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安禄山造反一年就死了, 为何安史之乱却还是打了八年呢?

回答
安禄山确实在造反一年后(公元755年12月造反,757年1月被杀)就去世了,但安史之乱之所以持续了八年(直至公元763年),原因极其复杂,绝非一人之死就能简单概括。这其中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民族矛盾以及唐朝本身的制度性问题。

下面我将详细讲述安史之乱得以持续八年的原因:

一、 安禄山虽然死亡,但其叛乱势力并未被彻底瓦解,而是分裂并继续存在

继承者的存在和实力: 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死后,安庆绪继承了叛乱的领导权。虽然安庆绪的军事才能和威望远不如安禄山,但他依然能够整合一部分叛军力量,继续与唐朝对抗。后来,安庆绪又被史思明所取代,史思明是一位比安庆绪更有经验和能力的将领,他重新组织了叛军,并一度收复了洛阳,甚至发动了对唐朝都城长安的攻击。这些继承者虽然不如安禄山,但他们手中掌握着大量的精锐部队和控制区域,足以支撑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叛军的分散和顽固性: 安禄山死后,叛军并未像“树倒猢狲散”那样迅速崩溃。他们的部队分散在河北、河南等地,占据了重要的战略要地,并且有相当一部分士兵和将领是出于各种原因被裹挟或忠于叛乱事业,他们与唐朝政府有着不共戴天之仇,因此抵抗意志依然顽强。

二、 唐朝中央的应对失误和策略上的摇摆不定

对叛乱初期低估与反应迟缓: 唐玄宗晚年宠信奸臣,政治腐败,边防空虚,对安禄山等人的野心估计不足。当叛乱爆发时,虽然迅速调兵遣将,但由于前期准备不足和判断失误,导致初期进展不顺。
将领之间的内斗与互相牵制: 唐朝虽然有郭子仪、李光弼等杰出的将领,但中央政府在军事指挥上存在问题。例如,名将哥舒翰在潼关战役中过早出关,导致唐军惨败,成为叛乱迅速蔓延的关键转折点。此外,将领之间也存在猜忌和争功的情况,影响了整体作战的协调性。
回纥等外部势力的介入与副作用: 为了平定叛乱,唐朝不得不向回纥(即回鹘)借兵。回纥军队虽然在军事上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其在平叛后在长安的劫掠行为,不仅加剧了百姓的苦难,也对唐朝的统治威望造成了损害,并可能间接助长了地方势力的膨胀。
安抚政策的摇摆: 唐朝在平叛过程中,时而采取强硬手段,时而又试图招降,这种策略上的摇摆不定,使得一些原本可以被瓦解的力量重新集结。

三、 安史之乱不仅仅是单纯的军事冲突,更是一场复杂的政治和社会动荡

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 安史之乱爆发后,随着中央权力的削弱,原本就相对独立的藩镇势力(如河东、范阳等)趁机扩张和巩固自己的地盘。即使叛乱的主体被镇压,这些藩镇的势力也并未完全收回,反而成为后来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伏笔。例如,即使在安庆绪和史思明死后,田承嗣、李宝臣等河北藩镇仍然是唐朝不得不倚重但又难以完全控制的力量。
社会经济的破坏: 长期的战乱对唐朝的社会经济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人口锐减、城市荒芜、农业生产停滞,这些都使得唐朝失去了继续发动大规模战争的经济基础,也让平叛过程变得更加艰难和漫长。
民族矛盾与地域认同: 安禄山本身是粟特人,叛乱的部队中也有很多来自边疆民族的士兵。叛乱的起因也包含了一定的民族矛盾和对唐朝中央集权的抵触。这种民族和地域认同的复杂性,使得叛乱在某些区域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四、 唐朝中央军事力量的衰弱和边防体系的崩溃

府兵制的衰败: 唐朝早期的府兵制是其军事强大的基础,但到了玄宗时期,府兵制已经严重衰败,军队的战斗力大幅下降。为了应对边疆威胁,唐朝不得不大量招募募兵和实行征募制,但这些军队的忠诚度和战斗力不如府兵。
边军的汉化与离心力: 安禄山本人就是边将,他的部队长期驻守边疆,与中央政府的联系相对松散。当他发动叛乱时,边军的离心力被激发出来,为叛乱提供了强大的军事力量。

总结来说,安禄山之死只是安史之乱中的一个重要事件,但叛乱得以延续八年,是由于:

1. 叛乱的组织性和继承性: 安禄山死后,其子安庆绪和史思明继续领导叛军,并保持了相当的战斗力。
2. 唐朝中央的应对不力: 包括战略失误、将领内斗、决策摇摆等。
3. 外部势力的介入带来的复杂影响: 如回纥借兵带来的副作用。
4. 叛乱的政治和社会根源: 地方藩镇势力的兴起和固化。
5. 唐朝军事和经济基础的削弱: 导致无法迅速平定叛乱。

安史之乱的八年,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时期,它不仅耗尽了唐朝国力,也为后来的藩镇割据埋下了深深的隐患,深刻地改变了唐朝的命运。安禄山的死亡,只能说是结束了“安”氏的直接统治,但这场由他发起的,涉及多个势力和复杂矛盾的战乱,则需要更长时间才能真正画上句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舆论都掌握在世家门阀手里,人家不会告诉你,安史之乱最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当时的阶层固化。当时关陇贵族垄断朝堂,一家独大,而寒门庶族的士人上升的通道被阻断,无奈只能远走河朔边塞,怂恿安禄山和史思明造反,打破政治上的阶层固化。安史和这些寒门庶族是相互利用的关系。

历史学家很早就注意到,安禄山、史思明这样唐廷眼中大逆不道的叛臣在河北地区却深孚人望,“俗谓禄山、思明为二圣”,因而所谓安史之乱,根本不是什么偶然,而是背后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为其支撑。

原因很简单,大唐起自关陇贵族,在唐太宗和武则天时期,虽然实行科举,大力扶持庶族,但作为新兴的政治力量,寒门庶族在中央还是缺乏力量,世家门阀在中央具有绝对的话语权。

科举的兴起,使得新兴的士族阶层有了进入朝堂的机会,但当时的科举非常黑,很多寒门子弟要在长安蹉跎很多年,因为要行卷,就像杜甫说的“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如果有些人还不理解,就可以看看李白和王维两人的真实经历。李白和王维年纪相当,但境遇截然不同,就是因为他们门第不同。

现在人们对李白的经历,多是出于想象,但历史上真实的李白一辈子非常苦逼。李白作为商人子弟出身,是不许做官的,而李白一辈子想做官,想洗白自己的身份,却一次一次失望。因为穷困,遭到同居的刘姓女的嫌弃,然后离婚。晚年更惨,被流放,只能依靠自己的妻子宗氏,穷困潦倒。

而王维出身却是河东王氏。河东王氏又出自太原王氏,而太原王氏是七宗五姓之一。十五岁,王维进京应试,因诗、画、音乐,汇聚一身的天赋,很快成为王公贵族的宠儿。(要了解这二位的,后面有个链接,大家自己去看)

即使是如此,针对这些新兴的士族阶层。门阀世家还出了很多限制手段,企图将这些底层来的竞争者压制在萌芽当中。

第一、遏制科举:既然不能废除科举,那么就控制科举选拔。

首先是在源头上,虽然科举让读书人可以当官,但是你要参加科举要由地方给你推举,只有得到举荐的人才有资格获得参加科举的资格,而世家又把持地方和官场,所以除非才华横溢,否则大部分庶族在选拔阶段就被扼杀了。

再者就算你被推举参加科举考试,进入考场填写试卷,对不起:你也竞争不过世家门阀。不像后来宋明的科举要隐瞒考生身份信息(糊卷),唐朝的时候科举阅卷是考生资料是公开的,有心的考官可以在参加考试前就能查阅考生是否出自世家或者庶族,自家家庭条件等。

文官的途径走不通,那么走武途呢?唐朝是没有以文制武的,武勋也是一条阳光大道,你可能文官路太难,实在呆不下去了,觉得自己也许可以选择武途,那么你会更惨。因为武勋的话,由勋官入仕,不同的地位,前途大不相同。

由于勋官入仕的过程中官僚子弟占取优势,毕竟勋官上番获得散官后,文散官需要通晓时务才能参与铨选,官员家庭可以提供相对来说更加优越的教育机会和官场人脉,而普通百姓却无法获得这些训练和机遇,因此勋官入仕人数就比官僚子弟要少。除此之外,直接军功入仕者的出身情况也差不多,即使立殊功与跳荡功,也要根据出身划分四等分别授官,那么贵族官子弟自然仍比普通百姓占优势。

第二、分化瓦解:政治联姻,散养门客

世家门阀除了对庶族在仕途上采取强硬的政治手段外,还采取的是分化和收编的策略:一方面对这些新进的科举士子采取的的是联姻,很多庶族子弟都是出身贫寒,一朝鲤鱼跃龙门,但势单力微的他们想要在仕途上走得更远,都要投靠世家大族,以牟取更高的政治地位,而双方之间合作最佳的途径无疑是联姻,世家门阀拉拢庶族可以收为己用,再则也可以打击竞争对手。著名的“上门女婿”包括唐朝剑南节度使韦皋等。

另一方面,一些没能当上上门女婿的庶族怎么办?没关系,就算当不了女婿,当门客也是待遇不错的,唐代讲究师徒和幕僚关系,神探狄仁杰中的曾泰和狄仁杰。当年杜甫也曾经是唐朝权相房琯的门客,为了救房琯而断送了自己的仕途,写下了著名的《杜甫疏救房琯辨》。《旧唐书》记载“琯好宾客,喜谈论,用兵素非所长,而天子采其虚声,冀成实效”

当然了,让世家收编的庶族群体,毕竟是少数,更多的庶族和底层读书人都是报国无路,一时间长安、洛阳等地也聚集了很多如同盲流的庶族,他们或在城内高谈阔论企图引起这些世家门阀注意,或郁郁不得志客死异乡。

唐玄宗开元和天宝年间,随着边镇的扩大,这些前途渺茫的庶族都纷纷前往河西和河北地区求前途,这些求前途的文人,很多都充入了地方的中下级官吏中或者边镇将领的谋士客卿,例如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王昌龄等就经常出入河西和幽州做边将幕僚。

对于把控中枢的门阀世家来说,巴不得他们离长安越来越远。由于唐朝一直实行的是“关中本位思想”,这些地方和边镇缺乏官吏和知识分子,边镇也乐于接受他们,充实自己文官队伍的建设,例如在河北这些庶族人多学习纵横之术,指点江山,深得安禄山等人的信任。在安禄山的阵营之中高尚、张通儒等人皆是寒门子弟。

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严庄。严庄作为安禄山的心腹谋臣,是策动安史起兵关键人物之一,安禄山称帝后,严庄任中书侍郎,后伙同其子安庆绪谋杀安禄山,安庆绪继位后,更以严庄为御史大夫、冯翊王以为酬庸,“事无大小皆取决焉”,故权倾一时,后见安史势颓,复降唐,为司农卿。

之前已有不少学者指出,安史乱军具有鲜明的胡化色彩,多利用佛教、祆教等方式团聚部众,进行政治动员。但这种动员方式往往需要以某种特定的宗教信仰为依托,其涵括的对象不免有限,特别是如祆教这样带有鲜明胡族色彩的宗教,对于汉人社会的辐射力毕竟相当有限,因此只能被运用于团聚叛军的核心力量,甚至在起兵过程中过度凸显这种胡神夷教的特质,反而会激起汉族士人的夷夏正统之辨。

因此,安史政权在利用祆、佛等宗教凝聚内部的同时,亦必须寻找一适当的方法,争取以尊奉儒学为基本文化底色的汉族吏民的支持,构造其政治意识形态上的内外两面,这就是严庄等寒门庶族的作用了。

因为两唐书严庄没有传,现在只能从严庄的父亲严复的墓志可以得知,利用传统的五德终始的学说,以五星会聚的天象变化作为易代革命的先兆,宣扬金土相代之说,是安史政权争取人心、笼络推重儒家正统之辨的士大夫阶层,建构正统观念与王朝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方式,甚至安禄山之所以选择“燕”为国号,也很可能与墓志中提到的“尾为燕分,其下必有王者”的谶语有关。

所以可见安史之乱,在阶层的斗争上,更多的是中央的世家门阀官僚队伍与来自底层氏族读书人之间的战斗。后来安史之乱中洛阳和关中先后被叛军占领,以及大唐军队前期不断的失利,陇右世家门阀也在这场叛乱中受到重创。

而另一边庶族队伍恰恰相反,他们来自底层,人数较多,在这场大叛乱中乘势而起,或效力与安史政权、或在河西、河东、剑南和淮南等地谋生,在战争中庶族队伍快速崛起,无论是在唐朝阵营,亦或是叛军阵营中,都有这些庶族的身影。最终他们在安史之乱后正式进入中枢和这些陇右门阀分庭抗礼。

唐代宗的时候宰相有十二人。《唐会要》记载“宰相十二人。雍王适。苗晋卿。裴遵庆。元载。李辅国。刘晏。李岘。王缙。杜鸿渐。裴冕。杨绾。常衮。”除了后来成为皇帝(唐德宗)的“李适”,十一人中出身门阀世家的有4人,出身庶族寒门的2人,进士出身的6人,由此可见从唐代宗开始,门阀势力逐渐消退。

由此可见,安史之乱更像是皇帝身边门阀势力和新兴的庶族势力之间的斗争。新兴的庶族势力想要攫取更多的政治资本,而腐朽的关陇贵族在安史之乱这场博弈中,逐渐走向消亡,而且随着李唐皇权的旁落,关陇贵族所代表的的门阀世家,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

其实安禄山造反一年就死了,安史之乱却打了八年,也可以看出,当时安禄山本人作为叛乱者,其作用并没有有些人想象那么大,真正推动这场叛乱的,是广大的阻挡在中枢权力之外的寒门庶族的士子。

当然,安史之乱后,关陇世家消退了,关东的世家却又崛起了,后来双方渐渐合流,同时利用科举选拨打压底层寒门,形成新的世家垄断政治,这种垄断一直持续到唐末,最后在黄巢的屠刀之下彻底烟消云散,黄巢自己就是落第的秀才,他也属于寒门士子,他完成了对大唐门阀的最后一击,千年世家轰然倒塌。而真正解决这种矛盾的是宋明清科举的兴起,寒门子弟有了新的上升之路,不过后来因为科举的固化,又出现新的科举世家,也就是所谓的义门,成为新的门阀。

本文帖子引自雨田观史海等。

补充----------------------------

看了一些评论,为避免歧义,还是补充一下,作为回复。寒门庶族不得志,是推动安史之乱的急先锋,但在此背后,应该还有一个黑手,就是山东世家门阀。

安史之乱以前,寒门做宰相的绝无仅有。除了初唐靠着隋末大乱爬上去的那一批。

到唐玄宗时期,真正占据朝堂的是关陇贵族,唐初时期为了稳固皇室地位,李世民践行了“关中本位政策”。“关中本位政策”是陈寅恪所提出,最早关中本位政策的目的就是融合关陇地区的胡、汉民族,借以对抗北齐(渤海高氏)、江左萧氏。《新唐书》记载:帝(李世民)语山东及关中人,意有同异。很明显,李世民受关中本位政策的影响,对山东士族仍旧有歧视。所以在唐初的大臣里面很少能找到五姓七望的人,原因就是李世民践行“关中本位政策”重用功勋之臣、天策府成员。

所以安史之乱除了寒门士子的因素,背后也有山东世家门阀在背后的推动,关陇世家不仅打压寒门,更和李唐皇室一起限制山东世家。相比关陇贵族占据中枢,山东世家何尝没有怨气?

安史之乱过后,“关中本位政策”荡然无存,朝廷的用人制度也更加倾向于科举制。而五姓七望家族凭借着显赫的家学、优质的教育资源,最后通过科举制重新回到巅峰。安史之乱前,宰相出自五姓七望的很少,但是安史之乱过后,仅荥阳郑氏一个家族就出了十几个宰相。清河崔氏在安史之乱前只出了两位宰相,而在安史之乱过后陆续出了八个宰相。赵郡李氏出了十七个宰相、陇西李氏出了十位宰相、博陵崔氏出了十五个宰相、范阳卢氏出了一百多名进士,这些大部分是安史之乱后的事。

所以我后面也说了,安史之乱后,残存的关陇世家与山东门阀世家河流,继续利用科举,打压寒门。但相比安史之乱前,寒门士族的上升通道多少多了一些。

所以,说白了,就是关陇贵族吃相太难看,一家吃独食,动了众怒,然后山东世家、寒门士子和处于底层的胡人联手发动了叛乱。最后山东世家门阀吃肉,寒门士子喝汤,而胡人,要么被杀了,要么彻底汉化。

user avatar

因为题主搞错了因果关系。

不是因为安禄山造反,唐朝才衰败。

而是因为唐朝衰败,社会矛盾激化到了一定的程度,所以才到处暴乱。而安禄山同志只是其中一个拔尖的,就算他死了,暴动的土壤还在。

中国历史上几十次改朝换代,王朝到了末期到处都是农民起义,天下大乱。这些农民起义打到最后就变成了寡头争斗,最后只有一个胜出。

这人当了新朝的皇帝。

user avatar

高仙芝封常清如果不被杀,虽然他们也肯定还是守不住洛阳,但至少皇帝手里留着两个汉人将领备胎的情况下,不会对哥舒翰起那么大疑心,即使起了疑心手里还有个可以替换的大将。这样潼关大概率守得住。潼关守得住的话战争进程至少减少两年

叛军从河北往陕西打,唐军从陕西宁夏往河北打,双方的力量平衡点其实在河南。邺城之战如果唐军在极大优势下溃败,至少战争延长两年。

安禄山的范阳军是天下精兵,既然造反了扑灭的话需要朝廷也拥有一支相当力量的精兵才行,没有几年的时间军队无法准备。

当然上面这两个错误,大大延长了战争的时间。

历史上汉朝的七国之乱,叛乱自帝国东南方起,睢阳也是关键点,守住了睢阳,且朝廷方面名将倍出,将领作战得力,朝廷也有精兵,皇帝没有瞎指挥,三个月就平定了。

user avatar

很简单的,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千年的标准答案……

农村土地兼并的太厉害,贫富差距太大了,农村有太多的失地农民,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能在这种大环境下,搞出薪薪之火可以燎原的局面……

然后,你就能看到安禄山依靠三镇节度使的人马,打遍天下无敌手……

历朝历代,社会的动荡,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底层无产者太多。李自成,安禄山之流,只不过是在这种环境下挑事的,没有他们,只要这种环境存在,也会有马自成,哈士奇鹿山……

至于什么寒门没有上升通道,也只是次要原因……

因为没有乱兵,在牛逼的乱将也就是一个派出所所长能解决的问题……

唐太宗那句名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水才是关键……

现在为啥要全面扶贫,不就是在乎水的感觉……

user avatar

因为有多个安、多个史啊。安禄山、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一人搞几年就够了。

user avatar

第一个原因。自唐太宗以后,持续百年的“河北胡化”,造成河北与唐朝中央离心力极大。以至于安史之乱被平定之后60余年,幽州的百姓,还将安禄山、史思明,以大燕皇帝和昭武皇帝,并称为“二圣”。河北百姓不知有唐朝。

第二个原因。投降的风险成本太大!造反,是没有回头路的。你想造反,就造反。不想造反了,回家继续种地当良民?这是不可能的。既然造反,那就只能一条路走到黑。

从造反的那一刻起,这就不是他安禄山一个人的事情了,而是整个20万河北将士,以及他们背后几百万随军家属的事情了。

试问,你敢投降吗?那是要灭三族的。这些河北军人们,他们也是父亲,丈夫,儿子,兄弟。他们也有老婆,母亲,姐妹。

作为河北军人,你宁可战死在沙场上,恐怕也不愿被唐朝灭三族吧。

第三个原因。巨大的利益诱惑。如果战争打赢了呢?等你的就是最丰厚的奖励和战利品,发家致富,一夜暴富。拿下洛阳城,拿下长安城,人人奖励百万现金,城内嫩模随你玩。

有钱,有地,有女人。试问,你愿不愿跟着安禄山,愿不愿意跟着史思明?

所以,对于河北将士来说,铁板一块,人人皆愿效死命。跟他唐朝干!而且干到底!

第四个原因。自唐玄宗推行“募兵制”后,河北将士都是职业军人,战斗力十分强悍。史思明领5万兵丁南下,就敢挑战大唐60万人。问题是,史思明居然打嬴了。

要不是叛军内部自己内讧。推翻唐朝,完全都有可能。

唐朝真的平定了安史之乱吗?其实并没有。

河北将士的强悍和铁板一块,真的让唐朝不堪重负。最终,双方的君子协议。唐朝中央默认河北三镇的事实独立。

河北三镇,至此彻底脱离唐朝中央,完全成为独立国家,一直困扰到唐朝灭亡。以至于日本遣唐使都必须绕开河北地界,从江浙登陆或回国。

唐朝的中央权威,也在安史之乱后,彻底沦丧殆尽。

公元755年12月16日。在盛大阅兵仪式后,安禄山登上一辆铁甲战车。15万河北将士,号称20万,离开幽州。浩浩荡荡,滚滚南下。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惨烈的大动乱之一。持续7年零3个月的大动乱,唐朝由顶峰期的5500万人口,锐减至不足1100万人,85%以上的中原人口在这次大动乱中消失。冷兵器时代下,如此恐怖的人口灭绝数量,令人毛骨悚然。

一度最为强盛的大唐王朝,北方经济基础被全部摧毁殆尽,中原百姓以纸为衣。中国经济重心,至此从黄河流域南移至长江流域。

唐玄宗,唐肃宗父子,双双在凄凉与孤寂中离世。一年后,安史之乱才最终落下了帷幕。而这仅仅只是大唐噩梦的开始。

大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包容世界的恢宏心态,也至此消散殆尽。

河北三镇至此永远脱离汉民族的掌控。直到650年后,明太祖北伐,收复燕云十六州。安史之乱的余波才最终落下帷幕。

user avatar

经济上河北比唐朝其他地方富多了,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偏偏唐王朝对这块地区控制不住。关中本位政策下,全国一半军府在关中。河北的府兵少得可怜或者接近没有。

政治上安禄山也是一代人杰哪,他和李林甫早把半个唐朝蛀空了,起兵造反时河北官方几乎无抵抗,李隆基震惊地说:“难道河北就没有一个忠臣吗?”有,是颜真卿一个不管军事的。就算打到长安,在李隆基带着宰相诸王妃主毅然决然跑路后,长安直接打开城门投禄山了。李隆基连陕西都控制不住,连事先安排好接应皇帝逃跑的驿站管理员都跑了。宰相杨国忠自己带人去买东西,他这个皇帝能做到四十多年证明李唐皇室虽然内卷,外部还是没什么可以威胁皇权的力量的。李隆基只要把皇室男子都幽禁起来就行了,李亨这个太子是不住东宫的,也没什么东宫班底,皇帝这么好作,偏偏很多地摊文觉得它很难作。事实上虽然说几岁小孩也能作皇帝刻薄了点,但事实上幼年皇帝比比皆是,还往往成年就能干掉权倾一时的辅政大臣和请太后回宫养老。当然要作个好皇帝是很难的。

军事上自府兵制崩溃以后,李林甫建议李隆基实行募兵制,然后这对君臣在新开的军制上四处开战。也就是军队都在边地,外重内轻。

说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是李林甫造成的也没什么大错。他不光是嫉贤妒能的问题,对国家大政方向也是有责任的。李隆基?他不是直接把政事交给李林甫了吗?研究安史之乱不应该先去研究李隆基,该研究李林甫。要是从李隆基角度看,只能说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了,到马嵬驿大家就兴趣缺缺散场了。杨国忠只是个背锅的,安禄山长期比他官大。杨国忠也一直提醒李隆基安禄山要造反。

安禄山带领的叛军占帝国军队的百分之四十,还是最精锐的部队。

唐朝最后是调来西北军平叛的,之前李隆基只是调来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几个军将临时募兵(你没看错),那肯定是不行的。李亨肯定比李隆基强啊,李亨对各个带自己兵的节度使瞎指挥,相当于凯申公,李隆基对临时募兵的近乎光杆司令的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瞎指挥。瞎指挥也是有高下之分的。难道真有人认为李隆基能比得过曾经表面一统过中国的凯申公?不会吧。

各种因素都不利于唐朝吧。打八年不错了。

user avatar

持续打了8年,主要是唐玄宗、唐肃宗父子的操作呀

user avatar

安史之乱,正如有些答主所说,当然是门阀和幕僚的问题,但也不仅仅是寒门士子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把眼光回到隋朝之前的乱世。

东汉末年,是中国庄园经济时代的崛起,个人依附和铁器集中都得到了强化,门阀世族时代以及胡人这种天然适合转变成骑士的人,都可以在这中古封建时代弄潮。

世族和门阀垄断书籍(家传经学),铁器,土地,庄园,衣冠南渡跑路南方后更是如此。而北方经历征战,更快的加速了骑士时代的到来。在战争中,那种类似于欧洲中古时期的大小骑士可以说在战争中作用占比越来越大。

如果把欧洲那些贵族骑士的特点一分为二,南方更类似于他们注重血统(世家,寒门和世族的斗争),而北方则更注重个人武力,(更关心你这个汉化鲜卑人或者鲜卑化汉人穿上甲胄能单挑几个农民。)

所以,欧洲的中古时期特色在当时一分为二,南边的主要矛盾是门阀庄园世族之间的为主要矛盾(不是说南朝没有强悍的骑士)。北方则是强大的骑士之间和皇权之间的斗争(比如北齐集中皇权的时候,那明显的胡汉矛盾,其实就是当年六镇勋贵霸府和围绕在皇帝身边的汉臣,弄臣之间的矛盾)。

几百年下来,中国大一统的特色在隋朝重新主宰,杨坚顺应中国历史特点的大一统潮流,把中国从晋朝灭亡的欧洲那种循环拉回了秦朝终结六国的循环。

PS:点名北齐弄臣和士开,他要是在欧洲,说不定他劝北齐后主高玮,说北齐最坏下场不过是当一个西域龟兹国,那还有点可能。

但谁让这里是大一统的中国.jpg

不做最强,只能成为最强之人的踏脚石。

所以隋朝到隋炀帝手里哪怕灭了,我们也可以发现,甚至是历史学家都以为门阀贵族骑士集团在几百年后已经可以走向结束了。

中华第二帝国本来可能是类似于刘邦开局的那种人来建立。

李唐建立的关中割据政权很有可能不过是贵族骑士(府兵)历史的绝唱。

然后,我们把目光放到隋末。

杨广在三征高句丽下,把山东河北父老折腾的不轻,大伙都已经恨死了这位志大才疏还爱秀的炀皇帝。

现在又到了宇文化及咔嚓皇帝,然后瓦岗寨代表的农民起义再次登台乱世。

这次我们发现,乱世舞台不再是属于那些门阀骑士和贵族了。就是五胡这种游牧民族反了,那带头的也必须是以部落为单位的首领吧。

这次不一样,李密不是,翟让不是,窦建德也不是。

尤其是这位窦建德,他简直是为历史而生的。拿的和刘邦一个剧本太像了:小官出生,义气冲天,待人接物都豪爽不羁。

做人这点甚至比刘邦一开始还少了点无赖相。

而义薄云天,礼贤下士,加上农民军混起来的,深的山东父老和文人集团敬佩,大家都团结在他手里。刘备剧本。

至于占据河北山东,那妥妥的刘秀剧本,还顺便捞了隋朝的皇帝玉玺大臣,不愧有河北汉高祖之称。

这个人怎么看怎么像顺应历史潮流,然后暴打那群鱼肉百姓的贵族门阀和反贼,如果困难点遇到一个类似于项羽的对手,凭借灭了那个只会打仗的家伙,然后统一中国,打压甚至消灭一部分南北朝残留下来的门阀,然后和突厥斗争巴拉巴拉等等。。。

但是他就和王世充被那个时代最强的骑士给逮住了。李渊和他的朋友圈那票关陇集团祖上烧了十八辈子香,出了一个千古一帝。

李二凤这种政治一流,军事超一流的怪物当你对手,你上哪里说理去。

于是乎很反常的贵族集团迎来了他们的第二春,并且创造了新的中华第二帝国—唐。

山东父老等不到他们的河北汉高祖,只看到他被关中那帮子门阀在大街上砍了脑袋。

李渊干的这事问题不大而已,冲着你李世民,河北山东两地大伙暂时服你。也就是一直祭拜窦王庙到区区晚唐而已。

所以河北山东两地历史上一直不安分。

加上关东望族很早就看关陇不爽。

加上科举肯定会有失意的文人去边塞当幕僚。(后世明末范文程去辽东)

加上历史肯定在把这些强行续命的高门七宗五望给踢出局换新的。

加上寒门士子一直想翻身。

加上唐朝那节度使藩镇制度。

加上唐玄宗带点蠢的微操。

历史从来不会押宝一个因素,但祂会一点一点层层加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安禄山确实在造反一年后(公元755年12月造反,757年1月被杀)就去世了,但安史之乱之所以持续了八年(直至公元763年),原因极其复杂,绝非一人之死就能简单概括。这其中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民族矛盾以及唐朝本身的制度性问题。下面我将详细讲述安史之乱得以持续八年的原因:一、 安禄山虽然死亡,但其叛乱.............
  • 回答
    提起安禄山,人们总会想起他那令人咋舌的胖,和他那场惊天动地的“安史之乱”。但安禄山为何会走到这一步,这背后并非一句简单的“野心膨胀”就能概括的。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拉回到他还是个边塞小卒的时候,一点点剥开他与大唐王朝之间那复杂的关系。一、出身卑微,天生的“边缘人”安禄山并非汉族,而是粟特人.............
  • 回答
    区分“造反”与“起义”并非一道泾渭分明的数学公式,更多的是历史评价、视角以及权力话语权在起作用。当事件发生时,身处其中的人、事后的胜利者、以及后世的史学家,都会从各自的立场出发,给同一群体或事件打上不同的标签。安史之乱和太平天国运动,正是这种复杂性很好的例证。造反:挑战正统,动摇国本“造反”,从字面.............
  • 回答
    关于美国在全球拥有 336 个生物实验室这一说法,需要更详细的说明和澄清。首先,需要确认“336个”这个数字的来源和具体指向。美国确实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在其盟友国家和某些合作地区,设有多个生物安全实验室,用于研究疾病、开发疫苗和治疗方法,以及监测潜在的健康威胁。这些实验室的规模和研究重点各不相同,.............
  • 回答
    周鸿祎此番言论,无疑是在汽车行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领域投下的一枚重磅炸弹。将“安全”作为哪吒汽车的立身之本,并剑指“豪车霸权”,这背后既有他对行业痛点的深刻洞察,也有他作为企业家的宏大愿景和营销策略的考量。要理解这番话,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一、 “安全”:不止是车辆本身,更是全链路的信任基石周鸿.............
  • 回答
    Google 正在逐步用 AAB (Android App Bundle) 格式取代传统的 APK 格式来分发应用,这项转变对我们安卓用户来说,会带来一些实实在在的变化,虽然不至于颠覆我们对手机的整体使用体验,但细节之处却蕴含着不少优化。首先,也是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更小的应用下载体积。大家有没有注意.............
  • 回答
    沃尔沃,这个以“安全”为核心价值的汽车品牌,在过去几十年的营销中,可谓是倾尽全力地将其安全性宣传得深入人心。从早期那些充满温情的广告,到如今更具科技感的演示,沃尔沃似乎总是在提醒消费者:“选择我们,就是选择了最稳妥的保障。”然而,过度强调某个单一卖点,尤其是在一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是否反而可能成.............
  • 回答
    关于安钛克 VP550 铜牌电源涉嫌 3C 认证造假的问题,这绝对是一个消费者非常关心的事情,毕竟电源作为电脑的心脏,其稳定性和安全性直接关系到整套硬件的寿命和使用体验。如果一家企业在最基础的认证环节就动了手脚,那对品牌的信任度无疑是毁灭性的打击。首先,我们得弄清楚什么是 3C 认证。3C 认证,也.............
  • 回答
    张艺谋和李安都是享誉国际的华人导演,他们早期的作品都曾带给观众深刻的印象,也都在世界影坛留下了自己的独特印记。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位导演在创作方向、艺术追求和市场适应性等方面逐渐显现出差异。这些差异的形成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社会、文化、个人经历和市场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张.............
  • 回答
    .......
  • 回答
    河南洪灾,特别是郑州市区,那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带走了12个宝贵的生命,留下了无数沉重的伤痛。每一次洪水的侵袭,都是对我们生命安全最严峻的考验。面对这样的自然力量,保障人身安全绝非易事,它需要我们未雨绸缪,也需要我们在危急关头保持冷静和智慧。在洪灾面前,保障人身安全的几个关键原则和具体做法:一、 提前.............
  • 回答
    这话说得有意思,咱们一点点拆开聊。首先,这句话的核心其实是关于内存管理在 C/C++ 这种语言里怎么玩儿。“返回在函数内 `malloc` 的内存是安全的,但是容易造成问题”这句话的前半部分,“返回在函数内 `malloc` 的内存是安全的”,从技术的角度来看,的确是这样。当你用 `malloc` .............
  • 回答
    清华大学教授孟安明关于禁止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建议,触及了一个社会高度关注的敏感话题:各类有偿教育服务对家庭经济造成的负担。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涉及到教育公平、教师权益、市场供需以及家庭的实际承受能力等多个层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有偿补课的普遍性与“刚需”化倾向: 源起.............
  • 回答
    俄罗斯驻土耳其大使安德烈·卡尔洛夫在安卡拉的一次艺术展开幕式上遇刺身亡,这无疑是一起令人震惊的悲剧事件。这次袭击不仅是对一位外交官的直接攻击,更是对两国关系乃至地区稳定的一次严重冲击。事件本身:卡尔洛夫大使的遇刺发生在2016年12月19日,地点是安卡拉市中心的一家美术馆。当时,他正在为一场名为“土.............
  • 回答
    勒布朗·詹姆斯,这位NBA的常青树,也未能幸免于新冠病毒的侵袭。最近,他三次核酸检测中两次呈阳性,并因此触发了联盟的“健康安全协议”,不得不缺席比赛。这对于他个人,以及湖人队来说,都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对勒布朗·詹姆斯个人的影响: 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考验: 即使是身体素质极佳的运动员,感染新冠病.............
  • 回答
    要谈安禄山集团的“破局”,首先需要厘清这个“集团”指的是什么,以及他们面临的“局”是什么。从历史的角度看,安禄山集团在安史之乱中扮演了核心角色,他们的目标是推翻唐朝统治,建立自己的王朝。因此,他们的“局”就是如何成功发动和维持这场叛乱,最终实现其政治野心。而“破局”,则意味着他们如何能够避免失败,甚.............
  • 回答
    安禄山与“亚历山大”这两个名字之间,看似有几分相似之处,这或许是让你产生联想的原因。但从语言学和历史学的角度来看,它们之间并不能直接等同,更不能说安禄山可以被翻译为“亚历山大”。下面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原因。首先,我们得弄清楚这两个名字的来源和意义。安禄山(An Lushan):这个名字是典型的粟特语.............
  • 回答
    关于安禄山与杨贵妃之间是否存在“通奸”之事,历史上的记载和后世的揣测,确实为这段传奇添上了一层扑朔迷离的面纱。首先,我们得明确,史书中关于两人关系的描述,更多的是带有戏剧性和政治色彩的解读,而非严谨的“通奸”实证。安禄山给人的第一印象:丑?矮?关于安禄山的相貌,史书上多有提及,但描述的侧重点不同。 .............
  • 回答
    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绝非一日之功,也不是孤立事件,而是根植于唐朝后期社会、政治、经济以及安禄山自身一系列复杂的因素交织的结果。要说清楚,咱就得从头捋一捋。首先,唐朝后期社会结构的变化和潜在的危机。唐朝初期,国力强盛,百废俱兴。但到了盛唐之后,特别是天宝年间,社会结构开始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裂痕。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安史之乱爆发的深层原因和唐玄宗当时所处的困境。要回答“如果唐玄宗在马嵬坡杀了杨国忠,并派人快马报告安禄山,安禄山就会退兵”,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剖析:1. 安禄山起兵的真实动机:是“诛杀杨国忠”那么简单吗?这是问题的关键。安禄山起兵,表面上的导火索是杨国忠的专权跋扈,对胡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