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房价下,大家越来越对无数不正常的事情习以为常,那就要做好事情越来越不正常的心理准备。
存在,而且不限于河南-北京,河北-北京,天津-北京、江苏-上海,上海-杭州甚至连重庆-贵州都有。
其实跨省通勤已经不是什么罕见的事,前阵子同样也有一位“沪漂超强打工人”的视频火起来,引发大家很多思考。
姑娘姓董,工作在上海,居住在昆山,每个工作日,她都要用高铁跨省出勤。
咱们来看看她的时间表:
6点10分——起床洗漱
6点20分——出门前往地铁站
6点55分——到达高铁站
6点57分——刷票进站
7点01分——坐上高铁
7点16分——抵达上海站
7点25分——转乘地铁3号线
8点10分——3号线换乘9号线
8点15分——上9号线
8点30分——下地铁
8点31分——开始骑行2.2公里
8点55分——到达单位
在这一大串时间表之内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时间差,如果有一个环节赶不上就可能出现上班迟到的问题。
单程3小时,往返6小时,每周通勤时间几乎和工作时间一样多,的确很辛苦,可这位女孩十分珍惜这样的“沪漂”生活。她与题主提到的主人公不太一样的是,她来自普通家庭,父母拼尽全力才让家中的姐弟三人都读完书。想减轻父母的压力,是她选择来上海发展的原因之一。
也有不少人问她,“为何不回老家发展”。她说,在上海,每个人都很努力,即便大家已经告别了校园,但每个周末,图书馆仍挤满了想要提升自己的人,她喜欢这样的氛围。
就像她在短视频里分享的那样,生活总的来说还是很快乐的。
这条视频下,有许多关于【跨省通勤】的评论:
哪怕上班路漫漫,哪怕每天精疲力尽,但他们仍愿意选择他们想要的生活。这也何尝不是一种快乐?
那么,跨省通勤为什么会存在,而且在很多相邻省份甚至是跨省份都存在这种通勤形式?
第一,客观上来看是因为这些年中国交通日新月异的变化为跨省通勤提供了必要条件。
过去的人谁能想到早上六点在昆山醒来,一个小时后出现在上海写字楼这种魔幻场景?
所以,这一切都归功于城市间的三小时圈、两小时圈和半小时圈子的快速发展。不说东南部较发达的地区,目前在重庆、贵州和四川也已经实现了“两省一市”的高铁公交化运营,跨省通勤的情况也越来越普遍。
第二,节省开支
当然前提还是有一套房,而且能够承受早醒、路途颠簸之苦。相比在省会城市租房、生活,跨省份通勤可以免去省会过高的租房成本和物价生活开支和成本会更低。而且对于已婚家庭来说,不仅可以免去孩子外地上学的困扰、成本,还可以让家人拥有更舒适的生活环境。
每个人都适合跨省通勤吗?
这一点大家应该都有自己的答案,毕竟每个人的薪酬收入、生活成本、家庭情况、工作性质都参差不齐。而且生活方式的选择源于每个人的个人情况,有人爱大城市的快节奏,有人爱小城镇的慢生活,有人在大城市能负担得起高昂的租金或者购房费用,有人喜欢回到家乡与家人一起共享天伦之乐,根据自己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才是“正确的”。
我是米兰 @米兰壁纸墙布窗帘,愿每个努力奋斗的人,都能拥有自己理想中的家。
通勤五千就是个大坎了,一万都不可能,一万五属于吹牛逼。
这是钱方面。
另外是时间和路程上面。跑过燕郊都知道,再远就受不了了。太累 ,身心俱疲的累。
我倒是见过有住上海在北京上班,然后来回跑的,但人家是社科院,一周点卯一次。
当初留学的时候,我知道新干线的定期券真有一些人买,东海道新干线早上最早一班的人很多都是用定期券的。这多半是因为公司能全额报销交通费。
那时候新干线定期券似乎不能买很长距离的,比如东京-京都、新大阪,上野-仙台那种,好像是不能超过200-300公里,以往还不能跨JR各公司范围,现在貌似是改了。最长距离的定期券一个月大概20万日元吧。
像国内这种自己出钱高铁通勤的,之前还真没听说过。不过,京津高铁早就可以刷中铁银通卡了,而12306也已经在成渝高铁、京沪高铁开通类似JR的回数券/定期券的计次票/定期票功能了,而且乘车也是只要身份证就行,比新干线的还要方便(记得我留日的时候,新干线的定期券是不能用交通卡而只能用纸质票的,好像今年起有新干线IC定期券了,而且也可以坐同区间内的在来线、甚至新干线+在来线区间接续乘车),以后可能会开始注意加强对高铁通勤乘客的服务。
话说我们国铁以前的客规理论上应该也有定期/回数票的概念,但是以前估计就在部分小票车上有使用过。
人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或者说耐受能力总能超出自己的想象。
这种现象,最明显的一个表现就是,当你置身事外,去看这些人时,你会觉得不可思议,觉得自己肯定做不到。
但是,当生活把你逼到那个份儿上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原来很多你觉得你无法接受,或者你做不到的事情,你竟然都能慢慢习惯,而一旦习惯了,就好像进入了一种正常的生活。
我在以前聊,我还没毕业的时候,在各种郊县工厂看别人的工作生活时的感受的时候,就提到过,我当时最为不解的一点就是,明明繁华的城市生活离自己那么近,而他们一个个也都是不错的大学毕业的,为什么就因为当初毕业时的一步之差,进入了一个工作环境不好待遇也差的行业工作,就再也跳不出去了呢?
后来我就渐渐明白了,人对环境的耐受能力往往超出自己的想象,而人与生俱来的对不确定性的恐惧,又非常强。
对于他们来说,跳出当下的环境,去改变自己的生活,就意味着会有一定的失败的概率,即使这个概率不算高,大多数人也接受不了。
而留下来,虽然不那么满意,但也可以确定地拿到一个自己已经适应了很久的收入。
自己之所以会在这种环境下待这么久,终究都逃不过一句平淡的“习惯了”。
这种已经习惯了的平衡,当没有别的外界因素来强制打破的话,人作为一种天生害怕改变,惧怕不确定性的动物,是很难自己去改变的。
前几年,就有很多媒体报道过,在天津买房,每天坐高铁去北京上班的群体,也报道过在昆山买房,去上海上班的群体。
这些群体的共同特点就是,必须保持生活节奏的高度自律,早上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否则那一天就会不赶趟。
而习惯了这种生活节奏的人,出错的频率也很低。
但是适应的代价就是自己每天的神经,都有一段时间处在高度紧张状态下。
我看的其中几个报道里,有几个幸运儿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工作地点附近买了房,他们入住后的共同感想,都是舒了一口气,猛然发现原来生活还可以这么惬意。
现在我们来看看,到底是乡村振兴的速度快,还是从外省修铁路到北京的速度快,还是房价回归正常的速度快。
我看到跨省上班,首先想到的是日本。当然深圳也有这种现象。自从穗莞深城轨开通后,从广州新塘到深圳机场北已经是一个小时的事情,如果工作在深圳机场北那一带,又买不起房,那么就会选沿线的站点买房。
日本已经跨市上班好久了,而国内才刚刚起步。但是从河南到北京跨市上班这种一个月一万五的还真的是大手笔,不知道是不是每个月工资有三四万。
本人所在的位置是广州新塘,坐城轨去广州东是可行的,一张票38元,来回76,加上一些地铁之类的,还有小区大神的蹭车,一天的交通费可达100,如果算标准工作日的话一个月大概2200。城轨23分钟就到。如果是广州东站上班的人,还是赶得及的。晚上最后一班是8点46返回新塘,9点6分到。已经具有日本模式的雏形。
我想,这玩意儿可真辛苦。但是也许现实会比我现在看到的更苦逼,也许在未来,从新塘到广州东算是轻松的。一旦这种模式发展成熟,那么就有了惰性,反正可以跨区跨市跨省上班,就没有解决房价问题的动力了。你不是在大城市买不起吗?你可以去周边便宜的地方买,然后坐高铁来,大家都是这样的,你为什么不行?
实际上,即使你的居住成本下降了,你的交通成本又上去了,而且由于你出高铁的地方是固定的,导致你跳槽会更难,你不能跳去离高铁站太远的地方。资方看打工人那么吃苦耐劳,更没动力产业升级,大家一起在写字楼嗨到天明。
说回来,现在主流观念仍然是读好书,考上好大学,去大城市找个好工作,再加上有然后大城市外围买房,跨区域上班的条件,这个概念更有市场,说不定还有人说条件好了,可以在大城市工作,还能住自己家。就这样把自己捆绑在了大城市上面,然后觉得,本来就该如此。
而另外一群人,会产生一个新的观点。大城市能够赚得钱,如果在小城市也可以赚到,那么,在家附近工作,或者自由职业,才是真正的有本事。
更大的内卷即将来临,以后谁能想办法做到不用去大城市都能赚到和在大城市打工差不多的价钱,谁就活得轻松点,其他人没有选择,就日复一日地坐着高铁,活在每天都是上下班一两小时以上的漩涡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