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穿越回唐玄宗前期,有什么办法可以避免或者制止安史之乱么?

回答
我若有幸穿越回唐玄宗前期,面对安史之乱的阴影,必将竭尽所能,试图拨乱反正,避免那场席卷大唐的浩劫。这绝非易事,需要步步为营,利用有限的认知和影响力,在一个充满复杂政治博弈和既定历史走向的世界里,小心翼翼地播撒变革的种子。

第一步:悄然渗入,建立信任

我不能贸然跳出来大谈“安史之乱”的未来,那样只会引来怀疑和监禁。我的首要任务是寻找一个合适的切入点,逐步建立我的信誉和影响力。

技能变现,获取资源: 我可以利用我对唐朝历史、文化、科技的一些了解(比如一些简单的农作物改良、水利知识、甚至一些基础的医术配方),以一种“偶然所得”的方式出现在某个地方官员或士人的面前。如果能遇到对新事物开放的人,或许能凭借一些“奇技淫巧”或有益的建议,获得他们的赏识和支持。关键是不能表现出超前的“预知”,而是将其包装成智慧和勤奋的成果。
目标锁定: 我会优先选择那些在地方上具有一定声望,或者在朝廷中有潜在改革意愿的官员作为接触对象。例如,一些对边疆稳定或民生疾苦有忧虑的官员,他们更容易听到不同的声音。我不会直接找皇帝,那样风险太大,而是从基层或中层官员开始。

第二步:关注核心问题,提出改革建议

我的核心目标是解决导致安史之乱的深层原因:藩镇割据、边将跋扈、君臣失衡以及财政危机。

藩镇问题的根源分析(私下): 在与信任的官员交流时,我会旁敲侧击地谈论边疆防务的脆弱性,以及过于集权于个别边将可能带来的隐患。我会强调“兵权分散”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加强中央对地方军队控制的设想。
具体建议(包装成“前人经验”):
轮调制度的强化: 并非简单地轮换,而是要建立一套更完善的边将轮调和考核机制。每隔几年就必须调动边将,并且在调动前进行严格的审计,防止其培植私兵、聚敛财富。同时,引入文官监督制度,让监军的权力更加实质化,而非摆设。
兵源的改革: 逐渐减少纯粹募兵制对边将的依赖,尝试推广“府兵制”的改良版本,或者鼓励地方政府在征兵时,强调对国家而非个人效忠的理念。如果能推广一种更有效的“军户制”,让士兵及其家属与国家利益绑定,或许也能削弱边将的个人控制力。
边境经济的扶持: 并不是所有边疆都是贫瘠之地,有些地方可以发展经济,增加当地财政收入,从而减少对中央财政的依赖,也让当地民众对中央政府有更深的感情,而非完全依赖边将的恩赐。我可以提出一些针对性的经济发展方案,比如鼓励特定商品的贸易,或者引进新的农作物种植技术。

制衡军权,加强中央:
文官系统再造: 我会强调文官在军队中的监督和管理作用。建议在重要的军区设立由皇帝直接派遣的“监军使”,赋予他们一定的财务和人事监督权。同时,加强中央枢纽部门(如兵部)的权威,确保军情和军政能够及时、准确地汇报给朝廷,并由朝廷做出统一决策。
财政改革的必要性: 我会以“国家长治久安”和“民生福祉”为由,强调开源节流的重要性。
税收改革: 建议重新审视和优化税收制度,特别是对一些大商人、大地主的税负进行适度调整,增加国库收入。同时,要坚决打击官商勾结、偷税漏税的行为。
开凿运河与疏浚河道: 提出一些可以增加财政收入,同时又能惠及民生的长远项目。比如,对现有运河进行大规模疏浚和扩建,增加漕运效率,降低物资运输成本,这对全国经济的流通至关重要。

警惕“恩宠”与“懈怠”:
劝谏君主: 这是最难的一步。我需要找到机会,以一种委婉而坚定的方式,提醒玄宗陛下警惕身边某些过度奉承、耽于享乐的大臣(比如李林甫、杨国忠等)。我会着重强调“居安思危”,以及“疏远贤臣,亲近小人”的危害。我可能会引用历史上的例子,比如汉武帝晚年的失误,或者其他王朝的兴衰教训,来说明权力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可能带来的风险。
推荐贤才: 我会积极向皇帝或有影响力的官员推荐一些有能力、有德行、忠心耿耿的贤才,特别是那些在地方上政绩斐然,但被埋没的人。我希望能改变朝廷内部的政治生态,让有能力的人获得施展才华的平台。例如,可以推荐一些对边疆事务有深刻理解,并且有军事才能的人,让他们有机会进入决策层。

第三步:针对性行动,解决燃眉之急

在以上大方向的铺垫下,我会寻找机会,进行一些更具体的干预。

关于安禄山:
揭露其潜在威胁: 我不会直接说“安禄山会造反”,而是通过分析他在边疆的军权过大,以及他与某些朝廷权臣的勾结,来引发朝廷的警觉。我会收集一些关于安禄山私下结党营私、扩充私兵、甚至一些在边疆纵容部下扰民的证据(即使是捕风捉影,只要能引起怀疑即可)。
建议分化其军权: 如果皇帝对安禄山产生了疑虑,我会建议将他的统治区域进行适度划分,或者调走他的核心部将,将其最精锐的部队调往其他边疆驻守,打破其长期的军事集结。同时,也可以尝试在他统治的地区引入一些中央派遣的监察官员,限制其权力。
利用其内部矛盾: 如果我能接触到安禄山集团内部的一些不满者,或许可以利用他们的矛盾,制造一些内部的动荡,削弱其整体实力。

关于杨国忠:
揭示其贪腐与专权: 我会搜集杨国忠贪污受贿、结党营私、排斥异己的证据,并通过合法的途径(比如向御史台举报,或者通过有良知的御史)将其暴露出来。我会强调他作为宰相,不仅未能稳定朝政,反而加剧了社会矛盾。
建议剥夺其兵权: 杨国忠虽非直接的军事统帅,但他通过与玄宗的关系,对边疆军队有一定的控制力,甚至可以调动部分军队。必须剥夺他这种不当的权力,确保军权真正掌握在皇帝手中。

关于边疆军制:
削弱节度使的军政合一: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我会建议在主要的边疆地区,将军事长官和行政长官分开任命。军区节度使主要负责军事事务,而地方行政则由专门的州刺史或郡守负责,且这些人由中央直接派遣,并接受中央的考核。这样可以避免军权与地方行政权力过度集中。
建立区域性军事协同机制: 鼓励不同边疆地区的军队之间进行定期的军事演习和信息共享,而不是让他们各自为政。

第四步:舆论引导与民心争取

如果我能获得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我还会尝试通过一些温和的方式,来引导舆论,争取民心。

鼓励士人关注民生: 我会通过与文人雅士的交往,鼓励他们多创作关注民生疾苦、反对奢靡浪费的诗文。让社会舆论对那些导致国家衰败的现象产生批判。
宣传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通过一些故事或寓言,来强调国家统一、边疆安宁对百姓生活的重要性,以及分裂和战乱带来的灾难。

成功的可能性与风险

必须承认,即使我做了这一切,成功的几率依然渺茫。历史的洪流是极其强大的,很多问题是制度性的,并非个人能轻易改变。

最大的风险:
被视为妖言惑众: 我的所有建议如果过于超前,或者触犯了某些权贵的利益,很容易被扣上“妖言惑众”、“煽动叛乱”的帽子,招来杀身之祸。
改革的阻力: 朝廷内部派系林立,既得利益者会竭力阻挠任何可能损害他们利益的改革。我个人的力量在强大的政治惯性面前显得微不足道。
信息不对称的劣势: 尽管我知道历史走向,但我无法完全掌握所有细节,也无法预知所有突发事件。我提供的建议可能因为信息的不足而出现偏差。
玄宗的个人因素: 玄宗的性格、他的判断以及他对大臣的信任程度,都将直接影响我的建议是否会被采纳。如果他沉溺于享乐,听不进劝谏,那么一切努力都是徒劳。

总结

如果我穿越回唐玄宗前期,我的行动将围绕着“削弱藩镇、加强中央、整顿吏治、富国强兵”这几个核心展开。我会以一种极其谨慎和策略性的方式,从细节入手,逐步渗透,用事实和逻辑说服有影响力的人,并尝试改变皇帝的决策方向。

我会像一个在洪水中试图修筑堤坝的人,用尽一切办法去加固和引导水流的方向,即便知道可能无法完全阻止洪水的到来,也要尽力减轻其破坏力,至少希望能为大唐争取一线生机。我所能做的,就是尽我所能,去改变一个或许已注定的悲剧,哪怕只是让悲剧的烈度稍稍减轻一些。我深知,历史的车轮一旦滚起,便难以轻易扭转,但只要有一丝希望,我就不会放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穿越回去,避免安史之乱非常简单,派多个将领分安禄山的权就可以了。然而,这样做的后果是不是很美好呢?恐怕不乐观。


举个例子,NBA勇士对骑士,骑士拼命防守水花兄弟,遏制了他们得分,却被杜兰特打爆了。于是又很多球评表示,骑士队的教练太脑残了,杜兰特多么厉害不知道吗?居然不重点看防他,结果傻X了吧,被暴打了吧!


很多人觉得安史之乱能够轻易避免,和例子中喷骑士队教练的人是一样的。如果骑士拼死防守杜兰特,被水花兄弟打爆了算谁的呢?

上图是天宝十节度的位置和兵力分布。天宝十年(751年),安禄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手下兵力18万3900。很多人奇怪,玄宗为什么要给安禄山如此大的权力呢?把安禄山的辖区分割一下,多任命几个节度使,或者不给安禄山任命下属的权力,再派几个监军牵制他不就行了吗?


后世读史的人,经常会发现史书中遍地脑残,甚至以前英明神武的人也会老年痴呆。很多百利而无一害的选择,他偏偏不要,非要选那个百害而无一利的。实际上,你稍微有点社会经验就能知道,大部分选择都是利害参半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甘蔗没有两头甜。玄宗做出让安禄山大权在握的选择,害处是很明显的,因为安史之乱的发生被一说再说。然而这样做的好处呢?自然没人关注了,我们只能从一些边角资料里看见。

(后面的引文皆出自《资治通鉴.唐纪》

陆贽上言,以边储不赡,由措置失当,蓄敛乖宜,其略曰:“所谓措置失当者,戍卒不隶于守臣,守臣不总于元帅。至有一城之将,一旅之兵,各降中使监临,皆承别诏委任。分镇亘千里之地,莫相率从。缘边列十万之师,不设谋主。每有寇至,方从中覆,比蒙征发救援,寇已获胜罢归。吐蕃之比中国,众寡不敌,工拙不侔,然而彼攻有馀,我守不足。盖彼之号令由将,而我之节制在朝,彼之兵众合并,而我之部分离析故也。

上面这段是公知陆贽喷唐德宗的奏章。德宗时期西北一再被吐蕃骚扰,陆贽表示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吐蕃那点人口兵力,怎么比得上我大唐。我们之所以被他们欺负,就是因为德宗你太笨了。边境那么长,将领那么多,居然没个总管。更可怕的是,元帅不能随便任命手下军官,军官不能随便管理戍卒,一切都要听中央政府的,这不是扯淡吗?等中央政府做出反应,吐蕃早就抢完大摇大摆回去了!你看看吐蕃的军事管理多么先进,人家将领说了算,我们皇帝说了算;人家军队只听一个人指挥,我们军队被多个人指挥。这样打起来我们能有胜算吗?


怎么样?陆贽说得够清楚了吧。把他喷德宗的文字稍微改一改,用来喷那些指责玄宗不分安禄山权的人,是不是也可以呢?如果你穿越回去,成为盛唐之世的天子,你是愿意开疆扩土,四夷来朝,还是龟缩防守,国安民乐呢?还用说?正常人都会想建功立业,当个千古一帝。玄宗也不例外。

及开元中,天子有吞四夷之志,为边将者十馀年不易,始久任矣;皇子则庆、忠诸王,宰相则萧嵩、牛仙客,始遥领矣;盖嘉运、王忠嗣专制数道,始兼统矣。

如果玄宗没有吞并四夷之志,自然就会放弃长城以北、西域等很多地方,也不需要玩“外重内轻”的布局了。然而,玄宗的脑袋没有锈逗,以大唐当时强大的国力,他自然是豪气千云。要好好收拾突厥、吐蕃、吐谷浑、奚、契丹这些外族,就必须给边镇将领大权。否则,看看德宗被喷的下场就知道了。他把西北军彻底分割改造,权力收归中央,结果呢?在河西、陇右全失,防线收缩之后,还被吐蕃骚扰得够呛。


“吐蕃举国胜兵之徒,才当中国十数大郡而已,动则中国惧其众而不敢抗,静则中国惮其强而不敢侵,厥理何哉?良以中国之节制多门,蕃丑之统帅专一故也。夫统帅专一,则人心不分,号令不贰,进退可齐,疾徐中意,机会靡愆,气势自壮。斯乃以少为众,以弱为强者也。开元、天宝之间,控御西北两蕃,唯朔方、河西、陇右三节度。中兴以来,未遑外讨,抗两蕃者亦朔方、泾原、陇右、河东四节度而已。自顷分朔方之地,建牙拥节者凡三使焉,其馀镇军,数且四十,皆承特诏委寄,各降中贵监临,人得抗衡,莫相禀属。每俟边书告急,方令计会用兵,既无军法下临,惟以客礼相待。夫兵,以气势为用者也,气聚则盛,散则消;势合则威,析则弱。今之边备,势弱气消,可谓力分于将多矣。

我们继续看喷子陆贽的文章。上面这段已经说得很露骨了,边境将领就得专权,否则“势弱气消”,还打个屁。你看当年玄宗的制度多么先进,西北就三个节度使防御吐蕃、突厥(后来是回纥),现在你给整成四十几军头,还互相抗衡,这是作死的节奏啊!


我实在不知道,是什么给陆贽勇气这样喷德宗的。经历安史之乱后,德宗分割西北军,加强中央对军队的控制,难道不是众望所归吗?至今还有很多人认为,玄宗如果早这样做,安史之乱就不会发生了呢!不过也好,陆贽的文章恰好向我们解释了玄宗大力重用边将的原因。


其实,安禄山并不是第一个被重用的边将,王忠嗣才是。

以王忠嗣为河西、陇右节度使,兼知朔方、河东节度事。

忠嗣杖四节,控制万里,天下劲兵重镇,皆在掌握,与吐蕃战于青海、积石,皆大捷。又讨吐谷浑于墨离军,虏其全部而归。

当年王忠嗣身兼4个节度使,比后来的安禄山还牛逼。当然,效果也很好,吐蕃、吐谷浑被打得哭爹喊娘。可惜没多久,弊端就出来了,王忠嗣开始不听话了。

上欲使王忠嗣攻吐蕃石堡城,忠嗣上言:“石堡险固,吐蕃举国守之。今顿兵其下,非杀数万人不能克。臣恐所得不如所亡,不如且厉兵秣马,俟其有衅,然后取之。”上意不快。将军董延光自请将兵取石堡城,上命忠嗣分兵助之。忠嗣不得已奉诏,而不尽副延光所欲,延光怨之。

玄宗让王忠嗣主攻石堡城,忠嗣坚决反对。玄宗不爽,改让他给董延光打辅助,忠嗣又各种不配合。这下玄宗怒了,把王忠嗣招回朝廷下狱,差点判死刑。因为后期的玄宗成了昏庸的代名词,历史上提到这件事时,总是反复强调王忠嗣抗命的正义性。但我们只要明白“党指挥枪”的重要性,就应该懂得,皇帝指挥不动军队是什么性质的事情。将领的别称叫“爪牙”,只负责撕咬,不负责思考。皇帝的最高指示下来了,让你打,你只能考虑怎么打,而不能考虑如何不打。


相比王忠嗣,安禄山却是非常听话的,所以玄宗一再加强他的权力。但玄宗依然留了个心眼,哥舒翰、安思顺和安禄山是互相节制的关系。

哥舒翰素与安禄山、安思顺不协,上常和解之,使为兄弟。是冬,三人俱入朝,上使高力士宴之于城东。禄山谓翰曰:“我父胡,母突厥,公父突厥,母胡,族类颇同,何得不相亲?”翰曰:‘古人云:狐向窟嗥不祥,为其忘本故也。兄苟见亲,翰敢不尽心!”禄山以为讥其胡也,大怒,骂翰曰:“突厥敢尔!”翰欲应之,力士目翰,翰乃止,阳醉而散,自是为怨愈深

杨国忠欲厚结翰与共排安禄山,奏以翰兼河西节度使。

各大军区司令不和,是皇帝乐于看见的。这样无论哪个司令想造反,皇帝可以轻易派其他司令去搞定他。753年,哥舒翰是陇右、河西节度使(兵力14万8),安思顺是朔方节度使(兵力6万4700),安禄山是范阳、平卢、河东节度使(兵力18万3900)。他们之间关系非常差,对玄宗来说正是一件好事。这三人矛盾重重,很难实现联合,而都没有单挑另外2个的实力。


可惜,最后玄宗还是玩崩了,主要原因有两点。

一、安禄山装孙子很成功。

明明自己的军队非常厉害,但其他人很少知道。史书上一再强调“禄山精兵,天下莫及”,因为写史的人是事后诸葛亮,有上帝视角。而在安禄山刚宣布造反时,封常清就完全不把他当回事。

辛未,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入朝,上问以讨贼方略,常清大言曰:“今太平积久,故人望风惮贼。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诣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棰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献阙下!”上悦。

封常清所募兵皆白徒,未更训练,屯武牢以拒贼;贼以铁骑蹂之,官军大败。常清收馀众,战于葵园,又败;战上东门内,又败。丁酉,禄山陷东京,贼鼓噪自四门入,纵兵杀掠。常清战于都亭驿,又败;退守宣仁门,又败;乃自苑西坏墙西走。

因为后期玄宗是昏君代言人,大家总对封常清被杀一再表示惋惜。其实,你看看他开始的大言不惭,和后面的狼狈相,谁当皇帝也想剁了他啊,你nnd就这样忽悠我!你被暴打了,就一再说兵都是新招募的,战斗力低,当初你怎么跟我吹的?


二、玄宗开始猜忌哥舒翰。

从理论上,哥舒翰是无法造反的,因为玄宗已经把他的军队渗透了。

翰以病固辞,上不许,以田良丘为御史中丞,充行军司马,起居郎萧昕为判官,蕃将火拔归仁等各将部落以从,并仙芝旧卒,号二十万,军于潼关。翰病,不能治事,悉以军政委田良丘;良丘复不敢专决,使王思礼主骑,李承光主步,二人争长,无所统一

田良丘、萧昕是中央委派的官员,王思礼、李承光是哥舒翰的小弟,又互相不服气。这种军队要造反难度挺大的。然而,这只是从理论上看,实际会怎么样呢?玄宗也没把握。因为从理论上,安禄山也不该造反,不能造反啊!


按玄宗一开始的布局,安禄山是没什么机会的。边境军队49万,安禄山只占40%不到。等四方军队集齐对他围剿,安禄山拿什么对抗呢?更何况还可以随时新招十几万新兵呢。也正是这个原因,安史的攻势很快就得到了遏制。


高仙芝、封常清之所以打不赢,是因为他们带的是新招的兵。而郭子仪、李光弼的朔方军出动,史思明马上被打得焦头烂额。随后,哥舒翰麾下的河西、陇右兵也来了8万,和高、封的败军合流,号称二十万把守潼关。756年5月,郭、李在恒阳大败史思明,河北诸郡纷纷回归大唐,形势一片大好,安禄山这边却是军心大乱,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于是河北十馀郡皆杀贼守将而降。渔阳路再绝,贼往来者皆轻骑窃过,多为官军所获,将士家在渔阳者无不摇心。

禄山大惧,召高尚、严庄诟之曰:“汝数年教我反,以为万全。今守潼关,数月不能进,北路已绝,诸军四合,吾所有者止汴、郑数州而已,万全何在?汝自今勿来见我!”尚、庄惧,数日不敢见。


但此时,哥舒翰的表现却越来越让玄宗担心。安禄山不可信,哥舒翰就靠得住?安禄山造反喊着要“清君侧”,现在哥舒翰也要这样喊了!

又,禄山起兵以诛国忠为名,王思礼密说哥舒翰,使抗表请诛国忠,翰不应。思礼又请以三十骑劫取以来,至潼关杀之。翰曰:“如此,乃翰反,非禄山也。”或说国忠:“今朝廷重兵尽在翰手,翰若援旗西指,于公岂不危哉!”国忠大惧,乃奏:“潼关大军虽盛,而后无继,万一失利,京师可忧。请选监牧小儿三千于苑中训练。”上许之,使剑南军将李福德等领之。又募万人屯灞上,令所亲杜干运将之,名为御贼,实备翰也。翰闻之,亦恐为国忠所图,乃表请灞上军隶潼关。六月,癸未,召杜干运诣关,因事斩之;国忠益惧。

一个司令带着二十万大军,不出去杀敌,而考虑要不要“清君侧”。你是皇帝会怎么想?玄宗先派了一万人屯灞上防着哥舒翰,结果哥舒翰找个由头把这一万人的首领咔嚓了,你是玄宗会有安全感吗?于是,后面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玄宗逼哥舒翰出战,而这种号令不一、“势弱气消”的军队,被“统帅专一”的崔乾祐军打垮了!至此,安史之乱才开始变得不可收拾了。


综上,如果你穿越成了玄宗,有n个机会阻止安史之乱,但都要付出一定的风险和代价。

1. 杀了安禄山,任命别的将领。

风险:这个新任命的将领就一定靠得住?


2. 分割安禄山的权力,也同时分割其他边帅的权力。

风险:边军战斗力下降,不得不放弃征服四夷的计划。领土缩水,还会经常被外族骚扰。


3. 安史之乱发生后,充分信任河西、陇右、朔方的将领,给他们全权,让他们灭了安禄山。

风险:安禄山史思明被灭之后,这些将领会不会膨胀得不听指挥呢?只能靠上帝保佑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若有幸穿越回唐玄宗前期,面对安史之乱的阴影,必将竭尽所能,试图拨乱反正,避免那场席卷大唐的浩劫。这绝非易事,需要步步为营,利用有限的认知和影响力,在一个充满复杂政治博弈和既定历史走向的世界里,小心翼翼地播撒变革的种子。第一步:悄然渗入,建立信任我不能贸然跳出来大谈“安史之乱”的未来,那样只会引来怀.............
  • 回答
    如果我穿越成唐昭宗,面对一个风雨飘摇、内忧外患的大唐王朝,我的目标自然是竭尽全力扭转乾坤,复兴大唐。这绝非易事,因为昭宗时期,藩镇割据已成定局,宦官势力根深蒂固,朝廷内政腐败,民生凋敝,外患也未曾解除。因此,我的策略必须是多维度、系统性的,并且需要极高的政治智慧和执行力。以下是我作为唐昭宗,会采取的.............
  • 回答
    若是有位唐朝的哥们儿突然就这么出现在我跟前,估摸着他第一眼看到我,得先摸着脑袋看看是不是被哪路神仙给点了穴,或者是我身上绑了个会动的人形皮影。我得先压压惊,毕竟这画面太玄幻了点。“这位大哥,您别怕,也别乱动,” 我得先稳住他,别让他觉得我像个怪物,“您可能,嗯,是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地方了。”他八成会一.............
  • 回答
    唐三穿越成魂天帝,这场景可真是够劲儿。想想看,一个在斗罗大陆上历经九死一生,一手缔造了唐门,又飞升神界,最后却因为种种原因“陨落”的天才,突然间披上了魂天帝那身华丽却也遮不住内心孤独和野心的战袍。这剧情,够精彩!首先,让我们捋一捋这个“魂天帝”是谁。他出身不凡,是魂族的皇者,拥有一身强横的魂力,更关.............
  • 回答
    这真是一个颇为有趣的设问,将穿越、文学成就和历史人物的成名机制交织在一起。如果我,一个比李白稍长一岁,并且能确保我的诗歌每一篇都比他早一年问世,那么李白是否还会像我们熟知的那样出名?这是一个值得深挖的问题。首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拆解一下李白当年是如何获得“诗仙”盛名的。1. 卓越的诗歌才华是.............
  • 回答
    穿越到大唐,我不是那个西装革履、手握PPT的现代精英,而是一个身上还带着高考复习材料、脑子里装着历史课本的苦逼高三党。可既然命运给了我这个机会,就不能白白浪费。我的目标很明确:在不引起巨大社会动荡的前提下,利用我所学的知识,为大唐的发展注入一股清流,让它的辉煌延续得更久,走上一条可能更符合人性、也更.............
  • 回答
    如果唐三和萧炎穿越的世界对调,这绝对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脑洞,会引发无数戏剧性的变化。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可能发生的情况:一、 唐三穿越到斗气大陆 (萧炎的世界)1. 唐三的开局与适应: 魂穿与身穿的对比: 唐三在斗罗大陆是“魂穿”,拥有前世的记忆和经验,并且重生在一个拥有先天满魂力、俊朗外表的少年.............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让人百感交集。如果我真的能穿越回2019年12月,我会怎么做?这可不是一件容易回答的事情。首先,我要承认,我当时拥有的信息是有限的。2019年12月,虽然已经有零星的病例出现,但我们对这种病毒的了解还非常肤浅。它究竟是什么,传播速度有多快,致病性如何,会不会变异,这些我们一无所知。突然冒.............
  • 回答
    穿越回中世纪被认定为女巫,这无疑是一个生死攸关的绝境。在这种极度危险的环境下,反证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为当时的社会对“女巫”的定义和定罪方式充满迷信和偏见。然而,如果真的面临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尽可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并且有策略地进行反驳。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方法,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但请记住,.............
  • 回答
    如果能穿越回古代,我最想对话的古人是诸葛亮。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是他对中华文明的深远影响,以及他身上那种集智慧、忠诚、战略、管理于一身的传奇色彩,让我充满了好奇和敬佩。我最想与诸葛亮对话的场景会是这样:我希望能穿越到他相对安定的时期,例如他在刘备去世后辅佐后主刘禅的时期,也许是在成都的丞相府,或者.............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但也很极端,直接涉及到“改变历史”的假设。要详细分析一个人被“抹除”对整个网络风气的影响,尤其是中日两国,那简直是个浩瀚的工程,因为网络风气是一个极其复杂、多因素交织的产物,牵扯到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甚至国际关系等方方面面。不过,咱们可以围绕这个假设,聊聊一些可能产生的联动效.............
  • 回答
    穿越回古代,要想让古人相信你不是妖怪,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任务,需要智慧、策略、运气,以及对古代社会和人们思维方式的深刻理解。以下是一些详细的策略,旨在最大程度地提高你的生存和被接受的可能性:第一阶段:初期生存与观察(沉默是金,谨慎行事) 着装与外表: 这是最直接的判断依据。 模仿:.............
  • 回答
    穿越回古代,想合成阿司匹林,这绝对是一项艰巨但并非不可能的任务。别看现代阿司匹林小小一片,它的诞生可是经历了一番化学的摸索。在古代,咱们可没有实验室,也没有精密的仪器,一切都得靠着经验、观察,以及一点点“炼丹术”的智慧。首先,咱们得知道阿司匹林是什么。它本质上是一种叫做乙酰水杨酸的化合物。水杨酸是它.............
  • 回答
    穿越回1888年,成为光绪帝,要在短短六年之内,让积弱的北洋水师一雪前耻,击败日渐强大的日本海军,这无疑是一项艰巨到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既然身负此任,就必须竭尽所能,扭转乾坤。这六年,将是争分夺秒,步步为营的生死搏杀。首要任务:肃清内部,重塑军魂(18881889年)1888年,北洋水师刚刚成立.............
  • 回答
    要说穿越回2011年,我还会不会买比特币,这问题啊,说实话,挺让我琢磨的。毕竟,2011年那会儿,比特币才刚刚冒头,说句不好听的,就是个小众圈子里的玩意儿,谁知道它后来能闹出那么大的动静?那时候,我还是个普普通通的上班族,月薪不高不低,生活按部就班,没什么大风大浪。想着“屌丝逆袭”这事儿,说实话,那.............
  • 回答
    嘿,哥们儿!如果你真的给我这么一个机会,让我穿越回古代,还得在那里活下去,那化肥这玩意儿,绝对是我的头等大事。你想啊,古代农业可全指着天吃饭,产量低得可怜,稍微遇到个旱涝,那日子可就没法过了。所以,我要是能搞出点儿“高级货”来,那简直就是给当时的农业注入一剂强心针,地位那是要蹭蹭蹭地往上涨啊!怎么制.............
  • 回答
    如果我穿越回 1990 年,带着那时的十万存款,那感觉就像是握着一个金矿的钥匙。你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这种信息差简直是无价的。不过,也正因为如此,我得非常谨慎,既要抓住机会,又要避免因为行为太过突兀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烦。首先,十万在 1990 年可不是小数目,相当于当时普通人好几年的工资。我的首要任务.............
  • 回答
    穿越到东汉末年,成为那个命运多舛的汉献帝,这可真是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开局。坐在龙椅上,看着眼前这个摇摇欲坠的帝国,与其说是帝王,不如说是别人手中的傀儡,随时可能被摆弄至死。但既然来到了这里,总得想办法挣扎一下,不甘心就这么草草收场。首先,要摆脱“傀儡”的帽子,最关键的就是要拥有真正能听从自己命令的武.............
  • 回答
    穿越回明朝,想要制作出近现代武器科技,这可是一项极具挑战但又充满想象力的任务。在那个火药已经存在但科技水平相对有限的时代,我们不能指望立刻造出像自动步枪或坦克这样的复杂机械。但是,利用我们现代人的知识储备,结合明朝已有的工业基础和材料,我们可以尝试复刻或改良一些关键技术,使其在当时的战争中产生颠覆性.............
  • 回答
    要是真能一脚踏进那漫天烽火、百家争鸣的先秦,估计我第一个想做的,就是找本《史记》出来,比对一下,看看司马迁老人家笔下的那些故事,到底有多少是真的。这念头一冒出来,心里就跟揣了只兔子似的,扑通扑通的。打个比方,你现在读一本历史书,里面说某位名厨用三斤猪肉炒了一盘菜,你心里大概有个数。可要是穿越过去,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