壮年男性,在城市防卫中的比例并不像数字那么惊人。更重要的是,在缺乏统一的组织和训练的情况下,即便是人数众多,也难以形成有效的抵抗力量,反而可能因为混乱而成为叛军的猎物。

总结来说,长安的失守,并非是百万人口简单地“守不住”,而是深层次的政治、军事、社会矛盾的总爆发。 繁荣的背后,是防御体系的空虚、军事人才的凋零、士气的低落、政治的腐败以及战略的失误。安禄山叛军的突然袭击,仅仅是压垮这庞大帝国的一根稻草。百万人口的长安,在这样的内忧外患面前,它的城墙固然高耸,但它的根基早已摇摇欲坠。这座曾经辉煌的帝都,最终成为了历史洪流中一道深刻的伤痕,警示着后世王朝政治清明、军事实力的重要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时唐廷在军事上的退化还是很严重的。

军事上做防御,一般不能贪多求大、面面俱到。比如说你要保卫一个百万人口的城市,不等于说你就需要设置一个巨大的防御圈,挖一圈战壕将这百万人口包裹起来。而是要选择要点,设立几个必要的防御节点。敌人要进攻这百万人口,就要冒着被你抄后路歼灭的危险,从而导致他们不敢以较大兵力进攻。如果他们以较少兵力偷袭,你又可以通过广布逻骑、安插机动兵力的方式,予以侦查和阻击。这样,敌军除非重兵来攻,否则就只能眼睁睁看着你这只布防了几个要点的百万人口徒叹奈何。而且你这百万人口还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组织必要的防御体系,从而拥有对抗轻度袭扰的能力。

但是从当时情况来看,唐廷在这方面其实什么都没做。

在安史之乱之前,魏晋北朝隋唐时代,为了增强同样是大城市的洛阳城的防御能力,魏明帝建立了小城金墉城作为防御核心。这个城号称贵族监狱,军事防御功能也不错。围绕洛阳爆发了很多场大战,金墉城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要点。金墉城并不大,然而防御严密。城小而坚,历来是难以攻取的。敌军纵然攻克了洛阳城,但是如果打不下金墉城,那就同样无法巩固。这样一来,进攻者在无法夺取金墉城的情况下,为了避免师老兵疲、遭到围攻,往往只能短期占领一段时间,就要尽快退兵了。于是洛阳城的居民只要抓紧时间疏散就可以了,等到敌军撤走他们可以再回来。

长安其实也可以做同样的措施进行防御。

安史叛军进攻潼关,那么对于唐军来说,就要在潼关之后建立城防、设立后镇。最有必要的措施,一个是疏散长安居民,一个是选择基础较好的城市、宫殿、堡垒,加强提升、建立防御核心。这样,即便潼关有失,长安也可以依托这些防御体系进行抵抗。从当时文恬武嬉的心态来看,这个防御核心最好设立在长安附近,而且最好是长安城的后方。因为这帮人本来就缺乏战争教育,你让他们到长安和潼关之间设防,他们会很惊恐。但是你在长安后方设防,他们会觉得后路有保障,特别放心。这样反而可以获得一点军心,能够打一打。(刚才忘记说了,长安和潼关之间也是要动员防御的,并不是直接就放弃了)

所以在长安之后设立的防御中心,至少要有两三个。一个是拿出来宣传,明面上是防御中心,实际上主要是为了让大部分人经过这里逃走的,主要责任是中转站和阻击阵地。一个是作为军事核心,安排坚强的小部队死守的,主要任务是伺机反击。一个是作为战略通道,在彻底失败前后为最后的坚守部队争取后撤时间、在反攻时为反攻部队提供前进基地的。此外还要在较远地点设置一些集结点,便于民众和官署集结。

如果有这些安排,那么潼关的防御就变得更加安全。无论潼关将领是否忠贞,都不会措手不及。那也就不会出现比逼迫潼关守军出击的错误决策。当然,哥舒翰这帮人非要把唐朝中央搞出来安心的小部队给吃掉,这也是唐玄宗逼迫他们出关的原因之一。这两边谁都干得不好。

咱们并不是专业的军事人员,咱们能想到的一般都是比较业余的想法。但是对照历史来看,唐朝在当时做得似乎更加业余。唐玄宗得到消息以后就跑了,长安城简直就是一哄而散。那么就可以推断说,唐朝在军事上的退化相当严重,连一些比较业余的军事部署都做不出来了。

user avatar

大都无防,这是中国古代战争的一个常态。都城级别的城市在遭到进攻的时候,基本很少有守得住的,这有多方面的因素。

一般来讲,一个国家的首都来讲必然是其所有地区中经济的精华地带,统治的核心地带,防御的纵深地带。那么这样一座城池,必然是一座人口数十万,占地数十平方公里的超级城市。

以问题中的唐长安城为例,其人口超百万,占地84平方千米,城墙周长36.7千米。这么大的城,这么长的城墙,守军所需的防守兵力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再加上维持城市治安的部队,用于支援被突破点的预备队,再怎么着也起码要十万人。emmmm潼关之战后,关中地区,十万能战之师,不如让李隆基去向大卫•科波菲尔去学大变活人吧。

而更要命的问题还不在于兵力,在于补给。百万人口的人吃马嚼,使得粮食的消耗是一个天文数字。如果攻城敌军围城,你的粮食够百万人撑多久?纵观历史上的守城典型战例,其兵民比都是较高的。张巡守雎阳,袁崇焕守宁远都是这种。军事化、要塞化的城市永远比大城好守。

再说防守,都城的防守从来不是靠一座孤城,而是由山川关隘所组成的一整个防守体系。就像北京的城防不在于京城九门,而在于燕山长城。南京的城防不在于石头城,而在于长江天堑。 长安的城墙也不在于区区瓮城女墙,而是关中平原边缘的四关。守得住,那是践华为城,因河为池。一旦被破,则就一马平川无险可守了。

至于为什么守不住………这就要看看微操堪比千古完人空一格凯申公的唐玄宗了。哥舒翰本来在潼关守得牢牢的,全国形势一片大好。奈何空投手令强令出兵,二十万大军一朝丧尽。所以,李三郎当跑路天子纯属活该,死老婆纯属自己作的。

只是唯独苦了长安百姓,苦了华夏社稷。

user avatar

这时候应该拿出太祖的著作。

都打到首都城下了,说明什么??说明方圆几百公里已经没有你的有生力量了。你的有生力量已经被消灭干净了。

凡是经过大战役清空了对方所有有生力量后包围首都的,都守不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安史之乱爆发时,长安城,这座承载了盛唐辉煌的帝都,拥有百万之众,号称“百万之城”。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雄伟繁华的城市,却在安禄山叛军的兵锋之下迅速陷落。这绝非简单的兵力悬殊,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悲剧。一、 防御体系的内在脆弱性与外部的严重失衡首先,长安城并非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尽管城市规模宏大,防.............
  • 回答
    唐朝安史之乱中,睢阳保卫战是历史上极为惨烈的一页。关于张巡死守睢阳期间“吃掉三万城中百姓”的说法,确实存在于史料记载中,并且是安史之乱中一个极具争议和震撼人心的细节。关于史料的真实性:这个说法主要来源于《旧唐书》和《新唐书》等正史的记载。 《旧唐书·张巡传》 记载:“城中食尽,百姓饿死者什七八。.............
  • 回答
    安史之乱(755763年)后,唐朝中央政府虽然名义上恢复了对中原地区的控制,但河北三镇(即成德、卢龙、幽州三镇)始终未能被彻底平定,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复杂的历史、政治、经济和军事因素。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中央权威的削弱与地方权力的扩张1. 安史之乱后的政治格局 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政府虽然平.............
  • 回答
    安史之乱与杨贵妃之间的关系,虽然表面上杨贵妃并非直接的起兵者或决策者,但她的存在和玄宗皇帝对她的宠爱,却在一定程度上为安史之乱的爆发提供了背景和导火索。这种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杨贵妃的恩宠与玄宗皇帝的疏政: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唐玄宗李隆基是一位颇有才华的君主.............
  • 回答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叛军以一隅之地肆虐天下长达七年之久,其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叛军自身的优势,更有唐朝内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深刻弊病所致。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维度来解析: 一、 叛军的自身优势与策略安史之乱的爆发并非偶然,而是由一群精锐的、极具战斗力的军队以及.............
  • 回答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内乱,发生于唐朝,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这场叛乱给唐朝的繁荣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也为后来的藩镇割据埋下了伏笔。要详细讲述安史之乱的发生原因,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分析:一、 根源性矛盾:藩镇割据的隐患唐朝初期实行的是府兵制和募兵制并行的制度。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
  • 回答
    安史之乱之所以持续了长达八年之久,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唐朝自身的制度性脆弱,也有叛乱集团的顽固性,更有军事战略上的僵持和政治上的复杂性。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分析这些原因:一、 叛乱的突然性与唐朝初期应对的失措 起事的突然性与规模: 安史之乱并非小范围的骚乱,而是由身居高位、掌握重.............
  • 回答
    安史之乱后,唐朝并未重新启用府兵制,这并非简单的制度选择,而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下的必然结果。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府兵制本身的特点,以及安史之乱所带来的深刻变革,从而理解为何那个曾经支撑起大唐盛世的军事体系,在乱后已难以为继。一、府兵制:盛唐的基石,亦有其内在的局限性府兵制,作为隋唐以来国家军.............
  • 回答
    安史之乱、靖康之耻、土木堡之变,这三场动荡对于中华文明而言,无疑是刻骨铭心的伤痕,它们各自在不同的维度上,深刻地重塑了中国的历史进程。要论影响之最,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谁比谁更坏”的比较,而是要看它们各自触及了王朝统治的哪个层面,又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结构、民族融合以及文化走向。 安史之乱:唐朝盛世.............
  • 回答
    安史之乱后,唐朝皇帝对武将的不信任感确实大大加深,这在设立藩镇以牵制河北三镇的问题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但这并非简单的是“不信任”就“设立藩镇”,其中蕴含着复杂的政治考量和现实的无奈。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唐朝设立藩镇并非仅仅是针对河北三镇的“牵制”。藩镇制度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安史之乱爆发之前,是唐朝军事制.............
  • 回答
    安史之乱,这个名字本身就如同一把冰冷的利剑,刺穿了大唐曾经的辉煌。如果我,一个刚刚继承了这残破江山的皇帝,拥有四十年执政岁月,那么我的首要目标,便是要从这片狼藉中,一步步将大唐从泥沼中拔出,重塑其荣光。这绝非易事,需要的是魄力、智慧,更需要的是对黎民百姓深沉的责任。一、 稳定与重建:安抚民心,恢复生.............
  • 回答
    安史之乱后,太子李亨(后来的唐肃宗)没有随玄宗一同入蜀,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也牵扯到当时复杂的政治格局和李亨自身的政治考量。以下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核心原因:政治权力的转移与李亨的战略选择最根本的原因是,此时唐朝的权力中心正在发生转移。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虽然仍是皇帝,但他失去了对长安的实.............
  • 回答
    安史之乱,这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重笔墨的战乱,常常让人不解:盛世之下,何以会爆发如此大规模的叛乱?生活在唐朝极盛时期,享受着相对安稳和繁荣的百姓,又怎会甘愿走上造反这条绝路?要深入探究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叛军的“疯狂”,而需要层层剥离,深入到当时社会肌理之中,去寻找那些被盛世繁华所掩盖的矛.............
  • 回答
    安史之乱,一场深刻改变大唐王朝命运的动荡。这场叛乱不仅将中原搅得天翻地覆,也对大唐在边疆,特别是中亚地区的统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当我们谈论安史之乱后中亚的“汉人”,其实这里面包含着一个复杂的人群概念。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安史之乱时,中国的中亚边疆,如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等,驻扎的并非是传统意义.............
  • 回答
    一个没有安史之乱的唐朝,或者一个能够迅速平息安史之乱的唐朝,无疑会拥有一个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 但历史的洪流,即使避开了巨石,也总有其他暗礁和漩涡等待着。 那么,如果那场浩劫未曾发生,唐朝的辉煌还能延续多久? 它最终又会走向何方?辉煌的延续:一个更长的黄金时代首先,没有安史之乱,唐朝无疑能享受到一段.............
  • 回答
    安史之乱爆发时,安禄山麾下的叛军之所以能在正面战场上击败唐朝由哥舒翰统领的陇右、河西精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政治、军事、士气以及战略等多个层面。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一方的“不行”或另一方的“强大”,而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唐朝在安史之乱前的军事实力是毋庸置疑的强大,尤其是边镇的.............
  • 回答
    说起唐玄宗的晚节不保,人们总是免不了叹息。这位曾经开创了“开元盛世”的皇帝,最终却被一场史称“安史之乱”的动荡搞得狼狈不堪,也让大唐由盛转衰的命运齿轮狠狠地转动了起来。那么,玄宗皇帝的晚节,究竟是一时糊涂的偶然,还是历史大势下注定的必然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仔细掰扯一番。开元盛世的辉煌,埋下了隐忧的.............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直击唐朝衰落的核心原因之一。安史之乱确实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而之后节度使权力“越搞越大”的现象,表面上看是政治上的短视,但细究起来,情况要复杂得多,它背后牵扯着唐朝统治集团在战略选择、现实困境以及对危机的误判等多重因素。说它是“自取灭亡”,虽然有些宿命论的味道,但无疑.............
  • 回答
    安史之乱,犹如一场席卷大唐王朝的狂风骤雨,将这个曾经辉煌强盛的帝国砸得粉碎。然而,奇特的是,即便经历了如此严重的创伤,唐朝并未如同许多帝国那样轰然倒塌,而是挣扎着又延续了一百五十余年。这其中的原因,绝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而是一系列复杂交织的社会、政治、经济和军事层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 中央集.............
  • 回答
    唐朝安史之乱期间,肃宗李亨前往灵武,这是在极度危急的关头,为了保全大唐江山,也为了自己的性命而做出的战略性撤退和重整旗鼓的举措。这背后充满了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军事博弈,以及命运的捉弄。时局危急,首都沦陷的噩梦安禄山发动叛乱之初,朝廷内部早已矛盾重重,君臣离心。叛军势如破竹,很快就攻破了潼关,兵锋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