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安史之乱中为什么叛军能够以一隅之地肆虐天下七年之久?

回答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叛军以一隅之地肆虐天下长达七年之久,其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叛军自身的优势,更有唐朝内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深刻弊病所致。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维度来解析:

一、 叛军的自身优势与策略

安史之乱的爆发并非偶然,而是由一群精锐的、极具战斗力的军队以及一位野心勃勃的领导者发起。

1. 精锐的边军基础与高素质的兵源:
胡人骑兵的强大战斗力: 安禄山和史思明原为唐朝边境的节度使,其部队主要由西北边境的胡人( principalmente 粟特、突厥、回纥等)组成。这些士兵常年征战沙场,经历了残酷的边塞生活,体质强健,骁勇善战,尤其擅长骑兵作战,机动性强,攻击力猛烈。
高昂的士气与忠诚度: 在安禄山和史思明的领导下,这支边军的士气非常高昂。他们对安禄山有个人崇拜,将其视为可以带来财富和荣誉的领袖。同时,他们也享受着与中原军队不同的待遇和晋升机会。
军事素质的训练有素: 作为边军,他们的训练远比后期的唐朝中央军要严格和系统,在战术配合、武器使用等方面都具有优势。

2. 卓越的军事领导与战略眼光:
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军事才能: 安禄山本人虽然文墨不通,但却是一位出色的军事统帅。他善于笼络人心,激励士气,更重要的是,他具备一定的战略眼光。史思明更是勇猛且有谋略的将领。
出其不意的突袭: 安史之乱爆发时,唐朝中央政府对边境的威胁估计不足,认为安禄山的进兵只是小规模的骚乱。安禄山利用这一点,以范阳为基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首先攻占了最重要的北方重镇——邺城,并迅速逼近洛阳。
灵活的战术运用: 叛军在战场上灵活运用骑兵的机动性,擅长突袭、伏击,以及利用地形进行作战。例如,在洛阳之战中,他们利用了河流等自然条件。

3. 对北方汉族地缘的熟悉与群众基础:
了解北方地理环境: 作为北方节度使,安禄山对黄河以北的地形地貌非常熟悉,这为他们的军事行动提供了便利。
笼络部分汉族百姓: 虽然许多汉族百姓受到战乱的痛苦,但安禄山在占领区也通过减税、安抚等手段,争取了一部分地方官员和百姓的支持,或者至少是暂时性的中立,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他们提供了后勤和情报上的便利。

二、 唐朝内部的严重弊病

安史之乱之所以能够持续如此之久,关键在于唐朝统治阶层内部存在的深刻问题,这些问题削弱了国家的整体实力和应对危机的能力。

1. 政治腐败与统治集团的昏庸:
玄宗晚年的怠政: 唐玄宗李隆基在统治后期沉迷享乐,疏于朝政,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这些奸臣排斥贤能,导致政治黑暗,人才凋零。
裙带关系与派系斗争: 朝廷内部充满了派系斗争和裙带关系,尤其是在李林甫和杨国忠当权时期,他们互相倾轧,互相排挤异己,导致朝廷机构运转失灵,决策效率低下。
军权旁落与节度使权力膨胀: 为了加强对边疆的控制和弥补中央军的不足,唐朝实行节度使制度,将军权、财权、行政权下放给地方节度使。虽然在早期有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节度使拥兵自重,权力日益膨胀,最终形成了割据势力,安禄山就是其中的典型。
对安禄山集团的麻痹大意与误判: 朝廷对安禄山的真实意图存在严重的误判,认为其只是边疆一个强权的节度使,而非叛乱的威胁。杨国忠更是为了个人的权力和利益,不断挑衅安禄山,却又缺乏有效的军事准备,最终加速了叛乱的爆发。

2. 军事力量的衰败与指挥失能:
中央禁军的腐化与战斗力下降: 唐朝中央禁军,如陌刀队、羽林军等,在玄宗前期曾是精锐部队,但后期因养尊处优,战斗力大为下降,许多士兵是征发的农夫,缺乏训练和士气。
边军的忠诚度问题: 长期以来,边军的指挥权和人事任免都掌握在节度使手中,中央对边军的控制力逐渐减弱。一旦节度使反叛,中央军队难以有效应对。
军事指挥的混乱与低效: 在叛乱初期,唐朝的军事指挥系统混乱,将领能力参差不齐,指挥失当的例子屡见不鲜。例如,哥舒翰的犹豫不决导致了潼关的失守,成为唐朝的重大转折点。
战术上的被动与战略上的失误: 唐朝军队在很多战役中都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未能有效运用兵力优势,甚至出现了一些战略性的失误,如将精锐部队集中在潼关,而腹地空虚。

3. 经济基础的削弱与财政困难:
长期战争带来的损耗: 安禄山和史思明长期以来在边疆进行战争,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唐朝政府为了应对边疆的威胁,也投入了巨大的财政资源。
财政收入的依赖性: 唐朝的财政收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南方,而北方是当时主要的兵源和粮草供应地。叛军控制了北方的大部分地区,使得唐朝的财政收入受到严重影响。
战争的消耗与恢复的困难: 持续七年的战争对整个国家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导致生产力下降,民生凋敝。唐朝政府虽然努力筹措军饷,但始终面临财政困难,难以支撑持久的战争。

4. 民族矛盾与地区差异:
边疆少数民族问题: 虽然安禄山等人的军队以胡人为主,但并非所有边疆少数民族都支持安禄山。唐朝政府在处理民族关系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导致部分少数民族对中央离心离德。
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 唐朝前期虽然繁荣,但南北方的经济发展、文化习俗以及对中央政府的认同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叛军在北方发迹,对北方地区有着更深的了解和一定程度的影响力。

三、 战局的演变与唐朝的艰难反击

安史之乱的七年,并非唐朝一方完全没有还手之力,而是在艰难的拉锯战中逐渐找到反击的机会。

1. 叛军的初期优势与迅速扩张: 叛军凭借精锐的骑兵和出其不意的突袭,迅速攻占了洛阳、长安等重镇,一度使唐朝陷入绝境。
2. 唐朝的艰难抵抗与战略调整: 在叛乱初期,唐朝经历了巨大的挫败,但并未被彻底击垮。高宗、肃宗等皇帝在困难时期勉力支撑,并通过“灵武、凤翔之变”等事件,逐步稳定了朝廷的局面。同时,也开始调整军事策略,重新组织力量。
3. 回纥等外援的介入: 为了平定叛乱,唐朝政府不得不向回纥等外部势力求援。回纥军队的介入对平定叛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例如割让土地、赠送财物等,并在后期造成了“回纥之乱”。
4. 内部矛盾的激化与叛军的衰落: 随着战争的持续,安禄山、史思明集团内部也出现了矛盾和分裂。安庆绪弑父篡位,史思明再次反叛,内部的倾轧削弱了叛军的战斗力。
5. 唐朝的长期消耗与最终胜利: 尽管唐朝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最终依靠其更庞大的资源和在后期相对有效的组织,以及叛军内部的衰败,逐渐收复失地,最终在公元763年将安史之乱平定。

总结来说,安史之乱中叛军之所以能够肆虐天下七年之久,并非仅仅因为其自身的强大,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唐朝统治集团内部的腐朽和弊病,包括政治腐败、军事衰败、经济困难以及对边疆问题的处理不当。这些问题使得唐朝在面对一次规模并不算特别大的叛乱时,显得如此疲惫和无力,不得不通过长期的消耗战和引进外部力量,才最终艰难地平定了这场动乱,但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唐朝的衰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安史太能打,而是唐军幺蛾子多。

在安史之乱爆发后,无论是封长清、高仙芝还是哥舒翰,几乎所有的沙场宿将的共识都是据守潼关,待安史叛军兵锋顿挫后再进行攻击必可获全胜。

然后,这三个人两个被砍,一个被强令出战,然后被俘。

后来,安史叛军内部生变,唐军内部的勤王力量也逐渐聚集。对于此时的唐朝来说,有两条路可走:第一,经略河东,攻击安史叛军河北老巢;第二,夺回长安,之后再攻击河北。

在这两条路里,第一条路是斩草除根的一条,但耗时太长。而且,当时的李亨急于用夺回长安来证明自己即位的合法性,于是安史叛军撤出了长安,回到了老巢继续发育,最后成为晚唐藩镇尾大不掉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战争中,决定双方胜败的不只是实力本身,同样还有指挥官的能力。好比说在辽沈战役中,东野和国军的实力是固定的,但是打不打锦州,对战争的结果却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打锦州,几十万大军被关门打狗。而不打锦州,几十万国军南逃,淮海战役打起来就要困难很多,甚至全国可能要晚解放几年。在这个角度上说,假如说当时没有打锦州而确实让全国晚解放几年,也不能证明国军的真实战力有多强。

user avatar

无他,纯粹是玄宗肃宗作的。

如果唐玄宗听一听身边从他干儿子到他大舅子这一众亲信的建议,稍稍防备约束一下安禄山,安禄山根本没有能力举起反旗。

要是唐玄宗稍稍约束一下杨国忠的弄权,那么安禄山不会孤注一掷在唐玄宗活着的时候造反,而是等着唐玄宗死后搞事。然而安禄山身体状态实在不佳,在757年就双目失明,而唐玄宗活到了762年。用不着别的,稍晚一年,老天爷都能帮李唐收了安禄山。

安禄山叛乱一开始势如破竹,席卷河北,直驱洛阳。然而唐玄宗先杀封常青高仙芝,后逼哥舒翰冒进出战送人头,直接把潼关乃至长安拱手让给叛军。要知道,在哥舒翰固守潼关的时候,河北诸郡已经反正重归唐朝,郭子仪李光弼从河东抄了安史叛军老家,安史叛军顿兵潼关坚城进无可进,再加上安禄山自己也进入了生命的末期,唐玄宗再耗几个月,大概也能把安史叛军耗死。可惜他偏不,就是让哥舒翰出战,结果败掉了潼关,败掉了长安,也败掉了自己的帝位。

到了肃宗接任的时候也没好到哪里去。邺城之战时安史叛军内部危机重重,穷途末路,唐军拥有碾压式的优势。结果十路大军不设元帅节制,酿成大败,直接成就了史思明,把原本应该为期三年的“安禄山之乱”变成了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

总之,唐玄宗父子在那几年的操作,与宋徽宗宋钦宗两父子有的一拼,只是唐朝在天宝年间的局面比宣和年间好得太多,才让唐王朝没有被击垮。把一个本该严重性不超过七国之乱,几个月就能解决的疥癣之疾,养成长达八年,并且留下不可恢复后遗症的心腹大患,真的让人窝火。

user avatar

这么说吧,当时的朝廷中有识之士平叛思路大概是和汉朝平定七国之乱差不多(两者区别一个乱自东南,一个乱自东北),堵住潼关和睢阳,这样保住关中和江南,然后派人深入叛军后方,叛军虽然人多战力强,但毕竟在中原不得人心,后路被断日久必乱,等他们回救河北时就容易击败。如果这个思路能贯彻始终的话,叛军应该坚持不了太长时间,估计最多两三年就能平定。但是唐军这边的统帅先是唐玄宗逼哥舒翰出击送掉了20万,后来又有邺城之战又送掉20万,加上战事不利对河南河北地区的破坏,导致事实上到后面已既无精兵,又无粮饷,已经无力彻底平叛消灭叛军,只能接受河北三镇的和平解决方案,承认河北三镇的事实割据。

user avatar

当时虽然说是全国有十个节度使,但实际上真正实力在第一档的,就是四个

幽州(范阳),压制契丹和奚,实力五星

朔方,压制突厥和回纥,实力四星,

河西和陇右,压制吐蕃,以及隔断吐蕃突厥的联系,这俩实力也各是四星

再往下数,就是河东三星,安西,北庭算是两星半,安西和北庭都是百战精锐,但是规模小,河东地利好,规模也大于安西北庭,但是内部没理顺,军队质量也逊色一些。平卢其实只是幽州的前哨,实力较弱,算两星。

然后就是剑南,本来也能算个两星到三星之间,但在之前杨国忠瞎搞对南诏的战争大伤元气,此时海有多少战力不好说,至于说岭南那个,勉强算1星吧。而且这两个小节度要应付整个南中国的局势,面对吐蕃和南诏等强敌,基本抽不出什么力量。

而一开始河东节度和平卢节度都是部分力量参与叛军,部分效忠朝廷。姑且算一半一半吧。

那么总的来看,就是朝廷可动用的力量就是4+4+4+2.5+2.5+1.5+1,也就是19.5, 而安史叛军是5+1.5+1,也就是7.5.

表面上看朝廷还是优势很大。

但是又有一个因素要考虑进来,那就是安禄山长期经营范阳镇,各种收罗精兵战马,实力已经超出了之前标准编制下的五星,你按照六星算都可能保守了。 因此安禄山叛军实际的大致在10左右

然后朝廷这边又因为中枢系统出了问题,各种骚操作下,炮制出了灵宝惨败,把河西和陇右的主力给葬送了。 这一下,朝廷变成了11.5,再加上河西陇右和西域都还需要保留相当的力量应付周边外敌,因此在正面战场上已经不占优势,所以后来的战事变的相当艰苦,唐王朝甚至不得不从回纥借兵来增强野战能力。之后的战况也显示了,当安史叛军分裂为史思明和安庆绪部时,唐军就可以形成局部优势保持攻势,而河北叛军一旦整合抱团,唐军就打的很艰苦,甚至被反推。

当然8年的战争中,双方都在各自的控制区内扫地为兵,大肆征召新兵,但是第一,原有的经过长期训练和实战的精锐依旧是骨干,其次河北地区早已深度胡化,尤其河北北部民众都以骑射武艺为荣,尚武之风炽烈,而且还能从背面契丹和奚等民族征召。而唐帝国所能征召的军事素质较好的地区也并不多,因此也没多少优势。

user avatar

一堆胡说八道的。

天宝十节度,安禄山理论上管3个,但是实际上真正控制的也就一个范阳。安时之乱一开始,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北庭、剑南、岭南8军镇齐齐刷刷站唐庭,剩下一个平卢不久也明确态度,开始与范阳作战。再加上内陆二三线部队和文官体系压倒性支持,如果不知道后面的历史,敢压安禄山能撑过三个月的恐怕没几个。玄宗刚得到安禄山起兵的消息,说什么也不信,因为掰着手指头算都知道安禄山毫无胜算。

然而实际作战中,打成那样有两个原因:

一、范阳军军令高度统一,而唐军各阵七拼八凑,看起来人多,实际谁也摆不平谁,导致战斗力直线下降。灵宝之战哥舒翰带着陇右、河西、禁军、镇守部队、前线溃逃部队组成的大杂烩,让崔乾佑抓住机会一锅报销了,也让帝国最精锐,战斗力最强悍的陇右军残废,从此平叛主力变成朔方军。后来的邺城之战,九节度一开始就吵个不停,再加上各路主帅和自己军内监军的矛盾,直接就让大军散架。

二、范阳军内人才济济,史思明、崔乾佑、安守忠等皆不在郭李之下,非常善于利用平叛唐军七拼八凑的特点重点击破。当然难打喽。

至于唐朝内部的倾轧和政治斗争,那反而不是主要原因,因为范阳军内斗更加惨烈。

user avatar

这还得感谢玄宗和肃宗的顶级操作,没他两叛乱不可能蹦跶这么久。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