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唐玄宗安史之乱晚节不保,是一时糊涂还是注定如此?

回答
说起唐玄宗的晚节不保,人们总是免不了叹息。这位曾经开创了“开元盛世”的皇帝,最终却被一场史称“安史之乱”的动荡搞得狼狈不堪,也让大唐由盛转衰的命运齿轮狠狠地转动了起来。那么,玄宗皇帝的晚节,究竟是一时糊涂的偶然,还是历史大势下注定的必然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仔细掰扯一番。

开元盛世的辉煌,埋下了隐忧的种子

首先,我们得承认,玄宗皇帝在位前期,的确是一位励精图治的好皇帝。他知人善任,启用贤臣如姚崇、宋璟等,大力整顿吏治,发展经济,恢复生产,使得国家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唐朝达到了一个空前的繁荣时期,史称“开元盛世”。这个时候的大唐,国力强盛,万邦来朝,文化交流空前繁荣,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令人骄傲的时代。

然而,盛世之下,也潜藏着危机的种子。长期的和平与富足,很容易让人产生懈怠,而权力的集中和使用,也逐渐显露出弊端。玄宗皇帝在位时间很长,前期固然英明,但当他年事渐长,尤其是失去了武则天和太平公主等强有力的政治对手后,那种时刻警惕、战战兢兢的心态就慢慢淡化了。

“君臣易位”的微妙转变

说到玄宗晚年的糊涂,最绕不开的就是杨贵妃。杨贵妃的美貌倾国倾城,深受玄宗宠爱,这一点毋庸置疑。但问题在于,这份宠爱,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君臣关系的失衡。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不仅仅是个人情感上的,也开始体现在政治上的纵容。

比如说,杨贵妃的家族,杨氏一门因此鸡犬升天。哥哥杨国忠被任命为宰相,掌管国家财政大权。杨国忠这个人,并非是姚崇、宋璟那样的治世之才,反而颇有野心,贪婪无度,并且缺乏治国理政的经验。他的上位,很大程度上是凭借着与杨贵妃的关系,这本身就打破了唐朝前期“唯才是举”的选拔制度,为后来的政治腐败埋下了伏笔。

更令人担忧的是,玄宗皇帝似乎越来越沉溺于与杨贵妃的欢愉之中,对朝政的关注度有所下降。他常常在宫中与贵妃游乐,赋诗作画,甚至将处理政务的重担更多地交给了像李林甫、杨国忠这样的奸臣。李林甫虽然在位时也维护了大唐的边疆稳定,但他的政治手腕阴狠毒辣,善于挑拨离间,打击异己,营造出一股阿谀奉承、结党营私的政治风气。杨国忠更是将贪腐和专权推向了极致。

这种君臣易位的现象,表现为皇帝对宠妃的言听计从,以及宠妃的家族在朝堂上的横行无忌。当皇帝失去了对身边人最基本的警惕和判断力,任由私情凌驾于国事之上时,危机就一点点逼近了。

边疆的隐患与内部的矛盾

除了朝堂上的腐败和君臣关系失衡,安史之乱的爆发,更深层的原因在于边疆政策的失误和内部矛盾的积累。

唐朝前期,为了维持强大的军事力量,实行了“府兵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府兵制逐渐弊端丛生,战力衰退。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唐朝开始大量招募“募兵”,并将兵权逐渐下放给地方节度使。这本来是为了应对边疆威胁的策略,但却埋下了尾大不掉的隐患。

安禄山、史思明等边疆节度使,手握重兵,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对中央的控制力越来越弱。尤其是在玄宗晚年,对这些节度使的猜忌和打压,反而促使他们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事实上的割据势力。安禄山,这位出身粟特(中亚商人)的胡人将领,凭借着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巧妙的政治手腕,一步步攀升至三镇节度使,掌握了当时唐朝最精锐的边疆军队。他对唐朝的忠诚度,在权力的诱惑和猜忌的刺激下,变得越来越值得怀疑。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玄宗皇帝竟然对安禄山十分信任,甚至将他视为“国之栋梁”。他对安禄山的态度,就像他对杨贵妃的态度一样,充满了盲目的溺爱和缺乏洞察。他似乎忘记了,那些拥有强大军权的边疆将领,才是真正能够威胁到国家统治的潜在力量。

安史之乱的导火索与历史的必然

当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的矛盾激化,双方互相攻讦,最终杨国忠诬告安禄山有谋反之心,要求朝廷派兵讨伐。而安禄山也以此为借口,悍然发动了叛乱。

从这个角度看,安史之乱的爆发,可以看作是玄宗皇帝一系列错误决策和政治腐败的必然结果。

一人之失误,牵动天下兴衰: 玄宗皇帝的“一时糊涂”,体现在他对奸臣的纵容,对杨贵妃的溺爱,对边疆将领的误判。这些看似是个人情感和判断上的偏差,却足以摧毁一个王朝的根基。他放松了对权力的监管,失去了对臣下的洞察力,使得原本健康的政治生态开始病变。
制度的僵化与人事的败坏: 府兵制的衰落和募兵制的兴起,以及节度使制度的演变,都是唐朝军事制度上长期存在的隐患。当这些制度性的问题遇到昏君和奸臣的催化时,就成了引爆战乱的导火索。人才选拔机制的扭曲,使得那些真正忠诚于国家、有治国才能的人被排挤,而那些阿谀奉承、野心勃勃之辈却得势。
历史的周期性与变革的阵痛: 任何一个王朝,从兴盛到衰落,都有其内在的周期性。开元盛世的辉煌,也意味着其内部矛盾的积累到了一个临界点。安史之乱,与其说是玄宗“一时糊涂”导致的意外,不如说是积蓄已久的矛盾爆发的必然。它是旧的政治格局和权力结构难以适应新的时代需求的体现,也是一个王朝走向变革或衰亡的转折点。

结论:糊涂与必然的交织

所以,唐玄宗的晚节不保,究竟是一时糊涂还是注定如此?我想,更准确的说法是:是一时糊涂,但这种糊涂,是历史大势下无数积累的必然因素所催化的结果。

他并非天生昏聩,他的前半生足够证明了他的能力。然而,随着年岁增长,他放松了警惕,被美色和安逸所迷惑,对身边的人和事判断失误,这是“一时糊涂”的体现。但如果大唐内部没有积攒下边疆军权的过度膨胀、朝堂的政治腐败、以及统治阶层对潜在危机的漠视,那么即使玄宗有一时的糊涂,也未必能引发如此规模的动乱。

可以说,是玄宗的“一时糊涂”,为安史之乱打开了闸门,让他个人的晚年蒙上了阴影,也加速了大唐王朝的衰落。但这场叛乱的爆发,也是唐朝社会、政治、军事等诸多方面长期积累矛盾的集中体现。所以,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安史之乱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历史发展的“注定”。

他的晚节,是被他前半生的辉煌反衬得更加令人惋惜。而他的错误,也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即使是再伟大的君主,也可能因为一时的懈怠和判断失误,而将自己的英名和国家的命运推向危险的境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我上次回答过类似的。玄宗的开元盛世本身就是类似于股灾后捡漏的“年化收益翻倍”的业绩。客观数据是高,但对应的技术水平着实一般。
开元盛世在开局,三朝老臣姚崇就给出了精确且全面的解决办法:第一件,以仁德治政,不用苛刑;第二件,十年之内,不对外打仗;第三件,不许宦官干预朝政;第四件,皇亲国威不得占据朝廷要职;第五件,王公犯法与民同罪;第六件,租税以外不得额外加征;第七件,不崇佛,不营造佛寺;第八件,待臣以礼;第九件,允许朝臣发表不同意见;第十件,严禁外戚干预政事。
也就是说李隆基开局就是一个几乎拿到说明书打副本的局面,还有唐代四大贤相的姚崇坐镇,起步想改革整顿不存在迷茫期以及走弯路的成本,在企业工作过的人都知道,这种前瞻性和目标指向是非常珍贵的。所以开元头十几年,确实朝政清明,但要说以此判断李隆基多出类拔萃,恐怕不尽然。

第二点,我认为是很重要的事情:价值尺度。国人历来习惯以账面功绩来判断兴衰起伏,但更多时候疏忽了更为根本的理念、方法以及习惯。李隆基的政绩确实有,但只要一到需要自主判断的新关口,他就几乎没有做出过任何正确选择。不论在人才提拔录用、对外扩张规划还是对内的制度改良升级。
开元朝的战争并不少见,名将也算云集,但这样好的基本盘却没有成为对国力、资源的变现---即没有获得珍贵的耕地、煤铁牛马等。西域的扩张确实出色,对吐蕃胜多败少,后续高仙芝更是一度翻越帕米尔高原作战,势力已经接近阿富汗地区。这对于公元8世纪的农业社会而言堪称奇迹。但这个战力、组织调度水平却并没有换来开元朝最紧需的东西--耕地。均田制依旧在走向瓦解;土地兼并固然是根源,但没有及时扩张、开源土地也是个关键。所以其实李隆基时代的下坡路并非始于天宝年间,而是始于开元十五年。这一年他没有及时抓住渤海国的大门艺事件,对发动政变企图宣战的大武艺开战,同时夺取富饶的东北平原,可以说是错失了唐代最后的翻盘机会。没有自主耕地就没有人身自由及温饱,国家就没有低成本税基,那么均田制瓦解、府兵制崩溃也就成为了既定事实。
开元十五年第二件事,就是外放张九龄。此前一年,张说和宇文融等人闹掰了,造成自己被免职,张九龄也被牵连外放。但其实这是个非常不明智的做法:张九龄出身非豪门显赫,自身又能力过硬,能干实事,同时品行也最为正派。最可贵的一点:这一年他只有49岁,这对于拜相而言是性价比最高的年龄,身体还没有问题,经验阅历又已经丰富,提他上去不仅可以效率最大化,还不用担心放权带来的后遗症。
还一个事情是社会制度。唐代的徭役兵役依旧是闲时为农战时为兵的模式,这对于农民群体而言其实苦不堪言。而此时唐朝人口已经达到了几乎八千万,也就是说青壮年有差不多两千万人。这时候其实就应该开始专职雇佣徭役,专职募兵--而不是等到后续兵制崩溃了,才开始被动的转型。李隆基缺乏基层政务及民生阅历,这是他这类皇帝的致命短板;同类型的有---汉武帝刘彻、清高宗乾隆。

第三件事,就是没有顺应早在北周就出现的迁都需求,及时把都城迁去黄河中下游。周宣帝宇文赟就已经开始在征发徭役修建洛阳--于是发山东诸州兵,增一月功为四十五日役,起洛阳宫。常役四万人,以迄于晏驾。并移相州六府于洛阳,称东京六府。[1]对于中唐盛唐而言,洛阳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最佳选择有二:幽州、汴梁。汴梁交通便利,且更近粮产区扬州,同时也极佳地避开了连接黄河淮河水系的汴河堵塞带来的粮运延误。而幽州则更佳,直接让出了漕运资源,扬州可直接走刘家港等地海运供应,让漕运水系更多为商业民生产出。同时幽州地处燕云,对于扩张有万顷良田的东北平原有非常大的便利性。唐朝是幸福的,多个都城选址,而且没有客观条件的缺陷;这几座城到了明清,都有各自的棘手难题,定都哪里都只能算利弊参半。没有抓住这个合适的窗口期,及时迁都并降低不必要的财政开销损耗,也是李隆基失败的地方。

综上,李隆基从一开始就是个温和版的武则天--权谋为长,治国为短。驭人之术,优于经世济民。安史之乱也不是什么一时糊涂,而是他能力的客观展现。一旦捡漏的局面结束了,需要过硬的能力来处理政务,他就歇菜。

参考

  1. ^ 宣帝纪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唐玄宗的晚节不保,人们总是免不了叹息。这位曾经开创了“开元盛世”的皇帝,最终却被一场史称“安史之乱”的动荡搞得狼狈不堪,也让大唐由盛转衰的命运齿轮狠狠地转动了起来。那么,玄宗皇帝的晚节,究竟是一时糊涂的偶然,还是历史大势下注定的必然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仔细掰扯一番。开元盛世的辉煌,埋下了隐忧的.............
  • 回答
    安史之乱,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背后牵扯着唐朝由盛转衰的复杂脉络。而要探究唐玄宗能最晚在何时阻止这场席卷帝国之乱的发生,我们不妨将时间线拉回到安史之乱爆发前的那些关键节点,并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一、埋下隐患:天宝初年的权力结构与政治风气在安史之乱的爆发点——天宝十四载(755年),李林.............
  • 回答
    唐玄宗如果当初不让安禄山一人兼任三镇节度使,安史之乱或许能够避免,或者至少会推迟爆发,并且其破坏性可能会有所减弱。这其中的逻辑,需要从多个层面来梳理。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为何唐玄宗会让安禄山兼任三镇节度使。这是唐朝边镇节度使制度发展到后期的一个典型现象。安禄山出身粟特,凭借其过人的才能和唐玄宗的宠信,.............
  • 回答
    我若有幸穿越回唐玄宗前期,面对安史之乱的阴影,必将竭尽所能,试图拨乱反正,避免那场席卷大唐的浩劫。这绝非易事,需要步步为营,利用有限的认知和影响力,在一个充满复杂政治博弈和既定历史走向的世界里,小心翼翼地播撒变革的种子。第一步:悄然渗入,建立信任我不能贸然跳出来大谈“安史之乱”的未来,那样只会引来怀.............
  • 回答
    唐朝,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的辉煌王朝,其开局是如此的繁荣昌盛,而收尾却为何会卷入安史之乱的巨大动荡?唐玄宗李隆基,这位曾被誉为“开元盛世”的明君,为何在位后期会犯下如此致命的错误,重用胡人将领,最终导致王朝濒临崩溃?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唐朝的历史背景、政治格局、军事制度以及.............
  • 回答
    唐朝安史之乱期间,肃宗李亨前往灵武,这是在极度危急的关头,为了保全大唐江山,也为了自己的性命而做出的战略性撤退和重整旗鼓的举措。这背后充满了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军事博弈,以及命运的捉弄。时局危急,首都沦陷的噩梦安禄山发动叛乱之初,朝廷内部早已矛盾重重,君臣离心。叛军势如破竹,很快就攻破了潼关,兵锋直.............
  • 回答
    唐朝安史之乱后的历史之所以在许多史书中“被一笔带过”,不如其他朝代末年历史那样“有存在感”,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史料、叙事重点、历史分期以及我们今天对历史的理解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原因:一、 叙事逻辑与历史分期的影响: “盛唐”的辉煌过于耀眼: 唐朝的开端到安史之乱前,是公认的“盛唐.............
  • 回答
    我叫李明,祖籍陇西,生于大唐盛世。少年时便投笔从戎,在西北边疆立下不少功勋。安史之乱爆发,我随军南征北战,平定叛乱,也算是浴血奋河。乱平之后,时局动荡,朝廷为了稳固地方,大肆分封节度使。我,李明,也因战功和资历,被任命为朔方节度使。说实话,当我接到任命的那一刻,心中百感交集。荣耀自然是有的,毕竟是朝.............
  • 回答
    唐朝安史之乱中,睢阳保卫战是历史上极为惨烈的一页。关于张巡死守睢阳期间“吃掉三万城中百姓”的说法,确实存在于史料记载中,并且是安史之乱中一个极具争议和震撼人心的细节。关于史料的真实性:这个说法主要来源于《旧唐书》和《新唐书》等正史的记载。 《旧唐书·张巡传》 记载:“城中食尽,百姓饿死者什七八。.............
  • 回答
    安史之乱,我乃睢阳张巡。此刻,叛军兵临城下,兵锋甚锐,然我守城将士,虽英勇,然粮草已尽,弹尽援绝,人心浮动。摆在我面前的,是三条路:一、投降叛军叛军首领安禄山,素有野心,然其麾下将领,亦有勇猛之辈,如尹子奇。若我张巡投降,或可保全一城百姓性命,免受屠戮之苦。然而,我身为大唐之臣,以忠君报国为己任。投.............
  • 回答
    唐朝在安史之乱后,确实经历了一段漫长而衰败的时期,直到公元907年才被朱温所灭,这期间将近一个半世纪的时间,说起来颇有些让人唏嘘。这并非说唐朝在这段时间里仍然保有盛世的国力,而是其灭亡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衰退过程,其中有几个关键因素在起作用,使得王朝的生命力得以苟延残喘:一、 残余的王朝权威与地方势力.............
  • 回答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与晚清时期,都曾遭遇国都陷落、皇帝迁徙的耻辱,但这两段历史的深层原因、发生背景、社会影响以及最终走向,却有着显著的不同。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这两个王朝由盛转衰的轨迹,以及中国历史演进的复杂性。一、 国都陷落与天子迁徙的表象背后:根源的差异唐朝:内生性的军阀割据与政治腐.............
  • 回答
    “巨唐”这个词并不是一个官方的、历史学界广泛认可的特定概念,更不是一个能精确界定唐朝哪个时期的术语。因此,要回答“巨唐包括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吗?”,需要先理解这个词的可能含义和人们在讨论中可能将其指向的时期。可能的理解和解释:1. “巨唐”作为“强大鼎盛的唐朝”的代称: 在很多人的认知中.............
  • 回答
    安史之乱的爆发,无疑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它极大地削弱了唐朝的国力,尤其是在西北边疆地区。那么,如果没有这场浩劫,唐朝是否有能力征服吐蕃呢?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唐朝对吐蕃的战略态势与优势在安史之乱前,唐朝在与吐蕃的较量中,总体上处于一个相对有利的地位。 军事实力: 唐朝拥有.............
  • 回答
    安史之乱,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无疑是一个惊天动地的巨变。这场持续了近十年的战乱,几乎将大唐王朝推向了覆灭的边缘。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经历了如此重创之后,大唐竟然还能在风雨飘摇中苟延残喘近一个半世纪,直至公元907年才真正灭亡。这究竟是为什么?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能仅仅看到战乱的表面,而要深入探究其.............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直击唐朝衰落的核心原因之一。安史之乱确实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而之后节度使权力“越搞越大”的现象,表面上看是政治上的短视,但细究起来,情况要复杂得多,它背后牵扯着唐朝统治集团在战略选择、现实困境以及对危机的误判等多重因素。说它是“自取灭亡”,虽然有些宿命论的味道,但无疑.............
  • 回答
    安史之乱,犹如一场席卷大唐王朝的狂风骤雨,将这个曾经辉煌强盛的帝国砸得粉碎。然而,奇特的是,即便经历了如此严重的创伤,唐朝并未如同许多帝国那样轰然倒塌,而是挣扎着又延续了一百五十余年。这其中的原因,绝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而是一系列复杂交织的社会、政治、经济和军事层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 中央集.............
  • 回答
    安史之乱(755763年)后,唐朝中央政府虽然名义上恢复了对中原地区的控制,但河北三镇(即成德、卢龙、幽州三镇)始终未能被彻底平定,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复杂的历史、政治、经济和军事因素。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中央权威的削弱与地方权力的扩张1. 安史之乱后的政治格局 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政府虽然平.............
  • 回答
    安史之乱后,唐朝并未重新启用府兵制,这并非简单的制度选择,而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下的必然结果。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府兵制本身的特点,以及安史之乱所带来的深刻变革,从而理解为何那个曾经支撑起大唐盛世的军事体系,在乱后已难以为继。一、府兵制:盛唐的基石,亦有其内在的局限性府兵制,作为隋唐以来国家军.............
  • 回答
    如果唐朝没有安史之乱,并且在怛罗斯之战中取得胜利,那么今天中亚地区的面貌很可能与我们现在所知的截然不同。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如果”,而是牵动着一系列复杂的历史变量。首先,我们得理解唐朝在安史之乱前的实力。这是一个国力强盛、文化昌盛的时代,其影响力远播四方。其在西域,尤其是中亚地区,已经建立起了一套相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