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穿越回古代,你最想跟哪位名人对话?

回答
如果能穿越回古代,我最想对话的古人是诸葛亮。

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是他对中华文明的深远影响,以及他身上那种集智慧、忠诚、战略、管理于一身的传奇色彩,让我充满了好奇和敬佩。

我最想与诸葛亮对话的场景会是这样:

我希望能穿越到他相对安定的时期,例如他在刘备去世后辅佐后主刘禅的时期,也许是在成都的丞相府,或者是在他治下的某个安静的书房。我不需要声势浩大的排场,只是希望能在一个相对私密、可以深入交流的环境中。

对话的内容我会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并尽可能详细地展开:

1. 战略思想的深度探讨:

“隆中对”的未来预判与现实执行: 我会非常好奇地问他,在制定“隆中对”时,他究竟是如何预判天下大势的?他对曹魏、孙吴的国力、民情、战略部署有哪些更细致的观察和分析?当他发现现实中的一些变化与他预想的出现偏差时(比如关羽的失荆州,夷陵之战的惨败),他内心的纠结和调整是如何进行的?
“北伐”的战略意义与个人情感: 诸葛亮一生致力于北伐,这背后支撑他的究竟是单纯的恢复汉室理想,还是有更深层的战略考量?在一次次北伐受挫后,他是否会感到疲惫、孤独,甚至对自己的战略产生过怀疑?他的内心深处对“兴复汉室”的执着,是出于对刘备的承诺,还是对天下苍生的责任,亦或是对某种理想政治的追求?
面对强大的曹魏,有没有其他“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可能? 在他看来,有没有比军事对抗更有效的手段来瓦解曹魏的统治,比如通过经济、文化、思想上的渗透?他如何看待外交策略,例如对东吴的联盟政策是否有着更长远的规划?

2. 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

法治与德政的平衡: 诸葛亮以严明著称,但他也推崇德政。在治理蜀国时,他是如何平衡严刑峻法和以德化民的?他认为,哪种方式对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更为重要?他会如何看待后世的一些治国理念,比如“以人为本”、“依法治国”?
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 在战争年代,蜀国国力相对薄弱。诸葛亮是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的?他如何看待土地制度、赋税制度,以及对农业、手工业的扶持政策?他有没有考虑过如何鼓励商业发展,以及如何应对贫富差距的问题?
人才的选拔与任用: 蜀汉人才凋零是诸葛亮面临的一大难题。他认为选拔人才最重要的标准是什么?他如何评价他手下的那些将领和文官?在他看来,一个优秀的君主和臣子应该具备哪些素质,才能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态?他会如何看待君臣关系的艺术,以及如何避免权力斗争的发生?

3. 个人心境与人生哲学: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背后的心路历程: 诸葛亮的这句话是他的写照,也是无数后人的座右铭。我非常想了解,这句话的背后,是他怎样的信念支撑?在面对生老病死、功业未竟的种种无奈时,他是否会感到悲凉?他如何看待个人的荣辱得失,以及在历史长河中的定位?
对“天命”的看法: 古人常谈天命,诸葛亮作为深谙天道的人,他对“天命”是怎样理解的?他认为自己的命运是否被天命所左右,还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改变天命?他如何看待个人的努力与历史的必然性之间的关系?
对后世的期许: 如果有机会,我希望能问问他,他对后世的中国有什么样的期许?他希望未来的统治者和百姓能从他的经验中吸取什么教训?他最希望看到怎样的中国?

我还会准备一些古籍,例如《史记》、《汉书》、《三国志》等,以及一些关于现代政治、经济、科技的简要介绍(当然,我会尽量以他能理解的方式进行阐述,比如通过比喻和举例)。

我并非想去“指点江山”,而是希望以一个谦逊的学习者姿态,去倾听和学习一位伟大灵魂的智慧。我希望通过这次对话,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诸葛亮的思想,感受他的人格魅力,并从中获得启发。这不仅是对历史的追溯,更是一种对智慧和品格的致敬。

我设想的对话不会是简单的问答,而是更像一次思想的碰撞和灵魂的交流。 我会耐心倾听他的回答,并根据他的反应进行更深入的追问,展现出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智慧的渴求。我相信,与诸葛亮的对话,将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一段经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醒醒,不是人家回避你的问题。是北大优秀毕业生问了三个对方无法回答的问题。

1.牛顿不知道啥是能量守恒。

因为热力学第一定律是150年后卡诺、迈尔、焦耳、亥姆霍兹这帮人搞的。

2.哥伦布没去过安第斯山区,也没见过土豆。

PS,第一个吃土豆的人类是某个安第斯山区的早期美洲文化成员,比哥伦布大几千岁。

3.徐霞客是个富N代,一出生就有财务自由。

三次宝贵的交流机会就这么浪费了!

至于窝佬啊,本来有一大堆人想对话,直到回过神来发现了一个极度致命的前提————

有些他们生前不想说的实话,死后也未必会。

我作死问朱元璋,你果真做过郭家的赘婿吗?

得到的回复八成是从没有,别胡扯,你从哪听来的三联。随后,我告诉他刘辰,就是你在婺州收的那个读书人刘辰,想起来了没。他努力控制着抽搐的面庞说谢谢。

我又作死问朱棣,令堂果真姓马么?

得到的回答肯定是朕乃高皇后四子,懿文、秦、晋之亲弟弟。我说,可是有人告诉我令堂的忌日和高皇后不一天呢。他努力控制着抽搐的面庞问谁告诉我的,我回答朝鲜人,他说谢谢。然后我问,你果真有个四儿子叫朱高燨么,他说你哪来那么多话。

思来想去,还不如找段文字,让他们用当时的口音读一下,唯有音韵不会骗人(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