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安史之乱后,皇帝既然已经不信任武将了,为什么还要设立那么多藩镇,用来牵制河北三镇?

回答
安史之乱后,唐朝皇帝对武将的不信任感确实大大加深,这在设立藩镇以牵制河北三镇的问题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但这并非简单的是“不信任”就“设立藩镇”,其中蕴含着复杂的政治考量和现实的无奈。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唐朝设立藩镇并非仅仅是针对河北三镇的“牵制”。藩镇制度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安史之乱爆发之前,是唐朝军事制度演变的结果。在盛唐时期,为了应对北方边疆的威胁,朝廷大量启用节度使,并授予他们军事、行政、财政等多方面的权力,以便在边疆能够迅速有效地调动军队。河北三镇(成德、魏博、范阳)正是这种制度下形成的强大的区域军事力量,它们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虽然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其过度集权的性质和对朝廷权威的挑战,也让朝廷深感忌惮。

那么,安史之乱后,皇帝“不信任”武将,为什么还要继续存在藩镇,甚至设立新的藩镇来“牵制”河北三镇呢?这里有几个关键原因:

1. 现实的军事压力与战略需要:

安史之乱虽然平定,但河北三镇的实力并未被完全削弱。这三个藩镇依然拥有强大的军队和控制的区域,他们是阻止北方民族(如回纥、契丹等)再次入侵的关键力量。如果朝廷贸然撤销他们的权力,或者未能有效替换,那么整个北方边防将会出现巨大的真空。皇帝宁愿用“不信任”的方式来管理,也不愿冒着边境失守的风险。

2. 维持大一统的政治稳定:

唐朝的疆域辽阔,中央集权受到地域和交通的限制。安史之乱后,中央政府的威望和实力受到了重创,失去了对地方的绝对控制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废除藩镇制度,恢复原有的州县制,对当时的中央政府而言,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他们需要通过藩镇来维持对广大疆域的管理,即便这种管理是以一种“离而不散”的方式进行。

3. 策略性的“以夷制夷”与“以藩制藩”:

皇帝确实不信任河北三镇,但他们也同样不信任其他强大的节度使。所以,当河北三镇的势力过于庞大时,朝廷会尝试在他们旁边设立新的藩镇,或者扶持一些原本影响力较小的节度使,让他们互相牵制。例如,在河北三镇之外,朝廷可能会在中原地区设立一些新的藩镇,比如河东、河朔等,并且尽量让这些藩镇之间存在地缘上的隔阂和利益上的冲突。

举个例子,在河北三镇形成强大联盟后,朝廷可能会在河北的南部或西部设立新的藩镇,比如河东节度使。河东节度使的职责不仅仅是防御吐蕃,更重要的是,它成为了一个制约河北三镇向南扩张的重要力量。朝廷还会通过任命新的节度使,或者调整藩镇的管辖区域,来打乱原有的势力平衡。

4. 财政与军事资源的限制:

中央政府在安史之乱后,财政和军事实力都大为削弱,无力在全国范围内重新建立一支完全由中央控制的军队来维持治安和边防。藩镇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地方的军政开支和军事防御责任,减轻了中央的负担。虽然这种“负担减轻”是以“权力下放”为代价的,但对于当时捉襟见肘的中央政府而言,是不得已的选择。

5. 继承制度的惯性:

藩镇制度一旦形成,就有了其内在的延续性。节度使的职位往往会通过世袭或者提拔的方式在家族或亲信之间传递,即使不是亲属,也会形成一种相互扶持的利益集团。朝廷要彻底打破这种制度惯性,需要付出巨大的政治成本和军事代价,这在中央实力不足的情况下是很难实现的。

6. 皇帝个人与政治集团的考量:

当时的皇帝,比如唐代宗、唐德宗等,也并非铁板一块。他们自身也受到各种政治派别的影响,比如宦官、士族、新兴的官僚集团等。这些政治力量为了各自的利益,也可能会支持或反对藩镇的存在,或者利用藩镇来对抗其他政治势力。因此,设立藩镇,与其说是皇帝的唯一决策,不如说是整个政治生态在复杂博弈下的产物。

总结来说,安史之乱后,唐朝皇帝设立并利用藩镇(包括牵制河北三镇)并非源于对武将绝对的“不信任”而简单地“另立一派”,而是基于一种非常现实和无奈的政治考量:

在无力完全收回权力时,最大化地维持对地方的控制,避免更大的动荡。
利用藩镇之间的互相制约,来降低河北三镇独大的风险。
在财政和军事资源匮乏的情况下,让藩镇承担部分治理和防御责任。
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为中央政府和各个政治派别提供博弈的工具。

这种“以藩制藩”的策略,虽然在短期内能够维持一定的统治秩序,但从长远来看,却进一步加剧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最终导致了唐朝的衰亡。皇帝对武将的不信任,成为了驱动这种复杂策略的催化剂,但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是权衡了多方面利益和现实局限后的结果,并非简单的情绪化反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的题设和说明实际上包含了两个不同的问题:安史之乱后,唐帝国为什么没有撤除藩镇?唐帝国的策略是否起到了效果?我将顺着 @杨爱红 @毛于久 的思路接着说明。

其实第一个问题的答案非常简单,【非不为也,实不能也】。考察安史之乱的过程我们就可以发现,唐帝国能够平定叛乱,所依靠的主要是两股势力:叛军中复归唐廷的降将、西北方面的朔方军,而中央自身的力量则是极为虚弱的,甚至后世被视为帝国命脉的东南地区也出现了刘展之乱,而李光弼则不得不在与叛军决战之时派兵平乱。基于这种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允许安史旧将安置在两河地区几乎是帝国唯一的选择。

@杨爱红 的答案,对于唐廷与藩镇关系的问题的解答必须区分不同地域与类型的藩镇分别分析,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我们基于后世的视角可以将两河地区的藩镇分为河朔割据型与中原防遏型,但是在叛乱平定之初二者的分别不大,基本上均由安史旧将和地方军阀主导,尤其是中原防遏型藩镇,其作用更多表现在唐代晚期,在安史之乱平叛后前夕,中原藩镇对中央的挑战甚至比河朔藩镇更为激烈,二者的区别毋宁于说更多受到了地缘政治的影响。安史之乱后不久河南地区就形成淄青、淮西、汴宋三大平卢系藩镇并立的情况,而这三大藩镇均表现出一种自立化倾向,自行废立节帅,唐廷不得不采取容忍态度。直到四镇之乱后,唐廷才真正去除平卢系将领在河南地区的影响,其中最为强硬的淮西、淄青直到宪宗时代才真正归顺。

至于平叛的另一重要力量朔方军则更令人唏嘘,早在安史之乱时期,朔方军就受到了朝廷的猜忌,唐廷一方面设立宦官监军,另一方面又频繁调换主帅,无论是郭子仪、李光弼还是仆固怀恩都未能逃过唐廷的猜忌,而这种猜忌心理在叛乱结束之后也并未缓解。有感于中央实力的虚弱,唐廷着意培植作为禁军的神策军,而同为西北军事力量的关中藩镇也相应的受到了打压,将四镇之乱推向最高潮的并非叛军本身,而是泾原兵变和李怀光之乱,在谈及李怀光的反叛是,李碧妍不免唏嘘的指出:“叛乱的根源在于朔方军的骄傲,他们曾是帝国的肱骨,也认为自己必然是帝国永远的肱骨,但是他们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地位,因为朝廷从未将他们视为肱骨。”

最后我们把目光回到河朔,如果说安史之乱后,朝廷凭借自己的努力重新驯服了中原藩镇,那么河朔藩镇则让唐廷认识到自身实力的局限,四镇之乱最初以德宗拒绝李惟岳继承父位为开端,最终则以平定西北藩镇的叛乱无疾而终,如果说此前此前唐廷承认河朔的半独立地位,允许其不入版籍、父子相承,以换取河朔藩镇对帝国统治的承认只是相互妥协的结果,那么在四镇之乱后,这种政治惯例则以【河朔故事】的形式被确立下来,即李德裕所言【河朔自艰难以来,列圣许其传袭,已成故事】。

由此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在安史之乱刚刚平定时,帝国与藩镇的关系可以这样描述:在刘展之乱被平定后,东南藩镇已经基本被帝国控制;西北藩镇自认为帝国的骨干,但是唐廷对其十分猜忌,谋求以自己的力量重新控制关中;而对于两河地区的安史旧将和地方军阀,无论是帝国还是藩镇,都还处于试探的阶段,但是可以确定的是,此时的中原藩镇并不比河朔藩镇更为忠诚,二者都想拥有父子相承的半独立地位,而唐廷的态度也是十分坚决,在一系列的斗争后,唐廷大体控制了中原藩镇,但对于河朔藩镇,仍只能在事实层面上承认其半独立地位。

德宗时代的四镇之乱成为帝国与藩镇关系的重大转折点,在这场安史之乱后最大的危机过后,帝国与藩镇的关系被重新洗牌,最为重大的变化是以朔方军为代表的西北藩镇全面退场,神策军的崛起意味着唐廷全面掌控了关中,而企图获得与河朔藩镇同等特权的中原藩镇则在此次叛乱后被重新洗牌,安史旧将被彻底清除,朝廷开始派遣文臣入主地方@毛于久 答案中所述情形在此时成为普遍现象,然而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在德宗失利后,河朔故事逐渐以政治惯例的形式被确立下来。

在传统的认知中,河朔故事的长期存在意味着帝国权威的丧失,这种看法固然符合历史事实,但这种看法同时忽略了河朔故事对藩镇的约束力。仇鹿鸣在《长安与河北之间》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黄巢之乱时期,魏博镇韩简【引魏人入驱关辅,诛除巢孽,自有图王之志】,引起了内部的极大不满,【三军屡谏不从】,不久便被偏将乐彦祯斩杀取代,而乐彦祯掌权后,【欲合幽、邢、沧诸镇同盟拒贼】,重新回到了河朔故事的政治传统中,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河朔故事一方面是帝国对河朔半独立地位的承认,另一方面也阻止了河朔藩镇走向独立,因此李德裕所言【河朔兵力虽强,不能自立,须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正是补完了河朔故事的另一面。

总而言之,河朔故事实际造成了中晚唐历史实然层面与应然层面的断裂,在实然层面上中央无力阻挡河朔割据的事实,但是在应然层面上河朔故事作为一种政治传统同时保证了河朔藩镇对帝国的认同,最初只是无奈妥协的权宜之策,最终演变为约束河朔走向独立的政治传统。为了进一步阐释这种政治传统的作用,我们不妨再来看这样一个例子,彼时陈行泰在卢龙发动兵变夺权,向中央请赐节钺,李德裕主张【比来朝廷遣使赐诏常太速,故军情遂固。若置之数月不问,必自生变】,果然不久之后因为陈行泰长期未获节钺,卢龙再次发生动乱,陈行泰被推翻,继任者张仲武一生都对朝廷表示恭顺。在这个故事中,固然体现出骄兵这一社会团体的特点,但同时,礼仪性质的朝廷节钺作为象征物也体现出政治传统对藩镇的影响。

以往我们谈论中晚唐藩镇割据,往往谈及的都是中央集权的衰落,如果与秦汉帝国或是唐初相比,这样的看法固然没有问题,但是如果与此前东汉末年的形势相比,则会发现中央集权在政治文化领域的扩张,在董卓之乱后,汉帝国再也无力控制地方割据,最终很快走向了灭亡,然而在安史之乱后,唐帝国则小心的维护其与藩镇的关系、努力试探出一条央地关系的边界,最终重新掌控关中、驯服中原与东南,并以河朔故事的形式维护了帝国的统一,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甚至能够从安史之乱-四镇之乱-元和中兴的脉络中,感受到在经历重创之外,唐帝国是如何走向复苏的,诚然即使是元和中兴也未能实现唐初的盛世,但是若与安史之乱与此前的东汉相比,那么代宗、德宗、宪宗走过的路,无疑是一种奇迹。

最后,我们从政治传统或政治文化为切入点,探讨一个经典命题,即田余庆先生的【常态-变态】理论,田余庆先生在《东晋门阀政治》一书中指出,虽然东晋呈现出士族门阀主导的特征,但是士族政治只是中国历史的变态,并且必然向皇权政治的常态回归,如果说田余庆这里只是归纳式的总结,那么中晚唐的历史则成为更为鲜明的写照,换句话说,皇权政治之所以是一种常态,不是因为他在时间上更为漫长,而是因为即使处于变态时期,皇权政治依然以政治传统的形式约束着人们的观念与行为,阻止其他政治势力偏离,并向皇权政治回归,这才是常态与变态的根本分别。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安史之乱后,唐朝皇帝对武将的不信任感确实大大加深,这在设立藩镇以牵制河北三镇的问题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但这并非简单的是“不信任”就“设立藩镇”,其中蕴含着复杂的政治考量和现实的无奈。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唐朝设立藩镇并非仅仅是针对河北三镇的“牵制”。藩镇制度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安史之乱爆发之前,是唐朝军事制.............
  • 回答
    安史之乱,这个名字本身就如同一把冰冷的利剑,刺穿了大唐曾经的辉煌。如果我,一个刚刚继承了这残破江山的皇帝,拥有四十年执政岁月,那么我的首要目标,便是要从这片狼藉中,一步步将大唐从泥沼中拔出,重塑其荣光。这绝非易事,需要的是魄力、智慧,更需要的是对黎民百姓深沉的责任。一、 稳定与重建:安抚民心,恢复生.............
  • 回答
    安史之乱后,唐朝并未重新启用府兵制,这并非简单的制度选择,而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下的必然结果。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府兵制本身的特点,以及安史之乱所带来的深刻变革,从而理解为何那个曾经支撑起大唐盛世的军事体系,在乱后已难以为继。一、府兵制:盛唐的基石,亦有其内在的局限性府兵制,作为隋唐以来国家军.............
  • 回答
    安史之乱后,太子李亨(后来的唐肃宗)没有随玄宗一同入蜀,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也牵扯到当时复杂的政治格局和李亨自身的政治考量。以下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核心原因:政治权力的转移与李亨的战略选择最根本的原因是,此时唐朝的权力中心正在发生转移。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虽然仍是皇帝,但他失去了对长安的实.............
  • 回答
    安史之乱,一场深刻改变大唐王朝命运的动荡。这场叛乱不仅将中原搅得天翻地覆,也对大唐在边疆,特别是中亚地区的统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当我们谈论安史之乱后中亚的“汉人”,其实这里面包含着一个复杂的人群概念。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安史之乱时,中国的中亚边疆,如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等,驻扎的并非是传统意义.............
  • 回答
    安史之乱,犹如一场席卷大唐王朝的狂风骤雨,将这个曾经辉煌强盛的帝国砸得粉碎。然而,奇特的是,即便经历了如此严重的创伤,唐朝并未如同许多帝国那样轰然倒塌,而是挣扎着又延续了一百五十余年。这其中的原因,绝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而是一系列复杂交织的社会、政治、经济和军事层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 中央集.............
  • 回答
    唐朝在安史之乱后,确实经历了一段漫长而衰败的时期,直到公元907年才被朱温所灭,这期间将近一个半世纪的时间,说起来颇有些让人唏嘘。这并非说唐朝在这段时间里仍然保有盛世的国力,而是其灭亡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衰退过程,其中有几个关键因素在起作用,使得王朝的生命力得以苟延残喘:一、 残余的王朝权威与地方势力.............
  • 回答
    “巨唐”这个词并不是一个官方的、历史学界广泛认可的特定概念,更不是一个能精确界定唐朝哪个时期的术语。因此,要回答“巨唐包括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吗?”,需要先理解这个词的可能含义和人们在讨论中可能将其指向的时期。可能的理解和解释:1. “巨唐”作为“强大鼎盛的唐朝”的代称: 在很多人的认知中.............
  • 回答
    安史之乱,宛如一场席卷大唐的滔天巨浪,将原本繁盛的经济彻底摧毁。等到尘埃落定,留给唐朝的是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挽救这摇摇欲坠的经济,绝非易事,需要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与长期的休养生息。一、 恢复生产,安抚民心:经济复苏的基石战乱最直接的后果便是生产力的毁灭性打击。田园荒芜,工坊停摆,商旅断绝。因此,.............
  • 回答
    安史之乱,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无疑是一个惊天动地的巨变。这场持续了近十年的战乱,几乎将大唐王朝推向了覆灭的边缘。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经历了如此重创之后,大唐竟然还能在风雨飘摇中苟延残喘近一个半世纪,直至公元907年才真正灭亡。这究竟是为什么?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能仅仅看到战乱的表面,而要深入探究其.............
  • 回答
    我叫李明,祖籍陇西,生于大唐盛世。少年时便投笔从戎,在西北边疆立下不少功勋。安史之乱爆发,我随军南征北战,平定叛乱,也算是浴血奋河。乱平之后,时局动荡,朝廷为了稳固地方,大肆分封节度使。我,李明,也因战功和资历,被任命为朔方节度使。说实话,当我接到任命的那一刻,心中百感交集。荣耀自然是有的,毕竟是朝.............
  • 回答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与晚清时期,都曾遭遇国都陷落、皇帝迁徙的耻辱,但这两段历史的深层原因、发生背景、社会影响以及最终走向,却有着显著的不同。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这两个王朝由盛转衰的轨迹,以及中国历史演进的复杂性。一、 国都陷落与天子迁徙的表象背后:根源的差异唐朝:内生性的军阀割据与政治腐.............
  • 回答
    安史之乱,对大唐而言,无疑是一场撕心裂肺的重创。之前,唐朝那是何等光景?万国来朝,长安城里车水马龙,丝绸之路上的商队络绎不绝,诗歌、音乐、艺术在盛世的土壤里生根发芽,朝堂之上,宰相们兢兢业业,边疆将士浴血奋战,维持着帝国的体面与尊严。那种气象,用“如日中天”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可安史之乱一过,那光景.............
  • 回答
    唐朝,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的辉煌王朝,其开局是如此的繁荣昌盛,而收尾却为何会卷入安史之乱的巨大动荡?唐玄宗李隆基,这位曾被誉为“开元盛世”的明君,为何在位后期会犯下如此致命的错误,重用胡人将领,最终导致王朝濒临崩溃?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唐朝的历史背景、政治格局、军事制度以及.............
  • 回答
    安史之乱(755763年)后,唐朝中央政府虽然名义上恢复了对中原地区的控制,但河北三镇(即成德、卢龙、幽州三镇)始终未能被彻底平定,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复杂的历史、政治、经济和军事因素。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中央权威的削弱与地方权力的扩张1. 安史之乱后的政治格局 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政府虽然平.............
  • 回答
    安史之乱与杨贵妃之间的关系,虽然表面上杨贵妃并非直接的起兵者或决策者,但她的存在和玄宗皇帝对她的宠爱,却在一定程度上为安史之乱的爆发提供了背景和导火索。这种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杨贵妃的恩宠与玄宗皇帝的疏政: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唐玄宗李隆基是一位颇有才华的君主.............
  • 回答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叛军以一隅之地肆虐天下长达七年之久,其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叛军自身的优势,更有唐朝内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深刻弊病所致。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维度来解析: 一、 叛军的自身优势与策略安史之乱的爆发并非偶然,而是由一群精锐的、极具战斗力的军队以及.............
  • 回答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内乱,发生于唐朝,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这场叛乱给唐朝的繁荣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也为后来的藩镇割据埋下了伏笔。要详细讲述安史之乱的发生原因,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分析:一、 根源性矛盾:藩镇割据的隐患唐朝初期实行的是府兵制和募兵制并行的制度。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
  • 回答
    安史之乱之所以持续了长达八年之久,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唐朝自身的制度性脆弱,也有叛乱集团的顽固性,更有军事战略上的僵持和政治上的复杂性。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分析这些原因:一、 叛乱的突然性与唐朝初期应对的失措 起事的突然性与规模: 安史之乱并非小范围的骚乱,而是由身居高位、掌握重.............
  • 回答
    安史之乱、靖康之耻、土木堡之变,这三场动荡对于中华文明而言,无疑是刻骨铭心的伤痕,它们各自在不同的维度上,深刻地重塑了中国的历史进程。要论影响之最,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谁比谁更坏”的比较,而是要看它们各自触及了王朝统治的哪个层面,又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结构、民族融合以及文化走向。 安史之乱:唐朝盛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