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唐朝为什么灭亡?

回答
唐朝,这个在中国历史上辉煌灿烂的王朝,走了近三个世纪,最终还是走向了终结。很多人都知道安史之乱是唐朝衰落的关键点,但其实,唐朝的灭亡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是多种因素叠加、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非要找一个“为什么”,那不如说是它自身积累的矛盾,在时势的裹挟下,一点点将这个庞大的帝国碾碎。

安史之乱:盛世之下暗流涌动,一记重创

唐朝在安史之乱前,虽然也经历了一些内部摩擦,但总体上还是国力强盛,边疆稳固,社会繁荣。然而,这场发生在公元755年的叛乱,如同打在唐朝身上的第一记重创,让它从根本上伤了元气,并且暴露了许多深层问题。

藩镇割据的根源: 安史之乱的爆发,表面上看是节度使安禄山起兵,但其背后是藩镇权力膨胀的必然结果。为了应对北方边患,唐朝设立了边镇节度使,给予他们相当大的军事和行政权力。长期的边疆稳定,使得这些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他们手握重兵,管辖一方,逐渐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安禄山正是利用了这一点,以“讨伐杨国忠”为名,发动了叛乱。
中央财政和军事的崩溃: 叛乱的平定,耗费了唐朝巨大的财力和人力。为了快速平定叛乱,唐朝不得不依赖回纥等外部势力,并给予他们丰厚的报酬,进一步加剧了财政的紧张。更重要的是,平乱过程中,中央军队损失惨重,实力大减,而地方藩镇军队的实力却相对增强。
对后世的影响: 安史之乱后,唐朝虽然表面上恢复了统治,但失去了对西北、东北等地的有效控制。原本由中央直接管辖的地区,很多都成为了半独立的藩镇。这些藩镇之间相互征伐,也对中央政府阳奉阴违,成为了国家分裂的隐患。

藩镇割据的持续恶化:国中之国,难以撼动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已经进入了一个“有唐无朝”的局面。藩镇的问题,就像长在身上的肿瘤,越长越大,越来越难以切除。

“藩镇之乱”常态化: 各大藩镇为了争夺地盘和资源,经常相互攻伐。这些冲突往往是血腥而残酷的,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财政的搜刮与枯竭: 藩镇为了养活自己的军队和支持战争,对辖区内的百姓进行残酷的搜刮。这使得百姓生活困苦,社会生产力下降。而中央政府因为失去了对大部分地区的财政控制,收入锐减,难以支撑国家机器的运转。
皇帝权力被架空: 藩镇的割据,使得皇帝的权力逐渐被架空。许多藩镇甚至拥有自行任免官吏、征收赋税、铸造钱币的权力,形同独立的王国。皇帝的命令,在许多地方根本无法执行。

宦官专权:皇室内部的腐蚀

与藩镇割据同时发生的,是宦官势力的崛起。安史之乱后,唐朝皇帝为了制衡节度使,开始重用宦官。

掌控军队: 宦官通过掌握禁军(皇帝的亲卫部队)和神策军,逐渐掌握了重要的军事权力。他们甚至可以废立皇帝,指挥对外作战。
干预朝政: 宦官不仅掌控了军队,还渗透到中央政府的各个部门,把持朝政,排斥异己,导致朝廷内部的政治黑暗。
制造动乱: 许多皇帝的废立,甚至政治动乱,都与宦官的阴谋和权力斗争有关,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根基。

政治腐败与社会矛盾:内因的侵蚀

除了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这两个最主要的外部表现,唐朝内部的政治腐败和社会矛盾也在不断加剧,加速了它的灭亡。

官僚体系的僵化与低效: 经过长期的发展,唐朝的官僚体系变得庞大而僵化。官员数量庞杂,但很多都尸位素餐,贪污腐败盛行。国家政令不畅,难以有效管理。
土地兼并与贫富差距: 豪门望族通过各种手段兼并土地,导致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沦为佃农或流民。贫富差距的拉大,加剧了社会矛盾,为农民起义提供了温床。
经济的衰退: 连年的战争、藩镇的掠夺、以及腐败的财政体系,都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许多地区经济萧条,民不聊生。

农民起义: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唐朝走向衰败的背景下,人民的反抗也从未停止。

黄巢起义: 到了唐朝晚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赋税繁重,许多农民走投无路,纷纷揭竿而起。其中,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黄巢起义军几乎席卷了整个唐朝的腹地,虽然最终被镇压,但它彻底摧毁了唐朝最后一点统治力量。
对唐朝的毁灭性打击: 黄巢起义的失败,并没有让唐朝恢复生机。反而,因为起义的巨大破坏,加上藩镇的继续割据,唐朝已经名存实亡。

朱温的篡权:走向终结

黄巢起义被镇压后,掌握着重兵的藩镇势力——朱温,成为了实际的权力掌控者。

朱温的崛起: 朱温最初是黄巢起义军的一员,后来投降了唐朝,并被唐朝任命为节度使。他利用唐朝中央政府的软弱,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最终控制了北方的大部分地区。
灭亡唐朝: 在掌握了足够的力量之后,朱温开始清除异己,并一步步走向篡权。公元907年,朱温逼迫唐哀宗禅位,建立了后梁,唐朝就此灭亡。

总结一下,唐朝的灭亡,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一个多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

安史之乱是转折点, 削弱了中央的权威和实力,为藩镇割据埋下了伏笔。
藩镇割据是核心问题, 使得国家分裂,财政枯竭,中央政府难以有效统治。
宦官专权是政治腐败的体现, 进一步破坏了朝政的稳定和皇权的权威。
政治腐败和土地兼并等社会问题, 加剧了社会矛盾,导致民怨沸腾。
农民起义是最后的回光返照, 尽管失败了,但彻底摧毁了唐朝的统治基础。
最终, 强大的藩镇势力(朱温)完成了对衰弱的唐朝的取代。

所以,与其说唐朝是被谁“灭亡”的,不如说它是被自身积累的矛盾和无法解决的结构性问题,在历史的洪流中逐渐瓦解,最终被更强大的力量所取代。这个过程漫长而痛苦,也为后来的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埋下了伏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真实的长安城没有望楼,没有传令密码系统,没有垃圾循环处理系统,周边的大山木材储蓄量急剧下降。

那个时候的十二时辰,政府机构其实做不了多少事情。城内也没有那么多可用的高质文化人。

所以唐被自身的体重给压死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唐朝,这个在中国历史上辉煌灿烂的王朝,走了近三个世纪,最终还是走向了终结。很多人都知道安史之乱是唐朝衰落的关键点,但其实,唐朝的灭亡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是多种因素叠加、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非要找一个“为什么”,那不如说是它自身积累的矛盾,在时势的裹挟下,一点点将这个庞大的帝国碾碎。安史之乱:盛世.............
  • 回答
    唐朝灭亡后,中国未能重现三国鼎立或南北朝对峙那样相对有组织性的分裂局面,而是陷入了更为混乱、碎片化的五代十国时期,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历史原因。如果我来分析,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梳理:一、政治制度的瓦解与权力真空的加剧唐朝中期以来,虽然中央集权一度恢复,但藩镇割据的弊病却从未根除。安史之乱后,中央政府.............
  • 回答
    唐朝的灭亡与西汉有着显著的不同,尤其是体现在宗室力量的存续和其在乱世中的作用上。西汉末年,尽管王莽篡汉,但刘氏宗室遍布天下,虽然内部有分歧,但有相当一部分宗室成员在汉朝覆灭后,利用其血脉合法性和潜在的政治资源,重新集结力量,最终建立了东汉。而唐朝,在经历了藩镇割据和农民起义的双重打击后,宗室的境遇则.............
  • 回答
    “李世民,你以为你比我强多少?”隋炀帝若是在天有灵,说不定真的会对着他那个“好儿子”李世民发出这样的质问。毕竟,从很多事情上看,太宗皇帝确实是在隋炀帝的道路上,只是走得更稳,步子更小,也更懂得如何收揽人心。隋朝和唐朝,这两朝的兴衰,与其说是统治者的个人能力差异,不如说是历史的车轮在恰当的时间点,选择.............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也是很多对中国历史有深入了解的人会产生的共鸣。同样是强大的王朝,汉朝的终结和唐朝的陨落给人的感受截然不同,这种差异背后,承载着的是历史进程的不同韵味、文化价值的侧重点以及人们对国家命运的复杂情感。让我们详细地分析一下,为什么你会对唐朝的灭亡感到“绝望至极的悲凉感”,而对汉朝的.............
  • 回答
    在人们的印象中,好像许多朝代的覆灭都与女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仿佛红颜祸水成了历史的惯性。我们常会听到诸如褒姒导致周朝灭亡,貂蝉是汉朝灭亡的罪魁祸首,杨贵妃让大唐王朝分崩离析,而陈圆圆则成为了明朝灭亡的推手等等说法。然而,如果我们将这些故事放在更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去审视,会发现事实远比一句“女人灭朝”.............
  • 回答
    唐灭高句丽后,之所以将高句丽王室成员,如宝藏王及后嗣,派回安东都护府任职,这一举措背后蕴含着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统治策略以及对新占领区稳定的深层需求。这并非简单的恩赐,而是唐朝统治者深思熟虑后的一项重要政治安排。首先,安抚与收编,减少阻力是关键。高句丽作为一个存在了七百多年的强大王国,拥有其自身的民.............
  • 回答
    唐朝灭亡高句丽,收复辽东半岛,这本是中华王朝版图的再次完整。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片土地的归属也并非一成不变。唐朝对辽东的控制,可以说是在风雨飘摇中维系的,最终的失去,是内外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谈唐朝从什么时候“实际失去”对辽东半岛的控制,这需要理解“实际控制”的含义。单纯的疆域名义上的.............
  • 回答
    唐朝在安史之乱后,确实经历了一段漫长而衰败的时期,直到公元907年才被朱温所灭,这期间将近一个半世纪的时间,说起来颇有些让人唏嘘。这并非说唐朝在这段时间里仍然保有盛世的国力,而是其灭亡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衰退过程,其中有几个关键因素在起作用,使得王朝的生命力得以苟延残喘:一、 残余的王朝权威与地方势力.............
  • 回答
    汉朝在征服北匈奴后,确实没有像唐朝那样在漠北设立常设的都护府,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是历史条件、战略考量以及对“统治”理解的不同所致。首先,我们得看看汉朝当时面临的整体形势。汉武帝时期,国家力量达到了一个高峰,对匈奴发动了多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迫使北匈奴西迁,主力被消灭。这是一个.............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古代中国对外战争的复杂性,同样是面对强大的游牧民族,唐朝三年灭突厥,而汉朝与匈奴的拉锯战却绵延百年,这背后绝非简单的国力对比就能解释,而是受到 政治、军事战略、经济支撑、民族关系、地理环境 等多重因素的深刻影响。一、 时代背景与核心矛盾的差异 唐朝灭突厥(公元630631年): .............
  • 回答
    唐朝为何始终无法真正“平定”南诏?这是一个历史쟁论颇多的问题,并非简单的军事胜利或失败能够概括。唐朝与南诏长达一个多世纪的较量,更像是一场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拉锯战,其中夹杂着战略失误、内部动荡、以及南诏自身顽强的抵抗意志。首先,咱们得明白唐朝与南诏的地理环境差异。南诏所在的滇西地区,山高谷深,地形复.............
  • 回答
    唐朝让外族人掌握军权,这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下的历史选择,其背后有着深刻的政治、军事和民族融合的考量。不能简单地将其理解为“信任”或“不信任”,而是一个复杂而精明的治国策略。历史的必然与现实的需要首先,唐朝的建立本身就带有鲜明的民族融合色彩。李唐皇室有鲜卑血统,这为他们接纳和重用其他民族提供.............
  • 回答
    唐朝设立节度使的制度,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长期的历史演变和现实需求下,逐渐形成并完善的一套军事与行政相结合的制度。要理解其缘由,我们得回到唐朝开国之初,甚至更早的背景。一、隋朝的崩塌与唐朝的继承:一个动荡的起点唐朝的建立,是在隋朝末年农民起义和地方藩镇割据的烽火中完成的。隋朝虽然完成了大一统,但其严.............
  • 回答
    提起唐朝的科举,很多人脑海里会浮现出“南人不得已进士”这样的说法,仿佛南方士子在科举考试中一直处于劣势。这背后其实有着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一句“南方不行”就能概括。要深入理解,咱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唐朝,看看南方人在科举这条路上都遇到了哪些坎坷。一、历史的惯性:北方士族的根深蒂固要说科举,.............
  • 回答
    唐朝与高句丽之间,未能像一些历史叙事中所期望的那样,结成“兄弟之国”,共同对抗所谓的“蛮族”,这背后有着极其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恩怨、民族认同以及各自的战略考量。简单地将高句丽与周边其他民族划为“蛮族”,本身就是一种以中原王朝为中心的视角,而唐朝与高句丽的互动,远比这种简单标签更为 nuanced。.............
  • 回答
    安史之乱(755763年)后,唐朝中央政府虽然名义上恢复了对中原地区的控制,但河北三镇(即成德、卢龙、幽州三镇)始终未能被彻底平定,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复杂的历史、政治、经济和军事因素。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中央权威的削弱与地方权力的扩张1. 安史之乱后的政治格局 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政府虽然平.............
  • 回答
    安史之乱后,唐朝并未重新启用府兵制,这并非简单的制度选择,而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下的必然结果。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府兵制本身的特点,以及安史之乱所带来的深刻变革,从而理解为何那个曾经支撑起大唐盛世的军事体系,在乱后已难以为继。一、府兵制:盛唐的基石,亦有其内在的局限性府兵制,作为隋唐以来国家军.............
  • 回答
    唐朝(618907年)与宋朝(9601会被历史学家称为“宋代”,但实际延续至1279年)在刑罚制度上的差异,是中古中国法律演变的重要节点。这一转变并非简单的“宽→严”趋势,而是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结构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法律思想的演变:从“德主刑辅”到“礼.............
  • 回答
    唐朝的太监能够杀害皇帝,并非因为士兵普遍不听从皇帝的命令,而是因为在唐朝特定的政治环境下,太监势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且掌握了对军队的实际控制权和影响,从而具备了发动宫廷政变的能力。这是一个复杂的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以下是详细的解释:一、 太监势力在唐朝的崛起与壮大唐朝太监势力的崛起并非一蹴而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