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安史太能打,而是唐军幺蛾子多。
在安史之乱爆发后,无论是封长清、高仙芝还是哥舒翰,几乎所有的沙场宿将的共识都是据守潼关,待安史叛军兵锋顿挫后再进行攻击必可获全胜。
然后,这三个人两个被砍,一个被强令出战,然后被俘。
后来,安史叛军内部生变,唐军内部的勤王力量也逐渐聚集。对于此时的唐朝来说,有两条路可走:第一,经略河东,攻击安史叛军河北老巢;第二,夺回长安,之后再攻击河北。
在这两条路里,第一条路是斩草除根的一条,但耗时太长。而且,当时的李亨急于用夺回长安来证明自己即位的合法性,于是安史叛军撤出了长安,回到了老巢继续发育,最后成为晚唐藩镇尾大不掉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战争中,决定双方胜败的不只是实力本身,同样还有指挥官的能力。好比说在辽沈战役中,东野和国军的实力是固定的,但是打不打锦州,对战争的结果却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打锦州,几十万大军被关门打狗。而不打锦州,几十万国军南逃,淮海战役打起来就要困难很多,甚至全国可能要晚解放几年。在这个角度上说,假如说当时没有打锦州而确实让全国晚解放几年,也不能证明国军的真实战力有多强。
无他,纯粹是玄宗肃宗作的。
如果唐玄宗听一听身边从他干儿子到他大舅子这一众亲信的建议,稍稍防备约束一下安禄山,安禄山根本没有能力举起反旗。
要是唐玄宗稍稍约束一下杨国忠的弄权,那么安禄山不会孤注一掷在唐玄宗活着的时候造反,而是等着唐玄宗死后搞事。然而安禄山身体状态实在不佳,在757年就双目失明,而唐玄宗活到了762年。用不着别的,稍晚一年,老天爷都能帮李唐收了安禄山。
安禄山叛乱一开始势如破竹,席卷河北,直驱洛阳。然而唐玄宗先杀封常青高仙芝,后逼哥舒翰冒进出战送人头,直接把潼关乃至长安拱手让给叛军。要知道,在哥舒翰固守潼关的时候,河北诸郡已经反正重归唐朝,郭子仪李光弼从河东抄了安史叛军老家,安史叛军顿兵潼关坚城进无可进,再加上安禄山自己也进入了生命的末期,唐玄宗再耗几个月,大概也能把安史叛军耗死。可惜他偏不,就是让哥舒翰出战,结果败掉了潼关,败掉了长安,也败掉了自己的帝位。
到了肃宗接任的时候也没好到哪里去。邺城之战时安史叛军内部危机重重,穷途末路,唐军拥有碾压式的优势。结果十路大军不设元帅节制,酿成大败,直接成就了史思明,把原本应该为期三年的“安禄山之乱”变成了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
总之,唐玄宗父子在那几年的操作,与宋徽宗宋钦宗两父子有的一拼,只是唐朝在天宝年间的局面比宣和年间好得太多,才让唐王朝没有被击垮。把一个本该严重性不超过七国之乱,几个月就能解决的疥癣之疾,养成长达八年,并且留下不可恢复后遗症的心腹大患,真的让人窝火。
这么说吧,当时的朝廷中有识之士平叛思路大概是和汉朝平定七国之乱差不多(两者区别一个乱自东南,一个乱自东北),堵住潼关和睢阳,这样保住关中和江南,然后派人深入叛军后方,叛军虽然人多战力强,但毕竟在中原不得人心,后路被断日久必乱,等他们回救河北时就容易击败。如果这个思路能贯彻始终的话,叛军应该坚持不了太长时间,估计最多两三年就能平定。但是唐军这边的统帅先是唐玄宗逼哥舒翰出击送掉了20万,后来又有邺城之战又送掉20万,加上战事不利对河南河北地区的破坏,导致事实上到后面已既无精兵,又无粮饷,已经无力彻底平叛消灭叛军,只能接受河北三镇的和平解决方案,承认河北三镇的事实割据。
当时虽然说是全国有十个节度使,但实际上真正实力在第一档的,就是四个
幽州(范阳),压制契丹和奚,实力五星
朔方,压制突厥和回纥,实力四星,
河西和陇右,压制吐蕃,以及隔断吐蕃突厥的联系,这俩实力也各是四星
再往下数,就是河东三星,安西,北庭算是两星半,安西和北庭都是百战精锐,但是规模小,河东地利好,规模也大于安西北庭,但是内部没理顺,军队质量也逊色一些。平卢其实只是幽州的前哨,实力较弱,算两星。
然后就是剑南,本来也能算个两星到三星之间,但在之前杨国忠瞎搞对南诏的战争大伤元气,此时海有多少战力不好说,至于说岭南那个,勉强算1星吧。而且这两个小节度要应付整个南中国的局势,面对吐蕃和南诏等强敌,基本抽不出什么力量。
而一开始河东节度和平卢节度都是部分力量参与叛军,部分效忠朝廷。姑且算一半一半吧。
那么总的来看,就是朝廷可动用的力量就是4+4+4+2.5+2.5+1.5+1,也就是19.5, 而安史叛军是5+1.5+1,也就是7.5.
表面上看朝廷还是优势很大。
但是又有一个因素要考虑进来,那就是安禄山长期经营范阳镇,各种收罗精兵战马,实力已经超出了之前标准编制下的五星,你按照六星算都可能保守了。 因此安禄山叛军实际的大致在10左右
然后朝廷这边又因为中枢系统出了问题,各种骚操作下,炮制出了灵宝惨败,把河西和陇右的主力给葬送了。 这一下,朝廷变成了11.5,再加上河西陇右和西域都还需要保留相当的力量应付周边外敌,因此在正面战场上已经不占优势,所以后来的战事变的相当艰苦,唐王朝甚至不得不从回纥借兵来增强野战能力。之后的战况也显示了,当安史叛军分裂为史思明和安庆绪部时,唐军就可以形成局部优势保持攻势,而河北叛军一旦整合抱团,唐军就打的很艰苦,甚至被反推。
当然8年的战争中,双方都在各自的控制区内扫地为兵,大肆征召新兵,但是第一,原有的经过长期训练和实战的精锐依旧是骨干,其次河北地区早已深度胡化,尤其河北北部民众都以骑射武艺为荣,尚武之风炽烈,而且还能从背面契丹和奚等民族征召。而唐帝国所能征召的军事素质较好的地区也并不多,因此也没多少优势。
一堆胡说八道的。
天宝十节度,安禄山理论上管3个,但是实际上真正控制的也就一个范阳。安时之乱一开始,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北庭、剑南、岭南8军镇齐齐刷刷站唐庭,剩下一个平卢不久也明确态度,开始与范阳作战。再加上内陆二三线部队和文官体系压倒性支持,如果不知道后面的历史,敢压安禄山能撑过三个月的恐怕没几个。玄宗刚得到安禄山起兵的消息,说什么也不信,因为掰着手指头算都知道安禄山毫无胜算。
然而实际作战中,打成那样有两个原因:
一、范阳军军令高度统一,而唐军各阵七拼八凑,看起来人多,实际谁也摆不平谁,导致战斗力直线下降。灵宝之战哥舒翰带着陇右、河西、禁军、镇守部队、前线溃逃部队组成的大杂烩,让崔乾佑抓住机会一锅报销了,也让帝国最精锐,战斗力最强悍的陇右军残废,从此平叛主力变成朔方军。后来的邺城之战,九节度一开始就吵个不停,再加上各路主帅和自己军内监军的矛盾,直接就让大军散架。
二、范阳军内人才济济,史思明、崔乾佑、安守忠等皆不在郭李之下,非常善于利用平叛唐军七拼八凑的特点重点击破。当然难打喽。
至于唐朝内部的倾轧和政治斗争,那反而不是主要原因,因为范阳军内斗更加惨烈。
这还得感谢玄宗和肃宗的顶级操作,没他两叛乱不可能蹦跶这么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