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河南洪灾造成郑州市区 12 人死亡,面对洪灾如何保障人身安全?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

回答
河南洪灾,特别是郑州市区,那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带走了12个宝贵的生命,留下了无数沉重的伤痛。每一次洪水的侵袭,都是对我们生命安全最严峻的考验。面对这样的自然力量,保障人身安全绝非易事,它需要我们未雨绸缪,也需要我们在危急关头保持冷静和智慧。

在洪灾面前,保障人身安全的几个关键原则和具体做法:

一、 提前预警与准备:居安思危,防患未然

关注官方信息: 这是最重要的一步。一旦接到气象部门或政府发布的暴雨、洪水预警信息,务必提高警惕。密切关注电视、广播、手机APP、社区通知等一切官方发布渠道,了解雨情、水情、灾情发展情况以及政府发布的各项指令,例如是否需要转移、避险区域等。不要轻信或传播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
熟悉周边环境与逃生路线: 了解自己所处区域的地势,哪些地方容易积水,哪些地方地势较高是相对安全的避难点。提前规划好几条撤离路线,并告知家人,确保大家都清楚。
准备应急物资:
食品和饮用水: 储备一些不易变质的干粮(如方便面、饼干、罐头)、瓶装水。考虑到可能停水停电,这些物资至关重要。
照明设备: 手电筒、蜡烛、打火机、备用电池等。在黑暗中,它们是你的指引。
通讯设备: 充满电的手机、充电宝、备用电池。如果条件允许,携带一个老式的收音机,在手机信号中断时,它可能成为信息来源。
药品: 常备药品、创可贴、消毒液、感冒药、止泻药等。如果有慢性病患者,更要备足所需药物。
其他: 雨衣、雨鞋、毛巾、干净衣物、少量现金(银行卡可能无法使用)。
家庭安全检查: 检查房屋的门窗是否牢固,电源、燃气等是否安全。如果住在低洼地区或可能被淹没的房屋,提前考虑转移到高处。
知识储备: 学习一些基本的自救互救知识,例如如何包扎伤口、如何应对溺水等。了解当地政府制定的防洪应急预案,熟悉避难场所的位置。

二、 洪灾发生时:临危不乱,科学避险

立即停止外出: 在接到预警或发现雨势过大、道路积水时,切勿冒险外出。特别是驾车出行,积水可能掩盖路面危险,如坑洼、下水道井盖缺失等。
高处避险: 如果家中积水严重或有危险,应立即转移到地势较高、坚固的建筑物内。优先选择楼房的二层以上,远离门窗,避免被滚落的物体砸伤。
切断电源: 在积水进入室内前,或者当水位接近电源插座时,应立即切断家中电源总闸,防止触电。不要触摸任何可能带电的物体,尤其是金属物品。
远离危险区域:
不要在低洼地带和涵洞、桥洞下躲避: 这些地方一旦被淹,逃生机会渺茫。
远离河道、水渠、水库、大坝: 这些区域一旦溃决或泄洪,水流速度极快,冲击力巨大。
避开电线杆、广告牌等可能倒塌的物体: 强风暴雨下,这些结构物极易受损倒塌,造成危险。
不要靠近山体滑坡区域: 连日强降雨容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非常危险。
谨慎出行(如果必须):
涉水行走时,要格外小心: 水深不明时,不要贸然涉水。如果必须涉水,要用棍子探路,注意脚下是否有障碍物或坑洞。尽量选择有明显水流痕迹的方向行走,避免被暗流冲走。水深超过膝盖时,就非常危险了。
遇到浑浊的水流,切勿强行通过: 浑浊的水流可能隐藏着强大的暗流或漂浮物。
开车遇到积水时: 如果水深未知,切勿强行通过。如果积水较浅,应低速慢行,避免激起过大的水浪影响发动机。一旦车辆熄火,应立即弃车逃生,不要留在车内等待救援,因为车辆随时可能被冲走。
利用漂浮物: 如果不幸落水,不要惊慌,尽量抓住身边可漂浮的物体(如木板、塑料桶、车座垫等)保持漂浮。
发出求救信号: 如果被困,尽量保持冷静,发出求救信号。可以通过吹哨子、大声呼喊、挥动鲜艳的衣物等方式引起注意。
遵从救援人员的指挥: 一旦有救援人员到达,要听从他们的指挥,不要随意行动,以免妨碍救援工作或把自己置于更危险的境地。

三、 洪水退去后:警惕次生灾害,做好恢复

注意卫生防疫: 洪水退去后,可能留下大量的细菌和污染物,容易引发传染病。要注意个人卫生,饮用开水,不吃来源不明的食物。
检查房屋安全: 房屋在洪水过后可能存在结构性损坏,要小心检查,确保安全后再进入。
警惕二次灾害: 洪水过后,可能还会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触电、沼气中毒等次生灾害,要保持警惕。
心理调适: 经历洪灾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创伤,要给予关注和支持,鼓励大家积极面对,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可以更详细地展开:

1. 关于“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洪灾经验总结:
“老房子要提前加固”: 在一些老旧的居民区,特别是平房或低洼地区的房屋,往往抗洪能力较差。有经验的老一辈会知道哪些墙体、屋顶容易出现问题,建议提前进行加固,或者选择更安全的住所。
“哪里水深往哪里逃,是不对的!”: 这句话可能有点误导。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哪里水深,哪里越危险。” 很多时候,人们以为水面平静的地方就是安全的,殊不知水下可能是巨大的漩涡或深坑。真正的逃生,是要往高处、往有坚固遮蔽物的地方去,而不是仅仅看地表水深。
“千万不要在桥洞下躲雨”: 很多人在暴雨中觉得桥洞能够遮风挡雨,但桥洞是低洼地带,一旦河道水位快速上涨,桥洞会成为“陷阱”,瞬间被洪水淹没。更不要说桥梁本身的结构在洪水冲击下也可能存在危险。
“大雨中开车不要赌水深”: 老一辈人的经验告诉我们,水深的深浅很难判断,尤其是水流湍急的时候,即使水看起来不深,也可能冲走车辆。一旦发现积水很深,宁愿绕路,也不要冒着生命危险去闯。
“电线杆下也不是绝对安全的”: 洪水可能导致电线杆倾斜、断裂,甚至电线掉落,形成带电的危险区域。尤其是在积水的情况下,触电风险大大增加。

2. 关于“带小孩和老人”的特别提示:
行动指令要明确、简化: 对老人和小孩下达避险指令时,要用他们能够理解的简单语言,例如“我们去楼上,那边安全”。避免使用复杂的术语或模棱两可的指示。
时刻看管,绝不脱离视线: 在混乱和危险的环境中,老人和小孩容易走失或被困。时刻保持关注,让他们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
优先转移老人和小孩: 在必须撤离的情况下,优先扶持老人,抱起或牵着小孩,确保他们的安全。
为老人提供支撑和鼓励: 很多老人可能行动不便,或者心理上承受不住,需要更多的鼓励和体力上的支持。
为孩子提供安全感: 孩子在恐惧时会更加不安,家长的镇定和安抚能给他们带来安全感。

3. 关于“公共场所”的注意事项:
保持冷静,遵循引导: 在商场、超市、地铁站等公共场所遭遇洪水,要保持冷静,听从工作人员的疏导和指挥。
选择就近的高层或安全区域: 如果可能,选择进入楼房的高层区域,或远离出入口和地下区域。
远离玻璃幕墙和天窗: 强风暴雨可能导致玻璃破碎,造成二次伤害。
注意地面湿滑和积水: 很多公共场所地面容易积水,注意脚下安全,防止滑倒。
不要拥挤: 在逃生或避险时,避免过度拥挤,以免发生踩踏事件。

4. 关于“特殊人群”的关怀:
残疾人: 需要特别关注他们的出行和避险需求,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孕妇和病人: 需要更多的关注和优先照顾,确保她们的生命安全和基本需求。
独居老人: 社区和邻里之间应加强联系,定期关注他们的状况。

总而言之,面对洪灾,我们不能心存侥幸,也不能麻痹大意。从日常的防范准备,到灾难发生时的冷静应对,再到灾后期的自我保护,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生命只有一次,唯有时刻保持警惕,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最大程度地保障自己和家人的安全。郑州的惨痛教训,应该成为我们所有人心中永不磨灭的警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郑州地铁在16:30已经有站点倒灌进水。

地铁是逐步停站停运,到了18:10分全线停止运营。

地铁出险,不是突然进水把地铁淹了,而是运行中的地铁开到了积水的路段

类似于一个下坡,你往下开车,从车窗看水面急剧上升。

地铁用电,停下来了。

从报道看,第一时间工作人员试图组织人员脱困,但是想开车头的门,车头在水里,而且能走人的通道很窄。不得不退回去。

然后就是等救援。期间空气缺乏,引发了很多人的不适。

最后救援来到,乘客的素质表现非常非常好。

亲历者自述。

每个人都在喊着让晕倒的人先走,两个男生架着一个晕倒的人,每个人都上去扶一把把每个晕倒的人都先救出去,然后所有的男生说女生先走,然后男生真的站在两边等着让女生先走,即使是情侣都放开了彼此的手,让女生先走,男生们在后面一个拉着一个女生走,我头晕走不动了,不过停在哪里,不管男生女生都会说一句,你靠着我就可以,看看好多男生和消防员叔叔一直泡在手里,接应一个又一个女生出去。

user avatar

我觉得气象预警制度需要改进。气象预警应该包括明确的适用区域,红色预警具备法律效应,各个企事业单位应该明确的红色预警预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