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唐玄宗能最晚在什么时间阻止安史之乱的发生?

回答
安史之乱,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背后牵扯着唐朝由盛转衰的复杂脉络。而要探究唐玄宗能最晚在何时阻止这场席卷帝国之乱的发生,我们不妨将时间线拉回到安史之乱爆发前的那些关键节点,并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

一、埋下隐患:天宝初年的权力结构与政治风气

在安史之乱的爆发点——天宝十四载(755年),李林甫已经死去,杨国忠掌控朝政。然而,安禄山能够手握重兵,并最终反叛,其根源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候。

天宝元年(742年)至天宝十一年(752年):李林甫专权时期。
李林甫是玄宗晚年极具争议的人物。他深谙帝王心术,通过排除异己,特别是对汉族士人集团的压制,营造了一种“塞外之人皆为忠臣”的政治格局。安禄山,作为三镇节度使,拥兵自重,正是李林甫政治棋局中的一枚重要棋子。李林甫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有意拉拢安禄山,为他输送利益,甚至不惜牺牲国家利益。
如果说有“最晚”的时间点,那么在李林甫还在世时,玄宗如果能看清李林甫的险恶用心,或者对安禄山日益膨胀的军事实力和政治野心保持警惕,或许就能在更早的时间扼制住祸根。 比如,在李林甫积极培植安禄山时,玄宗若能将其调离边疆重镇,或者对其节度范围进行限制,都有可能削弱安禄山的实力。但此时的玄宗沉溺于太平盛世,对朝堂下的暗流涌动显得有些麻木不仁。

二、错失良机:杨国忠上位与边将权重问题

李林甫死后,杨国忠接替了他的相位。很多人认为杨国忠是一个推动安史之乱的重要人物,但他的作用更多是“加速器”,而非“点火者”。

天宝十一年(752年)杨国忠任宰相,至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杨国忠虽然无能,但他的掌权也带来了一些变化。他与安禄山的矛盾公开化,并一度试图削弱安禄山的权力。例如,他曾上奏请求削减安禄山的节度使范围,但被玄宗驳回。这说明,即便是杨国忠看到了问题,玄宗本人对安禄山的信任和依赖并未彻底动摇。
更关键的是,杨国忠接替宰相职位后,也未能有效制衡安禄山。 他对安禄山的忌惮,反而可能加剧了安禄山的恐慌和反叛的决心。如果杨国忠在任期间,能够联合朝中其他有识之士,采取更强硬的措施,例如对安禄山进行彻查,或者对其核心亲信进行打击,或许能对安禄山造成一定的威慑。
然而,杨国忠的失误在于,他未能与玄宗形成有效的合力。 他更关心的是个人的荣华富贵,而非国家的长远利益。他对安禄山的打压方式也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给安禄山留下了喘息和反击的机会。
因此,在杨国忠上任后到安史之乱爆发的这几年里,如果玄宗能够更加审慎地对待安禄山,听取关于其不轨之言的奏报,并果断采取措施,这无疑是阻止安史之乱的最后一个重要窗口期。

三、最后的预警:爆发前夕的蛛丝马迹

在安史之乱正式爆发前的几个月,已经有了一些明显的预警信号。

天宝十三载(754年)至天宝十四载(755年)初。
史书中记载了诸多关于安禄山不臣之迹的证据,例如他在个人居所存放大量兵器,故意装聋作哑以逃避朝廷召见,以及派遣亲信回朝活动等等。一些官员也曾多次向玄宗奏报,但多被玄宗以“安禄山忠诚”为由驳回,或者被杨国忠从中阻挠。
例如,御史冯常曾上奏弹劾安禄山“专揽朝政,收揽兵权”,但被玄宗认为其“嫉贤妒能”,下令贬官。 再如,右散骑常侍宋 तैयारियों也曾上奏指出安禄山“有不臣之心”,同样遭到玄宗的斥责。
如果说“最晚”阻止,那么在这些官员的奏报到达玄宗面前时,他本应有机会做出明智的判断。 哪怕只是对安禄山进行一次彻底的内部审查,或者暂时解除其节度使职务,进行“考察”,都可能打断安禄山的计划。然而,此时的玄宗已经对安禄山有着根深蒂固的信任,或者说,他不愿意相信太平盛世会因为一个边将而覆灭。

最晚的时间点在哪里?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尝试给出几个“最晚”的时间点:

1. 李林甫专权时期结束时(天宝十一年,752年): 这是第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李林甫的死本应是权力格局重塑的机会,但如果玄宗未能借此机会审视安禄山的问题,而是任由杨国忠接替其职权,那么这个机会就错过了。
2. 杨国忠上任宰相初期(天宝十一年后不久): 杨国忠虽然不济,但他与安禄山的矛盾,本身就可以成为敲打安禄山的一个契机。如果玄宗能利用这一点,并以更强的决心和更审慎的态度处理,仍有可能阻止事态恶化。
3. 临战前的最后预警阶段(天宝十三载至天宝十四载初):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后的机会。当确凿的证据和官员的弹劾如同雪片般飞向玄宗时,他依然有能力做出阻止的决定。

然而,要问“最晚”到什么时候,我认为,最晚的那个关键节点,应该是在天宝十四载(755年)秋季,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起兵之前。

此时,安禄山已经集结了近二十万大军,其野心昭然若揭。朝廷也得到了一些零散的警报。如果玄宗能够在这个时候,不顾一切地动用中央禁军,派遣可靠的将领前去镇压,或者至少调集重兵支援边疆,与安禄山形成对峙,就有可能阻止其长驱直入,并避免战火蔓延至关内。

但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当安禄山发动叛乱时,玄宗仍然寄希望于边将的“忠诚”和“平叛能力”。他派出的郭子仪、哥舒翰等人确实是名将,但由于中央指挥的失误,以及对安禄山实力低估,导致了战争的初期失利,并最终酿成了国都陷落的悲剧。

所以,虽然有许多“最晚”的时刻,但历史的齿轮一旦转动,想要停止它的脚步,需要的是超乎寻常的洞察力和决断力。而晚年的唐玄宗,显然已经失去了这样的能力。他未能阻止安史之乱,与其说是某一个时刻的失误,不如说是长期政治腐败、君主怠政的必然结果。他最晚能够阻止安史之乱的那个机会,就如同一颗即将熄灭的火星,在被反复忽视后,最终化为燎原之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天宝六年(747年)~

当年王忠嗣因石堡城之战而被玄宗下狱,两年后暴死。

节度使制度本身就是对中央集权制的破坏,弄死王忠嗣之后,节帅与中央皇权之间脆弱的信赖和平衡(依靠玄宗高超的政治手腕,个人威信及与边帅的恩义)已经打破,不可能重建了。

十镇节度,个个雄才,谁甘心落到王的下场?再加上兵为将有,财由镇出。各镇节度使必然或明或暗的加快独立过程。

这个时候,玄宗能逐步撤节度,弃边地,划州郡,分财权,离兵将,以其多年为君的权威余荫,说不定还能把局势给挽回来。当然,后果就是同时要不断被周边异族打爆,这个政治风险玄宗也不一定承担的住。

过了这个点就一点办法也没有了。

因为参见平安史之乱的整个过程,叛军官军朝廷中央地方双方将帅,各有各的小算盘。大家都心照不宣。玄宗此时,无论是连杀数镇节度(高,封),其后的迫哥舒翰出战,都是最后的胜负手,胜者皇权和中央还有余力震慑四方,能缓上几年。不胜则局面彻底崩盘。

至于那些说不杀不出战的,也就是小学生思维。这几个人都是节帅宿将,掌兵日久,枭雄一流。斩杀高封时,不过才典军二三月,已经士卒呼冤,这些兵让他们多带几天带成自己的,唐朝就更没救了。

马嵬之变后,玄宗被迫任太子李亨天下兵马大元帅,随后的灵武即位本质就已经是篡位了。就是以朔方,河东军为核心的军事政变,玄宗这个时候还不投子认负,唐朝内部就要先打成一锅粥。从这一点也能看出,各镇对玄宗和唐中央的忠心,有限的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安史之乱,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背后牵扯着唐朝由盛转衰的复杂脉络。而要探究唐玄宗能最晚在何时阻止这场席卷帝国之乱的发生,我们不妨将时间线拉回到安史之乱爆发前的那些关键节点,并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一、埋下隐患:天宝初年的权力结构与政治风气在安史之乱的爆发点——天宝十四载(755年),李林.............
  • 回答
    如果李世民才能一般,李渊还能统一全国,建立唐朝吗?隋末群雄谁最有机会统一全国?这个问题很有趣,它让我们深入思考历史的偶然性、必然性,以及关键人物在其中的作用。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一、 如果李世民才能一般,李渊还能统一全国,建立唐朝吗?结论: 李渊统一全国并建立唐朝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甚至可以说非.............
  • 回答
    关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忘年恋”更易被接受,而明宪宗与万贵妃的则不然,这背后确实牵扯到历史背景、社会观念、个体故事以及大众叙事的差异。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其中的门道。首先,得从 时代背景和社会接受度 来说。唐朝,尤其是开元盛世后期,社会风气相对开放,尤其是皇室,其生活方式和感情模式,在一定.............
  • 回答
    白居易的《长恨歌》能够广为流传,甚至在当时并未受到严苛管制,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将“从此君王不早朝”一句简单地解读为“亵渎”唐玄宗,未免有些过于片面。这首诗所触及的,更多是对历史人物的审视、对情感的描摹,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对文学作品的包容度。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亵渎”这个词在当时.............
  • 回答
    唐高宗之所以能够最终灭亡高句丽,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几十年的持续经营、战略调整以及时势造化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唐朝建立之初,高句丽当时的状况,以及唐朝内部的战略演变等方面来审视。一、 初唐的战略考量与准备唐朝建立之初,李世民就将高句丽视为东北方向的心腹大患。高.............
  • 回答
    赵匡胤,这位宋朝的开国皇帝,在后世的评价中,常常能与那位名垂千古的“贞观之治”的缔造者唐太宗李世民相提并论,这份推崇可不是空穴来风。要说他的过人功绩,那得从他如何一步步从一个普通的将领,最终成为一朝天子,以及他登上皇位后,如何重塑一个饱经战乱、积弊已深的国家说起。首先,赵匡胤最重要的功绩,便是他成功.............
  • 回答
    要深入探讨武则天和李治如何化解长孙无忌的阻碍,我们得先理解一下长孙无忌这位在唐初政坛举足轻重的人物。长孙无忌:太宗的心腹,皇权的天然屏障首先,长孙无忌绝非等闲之辈。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表兄,也是皇后长孙皇后的哥哥。这意味着他在李世民登基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是李世民最信任的肱骨之臣。论功劳,他位.............
  • 回答
    说起唐朝高僧玄奘法师西行取经,那真是一段波澜壮阔的传奇。很多人会好奇,他最初是怎么知道天竺(古印度)有那么多佛法真经的?而且,一路艰辛,他真的从未动摇过自己的决心吗?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其中的细节。消息的来源:并非一纸诏书,而是层层递进的求索首先,得打破一个可能存在的误解:玄奘法师并非因为某个“确切消.............
  • 回答
    论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与清圣祖康熙,二位皆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功绩卓著的君主,都曾开创了盛世,影响深远。但若要辨析谁更配得上“千古一帝”的称号,则需要细致地审视他们各自的时代背景、治国理念、军事成就、文化影响以及历史评价。先看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生活在隋末唐初,那是一个经历了长久战乱、民生凋敝的.............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且引人深思的历史假设。如果唐太宗之后的历代皇帝都能像他一样励精图治,唐朝作为封建王朝延续至今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同时也面临着无数的挑战和不确定性。要详细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一、 唐太宗的成功之道及其对后世的启示: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唐太宗的“励精图治”究竟体现在哪些.............
  • 回答
    唐朝在唐太宗李世民之后,确实经历了一段频繁的政变时期,而明朝在明成祖朱棣之后,却相对稳定了很长一段时间。这背后的原因,可以用几个关键点来梳理,它们分别从政治制度、权力继承、社会基础以及王朝自身的“性格”等方面,解释了这一历史现象。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唐朝“政变”的根源。唐太宗李世民虽然英明,但他上位的.............
  • 回答
    如果将唐太宗李世民置于西汉汉武帝刘彻的位置上,其治国理念和历史环境存在显著差异,能否超越汉武帝的成就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历史背景的差异1. 时代背景 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187年):西汉在文景之治后进入鼎盛期,但边疆危机(匈奴威胁)和中央集权需求推动其进行军事扩张。 .............
  • 回答
    唐宣宗李忱即位前“装傻”的故事,在正史和野史中都有记载,可谓是晚唐时期的一段传奇。他的这段经历,以及他最终未能挽救唐朝覆灭的命运,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装傻前的李忱:一个被边缘化的皇子李忱,唐穆宗的儿子,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的弟弟。他的生母是朴氏,出身低微,这在讲究门阀的唐朝,对他的地位造成了.............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它触及到了古代王朝文治水平的核心。如果一个大一统王朝的皇帝能够让全国一半的成年人都会读写自己的名字,这已经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成就了,绝非等闲之辈。咱们先来拆解一下“全国一半成年人都会读写名字”这个指标的意义。在古代社会,尤其是农业社会,识字率是一个极其稀缺的资源。绝大多数人.............
  • 回答
    要说唐朝为何能打败强盛的高句丽,却最终在统一半岛的征程中败给新罗,这背后牵扯着复杂的历史背景、战略失误以及对手的韧性。这绝非简单的孰强孰弱问题,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唐朝:雄心勃勃的统一者,但并非无懈可击唐朝在贞观盛世达到顶峰,国力强盛,军事力量更是冠绝当时。尤其是在李世民和唐高宗时期,唐朝的扩张.............
  • 回答
    唐朝之所以能够“吊打”突厥并“横扫”中亚,绝非偶然,而是天时、地利、人和以及一系列高明政治军事战略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背后,是唐朝崛起过程中积累的强大国力、精良的军队、杰出的军事指挥,以及对周边民族政策的灵活运用。一、 天时地利:一个前所未有的集权强盛王朝的诞生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唐朝诞生的历史背景。.............
  • 回答
    安史之乱的爆发,无疑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它极大地削弱了唐朝的国力,尤其是在西北边疆地区。那么,如果没有这场浩劫,唐朝是否有能力征服吐蕃呢?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唐朝对吐蕃的战略态势与优势在安史之乱前,唐朝在与吐蕃的较量中,总体上处于一个相对有利的地位。 军事实力: 唐朝拥有.............
  • 回答
    这问题嘛,问到点子上了!手持龙泉唐棍(通货唐横刀),遇上四五个持匕首的混混,这可不是小说里一句“仗剑走天涯”就能轻松带过的场面。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下“龙泉唐棍”和“通货唐横刀”这两个概念。龙泉剑名气在外,是铸剑的圣地,用龙泉的钢材铸造的刀剑,品质自然不俗。而“唐棍”这个说法,有点含糊。如.............
  • 回答
    三省六部制能够从隋朝初创,在唐朝得到完善,并一直沿用到清朝末期,这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现象。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调整和适应,最终成为中国传统官僚体系的核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其长盛不衰的原因:一、 制度设计的精妙与合理性: 分权制衡,减少君主.............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将史诗般的蒙古骑兵与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唐朝之一——玄宗时期——对垒,无疑会点燃无数历史爱好者的想象。然而,要给出一个明确的“能”或“不能”的答案,需要我们细致地剖析双方的实力、特点以及可能出现的各种变数。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蒙古崛起”的时间点。 蒙古的崛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