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黑过几次晚唐,不过港真晚唐与晚清的屈辱是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的。今日中国人所说之“屈辱”、“丧权辱国”,大抵指的就是对外战争方面。那么情况就一清二楚了:晚唐的对外战绩在中国历朝历代的晚期政权中都属于极高一档,而大清末年的对外战绩在同一时期的整个亚非拉世界抵抗运动中都属于非常糟糕的那种,绝大部分时候只能给世界人民贡献笑料。
先说唐,晚唐当然充满了屈辱与不堪,从疆域的角度来说最明显的就是“平日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河湟一十八州(秦渭临武洮岷叠宕河兰鄯廓凉甘肃瓜沙伊)及疏勒、于阗二镇全部沦陷于吐蕃,庭西二州与龟兹、焉耆二镇则沦于回鹘汗国。但是同样不能否认的是,晚唐取得了许多重大的军事胜利,最终建立了对周边国家的主动权,在周边强敌尽数覆灭后才轰然倒塌。
吐蕃-南诏
把这俩放一起说是因为吐蕃常常联合南诏一同入寇西南,且南诏一度成为吐蕃附庸。吐蕃在安史之乱后除了尽取河陇之地,同时不断蚕食唐朝西南边疆,窥伺蜀地,陷松、维、保三州及云山新筑二城,吞并剑南西山诸州,一度把唐朝弄得很难看。然鹅当唐朝调整四川边防,整顿西南防务后就变成了这种画风:
西川节度使崔宁奏破吐蕃四节度及突厥、吐谷浑、氐、羌群蛮众二十余万,斩首万余级
西川节度使崔宁奏破吐蕃数万于西山,斩首万级,捕虏数千人
十一月,壬子,山南西道节度使张献恭奏破吐蕃万余众于岷州
丁亥,崔宁奏破吐蕃十余万众,斩首八千余级
779年10月,吐蕃联合南诏,发兵十万,分三路大举进攻蜀川,并狂妄的宣称“吾欲取蜀以为东府”,结局是:
范阳兵追及于七盘,又破之,遂克维、茂二州。李晟追击于大渡河外,又破之。吐蕃、南诏饥寒陨于崖谷死者八九万人
到唐德宗时代吐蕃一度又与南诏结为同盟入寇,从关陇到蜀川都四面尘警。但是,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的是名将韦皋,他上台后极大的改变了边防的被动局面。通过种种手段分化吐蕃和南诏,使得“吐蕃失云南之助,势始弱矣”,逐步让吐蕃优势尽失,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
韦皋于雅州会野路招收得投降蛮首领高万唐等六十九人,户约七千,兼万唐等先受吐蕃金字告身五十片
韦皋累破吐蕃二万余众于黎州、巂州,吐蕃怒,吐蕃遂大搜阅,筑垒造舟,潜谋寇边,皋悉挫之
最终在802年韦皋发动维州之战,重创吐蕃军,活捉论莽热,是为安史以来对蕃空前大捷,使得吐蕃再也无力对西南大规模入侵:
自八月至于十二月,累破十六万众,拔其七城、五军镇,受降三千余户,生擒六千余人,斩首一万余级,遂围维州。救军再至,转战千余里,吐蕃连败,灵、朔之寇引众南下。于是赞普遣莽热以内大 相兼东境五道节度兵马使、都统群牧大使率杂虏十万众,来解维州之围。王师万余众,据险设伏以待之。先以千人挑战,莽热见我师之少也,悉众来追,入于伏中,请将四面疾击,遂擒莽热,虏众大溃。
此后,南诏还曾与唐关系破裂发动入侵,占领了安南地区。864年,高骈出任安南都护,日夜练兵以图收复安南,不久后全线出击。高骈亲自督兵攻城,攻占交趾,杀段酋迁。 唐军斩杀南诏兵3万余,又破归附南诏的两个部落,1.7 万人归附,南诏兵逃去。 唐朝在安南置静海军,以高骈为节度使,平定安南边患。
长年穷兵黩武,“兵出无宁岁,诸国更仇忿,屡覆众,国耗虚。蜀之役,男子十五以下悉发,妇耕以饷”的南诏基本陷入困顿无力进取,两国逐渐走向了和平。 902 年南诏王族被汉人权臣郑买嗣杀害,南诏灭亡。五年后,唐朝灭亡。
西北方面,唐朝遭遇了多次重大失败甚至是吐蕃攻占京城,长安似乎一度成了吐蕃武士的后花园。不过,自从763年以后吐蕃就再未能深入京畿地区劫掠。在肃宗朝至文宗朝,唐朝趋于防御和隐忍。但是842年,吐蕃赞普朗达玛遇刺身亡,吐蕃王国的统治陷入崩溃的边缘。吐蕃河陇守将之间的长期混战,更是直接削弱了吐蕃对河陇的统治。注意到千载难逢良机到来的唐朝开始动用武力解决河湟问题。
848年12月,“凤翔节度使崔珙奏破吐蕃,克清水。清水先隶秦州,诏以本州未复,权隶凤翔”,清水是唐蕃会盟中约定的边界地区,收复清水表示唐朝已不承认原有长庆会盟结果,拉开了武力收复河湟的大幕。次月,吐蕃军阀论恐热“以秦、原、安乐三州及石门等七关之兵民”归附唐朝,唐朝一举收复三州、七关土地。而当时他们还不知道的是,三州七关收复以前的848年三四月,沙州豪杰张议潮已经振臂一呼驱逐吐蕃,收复了瓜沙二州。851年,收复瓜沙的捷报传入长安:
“龙颜叹曰: ‘关西出将,岂虚也哉!’百辟欢呼,抃舞称贺。便降驲骑,使送河西旌节,赏赍功勋,慰谕边庭收复之事,授兵部尚书万户侯”
唐懿宗时代,张议潮的归义军进一步东进,经过三年大战收复凉州,整个河西走廊全部归唐:
“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旧”
高骈于凤林关大破吐蕃酋长尚延心,收复河、渭二州,不久又收复鄯州
“是时诸将无功,唯骈数用奇,杀获甚多。懿宗嘉之,徙屯秦州,即拜刺史兼防御使。取河、渭二州,略定凤林关,降虏万余人。”
至866年,当时大概被张议潮引为制衡安西回鹘庞特勤可汗的回鹘领袖仆固俊攻克庭州,上表奏捷。至此,原有河西、陇右、安西、北庭四节度所领诸州郡全部克复。同年十月,此前附唐又叛唐的论恐热被拓跋怀光杀死,首级传首长安。
两蕃
指契丹和奚,当时合称两蕃
两蕃在唐朝前期一度威风无比,最有名的大概是则天女皇时期闹出营州之乱一直杀到黄河边横扫四方,让人恍惚间彷佛来到了皇太极破关入塞的崇祯年间。不过吊诡的是,安史后的唐朝东北面对两蕃强而有力,负责边防的是河朔三镇中武德最为充沛,战力极强长年保持十万级野战兵团的幽州镇。保卫乡土的幽州镇军人与中央朝廷有共同的利益关系,所谓“使藩垣巩固,门庭无觊觎之隙也。”幽州军人面对两蕃表现较好:
(契丹)复盗边,卢龙李载义破之,执大将二百余人,缚其帅茹羯来献,文宗赐冠带,授右骁卫将军。后五年,大首领匿舍朗来朝。大中元年,北部诸山奚悉叛,庐龙张仲武禽酋渠,烧帐落二十万,取其刺史以下面耳三百,羊牛七万,辎贮五百乘,献京师。
这使得唐朝东北得以长期保持和平的朝贡关系
自至德后,藩镇擅地务自安,鄣戍斥候益谨,不生事于边;奚、契丹亦鲜入寇,岁选酋豪数十入长安朝会,每引见,赐与有秩,其下率数百皆驻馆幽州。至德、宝应时再朝献,大历中十三,贞元间三,元和中七,大和、开成间凡四。
直到唐末五代,刘仁恭仍能大破契丹,迫使其投诚贿赂:
光启时,方天下盗兴,北疆多故,乃钞奚、室韦,小小部种皆役服之,因入寇幽、蓟。刘仁恭穷师逾摘星山讨之,岁燎塞下草,使不得留牧,马多死。契丹乃乞盟,献良马求牧地,仁恭许之。复败约入寇,刘守光成平州,契丹以万骑入,守光伪与和,帐饮具于野,伏发,禽其大将。群胡恸,愿纳马五千以赎,不许。钦德输重赂求之,乃与盟,十年不敢近边。
回鹘-黠戛斯
漠北方向。
唐朝最臭名昭彰的劣迹之一可能就是借回鹘兵马联虏平寇,使得回鹘兵马在中原四处杀掠无法无天:
初,回纥至东京,放兵攘剽,人皆遁保圣善、白马二祠浮屠避之,回纥怒,火浮屠,杀万余人,及是益横,诟折官吏,至以兵夜斫含光门,入鸿胪寺。
不过客观来说,回鹘仍然地位要比唐朝低上一头,而且回鹘与唐朝总体保持着良好关系,鲜少发生冲突。
《北方王统世系报告》中曾记述那时的回鹘可汗家族出自药罗葛氏族,其帐门前树立有凸显可汗权威的九纛大旗,可是依然需要经过唐朝的认可册封,方能由原来的回鹘都督转变为可汗。可见即使在安史之乱之后,尽管唐朝已经趋于承认回鹘的平等地位,因此改以“兄弟之国”互称,但是内亚地区仍然广泛流行回鹘可汗需受唐朝皇帝册封的正统观念。而根据汉文史料的记载,在回鹘汗国最为跋扈的牟羽可汗被顿莫贺达干通过政变推翻后,后者遂自立为新任可汗,重又向唐朝提出请求册封与和亲的要求,最后唐朝与回鹘在贞元四年通过和亲,确立了“父子之国”的关系格局。因此,尽管双方的实际地位趋于对等,但在政治名分上唐朝依旧要高出一头。这种唐朝天子册封回鹘可汗的“父子之国”的关系主轴一直贯穿了顿莫贺达干祖孙三代以及之后的怀信可汗统治时期 。
公元840年,驻扎漠南的唐朝天德军使温德彝目睹了令人震惊的一幕:无边无际的回鹘兵马正在像潮水一般向唐朝边境涌来。
丙辰,天德军使温德彝奏:“回鹘溃兵侵逼西城,亘六十里,不见其后。边人以回鹘猥至,恐惧不安。”诏振武节度使刘沔屯云迦关以备之。
温德彝目睹的回鹘溃兵只是四散迁徙的回鹘部众的冰山一角。就在不久以前,黠戛斯人在回鹘将领句录莫贺的引导下率领铁骑十万攻破回鹘牙帐,杀可汗,诛宰相,称霸漠北近百年的回鹘汗国灭亡,引起了回鹘大迁徙。败亡的回鹘人主要往两个方向逃散,靠近牙帐的13部拥立乌介特勤为可汗,南逃至漠南地区,逗留在唐朝边境。唐朝起初倾向于忍让、招抚南迁回鹘部众,但在四处劫掠、并试图割据漠南的回鹘部众压力下也加紧战争准备,并逐渐与攻灭回鹘汗国的黠戛斯人结为同盟,最终战争爆发。唐军节节胜利,于杀胡山大破回鹘,迎回回鹘军中的唐太和公主,乌介可汗仅带数百人而逃,
与天德行营副使石雄料劲骑及沙陀、契苾等杂虏,夜出云州,走马邑,抵安众塞,逢虏,与战破之。乌介方薄振武,雄驰入,夜穴垒出鏖兵,乌介惊,引去,雄追北至杀胡山,乌介被创走。雄遇公主,奉主还,降特勒以下众数万,尽收辎帑及所赐诏书。
846年被其宰相逸隐啜所杀。遏特勒为新可汗,部众或死或降,余者投靠奚王石含郎为生。847五月,张仲武大破奚众,回鹘余部流落室韦,被分为七部,由室韦七姓分领。不久,黠戛斯相阿播率“诸胡”军队号七万人攻室.韦,“悉收回鹘余众归碛北” 。南迁的回鹘部众至此完全覆灭。
攻灭回鹘的黠戛斯人终唐一世都对唐甚为恭顺,又其久居与中原极远的南西伯利亚叶尼塞河上游一带,未与唐发生过军事冲突,而是与唐互为盟友抵御回鹘。唐册封黠戛斯领袖为英武诚明可汗,而黠戛斯人尽管长相“身悉长大,赤色,朱发,绿睛”,但自称是汉将军李陵之后,自认为是李唐皇室宗亲,最终被唐朝方面接受。
有必要指出的是对于黠戛斯常有一个误解,就是认为回鹘破灭后出现了新的草原霸主“黠戛斯汗国”,这是错误的观点,黠戛斯人并没能继承漠北回鹘人故地,而是很快退回了叶尼塞河老家种地打猎放羊。自840回鹘灭亡至924年契丹西进,中间84年并没有出现统一的草原强权。
蒙古高原从840至924年的历史断层给人们造成困扰,但至少有一些证据指出了一些事是没有发生过的。除了其毁灭性的力量,黠戛斯在蒙古高原的存在既不长久也不重要。可以确定的是在鄂尔浑河流域或附近地区从来没有建立过黠戛斯帝国。自9世纪40年代初与唐朝的短暂联系后,除了少量外交朝贡和其他一些孤立的记载,我们便对黠戛斯一无所知了。在鄂尔浑河流域从未发生过黠戛斯和契丹的大战。
840年,回鹘汗国灭亡,至848年南迁唐朝漠南部众基本破灭;
842年吐蕃陷入大乱,至877年完全崩溃。
902年南诏亡国。
907年唐亡。
至于我们的大清如何呢?
举例来说,百年来被吹捧上天,尤其是被各路乳法小将津津乐道的“镇南关大捷”,据说又是让法国内阁垮台又是让法军乞和,按照清人说法“洋人自谓入中国以来,未有如此次之大败者”的“晚清第一神捷”对法棍杀伤如何呢?
两天下来打死了74个法国大兵。
而法军在越南有1.5万人。
对比一下,同一时代的美洲原住民苏族人,就能在酋长“疯牛”(笔误,经评论区纠正应为“疯马”)的指挥下于小巨角河战役击杀包括指挥官卡斯特中校在内的268名美军。
什么意思呢?很多人其实对近代中国的战争形态是缺乏直观、准确的认识的,也不能意识到晚清的军事实力之孱弱到了何等骇人听闻的程度,以至于即使跟同一时期一起受奴役压迫的亚非拉兄弟比也极为难看。同时期西方著作还冥思苦想为何这种人口四五亿人,面积过千万的大帝国面对外敌可以如此颓废无能。
知乎上对于近现代史的讨论水平是非常不可名状的,基本上还是充斥着各种百度三分钟脑补一小时的大棋文铁血文抒情文,“娘子关血战数月,洋夷丧胆”“中法战争法军一败涂地,跪求德国出面调停”“小霓虹死不认账,自称黄土岭只死3人,中将赫然在列”“阿麦莉卡篡改历史,谎称档案失火掩盖韩战中两万牺牲士兵”一类的上古地摊谣言才是主流。我也无意多废话,直接推荐三个回答以帮助大家了解甲午、中法、八国联军战争的清朝面貌:
“打不过就跑”跟“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有本质区别,如果认为没区别,那就是屁股问题,没什么好讨论的。
“逃跑过,後来打回来了”跟“洋大人喊你回家签约您才回来”有本质区别,如果认为没区别,那就是屁股问题,没什么好讨论的。
“手撕突厥、高句丽等外敌,败于内乱”跟“与世界脱节,被万国来艹,连日本都虐带清了,打赢了法国还求和,被沙俄一吓唬不开战就割讓外东北外新疆”有本质区别,如果认为没区别,那就是屁股问题,没什么好讨论的。
“汉唐盛世,犯汉唐者,虽远必诛,汉人就是天朝人上人”跟“一听要打仗,先派兵屠杀汉人防造反,以满殖民汉,以旗监控汉”有本质区别,如果认为没区别,那就是屁股问题,没什么好讨论的。
不同的就是大唐至少祖上阔过。
带清从康总就开始割地赔款。
唐朝时没有世界市场,没有工业革命。就这么简单。
二晚自习的周测验考砸了,能和高考考砸了一样吗?
魔幻的皇汉史观。
最大的区别就是通古斯尼亚挖的坑,填都填不完。
那些余孽为此还洋洋得意。
有不同。
国都六陷,说明一件事,至少五次夺回来了,否则不存在六陷。比如宋朝,国都陷了一次就再也没夺回来。其次中晚唐对外战绩仍然有不少胜仗,军队仍然强大,唐朝灭亡的时候,周边敌国全都一起拖死了。晚晴没有吧?
贴一下胜仗的记录。
郭子仪—763设疑兵吓退吐蕃,收复长安,平安史之乱;765单骑退回纥,奉天、灵台大破吐蕃、党项联军;773再破吐蕃军
浑瑊—大历年间屡破吐蕃兵进扰;在太原击退回纥军
马璘—768邠州大败吐蕃军;775百里城败吐蕃军
李晟—768奇袭吐蕃定秦堡;779大破南诏、吐蕃联军;786汧城击败吐蕃
曲环—779破吐蕃南诏联军,收七盘城、威武军及维、茂二州
马燧—786击败吐蕃军
韦皋—788清溪关大败吐蕃;789再破吐蕃军;794联南诏制吐蕃;801-802转战千里,大破吐蕃,开辟西南第二战场,康、黑衣大食等兵及吐蕃大酋皆降
郝玼—818破吐蕃二万余众,收复原州
李载义—830击破奚族,擒奚王茹羯
刘沔—835振武击破平夏党项;837击破突厥叛乱;843破回鹘残部
石雄—835破党项;843杀胡山大破回鹘乌介可汗
李德裕—843杀胡山击溃回鹘,收复阴山北麓
张仲武—842幽州大破回纥那颉啜;845卢龙击破回纥;847大破北部奚族及山奚
王宰—847盐州挫败吐蕃论恐热
崔珙—848击破吐蕃,克复清水
张议潮—848-851收复河湟至西域哈密;856伊州大破回鹘和吐谷浑;858-861凉州会战破吐蕃;866彻底击溃吐蕃,使之裂为百余部落,归义军从此支撑近两百年
史元—851击破党项九千余帐于三交谷
高骈—866大破南诏以及峰州蛮,定安南交趾;875大渡河击败南诏
颜庆复—870成都大破南诏军
李可举—880药儿岭、雄武大败沙陀
郑从谠—880河东大败沙陀
教课书上对晚清政府的评价是:沦为“洋人的朝廷”、“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列强瓜分中国的傀儡”。
“落后就会挨打”是第一层境界,
“挨打就要卖国”是第二层境界,
“卖国卖成傀儡”是第三层境界。
因为唐朝后期恢复了,这个要比岱清强太多了,我因为和清棍们对线今天看了一下清史稿食货志,好家伙把我给笑翻了
清廷在宣统二年岁入2.8亿两白银上下,而岁出3.6亿两白银,有整整8000万两白银的超支,这个超支八成是举借外债了
里面军饷是8000万两白银,外债和赔款4000万两白银,交通4000万两白银剩下的基本上差不多都是支出了,那么问题来了,然而军事支出这么多,军队整得一塌糊涂,在民国徐州北伐的时候节节败退,整个安徽都所剩无几,张勋辫子军从安徽一路狂奔到山东,连像样的防御都没有;在之后的民国北洋政府火并的时候,开枪半天结果连三位数的死亡都没有,一个国家的军费耗损如此严重,结果却养出了这样的废物。
赔款:
曰各省应解赔款、洋款,三千九百有十二万九百二十二两。曰洋关应解赔款、洋款,一千一百二十六万三千五百四十七两。曰常关应解赔款、洋款,一百二十五万六千四百九十两。曰边防经费,一百二十三万九千九百有八两。附列者为类一:曰归还公债,四百七十七万二千六百十三两。
军费:
曰军政,经常八千三百四十九万八千一百十一两,临时一千四百万有五百四十六两。曰实业,经常一百六十万三千八百三十五两。曰交通,经常四千七百二十二万一千八百四十一两,临时七百有八十万四千九百有八两。曰工程,经常二百四十九万三千二四百两,临时二百有二万二千有六十四两。曰官业支出,经常五百六十万四百三十五两。
顺便把赔款列一下吧
赔款,始于道光壬寅江宁之约,二千一百万两。咸丰庚申之约,一千六百万两。光绪辛巳伊犁之约,六百馀万两。乙未中日之约,并辽南归地,二万三千万两。至辛丑公约,赔款四万五千万两而极。以息金计之,实九万万馀两。
光辛丑条约就有9亿两白银的赔款,然后你跟我说你财政收入有2亿两白银?
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时候,从天津一路到北京几乎没有什么抵抗,岱清培养的新军在列国军队年前不堪一击,连京师都没有守住,能够阻挡列强进攻的其实只有义和团,然而这样的组织扶清灭洋整了好几年,结果就是被西太后一纸命令给卖了
壬子,授李鸿章全权大臣,与各国议停战。外兵袭蔡村。癸丑,李秉衡战於蔡村,败绩。外兵进占河西坞。甲寅,增祺言盖平、熊岳先后失守。丙辰,杀户部尚书立山、兵部尚书徐用仪、内阁学士联元。
辛丑,追悼德使克林德,命昆冈往奠之。论庇拳启衅罪,削庄亲王载勋、怡亲王溥静、贝勒载濂、载滢爵。罢载漪、载澜、刚毅、赵舒翘、英年职,并下府部议。命鹿传霖为军机大臣。
主战派担责,这些不是忠臣是吧
二月甲辰,诏免明年元旦礼节。丁未,诏议变法,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大臣、直省督抚参酌中西政要,条举以闻。庚戌,谕直省大小官吏保护外侨,违者重谴。严立会仇教之禁,犯者问死刑。壬子,命左都御史张百熙充专使英国大臣。甲寅,留京大臣奏京师盗风甚炽,权用重典,允之。庚申,赏张佩纶编修,随李鸿章办交涉。壬戌,诏复冤陷诸臣立山、徐用仪、许景澄、联元、袁昶职。再论纵匪肇乱首祸诸臣罪,夺载澜爵职,与载漪并谪新疆禁锢。褫刚毅职。英年、赵舒翘并褫职论斩。追褫徐桐、李秉衡职。启秀、徐承煜褫职听勘。董福祥褫职解任。癸亥,下诏自责。以当时委曲苦衷示天下。并诫中外诸臣激发忠诚,去私心,破积习,力图振作。
这个可以说是唯一一次岱清主动挑起的外战,结果就是这个样子,十分搞笑
为什么说满清屈辱,原因我觉得这个应该很详细了,因为岱清屡战屡败最后签赔款割地丧服主权的条约,而常年的改革毛用没有,屡次被教做人
唐朝有没有这些经历?有,在唐朝代宗德宗时代六陷京都、南诏围成都、回鹘敲诈勒索洛阳财富,还有泾阳兵变,唐朝政府可以说是危机四伏屡遭磨难,但唐朝随后改革军事财政建立神策军,维系中央节制藩镇,解决了河北藩镇割据问题,打败回鹘解决了回鹘问题,西部屡次击败南诏和吐蕃入寇,最终南诏穷兵黩武而无所进导致财政匮乏权臣做大,导致灭亡,而吐蕃因为和唐朝的屡次战争最终陷入内乱最终灭亡
唐朝虽然屈辱,但最终复仇,涅槃重生,恢复了唐朝的地位,而岱清屡战屡败,自甘堕落成为列强的傀儡,最后甚至末代皇帝成为日本的傀儡国助纣为虐,挂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怎么和唐朝相比呢
窝佬寻思长安没有设“西交民巷”,让吐蕃南诏回纥占婆壬当仌吧?
窝佬寻思带糖也没有赔给这些屑们几亿两白银,让吐蕃南诏回纥占婆在关中驻军吧?
窝佬寻思带糖即使药丸时也能痛打南诏,耗死吐蕃回纥,还能出现张议潮这样的英雄,更诞生了归义军这近二百年的西北孤忠,恁馒粥壬有过这样的英雄?
不说外国了,中国历史上,朝代有屈辱是很正常的,因为发展的过程中总有兴衰。
秦朝没什么屈辱对吧,问题是人家存活了多久。
汉代强盛吧,高祖就开启给钱给女人了,一直到刘邦,这都过去多久了。
大明厉害吧,直接皇帝给人抓了去。
有屈辱并没有什么问题,关键看屈辱过后你是不是振作起来,用行动洗刷屈辱啊。
安史之乱的确发生了,迁都了,然后呢?不是照样打回去了,虽然猪队友很多,但是还是打回去了。而满清呢?是怎么解决问题的?你没点数么?
而这些倒是其次的,很多事情的评价不是当时而是后人,为什么后人不认为安史之乱是屈辱,满清是,因为满清的屈辱不仅仅在当时,哪怕今天很多人还受到影响。
满清彻底打击了国人的自信心几百年。今天很多人还是跪着站不起来是为什么?
就是当年满清被别人抽在地上。
把你的灵魂都抽没了。
直到满清灭亡依然没有找到灵魂。
为什么人们怀念大唐和大汉,那就是大唐和大汉恰恰就是受到屈辱不仅仅忍耐还会发展强大然后证明自己的。
而满清不会。不怕你打不过别人,而是你其实可以打,但是自己投降了。
清粉昨天敢碰瓷明朝,今天就敢污蔑汉唐,明天就敢摸黑新中国。
我就奇了怪了,中国历史上这么多少数民族政权,怎么就这个最拉胯的朝代粉丝天天跳来跳去,还言必称“元清”,人家蒙古人差点被清朝搞绝育了,最唾弃的就是满清政权,元你 嗨的清。
元朝:鞑清?真不熟。
和清吹说一下,我们现在的领土不是鞑子保存下来的,是国共。
没有”唐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
某些黑唐黑的过分了,掺杂太多假话黑唐了。
其实,晚唐的屈辱远小于清朝的屈辱。而且晚唐在对外失败之后、晚唐多次大胜多个外敌,足以报仇雪耻。而晚清败给英国、日本之后,晚清没能大胜英国、日本,没能报仇雪耻。
(拿晚清的对手鄙视晚唐的对手,太荒谬了。注意,晚清落后于对手那么多,很大程度上正是清朝自己造成的;汉朝唐朝(即使汉朝后期、唐朝后期)的科技水平都跟其他强国并列世界第一;而清朝大幅拉大了科技水平方面与世界第一的差距,造成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何况,法国德国这互相打的两败俱伤的,派出的少量偏师还打的清朝丧权辱国;晚唐则灭了多个外敌的多支主力军; 而且,日本原先是远远落后于清朝的,但是几乎同时开始改革,结果小小的日本从落后于清朝变的远远先进于清朝,并且打的清朝惨败……)
唐朝国都六陷里有五次是唐朝内部反叛所为,不是外敌攻占。唐朝的首都长安只被外敌攻占一次,是广德元年冬天吐蕃趁唐朝被严重内战安史之乱削弱加上唐朝内讧导致长安缺乏防御时,吐蕃才短暂占长安10余天,听说唐朝大军来了的消息,吓的吐蕃立即逃离了长安,没来得及劫掠长安人口。(与唐朝东南的扬州城市结构不同,唐朝的长安洛阳这些城市里都有大量坊这种有高墙的小城。吐蕃只敢趁唐朝大军不在才占长安10余天,劫掠仓库,但是根本来不及打破众多坊,来不及劫掠人口,就被唐朝大军到来的消息吓跑了。) 吐蕃占长安也只有这一次。之后,在吐蕃王朝的鼎盛时期,郭子仪、崔宁、李晟、韦皋、史敬奉先后分别指挥唐军在长期多次交战里多次大破吐蕃军,消灭数十万吐蕃军。吐蕃王国先灭亡了。 而清朝首都被外敌攻占两次,被外敌占的时间长达一年,而且清朝军队无力收复,清朝答应严重丧权辱国的条件,外国才离开清朝首都。
唐朝只在安史之乱时让回鹘劫掠了洛阳的财物(最初答应劫掠长安但是被唐朝阻止了,实际执行时没劫掠长安,而是劫掠的洛阳、而且劫掠的主要是财物,在“叛军到洛阳,唐军回鹘军击败叛军、收复洛阳、回鹘劫掠洛阳财物”之前,唐朝李光弼早就把洛阳的人都撤走了,洛阳已经没有人了,《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一 :“遂移牒留守韦陟使帅东京官属西入关,牒河南尹李若幽使帅吏民出城避贼,空其城”。 《旧唐书》列传第六十:“移牒留守及河南尹并留司官、坊市居人,出城避寇,空其城”,然后才是叛军占洛阳,唐军回鹘军击败叛军,收复洛阳,回鹘劫掠洛阳财物),约20年后,回鹘再次开始长期称臣于唐朝。再后来九世纪中期,张仲武、刘沔、石雄指挥唐军大破回鹘,俘获了绝大部分回鹘贵族,还杀获十几万回鹘人,此外还有大量回鹘人投降于唐朝,被唐朝发配到南方当苦力。 (而晚清被外敌杀掠京师以及山东、河北的众多城市,之前清朝却没能杀获那些外敌的绝大部分贵族,没能杀获十几万英军日军。)
1、凤翔以西,晚唐还派出自己的唐军击败吐蕃,收复凤翔以西的三关七州等等地区此外,张义潮收复更西边的十一州、归附于唐朝。张义潮还亲自到唐朝来接受官职;(而晚清连中国最核心的中原与南方都被外敌划了势力范围,永远失去治外法权、没能拿回,而且连清朝首都都被外国永久驻军。清朝至死都没能赶走首都的外国驻军;)
2、即使在晚唐,河北之地也没有被沙陀、契丹占领,晚唐河北仍然是汉人为主,而且河北军阀大部分是汉人、其余是汉化的与其他汉人军阀一样的其他民族的人,而且都是唐朝内部臣民;唐朝亡于内讧之前,沙陀已经成为唐朝内部民众,而且被同化的与其他华夏军人一样,沙陀的首领李克用还接受了唐朝皇帝赐给的唐朝宗室身份;河北军阀在河北的建城是沿用过去上千年华夏用的结构,并不是为了隔离民族;何况晚唐河北军阀仍然大部分是汉人,其余是汉化与与汉人军人一样的其他民族;( 反倒是清朝在各地的满城都是那种典型的异族占领军的结构。此外,晚清首都以及首都周边、还有东南腹地很多地方被外敌永久驻军。)
3、晚清确实沦为外敌傀儡,晚唐没有沦为外敌傀儡; 晚唐从来没有给回鹘进攻礼金;安史之乱时,回鹘才短暂停止称臣于唐朝,改成回鹘可汗认唐朝皇帝为兄;不久以后,公元784年唐朝李抱真击败鼎盛时期的回鹘与朱滔,787年回鹘再次开始长期称臣于唐朝;唐德宗上台第一件事可不是把往年拖欠的礼金补齐有,因为唐朝从来没有向回鹘进贡礼金,不存在拖欠进贡礼金;唐朝欠回鹘的是买马钱,支付了一部分、欠着一部分,而且直到九世纪中期唐朝灭了回鹘国的时候,唐朝仍然欠着回鹘一大笔买马钱,没有给回鹘,随着唐军打垮回鹘,这笔钱永远不用给了;(而晚清动辄多少亿两白银给外敌,每年给一部分,连关税、海关都被外敌控制,按你说进贡礼金的标准,那晚清才是长期给外敌进贡礼金,给英国、日本等国进贡礼金。 英国、日本可没像回鹘称臣于晚唐那样称臣于晚清。清朝也没能像晚唐大破回鹘那样大破英国、日本。)
4、唐朝后期再西南方向取得的一系列胜利分别是在吐蕃鼎盛时期、南诏鼎盛时期取得的;郭子仪、崔宁、李晟、韦皋、史敬奉多次大破吐蕃,消灭数十万吐蕃军,都是再吐蕃王朝的鼎盛时期;南诏和吐蕃没反目的时候,南诏和吐蕃联合对战唐朝的时候,李晟大破南诏吐蕃联军,使得南诏吐蕃联军损失十几万人,吓的南诏迁都, 这次唐军大胜之后,南诏才转而投靠唐朝,与吐蕃反目; 而且唐军在西南取得的一系列大胜大部分不是伏击战,而是运动战,韦皋还攻破吐蕃防守的多座城;(隋朝后期大乱四川的情况就是出了成都之外大都是蛮人很少有汉人,唐朝打下四川之后大力发展但也很难改变昌都茂县本来就是很多蛮人蕃人,而汉人喜欢到东南更容易开发的空地去;)南诏鼎盛时期,趁着唐朝注意力不在西南、杜元颍削减的西南唐兵估计只有几百人的时候,才攻破成都外城,却无法攻破成都内城,换李德裕来成都,南诏立即请罪、称臣于唐朝;晚唐与南诏交战的最后阶段,唐朝高骈率1万唐军多次以少胜多、大破十几万南诏军,把鼎盛的南诏打的衰落了,打的南诏不敢再与唐朝交战,南诏君主把自己的儿子送到唐朝当人质;(唐朝高骈杀死南诏大量青壮年,打的南诏“屡覆众,国耗虚”“男子十五以下悉发,妇耕以饷军”,南诏“骠信大惧,送质子入朝”;)
(而清朝从来没能消灭英国、日本的大军,更没能打的英国、日本的君主送自己儿子到清朝当人质;反倒是 英法俄德日之间有反目的,法国德国互相打的要死要活的,英法与俄国打的非常激烈,这种情况下,清朝举国之力还打不过英国、德国的几千人的偏师。清朝倒是打伏击战,提前的得到了情报,结果还是清朝频繁惨败,中原与南方腹地大片土地成立外敌的势力范围,连长江两岸都被外敌随意进出。)
5、契丹在唐朝没能做大,回鹘最终被唐朝打败;比契丹危险的多的奚被唐朝打的衰落; 即使在唐朝后期,唐朝的刘济、李载义、张仲武以一镇唐军还多次大破契丹奚,唐军动辄擒获契丹名王,杀敌6万,擒获大将200多人,烧帐落20万,斩首级数万……契丹、奚造反,唐军击败契丹、奚。唐军打的契丹、奚再次臣服于唐朝; (而清朝,原本落后于清朝的、小小的日本真正在清朝做大,从落后于清朝变成了先进于清朝,日本甚至跨海在清朝东北做大,在清朝东北扩张势力;)
6、唐朝政令出得了国门,晚唐还派出自己的唐军打败吐蕃,占据七州;着七州并不是张义潮收复的那十一州;张义潮收复十一州,张义潮还亲自到唐朝来接受官职;黠戛斯还要大老远的来称臣于唐朝,求唐朝册封;(要说政令不出国门,那清朝才是政令不出国门,法国德国打的两败俱伤,清朝却没能收回被法国德国在中原与南方划走的大片势力范围;)
7、晚清可比晚唐惨多了。晚清被揍的多,远多于晚唐;晚唐被揍了,还能再更多的揍了外敌,更多的大胜外敌;而晚清被外敌揍了更多,却没能大胜外敌; 晚清是外国的傀儡,再内政上的自主权远小于晚唐;晚清连中原与南方腹地都被外敌划了势力范围,海关、关税、治外法权全都永久丢被外敌夺走,连清朝首都都被外敌永久驻军,晚唐可没晚清这么惨;列强恰好互相牵制才没彻底灭了清朝; 晚唐时候的军阀大部分是汉人,其余也是高度汉化的其他族,晚唐至少中原、南方这些核心地区加上安南、河套等地没有被外国划为势力范围,清朝连中原、南方这核心地区都被划为势力范围了。 而且即使晚唐的科技水平仍然处于并列世界第一的水平;而清朝则大幅拉大了与世界第一的差距,清朝的科技远远落后于世界一流水平;
晚唐那些败仗没有被大家选择性无视了,晚唐更多的胜仗反倒是被某些人选择性无视了,其实晚唐的胜仗远远多于败仗; 而晚清的很多败仗被某些人选择性无视了;晚清对英军的战绩,竟然还不如非洲某些黑人部落。
唐与吐蕃的主要事件及主要交战(时间顺序版):
……(714年之前的内容见另一历史答主的回答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8488763/answer/641297171 里的内容; )714年及以后的内容:
714年,坌达延将吐蕃兵十万屯大来谷,唐将王晙选勇士七百,衣胡服夜袭之,吐蕃军惊惧混乱,自相杀伤,死者万计,薛讷率唐军夹击,斩首一万七千(通常杀敌数远多于斩首数),获马羊超过二十万,追击吐蕃军,战于长城堡,又败之,吐蕃军相枕藉而死,洮水为之不流。唐军前后杀获数万人。
之后,吐蕃向唐请和,并要求用与唐朝平等的礼节,玄宗不许。
715年,吐蕃与阿拉伯共立阿了达为王,发兵攻拔汗那,拔汗那王兵败,奔安西求救。孝嵩率军出龟兹西数千里,下数百城,长驱而进。是月,攻阿了达于连城。孝嵩自擐甲督士卒急攻,自巳至酉,屠其三城,俘斩千余级,阿了达与数骑逃入山谷。孝嵩传檄诸国,威振西域。
716年,吐蕃进攻松州。松州都督孙仁献袭圌击吐蕃于城下,大破之。吐蕃再次请和。
717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大破吐蕃于九曲。
718年,戊辰,吐蕃奉表请和,乞舅甥亲署誓文;彼此宰相皆著名于其上。
722圌年,吐蕃入侵其西部的小勃律,小勃律当时是唐朝属国。北庭节度使张孝嵩遣疏勒副使张思礼将兵四千救之。大破吐蕃军,斩获数万吐蕃军。
727年,唐军破吐蕃军于青海之西,俘获人员辎重牛羊而还。同年,吐蕃军劫掠瓜州。
728年,吐蕃大将悉末朗寇瓜州,都督张守珪击走之。乙巳,河西节度使萧嵩、陇右节度使张忠亮大破吐蕃于渴波谷(今青海湖南);忠亮追之,拔其大莫门城(今青海省龙羊峡),擒获甚众。辛卯,左金吾将军杜宾客破吐蕃于祁连城下。时吐蕃复入寇,萧嵩遣宾客将强弩四千击之。战自辰至暮,吐蕃大溃,获其大将一人(斩副将一,上级五千首)。吐蕃败兵散乱逃入山中,哭声四合。
729年,瓜州都督张守珪、沙州刺史贾师顺击吐蕃大同军,大破之。
信安王李祎率唐军攻占石堡城,分兵据守要害,令敌不得前进。自是唐朝河、陇诸军得以游弈自如,拓地千余里。玄宗闻之大悦,更名石堡城曰“振武圌军”。
730年,五月吐蕃遣使致书于境上求和。赞普上表称“甥世尚公主,义同一家。中间张玄表等先兴兵寇钞,遂使二境交恶。甥深识尊卑,安敢失礼!正惟边将交抅,致获罪于舅。屡遣使者入朝,皆为边将所遏。今蒙远降使臣来视公主,甥不胜喜荷。倘使复修旧好,死无所恨!”自是吐蕃复款附。
736年-737年,在吐蕃西北,此时小勃律没有唐军,吐蕃击破小勃律;然后在吐蕃东北,崔希逸派唐军进攻吐蕃,唐军大破吐蕃于青海之上,俘获甚众,吐蕃将领乞力徐脱身走。自是吐蕃复绝朝贡。
738年,杜希望率众攻占吐蕃新城,以其城为威武圌军,发兵一千以镇之。杜希望又从鄯州发兵夺吐蕃河桥,于河左筑盐泉城。吐蕃发兵三万反攻。左威卫郎将王忠嗣率所部攻击敌军,所向辟易,敌军遂乱。杜希望纵兵乘之,吐蕃军大败。
740年,吐蕃赞普把自己的姐姐吐蕃公主赤玛禄和亲小勃律。
741年,吐蕃攻陷石堡城。
742年,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击破吐蕃大岭军,又破青海道莽布支营三万馀众。河西节度使王倕破吐蕃渔海及游弈等军。王难德阵斩吐蕃赞普之子琅支都。
743年,皇甫惟明引军出西平,击吐蕃,行千馀里,攻破洪济城。
746年,王忠嗣率军与吐蕃多次战于青海、积石,皆获大胜。又伐吐蕃内部的吐谷浑于墨离,平其国,虏其全部而归。
747年,苦拔海之战,哥舒翰率军连破三路吐蕃军,所向披靡。积石军之战,全歼五千吐蕃骑兵。
747年,高仙芝率唐军远征小勃律,大破据险而守的吐蕃军,攻占小勃律,俘获小勃律王及其妻子吐蕃公主而还。唐朝派一部分唐军驻扎在小勃律。
(根据《旧唐书》列传第五十九、《新唐书》列传第六十三 的记载,高仙芝此次征小勃律,消灭了约十万吐蕃军。
《旧唐书》列传第五十九:
天宝七载,安西都知兵马使高仙芝奉诏总军,专征勃律,选嗣业与郎将田珍为左右陌刀将。于时吐蕃聚十万众于娑勒城,据山因水,堑断崖谷,编木为城。仙芝夜引军渡信图河,奄至城下。仙芝谓嗣业与田珍曰:"不午时须破此贼。"嗣业引步军持长刀上,山头抛櫑蔽空而下,嗣业独引一旗于绝险处先登,诸将因之齐上。贼不虞汉军暴至,遂大溃,填溪谷,投水溺死,仅十八鎀九。遂长驱至勃律城擒勃律王、吐蕃公主,斩藤桥,以兵三千人戍。……十载,又从平石国,及破九国胡并背叛突骑施,以跳荡加特进,兼本官。
《新唐书》 列传第六十三:
高仙芝讨勃律,署嗣业及中郎将田珍为左右陌刀将。时吐蕃兵十万屯娑勒城,据山濒水,联木作郛,以扼王师。仙芝潜军夜济信图河,令曰:"及午破贼,不者皆死。"嗣业提步士升山,颓石四面以击贼,又树大旗先走险,诸将从之。虏不虞军至,因大溃,投崖谷死者十八。鼓而驱至勃律,禽其主,平之。授右威卫将军。从平石国及突骑施,以跳荡先锋加特进。
)
748年,哥舒翰筑神威军于青海上,吐蕃攻破之;又筑应龙城,吐蕃屏迹不敢近青海。
(《旧唐书 列传第五十四》《新唐书列传第六十》有记载。此外,《册府元龟卷三百九十八》记载:“哥舒翰……筑神威城於青海上,旋为吐蕃所破。又筑城於青海中龙驹岛上……名为应龙城。吐蕃自此遁逃,不复近青海……)
749年,哥舒翰攻占石堡城。该地成了新的唐军驻地。
749年至750年,高仙芝率军击破萨毗、朅师、突骑施等。
天宝十载春正月,高仙芝入朝献所擒突骑施可汗、吐蕃酋长、朅师王等。
753年,哥舒翰击吐蕃,攻拔吐蕃洪济、大莫门等城,占领了九曲之地(今青海省东南部)。置洮阳郡、浇河郡、神策军、宛秀军等。
封常清率军大破归附于吐蕃的大勃律,受降而还。
在河陇战场,唐与吐蕃的分界线已推进到青海湖以西,并且打的吐蕃不敢靠近青海湖。在西线战场对吐蕃的作战,唐军也是捷报频传,占据小勃律、大勃律。唐军从东到西北压制吐蕃,唐朝占据明显优势。
755年至763年的安史之乱,唐朝抽调青海河西陇右安西北庭等各地兵马入内地平乱。(而安史之乱后,唐朝还发生朱泚之乱、藩镇之祸等数次内讧。)
756年开始,吐蕃逐步占领青海湖附近的要塞,夺取石堡城、雕窠城(青海同仁县附近)、百谷城(青海贵德县西南)。
757年,吐蕃占领鄯州(青海乐都县附近)。758年,吐蕃陷河源军(青海西宁附近)。
760年,吐蕃陷廓州(青海化隆西)。
762年,吐蕃陷临洮(甘肃中部),取秦、渭等州(甘肃境内)。
763年,唐朝廷猜忌平乱功臣,唐军将士怨愤而不用命。控制朔方军的唐将仆固怀恩,与唐朝廷的矛盾不断激化。吐蕃入大震关,取兰、河等州(甘肃境内),于是青海、陇右之地尽亡。
唐朝被内讧安史之乱削弱,吐蕃趁机占青海湖周边、青海东南部、青海东部、陇右等地。然后,广德元年冬天,唐朝君臣将领之间的矛盾导致长安缺乏防御,吐蕃军趁机东进,唐代宗与家人躲到东边的郡县,长安部分官员与百姓躲进山谷,“士民避乱,皆入山谷”,吐蕃占长安10余天,剽掠府库市里财物,听到唐朝大军将要到达的消息,吐蕃没来得及劫掠长安人口,吐蕃立即逃离了长安。吐蕃本来想劫掠长安人口,但是听说唐朝大军来了的消息,吐蕃立即逃离了长安,没来得及劫掠长安人口。
当时唐朝人认可的皇帝一直是唐代宗,而不是吐蕃立的那傀儡。吐蕃立的那傀儡立即完蛋了,根本没用。
《剑桥中国隋唐史》P4⑧9:“763年……由于附近各镇的节度使和仆固怀恩都没有响应要求支援的紧急呼吁,吐蕃人进而占领长安……由于在军事上和政治上都无力据守京师,吐蕃人在两周后就撤走了。”
(唐朝时期,外敌占长安只有这一次。后来朱泚之乱(泾原兵变)时是唐朝内部叛军占长安,唐朝自己的军队收复长安,而吐蕃参与了之前的武亭川之战之后就返回了,吐蕃既没有参与任何一方的占长安,也没有自己占长安。)
7⑥4年,唐将仆固怀恩叛变。
7⑥4年-765年,仆固怀恩诱吐蕃、回纥、党项、羌、浑、奴剌等三十万众入寇,怀恩中途遇暴疾而归,吐蕃十万众至奉天,唐军夜袭敌营,斩千余级,生擒五百。又战马嵬,斩首五千,打退吐蕃军。吐蕃军圌转而掠醴泉,周智光引兵邀击,破之于澄城北。吐蕃退至邠州,联合回纥再次攻唐。
仆固怀恩死,吐蕃与回纥争长。郭子仪说服回纥,白元光率唐军精骑与回纥军联合攻击吐蕃军,大破吐蕃十余万于灵台西原,斩首五万(通常杀敌数远多于斩首数),生擒万人。
766年,吐蕃军2万进攻灵州,被郭子仪率军击破。
768年,吐蕃军10万进攻灵武,被马璘、白元光率军击破。李晟将千人兼行出大震关;至临洮,屠吐蕃定秦堡,焚其积聚,虏堡帅慕容谷种而还。
773年,吐蕃寇泾州,子仪遣先锋兵马使浑瑊逆战于宜禄,不利。会马璘设伏于潘源,与瑊合击,大破蕃军,俘斩数万计。
(774年-777年,节度使田承嗣作乱。)
776年,西线,吐蕃进攻河西占领瓜州。东线,剑南节度使崔宁大破吐蕃故洪等四节度兼突厥、吐浑、氐、蛮、羌、党项等二十余万众,斩首万余级。
777年,崔宁破吐蕃十余万众,斩首八千余级。
779年,吐蕃与南诏合兵攻蜀,唐朝发禁兵四千人,使李晟将之,发邠、陇、范阳兵五千,使金吾大将军安邑曲环将之,以救蜀。东川出军,自江油趣白坝,与山南兵合击吐蕃、南诏,破之。范阳兵追及于七盘,又破之,遂克维、茂二州。李晟追击于大度河外,又破之。唐军杀死大量吐蕃南诏联军,此外,唐军还把八、九万吐蕃南诏联军赶下悬崖摔死,消灭了十几万吐蕃南诏联军。吓的南诏君主迁都。
(781年,以唐朝魏博、成德、淄青、山南东道4个藩镇的叛乱为始,到786年才暂时结束内战,但是削藩未成)
783年至784年,朱泚(硃泚)之乱叛军占长安。吐蕃与唐德宗达成协议,吐蕃以出兵帮唐朝平定朱泚之乱来换取唐朝远在西域的伊西北庭。讨圌伐朱泚时,吐蕃军先是观望不进,后来武亭川之战曹子达、论莽罗率唐军与吐蕃军,打败朱泚叛军下属韩旻的一支部队,然后吐蕃军返回了,朱泚使田希鉴厚以金圌帛赂之,吐蕃受之。
朱泚之乱(即硃泚之乱,即泾原兵变)时吐蕃军没有进入长安,吐蕃既没有参与任何一方的占长安,也没有自己占长安。是李晟指挥唐朝自己的军队从叛军手中夺回了长安。
(“硃泚使田希鉴厚以金圌帛赂之,吐蕃受之。”“尚结赞屡遣人约刻日共取长安,既而不至。闻其众今春大疫,近已引兵去。”)
于是唐朝拒绝把伊西北庭交给吐蕃。
786年,尚结赞率吐蕃军攻唐,李晟派军伏击吐蕃军,几乎杀死尚结赞。
李晟派唐军5000攻吐蕃摧砂堡,遇吐蕃众二万,与战,破之,乘胜逐北,至堡下,攻拔之,斩其将扈屈律悉蒙,焚其蓄积而还。
尚结赞对其下属说“唐之良将,李晟、马燧、浑瑊而已,当以计去之。去三人,则唐可图也。”
787年,平凉劫盟。唐与吐蕃尚结赞约定在平凉川会盟讲和,尚结赞埋伏精兵数万,唐朝使节到达后,吐蕃伏兵尽起,浑瑊逃出,吐蕃军杀死宋奉朝,擒崔汉衡,杀死唐军数百人,擒获一千多人。吐蕃军大掠汧阳、吴山、华亭,劫走一万余人。
787年左右,吐蕃占领沙洲,完全占领河西。
788年,吐蕃发兵十万进攻西川,韦皋率唐军破之。
7⑧9年,高崇文率3000唐军在佛堂原大破3万吐蕃军,吐蕃军死亡超过1万5千人。
韦皋遣其将曹有道将兵与吐蕃战于州台登谷,破之,斩首二千级,投崖及溺死者不可胜数,杀其大兵马使乞藏遮遮。乞藏遮遮,虏之骁将也,既死,皋所攻城栅无不下;不到三年,韦皋指挥唐军占据了巂州及周边地区。
790年至792年,吐蕃联合葛逻禄、白服突厥攻占北庭,回鹘颉干迦斯率兵数万与节度使杨袭古共同攻北庭,被吐蕃大破,死者大半。节度使杨袭古反被回鹘扣押,后被杀死。唐朝失去与安西的联络,莫知其存亡。
792年,吐蕃千余骑寇泾州,掠田军千余人而去。韦皋攻维州,获其大将论赞热。
793年,韦皋遣兵出西山,破吐蕃之众,拔堡栅五十馀。剑南、西山诸羌女王汤立志、哥邻王董卧庭、白狗王罗陀、弱水王董辟和、南水王薛莫庭、悉董王汤悉赞、清远王苏唐磨、咄霸王董邈蓬及逋租王,先皆役属吐蕃,至是各帅众归附唐朝。
797年,吐蕃遣使请和亲;上以吐蕃数负约,不许。
801年,吐藩攻陷麟州,夷其城郭,掠居人及党项部落而去。
韦皋派兵2万进攻,大破吐蕃于雅州。韦皋屡破吐蕃,转战千里,凡拔城七,军镇五,焚堡百五十,斩首万余级,捕虏六千,降户三千,遂围维州及昆明城。
802年,吐蕃遣其大相兼东鄙五道节度使论莽热将兵十万解维州之围,唐西川兵据险设伏以待之。吐蕃军中伏大败,士卒死亡三分之二,论莽热被唐军擒获。唐军未攻下维州,撤退。
(806年,西川节度使刘辟、夏绥节度使杨惠琳反叛唐朝,被唐平定。807年,镇海节度使李锜反叛反叛唐朝,被唐平定。809年至810年,讨圌伐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未取得大胜,以王承宗向朝廷服软认错、宪宗予以宽恕并重新任命其为成德节度使而结束。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叛乱。打了3年,817年唐军平定吴元济叛乱。816年至817年再次讨圌伐成德王承宗,花费巨大却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818年唐平定反对朝廷的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此外,808年至846年唐朝内部牛李党争持续近四十年。)
809年,吐蕃军劫掠回鹘使者与商队。
819年,吐蕃节度论三摩、宰相尚塔藏、中书令尚绮心兒等率军15万进攻盐州,刺史李文悦竭力拒守,吐蕃不能克。灵武牙将史敬奉率军绕至吐蕃军背后攻击,大破吐蕃军,杀戮不可胜纪。史敬奉与凤翔将野诗良辅、泾原将郝玼皆以勇著名于边,吐蕃惮之。
(820圌年王承宗死,其弟王承元继任成德,归顺朝廷。821圌年,幽州、成德、魏博等藩镇再次叛乱。843年至844年唐与昭义节度使刘稹交战。)
(842年,吐蕃达磨赞普卒,乞离胡为赞普。吐蕃论恐热对此不满,自称吐蕃国相起兵伐之,吞并吐蕃尚思罗的大军。之后,论恐热与吐蕃尚婢婢交战。)
849年至851年,凤翔节度使李玭取清水;泾原节度使康季荣取原州及取石门等六关;灵武节度使李钦取安乐州;邠宁节度使张钦绪取萧关;凤翔节度使李玭取秦州。西川节度使杜奏取维州……
(吐蕃秦、原、安乐三州及石门等七关来降;以太仆卿陆耽为宣谕使,诏泾原、灵武、凤翔、宁、振武皆出兵迎应接。
泾原节度使康季荣取原州及石门、驿藏、木峡、制胜、六磐、石峡六关。秋,七月,丁巳,灵武节度使硃叔明聚长乐州。甲子,邠宁节度使张君绪取萧关。甲戌,凤翔节度使李玭取秦州。诏邠宁节度权移军于宁州以应接河西。
……
西川节度使杜奏取维州。
山南西道节度使郑涯奏取扶州。
)
张议潮发兵取瓜、伊(位于新圌疆东部)、西(位于新圌疆东部)、甘、肃、兰、鄯、河、岷、廓等州。张议潮归附于唐朝。(张议潮占北庭(新圌疆东部)、河西、陇右,归附于唐朝。)
吐蕃尚延心率部众及河渭浑末部万帐投降于唐朝。
唐朝将尚延心等部众安置在吐蕃东部附近。
866年,拓跋怀光杀论恐热,传首京师。其部众东奔秦州,尚延心击破之,悉奏迁于岭南。吐蕃自是衰绝,赞普乞离胡君臣不知所终。
数年后,从吐蕃东部开始爆发了蔓延到吐蕃全境的平民、奴圌隶大起圌义,吐蕃王国灭亡。数十年之后,唐朝亡于内讧。
,,,,,,,,,,,,,,,,,,,,,,,,,,,,,,,,,
唐与吐蕃的主要事件及主要交战(另一版本):
……(710年之前的部分见另一历史答主的回答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8488763/answer/641297171 里的内容; ) 710年以及以后的内容:
710年,吐蕃通过贿赂唐朝边官杨矩,取得九曲之地(青海东南部)。“乃赂鄯州都督杨矩,请河西九曲之地以为公主汤沐邑;矩奏与之。” 但是很快,717年,郭知运指挥唐军大破吐蕃于九曲之地,“陇右节度使郭知运大破吐蕃于九曲”,九曲之地成为战场,吐蕃与唐朝都没能控制九曲之地,直到后来唐朝哥舒翰大破吐蕃军、并且使唐朝重新控制九曲之地。
唐玄宗时期,唐朝总体上很多次大胜吐蕃,消灭大量吐蕃军,并且扩张疆域,唐朝在东边攻占九曲之地、以及青海湖周边地区等等地区,并将战线推到青海湖以西,打的吐蕃不敢靠近青海湖;在西北攻占小勃律、大勃律,从东到西北压制吐蕃。唐在河陇战场上已占明显优势,在西线战场对吐蕃的作战,唐军也是捷报频传。
(
《资治通鉴》:“甲子,薛讷与吐蕃战于武街,大破之。时太仆少卿陇右群牧使王晙帅所部二千人与讷会击吐蕃。坌达延将吐蕃十万屯大来谷,选勇士七百,衣胡服,夜袭之,多置鼓角于其后五里,前军遇敌大呼,后人鸣鼓角以应之。虏以为大军至,惊惧,自相杀伤,死者万计。讷时在武街,去大来谷二十里,虏军塞其中间;晙复夜出兵袭之,虏大溃,始得与讷军合。同追奔至洮水,复战于长城堡,又败之,前后杀获数万人。”
“陇右节度使郭知运大破吐蕃于九曲”
“吐蕃大将悉末朗寇瓜州,都督张守珪击走之。乙巳,河西节度使萧嵩、陇右节度使张忠亮大破吐蕃于渴波谷;忠亮追之,拔其大莫门城,擒获甚众,焚其骆驼桥而还。辛卯,左金吾将军杜宾客破吐蕃于祁连城下。时吐蕃复入寇,萧嵩遣宾客将强弩四千击之。战自辰至暮,吐蕃大溃,获其大将一人;虏散走投山,哭声四合。”
“嵩乃遣疏勒副使张思礼将蕃、汉步骑四千人……击吐蕃,大破之,斩获数万。”
“朔方节度使信安王(李祎)攻吐蕃石堡城,拔之。……自是河陇诸军游弈,拓境千余里。”
“吐蕃赞普表称:“甥世尚公主,义同一家。中间张玄表等先兴兵寇钞,遂使二境交恶。甥深识尊卑,安敢失礼!正为边将交构,致获罪于舅;屡遣使者入朝,皆为边将所遏。今蒙远降使臣,来视公主,甥不胜喜荷。倘使复修旧好,死无所恨!”自是吐蕃复款附。”
“吐蕃西击勃律,勃律来告急。上命吐蕃罢兵,吐蕃不奉诏,遂破勃律。”
(《旧唐书》:“上使内给事赵惠琮与孙诲驰往观察事宜。惠琮等至凉州,遂矫诏令希逸掩袭之,希逸不得已而从之,大破吐蕃于青海之上,杀获甚众,乞力徐轻身遁逸。”)
“吐蕃寇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击破之。鄯州都督、知陇右留后杜希望攻吐蕃新城,拔之,以其地为威戎军,置兵一千戍之。”
“吐蕃四十万众入寇,至安仁军,浑崖峰骑将臧希液帅众五千击破之。”
“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奏破吐蕃大岭等军;戊戌,又奏破青海道莽布支营三万馀众,斩获五千馀级。庚子,河西节度使王倕奏破吐蕃渔海及游弈等军。”
(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一上 :天宝元年,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破虏大岭军;战青海,破莽布支,斩首三万级。
《册封元龟》 卷三百九十六:王难得为骑将……难得为军先锋,赞普有子曰琅支都,恃其し悍,乘诸真马,宝钿鞍,军前来较斗者。难得扬枪突往刺杀之,斩其首,以马归。虏众无敢追者。
《册封元龟》 卷八百四十五:王难得有胆力……难得以骑将为军锋。赞普有子曰琅支都,恃其し悍,乘谙真马,宝钿装鞍,军前求较斗者。难得横枪突往刺杀之,斩其首,以其马归。
《新唐书》卷一百四十七 列传第七十二:王难得,沂州临沂人……天宝初,为河源军使。吐蕃赞普子郎支都者,恃趫敏,乘名马,宝钿鞍,略阵挑战……难得怒,挟矛駷马驰,支都不暇斗,直斩其首。玄宗壮其果, 召见,令殿前乘马挟矛作刺贼状,大悦,赐锦袍、金带。累授金吾将军。从哥舒翰 击吐蕃,至积石,虏吐谷浑王子悉弄参及悉颊藏而还。复收五桥,拔树惇城,进白水军使。收九曲,加特进。
)
“皇甫惟明引军出西平,击吐蕃,行千馀里,攻洪济城,破之。”
“以王忠嗣为河西、陇右节度使……与吐蕃战于青海、积石,皆大捷。又讨吐谷浑于墨离军,虏其全部而归。”
“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击吐蕃,拔洪济、大漠门等城,悉收九曲”
“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击大勃律……大破之,受降而还。”
“制以仙芝为行营节度使,将万骑讨之。……会吐蕃连云堡下。有兵近万人,不意唐兵猝至……自辰至巳,大破之,斩首五千级,捕虏千馀人……仙芝虏小勃律王及吐蕃公主而还。”
(另外,《旧唐书》《新唐书》对高仙芝击破小勃律的吐蕃军的记载,消灭了约十万吐蕃军。
《旧唐书》卷一百九 列传第五十九:“
李嗣业,京兆高陵人也……天宝七载,安西都知兵马使高仙芝奉诏总军,专征勃律,选嗣业与郎将田珍为左右陌刀将。于时吐蕃聚十万众于娑勒城,据山因水,堑断崖谷,编木为城。仙芝夜引军渡信图河,奄至城下。仙芝谓嗣业与田珍曰:"不午时须破此贼。"嗣业引步军持长刀上,山头抛櫑蔽空而下,嗣业独引一旗于绝险处先登,诸将因之齐上。贼不虞汉军暴至,遂大溃,填溪谷,投水溺死,仅十八鎀九。遂长驱至勃律城擒勃律王、吐蕃公主,斩藤桥,以兵三千人戍。……十载,又从平石国,及破九国胡并背叛突骑施,以跳荡加特进,兼本官。”
《新唐书》卷一百三十八 列传第六十三:“
李嗣业,字嗣业,京兆高陵人……高仙芝讨勃律,署嗣业及中郎将田珍为左右陌刀将。时吐蕃兵十万屯娑勒城,据山濒水,联木作郛,以扼王师。仙芝潜军夜济信图河,令曰:"及午破贼,不者皆死。"嗣业提步士升山,颓石四面以击贼,又树大旗先走险,诸将从之。虏不虞军至,因大溃,投崖谷死者十八。鼓而驱至勃律,禽其主,平之。授右威卫将军。从平石国及突骑施,以跳荡先锋加特进。”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下:……执小勃律王及妻归京师,诏改其国号归仁,置归仁军,募千人镇之……
)
《旧唐书 列传第五十四》:“筑神威军于青海上,吐蕃至,攻破之;又筑城于青海中龙驹岛……名为应龙城,吐蕃屏迹不敢近青海。”
《册府元龟卷三百九十八》:“哥舒翰……筑神威城於青海上,旋为吐蕃所破。又筑城於青海中龙驹岛上……名为应龙城。吐蕃自此遁逃,不复近青海……”
)
从安史之乱开始,之后有朱泚之乱藩镇之祸等等,唐朝数次内斗削弱自己,吐蕃趁机扩张,安史之乱时吐蕃趁机占青海湖周边地区、以及青海东南部、青海东部、以及陇右等地,787年占河西,790年左右占北庭,唐朝失去与安西的联络,不知安西存亡,公元790年以后,唐朝失去安西。(能确定的是唐朝失去安西的时间是在公元790年以后。但唐朝完全失去安西的时间具体在公元790年之后的哪一年,现在缺乏史料说明。)
唐朝时期,长安被外敌占只有一次,是吐蕃趁唐朝内讧长安缺乏防御时短暂占长安10余天,具体情况是:之前严重内讧安史之乱严重削弱唐朝,吐蕃趁机占青海湖周边、青海东南部、青海东部、陇右等等地区,然后,广德元年冬天,唐朝君臣内讧导致长安缺乏防御,吐蕃趁机东进,唐代宗与家人躲到东边的郡县,长安部分官员与百姓躲进山谷,“士民避乱,皆入山谷”,吐蕃占长安10余天,剽掠府库市里财物,听到唐朝大军将要到达的消息,吐蕃没来得及劫掠长安人口,吐蕃立即逃离了长安。吐蕃本来想劫掠长安人口,但是听说唐朝大军来了的消息,吐蕃立即逃离了长安,没来得及劫掠长安人口。
当时唐朝人认可的皇帝一直是唐代宗,而不是吐蕃立的那傀儡。吐蕃立的那傀儡立即完蛋了,根本没用。
(唐朝时期,外敌占长安只有这一次。后来朱泚之乱(泾原兵变)时是唐朝内部叛军占长安,唐朝自己的军队收复长安,而吐蕃参与了之前的武亭川之战之后就返回了,吐蕃既没有参与任何一方的占长安,也没有自己占长安。)
唐朝后半段,在唐朝被自己数次内讧削弱的情况下,唐朝郭子仪、马璘浑瑊、崔宁、李晟、韦皋、史敬奉等仍然指挥唐军在长期交战中多次大胜吐蕃军,消灭数十万吐蕃军;
九世纪中期,唐与吐蕃都有内讧,唐朝廷重占秦、原、安乐、维、扶、河、渭等州,张议潮占北庭(西域东部)、河西、陇右,归附于唐朝。公元870年左右,吐蕃王朝内外交困先灭亡了。数十年之后,唐朝亡于内讧。
(
《旧唐书》:“剑南节度使崔宁大破吐蕃故洪等四节度兼突厥、吐浑、氐、蛮、羌、党项等二十余万众,斩首万余级。”
《新唐书》:“朔方朔方先锋兵马使白元光合回纥兵于灵台,会雪雰严晦,吐蕃闭营撤备,乃纵击之,斩首五万级,生擒万人”
“崔宁破虏故洪节度、氐、蛮、党项等兵,斩首万级,禽酋领千人,牛羊廪铠甚众,献之朝。”
“崔宁攻望汉城,破之。山南西道节度使张献恭战岷州,吐蕃走。宁破西山三路及邛南兵,斩首八千级。”
……
《旧唐书 列传第七十 郭子仪传》:“
(大历八年,公元773年)十月,吐蕃寇泾州,子仪遣先锋兵马使浑瑊逆战于宜禄,不利。会马璘设伏于潘源,与瑊合击,大破蕃军,俘斩数万计。”
……
《旧唐书 列传第一百一》:“高崇文……贞元中,随韩全义镇长武城,治军有声。五年夏,吐蕃三万寇宁州,崇文率甲士三千救之,战于佛堂原,大破之,死者过半。”(贞元五年(7⑧9年),高崇文率3000唐军在佛堂原大破3万吐蕃军,吐蕃军死亡超过1万5千人。)
《资治通鉴》:
“剑南节度使严武破吐蕃七万众,拔当狗城。”“严武拔吐蕃盐川城。”
“(崔旰)将兵击吐蕃于西山,连拔其数城,攘地数百里”
“上发禁兵四千人,使晟将之,发邠、陇、范阳兵五千,使金吾大将军安邑曲环将之,以救蜀。东川出军,自江油趣白坝,与山南兵合击吐蕃、南诏,破之。范阳兵追及于七盘,又破之,遂克维、茂二州。李晟追击于大度河外,又破之。吐蕃南诏饥寒陨于崖谷死者八、九万人。”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七上:“德宗发禁卫及幽州军以援东川,与山南兵合,大败异牟寻众,斩首六千级,禽生捕伤甚众,颠踣厓峭且十万。异牟寻惧,更徙苴咩城。”)
……
“韦皋遣其将曹有道将兵与东蛮、两林蛮及吐蕃青海、腊城二节度战于州台登谷,大破之……杀其大兵马使乞藏遮遮。乞藏遮遮,虏之骁将也,既死,皋所攻城栅无不下;数年,尽复州之境。”
“韦皋屡破吐蕃,转战千里,凡拔城七,军镇五,焚堡百五十,斩首万余级,捕虏六千,降户三千”“吐蕃遣其大相兼东鄙五道节度使论莽热将兵十万解维州之围,西川兵据险设伏以待之。吐蕃至,出千人挑战,虏悉众追之,伏发,虏众大败,擒论莽热,士卒死者太半(即三分之二)。”
“吐蕃节度论三摩等将十五万众围盐州,党项亦发兵助之。刺史李文悦竭力拒守……敬奉自它道出吐蕃背,吐蕃大惊,溃去。奉敬奋击,大破,不可胜计。”
“张义潮发兵略定其旁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十州,遣其兄义泽奉十一州图籍入见,于是河、湟之地尽入于唐。”
《新唐书》:“秦州刺史高骈诱降延心及浑末部万帐。”
《资治通鉴》:“拓跋怀光以五百骑入廓州,生擒论恐热,先刖其足,数而斩之,传首京师。其部众东奔秦州,尚延心邀击,破之,悉奏迁于岭南。吐蕃由是衰绝,乞离胡君臣不知所终。”
……
)
,,,,,,,,,,,,,,,,,,,,,,,,,,,,,,,,,
唐与吐蕃时和时战200多年:松州之战唐军击败吐蕃军,吐蕃松赞干布认怂、谢罪、送厚礼、称臣于唐朝,吐蕃退出青海吐谷浑、党项、白兰羌等,而且唐朝长期控制河西陇右,还逐步扩张占据西域(安西北庭)。唐太宗与松赞干布都去世后,唐高宗前半段时期忽视了对吐蕃的压制,吐蕃趁机吞并整合了青海吐谷浑、白兰羌,实力上升。唐高宗后半段时期才开始派兵打吐蕃,但是此时吐蕃已经完成了对青海吐谷浑、白兰羌的吞并整合。高宗后半段时期以及武则天时期唐朝内讧,同时,唐军3次进攻吐蕃、这3次都是唐军攻上青藏高原上的高海拔地区之后失败(其中素罗汗山之战也是发生在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区);但是吐蕃论钦陵争夺安西失败,吐蕃3次短暂进入安西(吐蕃这3次加起来控制安西约10年),但每次唐朝都很快重新控制安西;论钦陵要求唐撤出安西,被拒绝也无可奈何;吐蕃论钦陵最后还说他的胜利只是保住了吐蕃不被唐朝攻灭(《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一上》记载吐蕃论钦陵说“且四夷唐皆臣并之,虽海外地际,靡不磨灭,吐蕃适独在者,徒以兄弟小心,得相保耳”);唐长期控制河西陇右安西北庭等地;唐玄宗时期,王晙、张孝嵩张思礼、李祎、萧嵩、王忠嗣、哥舒翰、高仙芝等指挥唐军多次大胜吐蕃军,有的杀数万吐蕃军,有的消灭更多吐蕃军,有的开拓疆土,攻占青海湖周边、青海东南部、青海东部等地,在东边将战线推到青海湖以西,打的吐蕃不敢靠近青海湖,在吐蕃西北将吐蕃赶出小勃律、大勃律,从东到西北压制吐蕃; 后来,吐蕃趁唐朝内讧安史之乱、朱泚之乱时占青海湖周边、青海东南部、青海东部、陇右、河西,在公元790年以后吐蕃占西域;但是唐朝后半段郭子仪、崔宁、浑瑊、李晟、韦皋、史敬奉等指挥唐军在长期交战里多次大胜吐蕃军,消灭数十万吐蕃军;九世纪中期,唐与吐蕃都有内讧,唐朝廷重占秦、原、安乐、维、扶、河、渭等州,张议潮占北庭(西域东部)、河西、陇右,归附于唐朝。公元870年左右,吐蕃王朝内外交困先灭亡了。数十年之后,唐朝亡于内讧。
,,,,,,,,,,,,,,,,,,,,,,
,,,,,,,,,,,,,,,,,,,,,,,,,,,,,,,,,
(另外根据写唐朝军事的《卫公兵法》,史料记载的唐军数量都是包括运输人员在内以后的数量。
而且,这里说的唐军数量也是已经把运输人员、战斗人员都包括在内的数量。这里说的唐军损失数量也把唐朝损失的运输人员与战斗人员都包括在内的数量。)
,,,,,,,,,,,,,,,,,,,,,,,,,,,,,,,,,
从隋朝中期开始,少数民族政权控制云南以及周边地区、并且独立于隋朝之外,隋朝短暂征讨,但是第二年这些地区就又独立了。从隋朝中期开始,云南以及周边地区永远脱离了隋朝,被少数民族政权控制,成为后来南诏的前身。
南诏是一个地区强国,而且在西南地区出现过的国家里,南诏空前绝后的拥有很高比例的重骑兵、重步兵。
南北朝隋朝时期羌人开始南下,将高大的西北马带到了云南地区。南下羌人部落带来西北马,这种战马身材高大肌肉饱满,故能负担起人马俱装的重量。这为后来南诏重骑兵提供了战马来源。
根据《蛮书》,南诏国的军队按照不同兵种的用途来划分,可以划分为重骑兵、通用骑兵、重步兵、轻步兵四大类。 其中骑兵、重骑兵重甲骑兵的比例不低。
《蛮书》记载南诏一部分军队的情况,“城使段伽诺出步军二百队,马军一百队夹道排立,带甲马六十队引前”、“镇使杨盛出马军一百三十队、步军一百七十队”、“节度蒙酋物出马军一百队,步军三百人夹道排立”、“城使尹瑳出马军一百队,步军二百队夹路排立”……可以发现南诏军队中骑兵的比例、骑兵部队中重骑兵重甲骑兵的比例不低。
但是,李晟、曲环仍然指挥唐军以少胜多、大胜南诏吐蕃联军,消灭十几万南诏吐蕃联军。唐朝与南诏战争的最后阶段,唐朝高骈等指挥唐军数次大破南诏军,南诏“屡覆众,国耗虚”“男子十五以下悉发,妇耕以饷军”,南诏衰落。 唐朝高骈的数次大胜使南诏失去再战的勇气(“南诏气夺”),南诏不敢再与唐朝交战,南诏君主骠信送子入朝为质。
唐朝与南诏的战争,耗尽了西南国家的潜力。南诏灭亡之后,西南地区再也没能出现南诏这样的强国。南诏灭亡之后,后来的大长和、大理国,都远比南诏弱小,还打不过唐末五代时期的一个藩镇。
关于唐朝与南诏:
唐朝曾令南诏长期臣服于唐朝。
《新唐书》:“当是时,五诏微,归义独强,乃厚以利啖剑南节度使王昱,求合六诏为一。制可。” “又以破渳蛮功,驰遣中人册为云南王,赐锦袍、金钿带七事。于是徙治大和城。”“初,安宁城有五盐井,人得煮鬻自给。玄宗诏特进何履光以兵定南诏境,取安宁城及井,复立马援铜柱,乃还。” ……
后来南诏造反(也有说法说是唐朝边官鲜于仲通、张虔陀对南诏过于苛刻、还非礼南诏君主的妻子,导致南诏造反),杨国忠昏招迭出、唐玄宗糊涂,无将才的鲜于仲通、李宓先后率军进攻南诏,补给短缺,十分之七八的士兵因为瘴疫病饿而死,然后战败。但是,在与南诏战争里,唐朝的损失被写史的人严重夸大了。高适的“李云南征蛮诗”明确记载了李宓在征南诏之后返回了长安。但是,写史的人因为极端厌恶杨国忠、而南诏战争是杨国忠主导的,所以写史的人严重夸大了唐朝对南诏作战时的损失,连征南诏之后返回长安被召见的李宓都被写成了死在南诏,那么唐朝损失的人数更是被严重夸大了。
在写史的人因为极端厌恶杨国忠、而严重夸大了杨国忠主导的对外战争(包括这几次征南诏)损失的情况下,使得记载成了鲜于仲通损失六万人,李宓损失七万人(另一说十万人),这都是被严重夸大之后得出的人数。而事实上,唐朝的损失的人数远少于这些。
《旧唐书》:“鲜于仲通为剑南节度使,张虔陀为云南太守。仲通褊急寡谋,虔陀矫诈,待之不以礼。旧事,南诏常与其妻子谒见都督,虔陀皆私之。有所征求,阁罗凤多不应,虔陀遣人骂辱之,仍密奏其罪。阁罗凤忿怨,因发兵反攻,围虔陀,杀之。” “仲通率兵出戎、巂州。阁罗凤遣使谢罪,仍与云南录事参军姜如芝俱来,请还其所虏掠,且言 :‘吐蕃大兵压境,若不许,当归命吐蕃,云南之地,非唐所有也 。’仲通不许,囚其使,进兵逼大和城,为南诏所败。” 《资治通鉴》:“(鲜于仲通)进军至西洱河,与阁罗凤战,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侍御史、俞南留后李宓将兵七万击南诏。阁罗凤诱之深入,至太和城,闭壁不战。宓粮尽,士卒罹瘴疫及饥死什七八,乃引还;蛮追击之,宓被擒,全军皆没。”(这唐军数量与唐军损失数量都是被严重夸大了的。
根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五、《旧唐书》卷三十八 记载,在鲜于仲通征南诏之前,剑南总共只有军队3万零九百人,“剑南节度……兵三万九百人”,“剑南节度使……管兵三万九百人”。而鲜于仲通征南诏时,只用了剑南一部分军队,没有从其他地方调兵。剑南总共3万军队,一部分留下守剑南各地,一部分跟鲜于仲通征南诏。所以,鲜于仲通征南诏时,动用的唐军数量远少于3万人,但是被写史的人夸大为8万人。鲜于仲通的唐军损失数量远少于3万人,但是却被写史的人夸大为6万人。 鲜于仲通征南诏、李宓征南诏都是杨国忠主导的,写史的人因为极端厌恶杨国忠而把鲜于仲通的唐军数量夸大了数倍,那么必然也把李宓的唐军数量夸大了数倍。 虽然李宓率领的部队确实有从其他地区调的人员,但是李宓率领的部队人数也被严重夸大了。
还有其他证据证明写史的人严重夸大了唐朝损失人数。
高适的“李云南征蛮诗” 记载 李宓在征南诏之后返回了长安,“乃奏前云南太守李宓渉海自交趾击之。道路险艰,往复数万里,盖百王所未通也。十三载四月,至于长安”,“归来长安道,召见甘泉宫”。
但是写史的人却严重夸大损失、说李宓死在了南诏,连征南诏之后返回长安被召见的李宓都写成死在南诏,那么必然严重夸大了唐朝损失的人数。 原因正是天宝年间唐朝与南诏战争的主导者杨国忠是写史的人极端厌恶的人物,所以写史的人严重夸大了天宝年间唐朝在与南诏战争里的损失,包括严重夸大了损失的人数。
其实,天宝年间,唐朝打南诏,唐朝损失的人数远少于这些记载的人数。在史官因为极端厌恶杨国忠,而严重夸大对外战争损失的情况下,鲜于仲通损失的是6万人,李宓损失的是7万人(另一说10万人),这唐朝的损失人数都是严重夸大了很多之后才得出的人数。
)
天宝年间,虽然唐军在南诏战败,但是唐军深入南诏,并且给南诏造成很大破坏,南诏方面损失惨重,云南自曲、靖二州以下东爨居地被唐兵破坏。
后来,779年,唐朝李晟、曲环等指挥唐军多次击败南诏吐蕃联军,斩获首级6000级(实际杀敌数远多于斩首数。例如,平壤之战明军斩首就800,但是小西第一军损失却超过1万。),另外还把9万南诏吐蕃联军赶下崖谷摔死,共消灭十几万南诏吐蕃联军。吓的南诏迁都。
《旧唐书》列传第六十七:“乃发禁兵四千、范阳兵五千,赴援东川。出军自江油趣白坝,与山南兵合击,蛮兵败走。范阳军又击破于七盘,遂拔新城,戎、蛮大败。凡斩馘六千,生擒六百,伤者殆半,饥寒陨于崖谷者八、九万。”
《资治通鉴》:“上发禁兵四千人,使晟将之,发邠、陇、范阳兵五千,使金吾大将军安邑曲环将之,以救蜀。东川出军,自江油趣白坝,与山南兵合击吐蕃、南诏,破之。范阳兵追及于七盘,又破之,遂克维、茂二州。李晟追击于大度河外,又破之。吐蕃南诏饥寒陨于崖谷死者八、九万人。”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七上:“德宗发禁卫及幽州军以援东川,与山南兵合,大败异牟寻众,斩首六千级,禽生捕伤甚众,颠踣厓峭且十万。异牟寻惧,更徙苴咩城。”
……
不久,南诏再次臣服于唐朝,
《新唐书》:遣弟凑罗栋、清平官尹仇宽等二十七人入献地图、方物,请复号南诏。帝赐赉有加,拜仇宽左散骑常侍,封高溪郡王。”“明年夏六月,册异牟寻为南诏王。以祠部郎中袁滋持节领使,成都少尹庞颀副之,崔佐时为判官;俱文珍为宣慰使,刘幽岩为判官。赐黄金印,文曰“贞元册南诏印””“相者引异牟寻去位,跽受册印,稽首再拜;又受赐服备物,退曰 :“开元、天宝中,曾祖及祖皆蒙册袭王,自此五十年。贞元皇帝洗痕录功,复赐爵命,子子孙孙永为唐臣 。”
唐朝后期还曾驻军于南诏。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七:“皋令免按兵巂州,节级镇守,虽南诏境亦所在屯戍。”(《二十四史全译注新唐书》将这句译为“韦皋命令武免在巂州按兵不动,统军镇守,即使南诏境内也处处屯兵守卫。”)
829年,杜元颖不晓军事,武备废弛,且苛待士卒,导致士卒引南诏入寇,攻破成都外城的西城,掠走数万人。
830年,唐朝李德裕前来镇守,蜀地遂安。
《资治通鉴》:“德裕乃练士卒,葺堡鄣,积粮储以备边,蜀人粗安。” 《新唐书》:“明年,(南诏)上表请罪。比年使者来朝,开成、会昌间再至。”
唐朝与南诏战争的最后阶段,唐朝宋威、高骈等数次大破南诏军,南诏“屡覆众,国耗虚”“男子十五以下悉发,妇耕以饷军”,南诏衰落。
唐朝高骈的数次大胜使南诏失去再战的勇气(“南诏气夺”),南诏不敢再与唐朝交战,南诏君主骠信送子入朝为质。
之后,南诏曾与唐朝商议和亲,一度达成和亲的协议,但是最终没有执行。最终唐朝没有和亲南诏,唐朝的公主没有去南诏。
南诏曾依靠黎、雅间的刘王、郝王、杨王浅蛮部族与唐朝作战,唐朝西川节度使王建严厉对待这些部族,南诏与这些部族不敢侵盗。后来这些部族首领泄露军机,被王建杀死。最后南诏灭亡比唐朝灭亡还早了数年。
《新唐书 列传第一百四十七中》:“……骈以选士五千度江,败林邑兵于邕州,击南诏龙州屯,蛮酋烧赀畜走。酋龙遣杨缉思助酋迁共守安南,以范脆些为安南都统,赵诺眉为扶邪都统。七年六月,骈次交州,战数胜,士酣斗,斩其将张诠。李溠龙举众万人降,拔波风三壁。缉思出战,败,还走城。士乘之,超堞入,斩酋迁、脆些、诺眉,上首三万级,安南平。”
“帝遣东川节度使颜庆复为大度河制置、剑南应接使,兵次新都,博野将曾元裕败蛮兵,斩二千级。南诏骑数万晨压官军以骋,大将宋威以忠武兵战,斩首五千,获马四百尾。南诏退屯星宿山,威进戍沱江……蛮闻凤翔、山南军且来,乃迎战毘桥,不胜,趋沱江,为伏士所击,又败。城中出突将,夜火蛮营,酋龙、坦绰身督战。后三日,王师夺升迁梁,蛮大败,夜烧亭传,乘火所向,雨矢射王师。威疏军行,向矢所发丛射之。两军不能决,各解去。酋龙知不敌,夜彻营南奔……”
“(南诏)屡覆众,国耗虚……”
“骈至不淹月,阅精骑五千,逐蛮至大度河,夺铠马,执酋长五十斩之……”
“筑戎州马湖、沐源川、大度河三城,列屯拒险,料壮卒为平夷军,南诏气夺。”
“法遣宰相赵隆眉、杨奇混、段义宗朝行在,迎公主。高骈自扬州上言:“三人者,南诏心腹也,宜止而鸩之,蛮可图也。“帝从之。隆眉等皆死,自是谋臣尽矣,蛮益衰。”
……
《新唐书 列传第一百四十九下》:“……骈次峰州,大破南诏蛮,收所获赡军……”“当是时,蛮攻雅州,壁庐山,闻骈至,亟解去。骈即移檄骠信,勒兵从之。骠信大惧,送质子入朝,约不敢寇。”
(《资治通鉴》:“骈以五千人先济,约维周发兵应援;骈既行,维周拥余众,不发一卒以继之。九月,骈至南定,骈掩击,大破之,收其所获以食军。”
“监陈敕使韦仲宰将七千人至峰州,高骈得以益其军,进击南诏,屡破之。”
“是月,骈大破南诏蛮于交趾,杀获甚众,遂围交趾城。”
“骈至,复督励将士攻城,遂克之,杀段酋迁及土蛮为南诏乡导者朱道古,斩道三万余级,南诏遁去。骈又破土蛮附南诏者二洞,诛其酋长,土蛮帅众归附者万七千人。”
“庆复至新都,蛮分兵往拒之。甲午,与庆复遇,庆复大破蛮军,杀二千余人,蜀民数千人争操芟刀、白以助官军,呼声震野。乙未,蛮步骑数万复至,会右武卫上将军宋威以忠武二千人至,即与诸军会战,蛮军大败,死者五千余人……甲兵服物遗弃于路……”
“高骈至成都,明日,发步骑五千追南诏,至大渡河,杀获甚众,擒其酋长数十人,至成都,斩之。修复邛崃关、大渡河诸城栅,又筑城于戎州马湖镇,号平夷军,又筑城于沐源川,皆蛮入蜀之要路也,各置兵数千戍之。”
……)
(
有个叫郑回的唐人曾被南诏俘获,然后郑回担任南诏太子的老师,打过南诏太子,连续数代南诏王都是郑回教育出来的,南诏人都害怕郑回。后来郑回担任南诏的六个清平官(宰相)之一,其他五个清平官都非常恭敬的侍奉郑回,如果犯错误,郑回就打他们。南诏王对郑回是“事皆咨之,秉政用事”。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七:有郑回者,本相州人,天宝中举明经,授巂州西泸县令。巂州陷,为所虏。阁罗凤以回有儒学,更名曰蛮利。甚爱重之,命教凤迦异。及异牟寻立,又命教其子寻梦凑。回久为蛮师,凡授学,虽牟寻、梦凑,回得箠挞,故牟寻以下皆严惮之。蛮谓相为清平官,凡置六人。牟寻以回为清平官,事皆咨之,秉政用事。余清平官五人,事回卑谨,或有过,回辄挞之。
《新唐书》卷一百四十七:故西泸令郑 回者,唐官也,往巂州破,为所虏。阁罗凤重其惇儒,号“蛮利”,俾教子弟,得 棰搒,故国中无不惮。后以为清平官。
郑回的后裔世代在南诏担任高官。最后,郑回的后裔郑买嗣,杀死南诏王族八百多人,并且灭亡南诏,建立大长和国。
)
,,,,,,,,,,,,,,,,,,
关于唐朝与回纥(回鹘):
唐朝前中期,回纥(回鹘)称臣于唐朝。而且在唐朝攻灭薛延陀汗国之后,唐朝在漠北建立了统治。唐太宗后期、唐高宗时期,回纥(回鹘)被唐朝统治。 唐玄宗时期,回纥称臣于唐朝,但是不被唐朝统治。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二下:帝(唐太宗)剖其地为州县,北荒遂平。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八 唐纪十四:贞观二十年……铁勒百馀万户,散处北溟,远遣使人,委身内属,请同编列,并为州郡……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八 唐纪十四: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八 唐纪十四:“取古人所不能取,臣古人所不能臣”。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九:古人所不能致,今既吞之;前王所不能屈,今咸灭之。
《旧唐书》:“太宗幸灵武,受其降款,因请回鹘已南置邮递,通管北方。太宗为置六府七州,府置都督,州置刺史,府州皆置长史、司马已下官主之……”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二上:即故单于台置燕然都护府统之,六都督、七州皆隶属,以李素立为燕然都护。其都督、刺史给玄金鱼符……渠领共言:“生荒陋地,归身圣化,天至尊赐官爵,与为百姓,依唐若父母然。请于回纥、突厥部治大涂,号‘参天至尊道’,世为唐臣。”乃诏碛南弟鸟泉之阳置过邮六十八所,具群马、湩、肉待使客,岁内貂皮为赋。
《旧唐书》本纪第三:铁勒回纥、拔野古、同罗、仆骨、多滥葛、思结、阿跌、契苾、跌结、浑、斛薛等十一姓各遣使朝贡,奏称:"延陀可汗不事大国,部落乌散,不知所之。奴等各有分地,不能逐延陀去,归命天子,乞置汉官。"诏遣会灵州。九月甲辰,铁勒诸部落俟斤、颉利发等遣使相继而至灵州者数千人,来贡方物,因请置吏,咸请至尊为可汗。于是北荒悉平……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九:铁勒诸姓、回纥胡禄俟利发等,总百余万户,散处北溟,远遣使人,委身内属,请同编列,并为州郡。收其瀚海,尽入提封……
《旧唐书》:“永徽二年,贺鲁破北庭,诏将军梁建方、契苾何力领兵二万,取回纥五万骑,大破贺鲁”“以贺鲁种落分置州县,西尽波斯。加婆闰右卫大将军、兼瀚海都督。”
《旧唐书》:“天宝初,其酋长叶护颉利吐发遣使入朝,封奉义王。三载,击破拔悉密,自称骨咄禄毗伽阙可汗。又遣使入朝,因册为怀仁可汗。”
安史之乱等唐朝内斗,回鹘(回纥)强盛一时,但回纥可汗也只是与唐皇帝约为弟兄,地位从来没有高于唐皇帝。(之后,回纥再次称臣于唐朝。)
安史之乱时,唐朝为了加快平定叛乱,而从回纥借兵。虽然不借回纥兵,也能平定叛乱,但是那要用更长的时间,战乱的范围会变的更大,破坏远大于借回纥兵。
安史之乱时,虽然唐朝与回纥约定攻占长安‘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归回纥’,但是在实际执行时,回纥没有劫掠长安,回纥劫掠的是洛阳,而且主要是劫掠财物。(不排除有劫掠极个别人口的情况。) 而且,根据《旧唐书》《资治通鉴》的记载,早在叛军占洛阳、唐军与回纥收复洛阳之前,李光弼早就把洛阳的人都撤走了,洛阳已经没有人了。那说回鹘大肆劫掠人口、烧死万人的说法是假的。一座没几个人的城根本不可能有那么多人口被劫掠、烧死。
(注意,在唐朝,约定的是“金帛子女”,但实际执行时不一定是人口、男女、百姓的子女,而通常是给财物。 例如,《旧唐书》《新唐书》都记载李渊答应给自己的大臣秦琼(秦叔宝)“金帛子女”,但是李渊实际给秦琼的是财物,而不是人口、男女、百姓的子女。)
第一次,回鹘劫掠洛阳3天,主要是劫掠财物(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五:“初,收西京,回纥欲入城劫掠,广平王固止之。及收东京,回纥遂入府库收财帛,于市井村坊剽掠三日而止,财物不可胜计”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二上:“耆老以缯锦万匹赂回纥,止不剽”),唐朝的地方耆老给回鹘丝绸1万匹,回鹘就停止了劫掠。
这些都是史料证据证明的。史料证据也证明回鹘劫掠的主要是财物。
第二次,之前李光弼早就把洛阳的人都撤走了,洛阳已经没有人了,然后叛军占洛阳,叛军驻扎在白马寺,之后唐军回纥军再占洛阳。叛军来之前洛阳人已经都被李光弼撤走,洛阳已经没有人了,又经过叛军占,以及交战,洛阳(包括圣善寺白马寺)根本就没几个人了,那烧死万人的说法是假的。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一 :“遂移牒留守韦陟使帅东京官属西入关,牒河南尹李若幽使帅吏民出城避贼,空其城”。 《旧唐书》列传第六十:“移牒留守及河南尹并留司官、坊市居人,出城避寇,空其城”“贼惮光弼威略,顿兵白马寺,南不出百里,西不敢犯宫阙”…… 《资治通鉴》还记载当时回鹘“ 悉置所掠宝货于河阳”。
以上众多证据证明回鹘主要是劫掠洛阳财物。
(回纥劫掠洛阳,这当然是负面的事。但是看看历史就知道,实际在古代历朝历代战争中普遍发生过军队劫掠自己百姓的事、以及外人劫掠百姓的事,战争中不劫掠百姓在古代历朝历代反而是少数现象。至少唐朝把回纥劫掠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而且主要是劫掠财物。何况,后来唐朝加数倍报仇雪耻了。 从唐德宗开始,回鹘再次开始称臣于唐朝。九世纪中期,黠戛斯击破回鹘,黠戛斯称臣于唐朝;部分回鹘西迁,绝大部分回鹘侯王贵族与一些部众南迁。南迁的回鹘与唐朝发生冲突,唐朝张仲武、刘沔、石雄等数次击破回鹘,杀获十几万回鹘人,还俘获绝大部分回鹘侯王贵族;另外还有其他南迁回鹘人投降于唐朝。)
安史之乱时,唐朝李正己打的回鹘(回纥)大酋不敢为暴。
《旧唐书》列传第七十四:“李正己……宝应中,众军讨史朝义,至郑州……正己时为军候,独欲以气吞之。因与其角逐,众军聚观,约曰:"后者批之。"既逐而先,正己擒其领而批其背,回纥尿液俱下,众军呼笑,虏惭,由是不敢为暴。”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八:“李正己……宝应中,以军候从讨史朝义。时回纥恃功横……正己欲以气折之,与大酋角逐,众土皆墙立观,约曰:"后者批之。"既逐而先,正己批其颊,回纥矢液流离,众军哄然笑。酋大惭,自是沮惮不敢暴。”
在阻止回鹘(回纥)劫掠长安时,唐朝太子(广平王)拜回鹘太子叶护,只拜、没有跪,而回鹘太子叶护立即跪拜唐朝太子。 回鹘太子跪着、而且捧着广平王的足,“跪捧王足”,这姿势也证明了广平王没有跪。因为如果广平王跪着的话那么回鹘太子根本无法捧着广平王的足。可见,广平王只拜、没有跪,而回纥太子叶护立即跪拜广平王,回纥太子是又拜、又跪。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唐肃宗至德二载 公元757年)广平王拜于叶护马前曰:‘今始得西京,若遽俘掠,则东京之人皆为贼固守,不可复取矣,愿至东京乃如约。’叶护惊跃下马答拜,跪捧王足,曰:‘当为殿下径往东京。’即与仆固怀恩引回纥、西域之兵自城南过,营于浐水之东。”(当时的“拜”与“跪拜”有区别,拜不是跪,唐朝太子只是拜没有跪,而回鹘太子叶护立即又拜又跪。)
安史之乱时,回鹘可汗认唐朝皇帝为兄。香积寺事件,雍王带几个随从去见回鹘可汗,回鹘可汗因为已经与唐朝皇帝结为弟兄,所以认为雍王(唐朝皇帝的儿子)是自己的侄子,要求雍王行叔侄礼,“唐天子与可汗约为兄弟,可汗于雍王,叔父也”,“唐天子与可汗约为兄弟,今可汗即雍王叔,叔侄有礼数,何得不舞蹈?” ,被拒绝,双方争执起来,“力争久之”,回鹘打死了雍王的两个随从,但是,雍王始终没有行礼,回鹘可汗的母亲亲自向雍王等人赔罪道歉。《资治通鉴》:“可汗母捧陛下于貂裘,叱退左右,亲送陛下乘马而归”。
辛云京、张光晟防备回鹘。回鹘入寇,唐朝张光晟等击退回鹘。后来,张光晟等杀死为非作歹的回鹘贵族董突(武义可汗之叔父)等九百多人。
《旧唐书》:“代州都督张光晟与回纥战于羊武谷,破之,回纥引退。先是,辛云京守太原,回纥惧云京,不敢窥并、代,知鲍防无武略,乃敢凌逼,赖光晟邀战胜之,北人乃安。”《资治通鉴》:“振武留后张光晟杀回纥使者董突等九百余人。董突者,武义可汗之叔父也”
783年-784年,朱滔作乱时,正是回纥强盛的时期,当时回纥军帮朱滔,但是李抱真指挥唐军击败了回纥军。 然后从787年开始,回纥(回鹘)再次开始长期称臣于唐朝。
(
在安史之乱之前,宁国公主在唐朝已经嫁了两次,丈夫都很快病死,宁国公主寡居。 然后安史之乱时,是回纥可汗的女儿先嫁给唐朝敦煌李承寀,然后唐朝才和亲回纥,宁国公主嫁回纥可汗为正妻。根据史料考证,和亲时的宁国公主年龄已经高于30岁。 然后约1年,回纥可汗去世,宁国公主返回了唐朝。(再后来,回纥称臣于唐朝,唐朝才又和亲回纥。)
安史之乱以及之后,唐朝才与回鹘(回纥)和亲。但是,唐朝与回鹘(回纥)的和亲,是双方处于均势时和亲,而且互有嫁娶。回纥公主(回纥可汗女)嫁唐朝敦煌王李承寀为妃;唐朝公主嫁回纥可汗为可敦(王后,可汗之正妻)。回纥可汗还要站着接受唐朝诏书册命(而不是坐着接受)。
(唐朝的和亲只有两种类型:一、唐朝处于优势时和亲,类似蒙古和亲吐蕃、吐蕃和亲小勃律,是处于优势的一方嫁出公主;二、唐朝在双方处于均势时和亲。唐朝的和亲,都是靠实力实现和平之后,才和亲。 唐朝的和亲,大部分是唐朝处于优势时和亲,其余(即唐朝和亲回纥(回鹘))是双方处于均势时和亲,而且互有嫁娶,唐朝公主嫁回纥可汗为王后(可敦、可汗之妻),回纥公主(回纥可汗女)嫁唐朝敦煌王李承寀为妃。)
《资治通鉴》:“敦煌王承寀至回纥牙帐,回纥可汗以女妻之。” 《旧唐书 本纪第十》:“册回纥可汗女为毗伽公主” 《旧唐书 列传第一百四十五》: “遣故邠王男承采,封为炖煌王,将军石定番,使于回纥,以修好征兵。及至其牙,可汗以女嫁于承采,遣首领来朝,请和亲,封回纥公主为毗伽公主……纳回纥公主为妃。”《旧唐书 本纪第十》“炖煌王承寀自回纥使还,拜宗正卿;纳回纥公主为妃”。 《旧唐书》:“可汗乃起奉诏,便受册命。翼日,册公主为可敦”。
后来,从公元787年开始,回纥可汗再次上表称臣称儿,回纥再次开始长期称臣于唐朝。
回纥可汗与唐朝公主接受回纥人的朝拜,开启了回纥人朝谒可汗时既拜可汗、又拜可敦。
《资治通鉴》:“回纥可汗遣使上表称儿及臣……”,“回纥合骨咄禄可汗得唐许婚,甚喜,遣其妹骨咄禄毘伽公主及大臣妻并国相、趺跌都督以下千馀人来迎可敦,辞礼甚恭,曰:‘昔为兄弟,今为子婿,半子也……’”。 《旧唐书》:“时回纥可汗喜于和亲,其礼甚恭,上言:‘昔为兄弟,今为子婿,半子也。’又詈辱吐蕃使者。”“虏先设大舆曲扆,前设小座,相者引公主升舆,回纥九姓相分负其舆,随日右转于庭者九,公主乃降舆升楼,与可汗俱东向坐。自此臣下朝谒,并拜可敦”……
)
九世纪中期,黠戛斯击破回鹘,黠戛斯称臣于唐朝;部分回鹘西迁,绝大部分回鹘侯王贵族与一些部众南迁。南迁的回鹘与唐朝发生冲突,唐朝张仲武、刘沔、石雄等数次击破回鹘,杀获十几万回鹘人,还俘获绝大部分回鹘侯王贵族;另外还有其他南迁回鹘人投降于唐朝。
唐朝还把俘获的回鹘人里的一部分发配到江淮。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时回鹘有将勒那颉啜拥赤心宰相一族七千帐,东逼渔阳。仲武遣其弟仲至与裨将游奉寰、王如清等,率锐兵三万人大破之。前后收其侯王贵族千余人,降三万人,获牛马、橐驼、旗纛、罽幕不可胜计。”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十六 会昌二年:“那颉啜帅其众自振武、大同,东因室韦、黑沙,南趣雄武军,窥幽州。卢龙节度使张仲武遣其弟仲至将兵三万迎击,大破之,斩首捕虏不可胜计,悉收降其七千帐,分配诸道。”)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五:“幽州节度使张仲武遣弟仲至率兵大破那颉之众,全收七千帐,杀戮收擒老小近九万人。”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十七 会昌三年:“雄乃凿城为十馀穴,引兵夜出,直攻可汗牙帐。至其帐下,虏乃觉之。可汗大惊,不知所为,弃辎重走,雄追击之。庚子,大破回鹘于杀胡山,可汗被疮,与数百骑遁去……斩首万级,降其部落二万馀人。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五:“乌介诸部犹称十万众……河东刘沔率兵奄至乌介营,乌介惊走东北约四百里外……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五:乌介部众至大中元年诣幽州降,留者漂流饿冻,众十万,所存止三千已下。”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七:回鹘遂衰,名王贵种相继降,捕几千人。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五:“回鹘特勒庞俱遮、阿敦宁二部,回鹘公主密羯可敦一部,外相诸洛固阿跌一部,及牙帐大将曹磨你等七部,共三万众,相次降于幽州,诏配诸道。有特勒霡没斯、阿历支、习勿啜三部,回鹘相爱耶勿弘顺、回鹘尚书吕衡等诸部降振武”……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十 唐纪六十六:吐蕃、回鹘比配江、淮者……虏久羁旅,所部遇之无状,困馁甚。(吐蕃、回鹘的那些被发配到江、淮的人……这些胡虏长期被流放看管,看管他们的军吏对他们凶恶狠毒,导致他们非常困乏饥饿。)
,,,,,,,,,,,,,,,,,,,,,,,,,,,,,,,,,
击败叛军,平定安史之乱,所有军队里,唐朝自己的军队发挥的作用最大。回纥援军加速了平定安史之乱。但并不是至关重要。
安史之乱时。回鹘只是加速了平叛。回鹘军到达前,唐军已经已经取得数次大胜。调去了唐朝边军,唐军并没有因此败的一踏糊涂,反而取得数次大胜(之后唐玄宗瞎指挥才导致惨败)。
唐朝官军郭子仪大破安史叛军高秀岩;九门之战,唐军击败史思明; 嘉山之战,史思明还调来了同罗、曳落河,但是唐军郭子仪李光弼等仍然打的史思明几乎全军覆没,河北为之震动,形势已经有利于唐朝,哥舒翰坚守潼关,郭子仪、李光弼接下来就能打进安史叛军的后方,平定叛乱。但唐玄宗与杨国忠瞎指挥,逼哥舒翰出潼关,结果中伏被崔乾佑击败,潼关失守, 唐玄宗与杨国忠瞎指挥才导致哥舒翰惨败,失去潼关、长安,但是太原之战唐军再次重创叛军;另一面张巡睢阳之战也极大的消耗了叛军; 回纥参与了香積寺之战,但是香積寺之战里是唐军正面硬抗叛军,李嗣业等“如牆而進,身先士卒,所向摧靡”,而回纥是与唐朝仆固怀恩打了阵东边的叛军骑兵,然后又与唐朝李嗣业到叛军阵后,与唐朝大军一起夹击叛军。唐军仍然是起了关键作用、根本作用。 (即使没有回纥,唐朝也可以用自己的骑兵击败叛军骑兵。只是这需要更多时间,需要推迟出兵时间、香积寺之战的时间,那会让安史之乱持续时间更长、破坏更大,比借回纥兵的破坏更大。)
相州之战,回鹘参战了,但是回鹘(回纥)数千军队损失殆尽,回纥王子骨啜特勤等十五人奔于西京;
河阳之战这一关键战役是唐朝朔方军击败安史叛军。昭觉寺之战也是唐军在击败叛军时发挥了主要作用,唐朝镇西节度使马璘“突入万众之中,左右披靡,大軍乘之而入,賊眾大敗……” 唐朝靠自己的军队的突出表现取得昭觉寺之战大胜,并顺势在石榴园、老君庙等作战中击败叛军,叛军“人馬相蹂踐,填尚書谷”。而在昭觉寺这关键作战中,没有看到回纥(回鹘)军队有何特殊的贡献。 如果非要在这个时期的军队里找出谁决定了历史,那么也是唐朝自己的军队。朔方军等等唐朝自己的军队打垮了叛军。(而回鹘军的作用是加快了平叛进程。)
某些人说叛军击败过唐军。但是,相州之战,叛军同样击败了回纥军。 某些人说回纥军击败叛军?然而,唐军击败叛军、大胜叛军的情况更多。
如果说安史叛军看到回纥军就害怕、安史叛军怕回纥军,那么同样可以说安史叛军看到唐军就害怕、安史叛军怕唐军。《新唐书》卷225 记载,见到唐军(唐朝官军),安史军有惧色:“师次洛阳,驰兵下怀州,王师部伍静严,贼有惧色。”
,,,,,,,,,,,,,,,,,,,,,,,,,,,,,,,,,
安史之乱是唐朝内讧,安史叛军曾是唐朝正规军的一部分,安禄山、史思明都属于唐朝体制内的官员、百姓,连他们自己的部落组织都没有。
《资治通鉴》记载安禄山换了蕃将32人。但是,安禄山军中将领数千人,换上这32个将领,对其属下的胡汉比例几乎没有影响,而且无法证明胡人占多数。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五十记载,安禄山在天宝十三年为属下请功,一次就为其属下2500人请功升为将领,“表吉温自副。其军中有功位将军者五百人,中郎将二千人”。 而这2500将领,没有证据其中是胡人多。
而击败哥舒翰率领的大军,给安史叛军解除危机、使安史之乱真正闹大的崔乾佑,正是汉人。本来,安史叛军被挡在潼关之外,而郭子仪、李光弼屡次大胜叛军,并且将要抄安史叛军的后方,安史叛军陷入进退不得、将要被围死的死局,连安禄山都后悔起兵。但是汉人崔乾佑指挥安史叛军击败了哥舒翰的大军,攻占潼关,使叛军可以攻占长安,解除了之前安史叛军所陷入的死局。
历史论文《试论安史乱军的民族构成及其民族关系》统计了安史叛军的情况,被称为安禄山、史思明腹心、宾佐和心手的最核心人物11人里只有两人不是汉人,安史政崫权的谋主、宰相、尚书等几乎都是汉人,安史叛军中领兵打仗的主要将领大部分也是汉人将领,而为安史镇守要地的将领、官员也大多是汉人。
何况,无论安史叛军是胡人还是汉人,最终唐军仍然击败了安史叛军,唐朝仍然平定了安史之乱。
,,,,,,,,,,,,,,,,,,,,,,,,,,,,,,,,,
回鹘(回纥)军的战斗力并不强于唐军。783年-784年,朱滔作乱时,正是回纥强盛的时期,当时回纥军帮朱滔,但是李抱真指挥唐军击败了回纥军。 然后从787年开始,回纥再次开始长期称臣于唐朝。
,,,,,,,,,,,,,,,,,,,,,,,,,,,,,,,,,
从公元787年开始,回纥可汗再次上表称臣称儿,回纥再次开始长期称臣于唐朝。 《资治通鉴》:“回纥可汗遣使上表称儿及臣……”。
九世纪中期,黠戛斯击破回鹘,黠戛斯称臣于唐朝。部分回鹘西迁,绝大部分回鹘侯王贵族与一些部众南迁。
根据《旧唐书》《新唐书》及相关史料的统计,南迁的回鹘部众大约是西迁回鹘部众的两倍。回鹘贵族方面:西迁的只有相1人、外甥庞特勤1人。而南迁的有乌介可汗,特勤11人,相8人,将军8人,尚书两人,可汗姊,回鹘公主,彰信可汗的弟弟嗢没斯(史书上未记载彰信可汗有儿子,而回鹘汗国晚期大多是兄终弟及,因此嗢没斯很可能是汗位继承人)等等贵族,包括以上这些贵族在内,绝大部分回鹘侯王贵族南迁了。
南迁的回鹘仍有一定实力。绝大部分回鹘贵族南迁了,跟随、保护他们南迁的回鹘人里必然有相当一部分回鹘精锐军队。
南迁的回鹘与唐朝发生冲突,唐朝张仲武、刘沔、石雄数次击破回鹘,杀获十几万回鹘人,还俘获绝大部分回鹘侯王贵族。另外还有其他南迁回鹘人投降于唐朝。
(在俘获回鹘侯王贵族方面,《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记载的“收其侯王贵族千余人” 与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七记载的“名王贵种相继降,捕几千人” 不是同一次作战,而是后者在时间上比前者晚了几年,这不只是一次作战。所以当时唐军俘获的回鹘侯王贵族达数千人。)
更多证据与说明见以下链接里的内容:
引用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8488763/answer/641297171 作者:知乎用户。来源:知乎。 引用链接:http://www.doc88.com/p-5199997103306.html 作者:holy。来源:道客巴巴。
......现在不围明救清了,改围唐救清了?
唐朝虽因内乱而衰弱,但并没有衰弱到人尽可夫的程度,在军事和外交上始终保持着强势。再怎么样,也干不出满清对尼泊尔割地赔款那种事儿。
且唐强撑病体,硬是耗死了周边宿敌之后才咽气。吐蕃、回纥等都先于唐朝灭亡,而契丹当时尚未崛起。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满清如果能坚持到一九四五年,见证俄国革命、奥匈分裂、法国沦陷、德国战败、日本投降、大英解体之后再死的话,我还能高看它一眼。
真要能那样也就不是鞑清了。
从汉民族角度看,晚唐是汉人与周边国家互相争斗的历史,有来有往,有屈有伸。
晚清是满人与洋人的利益纠葛,所谓的屈辱是满人的屈辱,汉人最终借助洋人与满人的矛盾,实现了自我解放,这不是屈辱,是看到了民族翻身的希望。
唐朝除了唐代宗广德元年那次之外,其他都属于唐朝内部动乱导致的内部人士攻陷国都,而且最后唐朝廷都能收复反攻回长安,并且多数是发生在内部天下大乱的唐末,这跟晚清被外国多次攻陷首都,并且最后都是以清廷向外国割地赔款投降的方式,才回到首都是两码事。
而广德元年吐蕃能短暂攻入长安纯粹是撞大运,唐代宗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居然会因为跟朝廷的矛盾,就故意放任吐蕃入侵,而朔方军是当时唐朝防御吐蕃最重要的防线。从而导致直到吐蕃十余万大军已经逼近长安,唐代宗才知道吐蕃兴兵来犯,根本来不及防御,此时整个长安周边能用来抵御外敌的军队只有千余人,而效忠朝廷的勤王军队短时间又无法赶到,而且此时唐朝正处于平叛时期,大量官军正在前线平定叛军,长安空虚。最终唐代宗将能抽调的千余人全部派到长安郊县,最后以全部阵亡的代价争取时间换取朝廷安全撤退。之后因为唐朝勤王军队四面合围,吐蕃因为担心被包饺子又匆匆撤出长安,这跟北宋末年北宋首都内外有二十多万勤王之师的情况下还被以仆从军为主六万金军灭国是两回事。之后朔方军被唐朝廷清洗,仆固怀恩暴死后,失去仆固怀恩配合后,此后吐蕃再也未能威胁京畿。后来的事实证明只要给唐朝廷反应时间,就完全能够御敌,广德之乱两年后的永泰元年,仆固怀恩率领朔方军联合吐蕃回纥数十万大军再次入侵,结果朔方军和回纥都觉得唐朝气数未尽,临阵反正,唐军以少胜多,击败吐蕃十余万军队,斩首五万,生擒万人。仆固怀恩暴死后,吐蕃在唐代宗大历年间又发动两次入侵,两寇泾州,但都大败而归,这两次累计被斩首四万余。到了唐德宗贞元时代韦皋经营蜀中,主动四面出击屡次击败吐蕃,生擒吐蕃大相论莽热,重新掌握了对吐蕃的主动权,吐蕃也因为贞元年间军事上的多次重大挫折而走向衰落,此后再也未能威胁唐朝。唐吐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战役是唐宪宗元和十四年的第一次盐州之战,吐蕃十五万大军围攻唐朝盐州,结果被唐朝一个低级武将史奉敬率领2500人击败。。。唐宣宗时代唐吐第二次盐州之战获胜后,唐军趁胜和起义的河湟汉民收复了安史之乱后被吐蕃趁虚占领的河湟地区,吐蕃大相论恐热被传首长安。
我就奇了怪了,就晚清那个局面,如果在古代的话是难以想象的,因为古代的政权一旦做到这种程度的话,那已经和亡国奴没啥区别了,为什么还要继续保留你这个傀儡政权?不干脆临门一脚直接彻底吞并呢,你说一个国家从边境到首都都自己不能驻军,必须由外国人驻军,每年财政收入的一大半都要上交给其他国家,而且其他国家在国内还有各种司法特权,这他娘的和亡国有什么区别?差不多就是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或者附庸国的水平的,或者是像伪齐伪楚这样的根本不被世人所认可的傀儡政权
很多人总嘲笑南宋,但最起码南宋是真的可以独立自主的,金国能够勒令南宋从江淮边境到临安都不准驻军吗?能够随意决定南宋的官员任免吗?至于岁币,南宋每年发给官员的俸禄,都是岁币的十几倍了,岁币支出最多占个零头罢了。远远没有到像晚清那样伤筋动骨,透支国力的赔款。
所以,南宋和晚清根本没有任何可比性,一个虽然只剩下半壁江山,但仍然独立自足。一个看起来面积虽大,但是其实早就已经被列强渗透的千疮百孔,成为列强的棋盘。
还有虽然题目是要求用唐朝和清朝做对比,但我认为两个没有任何可比性,清朝也没有资格碰瓷唐朝。
人家巨唐,安史亂後到晚唐只衰不弱,左手打瓜回紇,右手拖死吐蕃,收復河煌,平定襄陽丶准西丶平盧,一直對河北三鎮採取攻勢。
就算將中唐抽出來,武功也不下北宋。
晚唐和晚清要是相同水准
丧权辱国程度
1.益州扬州富裕的地方割让给回纥吐蕃大食甚至南诏
2.长安建吐蕃的军营 有吐蕃驻军
3.某位皇后为了感谢吐蕃回纥大食联军对联军总帅曾说量大唐之力结三国之欢心
4.大食和吐蕃为争夺河西大打出手 唐不仅不管反而表示这是他们两家的事情 并且告诫这里居民不要惹事老老实实当二等民
5.朱温篡唐以后马上和三国和好表示愿意承认三国在唐的特权
对外抵御
1.诱敌深入加坚壁清野杀死几十名回纥骑兵 给皇帝上报表示回纥可汗损失惨重甚至斩了主将
2.吐蕃如入无人之境 唐皇接到消息是唐军把吐蕃吊起来打 从四川一直打到关中
3.对外战绩最好反而是农民起义军 杀死唐军雇佣的大食军队
问题来了 这是哪个位面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