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安禄山起兵是为了诛杀杨国忠,那么唐玄宗在马嵬坡杀了杨国忠,如果派人快马报告安禄山,安禄山就会退兵了吧?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安史之乱爆发的深层原因和唐玄宗当时所处的困境。要回答“如果唐玄宗在马嵬坡杀了杨国忠,并派人快马报告安禄山,安禄山就会退兵”,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剖析:

1. 安禄山起兵的真实动机:是“诛杀杨国忠”那么简单吗?

这是问题的关键。安禄山起兵,表面上的导火索是杨国忠的专权跋扈,对胡人将领进行压迫和迫害,甚至触及安禄山的利益和安全。杨国忠的种种行为,确实让安禄山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甚至预感到自己和他的党羽将遭受清洗。

然而,将安禄山的起兵动机仅仅归结为“诛杀杨国忠”,可能过于片面。安禄山本身具有强烈的野心和军事实力,他长期经营北方边疆,拥有强大的军队和忠诚的将领。更重要的是,他作为三镇节度使,掌握着巨大的军事和经济资源,这本身就为他提供了反叛的可能性。

权力欲和野心: 安禄山出身粟特,在唐朝通过军功崛起,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重要将领。他深知自己深受唐玄宗的宠信,但他也看到了朝堂上杨国忠等汉族大臣对他的排斥和忌惮。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内心深处的权力欲和对汉族士族主导的朝廷的不满,很可能已经开始滋长。
政治上的孤立与恐惧: 随着杨国忠权势的日盛,安禄山感觉自己在朝廷中的政治处境越来越危险。杨国忠不断向唐玄宗进谗言,指控安禄山有异志,并对他进行实际的限制和打击。这种政治上的孤立和潜在的生命威胁,是安禄山采取极端行动的重要推手。
利用时机: 唐朝经过“开元盛世”后,国力有所衰退,边防压力增大。安禄山作为边将,对这些情况有着更直观的了解。他可能认为这是他实现野心的绝佳时机。

所以,即使没有杨国忠,安禄山也未必会安分守己。杨国忠更像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导火索,但不是全部的燃料。

2. 唐玄宗在马嵬坡的处理:

马嵬坡兵变,是唐玄宗在内忧外患夹击下的悲惨结局。当时,禁军士兵因为对杨国忠专权的不满,以及对边关战事的担忧,哗变。他们认为杨国忠是祸乱的根源,逼迫唐玄宗赐死杨国忠。

唐玄宗当时处境极其被动:

失去对军队的控制: 禁军哗变,说明唐玄宗已经无法有效控制自己的军队。士兵们不再绝对服从他的命令,而是被情绪和外部影响所左右。
政治上的孤立: 除了少数亲信,唐玄宗在那个危急时刻,能依靠的势力非常有限。杨国忠是他政治上重要的依仗,但同时也是众矢之的。
为了保全自身: 在兵变的压力下,唐玄宗为了平息哗变,保全自己的性命和身边残余的势力,不得不牺牲杨国忠。这是一种无奈的妥协,也是政治智慧的失败。

3. 快马报告安禄山,他会退兵吗?

现在回到问题的核心:如果唐玄宗杀了杨国忠,并快马报告安禄山,安禄山会退兵吗?

我认为,很可能不会退兵,或者至少无法根本上阻止安禄山的行动。原因如下:

杨国忠之死,只是解决了“一个”问题,而非“所有”问题: 即使杨国忠被处死,安禄山起兵的深层原因——他的野心、对朝廷的恐惧、以及他所认为的“为国除奸”(虽然这是他为自己行动找的冠冕堂皇的理由)——依然存在。杀了杨国忠,并没有消除安禄山认为自己被逼到绝境的感受。
安禄山已做好充分准备: 安禄山起兵并非一时冲动。他已经秘密部署了数年,积蓄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并与朝廷中的一些反对派(尽管这些人后来大多被安禄山清洗)有过联系。马嵬坡事件发生时,安禄山很可能已经完成了起兵的各项准备,甚至可能正在等待一个“时机”。
“讨伐”名义的丧失,但“征服”野心仍在: 安禄山打着“清君侧”、“讨伐奸臣杨国忠”的旗号,这为他的叛乱提供了一个相对容易被接受的理由。如果杨国忠死了,这个“讨伐”的直接理由就消失了。理论上,他可以借此停止进军,但他的根本目的(夺取权力)并没有实现。他可能会换一个理由,比如“朝廷已经无人可用,需要安禄山来稳定局势”,或者直接以武力征服。
唐玄宗的信誉问题: 即使唐玄宗保证不追究,安禄山也很难完全信任。在他看来,杨国忠的死是唐玄宗在压力下的被迫之举,而不是出于真心。他无法保证唐玄宗在平息了叛乱之后,不会对他进行秋后算账。
朝廷的软弱表现: 马嵬坡事件本身就暴露了唐朝中央政府的软弱无力,尤其是对军队的控制力。安禄山看到皇帝在禁军的逼迫下杀死自己的宠臣,这反而可能让他更加轻视唐玄宗和朝廷的统治能力,觉得这是一个更容易得手的机会。

打个比方: 就像一个原本想推翻公司CEO的人,他本来是因为CEO的一些政策让他觉得很不舒服,而且他自己也积攒了足够的实力。结果,CEO的某个特别不受欢迎的副手被其他人逼走了。这固然解决了“一个”让他不舒服的人,但CEO本人还在,而且公司的整体架构和管理层对他来说依然是障碍,他自己的“推翻CEO”的目标也没变,反而可能因为看到CEO处理危机时的无力而更加坚定了行动的决心。

结论:

唐玄宗在马嵬坡杀死杨国忠,虽然消除了安禄山起兵的一个直接“理由”,但并不能触及安禄山起兵的根本动机和野心。安禄山已经拥有强大的实力,对朝廷抱有戒心和不满,并且可能已经做好了全面的准备。仅仅依靠一纸“快马报告”和杀死杨国忠这一行为,是不足以让他停止已经酝酿多年的叛乱的。相反,这次事件的发生,很可能反而会加剧安禄山对朝廷的轻视,并促使他加速自己的行动,以实现他真正的目的。安史之乱的爆发,是唐朝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非仅仅是杨国忠个人的存在就能解释和解决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清君侧”三个字绝对不是字面上的意思啊,你要是信了,那你幸亏不混权力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