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安史之乱中的叛军为什么放着连死刑都没有的盛世不过,非要造反干嘛?

回答
安史之乱,这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重笔墨的战乱,常常让人不解:盛世之下,何以会爆发如此大规模的叛乱?生活在唐朝极盛时期,享受着相对安稳和繁荣的百姓,又怎会甘愿走上造反这条绝路?要深入探究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叛军的“疯狂”,而需要层层剥离,深入到当时社会肌理之中,去寻找那些被盛世繁华所掩盖的矛盾与裂痕。

首先,我们得明白,安史之乱并非一夜之间凭空出现。它是一个复杂社会矛盾累积爆发的产物,而这些矛盾,恰恰发生在“盛世”的背后。

一、政治腐败与权力斗争的暗流:

唐朝在开元、天宝年间,确实是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但“盛世”的背后,也孕育着危机。

皇权与藩镇的结构性矛盾: 唐朝为了应对边疆的威胁,实行了“节度使”制度。节度使最初是军事职位,后来逐渐兼领民政、财政等大权,手握重兵,割据一方。虽然在盛唐初期,中央对藩镇的控制力较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与中央的离心力也日益增强。安禄山本身就是三镇节度使,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和领地,这为他日后的叛乱埋下了伏笔。
朝堂内部的权力倾轧: 天宝年间,唐玄宗晚年,朝政逐渐被奸佞小人把持。以李林甫、杨国忠为代表的权臣,排斥贤能,结党营私,导致政治黑暗,朝廷上下怨声载道。安禄山正是抓住了这个机会,通过拉拢权臣、贿赂宫廷,取得了玄宗的信任,并被委以重任,这反而让他更加肆无忌惮。
杨国忠的跋扈与安禄山的忌惮: 杨国忠作为宰相,不仅贪婪跋扈,还对安禄山心存忌惮。他屡次在唐玄宗面前挑拨离间,指责安禄山有不臣之心。这种公开的敌对,使得安禄山感到自身难保,即便他内心没有立刻造反的打算,也受到了极大的压力,必须提前做准备。

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与底层民众的困境:

尽管表面上是盛世,但这种繁荣并非惠及所有人。

贫富差距的扩大: 随着商业的发展和土地兼并的加剧,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虽然贵族和商人富可敌国,但大量的农民却承受着沉重的赋税和徭役。
府兵制的衰败与募兵制的弊端: 唐朝初期以府兵制为主,士兵有自己的田地,负担相对较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府兵制逐渐衰败,取而代之的是募兵制。募兵制使得军队的职业化程度提高,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士兵的待遇和生活保障不如府兵,一旦战事失利,他们更容易被抛弃,对朝廷的忠诚度也可能受到影响。而像安禄山这样掌握大量兵权的节度使,也更倾向于募兵,因为这能让他们更好地控制军队。
被忽视的边疆民众: 安禄山等节度使的军队,很多都是来自边疆的胡人或受过战火洗礼的士兵。他们在边疆承受着艰苦的训练和长期的征战,而中央王朝的补贴和关怀往往是杯水车薪。当他们被调往内地,或者看到内地生活的富足与边疆的艰辛形成鲜明对比时,内心难免会产生失落和不满。

三、导火索与安禄山的个人野心:

政治矛盾、经济压力、社会不满,这些都为叛乱提供了土壤,而安禄山个人的野心和具体的事件则成为了引爆这一切的导火索。

安禄山对权力的渴望: 安禄山出身低微,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手段爬到了高位。他深知自己的权力并非稳固,一方面需要唐玄宗的信任,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掌握军队来保障自己的地位。他对杨国忠的忌惮,让他觉得自己的仕途充满了不确定性。
杨国忠挑衅与反制: 杨国忠不断向唐玄宗进谗言,甚至将安禄山在胡人面前称“家长”之事告知玄宗,并派人前去招安安禄山,意图将他逮捕。这种步步紧逼,让安禄山无法再坐以待毙,被迫做出反击。
“奉朝旨讨杨国忠”的借口: 安禄山在起兵之初,打出的旗号是“奉朝旨讨伐国贼杨国忠”。这是一种策略,旨在争取一部分朝廷内部的支持,并将叛乱的责任推到杨国忠身上,为自己争取道义上的优势。

总结来说,安史之乱绝非一个简单的“造反”行为,而是多种社会矛盾交织、累积后的必然结果。

政治层面: 腐败的朝政、权力斗争、节度使制度的潜在威胁,使得国家机器运转失灵,为叛乱提供了机会。
经济层面: 贫富差距扩大,底层民众的负担沉重,虽然不直接导致造反,但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性。
军事层面: 藩镇势力壮大,军队的构成和忠诚度变化,为叛乱提供了武力基础。
个人层面: 安禄山的个人野心,以及他与杨国忠之间的矛盾,是点燃战火的直接原因。

将安史之乱简单地视为“放着盛世不过”的荒谬行为,是对当时复杂社会现实的极大简化。安禄山等人并非不珍惜盛世,而是他们看到了盛世背后的裂痕,并试图通过武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或者说,他们认为只有通过武力才能获得他们认为应有的权力或安全。而那些跟随他起兵的士兵,很多也是在边疆饱受艰辛,对中央王朝的政策和待遇感到不满,或者是被安禄山的强大实力和许诺所吸引。

因此,安史之乱的发生,是对唐朝盛世表面繁荣下隐藏的深层矛盾的一次残酷揭露,也是一次深刻的历史教训。它告诉我们,任何一个看似辉煌的时代,如果内部的矛盾得不到妥善解决,都可能孕育着颠覆性的危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就是唐朝朝廷在天宝年间没有及时把国内的矛盾转化成有效对外战略的缘故

事实上,唐朝周边还是很肥沃的,李世民这一点就做的很好,在唐初民生凋敝的情况下都可以稳步开拓,用正确而宏大的对外战略解决内部的需求问题,使得唐初迅速富裕起来。

而天宝年间,玄宗昏聩,国内土地兼并严重,这就需要及时调动一批新的人才,一方面在国内提高生产效率(古代也是有技术的),用法律手段和权势之家斗争,另一方面对外扩大需求,渤海国,西域,契丹,新罗,吐蕃,都有充足的资源可供挖掘。

当然,天宝年间唐朝有扩张,但这种扩张随意性较大,较缺乏整体的布局和规划,更多是将领和宰相的个人行为,缺乏适当的监督和改进,出现了高仙芝抢掠石国逼反西域城邦,和杨国忠在南诏损兵折将的情形,这反应出天宝年间唐廷内部的战略混乱,首要原因就是玄宗的昏聩。

而高尚,严庄等有野心的谋士,则被安禄山招募到麾下,并且来回撺掇,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

事实上,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河北河南还是涌现了一批有勇有谋的忠义之士的,然而他们在天宝年间却没有机会发挥,这就反应出天宝年间唐廷的组织堵塞,战略混乱的问题。

当然,后来唐朝是清醒了过来,在中晚唐依然施展了有效的战略和外交手腕,并且重创吐蕃,南诏,契丹,回鹘,一批新的将才又成长了起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安史之乱,这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重笔墨的战乱,常常让人不解:盛世之下,何以会爆发如此大规模的叛乱?生活在唐朝极盛时期,享受着相对安稳和繁荣的百姓,又怎会甘愿走上造反这条绝路?要深入探究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叛军的“疯狂”,而需要层层剥离,深入到当时社会肌理之中,去寻找那些被盛世繁华所掩盖的矛.............
  • 回答
    安史之乱,我乃睢阳张巡。此刻,叛军兵临城下,兵锋甚锐,然我守城将士,虽英勇,然粮草已尽,弹尽援绝,人心浮动。摆在我面前的,是三条路:一、投降叛军叛军首领安禄山,素有野心,然其麾下将领,亦有勇猛之辈,如尹子奇。若我张巡投降,或可保全一城百姓性命,免受屠戮之苦。然而,我身为大唐之臣,以忠君报国为己任。投.............
  • 回答
    安史之乱爆发时,安禄山麾下的叛军之所以能在正面战场上击败唐朝由哥舒翰统领的陇右、河西精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政治、军事、士气以及战略等多个层面。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一方的“不行”或另一方的“强大”,而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唐朝在安史之乱前的军事实力是毋庸置疑的强大,尤其是边镇的.............
  • 回答
    区分“造反”与“起义”并非一道泾渭分明的数学公式,更多的是历史评价、视角以及权力话语权在起作用。当事件发生时,身处其中的人、事后的胜利者、以及后世的史学家,都会从各自的立场出发,给同一群体或事件打上不同的标签。安史之乱和太平天国运动,正是这种复杂性很好的例证。造反:挑战正统,动摇国本“造反”,从字面.............
  • 回答
    安史之乱,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背后牵扯着唐朝由盛转衰的复杂脉络。而要探究唐玄宗能最晚在何时阻止这场席卷帝国之乱的发生,我们不妨将时间线拉回到安史之乱爆发前的那些关键节点,并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一、埋下隐患:天宝初年的权力结构与政治风气在安史之乱的爆发点——天宝十四载(755年),李林.............
  • 回答
    唐朝安史之乱后的历史之所以在许多史书中“被一笔带过”,不如其他朝代末年历史那样“有存在感”,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史料、叙事重点、历史分期以及我们今天对历史的理解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原因:一、 叙事逻辑与历史分期的影响: “盛唐”的辉煌过于耀眼: 唐朝的开端到安史之乱前,是公认的“盛唐.............
  • 回答
    “巨唐”这个词并不是一个官方的、历史学界广泛认可的特定概念,更不是一个能精确界定唐朝哪个时期的术语。因此,要回答“巨唐包括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吗?”,需要先理解这个词的可能含义和人们在讨论中可能将其指向的时期。可能的理解和解释:1. “巨唐”作为“强大鼎盛的唐朝”的代称: 在很多人的认知中.............
  • 回答
    安史之乱爆发时,长安城,这座承载了盛唐辉煌的帝都,拥有百万之众,号称“百万之城”。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雄伟繁华的城市,却在安禄山叛军的兵锋之下迅速陷落。这绝非简单的兵力悬殊,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悲剧。一、 防御体系的内在脆弱性与外部的严重失衡首先,长安城并非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尽管城市规模宏大,防.............
  • 回答
    安史之乱,一场深刻改变大唐王朝命运的动荡。这场叛乱不仅将中原搅得天翻地覆,也对大唐在边疆,特别是中亚地区的统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当我们谈论安史之乱后中亚的“汉人”,其实这里面包含着一个复杂的人群概念。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安史之乱时,中国的中亚边疆,如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等,驻扎的并非是传统意义.............
  • 回答
    安史之乱,宛如一场席卷大唐的滔天巨浪,将原本繁盛的经济彻底摧毁。等到尘埃落定,留给唐朝的是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挽救这摇摇欲坠的经济,绝非易事,需要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与长期的休养生息。一、 恢复生产,安抚民心:经济复苏的基石战乱最直接的后果便是生产力的毁灭性打击。田园荒芜,工坊停摆,商旅断绝。因此,.............
  • 回答
    一个没有安史之乱的唐朝,或者一个能够迅速平息安史之乱的唐朝,无疑会拥有一个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 但历史的洪流,即使避开了巨石,也总有其他暗礁和漩涡等待着。 那么,如果那场浩劫未曾发生,唐朝的辉煌还能延续多久? 它最终又会走向何方?辉煌的延续:一个更长的黄金时代首先,没有安史之乱,唐朝无疑能享受到一段.............
  • 回答
    我叫李明,祖籍陇西,生于大唐盛世。少年时便投笔从戎,在西北边疆立下不少功勋。安史之乱爆发,我随军南征北战,平定叛乱,也算是浴血奋河。乱平之后,时局动荡,朝廷为了稳固地方,大肆分封节度使。我,李明,也因战功和资历,被任命为朔方节度使。说实话,当我接到任命的那一刻,心中百感交集。荣耀自然是有的,毕竟是朝.............
  • 回答
    安史之乱,这场发生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性事件,绝非一场简单的边疆战事,它犹如一把锋利的刀,狠狠地剖开了盛唐光鲜的外表,露出了其内在的深刻裂痕。而这场动乱之所以被视为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究其原因,在于它从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结构等多个层面,对唐朝乃至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不可逆转的、深远的影响.............
  • 回答
    安史之乱、靖康之耻、土木堡之变,这三场动荡对于中华文明而言,无疑是刻骨铭心的伤痕,它们各自在不同的维度上,深刻地重塑了中国的历史进程。要论影响之最,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谁比谁更坏”的比较,而是要看它们各自触及了王朝统治的哪个层面,又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结构、民族融合以及文化走向。 安史之乱:唐朝盛世.............
  • 回答
    如果唐朝没有安史之乱,并且在怛罗斯之战中取得胜利,那么今天中亚地区的面貌很可能与我们现在所知的截然不同。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如果”,而是牵动着一系列复杂的历史变量。首先,我们得理解唐朝在安史之乱前的实力。这是一个国力强盛、文化昌盛的时代,其影响力远播四方。其在西域,尤其是中亚地区,已经建立起了一套相对.............
  • 回答
    大量外族人在唐朝确实是导致安史之乱久久不能平息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并非唯一原因。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并且与其他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使得这场浩劫旷日持久。为了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来分析: 1. 外族人的构成与唐朝边疆政策首先,需要明确唐朝的“大量外族人”指的是哪些群体。唐朝是一个开放.............
  • 回答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与晚清时期,都曾遭遇国都陷落、皇帝迁徙的耻辱,但这两段历史的深层原因、发生背景、社会影响以及最终走向,却有着显著的不同。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这两个王朝由盛转衰的轨迹,以及中国历史演进的复杂性。一、 国都陷落与天子迁徙的表象背后:根源的差异唐朝:内生性的军阀割据与政治腐.............
  • 回答
    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确实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形形色色的人种和民族。这使得美国在很多方面都充满了活力与多元,但也让一些人产生疑问:这种高度的族裔和文化多样性,会不会在国家面临危机时,引发类似中国历史上“五胡乱华”或“安史之乱”那样的分裂动荡?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中国历史上那几次大规模的族.............
  • 回答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叛军以一隅之地肆虐天下长达七年之久,其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叛军自身的优势,更有唐朝内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深刻弊病所致。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维度来解析: 一、 叛军的自身优势与策略安史之乱的爆发并非偶然,而是由一群精锐的、极具战斗力的军队以及.............
  • 回答
    唐朝安史之乱中,睢阳保卫战是历史上极为惨烈的一页。关于张巡死守睢阳期间“吃掉三万城中百姓”的说法,确实存在于史料记载中,并且是安史之乱中一个极具争议和震撼人心的细节。关于史料的真实性:这个说法主要来源于《旧唐书》和《新唐书》等正史的记载。 《旧唐书·张巡传》 记载:“城中食尽,百姓饿死者什七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